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情趣;音乐视野

【Abstract】An outstanding teacher should flowered more time study diligently the teaching material,stands in the child angle looked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the overall plan arrangement appreciation tune teaching method,completes between music and student's bridge.

【Key words】Music appreciation;Aesthetic taste;Music view

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

对一般人来说“听音乐”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是自认为“缺乏细胞”,音乐教师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确实,同样是“听”,“音乐欣赏”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作为对新教材充满满腔热情的我们来说,若想要让小学生竖起小耳朵,用愉悦的心情学会听音乐,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新课程下的音乐欣赏课,统筹安排欣赏曲的教学方法,做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小学低段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尤其重要。现在就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浅谈一下自己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在音乐欣赏中,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有人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见,音乐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用最巧妙、最有趣味的话语,把孩子带入童话般梦幻天地,音乐欣赏分歌曲欣赏以及器乐欣赏,低年级歌曲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从《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例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我将各种动物表演的不同画面剪辑在电脑上进行组合,呈现给孩子们欣赏时,他们会情不自禁的欢呼雀跃,犹如亲临其境,融入在音乐中,陶醉在音乐里。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是审美。学生通过大量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丽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音乐欣赏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节奏、力度、音色、旋律、节拍、速度等激起想像,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对于低龄儿童尤其如此。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再比如四年级下册《彼得与狼》,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看动画片是小学生的最爱,也是他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前的认真准备,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体验作品,通过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旋律,还抓住音色的特点来区分,立刻使彼得、小鸭子、小鸟、猫的形象一下子饱满了许多,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当然,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除了对欣赏课教学有以上一些肯定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点感触:

(一)“讲解”过度。

音乐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过去那种“张开眼睛看世界,闭上眼睛听音乐”的听赏习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以纯粹的语言替代音乐的欣赏教学产生的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因此,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 (二)单一“音乐欣赏”。

所谓“单一欣赏课课型”,即整堂音乐课用以音乐欣赏的单一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不利于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深入运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双方都觉得教学效果比较好,它极大地改善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把过去只能“听得见,看不着”的单调传统教学形式,变成了现在动感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我反思,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地灌输音乐的专业知识,学生难以接受,势必会造成学生拒绝音乐欣赏课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构。

(三)学生欣赏兴趣不高。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欣赏教学;探索实践;经验反思

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是很多教师害怕触及的地方,纵观各类音乐公开课或者赛课,以演唱为主的形式还是占有绝大地位。因为多数教师容易把欣赏课上成枯燥,“独角戏”的形式,很难至始至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在小学音乐课上,欣赏课可以说是比较困难的课型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于一些古典音乐可以说是毫无耐性的。笔者一般会通过视觉刺激以及律动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或者将学生的关注度引向歌曲的背景、内涵及情绪等,然而这些做法收到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几年来,笔者一直对其思索、实践着。

一、摸着石头过河

刚毕业那会,一股的激情和耐心。记得上欣赏课《彼得与狼》时,笔者首先认真地把歌曲的结构和内容介绍一遍,然后在他们听的时候,一再提醒:“同学们要认真听故事内容,听清里面乐器的音色和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小动物……”因为这首交响童话比较长,过了一会,笔者又说:“大家能听懂吗?比如你们听长笛的声音很清脆,就像什么在歌唱?”正当笔者不厌其烦,一边流水账似的听着,一边做着提示时,有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你能不能不要讲话啊!”对于刚走上讲台的笔者,顿时脸红了。笔者是那么地认真,本以为学生小、乐曲专业太深怕他们不理解,所以一再提示,没想到学生会这样生了“厌烦感”。

二、尴尬后的反思

上了这么多音乐课,好像每节都是笔者在苦口婆心地讲解、示范,让学生跟着笔者的思路走,生怕他们听不懂,偏离了轨道。而事实上,学生是非常具有个性、有思想、有见解的。当他们正在静静地聆听音乐时,他们的思维会跟着音乐天马行空。我们教师的任务不是把他们打回现实,限制他们的想象空间,而是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将抽象的音乐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展现在我们的课堂中。

