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晏殊晏几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晏几道 徐志摩 抒情女主人公 形象比较
谈到宋代文学,不得不提的就是词这一种文学样式。词分婉约和豪放两派,而在婉约词发展初期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大晏”和“小晏”,这都是父子词人。晏几道是宋仁宗时“太平宰相”晏殊的第七子,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他的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多写爱情生活。在现代文学中,生活于20世纪初期的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主将,被誉为“中国的雪莱”,他的诗作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本文则旨在研究比较晏几道和徐志摩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以窥不同时代下具有共性的两人展现的精神风貌。
一.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点
晏几道词的风格特征秀丽而绵密,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重代言体词的写作方式,徐志摩浓艳绮丽的诗风也在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身上展露无遗,他们二人笔下的女性具有相似性。
1.美丽动人的青春女性
晏几道词作中有明确而具体的思念对象,与五代词中泛化的感情描写有较大不同。他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很多,除了“莲、O、鸿、云”以外,也描摹了其他女子:“小令尊前见玉箫”的玉箫(《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小琼闲抱琵琶,雪香微透轻纱”的小琼(《清平乐》(千花百草)),“阿茸十五腰肢好,天与怀春风味早”的阿茸(《木兰花》(阿茸十五腰肢好))等等。这些女子或天真烂漫或柔情似水,且多才多艺,都洋溢着明媚的青春气息。
徐志摩诗歌中体现了对于爱情的理解、向往与赞美。他描写女子整个或部分身体时只有寥寥数语,如《她是睡着了》:“停匀的呼吸:/清香渗透了她的周遭的清氛;/有福的清氛,/怀抱着,抚摩着,她纤纤的身形!”作品中的“她”有纤细的身形,周围环绕着清氛,清纯可爱,有如同睡美人一般的特质。又如“我要你火焰似的笑,要你灵活的腰身,要你发上眼角的飞星”(《我等候你》),“你”的热情开朗,青春活力洋溢在字里行间。徐志摩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或清纯圣洁或热情开朗,且具有朦胧美,令人联想不已。
2.具有象征意义的作用
晏几道的一生“以贵人暮子,落拓一生,华屋山邱,身亲经历,哀丝豪竹,寓其微痛纤悲”[1]。在《御街行》(年光正似花梢露)中,他假托仙女诉说遭遇,“回思十载,朱颜青鬓,枉被浮名误”,二者融为一体的同时又表现了对于往昔岁月的追忆。由女子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从女子的地位反观自己的处境,将抒情女主人公和自己合为一体,用女子的遭遇象征自己的身世蹉跎和仕途不顺的命运。
徐志摩在诗歌的写作中常常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融入抒情女主人公的描写里,如《海韵》不仅表现了女郎和诗人自己对于爱情的“单纯信仰”,还暴露了容不得恋爱的现实世界。抒情女主人公“你”既是“我”的爱人,更是志同道合的殉道者,具有更深层的现实和社会意义。而这种复杂的思绪正是诗人对于当时严酷现实的情感态度的象征。
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内涵的不同点
晏几道词作和徐志摩诗歌中抒情女主人公有较多相似之处,但是细细分析可以发现她们的形象内涵还是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下文就从三个方面分析。
1.类型不同:清晰与朦胧
晏几道词作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是直接点明或者是镶嵌在词句中的,且类型十分清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才貌双全、命运坎坷的歌姬,另一类是孤独寂寞、相思苦短的思妇。前者在以往的叙述中已经有很多例子,而第二类形象在《小山词》中也俯仰即是,如《生查子》(金鞭美少年)就以精细的笔触刻画了这位对行人梦萦神驰的相思,词人层层递进摹写出其文静细腻而内向的性格,展现出年轻的思妇复杂、沉重而敏感的心态。
朦胧美是一种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含蓄的美,而徐志摩诗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几乎没有直接阐明的,都以一个模糊的人称代词“你”或者“她”来指代。这既可以指诗人的意中人,也可以引申为诗人的理想追求,包括诗文创作、政治社会思想还有“单纯信仰”。在《雪花的快乐》里,“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诗人既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赋予在“她”身上,朦胧而引人遐想,却真切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2.女性用情程度不同:至痴与移情
“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2],晏几道有用情至痴的性格。因而词人在写作时,也以大量痴情倾注笔端,着力来赞美笔下女性的才艺风情以及别后她们对于“我”的难忘思慕。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抒情女主人公小O身着“两重心字罗衣”,利用琵琶声传情达意,经年不衰,体现了她用情至深的特点。
徐志摩单纯地怀揣着他内心理想美的幻象,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歌咏。而在他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可大体分为两类:和他一起冲破枷锁和牢笼的追求自由的恋人和无奈离开、留给他无限惆怅的恋人。而这两类抒情主人公的共通之处就是都不是诗人表现的重点,作者通过她们表现的其实是自己的状态,或是陷入爱情的甜蜜热烈,抑或是深入困境的孤独,作者移情于她们,并非真正写他与她的恋情,而是表现自己的一种状态。
3.对爱情的态度不同:“痴”与“走”
晏几道很擅长写恋情词,尤其长于痴男怨女内心情感的描摹。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成为这些人的共性,比如《生查子》(轻匀两脸花)的上片写了抒情女主人公才貌双全,下片则走进其内心世界,“今春玉钏宽,昨夜罗裙皱”,女子为情所苦,日渐消瘦,昨夜又未眠。可“痴情”无人回应,而自己又难以割舍,为它愁苦却又无可奈何,万般无奈下,“且醉金杯酒”,这体现了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即使爱而不得,也无法割舍的苦痛。
