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体验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目标求实,就是课题研究要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探求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1.深入调查研究
为了掌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改革要求与教学现状的差距,摸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获得领导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学校领导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深入课堂听课,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普看”。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中思考,答中接受。学生几乎没有多少自主活动、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的主导地位处于绝对的强势,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位置,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不到释放。找到了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际问题是“以教为中心”“教而获知”“以学为本”的课堂文化缺失。由此可见,转变教学方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课堂生活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这促使我们确定将课堂教学的变革定位在文化层面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学起来,形成真正能够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文化。
2.获得教师认同
我们组织教师以听课小结的方式,将上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向教师作了汇报,并以“以学为本的课堂文化是否缺失”为题,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经过多种方式的引领,基本上都看到了先进理念与传统教学的落差,最后初步达成了共识。有的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有的认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的认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落脚点是为了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有些教师表示,课堂教学要由“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教学生学”“学而获知”。
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主体目标是:坚持以学为本,营造自主、和谐、快欢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态”课堂、“学本”课堂、“有效”课堂文化,追求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实现课堂文化优质化。
二、研究形式务实,实现课题研究全员化
研究形式务实,就是课题研究要讲求实际,不尚浮华,扎根在教师之中,扎根在实践之中。因而,研究方式提倡行动研究,对一线教师切实可行;课题选定倡导来源于实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踫到的真问题、真困惑,做到问题课题化。
教师是构建课堂文化的主力军。研究目标的达成,要靠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努力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需要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改革课堂教学的抓手,提高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尽管我校是省科研先进单位,有搞科研的光荣传统,然而,仍有教师认为工作忙,没时间做。新教师又感到不会做,怕做不好。我们针对这种心态,请专家以“怎样做小课题研究”为题来校讲座,既讲授科研方法,又做思想发动,强化“向科研要质量”的思想观念。同时,学校的书记、校长以领跑者的姿态,带头选定研究课题,带头拟定研究计划,走在课题研究的前列,激发教师科研热情,调动教师做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终于出现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可喜局面,实现了课题研究全员化。
我校课题的类型主要有两种:
1.教师个人课题
教师个人课题(又称为小课题),就是教师个人从解决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选定微观性、应用性问题进行自我研究的课题。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搭车”研究的泡沫现象。由于课题是从教学中来的,教师自主选定的,适应教师教学实践的需要。加之题目小,涉及面小,内容单纯,目标集中,易把握,易操作,见效快,周期短,深受教师青睐。同时,个人课题的研究计划不那么繁复,比较简略。项目有课题名称、研究人、开题时间、结题时间、课题由来、研究目标、行动要点、成果形式等八项。由于简便,受到教师欢迎,63位教师都拟定了个人课题行动研究计划,其中关于课堂教学研究的占85.7%,聚焦课堂。
2.学校攻关课题
学校攻关课题,就是学校领导带领,组织有关教师就学校内涵式发展中某一重大问题集中力量开展研究的课题。我校的攻关课题是“精读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研究的具体目标是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在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质量的同时,试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课堂教学模式由目标导向、自学自练、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当堂训练、反思小结六个环节组成。课题组于2011年秋成立,教师自愿报名参与研究,由四位中、高年级的教师组成。学科带头人担任组长,并设立双主持人。学校的校长为行政主持人,聘请的专家为学术主持人。有学校校长带领,不仅能得到具体的指导,还能获得相关的支持;有专业人员引领,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度大。为优化研究过程,提高研究实效,课题组制订了缜密的研究方案。每周三集中四个课时或听“研究课”,评课研讨;或学习理论,反思交流。现已举行公开研究课12次,集体研讨29次。教师说他们是“小语转型的先行者”。
