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星通信系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范文第1篇

卫星运行的轨迹和趋势称为卫星运行轨道,其轨道近似于椭圆或者圆形,地球就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或圆心上。卫星轨道类型是根据其需要完成的任务决定的,同时卫星轨道的特性也决定了其任务特性。

2按轨道形状分类

可分为圆形轨道和椭圆轨道。圆形轨道上的卫星围绕地球匀速运动,通信卫星最常用该轨道;椭圆轨道在近地点运行速度快,在远地点运行速度慢,可利用在远地点速度慢这一特点来满足特定区域,特别是调整轨道参数满足地球高纬度区域的通信需要。

3按轨道高度分类

可分为中轨(MEO)、低轨(LEO)和高轨(HEO)。中轨卫星通信系统轨道高度为8000~20000km,兼有低轨和高轨系统的折中性能,中轨卫星组成的星座能实现全球覆盖,信号传播衰减、延时和系统复杂度等均介于低轨和高轨系统之间。低轨卫星通信系统轨道高度为700~2000km,卫星对地球的覆盖范围很小,可用于特种通信或由多颗卫星组成星座,卫星之间由星际链路连接,实现全球的无缝覆盖通信。例如,铱星系统是轨道高度为780km,由66颗卫星(另13颗备份)组成的星座通信系统。低轨系统具有信号传播衰减小、延时短、可实现全球覆盖的优点,不过实现的技术复杂,运行维护成本高。此外,随着轨道的降低,大气阻力成为影响卫星轨道参数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当卫星轨道高度低于700km时,大气阻力对轨道参数的影响比较严重,修正轨道参数会影响卫星的寿命。当轨道高度高于1000km时,大气阻力的影响可以忽略。高轨卫星通信系统轨道高度在35786km的地球同步轨道(GSO),卫星位于最常用的赤道平面。高轨系统单颗卫星覆盖范围大,传播信道稳定,理论上3颗卫星便可覆盖两极之外的所有地区。但高轨系统传播信号衰减大、延时长,只有一个轨道平面,因而容纳的卫星数量有限。目前运营中的IntelSat、InmarSat、Thuraya等系统都是高轨系统。大椭圆轨道可为高纬度地区提供高仰角通信,对地理上处于高纬度的地区是很好的选择。

4按轨道倾角分类

可分为赤道轨道、极轨道和倾斜轨道。赤道轨道的倾角为0º,当轨道高度为35786km时,卫星运行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同,从地球看上去,卫星处于“静止”状态,这也是通常所讲的静止轨道。当卫星轨道倾角与赤道成90º时,卫星穿越两极,因此也叫极轨道。当卫星轨道倾角不是0º或90º时,称为倾斜轨道。不过,一般而言,通信卫星都是采用顺行轨道。

5按星下点轨迹分类

如果在卫星和地心之间做一条连线,该连线与地面的交点就叫做星下点,在这些星下点连接起来就是星下点轨迹。由于在卫星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本身也在自转,所以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星下点轨迹不一定每一圈都是重复的。将星下点轨迹在M个恒星日绕地球N圈后重复的轨道叫做回归/准回归轨道(这里M、N是整数),其余的轨道叫做非回归轨道。M=1叫回归轨道;M>1叫准回归轨道。轨道类型之间一般还会有混合交叉,所以分类只是对卫星轨道观察角度的不同。

6对比分析

篇幅所限,现仅就按轨道高度分类的卫星通信系统,给出如下分析:

6.1低轨(LEO)传输延时和功耗都较小,但每颗星的覆盖范围也较小,典型系统如铱星系统。支持多跳卫星通信,链路损耗较小,因而对卫星及其用户终端的要求不高,微型或者小型卫星和用户终端就方便使用。低轨的代价是构成全球系统的卫星数量高达数十颗,如铱星系统有66颗卫星、Teledisc有288颗卫星、Globalstar有48颗卫星。由于低轨卫星运行速度比较快,对于某一特定的终端用户来说,从地平线升起至落到地平线之下卫星暴露在视野中的时间短,载波和卫星之间的切换比较频繁,因此,低轨系统组成和控制技术复杂、运营风险大、建设成本高。