曾说徐志摩一生的历史,是追求爱、自由、美所构成的“单纯信仰”的历史[3]。这在他诗歌的抒情女主人公中常有反映,她们渴求爱情,如《苏苏》中苏苏对于爱情的痴心与追求,并无半点隐晦。但是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诗歌中抒情女主人公有“走”的情况出现,“你为什么负心?我大声的诃问,――/但那喜庆的闹乐侵蚀了我的懑愤,/你为什么背盟?我又大声的诃问,――/那碧绿的灯光照出你两腮的泪痕!”(《一个噩梦》)这里所说的“走”不单单是指离开爱人、放弃爱情,甚至是屈服于压力、放弃自由。“你害了我,爱,这日子叫我如何过?”,抒情女主人公放弃了爱情,“但我不能责你负,我不忍猜你变”(《我来扬子江买一把莲蓬》),那些女子却不应被指责,“走”是迫于社会现实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4.作者对她们的情感态度不同:同情叹惜与情切多思
晏几道词作中常常会写对于莲、鸿、苹、云这四个女子的思念,对于当年欢乐宴饮的怀念,而她们的人品、风韵也与众人不同,所以词人才能从并非倾心相许而逐渐发展成为生依死恋的境地。而对一般的歌女舞姬,如前文提到的玉箫、阿茸之流,他能在词中深入描摹其内心痛苦,刻画封建时代被侮辱、被损害的善良女性形象,并以真挚严肃的态度对他们寄以深厚的同情,为其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而遗憾叹惋。这也是晏几道词高于北宋其他词人词的地方。
徐志摩对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常常带有一种热情激烈的感情,也不乏有惆怅哀婉的情感,这两者并行不悖,且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比如《荒凉的城子》中,“她,――我心爱的,哪里去了,――那女子,她的眼明星似的闪耀?”鲜活的生命就在荒凉的城市里消逝了,作者借这一抒情女主人公鲜明地表现对时代的控诉,这一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其情感态度,即热情激励兼而惆怅哀婉。
三.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内涵不同的成因
晏几道和徐志摩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写了大量的恋情词,笔下充斥大量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得不承认,越是相似的作家作品在一起比较越可以看出其不同之处,但是造成晏几道和徐志摩诗词中形象内涵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气候相对宽松。晏几道历经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此时的北宋已经发展到中期,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但总体上来说相对太平安定。而晏几道的青壮年时期正处于新旧党争的年代,封建士大夫阶层既有大的政治理想,又有小的生活情趣。他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看到了时代的隐忧,是密切关注国势兴衰、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有识之士,“在小山词中,流露出来的悲凉凄楚之音,不只是个人生活不幸的哀吟,也是那即将发生崩解的时代悲歌”[4]。他只能将自己的忧虑寄托在笔下的女性身上,她们的不幸遭遇正是词人对时局隐忧的体现和委婉的表达方式。
清朝末年,国内很多学生留学欧美、效法西方。然而“五四”之后的中国,一方面是革命政治活动风起云涌,各种流派的文学社团大量产生,一方面是广大人民仍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景况十分悲惨。由于徐志摩的政治理想与中国现实情况的矛盾,他感到失望、忧愤,内心也不无悲凉。徐志摩追求西方国家的民主文明,但是回国后却体会到巨大落差,不无把其感受到的情感通过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来,这些女性或离开,或毁灭,这正是这一心情的真实写照。
2.个人经历
作为仁宗时期宰相晏殊第七子,晏几道生于侯门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后来晏殊去世,他的生活条件还是十分优越,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以供他跌宕歌词,纵横诗酒,斗鸡走马,乐享奢华,对歌姬有直接的接触和了解。后来晏几道牵连入狱,生活就发生了巨大转变:不仅家道中落,日趋贫困,还在精神上受到打击,他把全部忧愁都融进诗酒风流,沉浸于爱情的感伤中,前后生活的巨大落差让他追求人间真情的痴心越发深切。塑造一个个深情而不幸的抒情女主人公,既是慰安自己的一种美好追求,同时也是将惆怅苦痛排解的一种方式。
徐志摩出身富豪家庭,在国内师从名师,出国接受了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教育。在康桥留学期间,他大量阅读了英国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唯美主义的文学作品,这些都在其诗歌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诗歌中充溢着对于爱的向往与追求,正如他对恩师梁启超所言(《致梁任公的信》),“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5]。感情上的丰富经历让他在理解女性心理有比常人更为深刻的地方,以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来委婉曲折地表达的心路历程。温源宁直接地点明徐志摩与他几位女友的关系,“即使只是那种理想在某个女人身上的苍白投影,他也爱”[6]。他借这些女性的塑造表现她们背后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诗人的“单纯信仰”。
3.审美心态
怀旧心态洋溢在晏几道的词作中,“人之所以会缱绻怀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其人必是一位多情和深情的人,感情淡薄者一般不太会经常怀旧;二是其人大致有过一段值得怀念的往事,或者更有过今与昔、盛与衰的强烈对比,这样的人往往会产生‘凄凉感旧’的心态。而晏几道则在这两方面都具有着‘优厚’的条件”[7]。轻柔微小的意象组合、深挚细腻的情感结构、若真似幻的心理距离,构成了小山词独特的审美特征。
徐志摩独特的审美趣味是将“熔西洋的理趣与中国的意境于一炉”,其表现之一为“东西混融的自然审美意识”,“是自然与心境相契,‘相值与相取’,使徐志摩继承中国诗学而有别于西方诗学之要点”[8]。“爱与美、自由相互渗透、生成,成为诗歌内在的情感、思想结构,诗化地表现了诗人的“单纯信仰”,构成了徐志摩诗歌的主要魅力所在”[9]。在徐志摩的诗歌中不乏对自然的描写和勾画,这是他独特的审美意识,将中西不同的自然统一于笔下的诸多女性形象中。
晏几道和徐志摩皆为两个不同时代的才子,通过他们诗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内涵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远远要比诗句本身展现的更为深刻,这启示我们在研究问题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不能仅仅关注作者本身的婚恋关系来考究其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要综合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审美心态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夏敬观.赦执势[J].词学,1985(05).
