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说明文

小学说明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说明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说明文

小学说明文范文第1篇

一、直面问题:小学说明文教学之“困境”

深入到一线教师的课堂,却发现由于许多老师的文体意识淡化,导致小学说明文文本解读的偏位、教学目标的错位、内容理解的越位等现象。

1.文本解读的偏位

以解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为例,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对埃及金字塔特点的介绍,热衷于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火星图片,播放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演示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等,来帮助学生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这样的解读显然过于狭隘。说明文文本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说明文文本阅读与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上。

2.教学目标的错位

课堂该教些什么,这是课堂有效的起点,但是在这个起点上,恰恰有些老师表现得无从谈起。总体来说,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常常是从重点字词分析到挖掘课文思想内容,而轻视了文本特征的指导,以及新的教学内容的开发。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教师在教《桥之美》的时候,将文本当成散文来教,要学生谈谈桥如何美丽,而关于说明文的文本特征却毫无涉及。目标定位的错位或是不明晰,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

3.课程意识的缺位

“教课文”成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执教《太阳》一课。我是用《太阳》一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而大陆老师通过《太阳》这篇课文教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从他的这段话中,显然能看出大陆老师仍然是在教课文。课文在前台,课程在后台。同样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课文来实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分不清“课程”与“课文”,我们就可能“南辕北辙”。

4.内容理解的越位

由于许多教师执教说明文时,总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所以便会无度地拓展该领域的知识:讲《埃及的金字塔》,教师搜集大量埃及金字塔相关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鲸》,教室成了鲸标本展览室……结果是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只关注科学知识,而忽略了语言习得。知识似乎成了说明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二、深入探究:语用学破解小学说明文教学困境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由此,笔者认为,语用学可以打开小学说明文教学的另一扇窗。

(一)语用学的内涵诠释

所谓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环境、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诸多方面。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在语言的实用,讲究语言的组织和驾驭,特别关注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二)语用学――小学说明文教学“突围之路”的理性分析

1.语境原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基础

说明文教学时为什么要凸显文体特征呢?因为说明文在表达的目的、方式和话题等方面,较其他体裁的文本相比,有着鲜明的独特性。而在语用学中,语境通常被学者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指向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诸多客观因素,包括说话的对象、目的、方式、话题等。很明显,这就为“说明文教学时要凸显文体特征”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语用规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依据

小学说明文文本的最大特点就是描摹的事物或事理“内容具体、真实”“清楚明白”“表达有条理”等,然而这些都体现了语用学的什么理论呢?简单地说,这涉及语用学“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涉及四个范畴:一是量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二是质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三是关系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四是方式准则,即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我们发现,以上四条准则与说明文这种文体有极高的契合度。

3.语用目的,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催化

语用,即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说明文在表达上具有的一些特点,如结构的完整、语言的精练、用词的准确、逻辑的严密等,是形成良好语用面貌的必备要素,对当下学生语言发展的不足有很好的纠正作用。如果我们能从“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切入教学,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三、实践操作: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应从说明文的特点入手,从说明文文本的语用解读切入,精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再通过创设各种“语用”情景,让他们感性地“悟得”与“习得”,为说明文教学寻找“突围之路”。

(一)指向语用的文本解读

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选择适当的说明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语用学理论支撑下,文本解读应注重对具体语境的分析,注重语境对文本结构、选材及语言运用上的影响,并为这些语言要素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奠定基础。

1.解读精彩的布局结构

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本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通过结构来体现。所以,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把“克隆”这一科技问题表述得条理清晰――什么是克隆?哪些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还有更有趣的。如《秦兵马俑》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句,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便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征。从语用的角度看,缺乏整体观照,就无所谓语境的产生,也就没有了语用存在的前提。因此,解读文本的整体结构是使说明文教学“突围”的重要做法。

2.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

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其语言运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和严谨。所以在说明文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机会。以《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为例,文中在准确性说明的前提下,以形象化描写的手段,还大量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充满情趣。如“发起脾气”“喜怒无常”等词句的运用,形象地拟人化地说明了海洋的特点,使得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根据以上文本语言特点的解读,我们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事:第一,引导学生利用文本说说这些语言特点;第二,背诵积累;第三,学会迁移运用。可以看到,这里的解读直接和教学策略的选用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语用指向的说明文文本解读,其实就是从“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角度展开的,它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崔峦先生也曾提出阅读课必须做到“吃准目标”,即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段目标的达成,说明文都有着自身的贡献。

1.小学说明文低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低段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制订中,不需要强化对文体特征的解读,主要还应该以“识字写字、学句写句、朗读课文、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阅读兴趣”为主要学习目标。

2.小学说明文中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是中段儿童语言发展又存在“语言不够规范,表达不够精确和逻辑性比较差”两大问题。而说明文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却以“精确、规范、逻辑推理性较强”为主,这正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会。因此,在中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较多的注意力引到文本的语言中去,引导学生从一些数字、实例、术语、专有名词和逻辑推理中发现、揣摩文本语言的精确之处、严谨之道,并通过读写结合等手段,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语言积累水平。