三、积极探索实践

怎样让无形的音乐展现在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感觉得到呢?这就需要教师善学习、勤思考,投入精力利用各种途径去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设计每个环节,使学生一直在我们的引导下解决每个问题;充分发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以下是一节公开课,使我受益颇多。欣赏动物圆舞曲:《小猫圆舞曲》采取分段欣赏的方法,根据乐曲的结构与旋律、主题情绪变化逐段欣赏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1.欣赏第一部分A段

(1)师:你们知道这只小猫在干什么呢?(师模唱:音色优美动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猫慵懒可爱的神态。通过范唱和表情,更直观形象,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生:学生的回答丰富而有趣,声情并茂,手舞足蹈。(师则从一旁精彩、惟妙惟肖地哼唱旋律。配合学生表演,营造和谐的气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旋律的记忆。)师生听音乐,共同进行律动。(分别请三位学生上来表演———有的表现小猫跳舞、有的模仿溜冰、有的模仿猫懒洋洋的睡着美觉。)(2)师:请同学们再听一遍,你感觉这首曲子是几拍子的?用怎么样的线条来表示?(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的线条流动来表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生:在黑板上画出圆圈、电话线、波浪线……师:选择了一种线条(电话线),边听音乐边画,请小朋友们看看有没有粗细、情绪上的变化?(再次运用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情绪的变化。)(3)表演第一部分乐曲(请三位“小猫”表演),其他同学听着音乐加入。(4)通过第一乐段的欣赏,请学生给这首曲子起名。(同学们的回答基本切合主题,很有趣。)

2.欣赏第二部分B段

(1)师:这段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小猫现在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选择怎么样的线条?生:欢快的,选择“猫爪”。师:灵机一动,画了三个猫爪(1大2小)。要求学生:拍节奏由快至慢(第一拍拍手,第二拍用两手食指轻轻地点腿,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小猫轻巧优美的足尖舞;用响板拍节奏(强弱弱)。(2)师生随着B乐段共同律动表演(足尖舞、响板……体会圆舞曲3拍子的韵律)。

3.欣赏再现乐段A’及尾声

师:再请同学们听一段,听这段音乐又和哪段相同?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不同的状况?生:出现了第一段,最后还有狗叫声可能是因为猫太陶醉了吵到了正在睡觉的狗……师:介绍再现段及尾声(要求学生分两组,最后表现狗和猫的定格动作)(学生的定格动作特搞笑,两方没有一方示弱,但从中可见孩子们的可爱与投入)。这节课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生动有趣地进行着,学生自始至终都很有激情,因为学生每时每刻都是主体,而师只在其中起着引导和配合的作用,这就是关键所在: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教给学生关于方法和思考的知识!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师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好动、表现欲强等特点,重点从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作品的速度节奏而探索音乐作品的内容是非常有效的。

四、勤于对比分析

这节课之所以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因为执教者上得生动、有趣,丰富集中且层次分明,老师在课前的充足准备与精心设计,对教材的理解与熟悉不是光停留在记忆层面,对各段音乐风格、主题的发展、情绪变化、结构曲式、情感体验及学生可能的表现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与设计。笔者也从中收获了一些经验:

(一)深入理解教材

教师上课前必须熟悉深入理解教材,有人认为,音乐欣赏课不就是放放录音学生听听动动教师讲讲就完了,其实不是那么简单。许多教师都感到讲音乐欣赏课不容易,其实是我们对音乐内容本身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当然就谈不上引导学生欣赏了。所以,教师必须熟悉作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在反复听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灵感。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

导入(导入要自然,要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魅力,不可以过多地用非音乐的形式代替音乐)———带着问题听音乐(一定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聆听音乐,如音乐情绪,音乐风格,音乐的构成等)———感受音乐(在本课就是采用分段欣赏的形式感受了音乐的变化)———探索音乐(我们大多数教师喜欢代替学生思考,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极不利与学生思维的开拓与情感发展。我们应该启发学生探索音乐引导学生参与,放飞想象的翅膀。)———复听音乐(别忘了音乐欣赏本来就是以欣赏为主,当学生对乐曲的主要结构和音乐形象了解之后,一定要完整连贯地再听一遍,从而达到理智欣赏的高度。)———表现音乐(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协调力、模仿力和表现力。如果在这个时期重视了这一点,对学生将来的性格,审美观和情感表达方面都是有益的。)

五、形成自我风格

相关期刊更多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设备监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世界美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