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泰山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考点有:古诗词中优美句子的默写运用,文言文中的优美句子、重点句子,与课文有关的古代名言警句的默写和运用,常考的通常是格言、警句、俗语、哲理语、中心句等。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题型有:
1.识记型。采用填写上句或下句的方式,多考查古诗文中名句的背诵。
2.理解型。采用提示名篇、内容要点及作用等方式。既考查对整篇诗文的背诵,又考查对记诵内容的理解。
3.开放型。只提出一种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任意默写,答案不唯一。
4.运用型。根据情景内容填写古诗文名句,既考查记诵积累,又考查对学过的古诗文灵活运用的能力。
复习时,要重视积累,强化课内篇目特别是古诗文名句的记诵,重视课外卡片制作等学习方法。平时对要求默写的字、词、句正确规范地书写,抓住意蕴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励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对其进行归类整合,强化记忆。
【能力训练】
一、识记型默写
(一)请你根据上下句默写出相应的诗句。
1. ,铜雀春深锁二乔。
2.问渠那得清如许, 。
3.知汝远来应有意, 。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5.山河破碎风飘絮, 。
6.求之不得, 。
7.飞来山上千寻塔, 。
8.几处早莺争暖树, 。
9.惶恐滩头说惶恐, 。
10. ,五十弦翻塞外声。
11. ?归雁洛阳边。
12.相见时难别亦难, 。
13. ,天光云影共徘徊。
14.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二)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芳草萋萋鹦鹉洲。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 ,铁马冰河入梦来。
5. ,病树前头万木春。
6.世事洞明皆学问, 。
7.共看明月应垂泪, 。
8.两岸猿声啼不住, 。
9. , ,山河表里潼关路。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
11.牧人驱犊返, 。
12. ,孤帆天际看。好峰随处改, 。
13.行到水穷处, 。
14.因思杜陵梦, 。
二、理解型默写
(一)理解诗文手法,进行正确默写。
1.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 ,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2.《望岳》中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 。
3.《使至塞上》中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 , 。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
。
6.《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 。
7.《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
, 。
8.《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十年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诗句是: , 。
9.《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 。
10.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写冬景的诗句是
, 。
11.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 , 。
12.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以比喻写愁绪的两句诗是: , 。
1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 , 。
14.《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悲凉孤寂心情的诗句是: , 。
(二)比较默写。
1.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在《别董大》中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两句诗句是: , 。
2.李白《把酒问月》中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是:
, 。
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阐述这一观点的语句是: , 。
4.诗圣杜甫“侧身天地更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的两句诗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6. 请写出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具有相同哲理的诗句:
,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
8.《天净沙·秋思》中与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 。
9.《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义相反的语句是 , 。
10.《红楼梦》中有句诗:“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与之文意相近的句子是: ,
。
11.《夜雨寄北》中诗人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未来相逢的设想,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除表达与亲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开一笔,用“ , ”的词句来表达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12.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的“ , ”也道出了类似的生死观。
1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根据诗文内容默写。
1.《论诗》中表达诗人赵翼期盼文坛盛世的诗句是:
, 。
2.《归园田居》中画龙点睛的语句是: ,
。
3.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
, 。
4.李商隐《无题》“相见时能别亦难”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 。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 。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诗人前路艰难,归家无期的处境是: ? 。
7.《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怀的诗句是 ,
; , 。
8.《观书有感》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 ? 。
9.《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是 ?
。含有“以新代旧”哲理的诗句是 ,
。
10.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题的一句:
。
11.《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诗人民族气节和生死观的诗句是:
? 。
12.《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之“大观”的句子是:
。
13.《雁门太守行》中表明战士以死报效君主坚定决心的句子是:
, 。
14.李白的《行路难》中表现作者执著抱负与坚定信念的句子:
, 。
15.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中伤花惜时的两句是:
, 。
三、运用型默写
1.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像《〈论语〉十则》中所说的“ , ”,那么,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2.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由此,我们想到《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
。
3.《诗经·关雎》表达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慕、爱恋之情,其中被我们常用来形容美貌女子的诗句是: ,
。
4.2011年8月15日,卡马乔在中国男足陷入低谷之际,出任国家男足主教练,可谓“ , ”,需要有相当的勇气与胆略。(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语句填空)
5. 教师节到了,你送给老师最好的对联是: ,
。(用李商隐《无题》句)
6. “扑朔迷离”常用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这个成语的源头句是: , 。
7.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来题景,它是由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 , ”衍化而来。
8 .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9.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积极应对,攻坚克难,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可以用王安石《登飞来峰》 中的诗句来形容:
, 。
10.读完莫泊桑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不由得使人想起《陋室铭》中的两句话:“ , 。”有这么多大腕级作家朋友的福楼拜,真是让人羡慕啊!
