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材料作文

高考材料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材料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材料作文

高考材料作文范文第1篇

一是材料内容的具体性。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常见的是生活事实、寓言故事、文辞摘用、图表音像四种,这些材料具体形象,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二是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就全国课标卷三年的作文题来看,高度开放的趋势非常明显。从语料的选取来看,内容丰富显而易见。2009年属于道德拷问型,是对良知的探求,2010年材料属于中性思维型,2011年则属于主流意识型,而2012年则属于道德评价型,强调的是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但是,不管什么类型,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类自身、贴近个体的心灵和情感的与主流价值观“形影相伴”的材料永远是备考的首选。高考作文不单单是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同时也是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平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点在高考命题中的表现也越来越明显。

三是材料角度的层次性。材料内容的丰富性,给考生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可能,力求给学生更为宽泛的写作范围,也就决定了审题立意的多样性。三年的作文题,都体现了这一指向。2010年――人才的成长需要宽松的环境、好奇心是成才的催化剂、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成才的第一要素、主客观条件与成才;2011年――考生只要围绕“中国的变化”这个中心来写基本上都是符合题意的。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只要能够从以上各个方面得到启发,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会有话可说;2012年――①顺手之为可成大善,举手之劳可铸大德。②莫要舍不得付出些举手之劳。③做事,无关乎分内分外;做人,才能无关乎利己利他。④道德的行为源于道德的意识,行关乎心源乎心。⑤施恩理应得到感谢。⑥感恩是对行善的奖励。选择的角度大大增多了,审题的难度也相应降低了,真正游离原材料、跑题的作文的数量大大降低,给了考生充分体现自己写作才能的演练平台。

四是标题自拟的灵活性。题目自拟的要求为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开了一扇窗。总结阅卷考生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拟定:明中心或论点(主旨)、总领全文、表达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变式语句、设置悬念、暗示线索、人物、地点、时间、事件、某句话、物。

总之,记叙类文章的题目应突出事件、意义和人物,议论类文章题目应突出思想、观点。内容上要精要、明确,形式上要生动而有文采;切入点要小,新颖。高考试卷中学生各式各样的题目,是对命制试题者的意图的最好诠释。

高考材料作文范文第2篇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照搬材料原文,而是根据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引述时应注意:

1.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使引述详略得当。

2.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精要的语言进行高度概括。

“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依据。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现象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有规矩;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表述观点的角度:

1.原因: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

2.结果:从结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思考

3.态度:从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对待的角度思考

4.方法:从如何去做的角度思考

“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四、材料运用策略

1.文章忌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题,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这”作何云。

2.忌“引材料”时生搬硬套(照搬)。

3.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

高考材料作文范文第3篇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我们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四.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高考材料作文范文第4篇

怎样精挑细选呢?

一、引经据典

引经据典就是向古人索取素材,选取与文章相关的典型事例、名人名言、诗文佳句等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写文章也要不断的从外界获取知识,否则会成为一潭死水。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岁月可以吹干易水,却吹不尽我们对荆轲的思念。为报燕太子之恩,他义无返顾的踏上了行刺秦王的不归路。价值之花在易水边悄然绽放,也在荆轲那赤诚的心中绽放。

“青山有幸埋忠辜,白铁无辜铸逆臣。”时间可冲淡中原的色彩却冲不淡我们对岳飞的记忆。想当年,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让母亲把“精忠报国”刺到脊背上,他是要把这几个字刺进自己心中,价值之花在那爱国的沃土上尽情开放。

――《让人生的价值之花盛开》

本文旁征博引,大量运用典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显了“青少年价值观”这一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选材要新颖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飞速发展,所以我们选材应当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让读者觉得新鲜。谁愿意吃冷菜剩饭?这就要求我们要随时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关心时事,关注热点问题,多看看“焦点访谈”“大家看法”“今日说法”之类的节目。

如:爱是什么颜色?

2008年5月12日,震撼撕裂大地,黑云笼罩,死神降临,将世界变成废墟,但我们决不放弃!

看,爱在闪光,在发亮。看着爱的色彩,就有生的希望!

你说,爱是绿色的。看绿色!武警战士在行动!

你说,爱是白色的,看白色!白衣天使在行动!

