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习实践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 实践教学 内容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57-02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能动手、懂操作,实现零距离就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是使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围绕高职教育各专业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能力层次和岗位要求将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到课程实训、认知实训、项目实训、综合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各层级实践教学环节中,任务导向组织教学,就构成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非完全从属于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在考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理论教学内容体系的联系与配套的同时,应重点注意实践教学内容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高职教育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要求
(一)系统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相对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应自成一体,独立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不应是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简单验证,而是要进行职业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课程设置要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把实践教学内容与应会能力模块一一对应,强调应会职业技能的训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引导;实践教学内容要系列化、训练要规范化、目标要明确化、考核要定量化,实践环节着重对经验技术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实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转变。
(二)模块化。传统的“学科型”的教学模式,严格界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将每一门课程都设计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知识,缺乏各门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已经不适合高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教育要求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彻底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内容与结构,“以工作领域(岗位)引领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复合、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以技能形成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将工作过程中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项目。通过工作分析,将工作需要的基础知识跟专业知识进行细分,通过三个转化,即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形成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层次化。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由基本技能、一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四大模块构建。基本技能实训内容筑“底”、一般技能实训内容为“点”、专项技能实训内容构“线”、综合技能实训内容成“面”,依托基本技能这个底,形成“点、线、面”相配合、多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基本技能即胜任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如基本运算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写作能力等是学生完成一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基础,通过各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构筑强力有的“底”;一般技能训练主要是为了夯实专业基础,做到对应知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专项技能训练主要是抓住作业流程的线索,让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掌握应会技能间紧密的内在联系“线”;综合技能的训练主要是突出综合性,更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更加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面”。
基础技能侧重学生素质培养,一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项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注重“产品”教学以及创新制作和新技术应用。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呈递进式上升,不仅满足学生应会的技能的需要,还考虑到学生将来转岗所需的能力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广西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和关键,建立和完善科学可行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体系办学特色的前提。但是受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目前广西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多数是根据理论课程或任课老师的需要,通过设置一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而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实践教学依附、服从于理论课程教学。目前,广西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目前广西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是依据理论课程教学的章节来安排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很多是各任课教师按照教材的实训内容来安排实训的,很少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应知知识和应会能力来考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实训项目安排和组织形式上,还只能做到与理论教学简单的对应。