11.广州亚运会以《论语》所说“ ,
”迎来了亚洲各国的朋友。
四、开放型默写(除第5题外,都需注明作者和标题)
1.请写出两句古代诗词中写“山”的诗句。(必须带山名)
2.古代的诗人很喜欢写柳,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再写出两句写柳的诗句。
(1)
(2)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在诗人笔下多姿多彩,请再写出不同的三句。
(1)
(2)
(3)
4.古诗词中有关亲情的名句灿若繁星,请你写出两句。
(1)
(2)
5.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 ,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 , 。”
6.如画的残阳,常映入古诗文中。试写出两句,供大家欣赏。
(1)
(2)
7.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诗的世界姹紫嫣红。请写出三个涉及颜色描写的古诗句。(要求:出处应各不相同)
(1)
(2)
(3)
8.美国NCC对问题的歪曲报道,再一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人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请你写出两句相关的爱国名言、诗句或歌词。
(1)
(2)
9.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 ”,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 ”,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 ”,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10.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两句与“雪”有关的完整的诗句。再写出两句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
11.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悲凉,相应的句子是 , 。
12.“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出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一联诗句:
13.古诗词中有很多关心民生疾苦的句子,请写出其中的一联。
14.调动你的积累,从古诗词中撷取一联描写塞外风光的名句。
15.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枫丹露白,冰封雪飘。这四季更替的美景,使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请你从熟悉的古诗词(曲)中,写出描写某一季节景物的连续的两句,并标明作者或题目。
句子: , 。
作者或题目:
16.请写出古诗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7.请写出古诗文中体现农村和谐生活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8.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9.古诗词中常借“鸟”来写景抒情,请你写出一个这样的句子:
2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读来耐人寻味。请按下列提示各写出两句。(课内外不限,要求上下句相连,意思完整)
对待生死:
对待别离:
关键词: 诗歌教学 意境 理解
我从事语文教学已多年,对诗歌很感兴趣,也听过一些有关诗歌教学的公开课。我觉得感悟诗歌的意境对诗歌教学大有裨益,并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平常的诗歌教学当中,尽可能地让诗歌的意境植根于学生心中。
散文要求立意新,诗歌更注重意境美。无论绘画还是音乐,都很重视意境。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捕捉到清新、优美和深远的意境,就能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并使他们回味无穷。
什么是意境?
艾青说:“意境是诗人对情景的感兴;是诗人的心与客观世界的契合。”[1]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而我认为,意境是意与境的融合。“意”蕴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的主旨,“境”是现实的生活图景的再现。简单地说,“境”是“形”,是形象的事物;“意”就是“神”,是无形的东西,它是诗的精髓,是诗人的灵魂。一般来说,它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给人以奋发的力量。下面,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的。
一、从朗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语言并不是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的,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2]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在诗歌教学中要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整体领会诗歌的内容与主旨,然后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朗读就是把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师应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享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启迪。下面我以杜甫的诗歌《望岳》为例,分析学生是如何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积累,最后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去的。
《望岳》是杜甫落第后漫游齐、赵时所作的,诗人以坦荡的胸怀、豪迈的气概和浪漫主义笔调,形象地描绘了泰山的神奇壮观的景象,全诗充满了阳刚之气,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大振。
学生要能正确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之中,朗读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取了如下方法。
1.指导前读
用这种读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全诗的思想内容,简单领略一下泰山的连绵与高峻,发表自己的第一次感言,为深入理解诗的意境作了铺垫。
2.指导后读
这里教师可分三部分指导。要求学生一要读“景”,二要读“情”,三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景”说“情”。在写景的诗句中,教师要以“造化钟神秀”为突破口。当时我是用激情的语言这样描述的: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予了泰山,真是神工鬼斧、天造地设,泰山聚集了大自然的灵秀,给人美的感受,观览之余,令人陶醉。这时学生再读写景的诗句,想象诗中的画面,一定能从诗中悟出优美的意境来。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欲望之景,那么如何产生欲望之情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谈谈自己的感想,让学生结合诗人的情感去大声朗读,去体会此诗的意境,学生就会读有所感。
