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田忌赛马课件

田忌赛马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田忌赛马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田忌赛马课件

田忌赛马课件范文第1篇

一、创设情境激趣,捕捉知识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打开认知的通道。在情境中感知、捕捉课文的知识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分析与概括能力。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利用课前三分钟与学生一起玩纸牌。我拿出两组牌,分别是:红心9、7 、5和黑桃8、6、3。上来的学生当然挑红心。但眼看着自己手中的牌大,却让我净胜了两局,学生不服气,说:“这样比法,谁先出牌,谁就输。”“为什么?不是你拿的那组牌大吗?”“因为你占了先机!”另一个学生恍然大悟地叫了一声。“对!战争中、比赛中,有时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看弱的那方能否占得先机。”我话锋一转,“今天我们要学的《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有兴趣吗?”“有!”这一声齐喊,大有石破天惊之势。通过课前设置玩牌这个游戏,调动了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探索田忌赛马以弱胜强的奥秘。

二、创设情境激思,突破重难点

在文章的重难点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手段单一。而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就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它能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变抽象为形象,缓解教学坡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我播放课件,随着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奏响,屏幕上出现了“海上生明月”的动感画面。伴着舒缓的背景音乐,我声情并茂地朗诵。此时,学生已完全融入诗一般的意境中。之后,我让学生自由读文,找出写得美的词句细细品味,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生动文字描绘的美丽画面,感悟文章的隽永意境。品味了语言文字之美后,学生在《月光奏鸣曲》的伴奏下,开始动情地朗诵,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海上月色……本环节学生始终徜徉在优美的意境中,激发了思维,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 创设情境激情,拨启动情点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寻找文章的动情点,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巧创教学情境,拨启文章动情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情感教育及情感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运用现代媒体播放圆明园以前美丽的原貌,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与自豪之感。而后再播放英法联军侵略者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把那些宝物能掠夺的“统统掠走”,不能掠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以及放火烧园的电影片段,把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顿生惋惜之情与痛恨之感,激起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创设情境激疑,填补空白点

田忌赛马课件范文第2篇

新课程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信息量非常大,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教材中的许多人、事、物、现象等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和不熟悉的。只靠教师传统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就可以化难为易。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利用下载的远程资源,先播放了课文情景朗读,学生边看、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此时,学生处于极度投入的学习状态,情感在不断升华。之后我及时抓住导学契机,又播放自制的课件,让学生自由谈学习收获,进而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说话的积极性一瞬间变得活跃起来,纷纷高举小手,争着发言,有的甚至把整个课文内容复述了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得大部分学生知道了《晏子使楚》这一故事的历史背景,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到了齐国的大夫晏子去楚国访问时,被楚王三次侮辱,而晏子三次反驳、斗智的感人场面,学生兴趣非常浓厚。

再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教师提前布置让学生从网络上搜索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了解北京和华北地区的雾霾、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的沙尘暴、东南沿海的赤潮、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情况等,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了“保护环境”的队会活动,学生们俨然就是一个个环保小卫士。由此可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独有的视听效果,创设情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能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现代信息条件下的网络平台具有强大的信息容量,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结合教材,选择与教材联系紧密的补充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增大阅读量。所选材料首先应该与学生学习的课文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拓展。其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难易适合。

例如,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播放情景朗读导入新课,接着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读懂课文,积极思考问题,并在书上作批注并质疑。然后借助语音视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在精读的基础上,播放田忌和齐威王在赛马大会上两次激烈的赛马场面,运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全过程。对课文中孙膑说的“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这一关键语句的理解,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田忌第二次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一目了然。师生在人机互动中运用听、说、读、写、观察、想象、思考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骏马腾飞的动人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之后的思维拓展练习中,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高举双手,争着为齐威王出谋划策,准备在第三场比赛中打败田忌,接着,请班上的一位学生上机操作,点击课件,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打败田忌。此时,掌声不断,听课的教师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于是我及时表扬鼓励:“你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孩子,新世纪,你能行!”

