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妈妈对儿子说的心里话

妈妈对儿子说的心里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妈妈对儿子说的心里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妈妈对儿子说的心里话范文第1篇

离异后她对儿子说:

你一定要超过你爸爸

1995年,李小明只有6岁,当有一天爸爸问他愿意跟谁过的时候,他就懵懵懂懂地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健全的家了。

李小明的父亲李之龙在80年代末和妻子张英一起白手起家,办起了一家化工厂。短短几年时间,他成了金坛市小有名气的富人。像很多有钱人一样,不甘寂寞的李之龙很快找到了比妻子更加年轻漂亮的女人。张英含着泪和李之龙离了婚。

离婚后,张英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对儿子说:“现在妈妈除了你,什么都没有了,你要给妈妈争口气。

李之龙重新组建家庭后,觉得对妻子有愧,曾提出在经济上适当帮助张英。张英一口回绝:“没有你,我和儿子照样会过得很好。”

张英把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叫到跟前:“你一定要超过你爸爸,不能让妈妈失望啊!”李小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虽然不能完全领会妈妈的意思,但他知道,从此以后,他必须把爸爸当作比赛的对手,只有跑到爸爸前面,才能舒展妈妈紧皱的眉头……

在二年级的一次单元测试中,李小明考出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当他高高兴兴往家走的时候,一名同学拦住了他:“你这次肯定是抄的,我爸爸说了,像你爸爸那样的人根本养不出好儿子来!”回到家,李小明径直往楼上自己房间冲去。张英跟在儿子后面进了房间,问他这是怎么了。“妈妈……”李小明哽咽着说:“他们说爸爸不是好人……”

张英的心猛地一紧,沉默了一阵,然后说:“他们没有说错,你爸爸是个不负责任的人,不负责任的人就不是好人。你要让你爸爸知道,放弃我们母子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错。你必须相信,你是个多么优秀的孩子……”

母亲的话重创了爸爸在李小明心中的形象,他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他是个被爸爸抛弃的孩子。

不堪重负:

那是妈妈流不完的眼泪

张英暗暗发誓:再苦再累也要把儿子培养成人。她从小买卖做起,一个人从外地批发一些小商品沿街叫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生意总是不好不坏,忙死忙活也赚不了多少钱。但她对生活的热情丝毫不减,因为有儿子!儿子就像她心中的一盏灯,让她看到了前路上的光明。但1999年10月的一天,这盏灯突然黯淡下来。

这一天,学校的老师让她到学校去一趟。张英匆匆赶到学校,老师告诉她:李小明这次考试很不理想,他上课老是不能集中精力。张英问老师,儿子这次考试成绩在班上能排到前几名。“中上等吧。”老师无奈地看着张英。

张英回到家里,让儿子老老实实跟她坦白:为什么上课不能集中精力。李小明说,他没有不集中精力,这次考得不好纯属偶然,下次他一定考好。张英认为儿子是在敷衍她,儿子一点不体恤她的苦心,想到这,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颗颗滚落。张英的样子把儿子吓坏了。在李小明的记忆里,妈妈一直是个坚强的人,就是当年和爸爸离婚,她也只当着他的面哭过一次。这次他肯定伤透了妈妈的心,都怪自己太笨!他无所适从地站在那儿,看着妈妈耸动的肩膀,不知所措。

张英足足哭了半个小时,直到她发觉儿子还站在旁边,才止住哭声。从此以后,她的脸上再也难见笑容,李小明也不敢像以前那样跟妈妈亲近了。在李小明眼里,张英作为妈妈的角色已经淡化,她更像一个教练――一个严厉的教练。

张英替儿子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必须做多少课外作业;双休日必须看多少课外书;早上朗读时间不得少于多少分钟;每天看电视不得超过多少分钟……李小明认为,妈妈的这份学习计划挤占了应该属于他的自由时间,剥夺了他童年的快乐,他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

同时,张英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全部花在儿子身上:给他买营养品,买学习用品,买高档皮鞋、高档皮衣……但无论她怎样努力,儿子的成绩总是不见好转。久而久之,儿子不再是她的骄傲,而成了她的一块心病。

