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童年梗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一天,阿廖沙出于好奇,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阿廖沙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阿廖沙的外祖母是最疼爱他的,而外祖父则与之相反,他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3、后来,外祖父迁居了,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后来母亲的再婚,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丈夫打。
4、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其他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课没有能够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上发挥其本应有的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应从激发兴趣开始,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寻找、阅读课外读物,才能达到拓展视野、积累知识、取得收获的目的。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走进童心世界,了解阅读兴趣
对孩子来说,要找到他的起点行为,引发孩子自我学习的动机。当经典遇上奥特曼,我们应对儿童的阅读自由给予尊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提出:“孩子喜欢看奥特曼,奥特曼自有吸引童年的东西。”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和阅读的兴趣方向,成人的阅读指导不能带有强迫性,要想把其他更丰富、篇幅更长、结构更复杂、文学味更浓的图书带给孩子们,家长、老师应和孩子一道阅读,指导阅读,让他们拥有阅读口味,学会挑选。如果进行强迫性阅读指导,会让孩子的阅读兴趣被淹没和扭曲,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应把儿童阅读要了解的经典资源,通过合适的方式传达到孩子们的环境中去,为孩子们准备多元的营养,会为孩子的阅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评判儿童读物是否经典时,不能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如果成人说孩子的阅读不够经典的时候,可能恰恰是我们没有眼光去发现孩子的经典。所以,在判断经典的问题上,我们要有一种广阔的胸怀――对于儿童读物的评判者而言,要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和文学审美的特点上说话。
如果成人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元的阅读环境,也把不同类型的艺术品都放在孩子身边,介绍给他,但孩子只喜欢读《奥特曼》。“那么,这种孩子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个性的孩子,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他过分担忧。在孩子成长的事实中,我们确实看到一些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强烈的兴趣,在某一方面充分发展,也会成材。”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朱自强说。
二、进行读书动员,触动阅读兴趣
孩子不爱读,先是因为陌生文字的阻碍,其次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书是什么。所以我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正当孩子津津有味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提示: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刻老师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有关的读物。学生被动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进行阅读,这样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及其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样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的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读书兴趣