――《爱的颜色》

本文结合时代内容,选取了大家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5月12日地震,紧扣材料中的“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来构思,通过自己眼中不同人的特征――颜色以及他们在地震中的不同表现诠释了“爱的颜色”。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三、以情动人

好的文章五彩斑斓,有的以构思巧妙见长,有的以立意深刻见长,但最能够让阅卷老师心动的却是真挚的情感,他能够引起读者和阅卷老师的共鸣。怎样才能以情动人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用心观察生活。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这就要求我们写作要绝对坦白,跟做人一样没有丝毫隐瞒,把整个身心倾注到里边。

如:看到那一幕――您站在一片废墟上,捡起一个破旧的书包,捡起一只被压得不成行的鞋子,看着您满脸写着愁苦,看着您辛酸的泪花,我不禁想哭。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领导,没有一点官样;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领导,没有一点官架;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领导,没有一点官腔。像您这样的官,使人不得不心生敬意。

高考材料作文范文第5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2017年高考考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

其中语文科目有两点主要变化:一是“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二是“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以达到“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对于这些变化,广大师生有赞赏,有质疑,有困惑……

请根据材料,从实际情况出发,就这次高考语文科目的某一点调整及其意义阐述你的认知与理解。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社会热点类的新材料作文题。题目从最新的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考纲修订引发关注一事入手,没有任何的情感态度倾向与隐性引导,极具客观性。所以我们在审题立意时需要从材料本身出发,深入挖掘材料的实质,并探究文件颁布的深层次原因,从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入手,结合社会的种种正在热议的语文教育和改革方面的种种问题,从历史溯源,向现实看齐,试着从青年人的角度来谈谈这一及修订社会影响和价值导向。

从语文学科考纲修订的内容看来,一是“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这则修订,可以主要从语文学科考查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重视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的方面来看,可以说这样的修订,体现的是语文学科面对信息化时代的积极应变的态度,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

二是“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以达到“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色独具。为了提高中学生现代汉语的读写能力,批判性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作为中国人我们也要知道,传统的文化是中国社会和中华儿女的精神之“根”,只有根系茁壮成长,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为健康地发展。修订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如果考生能够更进一步,从修订一体现出的积极面向未来、适应时代的倾向,和修订二体现出的勿忘传统、薪火相承结合起来,联系到高考考纲对学子综合素养提升与培养的宏大布局和良苦用心,可谓是把材料吃透,以这样的整体观照的眼光和视野去行文,定可无往而不利。

合适的立意可以有:与其抱怨怀疑,不如激流勇进;努力做适应新时展的新人才;找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之根;新时代的语文,新时代的命运与责任等。

例文1

找回失落的情怀

郑宇琦

无论何时想起,拥裘衣炉火,泛舟湖上,烹茶煮酒,踏雪寻梅,在一片银色素白之中,都是那种令人心醉的恣意。

无论何时想起,四世之家,长辈高坐,慈眉善目,小辈承欢膝下,欢歌笑语,热闹满堂,都是那种令人心暖的温馨。

无论何时想起,暮春之时,竹林送爽,二人对坐,闲敲棋子,夜挑灯花,读书分茶,都是那种令人心驰的自在。

无论何时想起,也都只是想起,也许在当下匆匆忙忙的日子里,我们已经无意间失掉了前人的那一份情怀,无处寻觅,而眼下高考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便刚好给了我们一个找寻的契机,去寻回那份不知何时失落的情怀。

当下,我们有林林种种要追求、要顾虑的事,在紧张的现实生活中,为了让我们多了解古代文化,只能高考做出硬性要求,诚然这是无奈之举,但确实是最为行之有效、最有意义的办法。

高考要求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是在我们去真正感受这个文明古国经久不衰的宏大气息,是在给我们机会去触摸它那温热跳动的脉搏。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是黄钟大吕,是笔墨春秋,是一段段铮铮铁骨的故事,是一幅幅素淡朦胧的丹青水墨,可是我们整日里慌慌张张地奔波,有多久没有想起它,即便高考现在提及了它,可我们也确实要真真切切地回望它,走近它,找回我们伟大华夏的庄严与博大。

高考作此要求,也确实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陶冶了我们的素养。

当我们走入历史,忘记高考,一想到这个世界曾来过孔孟老庄、大小李杜、岳飞苏武、秦皇汉武,一想到空气中留有他们的温度,树木上有他们的指纹,怎么不会让你热血沸腾,豪情万丈?高考的要求恰好让我们得以名正言顺地去学习和感受先贤留给我们的深沉睿智,旷达洒脱,让我们与之共沐风雨,代代守望,提升的怎能仅仅是我们的作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高考的要求,让我们真正地可以转身,凝望过去,去触碰那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去感受那些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去寻找那些先人们带给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做好一个历史重任在肩的学子,锻炼历史中人应有的魄力与情怀。高考如此恳切地放我们收拢过去的岁月,熔炼隽永的情怀,去发现有美可以留恋,有梦可以相依,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