3.多方位读
这里的多种形式朗读包括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和技巧性朗读等。集体朗读声音洪亮壮阔,可以形成一种气势,营造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感染。个别朗读便于朗读指导,或起示范作用。技巧性朗读,包括诗中的重音、节奏、语调等,如诗的颔联、颈联可读得平缓一点,尾联可读得高亢一些。如果这种“平缓”和“高亢”发展为“专注”与“动情”,那么学生这种朗读就会言之有景、言之有感了。
事实确实如此,在我的朗读指导下,学生最终用饱满激情的语言去朗读了这首诗,他们读出了诗人顽强拼搏的精神,读出了积极向上的情怀,读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读出了此诗的艺术美和人性美,这样,诗的意境就在朗读中浮出了水面。
二、从象征中领会诗歌的意境
初一课本中王家新的诗――《在山的那边》,就是把主观的意识融于客观环境的描写之中。它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继而理解诗的意境,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楚诗中的象征意义。比如诗的第一节有这样的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
要理解这一节当中的第一句诗,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诗中的象征意义,那就是诗中的“山”和“海”各象征着什么?诗人是为了写山而写山吗?是为了写海而写海吗?这一点学生必须明白。当知道了“山”象征着困难,“无数座山”象征着重重困难,“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第一句的含义,学生就会有所投入,不断深入,思维的空间就会宽敞得多。他们一般不会再说“痴想”是呆想,“痴想”是情绪低落时的表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呢?我先让学生读这首诗,体会诗中的象征体和象征对象,接着采取旁敲侧击的方法提问:诗人痴想什么?他为何痴想?第一问学生答出是痴想大海,向往美好的境界;第二问学生答出有一定难度,我再作引导,诗人住在什么地方?他的眼界开阔吗?学生很快说出,诗人住在山脚下,堆放在眼前的是崇山峻岭,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此时此刻,我再点击一下诗中的“象征意义”,同学们说出,诗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美好的生活;他寻找好奇、追求理想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此时,诗人伏窗静思的画面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诗人那种朦胧意识和肤浅的认识情感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捕捉诗中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样学生走进了意境之中。
在对第一节的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学生已经懂得:只有经过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不是一般的比喻,而是把比喻暗藏在拟人之中,把山路险峻的感情渗透到形象之中,“铁青着脸”暗含着人生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是要付出艰辛的,是要经得起考验的,不是嬉戏时的玩耍,不是心血来潮的热情,不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这是一张十分严肃的答卷。必须拿出勇气和毅力来,这样写就使意和境浑然统一。例如,“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根。”这里诗人没有空说,也没有硬说,而是将“理想”这个“意”寄托在“种子”上。这“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任凭风吹雨打。因此,后面的诗句自然地出现了“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在“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于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里的“海”是什么?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认识诗中的象征意义,这时同学们的思想已朝纵深发展,诗中的形象再次浮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已能说出海是经过奋斗而实现的理想,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我们想见一下,“海”是一望无际的,“海”是湛蓝湛蓝的,“海”是不平静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这样的理想境界中,我们可以塑造自我,为社会贡献力量。读完全诗,学生对理想这个抽象词眼有了具体生动的理解,对诗人的情感也体会得更深。
三、从情感中体味诗歌的意境
诗歌中都透露着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出来。能做到情与境融,情与境谐,把特殊的感情融在特殊的环境之中,这样就真实而动人了。
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这首诗是把心灵深处的情感融入到大自然之中。诗人当年受到了重创,面对四分五裂的国土,其心情是忧郁的,情绪也是压抑的。诗人说:“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现实的情景确实使人感到惆怅和痛苦,万千的思绪在诗人眼前飘浮。“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这境界的确令人悲叹,可以看出,这些诗句的“意”也是诗人的思想,它完全通过形象描写而表现出来。
但诗人身处逆境之中并没有消沉,诗人的一颗受伤的心仍在跳动。从下面的诗句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的内心情感在变化着,因此周围的环境,大千世界的环境也在变化着。“只有那遥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这是生命的感受。诗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春天,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诗人在困境中雄起,在深沉中爆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奋进。因此诗人的笔锋为之一亮,全诗的结尾部分在闪光,感情在跳跃,立意在升华。总之,这首诗的意和境是和谐统一的。它既写了人生中的哀境,又写了奋斗中的逆境。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在诗的尾部,也是全诗的意和诗人的思想所在,学生读完全诗能产生一种奋斗的力量,学生也会从中明白: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肉体遭到了摧残,但精神是健全的。
四、从生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
