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力科技论文

电力科技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力科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力科技论文

电力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作为国内超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科技管理体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托电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非常急迫的。2010—2013年,托电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了各级责任主体的科技创新工作职责,编制了托电公司人才培养规划,启动了技术创新信息收集平台创建工作,建立了科技成果及论文评审体系,开展了年度科技成果的推荐、评审工作,丰富了科技项目攻关与合作形式。托电公司各级科技管理人员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尤其是在火电机组脱硫、脱硝、空冷、干除渣、水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科技人才制订了完善的激励制度,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激励。科技管理体系在推进托电公司安全生产、促进节能减排、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托电公司科技管理体系实践分析

2.1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方式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管理体系建设实践的基石。在人才培养方面,托电公司一直注重人才培养环境的创造、人才成长平台的搭建和人才选拔、任用方法的研究,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和提高全员素质为目标,建立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任用的良性循环机制。(1)建立人才快速成长的流程化和专业化培养模式。按专业、分层次设计各类人员的培训项目和培养目标,确保进入托电公司的员工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企业,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达到岗位需求。(2)发挥技术、技能专家的作用。技师和各级专家统一实行“日常积分制”业绩管理,制订技师及高级技师的日常考评方案。在培养人才、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方面针对专家实施“量化积分管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在科技攻关“摘牌”的同时,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3)创新实操培训模式。托电公司建设实操培训中心,开展内部取证,以提高员工安全、操作和检修技能。开展厂内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为发现技术人才搭建平台。(4)后续学历教育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利用网络办学的优势,采用进校不离岗方式,与相关高校配合,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同时,用函授站、办学点等方式,消除职工在职学习的不便,满足职工层次提升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托电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实现了培养技术、技能,管理多专业、多层次人才团队的目标。3人荣获“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2人荣获“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技能选手”称号,42人次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2创新科技信息成果收集方式

企业相对于高校、科研院所来说,存在信息滞后、信息来源少、新技术实验数据短缺等劣势,这种劣势将会导致低科研水平的科技项目、改造方案的出现,进而导致企业内部技术力量、科研经费、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根据这一情况,自2010年起,托电公司创新科技信息收集交流方式,将原有的“现场出现隐患咨询相关院所了解相关资讯”(如图1所示)这一被动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改变为“主动收集外部科技信息”(如图2所示)。原有信息收集方式存在被动、信息传递迟滞等缺点,创新后科技信息收集方式具有数据全面、传递及时的优点。(1)每月收集中国电科院科技快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及其他系统的科技动态,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重大设备厂家及各类科技信息网站的信息,面向技术人员公开。(2)每年收集系统内及电机工程学会的获奖成果及论文信息。(3)随时收集各种会议资料及外出培训、调研资料。要求每一位外出培训人员提交培训期间学习、调研的资料,并在公司内部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扩大新技术资讯的覆盖范围。(4)积极与主机厂家以及国华、京能等同型机组电厂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开展对标学习,互相促进;及时在厂内交流大唐集团系统科技创新和先进经验,发挥集约化优势,共享科技进步成果。托电公司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并指导专员使用。这些有益信息一方面以OA公告形式对全体技术人员公开,另一面以内部数据库形式存档,方便技术人员随时检索查询。除了创新科技信息收集方式外,托电公司还对以往的科技成果、论文、专利收集方式进行了调整,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技论文成果申报常态化。截至2014年6月,《一种新型五防挡板》等77项实用新型专利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高压试验信息管理系统V1.0》等3项软件著作权专利取得国家版权局授权。目前,托电公司的专利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下一步要实现专利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不断催生自主创新的动力。