6.2中轨(MEO)传输延时要大于低轨卫星,但覆盖范围也更大。中轨系统是同步卫星系统和低轨系统的折衷,兼有两者优点,又克服两者不足,仍可采用简单的小型卫星。若均采用星际链路传输信号,远距离通信时,中轨系统在星际链路上的延时会比低轨系统的低。而且由于中轨系统轨道比低轨系统轨道高很多,单颗卫星覆盖的范围远高于低轨系统,当轨道高度达到10000km时,单颗卫星可覆盖23.5%地球表面,因而只需要少数几颗卫星就可以达到全球覆盖。十几颗卫星就能提供对全球绝大部分地区的双重覆盖,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分集接收系统实现,系统成本也要低于低轨系统。因此,中轨系统在建立全球覆盖方面是较为优越的方案。不过如果地面终端需要宽带业务,此系统实现上会有一定困难,低轨系统宽带业务方面较中轨系统优越。

卫星通信系统范文第2篇

1跨层技术的相关概述

关于跨层技术,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其在宽带卫星标准中主要体现在:第一,返向信道协议,其将系统中的多址接入方式、物理层定义、交互式模型以及管理模块等进行明确。第二,卫星网络标准,该标准中更倾向于将MAC/SLC层定义、物理层定义等融入其中,并考虑在链接控制、卫星链路控制等方面制定标准协议。第三,跨层技术内容,主要包括QoS结构、TCP加强技术等。事实上,跨层技术在通信系统中侧重于Qos结构、MAC层以及物理层等方面,通过设计完善有利于通信系统整体容量提升,而且在抵抗雨衰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2跨层系统模型的设计

2.1跨层系统模型的设计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其存在较为明显信道条件差、系统时延大等特征,无法符合QoS要求与交互式业务需求,需要通过跨层设计使系统整体性能得以优化。模型构建中首先需从应用层设计着手,一般应用层是用户业务属性的具体表现,若底层网络协议较为单一,其将难以满足用户业务需求。因此,将跨层技术应用其中,主要需结合业务时延、QoS要求、数据速率特征等相关要求,确保相应网络协议得以优化。其次,从传输层设计角度,其主要用于连接端与端,相关的如吞吐量、拥塞窗口以及往返时间等都可作为设计的重要参数。以其中拥塞窗口为例,一旦系统因无线信道条件过差而发生数据丢失情况,此时系统传输效率将受到影响,对此便需明确拥塞窗口的相关参数。再次,网络层的设计,该部分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做好IP数据包寻址、路由选择等控制,将跨层技术的引入其中可保证数据包的发送更为便捷,如应用层、网络层间,跨层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利用应用层相关QoS信息、业务优先级等使网络层路由策略被合理优化,这样数据包的转发可自动进行寻址。最后,数据链路层,该部分功能侧重于合理分配时隙资源,将跨层技术引入其中,主要使链路传输的可靠性得以保障。例如,对于不同应用层业务,在数据帧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对不同时延要求、可靠性要求进行采取不同的跨层设计方式,如数据帧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应注重通过ARQ层跨层设计使该问题得以解决,而对于数据帧具有低时延要求问题,要求进行优先处理。除此之外,模型设计过程中还需考虑到物理层设计内容,其功能在于数据传输过程中,能够使数据控制在相应的误码率范围。将跨层技术引入其中,如编译码技术,其便是对应用层、物理层进行跨层设计的重要方式。

2.2跨层带宽分配设计在带宽分配设计中,首先需进行分配框架的构建,主要以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MAC层、物理层为主。其中应用层框架内,QoS相关参数主要表现在响应时间、优先级等方面;传输层中的QoS参数以时延为主;网络层参数包括带宽要求、丢包率以及时延等;物理层侧重于符号速率以及误码率;而MAC层注重对预留宽带、可持续速率等参数进行分析。其次,需做好分配约束条件的设计。以MF-TDMA接入方式为例,其是现代大多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多址接入方式,其在约束条件上主要表现为:对于不同卫星终端避免应用同一时隙资源、带宽分配中避免存在时间重叠问题、带宽分配上限以一个载波容量为主。

