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想的风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那只蝴蝶越飞越高, 怎么也抓不住它.
好快啊! 后面一个小孩子紧追着.
那位放线的叔叔跑着, 对那位小孩说:"别追啦!"
可是, 那小孩坚持着.
天上繁星点点,代表着每一个人。那闪烁的光,代表人生路途,是理想赐予他发光的力量,是乐观给予他重新发光的动力。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一只载着理想放飞于广阔蓝天的风筝。文中的刘老师,虽然身残,但志不残。他抱着对生活的爱与追求,抱着乐观开朗的性格,笑着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一天又一天地活下去,向我们成功地展示了生命力顽强的一面。
也许我们的生活是残酷的,但命运却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生活虽然是残酷的,可路是人走出来的。穷途未必是绝路,绝处也可逢生。当你被父母或老师批评时、当你面对生活的坎坷时、当你站在生活的风浪面前时,你是否想过:这是生活在考验你;你是否高高地昂起头、挺起胸膛迎击过风浪?你是否向生活的风浪展示过你灿烂的笑容?
努力吧!同学们,既然生活赋予我们健康的身体,就让我们一起欢笑着放飞手中那承载着我们远大理想的风筝吧!
北京市丰台区万柳园小学六年级:吴晓茹
一、关于读的认识和创新思维
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知识渺如云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品质,不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尽可能多的获得知识。故在处理好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步骤进行:
1、科学证明:有目的阅读,最容易获得信息。所以在学生读之前,教师应有精心设计的问题导向,使学生能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让学生在读后能心中有所得,初步树立读的成效感。如在教学记叙文上,笔者一般首先设计的问题:a、本文写了哪些具体的事件?b、这些事件安排的顺序是什么?c、作者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向,学生通过第一次粗读,都基本上把握这些问题,再通过点名问答,肯定学生的成功,调动起班级的学习气氛。
2、学生读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好的习惯,才有好的开端与好的结果。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品质、习惯低下的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自学生入初中来,就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强化培养;A、课前准备好语文课必需之物品:部标本、辅导练习册、笔记本、笔。这样就做到有备无患,不显得手忙脚乱。B、读的过程中,用笔做记号的习惯,标注:生难字词、时间语句、精彩段落,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自己注意力集中方向而不显得无所事事。C、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想法,如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好处是什么,假如是我该怎么做等问题。从而养成一个能思考问题的脑子,而不是一台生锈的不转的脑袋。D、听讲过程时,做笔记的习惯培养,常言说得好,“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重要的和需要学生作笔记的地方,注意语气与速度,让学生有时间和做笔记。通过读的过程中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强化,学生能够动起手、口、脑,从而养成这种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3、学生读的过程中,推敲标题、字句、语段、选材、篇章特点的能力。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学习,现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就越俎代庖,包办了,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体现于何处呢?故笔者在处理这方面的教学上,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我或集体研究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具体做到:A、对题目的研究,主要从题目的语法,文中出位置,由具体到抽象去思考。如对《背影》的学习。B、根据语境推敲词义,再给出相应的近义词,让学生休味作者所运用词的妙处,从而达到玩味的目的。C、选材的推敲,抓住作者对材料处理的详略、典型性方面入手。让学生试着替换材料,对比分析中体会作者选材的好处。D、感受作者在行文中所渗透的情感,绘出感情变化的曲线,进行精神熏陶。E、纵观作者的篇章结构特点,如开篇设置悬念、前后呼应、言尽而意无穷等写法体验,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总之,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一些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应该用好,用足这些典型的材料,从而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关于写的认识与创新思维