2.3创新科技项目攻关形式

在科技管理体系项目攻关方面,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培养专家为指导思想,通过现存技术难点和专业课题确定科技项目,实行挂牌招标制攻关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手段,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和攻关项目。科技课题来源如图3所示。对科技课题进行分类,个性问题派专人承担,共性或疑难问题进行网上挂牌招标,由员工自主选取课题摘牌,并提供攻关方案,保证选出的课题有代表性、有研究价值,为整个科技活动指明了方向。项目进行中,按节点进度进行检查,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需提供试验数据、总结报告等材料,归口管理部门和公司专家管理委员会对攻关成果进行审核、确定评定结果,攻关后对形成的论文和成果进行评比、奖励。2013年“科技项目管理平台”在托电公司正式上线,实现了网上便捷的流程化管理。通过落实责任制,建立“课题—责任人—闭环—奖励”系统化的科技管理模式。引入科技项目“后评价”[3]方式对科技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在科技项目完成及应用一段时间后,对科技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应用情况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后评价”情况,如果科技项目成果应用情况良好,则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推广,如果应用情况不理想、不如预期或是应用一段时间后技术需要升级,则反馈为新科技需求转换为“攻关课题”,进入新一年的科技工作计划中加以攻关。这样,科技项目管理进入了“滚动”规划状态,使科技项目有了不断论证、开题、立项的良性循环,可以确保每项科技项目“物尽其用”。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使科技经费向解决生产难题倾斜。2011年至今,托电公司科技项目直接资金投入达943万元。经过3年的积累和沉淀,2014年托电公司计划投入726万元共计开展13项科技项目。

2.4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

(1)将高校及科研院所尖端技术与生产实际结合。2013年托电公司与高校进行产、学、研结合,完成《汽轮机转子寿命损耗在线监测系统》,对托电公司机组汽轮器转子不同工况下寿命损耗状况有了准确把握,应用该成果将提高汽轮机转子寿命监测准确性,进而提高整个汽轮机管理水平。(2)与地方科委、科协、行业协会交流与沟通,学习先进的科技管理经验和理念,提高托电公司科技创新管理能力。(3)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教授,讲解行业发展动态,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5科技成果转化

将科技成果运用于实际生产,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才能使科技管理进入良性循环。托电公司将科技成果作为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成功转化、复制推广、助推托电公司的安全生产作为检验科技创新工作的标准。托电公司对多项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全厂10台600MW机组,先后进行了“自动调节与控制系统优化(URO)”“汞在线监测装置”等多个项目的攻关。URO项目运用Ovation控制系统的预测控制和过程模型改进机组负荷响应速率,协调锅炉和汽轮机动态特性,提高负荷响应速度,同时兼顾机组稳定性,单台机组创造了月均47万元(600MW机组)的经济效益。“汞在线监测装置”更作为国家环保部在托电公司的试点项目,落实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为针对汞问题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谈判提供了可靠数据。通过“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等一系列环保类成果的转化,几年来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大大降低,仅氮氧化物就由改造前的600mg/m3降低至240mg/m3。2013年,托电公司专利技术《汽机高调门十字头止动板》经验证可以极大提高机组高调门可靠性、安全性,目前该技术不仅在兄弟单位中推广转化,并在东方汽轮机厂同型高调门生产中成功应用。

3结束语

电力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针对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做出了如下解决方案:设计基于先进的平衡计分卡管理理念,制定高效的绩效考核管理流程,实现绩效管理的自动化和开放性,完成平台数据、质检数据、排班考勤数据的自动获得,兼容主流的平台和质检系统、排班系统,考核项目能根据企业管理实际需要,自定义个性化绩效考核标准及体系。

1.1建立95598电力客服中心绩效指标体系

一个结构严谨的平衡计分卡,包含一连串连结的目标和量度,这些量度和目标不仅前后连贯,同时互相强化。为使企业的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将客户服务战略逐步分解,转化为平衡记分卡中四个维度的指标,建立一个95598电力客服中心绩效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绩效管理系统涉及的主要指标有:①财务指标:平均单呼成本、人均话务量、工时利用率等;②客服指标:客户满意度、投诉率、平均应答速度、服务水平、95598品牌形象认知度、客户增长率等;③业务管理指标:工作态度、应答正确率、质量监控、受理话务量等;④人员培养及开发指标: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失率、出勤率、技能考核、学习培训、工作积极性、荣誉奖励等。然后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选取战略指标进行细化,确定具体的指标考核内容,并且对指标进行定义。

