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生产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调整教学计划和本科生培养方案,增加实践、实验环节,注重其实际应用效果
首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本科生培养方案,将其主干课程调整为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加工技术概论、食品工程原理六门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辽宁省的资源优势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划分为食品加工、粮油加工和食品生物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及其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培养环节,培养更加专业化食品科技人才。
其次,按照本科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类型,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中的实验环节,例如将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原料学、食品分析和食品微生物等五门必修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整合为食品基础综合实验课;将粮油加工方向中的谷物加工学、淀粉化学与工艺学、蛋白质工艺学、油脂工艺学和粮油贮运学等五门限修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整合为粮油加工综合实验课。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进一步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食品学院还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指定专门教师负责实验课教学。
再次,大量收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需要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和总结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的本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其作为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并邀请与本专业有关的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制定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参与专业实践和实验指导方案、考核制度等内容讨论、研究和修改。
(二)通过改革实验实践环节设置和实施方案,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方式。教学实践环节整合后设立专职授课教师,实践教学由以往的和理论课程结合形式调整为独立设课,改革后的实践教学如果仍采用传统考察为主的考试方式则不适应实践环节学习成绩在总成绩所占比例的改变。因此,在实际考核中,实践教学确定的考核方法为平时操作和实验、实践表现为主,预习情况、实验理论成绩为辅,而且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的考试方式改革为提问、口试、笔试等多种考核类型,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实践态度。同时鼓励大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例如,在每个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大学生评价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实验中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技能训练程度和水平,引导大学生关注教学实践中检验操作变化[8]。
其次,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利用近两年的时间,对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科研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在以往的教学实习过程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只重视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开题报告等文字材料的撰写,很少有人主动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其结果是大学生能够按期提交科研报告,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自2010年起,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实践环节改革之后,提前一、二个月为师生布置科研实践、教学实习任务,要求大学生在停课实习之前,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与科研内容相关文献的检索、试验方案的设计等准备工作。在教学实习期间,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做准备试验,完成一部分毕业论文试验,得出部分试验结果,然后根据预试验的结果调整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最后撰写开题报告。通过这样的科研实践实习环节,不仅提高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质量,也使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态度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二、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验设计和实践方式
(一)建立校内中试实验基地,增强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门要求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9]。在原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根据专业建设情况积极建立食品安全、生物技术、包装工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中试基地。2010年起建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并引进焙烤食品生产线、乳制品生产线、纯净水生产线、果酒生产线等成套生产设备,利用对2007级和20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食品科学教学实习”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将原来在食品企业进行的生产实习一部分安排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由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进行工业化生产面包、饼干、果汁、纯净水、发酵葡萄酒等食品,解决了大学生在企业“走马观花”式参观方式所导致的对重要的生产工艺及其参数了解不全面的现实问题,极大地增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对各个单元操作环节的实践能力,大幅度地提高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效果。
(二)制定各项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则,全面落实实习计划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特点和学校的具体要求,科学制定各项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则,安排大学生到沈阳周边地区的乳制品、肉制品、粮油、粮油食品、酒类、调味品、果汁、冷饮生产等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参观和实习。完善具体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包括培训实习指导教师;专人负责联系生产企业,逐一落实各教学实习点的实习内容、时间、要求、人数、食宿安排等情况;专人负责联系接送师生往返的车辆;提前召开学生实习动员会,安排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地点、出发时间;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实习点监督、考察,检查大学生专业实习情况、状态和调研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习结束后,带队教师负责批改实习报告、登陆学生的实习成绩;及时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参加的实结座谈会,通过企业、大学生和指导教师反馈意见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等。