再如,教学《三味书屋》一课,我在课前一周就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夹,课堂上让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取资料,为学生理解这篇比较抽象和难懂的课文打下基础。又如,在教学《向往奥运》一文时,我在教学设计中借助于PPT课件,课刚一开始,我就播放2008年第二北京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场面,会场上人们欢呼跳跃,一片沸腾。听到解说员热情激昂的解说,看到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激昂的音乐中入场的情景,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奥运会场。学生们也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情感,个个处于极度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中,有的学生欢呼起来,有的学生从凳子上站了起来,高举双手,呐喊着!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奥运的课外阅读材料目录,组织成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课外阅读小组内开展阅读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田忌赛马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真实 简单 深刻 宁静

时下的一些语文课,上得越来越热闹,唱歌、跳舞、演戏,十八般武艺轮番登场,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课堂可谓热闹非凡。可这样的课听得多了,总给人一种感觉:学生的兴趣“浓”了,语文的味道却“淡”了。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进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形式也要随之改变,但语文的本质没有变。语文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它是交际的工具,学生学会了字、词、句等,便可以运用这一工具进行交流和学习。那么,语文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既然这样,语文教师对待语文教学就应“洗尽铅华”,冷静地还原语文的本色,用平实的眼光对待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从语文学习中获益。

一、远离“作秀”,回归“真实”的语文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极具人文内涵。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不脱离文本,不空谈自己的想法,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很大程度上捍卫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去重新塑造一种新型的群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即培育我们的学生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批判求真的精神。可实际上,我们较多的课堂教学离真正的“自主”、“合依”、“探究”很远,许多老师把“自主”、“合作”、“探究”浅层次地理解成一种纯粹的方法和手段,使“自主”、“合作”、“探究”成了一种形式,成了没有了精神的空壳。在教学实践中,把小组合作变成制造学习热烈气氛的道具,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以致出现了这样的流行语:教学环节不够,小组合作来凑。

其实,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互动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但它并不是几个人围在一起随便说上几句的代名词,从形式上来看,合作似乎很容易做到,把桌子或拉开或合拢,几个人凑成一堆就成了,但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却不容易。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它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应该多点理性的思考,切勿盲目地“东施效颦”,要知道语文课它首先姓“语”,而不是表演课,它不需要作秀。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没有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只是让学生独自思考,并在“读”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可出声、可默读、可独立读、可小组轮读,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进行交流,在读中了解文章的留白。在读中体会文章的巧妙构思和用词的准确。然后,抓住“躲”“挡”“笑”三字,把文中埋藏的母爱轻而易举地挖掘出来,把一个儿子的思念展现在学生眼前。

如有一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在学生对“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和“孙膑科学的思维过程”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后,还设计了“田忌和孙膑进行第三次赛马”的拓展环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发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再思考,还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让课堂演化为一场学生自主探究的“秀”?答案很明显是后者。因为,第三次赛马,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淡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感悟,这种游离于文本甚至与文本背道而驰的延伸是无意义的。

许多年前张志公先生就曾说过:“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某些语文教师一味追求“独特创新”、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结果语文教学丧失了学科特色。有些公开课热热闹闹、迭起,教学设计充满奇思妙想,可课后一测,学生连文中难认的生字都没解决,难读的句子也不会读,更别提积累和运用语言了,问题何在?我觉得这都是不求真实的“花架子”惹的祸。如果照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同样会重蹈覆辙:“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吕叔湘语)

二、远离“复杂”,回归“简单”的语文课堂

崔峦老师曾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他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他认为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而是一种指导思想,是教学很高的境界。目前很多课堂过于追求“厚重”,以致结构复杂,形式奢靡,华丽不实,十分臃肿。如一堂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必设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再加听说读写,以致每个环节都不能落到实处,使学生晕头转向,没有实质收效。所谓“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不能做到“有所不为”的课堂教学其本身就是混乱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大刀阔斧地砍去枝蔓,削枝强干,给渐趋复杂和沉重的课堂消肿减肥瘦身,轻松地引发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最丰厚的收成。

一位教师在上《五彩池》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池底的石笋怎样起到折光镜的作用,引导学生画起了三棱片,分析起了阳光怎样透过三棱片进行折射。由于牵涉到物理知识,一时无法解决,师生合作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最终学生还是不甚明白。在画图的过程中,教师为关照观看的学生,让他们边看边唱《七色光》的歌曲,作为听者,是越听越糊涂:这是语文课还是常识课,亦或是音乐课,“语文”味在哪里?

沈大安老师说过:“在鼓励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同时,要防止语文本体的弱化。”活动、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在语文课中运用的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但这种活动应该扎根于课文的语言文字,为更深入的理解、品味语言文字服务,应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仍是回归语文,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语文的知识和技能应当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各种相关因素向它靠拢,其学科知识介入的根本目的,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中进一步开阔视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熟练。与其追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浮华,不如享受“繁华落尽见真淳”的真味语文。所以,语文教学也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以最快的速度带领学生进入新知的接受过程。

当然,简单不是租糙,不是平庸。它的实质是简约,删繁就简,以简驭繁,以约驭博。简单课堂是在经历纷繁复杂的教学探索后对生命课堂作出的高层次上的回归。所以说,简单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它的背后是深刻,是智慧,也是超越,简单折射出的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深刻。

