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巧用修辞法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拟题法,因为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引用等辞格的恰当运用,能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增强文章标题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百元钞票的自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星星知我心》《爱如潮水》《千年等一回》《幸福像花儿一样》《平淡如水的日子》《快乐集装箱》《近水楼台先得月》《草原在哭泣》《哭泣的骆驼》《坐着读书,站着做人》《鲜花与荆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多情的土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真的错了吗》《明天的明天你还会来吗》等等,这些命题或比喻,或拟人,或引用,或对偶,或对比,或反问,或生动形象,或含蓄深沉,或文采飞扬,给人的感觉是运用了修辞的标题,就像一盘盘美味佳肴,又像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让人过目难忘。如以“诚信”或“环保”为话题,运用此法可拟标题:《播种诚信》《向诚信问好》《地球的烦恼》《高烧不退的地球》等。
二、故设悬念法
所谓悬念,就是创作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故意留下疑问,以吸引观众或者读者的一种创作方法。用这种方法拟题,简单易学。比如:《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传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结局又会怎样?读者一看到这个题目便有了这么多的疑问,自然会产生往下读的强烈念头。再如《100分我恨你》《太阳从西边升起》《午夜之后》《做“贼”心不虚》《生命还会继续吗》等标题也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人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如以“成功”或“考试”为话题,运用此法可拟标题:《功成名就的悲哀》《只有一人及格的考试》。
三、移用诗词法
古典诗词大多是经典性的语言,它本身就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底蕴,用它们来做标题,一方面可以摆脱拟题俗套的弊病,另一方面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修养。因此,“移用诗词法”是古今文人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小说《在水一方》你看过吗?作家琼瑶为小说命名化用的就是《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又如鲁光在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中有一段描写教练袁伟民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这部分的题目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用的就是唐人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一句。如根据下面内容拟标题:湛江市近年来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你的家乡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色,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若要你就此拟写一份新闻报道,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标题?运用此法可拟标题:《一枝红杏出墙来》。又如赴美穷留学生路生为生计替人洗碗、洗厕所……受尽洋人的白眼和讥笑,每当他漫步纽约街头,遥望天边的明月,想起年迈苍老的父母,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伤心的眼泪,若要你把此情景描述出来,抒写游子的思乡之情,你会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呢?运用此法可拟标题:《月是故乡明》。
四、错位思考法
拟题不仅要形象,有文采,更重要的是要新颖脱俗,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思维,纵向或逆向思考,拟出新奇陌生的文题。如:《真想做个差生》《停电真好》《没有翅膀的飞翔》《渴望“非典”》《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等,这些标题具有新视角、新思路、新体验,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阅卷老师的目光。如以“自由”或“补课”为话题,运用此法可拟标题:《渴望失去自由的日子》《放弃自由的自由》《假如有个星期八》等。
五、以小见大法
话题作文范围广,限制性较少,同学往往无从下手,很难写出切实具体的文章,这时我们如果能够有意识地缩小写作的范围,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具体地从一个细小的角度着手,选材内容更加集中明确。比如以“爱心”为话题可以拟题:《你是我的新娘》《妈妈不爱我》《这个冬天不太冷》《血浓于水》等。
以《你是我的新娘》为题目怎么能写跟爱心有关的内容呢?老师是这样设想的:一个处于青春花季的女老师小梅患上了晚期肮癌,只剩下一个月的生命,其男友整天守在病床旁,痛不欲生,为了让女友幸福快乐地走完有限的生命历程,他不顾父母极力反对,决定和小梅结婚,走向红地毯的新娘小梅老师开心地笑了。再如《妈妈不爱我》,可选取身为教师的妈妈由于工作繁忙,以校为家,对“我”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令“我”产生妈妈不爱我的想法,但“我”最终理解了妈妈的行为,从女儿“我”的这个角度写出了妈妈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而表现出“爱心”的话题。如以“青春”或“宽容”为话题,用此法可拟写标题:《花季有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
一、在构思方面要善于做到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由于范围宽泛,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给学生的把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构思时应学会化大为小。简单地说就是采用大题小作的写法,从具体一点切入,然后调动自己的积累,在这个问题上聚焦、展开和提炼,把这一点说足说深说透。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
