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小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范文第1篇

如果将历史小说划分门类,它首先应该归入小说一类,其次才是历史的写实性。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的题材来源于历史。作为历史爱好者,阅读历史小说首先看重的是历史部分;作为文学爱好者,阅读历史小说看重的应该是事件的铺陈、气氛的渲染、文字的精准。对于历史作家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既对历史题材拿捏有度,又令读者满意。可是重庆作家李浩白的《司马懿吃三国》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极其可贵的。毫不夸张地说,《司马懿吃三国》是近年历史小说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奇葩。阅读这部书的人能够读出司马懿的野心,也同样能读出作者在创作上的野心。

三国,是一段被无数人解读了无数遍的历史大时代。在那幅恢弘而绚烂的历史画卷中,值得去写的风云人物不在少数。解读很多,并不代表解读到位。李浩白在诸多人物中偏偏选择了隐于历史大幕后的司马懿,难道仅仅是对这个人物感兴趣?或者说看重了这个人物有更多的市场噱头?显然不是这么简单。三国是个热闹的时代,今天同样是一个热闹的年代。在热闹的年代里选择像沉默的司马懿一样生存进取,是需要勇气的。而在热闹的年代里,一个作家愿意沉下心来花上十年时间,数易其稿,一笔一笔写透一个历史人物,同样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持久的耐力。在李浩白的笔下,三国是一个狂放野性的年代,跃动着浪漫,也弥漫着残酷,大人物的命运与大时代的命运裹挟在一起交相辉映。作者把写作重点放在人物性格和人物精神的历史化上,而非人物造型和活动空间的历史化上。在李浩白的笔下,司马懿充当的不过是一种缺乏所指意义的表意工具和策略方式,他是借着司马懿这根火柴去点燃自己的烟卷,即从虚构奔向现实。司马懿是权谋大师,作者却无意在权谋上来回打转。这也是我所说的作者的创作野心所在,他企图以精致的故事和大胆的想象像司汤达的《红与黑》一样去表达一个宏大的人生命题或文化哲学思考。尽管很多地方显得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然而已经足以令人拍案称绝。

李浩白的野心还表现在小说的书写方式上,他意图在创作上追求一种实验性的探索。《司马懿吃三国》采纳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和优势,把多种小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熔于一炉。李浩白是个铺排情节的好手,作品中套叠着的人物与事件,像司马懿和张春华的联姻、像曹操派了三路人马对司马懿装病的试探,一幕幕都写得张弛有度、妙趣横生。

我也是一个历史小说的作者,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还是吓到我了。他的文字竟有音乐的质感,这是一个优秀小说作家的必杀技。很多时候,我仿佛读出了小说里精彩纷呈的文字有“炫技之嫌”:在这本书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白话”“仿古”“文言”等历史感非常浓烈的文字表述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像金庸的作品一样,从而保持了文本雅俗共赏的整体和谐。

翻开《司马懿吃三国》,你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不单纯是历史知识或处世技巧,还有许许多多对你整个人生大有裨益的启迪和感悟,让你在纷纭的尘世中和书里的那个司马懿一步一步走向睿智、走向成熟。

历史小说范文第2篇

2、《纨绔霸王闯春秋》,作者天豪;

3、《春秋小领主》,作者赤虎;

4、《大争之世》,作者月关;

5、《墨香风韵》,作者思雨;

6、《大秦小兵》,作者胖姜;

7、《大赵风云录 》,作者雨蘅;

8、《天宝风流》,作者水叶子;

9、《铁血大秦》,作者风华爵士;

历史小说范文第3篇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通过文本细读,试用热奈特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距的角度来分析美国作家桑塔格的历史小说《火山情人》,让读者体会到桑塔格的历史片断转换的鲜活场景,把历史的记忆幻化为场景的流动。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火山情人》;叙事时距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桑塔格新历史主义书写研究”(2015-QN-358);河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2013YBRW018)。

作者简介:刘宁宁(1983—),博士研究生,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桑塔格的小说重视变幻的叙事时距的技巧运用。叙事时距是指事件发生所花费的时间与小说叙述文本所占用的空间之间的关系。《叙事话语》中,热奈特把时距分为四种形式的叙事运动:包括两个极端运动(停顿与省略)及两个中间运动(场景与概要);所有这四种叙事运动指示着小说的叙事速度,最大的速度是省略,最小的是描述性的停顿。下面的公式可以较好地概括这四个运动的时间价值,其中NT指叙事时间,ST指故事时间:

省略:NT=0, ST=n. 故:NT<∞ST

概要:NT<ST

场景:NT=ST

停顿:NT=n, ST=0. 故:NT∞>ST;①

这里> 意为长于

< 意为短于

∞ 意为无限

省略也叫省叙,是指时间省略,从时间观点上,它分析的是被省略的故事时间,包括确定省略与非确定省略。如第二部分的开头,“欢乐的时刻四年后终于来了”②,正是爵士第一任妻子凯瑟琳去世四年后爱玛作为“欢乐”的元素进入了爵士的生活,这是确定省略;另一方面,如维苏威火山的喷发与法国革命等均为非确定省略,只是未加限定含糊地说“很久以后”、“很多年后”诸如此类的时间状语。此外,从形式观点上,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明确省略和暗含省略。前者直接说明省略的时间(确定或非确定),看似简练的一句或几句概述,“四年后他和凯瑟琳回到英国,在那又呆了近一年”②或“三十七年来,我都生活在那些粗暴而无节制的人民当中”②,实则这是小说叙述的一种修辞省略,它让叙述产生一种空白感、缺陷感,同时也变换了叙事节奏,省略了情节的停顿。暗含省略则是“一种在文本中未加声明,读者只能凭借某个年代空白或叙述中断演推出来的省略”①。《火山情人》是一部历史小说,所以小说故事及情节的发展是根据时间顺序来安排的:从1772年的首次回国省亲,1776年的第二次省亲,1782年第一任妻子去世,1786年第二任妻子到来,1789年法国革命,1791年与爱玛结婚,1798年英雄尼尔森登场,一直到1803年爵士的逝世,根据这个时序,桑塔格让文本从一个时期跳跃到另一个时期,这些叙事文本当中出现了很多完全静默无声的省略,而以上时间点的确定,就是靠读者根据小说的上下文的叙事才能得以推断。这种省略加速了情节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历史的断裂碎片,折射出不同人的辛酸困苦。

在四种叙事运动中,概要在叙事节奏上仅次于省略,它“没有言行细节,用几段或几页叙述好几天、好几个月或好几年的生活”①。小说传统中,不大影响情节发展的细碎事件往往概化,而极大影响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或部分则分星擘两地以场景陈现;一般来说,概要是两个场景间最通常的过渡,与场景相互映衬背景,成为小说叙事的最佳结缔组织,可以说,小说叙事的基本节奏就是通过概要与场景的交替来确定的。对文本故事时间的“浓缩”或“压缩”能达到加快速叙事速度的效果,同时也恰如其分地展示故事的背景信息,并承上启下,起到连接不同场景的作用。小说在第一部分主人公首次探亲结束后有这样一小段话:“在英国九个月的休假已使他那张瘦削的脸恢复了昔日那种讨人喜欢的奶白色,那双修长的音乐家的手上被暴晒起的伤痕也变白了。”②简练的两句话却深含了爵士九个来月回国省亲的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即概括了概要叙事内的背景信息,又揭示了那不勒斯的艰辛痛楚及伦敦的养尊处优。《火山情人》自然离不开对火山爆发的描写:“1766,1767,1777…1779,一次更比一次喷发得厉害。每发生一次都进一步向人们清楚地预示了灾难的前景,这次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②每次爆发简化概要,如数家珍,愈演愈烈,同时它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也预兆着激情中的“情人”愈陷愈深。正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火山造成破坏的同时也毁掉了自己;人们的激情会消失,作为激情的象征,火山也会死亡。”②此处的概要叙事其功能就在于去展现背景信息,由此来促使小说的戏剧。

所谓场景叙事,是指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吻合的叙事运动,其中的事件被毫无删节地详尽描写,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据热奈特所言,最纯场景叙事是对话,它实现了故事与叙事时间的对等;当然,对事件的详实描写也属于场景叙事。《火山情人》中最典型的详尽场景莫过于火山爆发,在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次。1779年5月,主人公爵士带着仆人爬上维苏威火山,来欣赏火山的壮观喷发:“他们步履稳健地迂回前进,以避开熔岩流,避免被浓烟击退,并继续向上爬,突然风向变了,把滚滚的硫磺气喷射到他们的脸上。那种让人眩目,让人窒息的浓烟在身边回旋,堵住了下山的路……”②这里的危险场景描写可谓不厌其详,给读者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仿佛自己也战战兢兢与爵士一起亦步亦趋攀登这座“激情四射”的致命火山。火山在小说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形象,主人公爵士迷恋火山及火山化石胜过其妻,而女主人公爱玛,这个火山情人,却深爱着英雄尼尔森。他们的激情就如火山一般,激情所至即是自己的坟场,“每次维苏威火山爆发之后,山顶都要被削掉一部分。它变钝,变小,变得更加荒凉”。②