(三)根据实验、实践课程的重点环节,有的放矢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素质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特点,实践教学首先明确各个实验、实践环节的重点和中心任务,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素质。首先,通过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分析检验等实验课,研究食品组成成分、性质以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通过食品工艺学系列实验,研究各种单元操作加工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和加工条件。其次,实践环节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认识实习参观代表性的食品企业,初步了解食品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过程和设备装置,体会现代化食品生产的规模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再次,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后,进行为期三周的生产教学实习,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大学生亲自的动手操作,使他们真正掌握各个食品生产线的操作方法和典型食品的工艺特点。在市场调研实习中,通过市场调查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培养大学生了解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健康、美味、安全、方便等各方面的需求,让大学生了解企业进行食品开发研究和销售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科研实践的实习环节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查找资料、分析数据、进行预备实验、撰写开题报告各个环节着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三、加强高等学校和食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一)加强高等学校和食品企业的密切联系,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企业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条件、实习场所和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运营情况和技术水平,真实反馈毕业生状况、企业用人信息;企业参与研究制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在每年毕业生求职就业期间,学校组织一批相关食品企业与大学毕业生见面,在企业掌握了大学生的第一手材料后,学校组织教师与企业的座谈,听取企业的用人反馈,尤其对大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并将其作为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重要参考;参与指导、考核和实习指导书的编写。食品学科聘请来自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实验、实习过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内容提供合理的调整建议。
(二)增强师生对食品企业的技术服务,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名师方能出高徒,实践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理论课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应用脱节。培养教师的方式还包括为中青年教师创造深造和到生产企业、基层锻炼的条件,并以多种方式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院校、大中型企业进修和学习。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从生产一线引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焙烤食品技师,负责管理校内实践基地,指导本科生教学和生产实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特长。
(三)大力提倡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把产学研合作引入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一方面可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食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的现场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10]。
1.最小取样面积的确定
对植被进行现场的应用样方调查,须首先确定最小取样面积。在踏查和路线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地段作为样地,不断扩大样方面积,调查样方内植物的种类。第一次取样面积为1m×1m,第二次取样面积为1m×2m,第三次取样面积为2m×2m,第四次取样面积为2m×4m,第五次取样面积为4m×4m,以此类推,每扩大一次,都详细填写登记表,必要时采集植物标本,做好特征记录。可以发现,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样方中植物种类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之后面积再继续扩大,增加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种类数量趋于稳定。以样方面积为横轴,植物种数为纵轴绘制种—面积曲线,曲线开始平升时对应的面积即为研究地的最小取样面积。此部分实习要求掌握确定最小取样面积的方法。
2.植物群落特征调查
在确定最小取样面积的基础上,调查不同林带的植被特征。具体如下:调查农林过渡区植被结构特征、组成(海拔500m~800m);调查栎类林带植被结构特征、组成(海拔800m~2200m);调查桦木林带植被结构特征、组成(海拔2200m~2800m);调查针叶林带植被结构特征、组成(海拔2800m~3300m);高山灌丛带及高山草甸带植被的结构特征、组成(海拔3300米以上)。对每个类型的群落设置4~5个调查样方,记录各物种的名称,高度,盖度,多度,频度,调查多度时,采用直接点法,丛生植物按丛数计算其个体数量;盖度用目测估计其投影盖度;高度量取每种植物的自然高度;频度计算包含该物种呈现的样方在所选取样方种所占的比例,频度调查样方数目为10个。填写相关附表。此部分要求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太白山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并注意观察群落过渡区物种组成的变化特点,能运用所学生态学理论对群落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3.山地植被垂直分布与生活型谱的编制
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进行调查,比较其特征差异,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编制生活型谱。即:沿着海拔梯度,在依次调查农林过渡区、栎类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及高山草甸带的植被特征的基础上,比较其差异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编制生活型谱。掌握太白山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并结合实际分析植被地带性分布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森林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二、基础生态学的野外实践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
相比于课堂教学,基础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能够把生态学原理与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并可用于解释并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是以生产现场为课堂,是一次更生动、灵活、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对现有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2.主动性
在基础生态学实践教学中,由一对多的填鸭式单向指导向学生和教师合作研究的互动式教学指导转变,通过小组内成员的自我组织、分工协作、积极探索,独立完成实习任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由探索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综合技能的培养。
3.层次性
野外的实践教学不同于实验室的实验,更不同于课堂教学,我们从内容的安排上,是循序渐进的,比如第一天安排最小取样面积的确定,接着是植物群落特征调查,让学生了解样地面积的确定不是随意的,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在调查完不同海拔群落的结构组成后,分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再完成生活型谱的编制工作。通过调查实践,指导学生拓展课程教学内容,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写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补充与完善,使学生对基础生态学的理念有一个更深入、系统的掌握。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自我评价、组长打分等形式,体现教学全过程考核。
4.现场性
在野外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习现场的生态环境状况,结合实习的目的与内容,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