读的目的是造就写,只有把读的信息转换为文字材料时,我们才能说读是有效果的,是成功的。而过去的教学中,有一种忽略写的重要性的倾向,认为学生只要阅读好了,写就不在话下了,其实这是一种十分极端的认识,它忽略写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的内在规律;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形象的展示,是创造的实践。初一的学生进入初中,有着底子薄的缺点,但也有可塑性强的优点。故笔者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探索。
1、学生写的意识培养。写不只是思索,它是形诸于笔端的实际过程。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或者写不出来,因为笔头表达方式不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开学伊始,就有意安排学生进行日记训练。写一件小事,写一次小的心灵触动,写一次景物描写并且强调字迹工整,字数达到要求,记事要准确、生动,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学生开始做得较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发觉自己能写了,原来认为自己都不能写那么多字的学生更是大吃一惊,这是我吗?这样,学生尝到了写的乐趣,从而使写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差使。
[关键词] 风筝;二元对立;意象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109号)研究成果。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而一致的好评,并且占据世界各地畅销电影排行榜的榜首位置。小说后经马克·福斯特改编为电影。不难发现,众多的意象中,风筝意象是电影的核心意象,它推动着电影的情节发展、人物心理的转变,对于揭示电影主题具有深层意义。
电影聚焦在20世纪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的两个孩子身上。主人公阿米尔是普什图人,来自富商家庭;哈桑是哈扎拉人,是阿米尔家仆人的儿子。阿米尔与哈桑从小就是很好的玩伴,情同兄弟。阿米尔聪明好学但却性格柔弱,他想在传统的斗风筝比赛中获胜以赢得难以企及的父爱;哈桑忠诚善良,身手矫健,是一个追风筝的高手。在一次斗风筝大赛中,哈桑受到了阿塞夫的奸辱。阿米尔躲在角落,却因为怯懦没有走上去救他。受辱的哈桑强忍身心的巨大伤痛,对谁也没有提起。阿米尔对于哈桑的隐忍、付出和伤痛没有给予相应的谅解、同情和关爱,相反,却因为每天不得不面对哈桑而更觉羞愧难当,便设计诬告哈桑偷窃,要求父亲将哈桑父子赶出家门,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煎熬,精神的负担。尽管阿米尔父亲愿意原谅他们,但哈桑却承认莫须有的罪名,离开了他和阿米尔朝夕相处了11年的家。
几年后,阿富汗君主制解体,苏联入侵,当政,阿米尔与父亲逃亡美国。在美国,阿米尔成家立业,后父亲逝世,阿米尔从朋友处得知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此时阿富汗正值当政,刚过而立之年的哈桑为守护阿米尔在阿富汗的家园,死在枪口下。为了赎罪,阿米尔回到了统治下的阿富汗,回到了充满了不可预料危机的喀布尔,拼命救出了哈桑的孩子,已沦为阿塞夫——行刑的刽子手——的索拉博,并把他带回美国。用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习俗去开启索拉博自闭的内心,完成自己心灵的救赎。
一、风筝意象的二元对立
风筝不仅出现在电影的题目中,在电影中更是频频出现,是电影情节发展的主线,同时又改变了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的人生。电影中的风筝不只是阿富汗传统游戏的代名词,更是一个承载着多元意象的载体,尤其是风筝二元对立意象的运用,对人物角色的塑造,主题的表达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元对立”是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结构主义认为,所有结构都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具有复合性的。每一个结构的功能都要依赖其在结构整体中的位置。“在结构整体中,可以找到两个对立的基本组合元素,二元构成结构内部各成分间的并列、对立、转化关系。二元之间的碰撞和张力构成整体结构的运动与变化,发挥着整体结构的功能。”[1]用结构主义语言学“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来探索文学作品叙述的组合功能及其形态,是一种深层次的分析手段。运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原理,可以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把握作品内在元素的对立和发展。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不是主体的主观感受,也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两者综合的产物,具有双重性。在文学作品中,所谓“意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作家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意象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实体,“与意象的触摸就是与人类历史文化的触摸和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呼应”[2]。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其职能在于帮助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
《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意象承载着多从意义:对于主人公哈桑和阿米尔来说,风筝意象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元素组:快乐与痛苦、美好品质与残酷现实;缺失父爱与获得父爱、良知谴责与心灵救赎。不同元素组中的元素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起到了很好的叙事作用。