1.2电力客服中心绩效管理系统化

智能设计根据新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绩效管理应用系统,该系统能从其他营销业务系统中获取关键指标数据,并通过计算机快速汇总和运算,大大提高考核人员的考核效率。绩效管理系统的主要使用对象是95598客服中心的管理人员,其他人员可通过此系统查看绩效考核结果。如图2所示。绩效管理系统通过管理首问责任制、质检结果、业务知识掌握程度、服务质量投诉等人工量化数据,结合满意度、受理话务量、接通率、一次解决率、工时利用率等平台统计指标,实现对座席人员的绩效统计、考核。人工量化数据由考核专责(或班长)管理,基本考核指标从报表系统和质检系统等系统中获取。绩效管理系统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呼叫中心的管理人员(主管、经理、班长等)。本系统主要分三种用户:普通用户、考核人员、受理反馈。普通用户只能查看本人的绩效考核结果及其反馈信息。考核人员可以定义及管理考核指标及考核模板,还可以对权限内的人员进行考核计算。受理反馈的用户可以受理反馈信息。一个用户可以具备一种或多种权限。如图3所示。图3用户在绩效考核系统中的使用权限绩效管理系统通过外部系统导入基本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可自定义人工量化考核指标、加/扣分考核指标等形成系统考核指标库;应用考核指标库选取所需的考核指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后形成考核模板,再依据考核模板执行绩效考核。如图2所示。

1.3电力客服中心绩效管理系统功能解析

绩效管理系统摒弃了以往的手工计算绩效,通过接口,快速获取平台指标的数据并根据计算公式自动计算结果。既省去了大量数据录入及计算繁琐的公式的时间,也提高了准确性。同时,本系统还融合了“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定制考核模板,多维度综合地考核员工,为绩效管理人员提供了有效和科学的管理工具。总体来讲具备以下优势:首先,基于先进的平衡计分卡管理理念设计,实现高效的绩效考核管理;其次具备自动化和开放性:平台数据、质检数据、排班考勤数据自动获得,兼容主流的平台和质检系统、排班系统;最后具备个性化和灵活性:考核项目能根据企业管理实际需要,自由定义,个性化绩效考核。具体来讲,其四大功能有。如图4所示:①绩效定义:可自定义绩效考核模板,针对不同的考核岗位,只需调用相应的模板即可考核指标分为:平台指标和人工录入指标。平台指标的数据直接从其他系统中获取并自动运算。人工录入指标多为客观评分类型,需手工录入。②任务表:一个任务可考核多个对象,便于批量考核,集中统计。平台绩效指标由系统自动获取数据并运算,只需统计人工录入数据即可,大大减少数据统计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③绩效结果:所有用户包括客服人员均可在线查询绩效结果。若被考核人对绩效结果有意见或疑问,可发起反馈,使考核更加公正。绩效结果可导出。④绩效反馈:系统建立直接的沟通反馈渠道,被考核人可在线向考核人员提出意见。提供反馈平台,更公平公正,让绩效考核不流于形式,由被考核人直接监督绩效考核质量。

2结束语

电力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客观要件 行为 主观罪过

 

    一、行为理论的一般学说

    1.因果行为论。19世纪以来德国刑法学界受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与机械论的影响,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观察人的行为,因此又称为自然主义行为论。因果行为论者坚持把意志和行为剥离开来,认为意志是解决责任的问题,其内容并不是属于行为范畴;在结果无价值的基调上将结果也视为行为的组成部分,它将思想、单纯的反射举动区分开来,实现了行为理论的机能。

    2.目的行为论在日的行为论者眼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对客观行为的可控性是核心。目的行为论虽然解决了不作为的问题,即不作为都是行为人对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有明确认识的;只要采取不作为的方式就能达到自己的日的。但是它同样存在着瑕疵,它无法回答在过失犯罪中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因为刑罚不是对人的正常行为进行评价,而是对行为之前的并造成的某种法益的损害放任或者促进的心态进行谴责。

    3丰社会行为论。社会行为论主张凡是足以引起有害于社会并有社会意义的就是刑法上的行为范畴。在因果行为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评价的因素,即是行为不具有社会重要性,不为社会规范所调整的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批判这种学说的观点把矛头集中在它的社会性因素上:一是社会重要性太抽象,是纯主观性的价值评价,不能把握;二是社会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价,与同是价值评价的法律规范有重复之嫌。