基础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到现场或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活动,按照实践课程内容安排的时间先后顺序,包括野外实践教学的准备、开展实习以及实结3个阶段,因此基础生态学实践教学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过程。
1.实习前准备
(1)野外实习安排及仪器工具实习前1个月左右,3名指导教师亲自到实习基地及沿线进行实地踏勘,根据生态学野外实纲和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性质、实习地点、日程安排、各阶段的实习内容及要求、考核办法、实践教学教师组成、实习期间应遵守的纪律、经费预算等。本文以生命学习生物科学专业2014年基础生态学实习为例来介绍。生命学院2014年生物科学专业基础生态学野外实习地点选在眉县蒿平寺,时间为2014年6月17至7月2日,共4个班,每班约30人,约9~10人为一个小组。每班配备实习指导教师一名,全程配备一个实验员和一名随队大夫。实习分2批进行。所需仪器如下:
①GPS定位仪、海拔表:各2个,每班各1个;
②地质罗盘:6个,每小组1个;
③双筒望远镜(10×35倍):6部,每组1部;
④植物标本夹:每组2付,两批共12组,共24付;
⑤植物标本采集工具:铁铲、修枝剪、放大镜、解剖针,每组1套,计6套;另配高枝剪2个,每班1个;实体镜2台,每班1台;
⑥测绳(50m)、皮卷尺(50或30m)、钢卷尺(3m):每组2套,计12套;
⑦标本记录本每组2本,12组需24本;
⑧植物挂牌、植物采集袋、标本纸若干;
⑨调查记录的表格若干。
(2)实践教学内容的集中复习。在实习前进行一次以生态学专业知识复习为主题的集中学习与培训,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等进行回顾,并对实习要点及各路线的生态环境概况进行介绍,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实习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同时,对野外实习的基本技能与技术进行讲解与培训。
(3)实践教学教材的准备。为了便于学生的野外自我学习,配备以下的实践教学教材:秦岭植物志(第1卷,1~5册),科学出版社;中国植物图鉴(系列),中科院植物所,科学出版社;生态学常用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章家恩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Suther-land,张金屯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⑤生态学实验与野外实习指导,孙振钧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开展野外实习
本阶段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围绕该野外实习的教学目标,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习任务圆满完成。
3.实践教学的总结
实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撰写实习报告,一部分为返回校后的实践教学总结。
(1)实习报告的撰写。每位学生都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引言:实习的时间、地点,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地理环境概况等;
②调查研究方法;
③实习内容及结果:以样方面积为横轴,植物种数为纵轴绘制种—面积曲线,曲线开始平升时对应的面积即为研究地的最小取样面积;
④列出样地内植物种类的数量等级,即优势种、常见种、少有种;
⑤分析实习地区典型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地带性植被结构;
⑥沿着海拔梯度,分别对农林过渡区、栎类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及高山草甸带的植被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其差异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编制生活型谱;
⑦提出保护珍稀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实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持续发展的建议;
⑧总结个人实习的收获和体会。
(2)返回校后的实践教学总结。野外实习阶段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小组讨论,对野外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鼓励学生制作PPT课件,向本组、全班介绍自己的实习结果、研究结论及经验体会。授课教师也应该联系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和讲解,以深化实习效果。
4.实习考核
关键词:生产实习 PBL 管理考核机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19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3]。PBL教学模式就是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问题背后隐藏的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其教学是以具体问题为基础,因此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需要对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才能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PBL最早于1969年由美国教授霍华德在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学教学中首次应用,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开始被引入其他学科领域,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教育与学习的创新方法[4]。笔者将PBL教学方法引入到材料专业表面方向学生生产实习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原有生产实习模式的不足
为了取得良好的生产实习效果,我院材料科学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一直在不断探索中,最初实习基地选在洛拖,近年来由于实习经费紧张,逐渐改为市内实习。市内,我们原有的生产实习模式采用多个小企业分散实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在实习期间再相互轮换。这种实习模式的优势是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表处理生产线和多种零部件的表面处理工艺。实习内容比较充实,学生对本专业的生产实践感性认识加强。但是缺点也比较突出,由于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有限,多个实习基地使得学生难以管理,对学生的具体实习表现难以掌控;学生遇到问题和指导教师的实时交流也受到限制;小型企业的车间设备相对没那么先进,在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因而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专业情绪,打击了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前景的自信心。再加上多个企业之间相互轮换,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比较辛苦,不利于实习效果的提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
二、基于PBL模式的生产实习改革与实践
PBL 教学模式并不是侧重于问题本身的解决,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我们首次将其应用于材料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教学过程中,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生产实习教学进行改革。
(一)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
基于原有生产实习基地的不足,我们通过多方努力,选择了距离学校比较近,而且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车间环境良好的“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作为新的持续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这形成了以表处理为核心,以热处理为基础的生产实习模式。
(二)改革生产实习管理模式
精心组织生产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因此,我们着手改革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实习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
1.明确实习目标。采用PBL教学模式,在生产实习之前,指导教师积极和实习基地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企业实习车间的具体生产以及企业在目前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把具体的问题分组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实习前做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准备和相关的文献查阅工作。