二、风筝意象的二元对立之于哈桑
风筝是哈桑度过快乐童年的体现,也是哈桑遭受身心痛苦的导火索;同时风筝意象寓示了哈桑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追寻和自己无法掌控的无情现实这两对二元对立元素。
哈桑是哈扎拉人,属于阿富汗弱势的少数民族、阿米尔家仆人的儿子。在他出生五天时,母亲就与一群江湖艺人跑了,丢下哈桑和父亲相依为命。哈桑是阿米尔的玩伴,他正直善良,对阿米尔忠心耿耿,不求回报。自小就没有母爱的哈桑从不怨天尤人。他把阿米尔看做是最亲近的人,会说出第一个词就是“阿米尔”,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自由飘扬的风筝喻示着哈桑和阿米尔一起度过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哈桑作为阿米尔的仆人兼玩伴,与阿米尔形影不离。在干完分内的家务活后,他和阿米尔一起玩耍,时常也会勾肩搭背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去放风筝,一起追风筝。
阿富汗每年冬天的风筝大赛是孩子们最重要的活动,用自己的风筝线把别人的线割断,然后追到掉落的那只风筝,就是赢者。按照惯例,那些被击落的风筝可以被看做是胜利者的奖赏。12岁那年,为了赢得父亲对自己的赏识,阿米尔和哈桑并肩参加了阿富汗国民所崇尚的风筝大赛。阿米尔果断地将对手的风筝线割断,然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那个被割断线的风筝。哈桑是追风筝的高手,无论风筝落在哪儿,他都能够提前赶到风筝掉落的地点,找到那个被割断线的风筝。哈桑高呼着“为你,千千万万遍”,成功追到那只蓝色的风筝,不想却被普什图恶少阿塞和他的同伴们截住,遭到。那面象征胜利的风筝没能给哈桑带来快乐,带来的却是无法抹平的身心伤痛。
风筝意象隐喻着哈桑的坚强、执著。对“风筝”的追寻,亦即对美好人性的追索。哈桑是电影中直接描写的追风筝的高手,他追风筝的时候从来不用看着天空,大家经常说他追着风筝的影子。其实,他只是知道风筝飞向哪里,他会拼了命地去追,甚至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风筝意象隐喻着哈桑的忠心、善良。“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承诺,他会毫不犹豫地吃泥巴来表示对阿米尔的忠心,他会掩饰恐惧站出来保护阿米尔,他会拼了命地为阿米尔去追最后的风筝,他会深埋背叛重回战火弥漫的喀布尔,守护阿米尔空落落的房子,直到生命的终结。
风筝意象又寓示了哈桑人生的无可操控性。哈桑从出生那天就注定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而要任人摆布:居于弱势民族,遭人唾弃,任人支使,先天残疾,等等。即便他有美好高贵的品质,他的一生注定是悲剧,逃脱不了时代、环境这只可怕的巨手;他的命运就如同风筝一般,漂泊不定,无力主宰,更无力抗争;他是无情现实的牺牲品。他用天使般的眼睛看待这个不公的世界,用独特的微笑去招待这冷酷的现实。风筝意象在哈桑身上彰显出的二元对立突出了冲突元素,凸显作品主题。
三、风筝意象的二元对立之于阿米尔
对阿米尔而言,风筝是阿米尔背叛朋友、背负良心谴责的魔咒,同时又是实现救赎、获得安慰的上帝。生于富贵家庭,有着优越民族地位的阿米尔,本该过着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而阿米尔却烦恼重重,长期无法摆脱自责的折磨,时常憎恨自己——因为自己的出生而使母亲难产死亡,内心总是充满罪恶感,导致性格柔弱胆怯,做事唯唯诺诺。缺乏母爱的他渴望父爱,可是,阿米尔的性格太过柔弱,使他无法成为骁勇善战的父亲心目中的男子汉。父亲对阿米尔或者熟视无睹,抑或冷漠地要求他。但父亲的无视丝毫不能抑制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望,可以说整个童年时代阿米尔都在苦苦追寻未能满足的父爱的欲求。
电影中塑造的“父亲”伟岸、豪爽、正直、善良。父亲曾经在风筝大赛中的骄人成绩,他有着一天割断过14只风筝的纪录。为获得父亲认同和赞赏,12岁的阿米尔参加斗风筝大赛。斗风筝体现一个人的勇敢,是性格柔弱内向的阿米尔和骁勇善战的父亲之间“薄如纸的交集。”这时,风筝意象所承载在是阿米尔期望已久的父爱。经过一天奋战,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赢得了大赛。但在哈桑遭受残忍时,阿米尔却眼睁睁地看着,懦弱地选择了沉默。
那只代表胜利的蓝色风筝是得到父爱,“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为了换取父亲对自己“勇敢”品质的认可,阿米尔选择了牺牲哈桑,牺牲自己的良知。成功拿到了最后那个被割断的风筝,得到父亲的赞许,赢得渴望已久的父爱。此时的风筝意象就阿米尔而言,以实现从缺少父爱到得到父爱的二元对立。然而,面对着哈桑真诚的面庞以及那只让哈桑付出过惨重代价的蓝色风筝,阿米尔的头脑充斥了罪恶感,使他背负一生的精神枷锁和道德重负。风筝意象所承载的意义又从父爱的缺失与获得,转变为良心的不安、谴责与心灵的安慰、救赎。
那只哈桑用屈辱换来的风筝成为阿米尔难以挥去的心魔,困扰着阿米尔。为了卸下埋藏心底多年的负担,为了赎罪,他回到了离开多年的阿富汗,这个已经变得满目疮痍的故乡,去寻找哈桑的儿子、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救赎之路的第一步,找回那个被遗失在了过去的自我。
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找到了沦为阿塞夫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看到当年羞辱过哈桑的阿塞夫又在羞辱哈桑的儿子时,阿米尔心痛不已,这一次他没有怯懦的逃避,而是“像个男人一样挺身而出,勇敢地迎接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为了心中的哈桑,也为救赎曾经的罪过”,尽管被阿塞夫打得体无完肤,“牙齿脱落,肋骨断裂,脾脏破裂,肺被刺穿,”他却大笑不止,“自1975年冬天以来,我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他以这样的方式对过去进行赎罪,寻求心灵上的救赎。历尽磨难,阿米尔终于冒着生命危险从阿塞夫手中救出索拉博,并把他带到了美国。
