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想的风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理想的风筝范文第1篇

那只蝴蝶越飞越高,  怎么也抓不住它.

好快啊!  后面一个小孩子紧追着.

那位放线的叔叔跑着,  对那位小孩说:"别追啦!"

可是,  那小孩坚持着.

理想的风筝范文第2篇

天上繁星点点,代表着每一个人。那闪烁的光,代表人生路途,是理想赐予他发光的力量,是乐观给予他重新发光的动力。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一只载着理想放飞于广阔蓝天的风筝。文中的刘老师,虽然身残,但志不残。他抱着对生活的爱与追求,抱着乐观开朗的性格,笑着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一天又一天地活下去,向我们成功地展示了生命力顽强的一面。

也许我们的生活是残酷的,但命运却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生活虽然是残酷的,可路是人走出来的。穷途未必是绝路,绝处也可逢生。当你被父母或老师批评时、当你面对生活的坎坷时、当你站在生活的风浪面前时,你是否想过:这是生活在考验你;你是否高高地昂起头、挺起胸膛迎击过风浪?你是否向生活的风浪展示过你灿烂的笑容?

努力吧!同学们,既然生活赋予我们健康的身体,就让我们一起欢笑着放飞手中那承载着我们远大理想的风筝吧!

北京市丰台区万柳园小学六年级:吴晓茹

理想的风筝范文第3篇

一、关于读的认识和创新思维

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知识渺如云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品质,不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尽可能多的获得知识。故在处理好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步骤进行:

1、科学证明:有目的阅读,最容易获得信息。所以在学生读之前,教师应有精心设计的问题导向,使学生能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让学生在读后能心中有所得,初步树立读的成效感。如在教学记叙文上,笔者一般首先设计的问题:a、本文写了哪些具体的事件?b、这些事件安排的顺序是什么?c、作者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向,学生通过第一次粗读,都基本上把握这些问题,再通过点名问答,肯定学生的成功,调动起班级的学习气氛。

2、学生读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好的习惯,才有好的开端与好的结果。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品质、习惯低下的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自学生入初中来,就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强化培养;A、课前准备好语文课必需之物品:部标本、辅导练习册、笔记本、笔。这样就做到有备无患,不显得手忙脚乱。B、读的过程中,用笔做记号的习惯,标注:生难字词、时间语句、精彩段落,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自己注意力集中方向而不显得无所事事。C、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想法,如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好处是什么,假如是我该怎么做等问题。从而养成一个能思考问题的脑子,而不是一台生锈的不转的脑袋。D、听讲过程时,做笔记的习惯培养,常言说得好,“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重要的和需要学生作笔记的地方,注意语气与速度,让学生有时间和做笔记。通过读的过程中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强化,学生能够动起手、口、脑,从而养成这种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3、学生读的过程中,推敲标题、字句、语段、选材、篇章特点的能力。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学习,现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就越俎代庖,包办了,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体现于何处呢?故笔者在处理这方面的教学上,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我或集体研究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具体做到:A、对题目的研究,主要从题目的语法,文中出位置,由具体到抽象去思考。如对《背影》的学习。B、根据语境推敲词义,再给出相应的近义词,让学生休味作者所运用词的妙处,从而达到玩味的目的。C、选材的推敲,抓住作者对材料处理的详略、典型性方面入手。让学生试着替换材料,对比分析中体会作者选材的好处。D、感受作者在行文中所渗透的情感,绘出感情变化的曲线,进行精神熏陶。E、纵观作者的篇章结构特点,如开篇设置悬念、前后呼应、言尽而意无穷等写法体验,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总之,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一些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应该用好,用足这些典型的材料,从而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关于写的认识与创新思维

读的目的是造就写,只有把读的信息转换为文字材料时,我们才能说读是有效果的,是成功的。而过去的教学中,有一种忽略写的重要性的倾向,认为学生只要阅读好了,写就不在话下了,其实这是一种十分极端的认识,它忽略写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的内在规律;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形象的展示,是创造的实践。初一的学生进入初中,有着底子薄的缺点,但也有可塑性强的优点。故笔者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探索。

1、学生写的意识培养。写不只是思索,它是形诸于笔端的实际过程。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或者写不出来,因为笔头表达方式不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开学伊始,就有意安排学生进行日记训练。写一件小事,写一次小的心灵触动,写一次景物描写并且强调字迹工整,字数达到要求,记事要准确、生动,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学生开始做得较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发觉自己能写了,原来认为自己都不能写那么多字的学生更是大吃一惊,这是我吗?这样,学生尝到了写的乐趣,从而使写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差使。