2.加强实习期间的考勤和管理。实习期间,指导教师与车间管理组协调,要求车间管理组做好学生每天的考勤、分组以及与具体岗位负责人之间的协调工作。
3.加强实习期间的指导和监管。实习指导教师每天在不同岗位巡视,及时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定时检查学生的实习日志,并督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
(三)改革生产实习考核体系
生产实习考核是评价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考核质量对生产实习指导工作和实习学风起着十分关键的导向作用。加强实习考核管理,是保证学生生产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生产实习考核是以生产实习报告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学生的实习报告大多通过网络等渠道摘抄居多,真正涉及具体实习任务内容较少,而且互相抄袭严重,仅通过实习报告很难反映学生的真正实习情况。这种考核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生产实习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自我指导学生生产实习以来,经过不断摸索,根据本专业的知识特点和实习基地的生产情况,从五个方面建立五个百分制考核方案。
1.平时表现(10%):包括出勤、纪律及生产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中,出勤少于总学时的1/3,则失去参加最终考核的资格。
2.实习笔记质量(10%):学生对每个实习岗位设备、处理零部件、生产工艺以及存在问题及建议方面的记录情况。
3.厂方的考核成绩(20%):实习结束企业对学生进行的面试和笔试成绩。
4.指导教师的考核成绩(20%):实习结束,指导教师结合实习车间的具体情况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对学生出的笔试题的考核成绩。
5.生产实习报告质量(40%):实习报告中除了体现实习的全部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学生对每组事先提出的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综合质量给出成绩。
根据这五项的权重得出生产实习成绩的总成绩。总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制进行。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通过这样的考核改革后,一方面对学生的约束力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将企业的具体生产和专业课知识有效结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企业实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预先提出的问题。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书本知识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三、结束语
通过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产实习中,使学生善于探索、分析,并娴熟应用书馆信息服务,在实践中积极与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沟通。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不但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流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择业意识。
参考文献:
[1]Lee R. Monitoring the outcom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al education [J].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2002(2): 215-223.
[2]唐华丽,陈林,汪开拓. PBL教学法在食品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6):156-157.
[3]肖文娟,马永良,薛Z. MOOC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85-86.
[4]张钰.基于问题式学习在高职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52-55.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52035);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YB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粮油专业;过程式;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
在粮食专业的教学管理中,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粮食专业现行学习评价体系存在若干问题,目前的学习评价体系还是把理论考核方式作为评定的依据,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高,无法适应职业需求,影响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如何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如何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方法,以多元评价为原则,如何建立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和发挥其主动学习与探究精神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考核办法。目前仍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一)多元智力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强调多主体、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强调动态评价过程,重视在真实的场景中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能力发展的多样化评价,提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情境真实化,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和自我评价,作为现代智力观的一个新视野,无疑为改变我国当前的学生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和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二)真实性评价理论
真实性评价理论 (authentic assessment)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凝结了各种当代学生评价思想,是当代知识观、学习观和质性研究方法在学生评价领域的最好体现。真实性评价的核心就是通过提供给学生与现实生活中相关领域类似的真实性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充分应用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及智慧,展现其理解水平和对已有知识的驾驭能力。“真实性”是真实性评价的重要特征,即:学习任务的真实性、评价信息的真实性、评价标准的真实性、评价环境的真实性、评价方式的真实性和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因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和途径的不同而被称为“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动态性评价”等。从真实性评价的内涵和“真实性”特点可以看出,真实性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理念,这种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多元化的评价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学生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澳大利亚TAFE课程评价
澳大利亚TAFE课程评价的成功经验,既要注重总结性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应该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学习表现以及学习态度作为评价其职业能力的依据,可以实行课堂评价、平时测验、阶段课程评价、期中课程评价、面谈和评语等多种形式的“形成性―过程评价”与期末课程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调整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等,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学、促、教功能,不断促进教与学,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结构的、系统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内一些院校也不断加大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但评价标准仅停留在多一个实践考核,并没有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相适应。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多元化和情境化,形成尊重差异、各尽其能的学生评价观,要坚持评价的全面和全过程,即多元性和过程性成为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要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过程式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过程性考核方式