3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

单纯依托于跨层设计,卫星通信系统在通信功能上将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需将多媒体通信技术引入其中,这样在系统应用下用户之间可实时交换信息。具体技术应用主要表现在H.264/AVC标准的制定、视频误码控制以及去块滤波器等方面。其中在标准制定中,可靠率对数字视频引入相应的编解码标准,即H.264,其又可叫做AVC,利用其对系统进行解码,可使解码效率得以提高,而从压缩图像方面看,该标准在保持较高数据压缩率的同时不会过多占用网络带宽,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带宽资源。在误码控制方面,以视频信号为例,系统传输信号过程中往往存在中断、延迟等问题,容易出现丢包或误码现象,所以需引入误码掩码技术,可通过有效的解码形式对接收端信息进行分析,若存在数据丢失情况可直接进行恢复。另外,去块滤波器方面,其作用在于将解码块效应进行解决,通常解码完成后很可能存在虚假边界现象,特别引入H.264/AVC,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所以需通过去块滤波器使视频质量得到提升。

4结语

卫星通信系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动中通 移动卫星站 卫星通信 天线跟踪

一、前言

中国铁路网络四通八达,铁路车站5000多个,仅日夜奔驰的旅客列车就有约2500多列,年客流量达16亿人次以上,特别是由于高速列车的逐步推广使用,使更多的旅客拥向铁路。因此,为丰富如此众多的旅客旅途文化生活,方便商旅途中办公,宣传各种经济信息,在旅客列车上安装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非常必要。

据介绍,在欧洲高速列车上装载的专用Ku频段卫星通信系统,可以为旅客在列车上提供完善的通信和娱乐服务,包括:互联网、电子邮件、虚拟个人网络、网络电话、直播电视和手机服务。列车上装载的动中通卫星通信天线Starling情况如下图1所示。

近些年来,我国汽车上装载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已相当成熟,具有相当多的品种和规格可以选用。且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与目前大量应用的汽车载动中通系统相比,列车载动中通系统在国内至今还未能得到应用,本公司前些年也做过一些努力,但至今未获得成效。

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卫星通信系统本身存在的技术和设备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前期开发的动中通系统天线高度较高,火车运行速度较快,且许多列车为电动列车,上有高架电线,原有的高天线不适应,希望要改用低高度天线系统。

隧道导致信号中断问题。

许多铁路沿线存在许多的隧道,火车进去后无法与卫星通信,单用卫星通信系统会导致通信经常中断,有些线路中断时间会很长。

管理领导方面的问题。

和其他系统不一样,铁路是独家经营,没有铁道部的积极性,在火车上要想进行的工作以及一切试验工作都无法开展。尽管有不少单位都想尝试“吃螃蟹”,但都无法进行。

二、低高度动中通天线解决了在铁路动中通系统中的技术困难

(1)DGTX-01型低高度天线的优势

本公司新近开发的DGTX-01型低高度天线特别适合于列车载动中通系统应用。该天线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1)该天线采用全新的技术,在保证天线增益足够高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天线的高度。和公司原有的SOMA-550D型动中通卫星通信天线相比,天线增益基本不变,但高度大大降低,最高处只有280mm左右(原SOMA-550D天线高度约390mm),比美国同类型(Tracstar公司的IMVS450型)天线还低了约20mm;成为目前国内在相同增益情况下,高度最低的天线之一。

2)天线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天线有较高的效率和增益。天线的等效口径尺寸达到0.55m;实际增益在发射频段达到36dBi,接收频段达到34.3dBi。较前面所述的Starling天线发射增益还高出2dB多。完全适应我国的静止卫星应用。

3)天线馈线进行了优化设计,大大降低了发射支路的插入损耗,与美国同类产品比较,发射支路插入损耗平均降低约1.5dB,可使功放的输出功率要求降低很多,有利于系统成本的降低。

4)该系统对卫星信标进行跟踪而不是像美国Tracstar天线是对主站发射的调制信号进行跟踪,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和方便性,也免除了对特定的调制解调器的依赖。这一点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为了方便组网,我们常常需要采用另外的调制解调器。

该天线的主要技术指标下:

工作频率 发射 14~14.5GHz接收 12.25~12.75GHz

天线增益 发射>36dBi 接收 >34.3dBi

接收系统G/T值 ≥12dB/K (用70°LNB时)

天线旁瓣特性:第一旁瓣 <-16dB

其余旁瓣满足29-25lgθ(1°≤θ≤7.2)

等效口径 0.55m(圆口径)

天线尺寸 直径φ1250mm,高度280mm

天线指向范围方位 360°

俯仰 20°~70°

图2.是该天线装在PRADO车上的照片。

(2)应用DGTX-01型低高度天线的典型卫星通信系统配置

1)中心站设备组成(举例)