理想的风筝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风筝;二元对立;意象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109号)研究成果。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而一致的好评,并且占据世界各地畅销电影排行榜的榜首位置。小说后经马克·福斯特改编为电影。不难发现,众多的意象中,风筝意象是电影的核心意象,它推动着电影的情节发展、人物心理的转变,对于揭示电影主题具有深层意义。

电影聚焦在20世纪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的两个孩子身上。主人公阿米尔是普什图人,来自富商家庭;哈桑是哈扎拉人,是阿米尔家仆人的儿子。阿米尔与哈桑从小就是很好的玩伴,情同兄弟。阿米尔聪明好学但却性格柔弱,他想在传统的斗风筝比赛中获胜以赢得难以企及的父爱;哈桑忠诚善良,身手矫健,是一个追风筝的高手。在一次斗风筝大赛中,哈桑受到了阿塞夫的奸辱。阿米尔躲在角落,却因为怯懦没有走上去救他。受辱的哈桑强忍身心的巨大伤痛,对谁也没有提起。阿米尔对于哈桑的隐忍、付出和伤痛没有给予相应的谅解、同情和关爱,相反,却因为每天不得不面对哈桑而更觉羞愧难当,便设计诬告哈桑偷窃,要求父亲将哈桑父子赶出家门,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煎熬,精神的负担。尽管阿米尔父亲愿意原谅他们,但哈桑却承认莫须有的罪名,离开了他和阿米尔朝夕相处了11年的家。

几年后,阿富汗君主制解体,苏联入侵,当政,阿米尔与父亲逃亡美国。在美国,阿米尔成家立业,后父亲逝世,阿米尔从朋友处得知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此时阿富汗正值当政,刚过而立之年的哈桑为守护阿米尔在阿富汗的家园,死在枪口下。为了赎罪,阿米尔回到了统治下的阿富汗,回到了充满了不可预料危机的喀布尔,拼命救出了哈桑的孩子,已沦为阿塞夫——行刑的刽子手——的索拉博,并把他带回美国。用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习俗去开启索拉博自闭的内心,完成自己心灵的救赎。

一、风筝意象的二元对立

风筝不仅出现在电影的题目中,在电影中更是频频出现,是电影情节发展的主线,同时又改变了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的人生。电影中的风筝不只是阿富汗传统游戏的代名词,更是一个承载着多元意象的载体,尤其是风筝二元对立意象的运用,对人物角色的塑造,主题的表达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元对立”是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结构主义认为,所有结构都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具有复合性的。每一个结构的功能都要依赖其在结构整体中的位置。“在结构整体中,可以找到两个对立的基本组合元素,二元构成结构内部各成分间的并列、对立、转化关系。二元之间的碰撞和张力构成整体结构的运动与变化,发挥着整体结构的功能。”[1]用结构主义语言学“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来探索文学作品叙述的组合功能及其形态,是一种深层次的分析手段。运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原理,可以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把握作品内在元素的对立和发展。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不是主体的主观感受,也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两者综合的产物,具有双重性。在文学作品中,所谓“意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作家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意象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实体,“与意象的触摸就是与人类历史文化的触摸和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呼应”[2]。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其职能在于帮助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

《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意象承载着多从意义:对于主人公哈桑和阿米尔来说,风筝意象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元素组:快乐与痛苦、美好品质与残酷现实;缺失父爱与获得父爱、良知谴责与心灵救赎。不同元素组中的元素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起到了很好的叙事作用。

二、风筝意象的二元对立之于哈桑

风筝是哈桑度过快乐童年的体现,也是哈桑遭受身心痛苦的导火索;同时风筝意象寓示了哈桑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追寻和自己无法掌控的无情现实这两对二元对立元素。

哈桑是哈扎拉人,属于阿富汗弱势的少数民族、阿米尔家仆人的儿子。在他出生五天时,母亲就与一群江湖艺人跑了,丢下哈桑和父亲相依为命。哈桑是阿米尔的玩伴,他正直善良,对阿米尔忠心耿耿,不求回报。自小就没有母爱的哈桑从不怨天尤人。他把阿米尔看做是最亲近的人,会说出第一个词就是“阿米尔”,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自由飘扬的风筝喻示着哈桑和阿米尔一起度过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哈桑作为阿米尔的仆人兼玩伴,与阿米尔形影不离。在干完分内的家务活后,他和阿米尔一起玩耍,时常也会勾肩搭背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去放风筝,一起追风筝。