我们知道,诗人写作的对象无非是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然而能抓住这些生活图景给人留下意境美,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了。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之所以赢得了后人的赞赏,就是因其抓住了诗的意境。后禅院的小径向前伸展,两旁长满了修竹,草木茂盛,显得幽深神秘。而后禅院就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给人感受到森严肃穆、香烟缭绕,这是僧侣们生活的好地方。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忘记了世间的烦恼,修身养性,乐在其中。不难看出,诗人写出后禅院的“境”,目的是为了突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在此把独特的感受注入景物描写之中,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
以上画面的再现和情感的表达,可以让学生去感悟、去想象,然后放开手脚,让他们去诵读、去研讨,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此诗的意境美。
总体看来,诗歌主要是通过形象描写来言情明志的。在实际创作中,有的诗歌偏重于说理明志,有的则偏重于抒情言志,而我更钟爱于后者。当然,感情的抒发要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使情有所依,情有所托。情是意的具体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心境的体验,它能感染人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撞击,在其中。“意”是一种精神思想的提炼,是启迪人们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实践人生的坐标,是诗的灵魂。
“诗无定解”,事实也是如此,诗的形象本来就是多义性的。但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在诗歌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设一种学习情境,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如果启而有法、训练得道的话,那么诗歌的意境就不是一朵套不住的云彩。
参考文献:
因此,我认为:正是由于诗歌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时代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应该运用特有的教学方式,在积极引导的过程中,尽最大能力与学生一起去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创造美。
一、感受音乐美
诗歌大多讲究押韵,富有节奏,读来琅琅上口、余味无穷,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必须反复朗读,在缓歌慢唱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婉转。这样,才能心神合一,忘乎所以,自我沉醉,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给他们以音乐般地享受。其实,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唱”出来的吗?如《关雌》:“关关雌鸡,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此诗四字一句,语句整齐,采用双声叠韵连绵词,韵律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难怪古人会配上乐曲,在劳动中,在小河边,在节日里,或浅吟,或低唱,或于动情处放声高歌呢?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何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顺应诗歌本身的特点,来一次语文课堂的创新呢?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验了诗之韵味,又何尝不可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或是在悠悠的音乐声中,甚至在款款的舞蹈之中,感受到“亲射虎,看孙郎”之豪迈;“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之雄壮;‘旧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磅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之落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散淡;“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之凄凉·一感受到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让学生自然愉悦地获得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岂不快哉?
二、品味语言美
诗歌语言准确、生动,凝练、含蓄,具有表现力。贾岛尊奉韩愈为“一字之师”,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充分说明了诗歌语言需要千锤百炼。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很多名家诗句读来如行云流水,好似诗人信手拈来,其实一字一句,无不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所以,在学习诗歌须认真精读、细细品味、反复推敲、含英咀华、以小见大,才能体会到作者炼字谴词之匠心,才能品味到诗歌语言之精华。
如:杜甫的《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另辟蹊径来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钟”字有钟情,钟爱之意,此字将大自然对泰山的那份厚爱那份情义写得淋漓尽致。而后一句的“割”字,则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人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天才的想象和夸张,淋漓尽致地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峻,阔大。多美地语言!多美的画面!我们只有通过精读细品才能体会得到泰山非凡的气势和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三、想象画面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如:色彩,线条,背景等。我们只有细心默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一幅画面是茫茫大漠孤烟直上,另一幅画面是滚滚黄河边,鲜艳夺目的太阳斜斜的挂着,显得分外的圆。这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孤烟落日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挤而深人大漠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人广阔的自然景象中,但又不给人哀愁悲伤的感觉。确实是意境雄奇,耐人寻味。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所以,我们不妨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并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画面,往往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中,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就算是涂鸦之作,甚至不堪人眼,又有何损失呢?