[2]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
[3].追忆志摩[J].新月月刊,1932(01).
[4]钟陵.清壮顿挫小山词[J].南京师大学报,1985(02).
[5]蒋复璁,梁实秋.徐志摩全集(第一册)[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
[6]温源宁.不够知己[M].江枫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7]杨海明.杨海明词学文集(第七册)[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8]张玲霞.徐志摩的“洋”与“土”――英美浪漫主义文学与新月派之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03).
【关键词】深部高瓦斯;软岩;巷道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合理的巷道布置方式和巷内支护是保证双“U”型通风方式下中间巷稳定的两个主要因素。长期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对护巷煤柱宽度和煤柱稳定机理方面研究较多,而对两次采动高应力叠加后的重新演化规律、以及该动态效应对煤柱内巷道维护的作用规律研究较少。为此,本文针对此类条件,从改善巷道围岩应力环境入手,深入分析两侧采动高应力叠加后的动态效应以及其对外圈巷维护的影响规律,提出新型的回采巷道布置方法,并确定合理的煤柱宽度以及巷道支护技术、支护参数。
1.2主要研究内容
(1)提出新型回采巷道布置方法,建立上覆岩层弹塑性力学结构模型,分析该结构在巷道不同阶段的稳定性。
(2)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两侧采动高应力演化过程中,煤柱稳定机理与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开发煤柱内沿空巷道合理的支护技术和支护参数。
(3)现场工业性试验,实测巷道矿压显现规律,进一步完善理论分析,总结研究成果。
2、煤柱内沿空巷道上覆岩层结构及其稳定机理
从围岩力学性质和应力环境来分析,沿空巷道是一类特殊的回采巷道。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垮落,基本顶初次来压形成“O-X”破断,周期来压即基本顶周期破断后的岩块沿工作面走向方向形成砌体梁结构,在工作面端头破断形成弧形三角块。弧形三角块在煤壁内部断裂并以断裂线为轴旋转下沉,它的运动状态及稳定性直接影响下方煤体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规律。
工业实践表明:沿空巷道在掘进影响阶段及掘后稳定阶段变形较小,受工作面采动影响后,巷道围岩活动剧烈,加上围岩松软破碎,造成工作面回采时巷道变形量很大。基本顶的稳定状况及位态直接影响沿空巷道围岩稳定状况。
3、煤柱内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分析及煤柱合理宽度
对处于受采动影响后次生应力发育的应力环境中的沿空巷道,在采用合理的围岩控制技术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巷道的布置,以避开深部强采动带来的高支承压力影响,合理的巷道布置,应使巷道处于较易维护的次生应力环境中。窄煤柱是综放沿空掘巷围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直接影响巷道整体稳定,因此,开展综放沿空掘巷的窄煤柱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实践中S1202工作面生产地质条件,S1201工作面运输巷和进风巷之间净煤柱宽度为45m,在此煤柱内沿S1201工作面采空区留窄煤柱掘进S1202瓦排巷,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模拟分析窄煤柱稳定性。建立长×宽×高为210m×2000m×85m,模型上部边界施加压力使其等同于上覆岩层的重量,底边界垂直方向固定,左右边界水平方向固定。模型上部边界垂直应力按深度488m、容重25kN/m3考虑,为12.215MPa,最终建立模型如图所示。
4、高瓦斯厚煤层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控制分析
目前,深部巷道围岩控制主要是以锚杆支护为主的围岩加固技术,深部巷道围岩稳定的实现,对锚杆支护提出了以下要求:(1)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延伸率,提高围岩的抗剪能力,避免顶底板高水平构造应力造成的剪破坏,同时能承受较大的拉力;(2)高预应力,预应力是锚杆支护区别与其它被动支护方式的关键,能提高巷道表面围压。
围压越大,岩石强度越高,在围岩破坏前,围压的增长对于岩石强度的增加并不明显,但围岩破坏后,岩石的残余强度对围压比较敏感,较小围压的增长亦能有效地提高围岩的残余强度,改善被锚固岩体的力学性能,从而有利于保持巷道围岩的稳定。
5、工业试验
S1202瓦排巷掘巷期间,围岩变形40天后趋于稳定,顶底板相对移进量为200mm,两帮相对移进量约230mm;S1202工作面回采期间,1#测站巷道两帮最大相对移近量为688mm,顶底板最大相对移近量为815mm,瓦排巷在S1202工作面前方150m变形开始增大,在工作面后方200m左右变形趋于稳定,在此过程中变形特征表现为缓慢变形、剧烈变形、快速变形和变形稳定四个阶段,巷道稳定后变形量在合理范围内,可以保证正常使用要求,说明此类巷道布置方法和支护技术及之后参数是科学、合理、可靠的。
6、总结
(1)建立了煤柱内沿空巷道上覆岩层结构弹塑性力学模型,分析了基本顶结构在巷道不同阶段的稳定性,揭示了基本顶三角块结构变形运动规律与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关系。
(2)揭示了煤柱内沿空巷道受相邻巷道掘进、两侧工作面采动时的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区演化规律,确定了新型巷道布置方法中合理的煤柱宽度。
(3)研究了煤柱内沿空巷道围岩稳定机理,开发了此类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自动导航技术;GPS技术
将科技合理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开始融入其中,比如导航定位和农业的融合,就是对一般机械化的升级,可降低驾驶难度,推动精准农业进步。机械自动导航技术在农业中功能多样,可完成田间耕作、播种、施肥、喷药等多项操作,尽可能降低遗漏作业、重复作业等情况的发生率。总之,在推广该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研究,树立创新意识,在智能化道路上走得更远。
1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中的常用方式
1.1GPS定位系统
