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诊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不孕症复杂病机之辨识方法
不孕症病机多样,诸如肾气虚弱、气血两虚、痰湿阻滞、肝气郁滞等,不一而足。而且笔者临床所见,不孕症病机复杂者甚多,如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多脏器同病等,必须详审无误,确定治法之主次,药物之温清,方克有济。欲确保辨证无误,笔者以为重点要做到以下两点:一者,工于问诊。临床常有患者以不孕急切求治,于其他不适叙述不多,甚至主观以为自身问题以不孕为主,唯恐医生“不分主次”,就诊时只是叙述不孕情状种种,其他问题一律约略不言。作为医者,不可惑于患者陈述,必先问经期,同时利用医理巧妙、详细问询,方得真情。“问而知之谓之工”于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二者,详究切脉。《内经》言:“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五脏六腑之盛衰,皆变见于寸口。朱进忠先生言:“不同的脏腑的脉象出现的部位不同,特异性的脉象表现在特异性的部位上,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脉象,数种原因产生数种脉象。”[3]笔者以此为指导,临床对症状错综、病机难辨者,往往求诸于脉,据脉确定病变脏腑,在气在血等;脉证矛盾时,亦往往以脉投方,屡试不爽。医者万不可动辄以所谓“中医客观化”武断否定中医脉诊。观不孕症患者,来诊之前往往长期辗转多地求诊,中西药杂服,导致气血淆乱,虚实交错,病机甚为复杂,此时舌症分析皆难明确主要矛盾,而切脉则既可确定病变部位,亦可明晰病变性质,对辨证甚为关键,医者当重视脉,用好脉。当然除问、切二者,其他一切有利于精细辨证、洞彻疾病病机之诊查方法皆可为我所用。
案例:吴某,女,28岁,河北省唐山市人。2013年以不孕求治。患者此前怀孕三次皆因胚胎停育流产,后月经即不规则,每四五十日一转,经来则十余日方净,经后乳胀,近两年则欲孕不得。B超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连续监测未见排卵。其人倦怠多眠,腰酸细软,口干便干,腰酸脱发,舌淡暗,苔黄乏津,脉左寸见滑,右三部弦弱。一般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病机属痰湿阻滞者居多,患者虽舌苔黄,结合其他脉症,显然不能仅以湿郁化热诊治,笔者据其右脉断其为肝郁脾虚,左滑是肝经郁热也,口干便干等证,加之腰酸脱发,肾精不足也。尤须注意,此患经后乳胀非肝气郁滞,而是经后阴血亏虚导致肝郁之症。综上,患者总为肝肾阴虚,肝经郁热,肝郁脾虚之证,故以滋水清肝饮滋补肝肾、疏肝清热,加参、芪补脾益气,黄柏、生白术、桑白皮、生麦芽之类化湿清热消滞。笔者以上法加减治疗两月余,患者诸症皆消,连续监测已见排卵,卵子质量尚佳,然月经尚有后延之势,继续守用上法治疗,同时配合河车大造丸滋肾填精,右归丸温肾助阳,加大补益力度,汤丸并进两月余后患者无所苦,月经亦调,嘱排卵期前后服用龟鹿二仙胶,尝试怀孕成功,至2014年6月足月生产一健康男婴。此案患者肝脾肾同病,且虚实夹杂,阴虚、气滞、气虚、湿热并存,然恃脉辨证,结合患者舌症,病机不难辨识清楚,可资借鉴。
2情志疏导不可或缺
很多不孕症患者来诊或慕名而来,期望颇高,或长期奔波,多方求治无效而渐对治疗失去信心,故而很有必要在首诊中即进行情志疏导。情志疏导一则通过言语疏导,阐明中医药治疗不孕的优势和特色,使之树立起继续治疗的信心,同时让患者明晓调整体质状态需要假以时日,急于怀孕,反而扰乱女性生殖内分泌调节,欲速则不达,使患者树立对不孕症的正确认识,放下思想包袱,保持稳定心理状态,坚持配合治疗。二则通过药效疏导,情志疏导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接诊后较短时间的疗效优劣,故医者首诊即要通过精准辨证,迅速减轻或消除患者种种不适,如此容易赢得患者信任,为此后较长时期的调整奠定基础。案例:张某,女,33岁,哈尔滨人,2012年曾因右胁痛、腰痛就诊于笔者,当时辨为肝肾阴虚,以滋补肝肾法历时一月治愈。
2014年7月患者重又来诊,自诉近一年半未避孕,亦未种子成功,于哈尔滨某三甲医院各项检查无异常。右胁痛,腰酸重,目干,后疲乏甚,舌淡暗,苔白不厚,脉虚软。笔者辨证后知仍为肝肾阴虚,成竹在胸,遂先告知患者女子内分泌生殖激素调节可受多种因素影响,急于怀孕,心理紧张,亦可能导致种子失败,佯言中药可使其紊乱之内分泌生殖激素调节短期内迅速恢复正常,嘱其放松心情,认真服药即可,乃以龟鹿二仙胶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初服五剂,症状即显减,患者信心大增,又继续服用10余剂,至8月患者成功怀孕。此案笔者即先用言语疏导,令患者心理放松,继以药效增强患者信心,最终获效。
