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湖心亭看雪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思想;浓厚兴趣
一、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课件制作上常常是“件课不符”,探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
1.盲目性。一堂好课源于一个教师的好思想,但实际情况是,制作的课件,不分青红皂白、不分学科特点,不分重点、难点将整堂课的教案都杂糅入课件,将具体生动的学生与设计生拉硬扯,满汉全席乱炖,照单全收,失去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学习时,一目了然,学完后,一片茫然,全然新“填鸭式”灌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然也无从谈起。
2.随意性。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主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不能用课件简单代替教师的传授。
比如,有一个《湖心亭看雪》的课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白描手法,展示了“西湖雪景”的三张图片,紧接着又展示了“北国雪景”,结果学生针对这两幅画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本课的主旨相去甚远。
3.繁杂性。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停留于表面文章。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往往不惜文字、图片、声音齐上阵,最终却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一堂语文献课中,教师制作的课件,画面极其复杂:声效、光影,还有不时冒出来的气泡。结果除了引来学生啧啧赞叹惊奇,对课程的教授学习却无益处。
二、做到课件与教师思想的相互融合,制作出高质量课件的方法
1.体现教学思想,力求适用性。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达教师的教学思想,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多媒体课件中如何融入教师的思想,确保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思想的引领过程。如,《斑羚飞渡》,若是在课件中只是展现一个斑羚自救的过程,就失去了一次让学生受到思想启迪、艺术感染教育的机会。那么,在课件制作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一重要因素,文字的表述、情感的呈现都要恰如其分,逐渐升华学生的思想,引领学生走向崇高的精神境界。
2.符合教育规律,做到科学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同样,教师应是一个思想者,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就应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做到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清晰,过程活泼,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各种媒体使用合理,搭配得当,层次分明,既要反映教材内容,又要扩大其知识面,将优秀的新信息传递给学生,深入浅出,使课件既忠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3.不断突破,做到创新性。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一个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是对原有教材内容的再创造。这就要求制作课件时,首先要根据课题认真分析考虑教学因素,学习任务因素、学习者因素(年龄和智能特点、认知结构、动机兴趣、学习经验等)、管理因素、使用因素、经济因素,依据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选择最优课件制作流程,精心地设计多媒体画面,巧妙地安排展示时间,并通过营造情境、设置悬念等手法,使展示的内容能够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突破教学的时空局限,以开阔视野,使学生能置身于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当然,优秀的课件,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课件制作得精美一些,教学效果更好一些,但切不可盲目追求。
参考文献;
一、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优化课堂的结构
课堂结构主要由两个环节构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文重点谈谈教师的“教”。
1.课堂阅读教学要有效,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的情况
尊重、重视学情,以学情为前提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教学内容就应该有所不同。因此,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最需要教的是什么,这样课堂阅读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得当也影响到课堂结构的优劣
教师处理教材时要有清晰的文体意识,并根据文体来设计阅读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要抓住阅读理解的关键:写什么、怎么写。阅读文本时,不仅要读懂“写什么”,还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写什么’是人人看得见的,‘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课堂结构就可能处理不好,那阅读教学的效果也就会打折扣了。例如,一位老师在上《美猴王》这课时,是这样安排课堂结构的:一导入、二整体感知、三人物探究、四故事话西游(多媒体)。第二部分注重“写什么”,学生对《西游记》比较熟悉,应该很快就读懂了,第三部分备课时注重“怎么写”,但在具体教学时却以分角色朗读,多媒体课件展示总结石猴特点来完成,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至于第四部分“故事西游”,那更是与阅读教学无关了。因此教师不仅在备课时,而且在教学时都要抓住阅读的关键,合适处理教材,这样才能优化课堂结构,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给学生适当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对于文本阅读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整体感悟和细部赏析。因此,既要教给学生整体感悟理解的方法,又要教给他们细部赏析的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1.整体感悟理解的方法
整体感悟理解也就是对文本进行整体认识的方法。在学生初步阅读时,要教给学生通过对文本整体思路的梳理来把握文体内容的方法,如传统小说教学应以情节入手,按开端、发展、、结局来理清文本思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山米与白鹤》等就可以这样做。而“散文阅读教学当以‘贴近作者’为纲,组织起‘世界’‘文本’‘读者’的教学”,因此初读时第一步应是理清文本写了什么人和事。如《囚绿记》,课文讲述作者与常春藤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文章从作者“寻找”绿色开始,依次写了“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思绿”五个部分,引导学生把握这些就可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细部赏析的方法
细部赏析即精彩段落赏析,它的落脚点在于词句、段落上。这就要求教会学生一些常用方法,形成字斟句酌、揣摩推敲的阅读习惯。如,品味《湖心亭看雪》“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就可以联系韦应的“独吟幽草涧边生”,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来进行比较,品味张岱“独”字的意蕴,得出赏析词语之妙可运用比较法这一阅读方法。又如《囚绿记》“囚绿”部分,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了对“绿”的极度喜爱,他的这种情感不是用类似于“我爱绿色”这样直白的语句来表达,而是用一些很精妙的词语来表现的。在作者动了囚绿的“魔念”之后,将它的柔条“牵”了进来,一个“牵”字让人看到了作者对待“绿”的小心翼翼,就像是一个长者牵引着晚辈的那种呵护,在作者将“绿”引到他的屋内之后,他称之为“绿友”,一字之差的意义并不在于数字的多少,而在于情感分量的变化。因此可得出赏析文段时,可以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来慢慢品味。
当然,学情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会有所不同。此外,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学生的阅读量。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课改专家一再提醒:如果像以往的理解学习那样,围绕知识点、能力点,做大量的练习,就难以让学生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深广的,有时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短时期不容易看出来。学生学习语文,接触大量语文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会写文章的人往往不是教师教的,是他自己杂七杂八地看。”这个“杂七杂八”地看对阅读教学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水平一个不容忽视的方法。而要让学生“杂七杂八地看”,首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课外去自主阅读。其次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融入生活、了解生活。阅读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要让学生把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逐步变为自己的阅读需要。叶圣陶先生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如果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够读、喜欢读,那么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