三、研究措施落实,坚持自主研究经常化
研究措施落实,就是课题行动研究计划中的“行动要点”要真行动,真研究,条条落到实处,项项得到实现。不纸上谈兵,装潢门面,坚持自主研究经常化。
1.落实管理责任
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强调自主学习、自觉反思、自我研究,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的特点。由于教师工作繁忙,研究不是忘掉了,就是挤掉了,研究往往停留在方案层面,出现“有课题没研究,有计划没落实”的现象。因而,要强化管理,落实管理责任。
为了强化管理,抓实研究过程,我们不仅制定了有关研究制度,规范课题研究,而且重视发挥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组织职能。领导小组中的七位学校领导,在原行政分工相对应的基础上,明确课题研究管理分工与职责,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例会。强调抓好分管的课题研究是领导者分内的事,是常规性工作,要做实做到位。为落实管理责任,他们结合日常教学领导工作,经常随机找有关教师或询问、或检查课题研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如,攻关课题组,一年多来进行了29次集体研讨活动,校长就参加了25次,给支持,给点拨。研究者感到课题研究有人问,有人帮,有督促,有温暖,焕发出了研究的热情,促使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经常化。
2.营造科研氛围
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把学习、行动、观察、反思贯穿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循环往复,使整个研究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效的运行之中。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需要教师具有持久的动力和毅力。
为避免开题结题热热闹闹,研究实施冷冷清清的情况发生,引领教师落实研究措施,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请省市教科所的专家来校参与课题评审,举行专题讲座,与教师对话,引领教师把科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资源,举办第20届以体现学校课题研究主体目标为内容的“百花杯”教学竞赛。要求教师不仅积极参赛,还要主动参与听课、评课。36节赛课的展示交流和专家的点评以及隆重的颁奖,激发了教师“我要研究”的热情与动力。培养、发现科研先进典型,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宣传他们热心课题研究的事迹,带领教师在课题研究上学有目标,赶有榜样。开展“反思笔记”评选活动,十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对“反思笔记”量多质优的教师给予奖励,促使教师以记促思,以思促研,持续地反思研究。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引导作用,主动提供信息、提供资料,热情为教师答疑解难,启发教师从科研中获得智慧与力量。这些科研活动营造出了浓浓的科研氛围。教师耳濡目染,逐渐把科研当成“正事”,鼓起了落实研究措施的劲头。
四、研究成果真实,提倡表现形式多元化
研究成果真实,就是成果是实际存在的、符合客观事实的,体现了课堂文化优质化的内涵。
1.改进结题策略
研究成果评价是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成果的评价上,强调实践价值,以能否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能否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能否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研究成果的根本标准。教师的课题研究,什么时候实现了“三能”,就什么时候申报结题。这样既可按预定时间结题,也可提前或延后结题,重在实际进展,十分灵活。对个人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鉴定,本着既讲求研究的质量,又调动群众研究的热情的原则,只要研究者在某一点做法上实际管用、学有效果、是真成果,就视为合格,就可结题。反之,成果是虚假的,就不予结题或延期结题。
撰写论文是课题研究重要的成果形式,研究者也应善于从理论层面梳理,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然而,在个人课题具有全员性的现实面前,每项研究成果都要求写论文就有些苛求了,不仅会出现拼凑抄袭应付结题的不良现象,还会使研究高不可攀,挫伤群众研究的积极性。因此,在成果形式上,为了有利于课题研究大众化和常态化,我们不一味追求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倡成果形式多元化。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学随笔、反思笔记、经验总结、教学展示、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等。
2.注重推广深化
话题作文中,话题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话题只是提供一个说话的素材,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不能有明显的观点,要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话题作文只需提供写作的中心,不能有结构、文体、语言等限制,像“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妈妈的爱”这样具体可感的内容,不能作为话题来写。话题内容要使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大,要给学生的写作空间大,发挥的余地大,比如,“成长”就可以作为写作的话题。学生看到“成长”二字,能想到成长中的酸甜苦辣,能想到成长带给我们的改变,能想到对成长的憧憬。总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最擅长、最适合发挥的材料和文体,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要把握好话题的“度”