三、远离“肤浅”,回归“深刻”的语文课堂

辽宁大连教育学院王德俊教授这样说现在的语文课:“现在的语文课大多是读一遍(文本)就开讲,连‘点线面’的懂也还有限,哪里谈得上‘立体的懂’?既无语文,也无人文。”换句话说,现在的很多语文课未真正走“进”语文,充其量是走“近”语文。文本解读的平面化、泛化、窄化,导致文本内在美的流失。所以,我觉得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要回归“深刻”,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要学会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要学会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要知道教材所选的课文本身都承载着厚重的情感、深刻的道理,它需要教者再创造,需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仔仔细细地品,逐字逐句地钻研。如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其中对飞蛾那一小小生命的细腻描绘,传递了许多丰富厚重的人生感悟。而这些只有深入文本才能感悟到。教学此文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那些凝练而贴切的语言,细心咀嚼品味,品出文本内涵,品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仅仅抓住“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展开教学,抓住“辩斗”展开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抓住“孰为汝多知乎?”展开想象,孔子听后会怎样想?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文章主题,尤其是两小儿的辩斗,短短的几个“非也”、“此言差矣”等连接词,改变读的形式,在辩斗中既让学生明白了意思,又无形地练习了朗读,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如此精心的设计,如此巧妙的思维,如此将诗情、文本、语言训练浑然一体,真是精彩绝伦。整堂课下来,给我们听课老师的感觉是课上得既朴实自然,不离文本,又提升品位,颇有“深度”。这样的语文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是我们追求的“原生态”教学。

四、远离“喧嚣”,回归“宁静”的语文课堂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努力用这个新思想那个新理念来积极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于是课堂教学花样不断翻新,“绝招”迭出,“新法”竞举,吹拉弹唱等“十八般武艺”纷纷登场亮相,使得语文课堂一度成为师生才艺展示的舞台,语文课盲动、虚动、滥动。

信息技术的普及又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实践证明,如果运用得当,语文教学就会如虎添翼。如果过分看重课件的优势,将会丢失语文教学的“原生态”,让语文成为一种“走马观花”的游戏。一位教师在讲《飞夺泸定桥》时,课件出示大渡河水的“急”,泸定桥的“险”,敌人火力的“猛”,战士的“勇”,让学生观看。本来选几张典型图片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目的,然而这位教师却让大量的课件占据了多半时间,课堂上学生情绪倒是高涨,可惜只听见学生“哇――哇――”的惊叹声,却难看到他们品味语言、展开联想的语言实践。此举其实是用简单的观看替代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剥夺了学生的语言实践的权力,又何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呢?

笔者认为,多媒体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可多用可少用时,尽量少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亲身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能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读,感悟语言的美,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真正使用课件的又有多少人呢?难道只有打在屏幕上才能体现新理念吗?于永正、贾志敏等全国著名的专家不也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吗?要知道语文终究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课件只能起辅助作用。

总之,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朴实、扎实,课堂应始终保持真实、质朴的原生态美,达到“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色”的境界。我相信,经历了一次“凤凰涅”般洗礼的老师会多一份成熟与理智,冷静与思索,让语文课堂“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也是教学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怀东.“实”――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陕西教育,2008,(12).

[2]蒋静雅.“本色语文,绿意课堂”.中国教师,2006,(11).

[3]陆华山.本色语文――追求自然生态的课堂境界.河北教育,2008,(12).

[4]张浑.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田忌赛马课件范文第4篇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在实践中,我们以求是、求实、求活精神审视各种教学行为,积极探求语文教学规律,对以下几个曾经困扰着我们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一、处理好基本的教学程序与个性化教学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寻求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注意体现教师的个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学程序是经过多年实践而沉积下来的,如从整体出发,初步感受课文;再进行抓重点、难点、特点研读的;最后再感受和领悟写法、使学法得到升华。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适合许多课文的。但我们在寻求基本教学程序的基础上,又遵照《语文课标》精神,大力提倡教师根据课型的不同,课文内容、文体的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策略,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文而异,因生而异,因师而异,甚至因地、因时而异,通过多种途径寻求最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教学方法、策略,以学定教,体现“实而活”。教师要大胆进行探索与创新,让其教学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知识得到升华。

二、处理好语文教学为主题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关系

课程改革提倡学科间进行融合,语文教学作为最基础的学科更是如此。但学科间融合,建立大语文观,并不是要在每节语文课上大量地充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活动,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注意落实“双基”,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同时,一切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自然融合,不露痕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知识得到拓展。