阿富汗每年冬天的风筝大赛是孩子们最重要的活动,用自己的风筝线把别人的线割断,然后追到掉落的那只风筝,就是赢者。按照惯例,那些被击落的风筝可以被看做是胜利者的奖赏。12岁那年,为了赢得父亲对自己的赏识,阿米尔和哈桑并肩参加了阿富汗国民所崇尚的风筝大赛。阿米尔果断地将对手的风筝线割断,然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那个被割断线的风筝。哈桑是追风筝的高手,无论风筝落在哪儿,他都能够提前赶到风筝掉落的地点,找到那个被割断线的风筝。哈桑高呼着“为你,千千万万遍”,成功追到那只蓝色的风筝,不想却被普什图恶少阿塞和他的同伴们截住,遭到。那面象征胜利的风筝没能给哈桑带来快乐,带来的却是无法抹平的身心伤痛。

风筝意象隐喻着哈桑的坚强、执著。对“风筝”的追寻,亦即对美好人性的追索。哈桑是电影中直接描写的追风筝的高手,他追风筝的时候从来不用看着天空,大家经常说他追着风筝的影子。其实,他只是知道风筝飞向哪里,他会拼了命地去追,甚至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风筝意象隐喻着哈桑的忠心、善良。“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承诺,他会毫不犹豫地吃泥巴来表示对阿米尔的忠心,他会掩饰恐惧站出来保护阿米尔,他会拼了命地为阿米尔去追最后的风筝,他会深埋背叛重回战火弥漫的喀布尔,守护阿米尔空落落的房子,直到生命的终结。

风筝意象又寓示了哈桑人生的无可操控性。哈桑从出生那天就注定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而要任人摆布:居于弱势民族,遭人唾弃,任人支使,先天残疾,等等。即便他有美好高贵的品质,他的一生注定是悲剧,逃脱不了时代、环境这只可怕的巨手;他的命运就如同风筝一般,漂泊不定,无力主宰,更无力抗争;他是无情现实的牺牲品。他用天使般的眼睛看待这个不公的世界,用独特的微笑去招待这冷酷的现实。风筝意象在哈桑身上彰显出的二元对立突出了冲突元素,凸显作品主题。

三、风筝意象的二元对立之于阿米尔

对阿米尔而言,风筝是阿米尔背叛朋友、背负良心谴责的魔咒,同时又是实现救赎、获得安慰的上帝。生于富贵家庭,有着优越民族地位的阿米尔,本该过着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而阿米尔却烦恼重重,长期无法摆脱自责的折磨,时常憎恨自己——因为自己的出生而使母亲难产死亡,内心总是充满罪恶感,导致性格柔弱胆怯,做事唯唯诺诺。缺乏母爱的他渴望父爱,可是,阿米尔的性格太过柔弱,使他无法成为骁勇善战的父亲心目中的男子汉。父亲对阿米尔或者熟视无睹,抑或冷漠地要求他。但父亲的无视丝毫不能抑制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望,可以说整个童年时代阿米尔都在苦苦追寻未能满足的父爱的欲求。

电影中塑造的“父亲”伟岸、豪爽、正直、善良。父亲曾经在风筝大赛中的骄人成绩,他有着一天割断过14只风筝的纪录。为获得父亲认同和赞赏,12岁的阿米尔参加斗风筝大赛。斗风筝体现一个人的勇敢,是性格柔弱内向的阿米尔和骁勇善战的父亲之间“薄如纸的交集。”这时,风筝意象所承载在是阿米尔期望已久的父爱。经过一天奋战,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赢得了大赛。但在哈桑遭受残忍时,阿米尔却眼睁睁地看着,懦弱地选择了沉默。

那只代表胜利的蓝色风筝是得到父爱,“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为了换取父亲对自己“勇敢”品质的认可,阿米尔选择了牺牲哈桑,牺牲自己的良知。成功拿到了最后那个被割断的风筝,得到父亲的赞许,赢得渴望已久的父爱。此时的风筝意象就阿米尔而言,以实现从缺少父爱到得到父爱的二元对立。然而,面对着哈桑真诚的面庞以及那只让哈桑付出过惨重代价的蓝色风筝,阿米尔的头脑充斥了罪恶感,使他背负一生的精神枷锁和道德重负。风筝意象所承载的意义又从父爱的缺失与获得,转变为良心的不安、谴责与心灵的安慰、救赎。