GPS是具有三维定位、导航功能的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天候、全方位、高精度等特点,在汽车、航空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使得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得以提升[1]。该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系统、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基本原理是根据已知位置的卫星来确定接收机的具置。将其安装在农业机具上,在田间耕作时便可按照优化路径快速耕作,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该技术在农业中可用于多项操作,比如土质检测和变量施肥,车辆行走在田里可采集不同位置的土壤进行质量检测。往往会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使用,记录下精确位置,最终可绘制出一幅不同质量的土壤分布图,方便后续的变量施肥。传统施肥多采用人工方式,这种方式较为粗放,主要是凭借经验。现在开始使用施肥车等机具,但都难以根据各处的土壤性质进行肥量调整,而GPS、GIS技术则可以实现。当前,很多农村地区都进行集约化、规模化耕作,大面积作业时如何准确无误地把握作业轨迹非常关键。GPS系统可保存提前确定的轨迹,实际耕作时会有系统引导和提醒,因为路径最佳,可减少走弯路的可能,从而省油省钱。
1.2视觉导航
现在的汽车上一般都装有GPS、视觉导航系统等。相比于GPS技术,视觉导航更加直观化,可以把周围环境显示在屏幕上,操作者驾驶车辆的速度可快速提升,而且精准度高[2]。在平原地区进行大面积耕作时,田间都会纵横规划非常整齐,视觉导航技术能够搜集每一行的信息,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着手研究此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英国使用里程计和视觉传感器,对车辆位置进行控制,误差极小。美国则在此领域研究出一套基于立体视觉作物行检测的算法,可以快速精准地获取图像。日本尝试在农机具前方安装立体相机的方式,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直到20实际9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研究此项技术,业内人士给出了不同的建议,随着相关研究的增多,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虽然该技术能精确地确定目标作物行的位置,但田间的光照等自然条件无法控制,导致该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受阻,市场上也没有比较可靠的产品。今后要想发展这一技术,必须抓住图像获取、光处理两项关键技术。
2农业机械自动导航关键技术
2.1跟踪控制技术
跟踪指的是定位,控制主要是对速度和转向的控制。在农田耕作,车速一般较低,有时对均匀度要求较高,所以必须严格控制速度,以免因为速度变化过大而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3]。车辆在田间行驶耕作过程中,导航控制器会时刻反馈车辆信息,将之与规划的路径相比,如果出现偏差,可以及时转向调整,以免走到规划线路外的线路上。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是此类导航控制的关键,可以省去构建精确模型的步骤,直接模拟人的智能行为,解决遇到的带有不确定性的难题。有业内人士将其用于农耕机动车,系统带有自学功能,很快就能适应环境,并可以进行现场处理。还有一种预瞄控制方法,需要驾驶员对前方路径提前预瞄,如果车辆位置和预瞄点存在误差,也可以及时调整。
2.2环境感知技术
环境感知技术指的是利用传感器搜集周围环境的信息,分析处理后以有效的特征信息为基础,构建环境模型[4]。农业机械自主导航技术要想不断发展,必须先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准确地感知环境变化,如此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在网络信息时代,传感器的种类不断增多,质量更高,同时出现了很多先进的传感器信息处理方法,对提高环境感知能力大有裨益。关于该技术应用在农业机械导航中的研究越来越多,比如有业内人士设计了一种除草机器人,感知系统能够对田间杂草进行识别,反馈到总系统中,分析处理后对杂草进行清除。还有人提出一种全视觉运动障碍目标检测法,不管是计算能力、障碍检测功能,还是特征点匹配准确度及整体检测成功率,都比纯粹的单目视觉或双目视觉高。
2.3地图构建技术
这也是一项很关键的技术,环境感知和视觉导航都需要构建环境地图,一般是由传感器搜集所需信息,处理后进行地图绘制。而地图的呈现方式有多种,比如几何地图、用三维坐标表示周围环境信息。栅格地图也较为常用,但主要用于导航,而且是局部的导航。其感知功能需要大量计算,所以在定位方面很少涉及。还有一种拓扑地图,其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拓扑点和拓扑边。
3农业机械自动导航的未来与展望
我国人口众多,但人均土地很少,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显得无比重要。虽然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效率明显提高,但依然要迎接新的挑战,这就必须走智能化道路,大力发展机械自动导航技术,将其积极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针对农业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应根据具体的环境选择适应的导航策略。比如,GPS的精度高,适用于开阔的田间作业;而在树冠交错的园林间,GPS信号受到遮挡、精度不够时,选择视觉导航或其他导航方法会更有效。另外,还要多研究可靠有效的传感器融合方法,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鲁棒性。针对国内导航机具的特点,开展配套技术的集成研究,以降低相关成本。
4结语
导航技术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融合是农机化发展升级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利用导航系统,可对田间作物行进行定位,对车辆进行导航提示,最终提高劳作效率。我国在此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果,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还需深入研究,树立创新意识,争取取得更大的突破。
作者:阿布都艾尼 单位: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农业机械管理站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林妙玲.自动导航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6(9):232-236.