三、处理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接收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于是在实验过程中,有的教师将此当成一种不变的模式,每课必搞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行为,只抓住了“合作学习”的表面形式,往往是热热闹闹,实质是收效甚微。要知道,自主学习室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合作、互动式重要的组织形式,而探究式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要铸造的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精神。总之,教学要从学的需要出发,从实效出发,要学有目的,学有质量,学有效果,要能让学生在由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有启发,有收获。“接收学习”和“发现学习”是传授的两种基本形式。好的讲解,有个性化、情景化、针对性强、灵活性大的优势。二者应按需使用、合理穿插,以取得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四、处理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一般教学的关系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使用。应该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课堂上使用得好,是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是多多益善;要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要用在关键处,用在电子上,要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要知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是万能的,一般教学手段也不都是落后的。不管选择何种教学手段,关键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得到加深,体验和感悟是否独特,思维是否得到启迪。

有两位教师在教《田忌赛马》一文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是怎样的?有什么不同后,出示了有动画演示的两次赛马过程的多媒体课件,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思考,再进行朗读。

第二位教师先组织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时怎样的,有什么不同;然后让每个同学试着用准备好的用纸片做的小马在桌上摆一摆,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让全班交流思考题,说说依据;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试着再摆摆,田忌要想战胜齐威王还有哪些对阵顺序?摆完后全班再次交流,最后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体会。

田忌赛马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模式二;简易“多媒体教室”;信息化;局域网

过去的2006年对于我们西部农村边远山区的孩子们来说是太不平凡的一年了,就在这年国家为我们西部农村中小学送来了成套电脑设备,为我们建立了卫星教学收视系统,从此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们也可以跟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了。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现有设备的利用配置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农村小学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卫星资源收视室一般都是学校教师的办公室或宿舍临时改建的。当然面积也都不够大,只能满足教师的日常办公所用,这样教师的办公与学生的上课就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与冲突,要么教师上课不能办公,要么教师办公不能上课,当然班额大的班级就问题更大,学生坐不下.教师讲课也非常的不便,因此只能在光盘播放室上课。而光盘更新又不及时,还是六年前项目配发的,加之版本不配套因此大多数学校电教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一些接收下载的优秀课件又无法在光盘播放室直接应用于教学,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为一台电视、一个遥控板的指挥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远不及电脑鼠标的灵动,因此只能看一些刻录好的视频资料,而且刻录要经过一定的过程这必然造成时间的浪费,于是我们只能是“望媒止渴”了。见于这种情况,笔者作为一名学校电教管理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张老师讲《田忌赛马》的一课给了我启示,何不在光盘播放室里也连上台电脑呢?于是就在业余时间认真钻研电脑书籍,学习了一些网络知识,在学校同事的协助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我们自己的简易“多媒体教室”。这样老师们就可以把下载下来的课件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了,还有,如一些好的试题老师可以直接展示给孩子们,再也不用老师一道一道的抄在黑板上然后孩子们又一道一道的抄在本子上,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为老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储备。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效果更加明显,课程资源中的一些课件游戏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孩子们学的轻松,玩儿的高兴。其实就在这不自觉中掌握了知识,其次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同时也增长了见识,如我在教大海时给孩子们展示了大海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孩子们在观看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了大海的汹涌澎湃。而试想没有这些资源不知我们教师用苍白的语言又如何给孩子们一个这样的印象呢?总之这一电教资源的重新配置方便了教师,幸福了孩子,也使得自己从以前忙于整理远教资源的困境中走了出来,从而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投身于教学。在当前只有示范小学、中心小学才有多媒体的背景下,要使得大多数的农村小学也拥有多媒体教室还不太现实,一没条件二没必要。因为农村小学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大多十几人),并且生源在逐年减少,因此笔者认为建立简易“多媒体教室”符合我省实际,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以推广,为农村教育的信息化道路建设增添活力。现就实施可行性分析如下:

第一:硬件条件具备

当前在我省有1631套模式二系统(电脑一台、电视两台……)这为大规模的信息化改造提供了便利的硬件基础,我们只需两根数据线就可以了,并且大多数的小学拥有电脑两台以上,这就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一台电脑安置在光盘播放室与电视连接起来,再把两台电脑连接起来形成资源共享,组成简单的局域网,这样更方便于我们的教学与办公。

第二:目前大多农村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并且生源继续减少,为简易“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应用提供便利。

就以笔者所在的学区而言,一至四年级的班级大多在20人以下,有的甚至几个人,这就为“简易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带来了方便,因为一台电视孩子们都能看清楚,反而多媒体投影仪显得有些浪费,没有必要,再说农村小学没有财力、物力配备这些设备。多媒体只能是中心小学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