多数实训内容还停留在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验证的阶段,综合性、探究性实训所占比例极少。此外,各实践环节、实践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特别是各门课程按各自所需分别进行实训,缺乏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样学生毕业后遇到实际问题时由于对问题的片面认知而无从下手。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为了达到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比例应达到40%左右的要求,尽量提高实践教学时数,但很多学校重量不重质,课时比例上去了,但实际上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实训软硬件条件有限,既缺乏相关的仪器设备,又缺乏真正懂操作的“双师型”教师。二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缺乏规范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制定上。多数院校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仅仅在原有的以理论教学环节为主的教学计划中加了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有些学校虽然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未能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系统地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能贴近职业岗位,更谈不上服务职业岗位。有的实训环节教学大纲过于简单甚至没有指定教学大纲;与理论课程相比,实践教学大纲的形式和内容也缺乏细致的研究。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书普遍存在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够的突出问题。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多数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均如此操作:有对应专业基础课程的一般技能训练,如货物认知、叉车操作等;有对应专业课程的专项技能训练,如运输实训、仓储实训等;有对应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综合技能训练,如校外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还有对应工种考核的专门化训练,如物流师证、货代从业职格证等。上述安排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层次性,但很多学校只流于表面,实践教学内容依旧陈旧,严重脱离企业实际状况,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不够突出,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也不高。这种教学安排与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零距离上岗的高职人才培养要求不适应。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例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在制订教学设计时,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课时比例,保证实践教学学时,采用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形式构建了一套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基本技能、一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四大模块组成,下分技能或训练课程和实训项目,把学生各项职业技能的训练及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各个具体的实训项目中。下面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为例进行说明。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占总课时的50%,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模块为:
(一)基本技能模块。基本技能这个“底”采用分散的形式进行构筑,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于各门基础课程中,比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较有特色的素质拓展项目就穿插于管理学课程中进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安排不同的素质拓展项目,如为了训练学生的计划能力,就将“电网”这个项目放在计划职能这一章进行,让学生明白资源(时间、金钱、能源)是有限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另外,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沟通技能等也在各门基础课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教学项目得到相应的训练。
(二)一般技能模块。一般技能训练模块也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点”,是指贯穿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单一知识点的实践教学,如库存货物的ABC分类、企业采购流程分析、客户优先权分析、费用核算等,其目的是夯实专业基础,做到知识融会贯通。主要采用分散的方式进行,实训项目被分解到每个教学周,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形成“教-学-做-教”三位一体的循环教学模式。
(三)专项技能模块。专项技能训练模块也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线”,是以工作流程为背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如仓储项目、运输项目、采购项目等,其目的是掌握关键作业的操作流程及操作要点;该模块采用分散方式进行,以整周实训方式穿插在每学期中进行;整周实训课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形式有:物流沙盘实训、电脑软件模拟实训、实际操作实训、模型制作和参观等。
(四)综合技能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也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面”,是指生产性岗位综合实训,如储配作业方案的制订、采购流程设计与管理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财务管理实习鉴定表实习内容篇三时光荏苒,一年的见习期很快就要过去了,转眼间又到新开始,回首过去的一年里,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绩,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
财务工作一年,也写过对自己的总结,按说,定期对自己进行一番盘点,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吧。
作为xx煤矿财务部应算是关键部门之一,对内不仅要求迅速熟悉集团财务制度,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而且还应适应不断的财务更新的要求,审计及局机关的各项检查、掌握税收政策的合理正确应用。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指导下,并通过自身的努力,由一名初涉会计行业,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成为一名煤炭行业财务会计。感觉自身综合工作能力相比以前又迈进了一步。
