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面与面相交得到

面与面相交得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第1篇

声像教学与面授辅导有机结合必须把握的几个环节

检查自学情况,帮助学员搞好自学自学是农广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不加强督促检查,对自学过程进行控制,自学就可能流于形式。为此,辅导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控制。引导和补充帮助学员看光盘、录像、听录音在学员收视收听之前,应提示本讲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提出重点、难点,让学员带问题地看和听,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面授是帮助主讲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补充。补充一定要立足于本地和学员的实际情况。辅导内容、时期、时数及技巧辅导内容要有针对性,辅导教师在各课前应先认真收看,收听主讲教师的教学资料,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的原则,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设计练习。多媒体声像教学与面授辅导课时数一般要按1:1考虑,可灵活掌握。

运用声像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工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但要充分运用好这一教学形式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提高声像教学质量声像教学质量是提高声像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现行的声像教材,总体上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但也有部分教材存在着重复文字教材、内容滞后、画面单一、枯燥无味的情况。要进一步提高多媒体声像教学的质量,应从声像教学的设计、导编、主讲教师的授课艺术、视觉,视听艺术、制作质量等环节把关。达到通俗易懂、声情并茂。使现代化声像教学为广大学员所接受,这是推行和发展现代化声像教学的关键。提高农广校教师对声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制约措施,促进声像教学的推广及应用声像教学是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一大优势,也是特色体现。必须立足于现代化多媒体声像教学,并在这一基础上研究和探讨更适应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声像教学在推行过程中,要采取相应强制做法,把应用和开展声像教学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硬指标,落到岗位责任制中。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使声像教学在实践中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从而促进声像教学的开展,真正达到“电”教的目的。加整县级农广校声像教学媒体的配套建设一是硬件建设。抓好录放像(音)设备,卫星地面接收设备的配套建设,使每个教学班达到一套录放像(音)设备的标准;二是软件建设。抓好录入像(音)带的录制工作,使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配套的光盘。只有这样,推得现代化声像教学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才成为可能。

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第2篇

期的平面交叉口间距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础

条件、技术条件以及思想理念等会对交叉口间距研究产生影响的因素

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交叉口间距;道路网密度;交通信号控制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道路网络是城市综合交通的载体,它所具备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要

同时服务于长、短距离交通,快速、常速交通,以及非机动化及行人

出行需求。对于道路网的研究,主要有道路密度、道路级配、路网布

局、路网容量等,其中道路密度是城市道路建设的主要指标,基本要

求的路网密度是规划合理功能结构路网的基础。而道路密度与道路间

距成反比关系,交叉口间距对交通的影响较大,本文通过相关研究的

总结,就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研究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1、规范中的规定

我国现行规范对交叉口间距没有明确规定。《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规范》(GB50220-95)仅对道路网密度进行了规定;《城市道路交叉

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建议“交通信号控制的各平面交叉

口间距宜相等”。

2、平面交叉口间距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平面交叉口间距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包括交通安全和交通运营两个方

面[1]。

2.1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研究认为,无论是信号控制交叉口还是无信号控制交叉口,随着交叉

口间距的减小交通事故率增大,交通安全性减小。

2.2对交通运营的影响

交叉口间距对交通运营的影响,包括“通”和“达”两方面,即对长、

短距离交通的影响。交叉口间距越小,“通”性越差,车辆只能以低

速行驶,导致长距离交通出行时间和延误越多;交叉口间距越大,“达”

性越差,导致短距离交通难以便捷实现。

3、关于干路间距的推理研究

2003年杨佩昆教授提出“重议城市干道网密度”之后,兴起干道网

密度和交叉口间距的研究热潮。将这些研究总结来看,主要包括最佳

公交路网密度法、交通信号控制理论法、转向比例法以及安全和容量

可靠度模型法。

3.1最佳公交路网密度法

道路网是公交网络依存的基础。为使公交路网可吸引乘客的范围能覆

盖所有的街坊用地,假定街坊为方格网形,居民搭乘公交最方便,则

四周公交路线的站点都应设在方格形街道的交叉口上,则在居民步行

时间不超过4min时,要求相邻公交站间距为500m,相应的公交路

网密度为4km/km2[2]。为符合该公交路网密度,则要求全市平均干道

网密度取4km/km2,交叉口间距取500m。

3.2交通信号控制理论法

美国学者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个表达交通

信号控制系统通车效益的“互联指数”公式[3]。通过该式得出结论:

在通车效益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车道数增加,则交叉口间距变

大;车道数减少,交叉口间距减小,也即“宽而稀”的路网和“窄而

密”的路网布局模式理论上都能使交叉口信号控制系统达到最佳的通

车效益。根据我国学者[4][5]的研究结论认为:设置信号灯的交叉口最

佳间距是400m,当超过600m时,信号控制系统的信号协调效益明

显降低,而当超过800m时,信号协调趋于失效。则适用于先进的控

制系统高效运行的干路间距为400m~600m,相应的干路网密度为

3.3~5km/km2。

3.3转向比例法

左转比例是影响城市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关键因素,还直接影响着交通

控制体系的通行效率,我国学者[6]根据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及交叉口间

距,得出转向比例公式:

R左≈R右≈1/(1+L平均/L街)

但从该式并不能准确得出某个交叉口的转向比例,只能粗略的得出居

民平均出行距离、交叉口间距与转向比例之间的一个变化趋势,即:

宽而稀的路网,交叉口间距变大,则左转比例较大。而通过扩大交叉

口间距,加宽道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做法会因为左转比例的增加而

具有通行能力降低的可能。作者未给出转向比例与交叉口间距以及道

路网密度之间的关系。

3.4安全和容量可靠度模型法

交叉口的安全性影响着整个路网的安全水平;交叉口间距影响着道路

的畅通程度。文献[7]建立交叉口安全可靠度模型和容量可靠度模型,

经分析确定:交叉口间距越大,安全可靠度越大,而容量可靠度越低,

认为合理的交叉口间距的确定就是使安全和畅通达到平衡,并示例进

行了分析验证。

4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间距研究影响因素的讨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城

市私家车急剧增长;交通控制系统的智成化发展为多交叉口协调控制

提供了各种可能,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导致了在道路工程的规划设计

理念的转变。

4.1交通控制系统的变化

前文中所述的推理方法都是建立在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在干道交叉

口这个前提上的,因此所研究的都是干路交叉口的间距。但随着汽车

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现象成为各大城市的交通通病,交通事故随

之增加,在此种情况下,从交通安全和畅通方面考虑,即使是支路交

叉口也需要采用信号控制。因此,交叉口间距的研究应包括主、次、

支相交的各类交叉口。

4.2“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转变

机动化起步发展之时,“以车为本”的理念体现在交通规划设计中,

无论是交叉口间距还是交通信号“绿波”通行,关注点都在于实现机

动车的快速出行,而忽视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权力。近几年随着

“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关注重点已转移到路权分配和交通安

全性上,把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权利提升到与机动车同等水平。因

此,交叉口间距的研究将不仅限于机动车的快速性,而应包括行人和

非机动车出行的安全便捷性。

4.3土地利用规划中不同功能区的设置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往往将相同功能的用地集

中规划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在前述研

究方法中,都是单纯从交通功能入手,而未考虑土地利用性质对交通

的影响。就不同的城市功能分区而言,由于用地模式的不同,会导致

各级道路密度、道路级配等方面的不同。一般的规律是支路和次干路

的密度,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而主干路的密度在各功能区相差不

大。交叉口间距的研究也应将不同功能区的影响纳入研究范围。

4.4道路面积率的变化

前文中所述观点:交叉口间距为400m~600m,相应的干路网密度

为3.3~5km/km2,是规范中规定值的1.5倍以上;干路网密度的增

大必然引起支路网密度增加;在满足机动车车道数、非机动车、人行

道宽度及绿化率等各项指标下,必然导致总体的道路面积增加,相应

的道路面积率会增大。道路交叉口间距的研究应同时考虑到与城市道

路面积率的关系。

5结语

在交叉口间距、道路网密度研究中,基本的观点是将“宽而稀”的路

网调整至“窄而密”的路网布局模式,建议干路交叉口间距设置在

400m~500m的范围内,相应的干路网密度为3.3~5km/km2。此后,

随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础条件、技术条件以及思想理念的改变,

可能会对交叉口间距及道路网密度等研究产生影响。建议在城市道路

平面交叉口间距研究中把各项影响因素统一考虑在内,以便获得可以

指导规划设计的合理的交叉口间距。

[1]毛林锋,等.平面交叉口间距对道路交通的影响[J].交通科技,总第

218期,2006年第5期;71~73.

[2]杨佩昆.重议城市干道网密度-----对修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

范》的建议[J].城市交通,2003,1(1);52~54.