如上文所述,与省略相比,停顿是两个极端叙事运动中速度最小的,其中,故事时间停滞,叙事时间无限延伸。在《火山情人》中出现两类停顿:描写停顿及评论停顿;桑塔格运用很多比喻来描写当时意大利半岛一触即发的危险局势。表面上,这种描写停顿打破了线性时间,减缓了故事发展,但实际上,这正是停顿的功能所在。作者的目的是借以介绍自然环境,来衬托社会现状:维苏威火山要喷发,法国大革命要爆发,自然与历史产生了共鸣。另外,小说中不时出现大段大段的有关历史、现状及收藏的讨论与分析。运用这些评论停顿,桑塔格融入文本大量的自我意识,小说成了她评论的载体,这些植入文本的自我声音选择性的中断故事,萦绕穿梭于历史与现实。“历史”不再是大写的,它成了一个虚构的空间,任由她注入对现实的个人化的生命体验,赋予主体心灵以最大限度的自由。

正如桑塔格本人在小说所说的那样,“人们必须保持叙事的正确速度,正如人们必须同打破后重新修复的波特兰花瓶保持正确的距离一样。放慢一点,或者作更深入的思索,人们必然会发现他的错误。说快点,只谈主要的—它也就过去了。”②桑塔格根据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在她的笔下,历史只是当下事件的碎片,是放置事件与人物的容器。在跳跃的叙事中,她打断了非叙述的历史,把历史的片断转换成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场景,把历史的记忆幻化为场景的流动。

在她著名的《反对阐释》中,桑塔格强调,艺术中重要的是风格,而不是内容,是叙事,而不是故事本身。毫无疑问,桑塔格用独特的叙事艺术造就了这部历史小说,不是历史成就了小说,而是叙事成就了历史,赋予历史新激情与新感觉。运用上述的叙事策略,桑塔格不仅展示给读者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更重要的是,把她敏感的思维神经触及到遥远陌生的历史,用现实激活历史,用历史审视现实,从全新的精神层面让读者获取对尘封历史的一种新感受。

参考文献

[1]Genette, Gerard. Narrative Discourse. Trans. Jane E. Lewi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980.

[2]Rimmon-Kenan, Shlomith.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M].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1983.

[3]Sontag, Susan. The Volcano Lover[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2.

[4]热奈特,热拉尔.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桑塔格,苏珊.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7]王秋海.重构现实主义——解读桑塔格的《火山情人》[J].外国文学,2005(1):28-32.

[8]王予霞.文化诗学视野中的《火山情人》[J].外国文学评论,2002(4):37-43.

注释:

①热奈特,热拉尔.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历史小说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文学 今昔物语 野性之美 借鉴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竹林中》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

众所周知,芥川是著名的历史小说家,他具有很强的对古典的再创作能力和对传统的继承能力。芥川从日本的历史物语到典故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并进行在创作,使之成为与原著截然不同的独特的优秀作品。关于历史小说的特征,芥川曾说过:历史小说都不是以再现过去为目的的。与此相反,这些小说都是以古典为背景,以古典为素材,借古人之面,喻今人之心。因此,对芥川的取材古典的小说进行研究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他的小说几乎有一半为历史小说,而在其历史小说中,取材于日本古典,特别是取材于《今昔物语集》的作品非常多。那么,《今昔物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

《今昔物语》是一部取材于佛教传说的短篇小说集,约成书于12世纪上半叶,全书共分天竺(印度)、震旦(中国)和本朝(日本)三部分。以前称《宇治大纳言物语》,相传编者为源隆国,共31卷。包括故事一千余则,分为“佛法、世俗、恶行、杂事”等部,以富于教训意味的佛教评话为多。此物语是了解当时日本社会武士与庶民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并成为后世“物语”创作的典范,也是日本多位作家的创作素材宝库。

在这里首先列举芥川取材于《今昔物语集》的作品:

《青年与死》(四:龙树俗时作隐形药语第二十四)

《生》(二十九:罗城门登上层盗人语第十八/三十一:太刀带阵卖语第三十一)

《鼻子》(二十八:池尾禅珍内供鼻语第二十)

《山药粥》(二十六:利仁将军若时从京敦贺将行五位语第十七)

《运》(十六:贫女仕清水观音植盗人夫语第三十三)

《偷盗》(二十九:不被知人女盗人语第三/二十九:筑后前司源忠理家入盗人语第十二)

《往生会话》(十九:岐国多度郡五位闻法即出家语第十四)

《好色》(三十:平定文假借本院侍从语第一)

《竹林中》(二十九:具妻行丹波国男于大江山被缚语第二十三)

