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第1篇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是学生了解并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三方面阐述了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包括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丰富、作者思想和生活的关注以及专题教学的组织等,最后以实际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剖析,这对于现阶段初中生传统文化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

初中;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与意义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其中的精神内涵对初中学生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能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深切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充分体现了作者为国奉献的赤胆忠心。其次,传统文化学习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困境中仍体现出的乐观积极的思想,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这种轻松愉快、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的写照。最后,古诗文中的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学习,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分抒发了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这些古诗文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使得我国传统节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至于被淡忘。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1.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的古诗文教学形式和内容是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前提。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多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包括古代文化、对联比赛、成语接龙、名言名句默写、文言文常识和讲典故比赛等。在古诗文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这些小竞赛,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通过竞赛来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特长,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常规的授课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名著名篇,如《诗经》《礼记》《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并根据自己的感想来写读书笔记,相互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来了解家乡的文化古迹、名胜风景和名人轶事等,并写出调查报告,在教学之余进行分享和交流,如此一来,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关注作者思想和生活,帮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对古诗文作品的学习离不开对作者思想和生活的解读,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与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在古诗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作品置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下去了解和考查。例如,杜甫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因为杜甫经历了唐代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所以和“诗仙”李白相比,杜甫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出了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的诗作沉郁顿挫,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充分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诗言志,即古诗文体现着作者的内心感情。所以,要学习好古诗文,一定要先对作者的思想和生活进行关注。

3.组织专题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渗透。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时间,组织一些专题教学,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充分表露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伟大情怀。教师可以在端午节临近时,组织“走进屈原”的专题读书系列活动,对屈原的重点作品进行分类阅读,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对屈原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古诗文名句进行分析,对其中的文化故事进行研究等,如此一来,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全面、具体,教学效果才能显著而持续。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第2篇

作为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以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沿着那字字珠玑的古诗文,我们要感受古代先贤文人的人格、气质、风骨,领会并学习其中所蕴含在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精神深处的欣悦和洗礼。

那么,在具体的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呢?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

悠悠历史,滚滚长河,无数的骚人墨客游历祖国的万水千山,留下了供后人吸收的无尽养料。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于教材,在教授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作为语文教师要营造意境,让学生徜徉在古诗文所描绘的画面中,追随古代文人的足迹,随古人游览名川大山,于无形无声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与辽阔。

他们时而跟随郦道元的脚步感受长江三峡无比壮丽雄奇的气势与风光,你看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壮美,你看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奔腾气势,你听那“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的猿啸的凄婉哀啼。他们时而随着吴均来到绮丽幽美的江南,感受那“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跟着他一低头,看到的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清丽绝尘,一昂首看到的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的凌厉壮美。他们时而随着李白感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变幻多姿。凡此种种,在古诗文所营造的绚丽多姿的意境中,学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激发了对祖国山河无限自豪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培养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儒家注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古代文人受此熏陶,对于国家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感。所以,爱国忧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舍生取义,而民族大义是最为深层次的道德伦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哀伤、“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患意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这些古代文人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爱国理念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视死如归的邓世昌,一直是国人的榜样和楷模。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强烈的责任感有着更为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因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而中学生正是处于寻找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阶段,这也正是我们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古诗文为载体,结合古代先贤文人的思想历程、时代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责任感教育和民族气节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过零丁洋》时,当了解到文天祥的抗元经历和沦为阶下囚后仍然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时,学生无不对文天祥以死明志的决心和爱国情怀所折服与倾倒。

三、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感受古仁人之心

光辉灿烂的中国古诗文,承载着古代仁人志士的胸怀与思想,对于学生的性格塑造人格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从《论语》中学习到“任重道远”的坚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使我们认识到做人要诚、做事要忠,通过“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对他们的事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会对学生的性格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从《岳阳楼记》中感受到范仲淹在遭贬谪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感受到一个人可以如何从容地面对沉浮与厄运;从《陋室铭》中体会到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坦然;从《五柳先生传》中体会到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昂扬人格。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第3篇

摘要: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语言训练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慢慢也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起了洋快餐,看起了一些外国影视,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天天唱着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却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学生们捧着卡通漫画看得津津有味,却对古典名著敬而远之;传统节日,不知意义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蕴的淡薄无一不和传统文化的逐渐失落有关。站在时代的讲台,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他的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古代表疏奏章等政府公文的名篇佳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的典范;词与曲,是中国特有的诗歌形式,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气势磅礴的豪放之作。“记”、“说”、“序”、“论”“铭”等也是古代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文体,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风格清新的写景小品;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赠序的形式告诫后生。教材选录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片断:如《水浒传》中的精采片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等。这些选录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显示出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而且充分反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小说审美意识和审美特征。语文教师只需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稍微进行课外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就自然而然透渗进学生的脑海里。

三、体会作者的情感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对祖国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王昌龄的《出塞》、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都抒写出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贺知章《回乡偶书》等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思恋之情。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对亲人的关爱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学生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势必更能提高学生的素养。这样就需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教室里的墙壁上布置那些带有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黑板角每日一言,学生课桌右上方可张贴励志语。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可以配合学校、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如学唱国粹京剧,弹拉各种民族乐器,播放古乐、古曲,或利用早读举行古诗文朗诵等一系列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农村学生也许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稍显慢一些,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营造成一种氛围,就会越做越好。

五、加强语言实践

民族文化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

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在纸扇上题字,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写作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把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样的文化传承更是意义深远的。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第4篇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第5篇

一、通过古诗文创作背景介绍,让学生对时代文化发展有深入的了解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材为学生配备了不同时代的优秀佳作,这些古诗文的创作往往在不同背景中,因此,其内容也往往会表现出特殊的情感。而要想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教师必须要以合理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文章创作的背景内容,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背景介绍的内容来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使得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环境,更能明确在某一时代中,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李清照《如梦令》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诗人李清照的一生为切入点,来介绍北宋和南宋文化发展的特点,《如梦令》写于李清照青年时期,其家庭环境优越,生活优裕,因此诗歌主要是对大自然的赞赏,所以学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写景手法的欣赏。而在《武陵春》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借助李清照的后期生活来展现体现南宋慌乱环境下的文化特色,因此,在诗歌的赏析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作者借助诗歌表达的凄凉之感进行感悟。而在不同的环境与文化发展路径的对比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会更加的深入,进而传统文化教育也能获得有效的开展。

二、强化古诗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在作品的欣赏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仍然要立足诗歌本身,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对于基本词汇的解释以及单个语句的翻译工作,进而指导学生对于古诗文进行深入的把握。只有学生深入的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探究古诗文的深层次含义,才能对传统文化下的优秀作品进行有效把握,进而以古诗文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能更好的展开。

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有效的预习,进而先对要学习的佳作有一定的了解;另外一方面,要利用课内提问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探究精神,最终在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讲授的结合下,古诗文的内在含义才能被有效的发掘,而整个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在课堂的进行中融入了学生探究古诗文内容的环节内。例如学生在学习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古代文学巨匠对于人生以及自我发展之路的思考,进而借助李白的诗歌来感受唐朝时期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不同背景出身的文豪独特的发展之路。这种以古诗文内容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自我探究知识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拓展,更能再次强化古诗文教学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的体现不仅仅在于作品内容的本身,也不局限于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很多时候传统文化是一种韵味,蕴含在各个作品之中,尤其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佳作,在优美的朗读过程中,其优雅、哀伤、悲愤的情调借助其不羁的作品风格,将一个时代的特色展露无遗。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理解作品的内容外,还应当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朗诵方式来表达出作品的情感,进而在长期的锻炼过程中,以佳作的朗诵来将传统文化的韵味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