    4.人格行为论。人格行为论是由日木学者团德重光提出的,该理论是以人格责任论为基础,认为行为是行为主体的实现化,人格与其木身的生物性,心理性以及周围环境造成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由于人格行为论是着眼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行为环境和人格环境的相互制约,因此从故意到过失行为,作为到不作为,只要能表现出人格态度的行为就可以被视为是刑法中“能表现人格”的行为。人格行为论也说是事实和价值共同评判的统一体,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行为为核心,发展成了将行为与行为人相融合的犯罪木质二元论的基木立论点。然而人格行为论同样存在着外延过宽的缺陷,可能将刑法中没有进行评价的行为也纳人刑法之中。

   二、审视我国关于行为之定义

    关于行为的定义,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认为是人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种认为“危害行为”在刑法上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犯罪客观要件内容的行为;二是具备法定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后一种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就是犯罪行为。第只种观点认为危害行为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在上述只种观点中要么是刁啼巨将人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排斥在外;要么同样无法回答过失犯罪的木质。

    既然通说的行为理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瑕疵,行为,作为我们打开犯罪本质之门继而研究刑事责任的钥匙洲吏得我们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来对传统学说进行反思,重新选择前进的方向。因此林教授在《刑法散得集》中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行为的本质是一定的主体控制或者应该控制客观条件作用于一定的人或物存在状态的过程。笔者予以赞同。这一全新的行为定义将行为看成是行为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系列过程,不仅解决了不作为,过失犯罪的理论争议,更是化解了共同犯罪中的“部分行为承担全部责任”的理论尴尬,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承认行为是行为人客观上作用于犯罪对象的条件重包括了利用他人行为,那么这里的“他人的行为”包含了他们正常之为或不知情之为、过失之为、故意之为和正当防卫,难免扩大了间接正犯的范围,从而使得共同犯罪理论的存在价值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

    同时,解读陈教授的行为概念,不难发现他的观点实质上欲破除“行为核心论”的传统。一个客观行为的重心是围绕着行为能不能正确地认知这些条件的客观属性以及能不能认知这些条件是出于自己的控制(或者应当控制)的范围之内的。行为不过是行为人的主体资格和主观罪过的现实化和客观化,行为和主观罪过

电力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研究者魏雄广认为,课堂管理观是由教师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而产生的对课堂管理的看法和态度。张育青认为,课堂管理观是指由教师的质量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而产生的对课堂管理的看法和态度。结合以上学者对课堂管理观的界定,本文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观的理解是:教师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中,基于对教师课堂管理、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课堂管理的个人看法。首先,教师的课堂管理观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体现了特定时期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其次,教师的课堂管理观是经过严密思维加工后的理论成果,是从实际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的经验及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的一些朴素的观点,这构成了教师的课堂管理观的内容。最后,教师的课堂管理观是教师教育观念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质上折射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所秉持的价值观。

二、教师课堂管理观的特征

(一)个体性

课堂管理观作为教师对课堂管理的一种观念具有深深的“个人烙印”。观点、观念是个人的一种认识,这意味着教师所有的关于课堂管理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他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发生认识论论证了认识是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逐步建构的结果,而教师就是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的。每位教师的课堂管理观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这反映了每位教师在建构自己对课堂管理的认识时,对同样的客观教育事实认知所选取的视角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另外,教师头脑中对同样的课堂管理观内容的结构方式也不一样。因而,无论是教师课堂管理观念的内容,还是其表现方式,都具有个体性。

(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

教师的课堂管理观一般表现为在课堂管理中外显的语言、行为,即教师课堂管理观与其课堂管理行为之间表现为一致性的关系。但是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践行的行为与头脑中持有的课堂管理观并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矛盾的。研究者如张婷婷、黄敏及朱江涛等已经提出了教师课堂管理观和课堂管理行为存在差异的观点。教师课堂管理观能否表现为相应的行为受很多因素影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课堂中师生的行为是多样化的,师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行为都有从事这一行为的需要和理由,每一种行为的产生都受到主体当时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以及当时环境的影响。〔4〕