中心站系统组成如图3所示。

2)动中通列车载设备组成

动中通车载终端设备的组成包括:

室外部分:DGXT-01动中通天馈系统、LNB、天线座架、跟踪稳定系统等。

室内部分:天线控制单元、跟踪接收机、BUC、L波段卫星通信MODEM、保密机、帧中继自适应复用器、业务终端等。

动中通车载站设备组成如图4所示。

3)几点说明

1、应用该系统,可达到的传输速率为:上行不低于2Mbps,下行更高,完全可以传输视频信号(电视节目)。

2、该系统可对我国境内的绝大多数地区服务,包括东北、西北、新疆等地区在内。

3、系统可实现的功能包括互联网、电子邮件、虚拟个人网络、电视和手机服务等。

三、关于隧道内通信的问题

隧道内卫星通信无法实现,这是由于在隧道内天线无法收到卫星的信号。但是并不等于这问题无法解决,一种可行的途径如下:

(一)在隧道口安装固定卫星通信站,与卫星保持通信(称端口站)。

(二)由端口站联结适当的终端,由该终端连接在隧道内进行移动通信的天线。

(三)列车上的手机或其他设备都经由此移动通信天线与端口站终端进行转接,再与卫星进行通信。

为了较好的实施此种通信最好的办法是和有关的移动公司或厂商联合,共同设计出好的系统。

四、关于设备上车试验和展示的问题

为了把这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搞好,开展前期的试验是必须的,最主要是必须上火车,实际进行试验和演示。但这恰恰是目前最感困难的问题。

找到铁道部相关部门,“启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是整个方案要能实施的关键所在。只要他们有积极性,有想法,其他问题都好解决。

初步考虑,有如下几个问题要和铁道部有关部门商量,并由他们拿出意见:

(1)需要解决哪些通信问题?对通信能力的要求?希望发展到何等规模?

(2)希望首先在哪些线路上安装并进行运行?

(3)指定哪个车和厂家进行天线及设备安装,哪个部门配合试验?

(4)双方共同拟定试验计划和确定向上级或主管部门演示的方法和内容。

卫星通信系统范文第4篇

针对宽带卫星通信系统RSM-A进行简要介绍,其中包括系统组成、协议栈结构、通信体制等,并对其空中接口物理层功能进行阐述,为系统设计者提供参考。

作为卫星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宽带卫星通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4年起,欧洲标准化组织ETSI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宽带卫星通信的标准,为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指导与参考。其中基于星上再生处理的网状卫星系统(Regenerative Satellite Mesh RSM-A)采用星上再生式处理转发技术,可实现网内用户终端之间的单跳通信,日前已在休斯公司研制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Spaceway3上成功应用。

概述

1.系统组成及接口定义

(1)系统组成

RSM-A系统作为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Broadband Satellite Mesh BSM)系统的一种实现方式,主要由网络运行控制中心、宽带通信卫星,用户终端、用户设备等实体组成,各实体功能如下:

网络运行控制中心(Network OperatIon Control Center NOCC):主要功能包括控制用户终端接入控制,网络实体的管理、地址解析及资源管理等相关功能。

卫星载荷:卫星的一部分,完成空中接口的功能。在本系统中,星上采用快速包交换方式,可在链路层为用户终端提供单播、组播、广播服务。

用户终端(ST):安装在用户侧,可为IP业务在卫星网络中的传输提供服务。

用户设备:为运行应用层程序的实体(通常为PC),可以直接连接用户终端,也可通过用户网络与用户终端相连,用户设备存有到一个或多个目的用户终端的路由信息,可将IP数据通过卫星网络发送至目的用户设备。(2)网络接口定义

BSM系统中各实体之间的接口(见图1)定义如下:

U接口:用户终端与卫星有效载荷之间的物理接口(也称空中接口),用户终端发送和接收的所有数据(包括源终端发往目的终端的用户数据,发往网络运行控制中心的信令及管理数据等)都是通过该接口进行传输。