以上从优化课堂结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三方面来谈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期望将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减至最低或合理的限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38-01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对语文知识充满求知的欲望,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最大化。本文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优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乏术的语文教育者带来了福音,给了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例如,我在教《湖心亭看雪》时,课前三分钟展示有关湖亭的风景图片,很快就把学生们的积极信调动起来了,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情景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场景,用文字来诠释意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贯通古今中外,跨越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与虚实相结合,联想与想象争生辉,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例如,在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基础上,可以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以《月光奏鸣曲》配合《记承天寺夜游》重点段落的讲解,以清新明快的音乐来教授《春》;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乐曲配合《杜甫诗三首》的有关诗句;用古朴凝重的古筝独奏曲引出《论语》中的有关文段;用欢快的圆舞曲插入《散步》的部分。优美的各具风格的音乐使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他们的情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直接体现,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可以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行洗礼,完成感染――打动――共鸣的情感历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情态的春花图片,并配以轻柔舒缓的乐曲,引导学生感受春的情韵,进而回忆品味自己以往有关荷花的所见所闻所感,完成第一个层次的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层面:如果在一晴朗的初春,看到的春草会是什么样子呢?再进一步拓展: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此层层联想与想象,就超越了眼前、生活和作品的界限,达到不借说教而自知自觉的境界。在这里多媒体提供了引发想象的触点,提供了想象的方向,避免了盲目和无限发散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加强了情感教育,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信息量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项链》一文“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三个教学目标可在一堂课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并使人回味无穷。同时它还可以把那些大容量的信息,诸如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准确、及时、稳定的传达给学生。例如,我在引导初三学生复习“名著导读”时,利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接触大量的有关名著的作家信息,使这节课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五、巧妙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知识具体化
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如在教学《沁园春 雪》时,可用雪景影像来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从画面中找出哪些是虚,哪些是实,这样既加深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提问环境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故意施展“障眼法”,一个明明简单的问题却偏要故弄玄虚,人为地使之难以理解,导致学生答不出来,过后教师再亮出答案。这样的提问设计,长期使用势必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之情。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在提问环节中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倾听,仔细揣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精心设计提问。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设置“拦路虎”,激起学生的解题欲望
当前我们面对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精通电脑的操作,QQ、MSN等聊天工具早已走进了他们的生活,遇到书本上不会的知识他们会选择“百度”一下,而不是去请教老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在这样的学生面前变得模糊。但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正逐渐在这一代人身上显现:没有阅读较长文本的习惯;网络聊天表情达意大多以图标代替;对名著知之甚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不少学生学习课文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深入解读文本,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拦路虎”,使每一位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和赏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余映潮老师在讲解《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在教学初始环节设置了一个问题:本文中最难准确翻译的是哪个字词?这个问题一抛出来,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每一名同学都认真地阅读文本,主动思考,积极举手回答自己的见解。很快,疏通课文这个教学步骤就顺利完成了,并且效果非常好,也为这节课后面的课文赏析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当这些学生完成了教师设置的提问时,同时也就收获了思考钻研过的乐趣,并进一步增强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通过高明的提问,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的促进者、引路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真正融入到文本中去。
三、以提高语文素养为宗旨,切忌“杂问”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精心设计并且充分利用好每一个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发力点,转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文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设计课堂提问,那么就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体会,从而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钱梦龙先生依据丰富的教学实践,深入地挖掘了“提问”的内涵,他认为提问就是有目的设疑。匡锦认为:提问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
仍然以余映潮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为例,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行文严谨、思路清晰但生动性欠缺的说明性课文时,他的教学创意是说明文思路分析能力训练。余老师设计了五个问题:1.分析第1、2两段与其后段落的关系;2.分析第3段与其后5个段的关系;3.分析“赵州桥”与“卢沟桥”的位置关系;4.分析“赵州桥”的两个段之间的关系;5.分析“卢沟桥”的三个段之间的关系。五个问题通过幻灯片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立刻被调动起来,有的在独自沉思,有的在你问我答,有的唇枪舌剑辩论起来。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激发了每一名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家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每一名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和锻炼;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一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