《六之》(十九:六君夫出家语第五/十五:造恶业人寂后唱念佛往生语第四十七)

以上作品均取材于《今昔物语集》。由此可以看出《今昔物语集》对芥川历史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那么,《今昔物语集》的哪些地方引起芥川的兴趣呢?“本朝部是最有趣的部分,恐怕没有人会对此产生异议吧。而且,在本朝部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世俗部’以及‘恶行部’。――即最接近于‘三面记事’的部分。”(《芥川龙之介全集第八――今昔物语鉴赏》)

从芥川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三面记事”这一一般读者所并不特别感兴趣的部分。

芥川曾说: “我终于发现了《今昔物语》的真正面目。它的艺术生命鲜活有利,远远没有终结。用西洋人的话说,这是一种brutality(野性)之美,抑或是“一种与优美、奢华最为无缘的美……”《今昔物语》充满了野性之美。而闪耀这种美的世界并非只限于宫廷之中。因此,出没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物,上有万乘之君,下到盗贼、乞丐。不,不仅仅如此。甚至还有观世音菩萨、大天狗、妖魔鬼怪等。如果用西洋人的话来说,这就是一幅王朝时代的Human Comedy(人间喜剧)。”(同上)

芥川一语道尽了其认为《今昔物语》之魅力所在。他认为其野性之美并非单纯的野性美,而且追求写实性的“野性美”。而且指出,在描写人间痛苦与哀怨的文学作品中,《源氏物语》最优美,《大镜》最简洁,《今昔物语》最野蛮。因此,《今昔物语》的“野性”“野蛮”对芥川来说是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受古典作品影响较深的作家,无论是谷崎润一郎还是室生犀星,他们追求的均是“王朝物”的华美,与此相对,可以说芥川将创作的主要的着眼点却放在了“与优美、奢华最为无缘的美”丽之处。(《芥川之介全集 第四――澄江堂》)

芥川在《澄江堂杂记》中写道“为了更艺术地、更强有力地把主题表现出来,血药某些异常的时间,在这种场合,成其为异常事件的东西,正因为其异常,所以在现今日本发生的事件是很难写,如果硬写的话,很多会使读者产生不然之感。”于是,芥川就选择了《今昔物语集》中奇特怪诞的故事为素材,表现出现代题材所无法表达的种种现象和评说。

芥川将历史事件寓意化, 通过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作品中的情节也多具有浓厚的离奇性, 人物、环境等也具有强烈的抽象性。他力图在超现实中追求一种对跨越时代与跨越民族鸿沟的全人类共同人性及生存处境的表达。

芥川的历史小说是对叙述的“重新”叙述, 但他不是在外部把握其恒常的特征, 而是进入内部发现其精神的动态发展、变化以及重新组合重新结构的可能性, 他在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加入大量能融合于时代氛围“合理”的虚构情节, 表现人丑陋、自私、邪恶的本性以及现代社会对传统价值的摧毁、颠覆。

从深化主题来看,芥川作品弥补了《今昔物语集》的空白,《今昔物语集》为迎合市井之人的口味,不免尽渲染之事,随意增删故事情节,虽然幽默风趣、调侃戏谑,但由于缺乏技巧性和理性分析,难以体现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思想。而芥川将历史事件寓意化, 通过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作品中的情节也多具有浓厚的离奇性, 人物、环境等也具有强烈的抽象性。他力图在超现实中追求一种对跨越时代与跨越民族鸿沟的全人类共同人性及生存处境的表达。比如:《罗生门》表现了人固有的自私本性, 以及善恶并存论;《丛林中》表现的是人类伪善的本性, 连死去的人都为自己说话, 人还有什么正直诚实可言;《鼻子》表现了人在世上无所归依的两难处境。

关于历史小说,芥川自己曾说,他的小说素材,“大抵得之于旧书”。由于他熟悉典籍,善于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摄取题材,从中发掘出古今人类共同的人性,一脉相通的心理。所以,芥川的历史小说,“不以再现历史为目的”,而是给予现代的解释,借助历史的舞台,演出当今的悲剧,对作者本人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总之,芥川取材于《今昔物语集》的作品,机蕴含着古典艺术的典雅之美,也洋溢着现代派的怪诞之美,可以说芥川走过古典世界,并成功地超越了它,堪称是现代版《今昔物语集》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芥川之介全集》,筑摩房,1986。