[2]钱海峰,郎春玲.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研究进展[J].科研,2015(32):15.
关 键 词:泥岩隧道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开挖技术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to ensure that the mudstone tunnel construction is a worthy research ke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a mudstone tunnel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examples, through excavation scheme comparison, the three step seven step excavation technology in mudstone construction advantag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ree step seven step excav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excavatio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 step, seven step excavation technology in mudstone tunnel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has feasibility,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time limit for a project, has good safety and economy, the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similar tunnel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reference.
Key Words:Mudstone tunnel; The three step and seven step excavation method; Excav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1引 言
目前国内高速公路发展迅猛,丘陵地区中大量建设有短隧道,而且短隧道大部分为浅埋、偏压,围岩条件差,一般为土质岩层,土质遇水易泡软,容易造成泥岩隧道出现垮塌,这给快速、安全施工带来难度。对于泥岩隧道来说,合理有效地开挖施工是确保泥岩隧道施工中不造成塌方的一个有效方法,可想而知,泥岩隧道的开挖方法以及施工技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某泥岩隧道工程的开挖施工,对各开挖施工方案进行对比,探讨适合泥岩隧道开挖的施工方案,同时分析该开挖施工方案的施工工艺以及关键施工技术,旨在为同类泥岩隧道工程的开挖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2工程概况
某泥岩隧道起标为DK274+745,终标为DK274+925,隧道全长为180米,为双线泥岩隧道。隧道纵坡为单面下坡,线路进口至出口坡度为-5.816 ‰。围岩等级Ⅴ级位于右偏圆曲线上,线间距4.6米。进口采用斜切式洞门、出口采用端墙式洞门,洞身最大埋深约17m。本隧道设计行车速度80km/h。
2.1工程地质特征
本泥岩隧道工程地质变化多样,以围岩破碎为主。整个泥岩隧道的围岩类别主要以Ⅳ、Ⅴ级围岩居多,表层岩石质地以碳质片岩为主,而且呈现破碎、松散状态,左右侧岩石质地也呈现不均匀状态,这种岩石较易遇水成泥而造成隧道塌方事故。下层基岩为呈褐黄色的泥质粉砂岩,但泥质粉砂岩的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石较为破碎而且结构面之间结合较差,可以说整个泥岩隧道的地质情况并不利,为开挖施工带来较大难度。
2.2水文特征
由于泥质粉砂岩的节理裂隙较为发育,本泥岩隧道工程所在线段的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受到大气降水补给,同时泥岩粉砂属于中等透水层。根据有关标准检验,该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未造成腐蚀性,而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也未造成腐蚀性。
3泥岩隧道开挖方案对比
对于泥岩隧道的开挖方法,目前主要有CRD法、CD法、明挖法,对于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并没有较为得到重视。CRD开挖法是在泥岩隧道中,采用自上而下分为两步再开挖隧道的第一侧上、中部,从而完成预期支护。而CD开挖法是在泥岩隧道中分部开挖、钢架支撑、仰拱先行的施工方法,分两至三步骤开挖隧道的一侧,从而完成隧道预期支护。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总共分有上、中、下以及仰拱4个部分,以前、后、左、右7个不同的开挖面相互错开同时开挖,故由七部分共同组成,七部份开挖完毕后再同时支护,最后形支护整体。隧道一段开挖完毕后,再逐步向隧道纵深推进开挖施工作业。显然,三台阶七步开挖法为台阶开挖法的一种,拱部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目的是利用预留的核心土来施压给掌子面;为了保证掌子面的稳定,中下部开挖时先开挖隧道两侧,保持中部土体不动,这种开挖方法关键是保持掌子面的稳定。