话题作文虽然题材非常宽泛,但并不是没有边限,如何准确地把握“话题”的度,如何准确选材十分关键。写话题作文必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在学生初次接触话题作文时,一定要指导他们把握好这个度,切忌牵强附会,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如以“路”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可以写马路、山路、崎岖的路、平坦的路、人生的路、路标……只要不脱离路这一中心,学生就可以发挥想象,尽情构思。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选择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作为切入点,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所选择的话题的角度写细、写深、写透。
三、认真体验,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这里的体验不仅仅是参与其中便可,还要在活动中认真体验观察,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把话题体验作文写好、写活。“体验”既要有“领悟”“体味”的心理感受,又要有“践行”“实践”身体上的行动。因此,在活动体验中,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其中,做到全程参与、全心参与、多器官参与,通过身体的感触和内心的领悟,获取写作灵感。体验不但要注重参与性和丰富性,还要注重深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往高处站,往深里想。体验观察不能止于表面,要看到事物的内在和本质,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此及彼,将体验向深处挖掘,从细微处发现深刻的道理,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在诸多从活动获取的信息中,多中选优,优中择深,如此,才能写出活动的价值,话题的深邃,也才是体验式写作,而非记述活动的流水账。
四、注重生活体验,打开写作源头
要想让学生把话题体验作文写好,就要引导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打开写作的源头活水,拓宽学生的习作领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汲取生活中的写作之源,丰富情感体验,为作文注入活力。所以,教师选择的话题不必高大上,沁润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唤起所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有处下笔,有物可写,有感而发,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文如泉涌,写出佳作。比如,围绕在千家万户餐桌上都出现过的“饺子”为话题,同学们就可以找出很多写作的点,因为熟悉,所以写得容易,形象描绘得立体可感。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会给学生的写作带来无穷无尽的灵感,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才是学生写作的真正源泉和导师。
话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具体事物为话题,另一类是以抽象事物为话题。两者都给了学生最广阔的空间,真正能体现内容开放、形式开放、体裁开放。而要真正写好话题作文,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准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话题作文大都没有设置审题的障碍,写作时比较容易切入。但这种“无障碍”又使得一些学生容易忽略审题,有的把话题当做文章题目,没有新意;有的随心写,根本不考虑话题的范围以至于背离了主题……凡此种种,要写好话题作文,不仅要对话题的内涵和外延细心推敲,还要对所给材料或提示语进行斟酌,因为这些材料和提示语不仅是对写作思路的引导和启发,也往往是对话题的一些暗示、要求或限制。所以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精心指导学生审题。
二、拟题新
常言道:“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若有一双漂亮的“眼睛”,读者就会被深深地吸引。因此,拟题应着眼于一个“新”字,力求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让人有一看为之震撼的感觉,切忌普通化,落入俗套。从立意上来讲,要“宽窄适度”“量体裁衣”,要使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那话题作文又如何使标题吸引人呢?
1.巧用修辞来增强感染力,用比喻义把意思生动鲜明地表达出来。如《我渴望妈妈的“阳光”》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富有深意。
2.善用引用。(1)引用古典诗词来做题目有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用它们做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富有亲切感,能引起读者的情趣。(2)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一些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引用歌名或歌词做文章的标题,既活泼风趣,又能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去。
让作文标题新颖、能吸引读者,当然不止这两种方法。但是,我们要注意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讲究“新”,若能考虑到这些方面,必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三、选题准
话题作文一般不限文体,目的在于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裁,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便于自己抒写的文体,能够展现才情,张扬个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章就没有文体。一些学生误解了这个“文体不限”的含义,写出来的话题作文“四不像”,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散文不像散文。因此在写这类文章时,指导学生下笔前先确定好文体,然后再依着该文体的基本要素往下写。