历史小说范文第5篇

谈历史故事,前提是需要对历史故事和历史小说进行准确分辨。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虽然在细节上或许有虚构,但是故事的大致情节和基本人物都是真实的。从这一点来说,对于历史故事而言,真实才是前提,缺乏真实,其历史故事也就无从谈起。而历史小说则不然,其落脚点不是历史,而在于小说,因而其内容虽然根据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叙述,但内容则可以虚构,不必追求与历史一致,不需要有真实性,毕竟对于历史小说来说,其来源于历史而高于或改编于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历史故事,也有很多历史小说,对此教师需要辨别清楚,不能混为一谈。

如《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因而可以把它归纳为历史小说,如果当作历史故事,则容易让学生先入为主,形成一种错误认知。毕竟从《三国志》这本史书来看,关于“三顾茅庐”只有五个字,即“凡三往,乃见”,对于人物以及事件并没有过多叙述。再对照《三国演义》,发现整个事件是作者联系相关史料发挥想象虚构而成的,其真实性本身就值得推敲。同样对于《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也是这个道理,它是改编自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属于历史小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其没有进行准确定位,没有认识两者的区别,必然会造成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混淆,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有害的。

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则属于历史故事,虽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认识对其细节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就司马迁写《史记》这一经历以及过程中所受的各种屈辱,还有发愤著书却是真实的,与历史记载相一致,且没有争议,因而可以归纳为历史故事。对此,教师则可以从历史角度对此进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情节,感悟人物形象。同一个文本,定位不同,则教学策略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在解读文本中,要给文本准确定位,区分历史故事与历史小说,以便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二、故事,确定文本教学重点

对于历史故事来说,虽然其内容与历史史料相符,但它被选编入教材,则需遵循学科教学特征,自然在教学中也必须按照学科的教学思维进行教学。遗憾的是年轻教师深受把课文教“厚”的思想影响,善于拓展,不仅对该故事进行历史拓展,还进行追本溯源,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很丰满,但实际上却是本末倒置,毕竟这是语文课,不是历史课。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抛弃“历史”这一因素,把这类文本归纳为故事类文本。从本质上讲,历史故事文本只是通过故事形式来体现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故事才是教学重点,自然在教学中也必须遵循故事类文本教学模式,即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理解用什么方式来描写历史事件以及塑造人物形象。

对于故事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教学要点就是让学生学会概述故事。不同学段对此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只要求学生能够简要概述故事的内容;中年级则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其重点则是拓展故事,并结合故事进行随文练笔,通过仿写环境、动作、神态等描写,既而进行内化,让学生明白人物写作技巧、故事要求,从而形成自己的表达习惯。这对于历史故事来说,是编入教材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让学生从中有所借鉴,进而形成能力才是重点。

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即司马迁在遭受残酷刑罚后,仍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写成历史巨著《史记》。其次是引导学生明白文本的核心词语“发愤”,让学生了解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怎样发愤,结果怎样,以便引导他们通过时间顺序了解故事内容。最后则需要让学生通过其中细节描写准确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物形象,这是故事重点。如有时间,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习题讲述故事,借鉴文本部分内容,通过心理与动作来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比如老师、父母或者同学,让学生从中习得写人的技巧,在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习作技巧。

三、历史,突破文本教学难点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故事被当作故事来教,但相比其他故事类文本来说,历史题材也是其教学重点。但由于历史事件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学生仅仅是通过文本知晓事件,缺乏更深层的认同。因而对于历史故事类文本来说,教师需围绕历史进行突破。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1. 拓展历史资料

历史故事虽然作为一个片段被选入教材,但在历史进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而在教学中,则需要先拓展补充一些史料,让学生提前熟悉历史,这样不仅让他们对学习内容有所准备,还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有必要让学生熟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历史资料,以便对廉颇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以及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有所了解,为课堂学习创造条件。

2. 引导分析历史

一般情况下,历史故事类文本会在开头介绍故事背景。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读,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中研读历史,让学生明白写《史记》不仅仅是父亲的嘱托,也不是对残酷刑罚的一种“反击”,而是他从小的一个志向,更是他所处环境熏陶的结果。毕竟他出生在一个史官之家,这也为学生全面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创造条件。

3. 进行换位思考

文本中发生的历史事件离学生所处的时代久远,学生与之存在隔阂。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最好的方式则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类似情境去再现历史场景,以便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同样还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内容相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尝试进入司马迁的角色,并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去理解“泪流满面”等词语,去想象假如无法完成编写《史记》,怎样去面对父亲,这样就能真正走近历史人物,与他们进行深度对话。

4. 填补文本空白

受篇幅限制,文本故事中会有很多空白。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史料进行填补,以便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感受人物内心。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三自然段,是司马迁遭受酷刑后的表现,则可以补充《报任安书》中描写司马迁悲愤交加的细节,既而进行对比阅读,以便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想象悲愤的画面,从而便于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进人物内心,实现深度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