与CRD开挖法等相比较,三台阶七步开挖法由于七个部分同时开挖,显然具有缩短开挖施工工期优点,施工进度得到有效提高。而对于泥岩隧道来说,由于围岩软弱,节理裂缝较发育,因此隧道开挖时间不宜过长,宜选用三台阶七步法进行泥岩隧道开挖。另外,CRD开挖法等由于拆除支护会对所形成的力学平衡体系造成影响,对于泥岩隧道来说,围岩应力状态的不断改变会导致围岩的大变形。因此,本泥岩隧道的开挖方案适宜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具体(见表1)所示。
编号 起始里程 终止里程 长度(m) 辅 助 施 工 措 施 工法
1 DK274+745 DK274+761 16 明挖法
2 DK274+761 DK274+801 40 洞口管棚,长40m(φ108,壁厚6mm)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3 DK274+801 DK274+850 49 φ42 超前小导管(L=4.5m,3m/环)
4 DK274+850 DK274+885 35 φ42 超前小导管(L=4.5m,3m/环)
5 DK274+885 DK274+925 40 洞口管棚,长40m(φ108,壁厚6mm)
表1隧道开挖方案情况表
4开挖施工工艺、方法
4.1开挖施工工艺流程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以机械为主,人工辅助修边。主要施工工艺流程如下:上台阶开挖支护阶左侧和下台阶右侧边墙开挖支护阶右侧和下台阶左侧边墙开挖支护开挖上中下台阶预留核心土分段开挖仰拱,施作初期支护施作仰拱并填充。本泥岩隧道工程的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工序(如图1)所示。
图1泥岩隧道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工序示意图
4.2 开挖施工准备
(1)施工准备。按设计要求对泥岩隧道进行超前支护,特别是对于含有断层或者破碎带的泥岩隧道来说,更必须做好预期支护以保证人员安全和隧道的稳定性。同时在隧道开挖前,应铺设供电和供水管道。对于泥岩隧道的开挖应尽量避免雨季开挖施工。
(2)洞口段施工。洞口工程与洞口相邻工程统筹安排、及早完成,施工应该避开雨季进行。洞口施工前,先检查边、仰坡以上的山坡稳定情况,清除悬石、处理危石。施工期间实施不间断监测和防护。洞口施工时,先开挖洞门边仰坡及路堑土石方,做截水天沟,再施做洞门;洞口环节衬砌须与洞门同时施工。开挖时从上至下开挖边仰坡,洞口边坡及回填后的仰坡2m范围内采用25cm厚的浆砌片石护坡进行防护,2m范围外采用方格型骨架内喷播植草防护,洞口及明洞开挖边仰坡采用锚喷网防护。
4.3 洞身开挖
采用新奥法原理组织开挖施工,软弱围岩地段开挖施工采取“先预报、管超前、短进尺、弱控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进行;同时投入大型隧道施工专用机械设备,组成挖、装、运、锚、衬等机械化作业线。
(1)上弧导坑开挖。按设计要求对泥岩隧道进行超前支护后,可采用上弧导坑预留核心土法开挖,开挖进度则应根据泥岩隧道的围岩类别以及初期支护钢架的间距来确定,但最大间距也不应超过1.5米。上弧导坑的拱部矢跨比不应大于0.3,且预留核心土长度应保留3至5米长,预留宽度可取隧道开挖宽度的1/3~1/2。上弧导坑开挖后,必须及时进行拱部的喷、锚、网系统支护,然后架设钢架(型钢或格栅)从而形成较稳定的承载拱。
(2)阶及下台阶的左、右侧开挖。形成较稳定的承载拱后,阶及下台阶左、右侧的开挖可以进行。阶及下台阶左、右侧开挖尺寸同样应根据初期支护钢架的间距来确定,开挖进度适宜与上弧导坑的开挖进度相同,同样最大间距不应超过1.5米。开挖高度宜取3~3.5米,左、右侧台阶适宜错开开挖2~3米,然后与上弧导坑一样方法进行喷、锚、网系统支护。
(3)上、中、下台阶预留核心土的开挖。各台阶分别开挖预留核心土,开挖进尺与各台阶循环进尺相一致。
(4)仰拱的分段开挖。仰拱每循环开挖长度适宜取为2~3 米,开挖后即时做仰拱初期支护;完成两至三个分段的开挖、支护循环后,即时充填仰拱混凝土;仰拱分段长度宜视泥岩隧道的围岩类别以及循环进度来确定,仰拱分段长度宜为4至6米,但有必要可采用跳槽进行。
4.4 初期支护
初期支护是由锚杆(管)、钢筋网、钢架和喷混凝同组成的受力结构。支护紧跟开挖面及时施作,尽量减少围岩暴露时间,抑制围岩变形,防止围岩在短期内松弛剥落。锚喷支护施工工艺流程如下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放样开挖初喷混凝土3~5cm安装钢架测量定位挂钢筋网施作系统锚杆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监控量测反馈、调整支护参数。
4.5 仰拱(填充、底板)施工
为保证施工安全,仰拱混凝土应及时施作,支护尽早闭合成环,整体受力,确保支护结构稳定。在隧道正洞Ⅴ级围岩中,待喷锚支护全断面施作完成后,根据围岩收敛量测结果,拆除临时支护,开挖并灌筑仰拱及填充混凝土,一次灌筑仰拱混凝土长度6~8m。为保证施工质量,仰拱混凝土进行全幅整体浇筑,同时解决出碴、进料运输与仰拱施工干扰及仰拱混凝土在未达到要求强度之前承受荷载的问题,采用仰拱栈桥进行施工。
5结 语
泥岩隧道的开挖施工是隧道施工的重点,本文通过结合实际工程,对泥岩隧道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开挖施工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开挖施工完成后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台阶七步开挖技术在泥岩隧道开挖施工中具有可行性,与其他开挖方案相比可有效地缩短开挖施工工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2)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开挖施工时,主要按照“快开挖、快支护、快封闭”开挖原则,严格控制施工步骤以及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则可满足泥岩隧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林.泥岩隧道应用新奥法施工的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08,25(03):50~52