(三)情境性

“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认为,人不能被看作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研究一个人,一定要同时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即他的家庭、学校、朋友、工作场所等在社会中的状态。因此应重视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所折射的课堂管理观与当时所处的具体情景之间的关系。这也提醒我们根据教师个别的课堂管理行为去判别教师的课堂管理理念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脱离具体的情景去谈论教师的某种课堂管理观将失去意义,也即是要求我们要将教师的某些课堂管理观与具体的情景相结合来分析。

三、教师课堂管理观的作用

(一)教师课堂管理观对教师的作用

1.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其课堂管理行为

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其课堂管理行为,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行为也是其课堂管理观的外显,而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并不必然反映其课堂管理观。现实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与其课堂管理观会出现脱节现象,其原因复杂多样,但毋庸置疑的是教师课堂管理观念在不同层面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斯波戴克认为,“当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他们要处理收集到的信息,他们会与已积累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联系起来考虑这种信息的含义。因而,教师的行为和课堂决策是由他们的观念支配的。”

2.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其课堂管理效率

不同的教师会持有不同的课堂管理观,而课堂管理观的不同使教师采取不同的课堂管理方式,进而产生不同的课堂管理效果。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而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一些教师不科学的课堂管理方式,不仅没有促进课堂管理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还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失败,导致其人生理想的破灭。当今,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及关注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等课堂管理观已经深入人心,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管理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完美人生奠定了基础。

3.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其认知

教师的课堂管理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而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就像一个过滤器,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管理活动时,他们会将收集到的信息和自身的课堂管理观联系起来去思考、解释和处理信息。帕贾斯(Pa-jares)认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广泛地影响着其认知加工过程,它不仅影响着注意选择、信息检索、贮存、提取等信息加工过程,而且还通过影响其情绪情感来间接地影响认知过程。课堂管理观从属于教师教育观念,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因此,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必然影响教师的认知及认知加工过程。

(二)教师课堂管理观对学生的作用

1.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学生的课堂态度

教师受课堂管理观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课堂管理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影响学生上课学习的情绪状态,也即是影响学生的课堂态度。一方面,教师以严格的课堂纪律、批评否定等课堂管理方式进行课堂管理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有效的课堂纪律、适时恰当的批评否定是维持良好课堂秩序和提高课堂管理效率的保障。另一方面,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兴趣、特长等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信心。

2.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

20世纪60年代对课堂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参与性,在管理理念上达成了排斥严格的稳定性和只强调课堂中秩序的共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管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德雷克斯逻辑后果模式强调要尽可能的利用行为本身所产生的逻辑后果使学生从经验中体验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进而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态度。根据这一观点,教师在课堂管理理念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强调师生彼此尊重,将会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负责,有利于减少其问题行为的发生。

3.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学生的自我定位

电力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 课题制 教学实践 重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99-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实施“课题制”教学模式,引导90后大学生带着中国化的诸多理论问题深入基层,调查当下中国社会民生、舆情、经济、生态等现实问题。由此不但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满堂灌”的压力,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调查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精神,最终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但随着逐步深入推广,课题制教学模式的实践目前却存在着“学生参与课题的表面化和形式化;课题研究的重复性和低层次性;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质量普遍不高,应付了事现象严重”[1]等问题,课题制教学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思政理论课的学习效果。造成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指导教师在课题制实践过程中的方法问题,有学生课题研究中的方向把握问题,有课题研究学习目标的确定问题,还有考核方式的选择问题。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四个结合”和 “三个调整”是解决思政理论课“课题制”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关键。

一、思政理论课推行“课题制”教学模式需重视“四个结合”