3.小学说明文高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又强调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抓住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同时,语言的规范、精简、严密,仍然是该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方向,也应该纳入到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中去。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外,还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文本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说明方法,并通过实践性学习,习得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小学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准确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充分读书,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发展思维。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师生抓住“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进行品读,一生将此句中的“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老师就此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你为什么把“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呢?学生回答道:“因为这两个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时也说明了摩天大厦的高度,让我们感觉到它很高。”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

2.有效说

说明文教学应时刻关注语言形式,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因此,在语用指向下,我们必须明确“说”的目的,以此提高“说”的效率。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麋鹿,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笔者设计了一个指向语用的“说”的环节,设计了一种假设:(1)你就是一只麋鹿,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2)假如你是姜子牙,你骑着麋鹿上天庭,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们介绍你的坐骑?(3)如果你是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来参观的客人介绍你的麋鹿?请大家自由选择一种角色,小组交流介绍。注意在介绍的时候要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同时尝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及时比

说明文的文字大多极为简洁、精练,有时一字之差会导致意义的全面异化。这时,采用“比”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准确性,就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如:在教学《恐龙》中“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句话时,笔者先出示了改动过的一句话,即“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然后让学生将两句话进行比较,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接着让学生估算雷龙的实际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吨,雷龙的重量可达到30吨左右),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想象,模仿出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音,进一步具体感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里进行的不仅是阅读理解的指导,而且也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指导,体现的正是语用指向。

4.适当写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充满情趣地去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当学习到“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补写练习:“想象一下,未来的餐桌上会出现哪些来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这样,通过仿写、改写、补写等多种“写”的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尤其是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勇于创新,我们的课堂就会灵动起来!只有灵动的说明文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喜欢说明文,也才会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善学”发展。

小学说明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探究

说明文在小学生的眼里是很不关注的文体,对学生而言缺少吸引力。为此,语文教师在教说明文时,遇到的困难比较多,难度比较大。所以,抓好说明文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至关重要。下面是我在说明文教学方面的点滴经验。

一、自主提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学生的课堂教学资源空间极其狭小,而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广阔无边。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能够自主思维,自主提出疑问,使用掌握的语文知识、资源来解决疑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例如,学习《果园机器人》一课时,学生对机器人都非常感兴趣,会提出很多的疑问。果园机器人什么样的?他有什么用处?果园机器人和人一样吗?与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及时让学生去阅读课文,从文章中获取答案,看看哪个同学了解得最多。学生立刻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去,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积极营造活动氛围,让学生于活动中自主阅读

语文的阅读既是学生的课文学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积极创设活动氛围,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地去阅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例如,教授《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这篇课文,当今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活动,看看信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知识。

小学说明文范文第3篇

参加了“国培”,听了王漫老师“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我对过去说明文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过去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说明文,这就使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不能把它的文本内容及相关知识有效地教给学生。如何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说明文教学课堂变得灵动而高效呢?

一、挖掘说明文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要让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灵动而高效,首先就要善于挖掘说明文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确实,好的导入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上课伊始,学生的思维一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徘徊于上节课的疑虑中,有的则沉浸在课间的娱乐中……如果此时教师结合文章,以一个新鲜、恰当的内容来导入,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视频《故宫博物院》,播放结束后,请大家略谈感受。然后适时引入:“这么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故宫,我想大家和我一样都想到实地一睹她的风采吧,那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跟随我们的‘免费导游’黄传惕仔细游览这昔日的皇家禁地紫禁城,步入《故宫博物院》。”这个导入设计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大体的感知,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如,教学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课前我先介绍恐龙的知识,用幻灯片放映各种恐龙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制(或购置)一些实物、模型、动

植物标本、挂图、表格等教具来辅助教学。通过教具来辅助教学能使教学过程新颖独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拱”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他们准确表述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的关系。待学生说出“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等答案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有的学生得出了“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准确表述。最后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语言的乐趣。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文章的闪光点,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就会更有效。

二、提示方法,有效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这样才能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王漫老师在“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中,明确表明说明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在文章中提取信息的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提取信息的方法。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我先教给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经常用到的“圈点批画法”,即圈点关键词语,批注说明方法,勾画关键句子。

“圈”是对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圈记、点示。在阅读中,可将衔接各段的连接性词语、体现事物特征的关键词语、限制修饰性词语进行圈点,一来可以强化记忆,二来比较醒目,便于做题时前后联系,分析问题。

“批”是对说明文中运用到说明方法的句子进行批注。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时随时发现运用到的说明方法,随时在相应页面的右边简单批出说明方法,这样可在做题时迅速找到相对应的答案,减少回读,还可以很快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画”是对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勾画。可勾画的语句往往是首括句、尾结句、过渡性语句、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勾画这些语句往往有助于很快地分析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等。