过程式评价,是对于粮食类专业学生整个高职学习生涯采取全过程式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是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价。
1.针对粮食类专业学生学习不同培养阶段不同学习领域进行全面多元化的评价。具体包括(1)思想政治学习领域(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特概、形式与政策等主干课程)、人文素质学习领域、职业技术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课)等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的评价;(2)粮油加工操作学习领域(谷物加工技术、油脂制取与加工技术、粮油深加工技术、饲料加工技术、粮油食品加工技术等主干课程)、粮油品质控制学习领域(粮油检测技术、粮油质量安全管理等主干课程)、粮油仓储及流通管理学习领域(粮油储藏技术、粮油市场营销等主干课程)、粮油机电维修与管理学习领域(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等课程)和职业综合实践学习领域(课程实习和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等职业技术课程体系的评价。
2.针对粮食类专业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评价。实行课堂评价、平时测验、阶段课程评价、期中课程评价、面谈和评语等多种形式的“形成性―过程评价”与期末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评价与学习过程紧密相连,即在学中评,练中评,学练评一体化,评价过程包含在学习过程之中,具体包括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出勤率和课堂表现等方面);面试;理论笔试;实操考试等环节。
通过将过程式教学条件下粮食类专业高职教育考试模式在校中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1)新的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增加了对学习的兴趣,在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学生逐步地转变了过去的考前突击的思想,而是注重学习整个过程,提高了平时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从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粮油类专业高职院校教师也从新的考试模式中获益,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钻研,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3)对于新的评价方式,在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上都和传统的考试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实践机会,进而可以胜任未来在用人单位的工作。
过程式教学的发展和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改革是相辅相承的,在关注过程式教学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考试模式的转变,充分地发挥出考试的指引功能,促进高职院校过程式教学的不断深化。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多元化是当前粮油专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其学习质量评价必须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入手,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学生的其他潜能和特质的发展。针对粮油行业教育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特点,从多个角度、方面、特质评价学生。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粮油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共通能力的评价。理论知识的评价,要着重评价对基础性、粮油专业性及关联性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能力,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专业技能的评价,主要评价粮油加工操作、粮油检验、粮油仓储等方面实践技能,注重项目或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共通能力的评价要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等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纳入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变化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在动机、兴趣、情感、信念、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评价。
粮油专业学生评价内容多元化,主要包括语言智能(专题发言、讨论等能力)、逻辑智能(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处理、实验报告提交等能力)、身体-运动智能(实验实训等实践技能操作等能力)、视觉-空间智能(实验发现问题及观察等能力)、人际交往智能(团队协作和竞争、交往沟通等能力)和自我认识智能(责任心、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及反思等能力)等内容。评价通过发挥导向作用来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高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粮油专业主要可分为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实习实训课等三类课程。
1.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理论“必需”的原则下,加强平时及实验的考核。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强调每一次实际操作过程,以增强学生对每一次实验的重视和掌握程度,增加学生对实验过程的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可以增加实验成绩的透明度。如《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有十个实验,教师可根据每个实验的难易程度制定每个实验的分值,再给出实验报告和学生在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量化评分,并计算总分。
2.职业技术课程。粮油职业技术课程的成绩评定,除对任课教师的命题规则、评阅卷方式作一些原则性要求外,也采用灵活多样的测评形式,如测试可以是形成性测试,也可是总结性测试,方法可笔试、面试、闭卷、开卷,单独设置的实验课或实验学时较多的课程可考核实际操作,也可采用操作加笔试、面试的方法进行。
《粮油品质检验》课程的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由四大部分,分别为平时成绩、理论笔试、面试、实际操作考试。平时成绩包含作业、实验报告、阶段测验、出勤率、课堂表现等方面,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性。理论笔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质量指标、操作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验结果的准确计算等方面的掌握情况,摆脱笔试题目要涵盖所有知识点的模式,大幅度降低“机械记忆题”的比重,突出笔试题目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面试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能力,考查学生动脑整理、总结知识点的能力;面试题目的案例设计为如何对某一粮食样品进行全面品质评估的这一类型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具备将各个检验项目进行串联,按合理顺序,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实操考核分为平时实验的操作考核和综合实训考核两部分。平时实验的操作考核,通过教师对学生实验项目操作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综合实训考核以项目小组为考核单位,每个小组实训项目的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案的实施、实验的完成,实验成果的汇报和分析总结,团队分工合作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这样的操作技能考核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课程中,切实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增加团队组员间的合作及沟通能力。