风筝意象在阿米尔身上的再次展现是在2002年的美国,身在美国的阿富汗人在东湾和半岛举行盛大的新年庆祝活动。阿米尔为陷入自闭的索拉博在天空中高高放起了风筝,两人合力切断了对手的风筝线,正如儿时的哈桑所做的那样,阿米尔呼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在尖叫不断、乱作一团的追风筝的孩子中奔跑,为索拉博去追最后一只被割断线的风筝,此时自闭的索拉博“嘴角的一边微微翘起。斜斜的。几乎看不见。但就在那儿”,露出了几乎看不见的微笑。风筝,这个电影中出现无数次的意象终于为阿米尔的救赎之旅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结 语
作品将“风筝”这一具有文化隐喻的核心意象,通过二元对立的方法自然地贯穿全文始终。因为风筝,哈桑失去快乐,同样因为风筝,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找回了快乐;因为风筝,阿米尔背负多年的灵魂负重,同样因为风筝,阿米尔完成最后的心灵救赎。风筝意象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丰富了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和精神维度。
[参考文献]
[1] 欧阳宏生.论电视文本的结构主义批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5).
[2] 曹苇舫,吴晓.诗歌意象功能论[J].文学评论,2002(06).
关键词:政府 投资项目 代建单位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代建制是指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 以下简称代建单位) ,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工作,并于项目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的制度。通常是以省、市发改委批复的初步设计概算作为投资控制目标,且在代建合同的违约责任条款中,对代建单位项目投资控制管理工作中的约束和处罚相当严厉。如果项目实际建设投资金额超过代建合同约定的投资控制金额,代建单位必须按超出约定投资金额全额赔偿。
一、代建制的概念及本质
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制是建设单位( 建设项目业主) 将国有投融资的建设工程项目委托给熟悉建设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一定专业技术力量的、有相应资格的代建企业进行分阶段或全过程管理的制度。代建制的实质是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的运作模式,从而提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二、政府投资代建项目的风险特征
项目代建风险具有项目管理风险的一般特性,即客观性、不确定性、可测性、潜在性和可变性。代建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更加复杂,一方面是因为代建项目经历了项目发起、筹备、建造、移交和运营多个阶段,而且有政府投资人、代建单位、承包商、供应商以及咨询机构等众多主体参与,加之项目投资规模大,使得各种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每个代建项目的具体实施条件各不相同,常常是无先例可循,这无疑也增大了代建项目的风险。可以说,风险贯穿于代建项目运作的全过程,呈现出以下显著的特点:
1 风险的多样性
政府投资代建项目涉及政府、项目投资人、代建单位、实施方、供应商、以及银行、保险公司等众多主体。涉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使得各种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同时,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间的相关性由于各主体间的紧密联系而大大加强,往往会出现风险之间相互传递的现象,牵一发而动全局。
2 风险的全过程性
政府投资代建项目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这是一个综合复杂的交互过程。就整个项目运作过程而言,从项目前期的预策、决策和招投标,到施工组织设计的方案选择和计划编制,实施阶段的指挥和调度,直至竣工后的交接,每个环节都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项目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而且风险之间往往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3 风险的损失巨大,影响面广
由于政府投资代建项目多为基础设施或者重点项目,投资额巨大,所以,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给各参与主体带来巨大的损失。尤其对代建单位来说,只要没有实现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目标,就要扣除代建单位的收益,严重时还要用代建单位的自有资金支付赔偿金。这些风险的发生给代建单位造成损失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
三、代建方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代建制管理模式下代建方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项目前期风险、工程风险和经济风险等几种。
1项目前期风险