然后我让学生用“圈点批画法”通读全文,进行圈点批画。我巡查圈点批画的情况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自己画出了各段的中心句。如: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通过提取中心句,浓缩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也能认识到作者由总到分的结构安排及由主到次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

学生除了能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有不少还在第三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旁批注了“作比较”;在“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美,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旁批注了“打比方”……

在学生圈点批画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补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开发资源,拓展说明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充分开发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

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的特点,教师应该适度补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补充举例“蚂蚁移窝,天井成河”“猪叼草,雪花飘”等劳动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物候现象,进而引入诗人笔下的物候,寻找诗句中的物候现象,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课文知识,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如,把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与“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学生看待事物将有更高的视角,更广的视野。

小学说明文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要细化,要更具有指导性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导思想,但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提的不够仔细,只有“阅读作品,还应注意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这一句,而这样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显得过于宽泛,缺乏指导性。虽然每一个说明文单元导读中都有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但是这些目标或者要求大多也没有提出具体方法,诸如“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此类,但是对如何来实现这些目标却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学目标的提出要注意包含这些内容:首先是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文章当中哪些内容是属于客观描写,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而哪些内容又是作者的观点,又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次要让学生将文章中有用的信息挑选出来,再看一看在这些信息当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最后要引导学生理清说明文的结构特点与写作顺序,弄明白作者的表达意图,从而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应当怎么去学习。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学生才会明白去做什么、怎么去做,而不是将学习目标当成一种静态的东西,只是在开课前向学生呈现出来,而后便不再顾及,如果教学目标过大,还应当将其分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学习课文内容逐步去实现。

二、要全面解读文本,合理设计教学

在教学说明文时,许多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基本上采取以下几个固定步骤来实施教学。先让学生去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挑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来让学生分析一下说明方法,最后再来分析一下段落大意或者文章结构,这样的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同时对于课文的分析又过于机械,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而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全面,没能根据学生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对文本有一个全面而综合的把握,弄明白文本的主旨、表达方法以及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再寻找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确定合适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切实提升说明文的教学效果,即便是对课文当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也必须以课文内容为根。例如介绍文章的说明方法,就要从说明对象、读者群体、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考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如果采取这样单纯的解释学生不会形成直观认知,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更不会对学生日后写说明文有所帮助,因此如何来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于文本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解读,然后再来解决教学的问题。

三、问题设计要合理、科学、有延展性

有些教师认为“任务驱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设想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设计问题时由于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使得问题没能成为驱动教学的“助力”反而成了一种干扰,这主要在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要么问题太难,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要么一言不发,要么无边无际胡说一通;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作费力,依靠主观臆断就可以完成,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虽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参与其中,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锻炼。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科学合理,问题更要有延展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他们才会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学效果相应的也会得到提升。

四、说明文教学不能过分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失去语文的特点

说明文富有逻辑性,知识性、科学性也很强,但相对来说又缺乏趣味性,所以它的可读性也就低一些。许多教师对于课文当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不是实验就是展示,将语文课变成了一堂生动的科普活动,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氛围很是活跃,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仅仅成了课堂教学的观众,虽然对于文章当中所描述的各类原理、现象等内容耳熟能详,但对于文章所用的写作方法、说明技巧等却涉及很少,甚至都没有给学生去对文章进行朗读机会,虽然学习结束了,但是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却丝毫没有什么帮助,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因此说明文的教学还需要把握住语文教学的特点。

小学说明文范文第5篇

这是我们互联网的普及,也可以用手机看各种各样的书,不用专门再去实体店购买或者是图书馆借阅,然而这些书是各式各样的,有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就是中学生该不该去看武侠小说,我认为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比较重的,特别是高中生,所以咱们会有很少的时间去透露一些课外书在我高中的学校里面,学校是不允许在课外书到学校里面的,所以在我们学校读那些小说是明令禁止的。但是我觉得其实不如下小说,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比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就非常有文学色彩。

读武侠小说有时候可以培养学生的情义,可以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如果他可以证明我家少说,就会陷入在里面无法自拔,甚至会去雪里面一些人会给学习生活带来困扰和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觉得如果非要读武侠小说,就可以在周六周末的时候把作业完成了之后再开始读这些书,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也要控制自己读书的时间,有时候太过投入,甚至会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去想这些,书里面的内容会影响到学习,作为学生最主要的还是学习,所以要先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再去考虑要不要读武侠小说。

还有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是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我觉得读名著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些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名著,就是因为他们有非常高的文学性,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所以我认为读屏主持很重要的,而且这些名著的内容也可以运用在我们的写作当中,给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但是我们在读名著的时候,也要确保自己不会这些受影响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耽误自己太多的时间。

所以我认为无论是读武侠小说还是名著,都要先保证在不影响自己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再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