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任务、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陶罐和铁罐》《鹬蚌相争》后,教师介绍《寓言故事》;结合《三顾茅庐》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介绍注重部分精彩内容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感知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交流读书感受,激活阅读兴趣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往往会滋生出一种表达读书收获或者感受的欲望,希望自己的读书收获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与赞许。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发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交流前的阅读不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任务,因为带着任务的阅读往往会使学生对阅读兴趣淡然。只有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完全地放纵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内容和方式,学生才会把阅读当作一个愉快的过程。当他在这个过程中饱享了阅读的快乐之后,与人分享成功与快乐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这个时候,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本学期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的一些努力与尝试,我班被学校评为“书香班级”,并在作文竞赛中取得了团体第一名,获得了单项奖的同学更是喜笑颜开,这也大大地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回望7年创作历程时,导演张大磊说,他不过是想以初心拍一部“简单的片子”,致敬父辈,也回望童年。
20世纪90年代,12岁少年晓雷结束了小升初考试迎来没有作业的暑假,他的父母找尽关系为他安排学校。当剪辑师的父亲从国营制片厂下岗无事,离开家乡去私人剧组做场工。看似平静的生活状态下,晓雷感觉到一切都在变化……
这就是《八月》的故事梗概,英文名叫“The Summer is gone”。
“晓雷作为旁观者,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当年的我。影片讲述的90年代就是投射到一个小男孩视角里的模样。”张大磊说,那时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都显得相对简单,“有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有从早到晚时光流逝的过程感,有父辈们接受变革的从容姿态”。
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大院长大的张大磊,在16岁时被岩井俊二的《燕尾蝶》彻底打动,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电影的魅力。所以,原本想要考音乐学院的他临时决定考取电影学院。
2008年的夏天,张大磊看见母亲用小勺给瘫痪在床的姥姥喂饭,他想起1994年的夏天,姥姥也是这样照顾她的母亲,感觉恍若隔世。于是,他决定拍一部记录电影,将镜头对准这些最熟悉的人和事。“这个剧本从2008年写到2012年,停停写写,几经沉淀。”张大磊说,“呈现出家庭生活本来的模样就很好,观众会从每个人物的小片段感受到其中的美好、遗憾和期待。”
《八月》所重现的都是张大磊念念不忘的时代与人,更多是纯感性的创作。他将《八月》作为对充满理想、简单纯粹浪漫年代的回望,没有冲突、对立或者批判,只用基本的叙事与抒情,带出全片的平稳节奏和安静氛围。《好莱坞报道者》给予影片的评价是“将对往事的怀念慢慢渗透出来,这种细微的情感展现在电影的每一处小角落”。
“我想影片能打动观众和评审的东西,就是简单但起码很真诚。”张大磊说,《八月》拍摄时没有人想过要定义风格,完全靠直觉判断。为了追逐简单,他选择了黑白拍摄方式,把色彩里可能误导观的信息去掉,色调和影片的叙事风格与时代相符,反倒加强整个影片那种梦幻的疏离的感觉。黑白更符合他对九十年代的印象,“就像我们的记忆一样,虚实结合,充满诗意和幻想。”
全“素人”演出阵容也是一大亮点。一群“素人”演员在一位“新人”导演的调度下,拍出了“完全没有表演痕迹”的电影。张大磊形容《八月》剧组拍戏时“更像是生活经验的探讨”。在剧本的框架和提示下,演员们一遍遍地试,直到认为观影时感觉自然、舒服为止。贴近生活、尊重观众成为这位年轻导演的创作原则,更是始终念念不忘的初心。
《八月》的结尾处,在异乡当场工的“父亲”结束工作身心疲惫,此时有朋友举着摄像机让他“跟家里说两句”。“父亲”思忖一会儿,对着镜头说了3个字――“还好吧”。
阅读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阅读初期,在此阶段形成的阅读习惯,方法会长远地影响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成长发展。通过合适有效的方法引导小学生有兴趣、有规律、有收获地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读书笔记对小学生提高阅读的综合素质,促进知识内化都有益处,而做读书笔记的多种方法,也为阅读的立体化呈现提供了方便的途径。
一、读书笔记基于阅读的多样方式