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为了总结经验,提高自我,克服不足,以及适应局机关的要求,现将一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
一、会计基础工作学习及理解
(1)认真学习执行《会计法》,进一步加强财务基础工作的学习,规范和学习记账凭证的编制,特别是对财务软件的学习和利用,掌握了帐套的设置和基础数据的转化,以及系统管理员的基本操作,固定资产模块的设置及基础的录入。全面掌握了该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
(2)学习了局里及矿上的财务发展和核算的内部制度,重点了解我局的内部银行的设置,和局往来账户的管理,对局和我矿的承包财务结算有了很好的认识和理解,为自己在以后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
(3)学习了编制矿上需要的各种类型的财务报表及申报各项税金。由于我单位是以采矿为主,材料品种多,成本项目多,并且涉及到很多,所以需要编制很多的财务报表,这点也是我们财务工作的难点。重点是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随时为上级单位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二、费用成本、在建工程方面的学习。
(1)学习了的材料核算的管理,明确了成本费用的分类,项目管理,分部门项目管理,真实反映当期的成本,为绩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我矿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煤矿,每月的材料不但数量多,而且品种多,这也给财务成本和材料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虽然我们试用过存货材料的软件管理,但是就因为材料品种多,出入平凡,所以存货管理软件不适合我们的矿的材料的管理。因此我矿就用人工分工的管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材料管理好了,到结转成本的时候又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成本项目共十三类,还要按各个部门分类,而且又要符合我们矿上的内部考核,这样我们的工作量很大。通过认真的学习和探讨,我们把部门核算和内部考试实质性的结合在一起,再结合我们的财务总账,很明显的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使得工作更简化和明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干财务工作只有你自己经历过,你才能明白它说明了什么问题,更能好好的改进和完善财务核算办法。
(2)学习了成本核算管理,全面地掌握了材料成本差异管理。
从材料采购到材料入库再到材料分配的管理都得到了很好的学习。但是材料会计学习中最重要的要说材料成本差异,这是干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我们单位是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也就是每月的入库就是按照我矿预订好的材料单价入库,但我们实际的单价还是和我的计划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是材料成本差异,但在实际做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正负差异的处理,差异率的计算等。从这点我学习到理论和实际结合得运用,使我更好地掌握了差异的核算。
(3)学习在建工程的管理,及资金来源的核算管理。
由于我矿刚刚起步,需要的设备在不断的增加,以供生产的需要。所以每年的在建工程也在不断的上升。学好工程的管理其实是资金来源的管理。你把资金来源弄清楚,工程也就弄清楚,这是我们在课本没有学到的,只有在实际中才能学习。通过这点我认
三、我对财务管理的总体影响及理解认识。
财务管理是利润的管理吗?利润大了,企业就盈利里吗?我认为以利润来考核企业,第一,他没有考虑到投入。比如说:a企业今年实现利润100万,b企业实现利润150万,你说哪个企业好,但很多人会认为当然是b企业了。其实他们是没有考虑到投入和产出。假如a企业投入10万,b企业投入100万,你说那个企业好?其实这里面还要考虑财务风险,这只是我个人对财务的一点认识。
新的工作岗位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会再接再厉,认真对待每件事。其实工作不仅仅是工作,更要学会做人,做事。你学会做人了,工作自然也会做好。
看过财务管理实习鉴定表实习内容的人还看了:
1.会计专业实习鉴定表范文3篇
2.毕业生财务专业实习自我鉴定
3.毕业生鉴定表实习内容
4.毕业实习鉴定书
5.毕业实习鉴定表自鉴范文
关键词:学生;师德规范;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24-02
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高等院校大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思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其对师德规范的认知、定义和理解也在悄然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因此探析学生视角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明晰师德规范的转变,将有利于将师德规范建设落实在实处,加快师德规范建设步伐。
一、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调查
为切实理解新时期大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内容,便于有针对性的规范师德建设,本次调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6大方面调查学生对师德建设内容的认知和反馈。本次调查,师德建设覆盖范围不仅包含大学生对一线授课教师的师德认知和要求,还包含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实验管理人员等和教学相关的一切广义教师队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69份。
二、学生视角下的师德规范内容
从反馈的内容来看,学生对师德建设的要求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师德建设内容的框架,但在某些具体细节上,随着新媒体及电子文化的出现,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总体来看,受调研高校学生对师德内容展现重要性依次排序为: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生活关心、教学内容。89.34%的受访学生把教学态度列为教师体现师德的第一要素,83.3%的受访学生把教学理念列为教师体现师德的第二要素,教学方法被列为第三要素。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及教师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分列师德展现的第四、第五位。但两者之间学生的选取趋向没有明显的差距,数值差距不到2个百分点。教学内容被排在教师体现师德的最末位,受访学生选取比例为53.94%,与第一要素教学态度相比数值低30%以上。
