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控制研究

内部控制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控制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控制研究

内部控制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量化,信息化,人性化

为应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审计在保证执行好会计准则方面,对判断企业内部控制优劣、从而企业内控自评及完善提出要求。然而主要依靠调查表、流程图和叙述来定性判断有主观局限,对程度及标准的界定有欠科学。所以很多学者在内控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上,开始用数学模型来改进评价体系,有将内控视为百分制,对控制要素按重要程度设计分数;有的则引进层次分析法,在递阶层次“目标、风险、措施”等的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用相对权重计算指标;还有用对偶价值度量三角形法,两两来组合排列“控制要素”,对每对中相对重要的因素画圈,按圈数设计权重。无论选择或排序虽仍需注册会计师等专家意见避免干扰因素,但确实改善很多。特别是三维模型法,用二维矩阵及向量来分析,既能测量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获取改进信息,还能检测不同项目间的适用性。以研发公司为例:

研发项目流程“研发、样机生产、销售、收尾”的效率值:

X=(0.9、0.95、0.8、0.96)

五部门“综合办、财务部、研发部、采购部、市场部”的效率值 :

Y=(0.9、0.9、0.92、0.85、0.8)

公司层级“高管、中层及基层”的效率值:

Z=(0.92、0.9、0.85)

其中“效率值”= 实际内控表现 / 预期设计目标 ∈(0,1)

XY=(0.9、0.95、0.8、0.95) (0.92、0.9、0.95、0.85、0.8)T

=

若效率值低于0.8被视为需要改进,则反映出销售部门的人员工作及部门运作有待改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销售需要与采购、市场部协同改进。

这些量化法,基于COSO框架的合理内核,将数学方法植入、用数据来表现评价对象,更为科学,所以继续研究是必然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和执行力仍然是基础,同时量化法对审计人员要求更高,也需要信息化及软件开发等技术支持。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已成为公司整体运行管理的依托,企业在选择信息系统开始,就在考虑管理要求的适配度,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分适应信息系统的改进,这种从辅助工具到变革管理的植入性,提供了内部控制重要的信息环境。信息系统对业务流程的自动控制,不仅能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还能降低人为风险及控制成本,改善内部控制对事后信息的依赖状况。但信息系统的偏差,如果导致产出信息失真,破坏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很可能使内控系统全面失效。鉴此,要以内控思想驾驭信息系统为前提,让信息系统平台承载内部控制。对此,COSO《内控体系监督指南》概括了四项功能,“误差管理”与“程序变更监督”是针对日常业务,例如SAP的财务模块会监控系统中有否无效单据、未及时处理的有效单据以及停进成本或利润中心的数据;而“系统状况”及“完整性”评价则是专用于内部控制,为关键控制点的业务流程、不相容职责及管理权限设置标准参数,开发检查工具,比对运行差异来调整逐步完善,建立持续监控机制。

这些功能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推进业务的组织机构、流程和岗位职责、表单和审批以及供应商、客户等数据的标准化,建立持续性系统监督机制,搭建共享内外制度信息平台,以及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等来实现。另外,信息化效率以企业自身效率为基础,管理层改进,执行避免操纵,整合运用信息系统,如很多企业选择了ERP系统,仍然需要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商务等辅助,对于致力供应链建设及品牌打造的研发机构,供应商及客户管理系统将成为未来内控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随着管理内涵的开放拓展,无论组织内外、无论可控与否,只要影响组织的绩效,就是管理的责任,都属于企业内部控制范围。如今内控风险论,不仅针对财务报告,与经营环境有关的法律、商务、竞争以及战略风险,都是控制对象。同时,控制与被控的主体风险,一种被称作软控制的对象,逐渐深入研究视觉。如经验不足、情绪不满、人员流动等,很可能影响重要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不利,需要人性化控制来弥补,开发人力资产,全员参与、自我评价,激发学习挑战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倡导诚信与道德,防止机会主义,缓解与人有关的风险,概括为:(1)平等参与;(2)沟通与鼓励;(3)自我激励;(4)自由与控制适度;(5)学习能力。