四、选材准
文体确立后,还要注意准确恰当地选材。一些学生写作文时不精心选材,要么选材宽泛,只是一些表面感觉,写得笼统,不具体、不深刻、不真实,没有精彩的场面、感人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整篇文章内容空泛、干瘪,没有感人的力量。中学生作文的选材,要善于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写我们周围的小人物、小事情、小场景,曲径通幽,以此达到反映时代变化的目的。
五、立意准
要立意准确,一要做到文章表达的主旨是积极健康的,不能总是“苦啊愁的”,给人一种心情沉重的感觉。二要有创新,对于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如以“0”为话题,对“0”的理解可以宽泛一些,既可以把它看做是数字,也可把它看做是圆形,还可以表示一家人团圆或事情圆满结束等,并由此展开联想和想象。同一个话题,可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这些形式新颖别致之作,可得到他人的好评。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事事知晓,善于表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独特眼力,以此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
六、表意准
【关键词】作文教学;信息技术;网络资源
作文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侧重对学生写作思维的激活,指导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适当采用网络资源、激励大胆创新,这才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一、利用网络操作的便利性,抛砖引玉,激活学生思维,捕获创作灵感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作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核心。科研资料表明:“人处于积极状态时思维是最活跃的。”因此作文指导时,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导学生捕捉创作灵感,因为灵感对于写作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初中学生属于记忆清晰与模糊交织的时期,人对现实生活的五彩斑斓的记忆就是一座装满写作材料的宝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启这座宝库的大门,从中选取写作素材,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写作材料时,可以先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阀门”,像过电影一样,将无数平凡的小事再现,接着进行比较,再次筛选,将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材料记下来,并作简要复述,再适时指导学生,从中提炼事物所蕴涵的道理。例如: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珍藏的记忆》时,为了让学生紧扣“珍藏”的主题,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我引导学生每人在班级QQ空间的“群相册”里上传一张自己童年的照片,最好是笑得最开心的一张照片。作文课上,我与学生一起分享同学们上传的照片,引导照片主人以“照片中的我”作为童年往事的回忆对象,依次介绍自己当时为什么会笑得那么开心?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往事?我首先做了个示范向学生展示了自己记忆中第一次照相留下的相片,并特地点击“放大”,同时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当初捂着嘴巴却又笑得那么灿烂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第一次照相,很想留下光辉形象,又觉得“门牙”还没长出,不好看,怕被人笑话,所以“急中生智”用手捂着嘴在笑,于是便有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照片……我的一席话“打通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大家滔滔不绝地争着向同学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分享了各自成长中的快乐,发出了时光易逝,童年美好的感叹。我顺势诱导学生把自己刚才向同学述说的童年往事用倒叙的方式记下来,整理成文章。出乎意料,那一次学生的作文写得特别好,充满生活情趣,叙事生动、感情真挚。一个小小的“群相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思维,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辟了通向优质作文的“高速公路”。
二、利用网络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抒写真实,拓展写作空间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引导学生取材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脱离生活、凭空捏造的、不真实的作文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众所周知,文章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东西,而是作者把生活中收集到的材料经过加工,用文字反映出来,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编”出来的。清代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为了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常于空闲时间铺席于大树下,一边放置茶,一边手摇葵扇,倾听过往行人的故事,并且记载、重写、组织成首尾完整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文笔简练、描写细腻,登上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所以,真实的、丰富的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大文豪泰戈尔也曾说过:“一切好的使人感动舒适的事物都是简单而自然的。凡是美好的都是真实的,而且永远不会消亡。”