受调研高校学生视角下师德内容的具体体现事无巨细,教师队伍在授课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均是师德的体现,课前准备、课中讲授和课后总结均有所涉及。课前准备包括:课前预习、实验准备、备课和教案是否准备充分,是否和学生进行课前沟通,是否随意调停课等;课中讲授包括:授课态度是否认真、授课内容是否合理且重点突出、课堂管理是否严格、课堂气氛是否热烈、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思想引领是否适当、是否采用普通话授课、个人形象是否得当、授课材料是否齐全、多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当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新颖、课堂是否随意接打电话、上课有无迟到早退等;课后总结包括:作业布置是否合理、作业批阅是否认真、实验报告是否及时反馈、习题答案是否解析清楚、考题是否难易适当、考题是否泄漏、监考是否严格、授课学时是否合理、是否敬业爱生等。但不管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变的教学手段、还是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认为最能体现一位教师师德的具体内容仍然是教师的教学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一半的受访学生认为课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师德规范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平台、飞信、微信、易信等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实时无障碍联系,师生之间的沟通打破了传统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虽然将近3/4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上课玩手机的经历,但仍然表示希望教师从严要求,肩负起课堂管理的责任。同时,学生还将教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科研岗位等都列为师德建设范围。
三、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建设
1.师德规范建设基本标准。学生视角下的师德建设基本标准并没有因为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宏观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使得教师对师德建设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汹涌而至的经济浪潮影响下,部分教师不自觉的用新的社会标准审查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以新的价值坐标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原有的价值取向发生倾斜,更多地关注工作付出与经济回报的关系,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悄然滋生蔓延[1,2]。但对于学生来说,在他们的思想与理念中师德标准的定义与框架,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而有改变。形成了师生对师德标准认知的误差。
2.衡量师德规范的第一要素。学生视角下教学态度是衡量教师师德规范的第一要素。教学态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教学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表现为对教学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三方面。教学认知制约着情感,继而制约着相应的教学行为倾向[3]。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与否,从而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为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个性化的行为包括:唤醒、赏识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他们的焦虑感,形成并巩固他们待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为依据,以此为基点做好教学工作,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3.师德规范下的沟通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广泛运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多元化,建立了多维的沟通交流方式与渠道,获取了立体的教育空间。新媒体的外延范围广泛,包含数字杂志、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手机报纸、移动电视、微博、微信、播客等。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递具有无界性、迅速性、共享性、互动性的特点,基于这样的特点,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与思维方式,追求个性思想的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4,5]。据调查,很多教师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和使用落后于青年学生,教育时间还仅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新媒体的教育功能还没有被合理利用与充分发掘。但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的这种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不能满足于以往的传统手段,必须改变观念,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要求教育工作者作出积极的应对与改变。
四、小结与建议
目前,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但专门针对师德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明确的制度规范是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制度保证,各高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制度规范,使教师的道德行为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中,同时以此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奖惩长效机制。
中国的师德建设自古以自我修养为主,通过“身正是范”来影响学生。同时,大家对教师也一直以“为人师表”为师德标准,要求教师时时、事事、处处不仅要“学高为师”,更要“德高为师”。这不仅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注重个人业务技能发展,更要求教师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自律、自控的内在规范和约束。同时教学单位及教育管理机构应大力倡导良好师德风尚,优化德育环境,营造教育诚信良好氛围。通过师德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师德建设大讨论、师德先进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宣传教书育人先进典型事迹。让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深化与完善师德建设和师德建设内容。同时,应顺应信息化时展的要求,加强如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建设,扩展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实现多维度无障碍交流,使师德的体现变得立体多维化,公开透明化,同时具有可监督性。
参考文献:
[1]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123-125.
[2]余仕鹏,温晓兰.谈高校师德建设的“几个底线”原则[J].艺术科技,2014,(3):327.
[3]雷艳生.浅谈教学态度影响教学质量[J].黑河学刊,2012,174(01):143-144.