可见,控制不只处罚或“欲钩牵”奖励,而是用改善心理来升华人的潜质,转被动为主动,像星巴克的《将心注入》、摩恩的《人性致胜》等等,都从人性管理中获取了更多的价值,金刚经“无为福德之性”早已有云:“渡有情登佛境”,正是人性化的哲学所在。但内控人性化,需要把握自由度,逐步尝试和积累经验。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在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效果时,对整个社会经济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企业的内控与社会监管可视为社会内控系统中相互影响,并影响整体的子系统。而企业人性化内控影响行为时,对整个企业都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可将人与人性化内控视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及子系统。从而得出内控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本、软硬共治的企业内控系统以及以企业为主体、与政府联合共治的内控社会系统。经济学、行为学、甚至哲学辩证法都有涉及,其研究没有边界,要突破传统、转变视角、不孤立看待,以达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内控目标,这对于政府界定相关法规和标准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周涛,石水平.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三维立体框架设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0,(06):135-138.

内部控制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47-02

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含义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或按照既定的披露要求将企业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供市场理性判断投资价值,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一种行为。李明辉等(2003)认为,从会计管制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可分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强制性披露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内容。自愿性披露是企业自愿披露在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律、法规所作的最低要求之外的内容。对于投资者而言,强制披露的信息与自愿披露的信息是相互补充的信息来源,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都是必须的,二者缺一不可。

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意义研究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促进管理当局完善内部控制,同时可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附加信息。具体意义如下:

2.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披露履行受托责任的一种信号传递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管理当局承担了合理、有效管理与运营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的责任,必须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委托方可以根据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做出继续原有契约,还是终止契约的决策。因此,管理当局有职责建立完善并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并披露评估结果,可以向证券市场投资者传递管理当局履行了受托责任这一信号。

2.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地发现舞弊,从而有效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负面影响。Hermanson(2000)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美国银行家、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证券经纪人、公司董事、公司主管、分析师、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9类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其调查结论为:(1)强烈肯定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和减少错弊的作用;(2)认为提供内部控制信息可以促使管理层改进内部控制、加强监督,审计师的验证则可进一步强化这一作用。

2.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向外部使用者提供增量信息

内部控制报告,提供了额外的与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内部控制报告,用户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如果企业有着良好的控制制度,则企业的经营有序而有效,能够防范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反之,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混乱,则风险较大,用户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就必须谨慎,因此,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除了根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盈利状况等数量指标外,还较为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

2.4 披露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以降低成本

由于管理者行为导致的企业价值下降部分会以分红和其他报酬降低的形式强加给管理者,也就是成本最终将由管理者承担。为自身利益考虑,管理当局就有使监督成本保持最低的动机。因此,管理当局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需要设置内部控制制度,让委托人充分了解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以降低委托人对管理报酬做出逆向调整的风险。因此,管理当局会定期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将结果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

3 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促进管理当局完善内部控制,同时可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附加信息。因此国内外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

3.1 国外研究成果

Fama等(1983)发现了独立董事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Krishnan (2005)将SOX法案实施以前更换外部审计并披露了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样本与对比样本进行比较,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强、具有财务会计专业人士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小。Ashbaugh-Skaife,Collins & Kinney(2007)研究了SOX强制审计之前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经营的业务更加复杂、近期有组织变革、会计风险更高、审计师辞聘现象更多,可用于内部控制的资源更少。

3.2 国内研究成果

李明辉、何海和马夕奎(2003)对我国2001年1147家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除了4家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因中国证监会的特殊披露要求披露得较为详尽外,其它880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数披露流于形式,且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动机不强。王文华等(2006)认为,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实行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同公司年度报告一起披露。吴曙霞(2007)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尚缺乏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状况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企业质量信号的动力。方红星、孙、金韵韵(2009)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总体水平较差,但在2003-2005年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与是否在海外交叉上市、是否聘请“四大”进行外部审计、资产总规模、资产净利率、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总人数的百分比显著正相关,与外部审计意见类型显著负相关,与监事会规模、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样本年度正相关。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已经由自愿性披露演化为强制性披露,重点关注信息披露与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国内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晚,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研究,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4 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性建议