3西医诊断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参考意义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妇科疾病患者中各种类型发病的几率及特点,以提醒大家侧重注意哪些方面。方法 调查统计。结果 妇科病患者是就诊人数就多的;妇科病中附件炎是最多的;阴道炎中细菌性阴道炎最多;宫颈炎患者中,宫颈糜烂最多;附件炎中,单侧附件炎最多;月经病中,月经紊乱者最多。结论 妇科病类型多样,发病率高。
【关键词】中医 妇科病 诊治 特点
妇科病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病,它的产生原因有很多,比如:对妇科病缺乏认识、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中医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医学,涉及各个方面疾病,包括人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及防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其中一部分。中医妇科学是通过中医学的理论来研究女性疾病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女性生理疾病的特点及防治。妇科疾病包括:宫颈癌、子宫癌、乳腺炎、盆腔炎等。本文通过妇女的就诊情况,了解中医妇科病诊治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及我国规定的妇科疾病诊断标准诊断;所有中医院及门诊为妇科病患者诊断统一使用的中医临床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4-2010年所有的妇科疾病患者的完整资料,统计她们的发病率情况、疾病分类情况、对疾病的具体描述等。
1.3 方法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来,2004-2010年我院就诊的患者中,妇科病患者的人数比其他病的人数都要多,最高时达到了81.66%,说明妇科病已经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大因素,我国应该根据统计数据加大对妇科疾病的治疗力度,宣传预防妇科疾病的有效措施,尽量减科疾病的发病率,保证女性健康。
妇科病分为很多种,如盆腔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月经病、附件炎、阴道炎等,这六种是最常见的,但是他们的发病率又不同,其中附件炎患者是最多,占到患者的30.20%,其次是盆腔炎,占到患者的27.00%,之后是月经病,占到患者的14.81%,这三种病占到总人数的72.01%,由于这三种病发病率高,所以女性必须重视它们,并给予防护措施。
2.3 妇科病就诊患者中阴道炎的疾病分型情况,如表3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生对阴道炎的分型情况做了详细记录,由记录数据我们知道,对于患有阴道炎的妇女中,大多数是细菌性,占到总患者人数的35.89%,霉菌性阴道炎位居第二,占到33.52%,滴虫性阴道炎占到22.87%,混合型阴道炎是最少的,占到7.71%。
2.4 妇科疾病患者中宫颈炎分型情况,如表4
宫颈炎分为宫颈糜烂、宫颈肥大、轻度、中度和重度宫颈炎。由上表可知,宫颈糜烂是宫颈炎患者中居多的,占到48.84%,其中轻度患者占到21.79%,中度患者占到14.90%,重度患者占到12.15%,宫颈肥大占到37.78%。
2.5 妇科疾病中附件炎的构成情况,如表5
附件炎分为单侧附件炎、双侧附件炎、附件区包块附件炎。由表5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附件炎疾病中,单侧附件炎的患者是最多的,占到附件炎患者的58.63%;其次是双侧附件炎患者,占到38.94%;最后是附区包块,占到2.44%,
2.6 妇科病患者中月经病构成情况,如表6
月经病分为宫血、月经紊乱、痛经和闭经,由上图我们可以知道,月经病患者中,月经紊乱者是最多的,占到56.75%;痛经、宫血一共占到34.24%,闭经人数最少,占到9.01%。
3 讨论
我国妇科疾病的人数正在日益增加,且各种类型的妇科病产生原因及表现性状及治疗方法又不同,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就诊,而且在平时,女性就应该注意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好预防以减少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雷磊,李慧芳.月经病中医预防法初探[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01) .