如以“心”为话题,可选择“爱心、恒心、雄心……”来立意,构思时,可缩小范围,结合生活实际,可写成以“感恩的心”为主旨的文章,至于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小说都可选用。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又如以“手”为话题为文,我们可这样拟题:《一双灵巧的手》《一次难忘的握手》《对手》《精巧的手工艺品》《从手指的长短说开去》等。这些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从而顺利展开思路。
二、在写作技巧方面善于做到以小见大
话题作文的内涵很宽泛,在写作时,切忌从大处入手,表现大的主题。当然,如果仅局限于“小”,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深意。只有以小见大才能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就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一些细小的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其特征是从细小的形象和故事里,能写出深邃的意义,发挥思想教育作用,反映一个重大主题的文章。然而,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少有的,而环绕我们的是平凡小事。但我们却能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把“以小见大”引入写人技巧之中,有助于我们能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人物的“亮点”,激发作者用真情实感写人,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得感情表达得深厚,细腻,感人。更能通过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小事突出人物性格,从而揭示意想不到的主题,让主题达到深化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2.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3.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4.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5.选择思维方式。
6.放宽视野,提升到时代高度。
7.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
三、在写作思想方面要善于写好开头和结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结局如撞钟”,这些都是写好开头和结尾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实践证明,成功的作文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绝妙的结尾,开头和结尾要遵循为中心服务和精简性原则,即用精美简练的语言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
开头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即文章一开头不拐弯抹角,不兜圈子,而是把要描述的主要人、事或物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引入正文。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点明中心,统帅全文。采用这种开头方法应注意:写作前要经过认真地思考,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主要内容的开头,语言要非常精练,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也可以运用技巧,即文章一开头运用悬念、对比、比兴、烘托等手法设置一个巧妙的开头,力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可以采用点题结尾法 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方法。这种结尾法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在写作时要注意如何总结全文,如何提炼文章中心思想,切忌重复文章基本内容,或重复开头等。也可以采用发问结尾法,即结尾时以发问的形式(反问或设问)提出问题。这种结尾法适合于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在写作时要注意设问、反问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还可以采用抒发感情结尾法,即结尾时作者对描述的事物抒发真情实感,饱含赞美之情。这种结尾法适合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明。在写作时要注意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不要无病。
一、以爱为先导,创设人文氛围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对于学生而言,缺乏了起码的爱,也就意味捉着本性的迷失。而现实是这样,整个社会的爱像黄土地里的水分一样,正在蒸发和流失。爱的“荒漠化”同样袭击着当代中学生的心灵。就拿我们学校眼前的现象来说,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中学。每到赶集,校园内的家长就川流不息,她们在干什么呢?是为学生送爱的,有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端着香喷喷的饭菜;有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去灶打水;有的忙碌的为自己的孩子买好吃的。真是干的不亦乐乎。看似家长在百忙中为孩子奉献爱心。其实,这种爱是一种“悲爱”。这种爱越迫切,对学生的成长危害越大。学生越不知道珍惜人间之爱。还有我们时常在校园内碰到学生之间的伤害事件。这些都在反复昭示着现实:没有恰当的爱的浇灌的心灵是荒芜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急需点亮中学生爱的明灯。让它照亮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让学生知道,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爱来滋润爱,用爱来培育爱。这种爱才是真正的人间之爱。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才能找到真正的落脚点。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时常在语文之前让学生举行五分钟以“爱心”为话题的演讲活动。内容包括关于“爱心”的名人传记、故事、散文等。这样长期的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让学生懂得了以爱心换取爱心,有付出的爱,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爱。