根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本文认为应该从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和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两大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化管理。因此本文建议:

4.1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

4.1.1 树立投资者法律保护观

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不仅考虑大股东利益,而且应特别考虑中小投资者利益,树立保护中小投资者理念。首先,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规定,上升到法律层次,可以增补到《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法》的有关章节中,也可以借鉴美国模式,单独立法。其次,启动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机制,借鉴美国《SOX法案》经验,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特点,加大违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处罚力度,以增加信息披露违规成本。第三,将目前分别由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颁布并实施的《内部控制指引》,整合后由中国证监会统一制定并监督实施。

4.1.2 发挥声誉机制对法律机制的补充与替代功能

声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对法律机制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目前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法律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声誉能起作用。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声誉机制是维持证券交易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因此应该给上市公司一定的发挥空间,即内部控制信息应该以“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的政府监管新思维。

4.1.3 强化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市场机制包括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和债权市场。在竞争性的产品市场上,公司为了获得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有充分动力通过信息披露向投资者传递公司未来前景看好的“信号”,以改善公司形象,突出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因此,产品市场竞争力对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概率有正向影响。

4.2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4.2.1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和格式

从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位置来看,上市公司或者在年报“公司治理结构”一节中予以披露;或者单独形成文件披露;或者以“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的形式在公司治理结构章节中披露,冠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标题;或者在监事会报告中披露。

4.2.2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

借鉴美国SEC规定,建议中国证监会统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具体包括:(1)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责任主体。明确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的责任,可促使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重视;(2)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所依据的标准。公司管理当局应该说明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标准;(3)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缺陷的声明。管理当局应该说明内部控制的存在固有缺陷;衡量重大缺陷严重偏离的定义,以及确定严重偏离的方法及相关责任人。(4)改进措施。披露所有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的控制缺陷,以及针对这些缺陷的补救措施及补救措施的实施计划等。

4.2.3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

应将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到实际掌握公司权力的人身上,即董事会或管理当局。董事会负责披露,监事会负责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负责评估审核,董事长做为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以及董事会下设各个委员会、独立董事等对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相关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公平性等方面的责任,对虚假记载、重大遗漏以及误导性陈述等行为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

4.2.4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审议程序和评价核实机构

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审议程序和评价核实主体比较混乱。部分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仅由董事会审议后就予以披露,而未按沪深两市交易所《编制年报通知》的要求由监事会、独立董事对内部控制报告发表意见;个别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甚至由审计委员会提出,董事会对其持何种意见也未见披露。建议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提交董事会、监事会表决,独立董事发表意见,并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披露等相关事宜。

4.2.5 规范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评价方法体系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体系。事实上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的评价。具体包括:第一,是否评估了企业内部所面临风险;第二,内部控制设计的方法是否适当;第三,内部控制建设的时间进度安排是否科学、阶段性工作要求是否合理:第四,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组织是否有效;第五,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和授权是否合理;第六,是否有内部控制自查计划并有效实施自查;第七,是否建立纠错与整改的机制;第八,评价期内是否出现过重大风险事故等。

参考文献

[1]Fama,E.and K.French.Industry Cost of Equ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7,(43).

内部控制研究范文第3篇

一、高校内部控制的定义及特点

在财政部2012年下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笔者认为高校内部控制是高校通过制定一系列控制职能的方法,实施相应的措施,对经常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从而达到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活动能够有序、高效的运作。

高校的性质和业务活动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内部控制区别于其它经济业务较简单的事业单位,其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归纳如下:1.内控范围上具有广泛性;2.内控内容上具有复杂性3.内控目标具有多元化趋势。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各高校普遍都建立有一定的内控制度,部分内控制度也较完善;各高校内控制度基本贯穿了高校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了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内控制度建设的内容也得到不断充实与拓展。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已基本建立了较切合高校实际的内控制度体系,在高校规范管理、防范风险、提升效率、增加效益、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

但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内控制度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有待完善。高校内控制度大多未能建立较权威和可行的建设指导意见,在基本内容、目标指向、顶层设计上均存在一定的欠缺。