随着当前土地价值日益凸现,被征地拆迁群众对补偿标准期望变高,尤其是被征地农民要求分享土地收益增值中的部分利益。在前期的政府投资领域项目管理中难度最大的就是大量的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问题,在代建制模式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由代建人来完成,所以这项风险工作将由代建人来进行,避免了以往政府管理模式下政府强制拆迁现象的出现。目前,作为项目法人代表的代建人相关制度与当前法律环境存在一定的矛盾,政府主管部门要求以使用单位的名义办理工程项目的各种审批手续,因此,以法人代表为身份的代建人在与地方行政审批部门接洽中会存在一定困难,对项目工期造成一定的影响。
2工程风险
政府通过委托合同、代建合同将建设工程的民事风险转移给了代建人,代建人不仅要承担管理、咨询风险,还要承担具体的工程风险。传统模式下,此类工程风险应该让建设单位承担的,但由于建设单位缺乏实战管理经验、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由此风险所造成的后果转移到政府头上了。而代建制模式下,代建人成为了风险的主要承担人,工程风险可以通过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自留的方式进行风险转移,但是对于风险无法转移和分散的,只能自留,导致代建制难以推进,代建人举步维艰。
3经济风险
由于竞争激烈,代建单位普遍承担的义务多、责任大、权利小、费用低,形成责任义务大于总承包,而费用收入却低于非盈利劳务单位的现象。代建制取费标准尚未对取费设置严格的下限,易产生代建单位的收益和风险不相对称。影响了代建制项目管理公司的发展。为此,代建方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明确代建人法律地位、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
在我国相关法律中,并未对代建人授予其专门的法律地位。客观上,代建人未得到各级政府、相关建设部门的认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麻烦。尽管社会各方面在一定范围内给予了代建人一些便利,然而这些便利不够深入,易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针对此类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应尽快完善代建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代建人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代建人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通过相互的沟通与了解,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2)加强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诸多风险。一旦发生就很可能使代建人付出惨痛的代价,甚至导致整个项目代建的失败。因此,代建人应充分认识到代建风险、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分析能力的必要性。在项目初期,应分析和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及后期存在的各种风险,可以在初期文件编写中单独提出来,以此为管理人员在以后工程建设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做好防范风险措施,以最大的程度来降低工程建设过程中风险所带来的可以避免的损失。
(3)采取工程风险的规避措施
工程项目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一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采取相关措施时,代建单位要根据前期工程项目风险的分析,识别、估计和评价对策结果。在对项目风险综合权衡的基础上,提出风险防范的措施和方法,以有效地回避和控制风险。目前,较为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自留等措施。
a工程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有意识地转给与其有相互经济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的风险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工程保险和索赔制度两种具体方式。通过这两种合法的风险转移方式,有效的回避和控制了风险,降低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b工程风险分散是指依法把工程项目合理的划割若干均等的工段,并将其承包给不同承包商。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的风险分散到了各小承包商,代建人的风险明显下降。
c风险自留是指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不予转移。主要是前面两种方式不可行的情况下,才采取的这种风险处理方式。
结束语
项目代建制是政府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产物,刚刚起步的项目代建制度与当前建设市场还存在诸多未能适应的问题,而项目代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代建方承担了政府对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责任,并提供项目移交及保障服务,这一切决定了项目代建的风险是多方位的,在当前代建服务收益与风险暂时无法做到法定对等的情况下,规避代建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罗凤.代建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经济. 2007(22)
[2] 苏琬荣.浅探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J]. 广西城镇建设.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