[3]才立人.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分析[J].交通工程,1984,

(1).

[4]才立人.SCOOT系统在北京市应用的效益分析[J].交通工程,1988,

(2).

[5]全永.城市交通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6]蔡军.转向比例与合理干路网密度研究[J].城市交通,2005年,第3

卷第4期;54~58.

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成长导师 定向培养 医学生

本科生成长导师制是目前我国高校探索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本科生成长导师制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柔性培养机制, 是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赣南医学院自2007年开始,在免费医学定向生中全面实施成长导师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成长导师制概述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早出现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兴建于1379年),当时新生被录取后到某一学院报到时,学院当局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本科生的导师称Tutor,研究生的导师称Supervisor。导师制就是为一组学生确定一名导师,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师徒”关系。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他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在学习期间每周必须到导师那里去至少一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导师与学生这种谈话叫Tutorial(个别辅导)。导师制教学促使学生对所学科目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是牛津教学体系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成长导师制”中的“导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指导人学习、进修、写作论文”的人,而其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注意不同学生的能力、心理结构特征及个人的兴趣、动机和要求上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个性特征。通过个性化和亲情化教育,导师从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使学生个个受到关爱,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成长导师制”在免费医学定向生教育中的意义

“成长导师制”从实质上讲,就是遵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提高学习能力水平为目的的一种个体化的教育管理形式。它在指导免费医学定向生如何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认识发展自己,坚定“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信念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1.实行成长导师制教学有助于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在本科生教育管理中聘用在医、教、研方面具备一定水平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而且每个导师一般指导几名学生,因此,导师就有条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由于这是一种面对面的个别教学形式,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辅导教学,尤其是教学体制改革的实施,学生更需要细致和个别的指导,这种教学方式贯穿于学生实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按照学生的个性和经历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

2.成长导师的帮助了学生全面成长,即作为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修养、学习、生活、成长的全面性导师

医学院校专业性强,学科多,学生只能被动适应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来完成实习,对学科的认识和自身的发展定位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可以在学生学好基础课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志向,定点定人进行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完成医学生的临床实习任务。

3.实行成长导师制有助于医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医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及科研创新能力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生走向临床医师的过渡阶段,导师可帮助学生实现顺利过渡。对于学生来说,进入临床实习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是在校学习期间没有遇到过的,包括适应当前形势下复杂的医患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能力的初步掌握等。导师制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不但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上的疑难问题,还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导师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了解和指导思想处于形成期的临床实习生,对他们健康成长很有裨益,许多学生将发现导师在他们的学术和专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成长导师制在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中的应用――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根据导师制的相关理念,赣南医学院在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中实施了成长导师制,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运用,成长导生制在医学生的育人模式中发挥了独特的魅力。

1.导有所依:制定完善的选拔考核制度

“导师制”,说到底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化方略、关注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育。这就要求导师必须具备高品行、高素质。赣南医学院选拔导师的标准是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心做学生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行端正,具有奉献精神;具备副高职称以上的在职专任教师及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的管理干部(正科级以上)担任学生班级导师。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解决专业问题、人生成长和心理情感以及交际娱乐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受到班级导师的精神熏陶,感受班级导师的人格魅力。

2.导之以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大学的专业教育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要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赣南医学院的导师们在帮助学生稳固专业思想的同时,主要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通过各类讲座、论坛以及班会等场合,分享自己在专业上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他们通过校友成功人士的个案,分析自学成才的重要性及学习专业的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鼓励他们在学习上持之以恒,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导之以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和职业规划

大学期间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做一个比较详细切实的规划,必能为以后的生活增色添彩,使其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感,减少走弯路的次数。赣南医学院导师们在新生刚开学就举办稳固专业思想的讲座,加强学生对专业和未来职业的全面认识。其次,导师利用“未来,为我而来”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制定长短计划,认真填写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并定期检查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

4.导之以恒:完善学生人格,坚定服务基层信念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导师的工作,其着力点就是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人格状况,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逐步使自己的人格走向健康、完善,使教育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导师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利用各种场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医德和社会责任感,有些导师还把班级带出去,参加社会实践,让更多的同学走出校门,了解基层,服务基层,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总之,“成长导师”能最大程度上实现“以人为本,挖掘学生潜力,发展学生特长,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为学生健康成长导航"的管理理念,能较好的发挥教师本身教育资源的优势,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值得广大院校共同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钱红梅.“学生成长导师制”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金萍.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D]. 苏州大学,2010.