2.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善。学校的资产管理、资产经营、基建、后勤等管理部门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积极性不高,有些重要的业务领域仍按惯例或内部的规定执行,没有制定专门的内控制度。教职工特别是一些学科专家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高校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不太支持。

3.内控工作的展开有信息沟通障。在高等学校的各部门内部业务一般都实现了电算化,但基本都是自成体系,在部门间不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影响到了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

4.内控控制建设缺乏执行的监督和评价机构。目前高校未能建立起完善的、有效的内控、检查机构。如需进行内部评估,审计处应为当前最合适的部门。然而审计处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对会计账目的审计,而对于内部稽查、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及各部门职能执行效率等方面并未能有效的进行掌控。

三、高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学校领导对内部控制不重视,只重视科研、教学工作,甚至存在本位主义、好人主义思想,害怕自己的权利被削弱、被分散,存在多套班子,一套人马的情况;二是责任心不强。部分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把关不严,对已有的规章制度不落实,在执行的时候打折扣,使得制度与执行两张皮;三是法制观念不强。存在不懂法律法规的情况,认为自己是按照领导的意图办理,有些手续“补齐”就行了;四是缺乏内外监督。高校领导权力较大,而有的内部审计在财务部门领导下,使得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学校的教职代会不能定期召开,有时召开了也是走走过场,原本对权力的约束、监督机构被边缘化。

四、高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规范》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念进行新的诠释,进一步划分了内部控制的范围,更加科学地定位了内部控制的目标,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赋予内部控制要素以新的内涵和外延,并有针对性的论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本文对高校内部控制活动的优化,主要是根据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借鉴《规范》的基本要求来展开相关的研究。

4.1控制方法与评估方法的优化

1. 资产管理控制

财产、物资实行归口管理,大宗物资采购实行公开招标。资产设备处设专人负责各类资产的验收、保管、领用。资产设备处和资产使用部门对各类资产要平行登记,互相监督,定期核对。资产设备处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2.预算控制分三次下达

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提高预算监管程度,高校可以尝试预算分三次下达。程序如下:

(1)在年初时,将学校的常规预算即维持学校运转的经费一次性下达,这些经费的共同点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资金,有利于学校稳定大局,金额都较好预计,有些项目的预算金额相对固定,下达之后学校各部门可以按计划正常支出,不受预算下达时间的影响。

(2)在每年3月份左右,当常规经费下达后,高校可以根据收入预算及常规支出预算,预计收支相抵后剩余的预算金额,进而来安排新增项目及专项预算支出第二次下达预算。第二次下达预算的金额一般较小,时间相对较晚,预算安排较为灵活。

(3)第三次下达预算在年底做调整预算,根据实际收入情况,追加或减少收入预算,根据实际支出情况追加或收回支出预算。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高校应成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领导小组,为内控制度的建设提供领导和组织保障,形成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内控知识学习和业务培训,宣传和普及内控建设的有关知识,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以满足风险评估、控制过程与监控过程的信息交流需求。

4.2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的优化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是一个新的提法,在《规范》中,把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列为一个单独的层面,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相对应。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完善学校的组织机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目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本校的组织结构,实现归口管理从而达到简化管理层,提高运作效率,满足内部控制、管理的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事务涉及人员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对学校内部控制建设意识

首先,要强化对管理层的内控培训学习,使其抓住管理重心,正确指导本单位的内控工作。其次,在制定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要明确负责人应负的责任,将责任风险直接与管理层政绩挂钩,督促管理层认真履行职责。

4.3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优化

1.实物资产内部控制改进。认真落实每年的账目核对和实物盘点制度;加强信息沟通,确保账账相符;严格落实出售固定资产的审批程序并公开竞价。

2.强化货币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应该采用“多层次”的对账形式来实现“双签”制度的落实,通过高度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对账工作的质量以及对账工作的效率。同时账务的审计机构应该使用高效的审计专用软件对货币资金进行定期核对检查,确保会计系统中的对账结果与账务内审机构对账结果高度一致。