因而,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重观察日常生活,学会并掌握观察、积累的方法,告诉学生多彩的生活就是我们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的东西最容易打动人。我常常鼓励学生留意网络热点、微博分享、拍客新闻等,把电脑作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玩具,或者看“今日说法”、“今日一线”、“民生视线”等触摸社会脉搏,积累下丰富的写作素材。例如:我指导学生写“秋天”为话题的作文时,为了避免学生“闭门造车”,假话连篇,华而不实,空洞乏味,我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秋日里本地的历史名镇百侯、茶阳,生态小镇枫溪、大东自然风光的视频资料,视听结合、声画合一让学生真切感受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发出对家乡美的由衷感叹!此外,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亲自到郊外去体验一番,感受秋天里山川、树木、河流、原野、庄稼的变化,感受农村的生活气息以及农村的变化,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体验,找到了生活,找到了真实的感觉,找到了作文的“生命”,以饱满的热情写出了秋日农村的巨大变化:蔬菜碧绿、瓜果飘香,洋楼林立、农民富足,讴歌了令人向往的农村生活,景物具体可感,感情真挚动人,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三、利用网络使用者的广泛性,激励广大学生大胆创新,凸现文章审美价值
在作文时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文题的反面入手,这样即使是相同的作文题目,也能写得新颖动人。例如有一次元旦,本校举行班际篮球比赛,我引导部分学生做记者当拍客,将现场录制的视频或拍到的精彩镜头放到“班级动态”里供全班同学分享,还布置全班学生完成《记一次校园篮球比赛》的命题作文,多数学生会从常规入手,写双方队员龙争虎斗的激烈比赛场面,注重对获胜方精彩表现的描写。为了让学生的作文更吸引人眼球,我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引导学生不要把焦点集中在谁胜谁负上,因为不一定比赛获胜才是最精彩,应该多留意赛场内外的变化,用独到的眼光去审视球员。有的学生受到启发,从“班级动态”的球赛场上一段看似不起眼的视频入手,避而不谈篮球比赛是如何的精彩,却灵活运用赛场上的突发事件,突出表现一个队员在比赛中无意撞伤对方球员,而主动放弃胜利在望的比赛,及时将伤者送到校医室救治,从而表现了这个队员身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尚情操,文章出奇制胜,新颖感人,魅力无穷。
此外,我引导学生作文与时俱进适当使用一些网络新词,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学生会用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写“沟通”为话题时用到“微博”、“吐槽”;写“发现”为话题时个别学生技高一筹写发现物价上涨厉害,用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盐如玉”、“糖高宗”等网络催生的新词,使文章具有独特的魅力,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其实这些就是创新带来的新鲜感。
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写出好作文,可以利用网络的优越性在激活学生写作思维上多作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抒写真人真事,鼓励大胆创新,才能写出真实感人,新颖动人的好文章,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习作上传到班级共享或校园网站与更多的同学分享、PK,这样一定会激发出无穷的活力,写出更多高效优质的文章。
参考文献:
【关键词】深刻;审题;立意;阅读
“深刻”隶属作文评分标准里第二层等级要求――“发展等级”。可见它高于“基础等级”要求,是作文“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更是作文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作文不深刻则显肤浅,肤浅则流于平淡,缺乏竞争力,更与高分失之交臂。 “深刻”涉及内容多,涵括面广,在写作中往往不知如何给力。其实,作文的“深刻”需要一个较系统的思维训练,笔者认为不妨从如下三个方面给力“深刻”。
一、从审题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不会审题,审题不深就被作文拒之门外,无法谙熟作文之道。因此必须对审题予以重视。在实践中,我们惊喜发现了“通往罗马”的多条“道路”。
(一)大小互化
1、化大为小,添枝加叶。
这类作文写作范围较大,面对大界限的话题,不能随意为之,否则显得空洞散漫。应选择一个突破口,使它聚焦到一点,方能深入探讨,这就需要对文题“添枝加叶”――在话题前或后添加其他语法成分或相关的内容。
(1)【2007】以“传递”为话题。
(2)【2009】谈谈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看法。
“传递”是个动词,传递什么,谁传递;“常识”为平常、普通的知识,考生虽不易偏离却会因宽泛而显得无从着笔。因而很有必要为它们“添枝加叶”如:
(1)A 技艺在传递中日益精湛,科技在传递中发展。(聚焦“技艺、科技”)
B民族精神之火需要传递,奉献精神之火亦需要传递。(聚焦“民族精神、奉献精神”)
(2)A感恩是常识,我们要牢记在心。(聚焦“感恩”)
B打破常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聚焦“打破”)
2、化小为大,以小见大。
对这类看似角度单一的题目,我们不该停留在表层理解,要从看似“小”的话题中插入大内容、大道理,达到“窥一管而见全豹”之效。
【2010】以《与你为邻》为标题。
对题中的“你”、“邻”,若停留在某个真真切切的邻居,那么立意就显得肤浅欠缺意蕴,不妨对照范文中的实例:
A 与你(农民工)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
B日本,与你为邻,我们应当相互尊重、学习,共创更灿烂的文明。
(二)虚实相生
1、化虚为实,寻根究底。
这类题目往往显得很“虚”,不能眼观手触。可是它们也并非不能把握。只要展开联想,我们能在生活某个熟悉的范围里找到对应的实物。也正因为对社会生活的联结,使得思考回归本源更加深入。
【2006】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
“天使”是神话传说中的信者,现实世界里无以得见,可是我们依据天使“真、善、美”的特点,就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相关的对象――亲人、朋友、心中想象的某个形象、某种美好道德等。
A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心存责任之天使。(天使有爱、有责任)