T接口:用户终端与用户设备之间的物理接口。多台用户设备可通过该接口连接至一台用户终端。

N接口:用户终端与网络运行控制中心之间的逻辑接口,用于传输管理信息和信令。

P接口:用户终端之间的逻辑接口,用于传输对等层面的信令和用户数据。

2.系统工作原理

在BSM系统中,所有的用户终端使用相同的空中接口,上行链路采用点波束,将卫星覆盖区域在地理上分成了许多小区,采用FDMA-TDMA传输方式,而下行链路采用TDM传输方式,其中点对点传输采用点波束,广播服务采用区域波束。根据配置不同,用户终端传输速率可为128kbps(等效为1/16E1速率)、512kbps(等效为1/4 E1速率)、2Mbps(等效为E1速率)或16Mbps(等效为8个E1速率)。

卫星与NOCC共同完成上行链路的带宽分配,卫星将来自上行链路的信号还原为信息分组,按照分组头中表明的地址送往指定下行波束。去往同一个波束的分组将重新打包编码,通过高速TDM载波在下行链路传输。根据每一个方向的传输数据流,所有用户终端及信关站终端以动态方式共享卫星带宽以保证各自业务的传输。

如图2所示,BSM系统上下行链路采用不同的传输模式,其中上行链路由一组FDMA-TDMA载波构成。每个上行链路小区分配数个独立的载波。FDMA-TD MA有几种可选择的载波模式支持突发用户数据在几百kbps到几Mbps的速率范围内传输。

下行链路为多个TDM载波。每一个TDM载波对一个指定的地理区域提供用户通信,并且在每―个下行链路时隙这组载波能被重新分配用于服务不同的下行链路小区。根据需要,每颗卫星下行链路的容量能够在点对点服务与广播服务之间分配。

2.3 协议栈描述

RSM-A系统的空中接口在逻辑上可分为P接口和U接口,P接口是终端之间对等的接口。U接口是用户终端与卫星载荷之间的接口。图3给出了以用户终端为视角的RSM系统用户面体系结构。用户终端提供各个层次的接口功能,保证空中接口协议与用户接口协议(如以太网、USB)之间能够实现互联。

3.物理层描述

3.1 概述

RSM-A系统物理层所提供的服务如下:

初始捕获与同步

根据MAC层的指示,将来自MAC层的分组送入指定的时隙及信道

将接收到的分组送往MAC层进行过滤

当检测到链路不可用时通知相应的无线资源管理层实体

根据无线资源管理层的指令进行传输功率的调整

如前所述,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的特点决定其物理层的实现机制是不同的。图4给出了物理层的实现流程及功能。

3.2 帧结构及载波模式设计

在RSM-A系统中,为了便于时间同步,上下行链路超帧长度均为768ms,每个上行链路超帧包括8个上行帧,帧长为96ms,每个下行链路超帧包括256个下行帧,帧长为3ms。上下行链路帧的对应关系如图5所示。

卫星通信系统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载卫星通信系统;海事卫星系统;铱星系统;海事系统;甚高频;点波束;Inmarsat;ACARS

中图分类号:TN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3-0014-02

1 概述

目前的航空通信系统主要依赖高频与甚高频,其通信手段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甚高频通信主要是视距传播,通信范围只限于视距范围之内,通信距离受到很大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大型客机远程信息传输的需要。

(2)高频通信虽然可以做到超视距传输,但是受电离层不稳定因素影响很大,不能提供稳定的通信链路,可靠性差。

(3)高频和甚高频的频谱资源限制性较大,影响无线通信能力的增强。

利用卫星通信系统可克服以上缺点,在飞机与地面之间为机组人员和乘客提供话音和数据通信业务,可增强空中通信和航空管制能力。总体来说,卫星通信系统有如下的优势:

(1)通信距离远,覆盖面广,不受山区、沙漠和海洋等地理因素的限制,具有其他常规通信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卫星通信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内可用于空中交通服务、航务管理、航空公司行政管理和航空旅客通信等。

(2)可以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3)可快速部署,建设周期短。

(4)符合未来新航行系统的发展方向(星基的通信、导航、监视/空中交通管理)。

因此,卫星通信系统以其覆盖范围广、通信距离远、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高、机动性好等其他通信系统无法比拟的优点而成为各型大型客机进行远程信息传输的最佳手段。

2 海事卫星系统介绍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是用于海上救援的无线电联络通信卫星。随着第四代海事卫星发展,其技术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集全球海上常规通讯、陆地应急遇险、航空安全通信、特殊与战备通信一体的高科技通信卫星系统。第四代海事卫星系统由亚太区域卫星、欧非区域卫星和美洲区域卫星三颗星组成,位于赤道上空36000公里的静止同步轨道卫星,实现了全球覆盖(南北两极除外)的卫星网络。