3.实习实训课。实习实训课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该课程成绩的评定可以将各阶段的实训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定量性指标,进行量化评定。学生的实训成绩主要包含几个的量化指标:由课程标准制定的实训目标;行业对该课程的基本要求;实训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出勤率、学习态度(包括课堂听讲、提问和答问)、作业完成情况、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采用动态过程式评价观、以企业指导教师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对粮食类专业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而言,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企业人员、家长评价、社会权威部门评价(如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和第三方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如麦可思公司)等共同组成的评价主体。教师将逐渐成为学习评价的引导者,而学生自我评价将不断受到重视。只有当学习者能够负责任地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程度时,才称得上发生了真正的学习。同伴评价有助于互相了解学习进展情况,从中进行反思和学习。企业在工学结合培养人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能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评定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情况。当学生的实践学习具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时,客户也就成为重要的评价主体之一。评价主体多元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粮油类专业学生学习评价不同评价方式,采用不同评价主体,具体如下: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出勤率和课堂表现等方面,由主讲教师根据各项的平时记录来评分。
2.面试考核。面试,过程由两名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语言组织性、思维逻辑性、表述时的仪态等方面进行评分,将两位教师的评分平均后为该名学生的面试成绩。
3.理论笔试考核。理论笔试,试卷由粮油专业相关课程教师编写题库,由教师评价。
4.实践技能考核。分为平时实验的操作考核和综合实训考核两部分。平时实验考核依据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验完成情况、分工协作情况,以教师考核为主,学生自评、互评为辅。综合实训考核,以项目小组为考核单位,根据每个小组实训项目的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案的实施、实验的完成,实验成果的汇报和分析总结,团队分工合作等方面,评分以项目小组学生自评、各项目组学生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评价主体。
5.校外实习实训考核。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采用企业指导教师为主,学校指导教师为辅的评价主体。
6.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建立毕业生成长水平考核目标及考核办法,公布在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的网站,让家长、学生、企业充分知情和参与监督。
通过将国内外先进的多元智力理论评价和真实性评价理论融合、归纳总结运用,构建一套粮油专业过程式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建立真实性评价情景,在学生学习培养过程中,将适合的多元化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运用和实施到粮油专业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社会适应力,激励学生进取,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俎媛媛.美国真实性学生评价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3).
[3] 江荣华.澳大利亚TAFE课程考核评估的体系和特点[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4] 陆霞.基于过程式教学条件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9).
[5] 冯宁.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探究[J].职业与教育,2013(23).
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实施“三层双轨一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就能拥有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和能力,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三层双轨一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一)定期举办学生技能比赛。为了增强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院每隔一段时间举办学生技能比赛,有班级赛、年级赛等。各级比赛奖项与学生最后成绩、学分挂钩。技能大赛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与同行进行专业交流、发现自己专业建设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了专业发展的方向,保证学生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的训练得到贯彻执行。
(二)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集中实习难的特点,我们建设了完善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超市、阿里巴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中英飞耀速录技术培训中心、顺丰速运实训基地,根据课程需要定期轮流安排学生到相应基地顶岗实习。一方面解决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集中顶岗实习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对实际工作有了切身体会。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训练,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三)课证融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从学生一入校,进行入学教育过程中,就积极鼓励学生考取各种会计资格证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把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结合。如:为了让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我们把《会计职业基础》、《会计信息化》、《ERP沙盘企业运营模拟》、《经济法实务》、《会计业务核算与报告》、《纳税实务》等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考试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毕业时,100%能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用友ERP应用能手认证,60%的学生能够取得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
(四)以工学结合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我院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双师素质”队伍的建设。我院建立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力,以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外专家为补充的优秀教师队伍。
(五)构建多元化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我院不仅开设了《自我管理》、《职业沟通技巧》、《财经素养教育》等课程和校内拓展训练课,还采用把专家请进来和把学生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六)七方监管的实习管理体系。把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培养、实习教育与指导等工作,按照不同的工作特点分配到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由不同的人来负责,形成学院领导、团总支、班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任教师、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七方监管”的实习工作机制,针对每个岗位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职责和管理办法,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明确每一个岗位对学生的培养责任,把对学生实习教育和指导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