(一)课题研究和理论学习相结合

课题制教学过程中,课题的选择确立、组织实施和结题报告的全过程,是大学生将与中国国情、民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课题制的实施不能和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脱节。指导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的理论知识,带着渴望在现实中找到答案的问题,通过寒暑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以及社区援助活动等实践活动形式,接触基层社会,体验民生民情,并在真实鲜活的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学生将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化为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对理论的鉴别力、判断力和选择力,把中国化的内化为自我情感需要,逐步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题制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课题制”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中做,在做中学”[2],师生共同参与,将的观点和方法与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带动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科学观念的意义建构,并促进严谨治学态度和创新人格的形成――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一定的研究技能。所以,帮助大学生“克服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培养问题意识”尤为重要。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辩论、对话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找准自己既有兴趣且又有能力承担的研究项目。另外,指导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项目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学术科技“奥林匹克”大赛,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三)课题制教学法与其他多元化教学模式相结合

任何好的教学模式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较多的辅助教学形式。课题制教学法强调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只有通过研究才能获得新观点、新体验。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保证对学科体系的全面把握,同时,也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文字驾驭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为了保证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要建立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方式来支持课题制教学实践。在保证课堂系统性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建立辅助学习平台,展示一些课程简介、课程规划、案例视频资料、经典著作、政策文件汇集等;设置讨论课,师生共同对某些有争议的焦点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重视课题研究的答辩环节,引导学生继续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充分展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四)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3] 把学生从“填鸭式”的灌输思维模式下解放出来,是为了让学生在更广大的空间中得到更多,即“学会怎样学习”。“课题制”教学从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课题小组的成立、研究计划落实、研究方法的选择,到资料信息的收集处理、研究成果的形成和展示,都应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的主导性则应有全新的阐释――在课题制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将研究方案确定以后,需要暂时退到后台,但并不意味着退出教学舞台,而是要在后台为学生学习、怎样学习提供各种支援。教师要认真构思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具体方案、热心指导学生学习小组课余活动、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方便、联系专家小组成员指导学生成果等等。

二、思政理论课推行“课题制”教学模式需解决“三个调整”

(一)调整课程考核方式,过程与结果并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①,这种考核方式因其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突出终结性评价,忽视学习过程性和评价的诊断性而长期受到学术界的诟病。

课题制教学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始终,无论是选题、调查,还是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学生的理论知识架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驾驭水平、科学创新精神,乃至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均在此过程中得以集中展现。所以,这就要求该门思政理论课必须对原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增加学生课题研究成果在期末总评中的比重,且重点考察其“兴趣度”、“掌握度”和“实效度”;增设“面试+答辩”环节,考察课题研究团队的综合素质;尽可能地跟踪记录学生平时学习的翔实情况,使考核评价经常化、具体化、客观化,采取过程与结果并重的“齐头并进”式的评价方式。

(二)调整教育目标,分层指导教学

课题制教学的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审美等方面所要达到的质和量的总的设想和规定,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化理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4] 由于学生的水平层次不能整齐划一,所以,在思政理论课的课题制教学实践过程中,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兴趣关注点。针对学生的多层次性,分年级、分专业、分批次,逐步推广课题制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内在需求的多元化。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分层(文理工艺的学科差别)、需求分层(升学、考公务员、创业等不同要求)和兴趣点分层(民生、舆情、经济、政治、心理等不同领域),也可以对课题本身难度进行分层(难、中、易),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能力承担的课题项目。通过这种分层指导教学还可以解决教学目标与考核目标不一致的矛盾,更能有效地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

(三)调整师资定位,加强师资自身知识储备

传统教学指导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课题制教学的实施。教师要想成为这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就必须重新定位。思政理论课教师通常有着较强的思政理论功底,但课题制教学模式则更注重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教师的主要任务就转变成“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5]――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完成以下转变:从“知识单向灌输的专才”向“能够开发专题、设计教学流程并全面组织教学过程的通才”方向发展;从“单一研究理论问题的理论型教师”向“更注重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复合型教师”转变;从“对教学中一般问题的研究”向“国情民生问题研究”方向转变。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篇》)作为万物的灵长,人区别于物并称其为一个人的根本依据在于人具有主体性。鉴于此,重点关注“四个结合”和 “三个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是课题制教学实践模式的关键。

[注]① 近几年高校在逐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三个代表概论》等已经是开卷考试。

[ 参 考 文 献 ]

[1] 周慧芳.课题制学习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 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