3.重视预算执行监管。预算执行的管理,一方面要靠财务、审计、纪检监督检查,另一方面也要靠各部门,各项目负责人进行管理。首先,实行预算执行定期通报制度;其次,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第三,重视非校级预算的监管。

4.优化政府采购。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好专家在政府采购中论证、评标环节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严防各学院(部门)利用各种方法逃避政府购流程,具体改进的方法如下:严格执行专家参与论证、评标的规定;严格落实验收制度。

5.加强建设项目的审核。严格执行设计变更程序与工程进度款的支付程序,严格落实材料复检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的监督。

6.完善学校合同管理的基础建设。完善合同审查与会签制度、授权委托制度与合同履行管理制度,保证对合同的管理顺利进行。

4.3.4评价与监督的优化

1.加强高校内控制度业务培训和宣传。首先,将内部控制相关的专业知识系统地纳入到高校的资产、基建、审计会计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体系中;其次,高校可通过编写内控知识集锦或手册,作为相关人员学习素材,以期使相关人员主动了解并配合内控工作。

2.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监督

内部控制研究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融入到世界经济中,我国企业的发展同时受到了国内政策环境和世界政策环境的双重影响,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企业该如何去适应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这是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内部进行严格管理,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建立一套属于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但由于内部控制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内控体系的深刻认识,意识较为淡薄。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因为有国家的各项政策环境的保护,其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特别薄弱。近年来,随着国企的不断改制,这种薄弱的意识在逐渐得到改善,许多企业的管理层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

G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G公司的基本情况

G公司于1991年成立,目前已成为在全球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家电企业。公司获得了我国首家冰冷冷水机组AHRI的认证,同时也是我国唯一一家获得该认证的家电企业。2010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3.03亿元,同比增长20.04%;净利润28.71亿元,同比增长30.06%,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8月,G公司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54位。

G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现状

控制环境建设。在控制环境建设方面,G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建立了《高级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的实施,将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管理理念统一起来,成为包括董事在内的所有管理层人员的主要道德标准。同时,该项《规范》也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起到规范和宣传的作用,同时这一规范也是他们工作的重要内容。

G公司对员工颁布了《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该项规范对全体员工是否遵守事业道德规范o予监督,由公司的监察部和人事部门联合执行,如果员工违反了《规范》内的任何一条,相关人员除了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处罚外,公司根据《规范》规定的惩罚措施进行处分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风险评估建设。G公司目前只对影响其财务报表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估,具体的措施如下:

确定重要的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重要的会计科目,编制披露事项明细表,部分内容如下:

对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G公司的内部控制部组织相关的风险评估工作,对已经可以识别的风险采取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评估分析。分析该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以此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

建立风险数据库。G公司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开展业务活动层面的风险评估后,结合影响风险的因素、重要性水平和针对风险提出的反应方案,编制相应维护风险的数据库,将已经识别了的风险编制如数据库,并根据公司的实际经营环境不断的对数据库进行维护更新。

控制活动建设情况。在G公司的风险控制文档中,对公司是实施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明确规定,即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通过法定程序和监督建立起来的,同时对控制活动进行了严格要求,包括企业自身的商业秘密保护及防止对外包活动的依赖等风险。不仅如此,G公司还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风险控制文档小组,由该小组人员对相关材料进行不断地完善与修改。

内控监督建设情况。G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将内部控制分为:重大风险、重大管理、重大事件和业务流程,以此对G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并定期不定期的对其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维护,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的相应规范等变更,保证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稳健、安全、有效的运行。

信息沟通建设情况。G公司为了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特制定了《应用系统划分规范及工作指引》,公司根据该项规范,将需求与分配结合,合理设置,定期测试,同时依据应用系统用户的标准功能和数据权限对用户的权限申请、变更、审批、删除等不断的跟进。

G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母子公司对企业的定位不一致。前几年,G公司内部出现了“内讧”现象,从“内讧”事件可以看出,G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失。G公司集团公司的目标是寻求企业的多元化发展,采取的是多元化投资战略,而其子公司依然将重心放在单个产品生产中。由于子公司在发展与融资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企图想摆脱集团公司对其发展的干涉与管理,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在“博弈”,使得矛盾升级。