那只哈桑用屈辱换来的风筝成为阿米尔难以挥去的心魔,困扰着阿米尔。为了卸下埋藏心底多年的负担,为了赎罪,他回到了离开多年的阿富汗,这个已经变得满目疮痍的故乡,去寻找哈桑的儿子、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救赎之路的第一步,找回那个被遗失在了过去的自我。

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找到了沦为阿塞夫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看到当年羞辱过哈桑的阿塞夫又在羞辱哈桑的儿子时,阿米尔心痛不已,这一次他没有怯懦的逃避,而是“像个男人一样挺身而出,勇敢地迎接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为了心中的哈桑,也为救赎曾经的罪过”,尽管被阿塞夫打得体无完肤,“牙齿脱落,肋骨断裂,脾脏破裂,肺被刺穿,”他却大笑不止,“自1975年冬天以来,我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他以这样的方式对过去进行赎罪,寻求心灵上的救赎。历尽磨难,阿米尔终于冒着生命危险从阿塞夫手中救出索拉博,并把他带到了美国。

风筝意象在阿米尔身上的再次展现是在2002年的美国,身在美国的阿富汗人在东湾和半岛举行盛大的新年庆祝活动。阿米尔为陷入自闭的索拉博在天空中高高放起了风筝,两人合力切断了对手的风筝线,正如儿时的哈桑所做的那样,阿米尔呼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在尖叫不断、乱作一团的追风筝的孩子中奔跑,为索拉博去追最后一只被割断线的风筝,此时自闭的索拉博“嘴角的一边微微翘起。斜斜的。几乎看不见。但就在那儿”,露出了几乎看不见的微笑。风筝,这个电影中出现无数次的意象终于为阿米尔的救赎之旅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结 语

作品将“风筝”这一具有文化隐喻的核心意象,通过二元对立的方法自然地贯穿全文始终。因为风筝,哈桑失去快乐,同样因为风筝,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找回了快乐;因为风筝,阿米尔背负多年的灵魂负重,同样因为风筝,阿米尔完成最后的心灵救赎。风筝意象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丰富了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和精神维度。

[参考文献]

[1] 欧阳宏生.论电视文本的结构主义批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5).

[2] 曹苇舫,吴晓.诗歌意象功能论[J].文学评论,2002(06).

理想的风筝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风险管理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建设体制是时展的必然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多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利用财政拨款进行投资,由行政部门安排设计和施工,即采用“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部分地方政府开始试行就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委托代建试点。代建制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政府投资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大、投资多元化、建设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社会影响深远等特点,因此政府性工程应具有比一般工程更严格的管理程序和措施。对于政府投资工程中的风险因素,从事工程活动的主体一旦认识不足或者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往往会遭到失败,特别是随着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管理模式的引入,规范和化解政府投资工程代建风险,有效地对代建风险进行管理,将是一个关系到政府投资项目的目标能否达到,代建制工程管理模式的优势能否体现的重要问题。

2 代建制模式及风险概述

代建制是2004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在政府投资工程中要推行“代建制”管理。目前,通行的代建制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类是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集中统一的代建管理;另一类是政府相关部门,针对某一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通过招标选择社会化、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机构,签订代建合同,由被选定的项目管理机构依据代建合同进行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管理。上述两种模式各有所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哪种形式的代建制模式,都会对代建制项目的风险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外的学者对风险管理的定义理解仍不尽相同。美国学者克里斯蒂(JamesC.Cristy)在《风险管理基础》(Fundamentals of Risk Management)中从目标的角度指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控制偶然损失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与资产所做的努力集合。”对于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目的,在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颁布的《项目风险管理分册》(PRAM)中有如下定义:“项目风险管理――贯穿项目整个生命期,从项目目标的最大利益出发,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以及响应(采取对策)的艺术和科学。”一些专家学者在对工程风险研究的基础上,对代建制的制度有效性和委托人的风险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3 代建制项目风险管理

3.1 风险因素分析

对代建制项目风险的认识,要明确两个基本点:

3.1.1 代建制项目风险大。代建制项目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均较大,往往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3.1.2 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均有风险,但即使是同一风险事件,对代建制项目不同参与方的后果有时也不尽相同。代建制项目项目的风险有以下几种类型:组织风险、经济与管理风险、工程环境风险、技术风险等。代建制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确定和度量风险,以及制定、选择和实施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循环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决策、实施决策、检查五方面内容。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通过一定的方式,系统而全面地识别出影响代建制项目项目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并加以适当的归类的过程,必要时,还需对风险事件的后果作出定性的估计。