[3]李伟扬等.本科生成长导师制的探索[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成长导师制在免费医学定向生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邓寿群(1975-),男,江西石城人,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管理学硕士,讲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陈S琪(1973-),男,赣南医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第4篇

世界上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要做这个报告,首先要定义,笔者将某国的学前教育定位于由该国政府主导的、以国家政策支持为主体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其次要归类,具体地说,笔者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学前教育归为若干种类型,虽然每个国家的学前教育都有其独特之处,但是每种类型的学前教育的主要教育理念和实践等都应该是基本趋同的。

从“自相矛盾”到“有所领悟”

大凡世界各国在学前教育实践方面都会呈现两种取向:浪漫取向和现实取向。前者强调以儿童为本,强调儿童自然发展,强调儿童自主、主动的活动,特别是游戏活动,强调儿童快乐以及兴趣和需要的满足;后者强调以社会为本,强调学前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功能,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强调为入小学做好准备。

以往,笔者在做这个报告时多少有点“自相矛盾”。理论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应该是“逻辑的”,不是想当然的,但是由于没能想清楚,理明白,只能“得过且过”。

笔者曾用“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来归类,尽管从文化和人的价值观念上可以大致这样区分,即东方国家理当倾向于现实取向,西方国家理当倾向于浪漫取向。但是,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现实表明,这样的分类有太多的“例外”。例如,美国政府、墨西哥政府主导的学前教育是不折不扣的现实取向,而不少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却是浪漫取向的。

笔者也曾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归类,尽管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大致这样区分,即发展中国家理当倾向于现实取向,而发达国家理当倾向于浪漫取向。但是,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现实也表明,这样的分类有不少的“例外”。例如,在最发达国家美国,政府主导的学前教育是不折不扣的现实取向,而有些东方发展中国家的学前教育却是浪漫取向的。

做教师最大的益处就是可以“温故而知新”以及“教学相长”。笔者在多次“自相矛盾”的讲演中经由师生互动和反复思考,在自我否定中终于有所领悟。

笔者突然“有所领悟”的是,如果需要对所有国家作“两分”,那么可以是“高福利国家”和“高竞争国家”,用这种“两分法”可以将几近所有的国家在学前教育方面已经具有的或者本该具有的取向说得明白一点了。尽管绝对的“两分法”依然难以涵盖所有国家学前教育的现实,但是至少能够大致说明每个国家已经具有或者本该具有的相对倾向性。

各国政府制定的政策是一根解决当前该国社会问题的“杠杆”,而不是维护所谓“真理”的策略和方法。政策维护的是执政者的根本利益,因此有执政能力的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其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措施也是十分到位的。

“高福利国家”的政府执行的是“均贫富”的国策,通过较高税收、高福利,让每个老百姓“安居乐业”,平静地过日子,不用担心温饱和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高福利国家”的社会运行方式,其益处是能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弊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缺少动力,鼓励的是“懒人”。在“高福利国家”中,有不少是发达国家,其原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各种资源丰富,人口负担不大,这些国家可以真正达成以人为本,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很高,能够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高福利国家”中,也有少数是发展中国家,它们为老百姓提供“铁饭碗”,吃的是“大锅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结果达成的却是“共同贫困”。

“高竞争国家”的政府执行的是“让部分人富起来”的国策,通过较低的税收和高竞争,让老百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能力的展现,获取相应的所得,国家只承担老百姓的温饱以及最基本的教育、医疗,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高竞争国家”的社会运行方式,其益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动力,弊端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存在问题。在“高竞争国家”中,有些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由于激励竞争,能够使生产力发展更具动力;也有些是发展中国家,它们也激励竞争,为的是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状态。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所期望得到的最终结果都是“共同富裕”,但是一定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差异性共同富裕”的阶段。

从这样的“两分”来思考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问题,那么为什么“高福利国家”的政府已经采取或者认为应该采取浪漫取向的教育,“高竞争国家”的政府已经采取或者认为应该采取现实取向的教育就不难理解了。

从这样的“两分”来思考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问题,那么为什么“高福利国家”的教育轻松愉快,强调自主、选择;“高竞争国家”的教育负担较重,减负难以达成,也就不难理解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

学前教育政策导向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除了不可脱离我国的文化外,也不可脱离我国的政治和社会现状。