B我想起了妈妈。原来她一直希望我善良、真诚,像天使一样美好!(善良、真诚的人是天使)
2、变实作虚,由表及里。
这类题目的信息实在,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可是审题时却不能只停留在实在对象上,否则行文如同嚼蜡毫无意蕴。作者要展开联想想象,透过表面实物,挖掘内部联系。
【2008】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
出题者绝不仅是让考生讨论实在的“不”字,对此题的思考则要联系社会生活中的“不”有什么内在含义,深刻意蕴。
A说“不”在智者那里,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不”是睿智拒绝)
B说“不”就是选择放弃、逃避。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坚强。(“不”是放弃逃避)
(三)联结社会、人生,表达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作文绝不只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作文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又或是引导关注社会现象,或帮助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我们不乏看到“谈谈你生活中有关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要求,可见社会生活、个人成长历程等是写作的源头也是创作的回归。文章审题只有联系生活才显出生命,才显出意义,也才会深刻。脱离社会人生的思考,一切立意都是空中楼阁。
1、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也为了更好创造未来。(对未来的思考【2005】以“纪念”为题。)
2、面对失败与挫折,不要轻易说“不”; 面对未挑战过的事,也不要轻易说“不”。(对生活的感悟)
3、勿忘“廉洁奉公”常识,生命之树方能长青。(对社会现象和生命的认知)
二、从立意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立意,即拟写题意。它是深刻的第二步。在写总观点与分论点时学生往往有词不达意之困,即便思考联结深刻,可是表达如果不得当也会让深刻的力量减少一半。因此,立意也需给力。
1、精确选词,善用修辞
(1)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运用对比手法递进深入剖析题意,而且“轻浮”对“无知浅薄”,“智者”对“洞明世事”,“意气用事”对“狂妄无谓”,“勇者”对“大义凛然”等精确的选词都是体现严谨而深入的思维。)
(2)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高贵的心灵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理智地纪念苦难。(运用引用,内容之间产生对比。“忘记”对应“背叛”,“咀嚼苦难”、“理智纪念苦难”又体现“高贵心灵”。)
2、善用关联,辨明逻辑
(1)语言不光是口头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沟通。(递进关系)(【2004年】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
(2)对一般常识,我们严格遵守;但某些常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显出其不合理性,我们就要打破常识。(转折、对比)
(3)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假设、比喻修辞)
(4)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也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目的、递进)
(5)传递中需要发展,发展才是传递的根本目的。(对比、递进)
可见,摆脱对句意的一般陈述,运用常见关联词能多角度解读话题,助拟意深刻一臂之力。
3、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句式阐述社会生活、生命成长之理。如:
(1)为人子女,应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情,因为这是常识。(是什么、为什么)
(2)爱,是天使的化身。天使,是用爱雕琢出来的。(是什么、怎么样)
(3)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怎么样)
三、从积累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积累就是写作的源泉,它两者好比根与花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花红,同样,阅读积累多了,写作才能得心应手。上海特级教师程红兵曾说:“书读得多了,才形成了思想。尤其哲学对人的提高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帮助人培养自己思维的深刻性、认识上的整体性、人格上的进取性,使人站在新的高度。” 阅读有助于帮助积累,帮助学生突破表象,深入认识,提升思想高度。这和写作形成“深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程老师还说:“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单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化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身与社会经验的缺乏……学生不该只是习题人,更该成为读书人。”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最后,在阅读积累中应及时思考人生、生命,主动联系相关作文题目,对已考的题目进行深加工,对可能考的内容作好预备,真正明白“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这样。我们的阅读积累必定能对写作起到积极有益的帮助,帮助我们去了解生活、思考人生,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
当然,以上三方面训练能让学生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积累变成一种爱好,把思考当成习惯,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但提升作文“深刻” 度的方法绝不止这些,这就有待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发掘,帮助我们的学生,令其作文立意由浅入深,由平淡变精辟,使作文绽放“深刻”之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