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由粗及细,由细及粗。由粗及细是指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通过各种途径对代建制项目项目风险进行分解,逐步细化。由细及粗是指从代建制项目初始风险清单的众多风险中,根据同类代建制项目的经验以及对拟建代建制项目具体情况的分析和风险调查,确定那些对项目目标实现有较大影响的工程风险,如将投资、工期、合同、经济等风险作为主要风险。

(2)严格界定风险内涵并考虑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先怀疑后排除。

(4)排除与确认并重。

(5)必要时,可做试验论证。风险识别的方法有:专家调查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初始清单法、经验数据法和风险调查法,风险识别的结果是建立代建制项目风险清单。

3.2 风险应对

3.2.1 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可分为非计划性风险自留和计划性风险自留两种类型。例如采取设立风险基金的办法,在损失发生后用基金弥补;在代建制项目固定价格合同中考虑一定比例的风险金,以前通常称为不可预见费,就是对合同中明确的潜在风险的处理基金。风险基金的比例取决于合同风险范围和对风险分析的结果,一旦出现风险,发生经济损失,由风险基金支付。

3.2.2 风险转移。风险转移分为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两种形式。非保险转移又称为合同转移。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代建制项目风险应由有关各方分担,而风险分配的原则是:任何一种风险都应由最适宜承担该风险或最有能力进行损失控制的一方承担。例如推行索赔制度。由于不可预测的某些风险总是存在,风险事件的发生是造成经济损失或时间损失的根源,合同双方都期望转嫁风险。所以在合同履行中,推行索赔制度是向对方转移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索赔制度,学会索赔方法,认识并发挥其作用,使转移项目风险合法、合理。又如向第三方转移风险,包括推行担保制度和进行工程保险等。在代建制项目的招标过程中,对于与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承包合同,应当在其中明确各施工工期节点以及发生工期延误施工单位应当承担的损失,而对于与监理单位签署的合同,则同样应当在其中明确各施工工期节点以及发生工期延误监理单位应当承担的损失,从而就将施工工期的风险转移给了施工和监理单位。

3.2.3 风险控制。损失控制可以分为预防损失和减少损失两方面工作。例如签订完善的施工合同。应当综合分析、慎重决策,不能签订不利的、独立承担过多风险的合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风险,必须搞清楚由谁来承担。减少或避免风险是谈判合同的重点。通过合同谈判,对合同条款拾遗补缺、尽量完善,防止或减少合同条款缺陷带来的风险;使合同能体现双方责权利关系的平衡和公平,对不可避免的风险,应有相应的策划和对策。通过使用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从而签订合同是使施工合同趋于完善的有效途径。

在代建制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首先应当组织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其次还应严格执行监理制度,对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进行的全过程监控,另外还需对设计变更和工程现场签证进行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严格审查,以便对整个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有效地控制。

代建制项目项目风险的控制对策风险对策决策是确定代建制项目项目风险事件最佳对策组合的过程。代建制项目项目风险管理中运用的对策有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四种,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策略结合起来运用。

3.2.4 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以一定的方式中断风险源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潜在损失。面对一项技术不太成熟的投资项目,如果通过风险评价发现项目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项目管理组织又没有其他可用的措施控制风险,这时就应当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避免更大的风险事故和财产损失。对风险对策所作出的决策还需要进一步落

实到具体的计划措施。在代建制项目项目实

施过程中:要对各项风险对策的执行情况进

行不断的跟踪检查,并评价各项风险对策的

执行效果。当实施条件变化时,要确定是否

需要提出不同的风险处理方案。除此之外,

还需要检查是否有被遗漏的工程风险或者

发现新的工程风险,也就是进入新一轮的风

险识别与管理过程。

4结论

代建制项目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项严谨、

复杂、全过程的管理活动,要做好项目的风

险管理,必须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技术难

度、环境条件等,针对所面临的不同风险因

素进行分析,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深入研究,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和调整管理方案,督促实

施并跟踪检查,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特

点和优势,才能对风险进行更有效地控制,

才能使其健康、安全、有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子.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风险管

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1,23:60-61

[2]训亚伟.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保险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申宝珍.谈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J].

山西建筑,2011

作者简介:

尚文勇(1982-),男,助教,青岛理

工大学(临沂),山东临沂273400

王友国(1980-),男,助教,青岛理

工大学(临沂),山东临沂27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