3 海事卫星系统构成

海事卫星系统由船站、岸站、网络协调站和卫星组成。下面简要介绍各部分的工作特点:

(1)卫星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空的3颗卫星覆盖了几乎整个地球,并使三大洋的任何点都能接入卫星,岸站的工作仰角在5°以上。

(2)岸站(CES)是指设在海岸附近的地球站,归各国主管部门所有,并归他们经营。它既是卫星系统与地面系统的接口,又是一个控制和接入中心。

(3)网络协调站(NCS)是整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海域设一个网路协调站,它也是双频段工作。

(4)船站(SES)是设在船上的地球站。在海事卫星系统中它必须满足:一是船站天线满足稳定度的要求,它必须排除船身移位以及船身的侧滚、纵滚和偏航的影响而跟踪卫星;二是船站必须设计得小而轻,使其不至于影响船的稳定性,同时又要设计得有足够带宽,能提供各种通信业务。

4 铱星系统介绍

铱星系统由79颗低轨道卫星组成(其中13颗为备份用星),66颗低轨卫星分布在6个极平面上,每个平面分别有1个在轨备用星。在极平面上的11颗工作卫星,就像电话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一样,进行数据交换。备用星随时待命,准备替换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工作的卫星,保证每个平面至少有1颗卫星覆盖地球。卫星在780公里的高空以27000公里/

小时的速度绕地球旋转,100分钟左右绕地球一圈。每颗卫星与其他4颗卫星交叉链接,2个在同一个轨道面,2个在临近的轨道面。

5 铱星系统构成

铱星系统的通信传播方式首先是空中星与星之间的传播,之后是空地和陆地的传播,所以不存在覆盖盲区,且系统不依赖于任何其他的通信系统进行话音通信服务,而仅通过星星、星地间的信息传输实现端到端的话音通信,是目前唯一真正实现全球通信覆盖的卫星通信系统。

铱星电话全球卫星服务使您无论在偏远地区或地面有线、无线网络受限制的地区都可以进行通话。

铱星系统的地面网络包括:系统控制部分和关口站。系统控制部分是铱星系统管理中心,它负责系统的运营、业务的提供,并将卫星的运动轨迹数据提供给关口站。系统控制部分包括4个自动跟踪遥感装置和控制节点、通信网络控制、卫星网络控制中心。关口站的作用是连接地面网络系统与铱星系统,并对铱星系统的业务进行管理。

6 铱星系统和海事卫星系统的比较

铱星系统和海事卫星系统的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铱星系统和海事卫星系统的比较结果

铱星 海事卫星

数量 66颗(外加13颗备用) 14~15颗

轨道 纵向低轨(770公里) 同步高轨

覆盖 全球无缝隙(极对极) 南北纬80度以内

频率 1616~1626MHz 1525~1660MHz

话音质量 接近于有线电话 延时较大

陆地基站 不依赖于陆基的星际传播 依赖陆基

通话资费 20~25人民币/分钟 约7美元/分钟

接通率 97.70% 92%

机载设备重量 7kg 20kg

机载设备投资 约120万人民币 约300万人民币

设备供货周期 1~2个月 8个月(波音参考)

数据带宽 2.4K 2.4K

国内频率许可 航空频率 应急频率

适航取证 VSTC、SB覆盖多机型 无VSTC

另外,铱星通信链路不依赖地面基站的星星传输:铱星特有的星际传播,使其在通信上完全摆脱了对地面基站的依赖。而海事通信链路则依赖地面基站的畅通。

7 铱星的优势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知铱星系统有如下

优势:

(1)6个纵向轨道决定了极地信号的充分覆盖;由于每颗铱星都经过两极,因此越靠近两极,信号越强,通话质量越好;极地通信接通率99.95%,掉线率0.01%。

(2)充分解决了海事卫星、ACARS在极地不覆盖无法通信的不足,是海事卫星及ACARS通信的完美补充。

所以,综上所述,铱星通信将会是未来机载通信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孙沫,李兴林.满足信息化需求的Inmarsat移动卫星通信技术[J].通信世界,2005,(28).

[2] 刘念.太空信息高速公路——铱星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J].航天,1998,(3).

[3] 罗利春,王越,陶然.铱星系统的竞争优势与四维空间特点[J].电信科学,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