二、以交流为主题,内化人文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对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捕捉教机,随时进行交流。交流时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且使之发扬光大。我曾经遇上这样的一名学生(差生)。在我的心目中印象一直是顽皮、不爱学习,只会抄袭作业,多次的管教都无济于事,我甚至感到她以无可救药了。然而有一次在作文上的一段话,改变了我的看法。她写到:
一步、两步、三步……
果然,老师走完这十一步开始转身,又迈着步子向前走。
从讲台到我的座位不多不少正好十二步。就是这一不步,整整三个月了,没有一位老师迈出第十二步,朝我这个角落“光顾”过。坐在这教室的最后一排,是老师的“偏心”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在朗读教学中感受爱
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品味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爱的情感的语段,如《慈母情深》,可反复朗读课文倒数第六自然段,体会对母亲的理解和爱;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伟大。如《慈母情深》一课,要反复朗读十六、十九、二十八、三十自然段,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和对儿子的疼爱。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并进行指导,学生才能对课文中散发的浓浓的爱意有深切的体验。
二、在阅读教学中体验爱
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要具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渗透、熏陶、渲染等手段进行爱的教育,教会他们爱自己、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神圣使命感的人。
在教授《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我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拿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的是母爱,而《背影》这篇文章讲的是父爱,通过课内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拓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如在阅读完“他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一段后,许多学生的眼角都湿润了。于是,我问道:“朱自清的父亲为了孩子上学如此不容易,那么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呢?他们做的哪些事情让你特别感动?大家回顾一下。小雨同学叙说了她周末放学回家晚了,她的妈妈一直站在路口等着她,当她见到妈妈的那一刻,她扑到妈妈怀里哭了;王倩说,爸爸外出打工了,只有妈妈在家,每天回到家中,看着一桌丰盛的饭菜,她的心头就充满了幸福,望着妈妈头上的根根白发,她的眼角涌出酸涩的泪……通过这种体验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爱
“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文品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人品的高低。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着学生的个性及其内心所思、所想、所感,可以说在作文的训练、指导与讲评时渗透德育思想,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吾手写吾心”的条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1.抓住命题环节进行爱的教育
作文命题的设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思路,影响着作文中心的确立。因此教师的命题,要结合社会、人生,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教学来确立作文题目。通过确立作文命题来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感恩意识、独立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敬业精神等。如以快乐、宽容、感恩、自信、责任等为话题,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爱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抓住作文讲评环节进行爱的教育
今年单项填空重点考查了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践综合运用的语言能力,考点较全面,既有词的考查,又有各项重点语法知识运用的考查,除数词、副词、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和主谓一致外,几乎涵盖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的所有内容。
表1:2013新课标卷II单项填空考点分布一览表
从表1中不难发现,单项填空完全是在限定的语法考查项目范围内完成命题的,突出高中语法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15道题中交际用语为2道,分别考查安抚和征询对方意见语境的实践英语的运用,从句只考查了定语从句,又添加了并列句、强调句型、倒装各1题。语法知识不是单纯地考查,而是与具体的语境相结合,句子也比较简洁,并非偏长偏难,非常贴近生活,口语化,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考生考完后对该题持乐观态度。体现了高考“淡化语法规则,偏重阅读理解” 的趋势。如第14小题:
It's an either-or situation - we can buy a new car this year or we can go on holiday but we can’t do____.