控制措施与技术进步脱节。G公司中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行了全覆盖,对所有子公司进行了统一要求,但是,在其内控体系实施过程中,没有将各子公司所在地区的经营环境、文化背景、经营理念的差异考虑进去,即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制定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会使得不同子公司采取的控制措施与相关技术的进步不相符,最终导致脱节。

监督与执行不匹配。内部控制体系最重要的是执行,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执行没到位发生的。监督是评估企业内控体系是否具备有效性的过程。在G公司里,虽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并没有真正发挥内审作用,只流于形式。

相关建议

完善内控体系建设。企业在进行内控体系设计时,必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G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时,首先应该明确其制定的目标,并结合自身特点构建属于企业自有的内控体系,使得内部控制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是将企业母子公司等同起来,制定一套内部控制体系,以免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力。

完善内控措施。通过对G公司的内部控制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发现该公司的内控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相关体系建设不够成熟。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制定的内控体系应该紧密结合实际,在进行风险控制的同时,要逐步降低工作人员在实施内部控制措施时的重复率,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让企业的内部控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比如:对于费用报销,将网上审批替代手工审批,网上审批不仅可以降低工作量,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双赢的目的。

内部控制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得到飞速发展。而企业管理科中内部控制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则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防范企业风险。本文则首先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实质,然后重点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关键点。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框架 实质 途径

一、企业内部控框架实质

要想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概念框架,则必须从众多概念及理论要素中选取可充当内控框架的起点。内部控制框架的实质则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将其作为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来认识,可加以有效指导及实践。然而,这种认识往往存在较大的争议及其分歧,主要是南于不同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本质有所不同,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内部控制概念框架。因此,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则必须与其利益相关者制定的关系契约集合,建立合理的契约,并能够对其履行,才能够实现企业目标。

二、良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关键点

(一)优化内控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可分为外部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环境,其中外部控制环境对于企业内控影响较小,可可忽略不计。对企业内控影响较大的则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则包括企业经营决策、管理层管理理念、执行者综合素质三大方面。首先,企业经营决策。主要是由企业文化、外借协调、管理理念及其组织机构等,如:若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则可增强企业内部核心凝聚力,激发内控人员工作积极性,并全身心为企业为服务,也就提高了企业内控信息质量。其次,管理层管理理念。长期以来,企业在发展中管理层并未重视企业内控,进而使得企业内控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求企业管理者转变企业管理意识,重视内部控制作用的。最后,执行者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内控执行者应充分认识到各白岗位的重要性,明确各白职责,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把这三方面要素协调好、运用好,企业内控环境必然得到优化。

(二)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

企业的管理人员应给审计部门以独立的空间,使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办事;三是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审计工作人员在全方位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下,严格的去执行;四是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经济的监督作用,以加强内部的审计与监督的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防范企业风险。审计人员在观念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要注重和培养优秀的道德素质,为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和有效防范企业风险的奉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向前发展。

(三)加强风险管理理念

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与股东在解决企业内控问题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三者之间形成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和相互制衡的关系,才能解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因手中有权而凌驾于传统内控制度之上的问题的局面而带来的风险。实现企业的经营层与治理层的内控相结合,才能够全面的规避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同时,还应加强企业信息间的相互沟通。在企业发展中,应按照某种形式辨识信息,并实现信息沟通,从而促进员工能够履行其各自的职责。企业内所有员工应从最高管理层那获取控制责任的信息,且向有关部门沟通,如:政府主管机关、企业股东、供应商等,使每一位员工都明确自身职责。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制定经营目标和设置管理机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经营者要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只有在共同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内部控制的制度才能建立,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内部控制能有效的实施,要依靠企业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具有较高的胜任能力。

(五)考核与激励相统一

考核与激励就是要求企业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审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解决的怎么样,给公司带来了什么后果和损失。在这一过程,必须制定赏罚分明的激励惩处方案。要适当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励人们去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严查严处那些不认真执行内控制度、违规操作的行为,对于不符合企业规定的行为,应给予严惩;对于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应给予适度奖励,将奖励与惩罚有效结合起来,可提高内控人员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