[2] 丛慧芳,王青,赵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35例[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 (02) .
[3] 雷红. 中医辨证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08) .
[4] 王飞霞,宋红旗.当归芍药散治疗妇科疾病举隅[J].陕西中医, 2010,(01) .
患者,男,45岁,2008年9月6日初诊。患者在当地区卫生院因右侧腰部剧痛而就诊。尿常规:蛋白微量,尿血(++++),余无殊。双肾、输尿管B超示:右侧输尿管上段有结石,肾无殊。经西医静脉输液加消炎抗菌、止血止痛、解痉缓急等对症处理,并服治疗结石病的中药。经1周治疗未见疗效,后来我处诊治。症见:体质尚健,但面色灰滞,疲惫不堪,痛苦难忍,口干舌燥,腰部叩痛明显,以右侧为甚;双肾输尿管B超示: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肾无殊;尿常规检查,有大量血尿。脉沉紧,舌微红,少苔。家人诉整日卧病在床,不愿运动,食少,动则痛剧。
证属痰瘀内阻之石淋,宜急则治标,利尿排石,祛痰化瘀,缓急止痛。处方:大叶金钱草30g,海金沙10g(包),鸡内金10g,墓回头30g,白茅根30g,车前子叶(各)10g,瞿麦10g,蓄10g,飞滑石10g(包),冬葵子12g,皂角刺10g,穿山甲5g(研吞),王不留行籽10g,苡仁3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6g,通草6g,泽泻10g,甘草梢6g,黄芪40g。7剂。另配水蛭40g,藏红花10g,琥珀30g,共研细后,用O号胶囊套后服,3次/日,3粒/次。每剂煎3汁,也可代茶饮,或不拘时服,或多饮水。要多动。第5剂时发现结石从尿道口排出,如绿豆大小,数粒,随即疼痛止,诸症失,病告愈。
学生看了老师本案例,我感到该病的治疗很复杂,尤其这么多中药的配伍如何理解,方中仅汤剂中药就有22味,还有胶囊中药3味,共25味,请老师帮助梳理。
老师此方重点是排石。排石的方法很多,就一般而论,一是物理性排石,即通过运动的物理作用,把体内的结石排出;二是化学性排石,即通过溶解、化解的化学作用,把体内结石排出。两种方法主要是使结石变小或松散,然后使之容易排出体外。因此,在处方选药上,就从这两方面考虑。从物理效应来说,一是常用利尿排石之法,通过利尿起到冲刷结石的作用,所以方中用了较多的利尿药,如大叶金钱草、车前子(叶)、瞿麦、蓄、通草、泽泻、苡仁;二是兼用利尿滑窍之法,通过滑利孔窍使结石滑顺而出,方中如飞滑石、海金沙、王不留行籽、冬葵子、地龙、甘草梢。从化学效应来说,一是常用活血化痰之法,即笔者提出的“痰瘀同治”之法。“痰瘀”为人体中有形的病理产物,即人体中的“垃圾”,所以,要化解结石,必须治痰化瘀。实践证明,痰瘀同治,能起到化解结石和溶解结石的作用,从而达到排石、消石的效果。方中用桃仁、红花(胶囊中还用藏红花)、穿山甲、王不留行籽、皂角刺、水蛭、琥珀活血化瘀;用泽泻、苡仁、鸡内金,及诸多的利水药化痰散结。其中有冬葵子、水蛭、琥珀、王不留行籽为痰瘀同治之品。这样一分解,你一定比较清楚认识到本方的主攻方向是结石的治疗原则;其他的药是随症所用之品。
学生老师的分析,使我明确了排石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大法,使我今后治疗结石病有一个基本思路,但其余的药物运用,我尚不清楚,是否能进一步把其他药物治疗作用作一讲解。
老师 墓回头是针对尿血量大而用,它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曾对墓回头的临床应用有专篇介绍,可参见《药话》(北京金盾出版社出版)一书。黄芪针对疼痛难忍,耗损正气之症,以扶助正气而设,同时黄芪补而不滞,不碍排石,反而能起到促使排石的作用。鸡内金用于结石病,主要用其磨石消积之功,为消食化痰之品,有云“痰生百病食生灾”,食积不化即为痰浊。而鸡内金用于结石病常配金钱草、海金沙,三药合用称为三金汤,为专治结石的要方,所以在本案中也一起配伍。
药物的选择,如琥珀、冬葵子、水蛭,不仅能活血化瘀,而又有利水化痰之功,这对于结石病起到一药两用,一箭双雕的作用。地龙的选用,一取其活血通络,缓急止痛的作用,二用其清热凉血的功效,使结石所致的绞痛得到缓解,同时结石移动引起的出血得到收敛。其他,王不留行籽、穿山甲、皂角刺的配伍应用,既用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又借其通窍滑窍的作用。
学生老师用了大量的活血化瘀药,为什么还要配制活血化瘀的胶囊剂呢?这不是重复了吗?请老师能解惑。
老师 你提的问题很实际,又很正常,这里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多多益善”与“重床叠加”的区别。当前在治疗疑难急重杂症的疾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中药疗效不明显或很慢,所以一般人总认为“中医只能治调理性疾病,不能治急性重症”,渐而人为形成至今中医多治慢性病的状态。“多多益善”,看似大包围,其实很有理路,主要是在确定主要治则后,多方加强,合力抗邪,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如在此案中选用的利尿排石方法之后,除三金汤主攻外,又用瞿麦、蓄、通草,利水通淋,又辅以苡仁、泽泻健脾利湿,并加冬葵子、飞滑石利尿滑窍,以畅通无阻……只有这样操作,才能有较大力量的排石作用。