阅读以求知,完善自我为精神内核,在此过程中仅凭借记忆难以达到充分消化知识的目的。读书笔记能帮助人们在不受大脑思维记忆的时空限制的情况下,获得更佳的阅读效益。读书笔记是人们在阅读之时或者阅读后记录下阅读材料中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以及写下心得感悟的一种应用文体。读书笔记的记录方式较为丰富和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某种方式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这些方式中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大体上可分为抄录式,评注式及心得感悟式。
抄录式读书笔记是将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摘抄在本子或自制的卡片上,最好将句段标明作者、出处以备日后查找。评注式读书笔记又可分为书头批注、提纲式和提要式。书头批注即直接在书上圈点勾画出重点内容,也可以在空白处写下相关感悟等。提纲式是按照章节段落分别写出概要内容,既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添加自己的见解。提要式读书笔记则是写出全书的内容梗概,或是对全书进行评述。读书笔记内容因人而异,方式也应当灵活采用。小学生的读书笔记不应过于复杂,旨在倡导笔记个性化,方法多样化以求阅读真正有所得。
二、读书笔记在阅读中的多方面应用
读书笔记的作用范围十分广泛,在阅读中有多个方面的运用,从各个维度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1.运用读书笔记培养阅读兴趣
学生的自主阅读源于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阅读兴趣是首要任务,它体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语文课堂上对课文细致的解读固然是教授知识的基本方法,但如果只是一味地长篇大论难免会令小学生感到乏味。运用读书笔记就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好方法。教师不妨给课文讲解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做读书笔记。学生们通过摘抄课文的优美语句,写出感悟以及互相交流进而以不同于课堂的视角看待课文。学生在以主人公的姿态写成读书笔记时能体会到成就感,互相交流学习也能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这样读书笔记可以成为小学生发挥自身才智的平台,从而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
2.运用读书笔记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小学生能从课内外的读物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和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学生在阅读《繁星・春水》时,会摘抄下如"零碎的诗句/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然而他们是光明闪烁的/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里"这样精彩的句子,欣赏该句中"海的浪花"和"心灵天空的闪烁繁星"的巧妙修辞,体会其形成鲜明对比的语言表现手法。如此借助读书笔记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提炼出精华,可以培养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读书笔记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写读书笔记即是对阅读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它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同时也能够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可指导小学生学习写分层次的提纲式读书笔记,概括段落层次的内容并且写出自己的体会和观点。如在阅读《童年》这样篇幅较长的名著时,依据章节来概括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主人公阿廖沙苦乐交织、曲折的童年经历和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此外,小学生可以通过心得式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认为阿廖沙的童年是艰苦的,对比自己在美好环境下成长的幸福童年,感悟出应当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有学生认为阿廖沙的童年生活虽然不顺,但他不屈服于苦难,信念坚定地顽强前行,领悟到这种品质是值得学习的。这些观点源于理解书本的不同角度,侧重点不同,可是这些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难能可贵的。因此,读书笔记对加深阅读内容理解的作用不容忽视。
4.运用读书笔记促进阅读所得知识的内化
