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仿写句子大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要让课堂失去温度
杨:李老师,您好。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童话是一种举足轻重的教学文体,特别是在低段的教材中,占比例非常大,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读童话故事。可是,我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七颗钻石》,效果却不太好,课堂沉闷,学生参与度极低。我设置了两个主要训练点:一个是理解第一自然段“干涸”“干枯”两个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用词精准,另一个是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小女孩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这两个训练点一个注重工具性一个注重人文性,也符合年段训练重点,为什么教学效果不理想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李:从年段目标来讲,你的教学设计没问题。但是,你忽略了一点:教学训练点要凸显文体特征。童话为儿童所喜爱,有很大的教学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七颗钻石》这篇童话课文精妙地运用了童话贯常的夸张表达手法和反复式描写。“干涸”“干枯”两个词语夸大了这一次干旱的受灾程度,这样的夸张手法通过抓住儿童的同情心而吸引他们阅读;水罐的一次一次变化神奇而美丽,很好地彰显着童话的叙事魅力,带给儿童阅读的快乐。你一心实施年段训练目标,任由童话色彩在字里行间流失,童话不再是孩子喜爱的童话,被教成了“做练习”和单纯育德的冷漠机器,课堂失去了教学的温度。
在低段的童话课文中
如何达成文体特色与识字教学的平衡
杨:看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强化文体意识。可是,我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夏夜多美》一课时,关注了童话文体特征,又陷入一个新的困惑: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占据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识字教学被弱化了。那么,在低段的童话课文中,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来达成文体特色与识字教学的平衡呢?
李:接地气的实践胜于高大全的立论。我们来看一段我们区马春梅老师在全区教研活动中执教的一段教学实录,同样是《夏夜多美》,她是怎样让文体特色与识字教学辨证统一起来的。
(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夏夜多美》一课中,要求会写“她”“他”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在前面已经认识过,本课文中再次出现。)
师:(课件出示带有“她”“他”的两个句子)请小朋友们思考:为什么写睡莲要用“她”?而写小蚂蚁要用“他”?
生:因为睡莲是女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课文里知道的。课文里小蚂蚁叫睡莲为“姑姑”。
师:睡莲是一种植物,为什么小蚂蚁要叫她“姑姑”呀?
生:(学生们一阵搔头接耳)因为睡莲长得很漂亮,又很温柔,像一个阿姨。
师:(接过学生的话)――所以,写这篇童话故事的作者就把睡莲当做阿姨来写,让小蚂蚁叫她为“姑姑”,并且用女字旁的“她”来称呼。
(孩子们睁大新奇的眼睛,纷纷点头。)
教师顺势追问:在童话故事里,作者经常都把植物、动物当人来写,那为什么他写小蚂蚁又要用单人旁的“他”字来称呼呢?是因为他长得不漂亮,性格又像男子汉吗?
(孩子们有的点头,有的摇头,莫衷一是。于是,教师讲起了蚂蚁王国的奥秘,孩子听着渐渐明白,出来觅食的蚂蚁都是工蚁,性别是男孩子,所以作者要用单人旁的“他”。)
在这一段教学中,教师较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自然巧妙地传递了汉字的文化。在后面的语用训练中,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在各种语境中选用“他”“她”和“他们”“她们”。这一段设计充满着童话趣味,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把识字教学的语用训练落到了实处。
杨:真妙啊,汉字里也蕴藏着带有文体特征的教学价值!
李:在童话故事里,不光生字里彰显着童话趣味,还有不少生动活泼的词句,也彰显着童话魅力。比如,《酸的和甜的》中描写葡萄的“一串”和“一串串”,描写小猴子吃葡萄的“迫不及待”“大口大口”;《美丽的小路》中的第一自然段;《丑小鸭》里描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句子……这些语言现象有的用词生动精准,有的语言流畅华美,很有学习和积累价值。教师解读教材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们去朗读、抄写、理解、积累。时时习,处处积,孩子们的储备越来越丰富,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
着力想象力生成
把课堂还给“语用”训练
杨:童话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该怎样结合文体去培养呢?
李:优秀的童话想象大胆新奇,同时,也有很多想象的留白处,给读者进一步想象的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发现这些留白处,利用它们来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七颗钻石》一课,水罐的四次变化中,第一次写得比较详细,而另外三次写得比较简略。那么,后面三次就给我们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补白语用训练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像写第一次变化那样,想象描写后三次变化中,水罐的样子、小姑娘的心理活动等等。这里,有一个问题我要提醒你,我们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时,经常要求学生的想象要新奇大胆,但新奇大胆并不等于凭空捏造。先要引导学生仿写式想象,然后才独立想象,最后才追求新奇大胆。只有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提升。
杨:这样的设计既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把课堂还给了“语用”训练,这正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