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月一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1950年4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成立,徐悲鸿任院长;
3、1950年4月1日,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成立,马思聪任院长;
4、1980年4月1日,中国首次在海上进行氮氧饱和潜水实验和氦氧饱和潜水模拟实验获得成功。氮氧饱和潜水实验成功;
5、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施行;
6、1990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
7、1992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正式施行;
8、1992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正式施行;
9、1996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正式施行;
1、日月轮换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轮流转换,指的是日夜交换更替,时间飞逝。同义词有:日月更迭、日夜交替、斗转星移、光阴似箭等。
2、日月:天体,即太阳和月亮,也指永恒不灭本源阴阳的代指;时间的意思,二十四小时为一天,三十天为一月;阴阳的意思,古人把太阳称作阳性,把月亮称作阴性。
3、轮换:轮流替换,出自《元典章·工部三·轮换公使人》:“推原其因,乃因所设祗候,席占各官,固滞不为轮换。”
(来源:文章屋网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目的意思是在九月初九这一天想念在华山东面的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徐霞客 地域教学 教学思想
一、《粤西游日记一》的教学意义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多方面的,除了要树立学生的对于祖国语言的认识、评价和鉴赏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树立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审美以及引导他们看待世界的正确的价值观。《记一》主要是对桂林山水文化等描述,将这些文化传输给学生是一件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加强他们对家乡山水的价值认识,并在审美体验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粤西游日记一》的教学要点
《记一》的内容比较长,大约有八万字左右,这么长的篇幅让学生读完,的确是有一定难度,但是去繁求精,去枝叶留主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于学生进行引导:
(一)徐霞客和徐霞客眼中的桂林文化
1.地质地理文化。这是《徐霞客游记》的核心所在,因为《徐霞客游记》本身就是以地理地质学而传世的,所以桂林的地质地理文化应该是必须引入的,这里牵涉到学科的交叉,但是可以不作为重点。
2.民俗文化《记一》“描述了广西奇特瑰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记录了广西各族、各阶层人士热情好客、朴实善良、虚怀好学、见贤思齐的美好情怀。”这些民俗文化是学生们兴趣的所在,也是需要引导学生去掌握的。
(二)徐霞客对桂林山水的审美描述
1.瀑布的审美描述。瀑布是水体范畴,在地质学上主要是由于水的落差形成的独特景观,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徐霞客对于瀑布的描绘是独具特色的,这点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习。
2.溶洞的审美描述。徐霞客是洞穴专家,对我国许多溶洞都有科学考察,关于溶洞的描写很具有文学性,这点可以重点引导。徐霞客对于七星岩溶洞的描写应该是引导学生阅读的重点,也是《记一》最精彩的部分。徐霞客两次探访溶洞,对七星岩的形态和地势特征以及游览线路有详细的描述,在教学时,可侧重引导学生归纳七星岩的典型的美的特征以及如何写景等等。
3.山水的审美描述。徐霞客善于赋予山水以生命的审美描述,体现了他的主体意识。徐霞客桂林的旅游,多是乘舟而行,于舟楫竹筏中,他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好,他时而兴奋,时而遗憾,时而沉寂,他将这种审美的情绪流露于文字之间,于是使得桂林山水富于灵动感。
徐霞客于山水的描述体现了《徐霞客游记》的两大特征,其一就是“质朴纯真”。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曾盛赞其书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它不同于文人雅士的吟风弄月,也不是墨人骚客的托兴寄怀,让造化服从感情的驱遣,使山水迁就意趣的剪裁它是一个抱着强烈求知欲的旅行家的忠实记录。”第二大特征就是内容广博,意境深远;这点对于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引导学生写作求真务实的态度,唯有建立在广博的知识体系结构中,才能写出真正的语言。
(三)徐霞客精神
作为阅读课,徐霞客精神应该不是重点,但是必须点到,这是语文教学的附属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徐霞客所游览的祖国山水,大多数是远离城市的人迹罕至之地,这就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需要迎难而上的精神。这也是目前学生最缺乏的精神。特别是金融危机到来,大学生就业难等等的负面影响,学生厌学情绪滋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用徐霞客精神去鼓励学生,恢复他们的信心,也是有必要的。
在教学中要将这种精神传输给学生,可以采取提问式,如徐霞客在桂林之旅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等等,让学生们去了解去探索徐霞客,从而获得收获。
三、《粤西游日记一》的一些思考
《粤西游日记一》是一个引子,无论是桂林文化的教学,还是徐霞客对于桂林山水的审美描写,都只是内容,更主要的是我们应该反思,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哪?古代从千字文的识文断字开始,再到四书五经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教育,都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语文教育表层是让我们学习如何使用祖国的语言,但是深层次却是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祖国语言,还要培养他们对于语言的审美和评价以及自学能力。
通过找寻本地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和学生产生深刻的文化共鸣,从而唤起对语言的热爱,同时弘扬了地方文化,的确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语言的核心在于语言的精神,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的人品和价值观所在,让学生去找寻这些精神,从而更愿意主动去学习,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伍腾.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里面的“三”是虚词,指的是多次。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