读书笔记是阅读所得知识的载体,它弥补了人脑的局限,利于小学生对阅读材料中好词佳句的记忆,也利于掌握书中的人文或科学知识。做读书笔记也能提高阅读效率。没有记录的阅读是盲目和低效的,只得到了一些零散信息。读书时写笔记是一个选择适合的材料搭建阅读收获体系的过程。经过读书笔记对阅读内容的整合,知识能够系统化地内化在头脑中。简单明了的读书笔记可促进小学生用有条理的方式记忆书中精华,内化重要知识。
三、结语
导演:李继贤
代 表 作:《王首先的夏天》
编剧:李薇
代 表 作:《我是一条鱼》
摄影指导:王昱
代 表 作:《苏州河》《紫蝴蝶》《吴清源》
美术指导:全荣哲
代 表 作:《横空出世》《冲出亚马逊》
录音指导:李学雷
代表作:《刮痧》
李四平扮演者:李杰
于雪雁扮演者:沈佳妮
故事梗概:
80年代初的西干道,一个封闭的小城。朴素的家庭里父亲是部队的军医,妈妈是农村来的随军家属。哥哥李四平整日旷工不上班,躲在他的秘密领地,偷偷接收遥远的国外电台。方头11岁,内向、自卑,在学校总被同学欺负。他总是沉浸在奇妙的世界里……
旷工的事被父母知道了,严厉的母亲打了哥哥,命令弟弟方头每天负责“押送”哥哥到工厂后再去上学。
18岁的雪雁出现了,这个平静的小城一切不再寻常。李四平开始迷恋和暗地里试图接近这个大城市来的美丽姑娘。雪雁被当地人歧视、欺负。四平用他特有的方式开始帮助雪雁。青春的爱情已开始在心底涌动,他们彼此已经再也不能分开。
一次被人发现,他们成了当地人眼里的流氓,谁也没有想到两人从此竟是生离死别……
故乡《西干道》
童年的李继贤曾跟随当兵的父亲走南闯北,去过沈阳、湖北、河南等地。“西干道”是他在河南读小学时对河南的印象。东干道,西干道,是他心中一块抹不去的风景。
李继贤1989年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时就想把那段童年经历写成电影剧本。直到1996年完成剧本,2006年影片拍摄完成。
从剧本完成,到找投资,到拍摄,李继贤说写剧本是最过瘾的阶段。当时他有那么一股冲动,每天能支撑着他带着暖壶,吃着干粮去创作。有时候一天开着电脑十几个小时,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可等到要关机的时候才灵感一闪。这时即便是写个三五百字也是最大的幸福。
剧本完成之后,期间又经过了数次修改。李继贤说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剧本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二是中国电影也出现了很多风格类似的作品。他想寻找一种真正的、中国式的、纯粹朴实的电影。
《西干道》是李继贤童年时对河南的印象。因此选景时剧组首先去了河南。现在的河南变化都很大,和当年印象中的记忆大相径庭。李继贤和摄影师王昱又去了安徽外景地。安徽很美,在视觉上会比原先设想的更好看,但要改变影片的风格。在安徽芜湖宾馆里,李继贤拿不准主意到底要在哪儿拍。一筹莫展的他又去了山西长治。
山西长治离河南新乡很近,那里完全是李继贤童年记忆里的感觉。相比之下,安徽的景好看,但因为气候的关系,即便是在冬季树木也有绿色,因此在视觉上容易出味道。而山西的场景很狂野。在这里他找到了那个年代的整体印象,一个在影像上很独特的故乡。这里既不是农村,也不是城市,而是城乡结合部;这里有很多的烟囱,铁道线穿过乡镇,有山洞、隧道、沟壑、水泥厂、电石厂、钢厂……这些都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年代氛围。
营造一个逝去的年代
李继贤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时,曾经跟过张艺谋的《古今大战秦俑情》的美术组。以往做美术师的经验使他决心在《西干道》的服装上要下很大功夫。
剧组在北京选了很多服装,但都不符合标准。等到了山西拍摄的时候,整个剧组上下都去附近的村庄搜集70年代的衣服。剧组还让当地军工厂的居委会帮忙搜罗。有时候一天能收集几十件,甚至好几百件。这都是村民压箱底的,衣服基本很干净,准备工作就是在开拍前做旧。
李继贤说,当时剧组人员在铁路上抱着收获而归的衣服走在冬天旷野的雾气里时,他真的感觉到了身处西伯利亚的味道。
在《西干道》中,服装这方面一直在寻找一种错位感,而不是完全去拷贝年代。所以剧中人雪雁穿的衣服其实是90年代的服装,不是80年代的。
《西干道》里有很多火车上的戏份。这个火车车厢其实是一个大货车改造好的。实拍的时候,剧组的老老少少就拉着大货车跑。拍摄地的铁路沿线两边的电线杆子都不是水泥杆,而是过去的木头柱子;铁路也是内部火车线,每天只有一次火车开过。这些都为影片的年代氛围增色不少。
《西干道》的另一个主要场景是仓库。和搜寻服装一样,剧组一到长治就东奔西走地寻找仓库。经过再三筛选,导演最后圈定了一个废弃的大车间。车间里的金属锈迹斑驳,门窗都破烂了,被风一吹唰唰响。车间很大,无论是摄像机的调度还是演员的调度都会非常便捷。车间里有个操作台,美术部门因地制宜,把它设计成主人公李四平的桌子。
在声音方面,录音师用了一些俄罗斯歌曲,加强了影片的年代氛围。
影片在鹿特丹电影节放映时,国外观众很喜欢。虽然他们对当时中国人的生活的理解有距离,但是影片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氛围打动了他们。
启用非职业演员
在《西干道》中,除饰演于雪雁的沈佳妮是专业演员,其他都是非职业演员。在开拍前,李继贤看了很多的专业演员,发现他们受训练太多,抹掉了身上纯真的优点。为了寻找剧中12岁的小男孩方头,副导演到各个学校让男同学都起立站成一排,集中用DV机器录下来。李继贤看了足有2000多名小孩,基本上都是在他眼前一划而过。只有一个叫张登峰的小男孩很像李继贤脑海中的小方头,孩子眼神比较纯洁,符合《西干道》的感觉。
张登峰本人很活泼淘气,胆子大。而他饰演的方头则要求自卑,内向,在影片中经常受欺负,静下来有股狠劲。李继贤对方头的要求有两点。第一是放慢动作,说话慢,不能活蹦乱跳,往木讷上走。第二是即便活泼起来也要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