关键字:室内外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人类是大自然与社会生活共同的产物,所以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为自已寻找和营造着一个能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空间。从远古时期的洞穴到草顶泥墙的茅屋,从封建时期恢宏壮丽的亭台楼阁到当今社会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将人们压迫在运转不息的工业流水线上,压迫在为生活而激烈竞争的奔波忙碌之中。回到家里,又是拥挤喧闹的街区与如鸽子笼般的单元房。人们早已厌倦了这种压抑的生活,他们渴望的是自然的回归,心灵的释放。所以,室内外设计相融合的趋势不仅仅是室内设计发展的一个方向,它也是顺应社会进程的必然选择。
二、室内外设计融合的关键
建筑内外空间的融合设计是根据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处理手法,整体把握空间,设计其形状和大小,内外保持相协调。
为了满足人们能舒适地生活和活动,需整体考虑室内外环境和用具的布置设施。那么,建筑内外的空间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满足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需要的空间环境。影响建筑内外的空间设计的因素很多,诸如空间的尺寸、空间结构的潜能和局限性、以及室外所处的位置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室内空间的具体用途,是作为工作或休闲、娱乐或礼拜还是康体或学习;还有要重点考虑的室内外空间相协调的内涵。
三、室内外设计融合的要点
现代室内外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还会涉及材料、设备、定额法规以及与施工管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可以认为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是现代室内外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际活动服务。现代室内外设计是综合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它既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3.1室内外光线融合
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能制造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直接影响到空间形状大小、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影响采光设计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照度、气候、景观、室外环境等,另外不仅要考虑直射光,而且还有漫射光和地面的反射光。
3.2室内外空间点缀
城市建筑的高速发展,使得绿地在相应地日渐减少。长期工作、生活在室内环境中的人们,希望能充分利用城市中的每一块绿地,并将室外的绿色植物移植室内,以提高环境质量,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绿化植物也是室内的装饰品,能使人精神焕发,更是一种室内设计室外化的手段。
利用绿化布置室内空间,一般在人口门厅、屏风两端或沙发、地柜等转角空间,对置或横置绿化植物,这些绿化具有明显的室内路线标识作用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它能够打破室内空间的单调,给生硬的空间以柔化作用。将室外绿色花草灌木移植于室内,不仅是净化空气所需。而且能给乏味的室内空间增添的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们以清新豁达的视觉美感用绿化可以丰富空间的层次,结合家具和陈设品能形成综合的立体装饰,统一与对比组成背景或主体图案。
3.3室内外园林融合
向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传统的造园手法延用至今,曾创造了像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一批优秀的古典园林,而且也创造了一大批建国后的新时代园林。造园手法在室内设计上的应用,加强了室内外空间沟通,进一步把室外环境融合进室内空间之中。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框景”这—造园手法。所谓“框景”就是利用室内的门窗洞口作为模拟的景框,将室外的自然景色也纳入其中,观赏者在室内的一定距离之内能欣赏到一幅优美的图画。奇山、异草、水藻、喷泉、瀑布与溪流等原本是置身室外大自然的景观元素,紧张而疲乏的都市人以极大的热情与努力将室外园艺引入室内制造室内园林。人们企图时刻能将自己置于大自然中,寻求最大限度的交融与和谐,以舒缓竞争给身心带来的压抑。这种设计多见于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的门厅或中厅之中。由于这些场所的棚顶多用透光玻璃罩结构,这就为许多观赏性植物和动物的存活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条件。宽敞明亮的内厅为设计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其间或安排山石、绿树、喷泉,或构筑假山。飞瀑、小亭,或布置小桥、流水、草舍等等,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真真切切地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在室外园艺手法应用在室内设计的案例中,香山饭店可谓是经典案例,香山饭店本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的艺术特征。在整体结构上,它恰到好处的运用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借助大自然风光,依山而建,随高就低,蜿蜒曲折又不拘一格。二至四层的五组楼群,由十一座庭园相分隔,自然散落,却又以曲折的连廊相沟通,互为呼应。并独具匠心的将山石、池水、花草、树木、曲径等室外常见的小品移入室内,使得整体环境一步一景巧妙结合,显现出江南特有的园艺风情。
3.4墙体、柱、门窗等融合
墙体作为室内空间的主要界面,面积大,而且单一,是将室外元素引人室内最能产生效果的地方,往往是主导室内整体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好的设计师特别注重并善于处理墙面。在大型的室内环境中,常常拥有较多的粱柱,而且体量也较大,因而柱式装饰也不能忽略。墙柱装饰的“室外化”主要是借助室外天然建筑装饰材质的直接或间接应用。这种自然构筑材料主要有卵石、条石、大理石等;原木以及水泥灰等,除了这些天然地材质之外,后现代派的室内设计还利用室外工业化的机械、通风管等结构材料,将它们在室内毫无掩饰地暴露而达到“室外化”的装饰目的。在舞厅咖啡厅尤其在酒吧间这样充满时代气息和鲜明个性色彩的娱乐场所的室内装饰中,天然材料及工业化的结构等室外元素被设计师在室内的墙柱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或表达对乡土人情的怀恋或表现质朴的原始美或造就粗犷的自然风或表现强烈的超现实的前卫感。