A. others B. either C. another D. both
本题设计设计较为巧妙,没有直接提供选择范围,而是通过提供具体语境来考查部分否定,因为在中学英语中both作代词时,常用于肯定句,若用否定句式时,则用neither。但由于题干中的but信息词的制约,只能选取both为正确答案。
因此建议今后在做单项填空时一定要关注语境,把握整体;注意英汉差异,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机械套用;注意句子结构,连词标点;注意词语辨析,熟词新意。
二、完型填空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I的完型填空保持了往年以记叙为主、夹叙夹议的风格,全面客观地考查了考生将语言知识融进具体的语言情景中,并对文章整体进行把握,感知作者的情感的能力。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一位名叫Michael Greenberg的纽约人在冬天的时候会为穷人发手套,并因此为人熟知。文章整体难度不大。前两段引入人物的介绍,其次叙述了他具体是如何帮助穷人、为他们送手套的,最后交待了他这么做是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相信帮助穷人自己也会感受到快乐。
全文共206个单词,平均挖空间距为9个词。试题的考点从表2可以看出:名词5题,动词6题,形容词4题,短语5题。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该篇完型填空的考查点全部是实词,其中名词和动词居多,另外今年的完形填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突出了对动词短语的考查。
总的来讲,今年的完型填空命题是科学的,考点设置将词义、语法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相结合,注重逻辑选词,充分体现了强调对考生语篇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考查,知识点的分布完全符合“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突出词汇的语境化”的命题原则和要求。由此建议考生对完型的备考要从平时加大对英美文化、科技、教育、励志、人文背景等领域知识中的热点时文类文章的阅读量着手,拓宽知识范畴,扩大知识视野,增大知识内存,拓展知识领域以求多视角全方位地汲取世界文化的丰富营养而造就美好的人生。
三、阅读理解
今年的阅读以记叙文,说明文为主。所选用的文段语言地道,材料真实可信,如阅读的第四篇文章介绍的是如何在母亲节送出廉价又有意义的礼物。首先文章题目比较能吸引读者,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试卷选用这类材料是希望考生能把平时学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做到如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能用英语做事;题材及体裁的选用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语言学习的跨文化交际性,渗透了情感态度及文化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从上表中不难发现,考点分布比较全面,有细节题,猜词义题,主旨题及深度理解题等;细节题占的比重较大,但比2012年的有所减少,主旨大意题比2012年有所增多。侧重于考查考生在细节查找方面的能力,且兼顾了主旨大意和猜测词义的能力,词汇量不大,语篇不长,符合“新课标”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七选五——说明文,如何培养自己的演讲能力。语篇题材熟悉,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述完整。但本篇给考生直觉到:万法皆下策,唯有此招高的绝境演讲训练法的魔法映像。考生可以联想到自己平时的一些类似的口才训练经历,结合语篇中的方法或步骤,实景模拟参训过程,这样,考生则可谓是轻车熟路,顺利作答了。
综合上述,2013年高考英语新课标卷II阅读材料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议题:恒心、爱心、责任心!鉴于此况,2014届考生要充分留意并提高关于人类的共同生存准则:恒心、爱心和责任心类典范的英美励志性的焦点时文类文章的阅读量,以飨自己。
四、短文改错
本篇短文改错是以第一人称表述的记叙文,中国茶文化的源源传播,借以英国文化背景,话题亲切,语言精悍,极力地凸显了跨文化给两国人民的带来的美好生活和深厚友谊。
从语言表达考点来看,其词法中重点考查的错误现象有见表5所示;漏考考点有:1)逻辑关系表述错误。2)形容词语法功能错误。3)数词语法功能错误。 4)代词语法功能错误。5)不定式语法功能错误。6)分词语法功能错误。7)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和特殊句式交叉表述错误。
今年的改错题与往年相比,往年基本是一行一个错,而今年是一行四个错,尤其是逻辑错误的改正,其难度略高,有些基本功差的学生在这方面易失分。因此,下届考生备考时要全力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同时应注意2013年的漏考考点,这样方能在高考时顺利得分。
五、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题依旧保持全国卷以往的风格:不偏不难,不奇不怪。体裁沿用近几年一直固守的实用书信文体,选材以大众生活为话题:代卖中国结(Chinese knot)。内容避开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如:十的召开,反腐倡廉,环境保护等。总体体现了试题的连续性,有利于考生答题。
命题思路严谨,文字简练,题目提供的要点排序已成逻辑,不需考生重新安排。写作内容符合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整体难度不大。因此大多数考生都能写出符合内容的句子,但要写好,必须合理分配考试时间,具有较深的英语基本功。
但不足之处为:体裁显得陈旧,连续几年以书信命题,难免让人感觉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没有前瞻性。
建议在今后的英语书面表达备考中,应该重视语言基本功的培养,还需要长期的积累,从遣词造句到活用句型,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经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脚踏实地地教和学,我们就有信心在高考中写出优秀英语作文,取得良好的成绩。
五、结语
高考的目的在于帮助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与此同时它肩负着指导高中教学、推进高中教改的任务。纵观2013年全国新课标II卷,不难发现命题在难易度适宜的基础上,体现了较强的区分度和教学导向性。虽然高考结束了,但它带给我们的影响还未结束。认真研究高考英语试题对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能产生强大的指导和推进作用,使未来的高中英语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更有效率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