四、领悟意境美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读诗歌时,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仔细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常见的意境有孤独凄凉、豪放旷达、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等。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20字,描绘了漫天的雪景,在广阔背景上点染的一叶小舟,一个渔翁,让人感觉色彩冷艳,意境凄清,充分显示作者孤寂的情怀,这是作者感情外化而成的意境。
诗歌往往“情景交融”,我们在教诗之时,紧扣情和景,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经历与诗人之经历相似处说一说,谈一谈,说对给予表扬,说错一笑而过,让学生感到诗人并不是遥不可及,诗歌更不只是鉴赏家的事。同时,用这种方式去靠近诗中之景,抓住诗人之情以达到领悟整体意境之目的。自己的独特感悟才是最珍贵的。
五、体味哲理美
很多古诗蕴含哲理美。哲理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慢慢品读,善于联想思索,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本写诗人在层峦叠嶂的山间漫步,清澈的泉水在曲折迂回的山中很快的流淌,山路错综复杂,诗人不知道哪条是去山西村的路。正在迷惘,焦急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红柳绿,几家农家茅舍在花木掩映之下若隐若现,诗人顿觉眼前一亮,不禁J惊喜交加。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首先它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使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别时容易见时难”,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次它使人养成了简洁凝练的做事风格。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第三,有些诗词能激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激情,如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古诗词对学习初中地理帮助很大,可为丰富的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因为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背景材料。这些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对将来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还会影响你的历史学习。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研究历史,精通地理知识。本文就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该引用哪些古诗文作一简单介绍。
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位置。如讲地形时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山东泰山,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是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顺便提及我国的几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时介绍我国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时;用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应当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颜喀拉山脉。讲气候时,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春天悄悄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同时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一个界线区。讲河流时,引用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
地理中的人文环境主要介绍人口的多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支柱。其中许多古诗词描述了地理知识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素称诗国,诗歌遗产常具科学价值。最早的记载就保存在《诗经・豳风》中。“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E。”讲的就是一定的季节,远志开花、知了长鸣、庄稼收获、草木凋零的现象。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生物的行踪去迹与季节变化之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物候观测以生物为仪器,十分灵敏。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陆游《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首诗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还有陆游的《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他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另外,下面的诗句也反映了物候特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正因为古代诗歌中富蕴宝藏,巧妙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以诗为证”,既能开拓视野,又平添一段趣味。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收集有关地理教学的名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求知欲,侧重剖析地理现实问题。
【关键词】杜甫 爱国忧民 杜诗
一、杜甫的爱国忧民情结成因
(一)外部原因