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总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一条主渠道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是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否则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否则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2)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改变了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的经济、平等的经济、竞争的经济和开放性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市场机制就是在供求、价格、竞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中发挥节约资源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而竞争是市场活力的灵魂。

为了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我国实施了“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的政策,培育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使他们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焕发了他们的生机和活力,发挥了他们的经济实力和潜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因此要关注社会正义和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分配制度上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需要通过“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以及“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等得以解决。

应该看到,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了,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之间的差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异等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可能会对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威胁。

应该看到,在实现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进程中,伴随而至的边缘地区、贫困农村地区的农民及其子女的生存、发展问题,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生存、发展问题,农村留守家庭及其子女的生存、发展问题,包括上述各种人员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都急需解决。如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对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威胁。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应该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发展总目标相一致,即既有益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有利于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前者是激励竞争,后者是各项社会保障向弱势群体倾斜。

国家的社会性质与学前教育

政策的逻辑一致性

虽然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并非只取决于国家的社会性质,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国家的社会性质至少是制定该国学前教育政策的重要的、上位的依据之一。在逻辑上,任何与国家的社会性质不一致的学前教育政策,都会损害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政策难以推行,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的与做的不一致”或者“教育实践‘异化’教育理念”等状况。

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第5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eleven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talents demand in the field of rail transportation. On this basis, it furth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urriculum, quality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other aspects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hich can cultivate high-quality composite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adapting to market demand.

关键词:就业形势;市场调研;土木工程;对策

Key words: employment situation;market research;civil engineering;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201-03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数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行业企业等人才市场转向了面向工程现场或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应用型工程人才的能力、知识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质量要求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各高校原来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一所大学里同一个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的同质化问题等,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明显不能满足企业或人才市场的需要问题。一方面每年从高校有大量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大量的岗位虚位以待,却苦于找不到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就明确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普通本科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创新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工程人才,这既是历史责任,同时也是事关普通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课题。

1 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市场分析

近年来国家加大建设投资规模,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之大是空前的。但是,现在人才市场缺乏高素质多样化和复合型工程技术和技能型人才成为更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作者先后走访了北京、太原、郑州、济南、天津等地的11家建筑央企,针对行业发展、就业技能、生涯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及其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至少具备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1 “走出去”成为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的土木建筑市场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已经转入理性的平稳发展时期,另一方面我国“十三五”期间更大规模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更大规模的建设,同时“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的重大经济发展计划的得到了大力实施推进和实质性的进展。这些重大转变,而使土木建筑市场保持了了稳健的发展。企业为自身可持续发展考虑,联合形成了各大承包商并纷纷走向海外,并把开拓海外市场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1.2 众多企业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

针对市场一系列变化,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准备或正在进行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升级、装备改造、现代化管理改进、新型人才引进等。也意味着这一行业又增加了对人才的渴求,新的行业要求增加了年轻人的机会,当代大学生将是大规模应用国际标准的一批人,面临更多机遇,更多挑战。

1.3 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随着我国土木建筑设计施工经营及其承包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新型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土木建设行业虽然已经有了很强的技术积累和传统专业人才的沉淀,但是在土木建筑市场的新发展形势下,已经出现了既有人才储备与新的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对高校提出了多样化和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需求。比如,现有的大多数工程专业人员外语交流能力很弱,而专职翻译工程类专业基础又很薄弱;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很多,但是真正懂土木工程专业、特别是工程力学的人才少之又少。参与国际工程建设的设计院、施工单位、管理单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根据调查,近年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发展迅速,每年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就达2~3万人。为此,企业不得不通过招聘不同专业的人员再投入高成本的培训来弥补人才的不足。

此外,大部分企业十分重视和需求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精神面貌等综合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因而对于党员、学生干部实施优先招收的政策,因为相比之下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具备着更优秀和全面的企业所需要的个人素质和条件。在专业技术方面,企业更愿意招收踏实肯干忠实度高的员工,而学生成绩并非是唯一的考量标准。可见,加强学生的复合型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将成为今后大学毕业生的重要人才质量标准和强有力的就业竞争力。

新时期市场的变化使土木工程行业亟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参与并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以适应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同时,开展转型与升级的企业,尤其是正在走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渴望,这部分企业还对人才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大学教育教学必要采取的改革措施

2.1 科学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

土木工程专业是与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我国现代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土木工程行业向技术集成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要求土木工程行业人才在具备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博或较为全面的多学科学识,具备国际视野和从事国际工程工作基本素质等。但是与此相对应,目前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要素等方面却都相对滞后。高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还未能完全适应这种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也质量标准等都存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