至于还要用胶囊剂,主要是加强破瘀活血的作用。同时,患者是壮年之体,能胜任攻伐;且胶囊剂药物多是药力峻烈、药专效宏的药物,不宜入煎,所以制成胶囊以助汤剂。
学生老师的解惑,对我启发很大,尤其是对疑难急症的治疗很有帮助。但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也常讲到用药要简洁,如仲景方都是几味药的方剂,而且也用于治疗重病大症,如《伤寒论》中的阳明病、厥阴病。现在用这么多的药,如何来运用仲景药法呢?
【关键词】 骨折 治疗 六结合
内外表里结合
骨伤科原名正体科,说明早有正体观点。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气血经络、营卫血脉、皮肉筋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骨骼由脏腑化生(肾主骨,肾生精;精生骨髓),赖气血濡养,经络贯能。肢体某处发生骨折,虽一处有病,失其常度,可影响到全身。除局部症状外,出现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失调。正所谓“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识虚实,以施补泻哉!”当今仍遵循此一观点。整体观作为基本观点贯穿于病机、临床表现、治疗、预防等全过程的始终,以四诊八纲辨证诊治为基础,在调整机体的生理机能,消除骨折后的病理反映,以达到治愈为目的。用药是以“调整气血”占主导地位,特别治“血”,早在《内经》认为“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后代医家,从“血”着手,提出“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注意到内在因素的主导作用。局部与整体密切联系,内治与外治的综合效果,也必须用中医结合的方法,用其共同之处,应取长补短。取得对位优良,愈合快、疗程短、后遗症少、功能复好的结果。
接骨与理筋结合
骨骼是人体活动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的支架。它以关节为枢纽,依靠“筋”的收缩而负重和产生运动,对于人体的外形、生和长、运动、物质代谢、血液制造、维持内脏功能、保护内部器官等匀起着重要作用。如骨折、脱位就失去应有功能、枢纽失灵,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筋肉、经络、气血、脏腑等方面的损伤。所以,在认识和处理骨折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整体观点”。正确运用望、闻、问、切、量比等方法诊断和治疗。复位者应争取解剖和接近解剖学对位,或者功能对位,正确体会“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传,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期阀”。方称手法也,以整骨八法为基本宗旨,达到较为理想的对位。固定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血运也能及早恢复,促进肿胀消退,组织修复加快,骨折愈合良好,支架作用稳固,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局部与整体结合
《内经》总结出治疗的丰富经验,“治病必求于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并顾”等。《素问·缪刺论》载:“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是急则治标的例子。外伤局部,是创伤骨折的重要作用,并非决定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作用”。骨折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克服单纯“外因论”。内因从机体内在因素分析,有些骨折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如儿童与青少年的骨骺分离、青枝骨折、骨膜下骨折,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与粗隆间骨折,病理骨折外力则是诱因。骨折的发生,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局部与全身治疗都很重要。
中西医结合