[2] 蔡东波.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开挖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01):52~53
1.1驾驶人在不同道路交通情境中的眼动行为研究
1.1.1交通标志、标识对驾驶人视觉影响:交通标志是传递道路名、方向及距离信息的标志,是驾驶人行车过程中的重要指南。交通标志呈现字体大小、字数多少、交通标志高度、结构等方面特点,对驾驶人视觉搜索均产生影响。杜志刚等通过室内模拟城市道路交通标志信息量,观察对驾驶人眼动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路名数在2~7个时,驾驶人的视认反应时间不超过2.5秒,且与指路标志路名数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由此建议城市道路指路标志路名数不大于5个,且车速小于50km/h。张业生等研究发现,驾驶人道路环境的眼动行为呈现的规律是,随着交通标志信息量的增加,驾驶人对标志的认知时间增长。当汉字字数在0~18个字时,路名数在0~7时,认知时间增长趋势相对均匀,超过这一界值增长趋势明显加大。因此研究者建议城市道路交通标志设置时,应该以7个路名数为宜,字体数目不应该大于20个。两个研究结论存在一些差别,但这可能与研究的室内模拟与真实环境的道路情境存在差异。也可能与研究中驾驶人的车速有关,如杜志刚等研究中要求驾驶人的车速为50km/h,张业生等研究要求车速在40km/h,还有研究者的结果趋势类似。刘博华等研究高速行车80~120km/h时驾驶人对交通标志的视觉搜索特征,认为高速公路指路标志信息量以不超过5个为宜。葛贤亮等探讨道路交通标志中路名的对称结构对驾驶人眼动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道路交通标志中,存在对称结构效应即对称结构下,驾驶人的注视点和回扫次数明显较少。凝视时间较短,反应正确率明显高于非对称结构的交通标志。因此建议道路交通标志的路名应保持对称结构。这些研究为道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9年国家颁布了新国标《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新增了一些组合交通标志,王婷婷等研究者运用眼动技术,对新增设的交通标志进行了可适性研究。
1.1.2不同道路环境驾驶人视觉搜索特点:在我国道路类型众多,迅猛发展的高速公路,日益拥挤的城市交通,险象环生的山区道路,还有路况复杂的城乡结合道路等诸多类型。道路交通环境不同,对驾驶人的视觉搜索要求也存在差异。:由于城市道路中的行人较多、车辆较多、路况相对复杂,导致城市道路与山区公路相比具有信息量密度大、认知负荷较高等特点,驾驶人在城市道路行车时的注视持续时间比较长。在山区公路中由于没有隔离带,驾驶人会频繁地向左看,将注意力集中分配在左边侧,而在城市道路中,驾驶人向右看的次数及时间要多一些。孟妮研究发现,驾驶人在城市道路和山区公路上对前方近距离区域的注视频次较多。在城乡结合道路上,对前方中距离、远距离区域的注视频次比较多。在城市道路上驾驶人对动态目标的关注最多,在山区公路上最少。郭应时比较不同道路条件下驾驶人的眼动行为特征,结果发现,驾驶人在城市道路行车时的注视时间明显长于在山区公路行车时的注视时间。扫视幅度和扫视速度大于在山区公路行车时的扫视幅度和速度。在山区公路行车时,驾驶人水平、垂直方向的视觉搜索广度均高于在城市道路和城乡结合道路行车时的搜索广度。齐博探讨普通公路与城市道路驾驶人的眼动特性,研究结论与郭应时的基本一致。还有研究分析不同公路线形对驾驶员视觉搜索的影响。张韡等研究者在云南山区道路上进行实车眼动实验,研究弯道半径、纵坡坡度等不同道路条件和车速下的驾驶人的眼动速度。结果表明驾驶人的眼动速度变化率与公路的弯道半径、纵坡坡度及车速都有着显著的线形关系。相对公路的弯道半径和车速而言,纵坡坡度对驾驶人的眼动速度变化率影响较小。李辉等研究者探讨直道无障碍路况、弯道及复杂路况环境对驾驶人眼动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驾驶人在不同的驾驶环境下,有不同的注意力分配策略和扫视模式。弯道驾驶环境和复杂路况驾驶环境,相对于直道无障碍驾驶环境要分配更多的注意力,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也显著增加。在环境趋于复杂时,驾驶人的注意力也会向后视镜、目标车道、路边行人等驾驶车道以外的区域转移。另有研究者对事故多发地、驾驶人车道变换的视觉搜索特点进行探讨,为道路交通安全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1.1.3公路隧道对驾驶人视觉搜索的影响:公路隧道环境复杂,进出口隧道亮度的急剧变化,是形成事故的主要路段。研究者采用眼动技术对驾驶人在公路隧道行车时的视觉搜索特征进行了探讨,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赵炜华等分析高速公路隧道群出入口对驾驶人眼动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隧道群环境中,从隧道外接近隧道入口处的过程中,驾驶人注视时间、扫视幅度迅速增加,注视时间先增加后减少。进入隧道后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和扫视幅度都是先减少后增加,之后呈平缓变化;驾驶人在隧道入口处的视觉信息认知模式受隧道群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者建议在隧道设置交通标志等控制管理设施时,应充分考虑驾驶人的视觉搜索变化特点。通过对隧道进出口驾驶人的瞳孔变化等眼动指标进行分析,有研究者证明:隧道内距进出口50m范围,驾驶人瞳孔面积与隧道进出口照度成幂函数关系,驾驶人瞳孔面积变化速度可作为隧道进出口的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基于行车安全的驾驶人瞳孔面积变化临界速度在-6mm2s-1到4mm2s-1之间;同时确定驾驶人在隧道路段的最小注视时间合理值为0.167s;继而得出了基于视觉适应的隧道进出口照明公式。另外该研究者还利用瞳孔面积速度/瞳孔面积临界速度比率k,来评价隧道路段视觉负荷,并建立基于k值的视觉明暗适应时间指标。最终得到隧道长度与视觉明暗适应时间的定量关系。提出对于中长隧道,暗适应时间一般不超过23s,明适应时间不超过13s。