在走访调研发现,企业已经对当代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提出了明确的新的需求:

①开设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以我国高铁建设工程为代表,我国土木工程和土木建筑行业向海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并正在快速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土木工程行业人才同时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这种既懂专业又会外语的复合人才有很大缺口,成为企业亟待学校培养的紧缺人才。

②增设土木工程管理方面的课程。使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更能适应建筑单位工作性质或工作特点。要积极适应土木建筑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把握行业新技术和新要求等,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工程案例,并将之纳入工程管理的课程中去。努力使工程管理课程具有行业特点和时代性,这也是国际土木工程人才所急需强化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③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文科辅修课程。如对于以轨道交通行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设文秘专业课程,加强文理融合,培养兼备一定文秘能力的土木工程复合人才。因为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将很快使大学毕业生成长管理与技术能力兼备的全才型人才,因此在校期间奠定一定的基础将在学生未来的成长中发挥出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此外,还需要专业方向设置的多样化,以能够动态地适应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这能够大大减轻企业对新员工的专业培训负担,缩短新员工的岗位适应周期。因此这也成为企业对高校所提出的人才需求。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做到与市场接轨。应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大力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土木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且专业技术工艺方法的发展迅速,课程教学内容很容易落后于当前先进的技术发展。因此,当代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必须动态跟踪工程现场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以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现代工程技术的认知度。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进行改革,从传统式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向能力培养和方法技能训练位重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在今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开发新技术必不可少的创新精神。

3 多渠道、全方位地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和综合素质培养工作

用人单位在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工作中发现,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的就业指导效果普遍不够理想。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缺乏实践性指导,因此容易流于形式和过度偏于理论教学。在学生职业生涯计划、求职方法与技巧等经验指导方面等,也都需要进行改革或改进完善。应该根据当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对企业的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大学生找工作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问题就是“门当户对”。学生如果能够在求知识具有明确的就业目标,无疑会提高求职的成功率,也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部分学生存在着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不明确,不能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出现“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或者对自己所面对的严峻的就业形势预料不足,就业竞争意识淡薄,加之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土木工程长期流动、环境艰苦的条件而在潜意识中逃避就业,因而职业核心竞争力明显薄弱。应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预先对于土木工程行业的岗位性质特点、工作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帮助充分了解自身条件和特点,并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自己适应的企业和岗位预先做出抉择,从而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对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更好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3.2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对于现在的90后大学生,自控能力弱也是不争的实施。其中有许多在大学期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专业基础想对薄弱,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意识淡泊,从而最终导致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束手无策的局面。对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企业普遍反映,近几年青年员工中已经显现出一些特有的“90后问题”,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意识差、协调沟通能力不足、对环境适应能力弱等方面问题等都比较突出。另外,用工单位注重学生的诚信,经常的违约让用工单位对学生甚至整个学校有不好的印象,且事实表明多次跳槽的员工即使很优秀也几乎没有明朗的发展前景。

3.3 专业特点与女生就业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土木工程专业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女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调研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在招聘时女生只占总人数的10%左右,事实上只招收了特别优秀的女生。

从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的角度考虑,女性职工的工作时间较短而退休时间较长,同时较男性员工更长的休假时间也给企业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在另一个方面,女大学生需要在校期间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进一步积极地投身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用自身行动去改变女生高分低能的印象。因为待遇和工作条件的公平对待也意味着与此相对应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多数工程局表示,企业实际上同样欢迎各方面优秀的女生,且每个企业都有出色的女工程师、女总工,为女大学生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因此,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教育培养也已经成为必须充分予以充分重视的重要培养教育环节。

3.4 放宽视线,放开观念

大学生不应该被动择业,除校园就业信息外,还应运用新媒体获得就业信息,走出去自主择业。且择业观念也应更开放,不要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或者一味往热门职业里钻,要充分认识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结合就业市场情况,合理选择。

4 结论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肩负着为土木工程行业培养大量优秀一线人才的使命,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质量,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当今市场的需求。学生应在主观方面不断完善提升自己,而高校则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真正落实学生在择业前认清就业形势、工作环境,为成长为我国土木行业急需的新型复合人才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素霞.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35-37.

[2]于翠莲,袁慧军,徐胜利.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因素分析[J].品牌(下半月).

[3]郝冬梅,曹诒方,张廷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就业取向现状浅析――以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就业为例[J].当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