“整复”是治疗骨折的重要一步。中西医结合整复骨折的方法,是以现代解剖学为基础,正确地认识肢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并吸收中西医原有经验,针对每个不同部位类型的骨折,总结出一套新的正复方法。它解决了西医或中医某些骨折不能解决的正复问题,并超过了西医或传统中医现有的技术水平。①满意的对位。②合理牢靠的固定。③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尤其是开放型复合性骨折,更需中西医结合。西医清创缝合、输血、抗菌素等,可以抗感染,控制和防止内外出血影响骨折愈合。临床应用补益之剂中药,还可防止百病乘虚而入,导致并发症,更可促进骨痂形成。
医患配合
【关键词】 痛经;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痛经多因情志所伤。六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中医称本病为“经行腹痛”。有虚实之分,临床可分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湿热下注四个证型。
1 气滞血瘀
1.1 临床表现 症见每于经前一二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心烦急躁易怒,胸闷,经量少或淋漓不畅,经色紫黯有块,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1.2 用药 成药:逍遥丸。中草药: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6 g,枳壳10 g,延胡10 g,五灵脂10 g,丹皮10 g,乌药10 g,香附10 g,甘草6 g等。
2 寒湿凝滞
2.1 临床表现 症见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不鲜或夹污黑瘀块,质稀。畏寒肢冷、胃脘痛、遇热痛减,恶心呕吐,白带多,舌苔白腻,脉沉紧。治疗原则: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2.2 用药 成药:调经丸。中草药:吴茱萸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益母草10 g,延胡10 g,川牛膝15 g,桂枝10 g,苍术10 g,茯苓10 g,香附15 g,干姜10 g。
3 气血虚弱
3.1 临床表现 症见经后一二天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经期多错后,小腹及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萎黄,或神疲倦怠,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治疗原则: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3.2 用药 成药:乌鸡白凤丸。中草药:熟地10 g,当归12 g,白芍10 g,川芎10 g,黄芪10 g,党参10 g,吴茱萸10 g,桂枝10 g,香附10 g,延胡12 g,甘草6 g。
4 湿热下注
4.1 临床表现 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疼痛;月经周期多提前,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平时小腹与腰骶部酸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治疗原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4.2 用药 成药:妇科五淋丸。中草药:枳实10 g,赤芍15 g,柴胡10 g,丹参20 g,三七粉(冲服)2 g,车前子10 g,龙葵20 g,扁苔10 g,桃仁10 g。
明确诊断后,中医针对病因,分别采取活血化瘀,行气理气,温经散寒,除湿,益气补血,益肾养肝等方法治疗痛经,效果非常明显。以上各证之药于月经前3~5天开始服至经期,每日1剂服2次,连服3~4个周期可获满意效果。
5 讨论
痛经的证因脉治,一般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结合舌、脉及疼痛时间和性质,较易分辨寒热虚实。但临床上有时错综复杂要根据不同的病证作出不同的分析,因在实践中痛经虚实寒热并兼,所以治疗上也要互相兼顾。笔者认为,痛经发作,虽可分为各种不同证型,但在辨证的前提下,止痛仍为要务:第一用药宜偏温,因经血亦得温则行,通则不痛。第二宜选既能理气化瘀又可止痛的药物可缓解子宫痉挛收缩的作用。第三配合使用镇静安神药物。痛经的患者往往心情紧张、恐惧,或对疼痛敏感,故安定心神亦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痛经患者应注意少吃寒凉生冷或刺激性食物。经期不宜游泳,涉水,淋雨,起居生活应用常度。《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历代医家为研究痛经奠下了理论基础,但还有待于我们后人的进一步探索、研究、进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