1.2自身因素对驾驶人眼动行为的影响研究
1.2.1不同驾驶经验驾驶人的眼动行为变化特点:在驾驶过程中,驾驶人的眼动行为既受到来自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驾驶经验、疲劳、酒精等自身因素影响。宋菲等对不同经验驾驶人在行车时的眼动规律进行研究发现,非熟练驾驶人需要较熟练驾驶人花更长的时间确认交通标志。郭应时等研究发现,在城市道路上,熟练驾驶人对近处目标的注视频次比非熟练驾驶人高约18%,而对车内后视镜的注视频次约为非熟练驾驶人的4.7倍;非熟练驾驶人处理信息的策略和效率均比熟练驾驶人差。对不同经验驾驶人在不同道路环境的眼动行为进行分析发现,由于道路交通环境不同,非熟练与熟练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注视行为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非熟练驾驶人注视行为较僵硬,而熟练驾驶人注视行为较灵活。熟练驾驶人的注视行为调整幅度比非熟练驾驶人调整幅度大,并较多注视右后视镜、车内后视镜和车内其它目标。而非熟练驾驶人比熟练驾驶人较多的注视左后视镜、仪表板。对新老驾驶人危险感知的眼动研究发现,在显性危险实验场景中,新老驾驶人的眼动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潜在危险实验场景中,新老驾驶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驾驶人较新驾驶人注视点次数更多、注视时间更长、瞳孔直径更大、扫视幅度更宽,整体感知水平高于新驾驶人。杨鹏飞等运用眼动技术探讨在虚拟城市道路场景中,驾驶人应激感知反应时间的特性。结果表明:经验丰富的驾驶人应激感知时间要小于其他驾驶人。
1.2.2不同状态驾驶人的眼动行为特点分析:已有研究主要关注驾驶人的工作负荷、疲劳及酒后驾驶等状态对其视觉搜索的影响。有研究者提出,运用眼动仪和生理测试仪等设备分别采集驾驶人的眼动数据和生理数据,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找出人、车、路不协调的突变点,并针对事故易发路段进行原因分析和改进设计。曹新涛等认为可运用眼动技术评估驾驶人的工作负荷,比如从瞳孔变化直径的大小判断驾驶人的工作负荷大小。通过注视时间和注视点轨迹了解驾驶人的工作负荷状况。
2道路交通领域中眼动研究的常用设备
限于道路交通情境的动态特性,无法像常规眼动实验一样将被试者固定在实验设备前进行测试。因此对眼动设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必须是便携式,方便在驾驶过程中开展研究。当前研究所使用的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常用于道路交通领域的眼动设备包括如下几种品牌。
2.1德国SMI公司生产的IViewX(HED)眼动仪
该款眼动仪属于头戴式,采样率有50Hz/60Hz或200Hz三种,跟踪精度为0.1°,跟踪范围水平方向为±30°,垂直方向±25°。这款眼动设备在国内运用比较多。其优势在于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测试数据传输到配套计算机中的IViewX软件对其存储与处理。同时可利用配套的BeGaze分析软件,对实验测试数据按照需要进行处理,便于开展驾驶人特性等研究。该眼动仪缺陷为:稳定性比较差,抗干扰能力低,标定较为困难。此外对于戴眼镜的驾驶人,由于镜片反光,眼动仪对瞳孔及眼球的捕捉效果十分差,测试的误差较大。
2.2加拿大SRResearch公司生产的EyelinkⅡ型头戴式眼动仪
此款眼动设备采样率达500Hz,视跟踪范围为水平±30°,垂直±20°。与同类型眼动设备相比,EyelinkⅡ头戴式以其高精确度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青睐。不足之处为对受试人员的眼睛构造要求严格,标定比较复杂。
2.3瑞典Tobii系列眼动仪
该品牌眼动设备以其简单易用,使用便捷的特点受到国内研究者们的喜爱。其眼动追踪产品包括遥测式、独立式或头戴式。国内研究者根据其遥测式对受试干扰小的特点,在实验室开展模拟交通情境方面的研究,如交通标志的眼动规律等。近年开发的TobiiGlasses系列眼动仪便携性更强,更适合自然状态下的交通情境研究。但该系列产品存在普遍的缺陷,即精度不高,当前设备采样率仅有30Hz,这对它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
3研究展望
3.1研究人群的拓展
在现有交通领域的眼动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是针对驾驶人展开,而作为交通系统中人—车—路—环境4要素中,人的要素既包括驾驶人,还包括行人。在交通过程中,行人的视觉搜索也是影响其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眼动技术研究行人心理,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交通情境下眼动设备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