1.家庭教育的影响。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出身于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他的家庭和名门士族通婚,遵守儒家的礼教,专门辅助帝王,统治人民。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他也必定自小耳濡目染,以做官辅佐君王为目标。这一点上,他在《进雕赋表》中也有表现,他说他的祖先自杜预以来都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众所周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天下之大,莫非王土,所以那时爱国的一大表现就是忠君;而杜甫自小所受的教育,自然使他忠君爱国,一心想要做个能够辅佐君王的好官。
杜甫在人生的早期岁月中一直努力想要从政,他的心思都在如何辅佐君王上,与普通百姓并不亲近。所以他的忧民情结的成因,还要往别的方向找。
2.时代和经历的影响。唐代的读书人在青年时往往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漫游时期,他们用这段日子四处游历,一则开阔眼界、获取知识,一则进行自我宣传,为以后的生活做铺垫。于是,杜甫在他二十岁到二十九岁的十年间也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这两次漫游的经历让他长了见识,为以后成为一位爱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打下了基础。
后来,他离开了长安,走到了人民群众中去。渐渐地,他的诗歌在反映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平添了一份对人民的同情和怜爱,更加的成熟、动人。而在游历或者流亡的过程中所看到的祖国山河,也使得诗人的胸襟变得更加开阔,也为他的诗歌增添了一份大气。
(二)内部原因――心中的大爱
杜甫能够成为一代伟大的诗人,能够被誉为“诗圣”被后人传诵至今,自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他自小习文,七岁便能作诗,青少年时期的漫游,让他开阔了眼界,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豪气万丈的诗句。这首妇孺皆知的《望岳》,也让我们初步窥见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有此博襟之人,心中必有大爱。这种大爱使他不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把眼光放在更宽广的地方,爱人民、爱国家,甚至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1.对自然的爱。杜诗中除了描写现实的叙事诗外,还有不少描写自然的诗歌。在那首《望岳》中,他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的壮丽景色跃然纸上。不只是自然美景,对自然中的动物他也是爱着的。他写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他写马――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他写鸭――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他写燕――旅食惊双燕,衔泥入北堂。诗人观察入微,笔下的动物栩栩如生。若不是心中有爱之人,要想写出这些,绝非易事。
2.对人民的爱。前期的杜甫一心为仕途奔波,再加上当时的处境并不算窘迫,所以对于民生疾苦也体味不深。“安史之乱”之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拮据的生活、坎坷的经历让他近距离的感受到了百姓的痛苦,对人民有了同情怜爱之心。他的诗许多都反映了民生疾苦,饱含同情和愤懑。
打仗为开疆扩土稳定社稷,最终牺牲的还是百姓。杜甫笔下的人物形形,上有白发老者,下有稚子孩童。他们或为国效力,战死沙场;或被迫从军,与家永别;他们为离别而哭泣,为不公而喟叹;或坚韧,或悲戚。但,无一不是诗人用心去感受、记录下来的现实生活的写照,句句含情。
3.对家人朋友的爱。对亲人情深至此,对友人亦是。青年时同游的李白、高适,后来的岑参、郑虔、严武,甚至在最后的日子里遇到的苏涣,他无一不真诚对待。漫游时,他写诗记叙那段欢乐的时光;分离后,他又写了许多怀念的诗。其中,为李白写的占多数。
二、杜甫的爱国忧民情结在其诗中的表现
(一)爱国情结在其诗中的表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太平之时,当尽忠职守,辅佐帝王治理江山;一旦战乱爆发,则当助君平复战乱。“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王朝曾一度辉煌。那时的杜甫想着做官来报效朝廷,写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充满斗志的诗句。他虽是文人,可在“安史之乱”时也不甘坐以待毙,长途跋涉只为投奔皇帝以尽一己之力。当时的杜甫已是疾病缠身,却还是写出了“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这样心系战事的句子。
在最后的岁月中,诗人拖着病重的身体,也不忘关心国事。不仅如此,他在之前之后的日子里还多次劝谏家人朋友为国效力。例如他的《莫相疑行》,其中不无对幕府生活勾心斗角的忧郁,但也含着劝谏,他说:“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再如他在送严武的诗中勉励他: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希望严武能够做个真心为国的好官。
(二)忧民情结在其诗中的表现
《兵车行》中,他将征夫与家人离别之景描写的动人心弦,似乎那哭声就在耳边,久久回荡。帝王穷兵黩武,受苦的却是百姓;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朝廷却仍旧“急索租”,让诗人不禁感叹“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边庭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真真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整首诗读下来,让人心痛,痛民之苦;也让人心寒,寒君之无情。一字一句,无不是对人民的同情。
人说“小别胜新婚”,可刚刚成婚的夫妇就要面临生死未卜的别离,让人不禁悲从中来。即便如此,妻子却还是嘱咐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愿“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她说“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其中又包含着怎样的辛酸和无奈!这厢新婚夫妇无奈分离,那边却连老翁都不放过。老者“投杖出门去”,悲叹“幸有牙齿存”;老妇哭倒在路边,天寒岁暮,却只能身着单衣。已知此去无回日,却还是劝老伴加餐。可悲可叹。而《无家别》中的“贱子”,却是“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乡亲们颠沛流离、生死不明,对着他的只剩下“一二老寡妻”和竖着毛的狐狸。即便如此,县吏还是让他继续去从军。他只叹不能侍奉老母,而又无家可别,这百姓可还怎么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