对于门窗的室外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在门与门框的取材上运用天然原木等,二是借助墙的开洞,自然随意地创造室外化的门洞,这种方法一般是半封闭的隔门,因为考虑防保功能而不能用于直接朝外的门。窗户作为室内自然采光的主要的手段,巧妙的设计与装饰也会起到活跃气氛,渗透室外自然情趣的作用。一般可在室内的窗户两侧,或上下方作固定的窗扇装饰,这种装饰已排除了实用功能,并且不是真正的室外窗扇。玻璃屋,是以轻钢龙骨等轻型金属为构架,用大型屏风玻璃而组成的透明的房间,我个人将这种空间理解为室内窗户的无限扩大,它是室外引向室内的最好的一种延伸方式。这种空间同样可以抵御风雨,同时也可以充分享受室外的阳光。因为它的透明,室内的一切自然风光也可以传递给室外的人们。著名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巴黎建造的仿金字塔的透明建筑便是这种设计的作品。
四、总结
随着人们是的生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建筑、室内设计的要求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现场环境的实用性、健康和安全因素,还有室内外所处的视觉(颜色、灯光、形状)、触觉(表面、形态、质地)以及听觉(噪声、回音)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设计师必须了解人们的新新需求,把握好室内外各要素的统一和协调,对室内外各要素应具备美学、适用性和技术可行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守伟、吕建斌、董毅,建筑室内外空间设计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17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此规定是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行法律监督的法律依据。民事执行工作是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当事人诉讼目的最终实现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减压阀。但是,由于《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的规定过于简单,使实践中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的监督工作很难有效开展。根据《民事诉讼法》、《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工作实践,就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施法律监督的范围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施法律监督时应着重对以下工作进行监督:
一、对执行管辖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执行管辖,是指生效的法律文书由哪一个人民法院负责执行。《民事诉讼法》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实践中,检察机关应当对人民法院的执行管辖权进行监督,以促使人民法院正确行使执行管辖权。
二、对执行根据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执行根据也称执行文书,是申请人据以申请执行和执行人员据以执行的凭证,即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民事诉讼法》规定,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有以下几种:
1.人民法院制作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书和调解书;
2.人民法院依督促程序发出的支付令;
3.发生法律效力而且具有财产内容的刑事判决书、裁定书;
4.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制作的生效裁决;
5.公证机构制作的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实践中,对人民法院随意限制执行根据的范围或随意扩大执行根据的范围的情况,检察机关应当予以监督。
三、对执行程序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民事诉讼法》规定: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强制执行。被执行者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有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执行人员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执行员应当出示证件。执行完毕后,应当将执行情况制作笔录,由在场的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实践中,检察机关应对人民法院执行程序是否合法进行监督,以此促进人民法院公正适用法律,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对执行措施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执行措施,是人民法院为了实现生效裁判所确定的权利人的权益,对被执行人实施强制执行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是人民法院做好执行工作,使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及其他法律文书得以履行的重要保证。民事执行措施有多种,适用条件各有不同。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过程中采取的执行措施是否合法、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生效法律文书能否真正落实,而且关系到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民事权益能否得到切实的保护,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经济秩序能否得到维护。实践中,检察机关应当对人民法院是否正确运用执行措施进行重点监督。《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执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存款。适用条件:人民法院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当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才有权向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情况,才有权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但是查询、冻结、划拨存款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而且人民法院决定冻结、划拨存款,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至相关的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
2.扣留、提取被执行人收入。适用条件: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时,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给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