到李小明小学快毕业时,他的成绩已经由中上等跌到了中下等。张英看着干着急,却使不上劲,只能一个人偷偷地躲在房间里流泪。母亲红红的眼眶、无助的眼神,像鞭子一样抽打在李小明身上,他真希望妈妈痛痛快快地把他打一顿,这样他的心里会好受一些。每天走在放学的路上,他总在心里默默祈祷:但愿妈妈今天生意做得特别顺,这样她就会有个好心情,他回到家后就不用再面对妈妈那悲伤而又绝望的目光。但李小明的祈祷很少能够如愿――妈妈的眼泪永远也流不完,他开始害怕回家。

初一下学期的一个阴雨天,李小明终于从家里不辞而别。他偷走了妈妈的1000块钱,来到常州一家网吧。他在网上和网友们聊得很开心,网吧老板对他也很热情,他觉得这里才是他的家。李小明在常州总共呆了9天,直到把钱花光,他才想起妈妈――那个在家里因为他的出走而哭肿了眼睛的妈妈。他给妈妈打了电话,一听到他的声音,张英就哭了,只有这次,妈妈的哭声没有令他反感。

他重新回到了家里。妈妈和他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谈话。

“跟妈妈说实话,你为什么要逃学?为什么不回家?”

“我觉得上学没劲,回家也没劲,我上学就是为了让您高兴,要不我早就不上了。”

儿子的话像重重的木棒狠狠砸在张英的头上,把她砸得晕头转向。她弄不明白:四年前那个好学上进、成绩优秀的儿子,怎么眨眼之间就不见了?她抓住儿子的手,捏捏他胳膊,又摸摸他的头,再拍拍他的脊背,喃喃自语:“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说着说着,她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这是张英第一次当着儿子的面毫不掩饰地放声痛哭。

李小明知道,只要回到这个家里,就无法回避妈妈的哭声。他壮着胆子,截住妈妈的哭声:“妈,我求你以后别在我面前哭了,我以后一定改掉毛病,好好学习。”

张英愣愣地看着儿子,心里想,儿子既然肯对她说心里话,说明儿子还信任她。只要有这份信任,她就还有希望。儿子烦她哭,以后她就不哭。

请你暴打我吧,

我再也不想听你的叹息声

2003年后,张英改做水果生意,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家里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张英紧锁的眉头并没有舒展开,因为儿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难题。念初一下半学期时,李小明个子已经长到近一米七,由于坐姿不正确,加上爱玩电脑,他患上了腰椎尖盘突出,不得不留级。这让要强的张英感到很没面子,她曾对一位生意上的伙伴说:“儿子不给我长脸,我赚得再多也没意思。”在家里,不管干什么事,做饭也罢,洗衣服也罢,看电视也罢,只要一想到儿子,她就止不住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李小明觉得,无论他躲到家中的哪个角落,都能听到妈妈永无休止的叹息声。

有一次,大约是中秋节,妈妈做了好多的菜,很对他的味口,他正吃得高兴,猛抬头发现妈妈一直没动筷子,就问妈妈为什么不吃饭。妈妈不说话,转过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李小明顿时觉得没了胃口,他真想大声对妈妈说:你以后别叹气了好不好!但他忍住了,他陪妈妈吃完了这顿团圆饭,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用被子蒙住头在被子里使劲吼了几声,他希望这样会让自己好受些。

掀开被子后,李小明觉得心里还是十分憋闷。他在房间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想让自己平静下来,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张白纸,用毛笔在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忍”字,然后把它贴到墙上。他告诫自己:以后不管妈妈如何在自己面前哭泣、叹息,他都要忍。

上初二时,有一天放学后,李小明和几个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妈妈问他为什么到现在才回家。李小明气喘吁吁地说是和同学打篮球。“不是去上网?”张英不信任地看着儿子,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你怎么老是长不大呢?”说着,眼泪又流了下来。

李小明再也受不了了,他突然有一种冲动,希望妈妈结结实实地打他一顿,最好把他打死算了,省得他每天都要看这张苦脸。为了激起妈妈的怒火,他故意说:“我就是不想长大,我就是去上网。”

这是儿子对自己说的话吗?悲伤、愤怒、失望如潮水般涌向张英。张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抄起一根钢管朝儿子身上打去。

“我就去上网,就去!”李小明希望妈妈将自己打得更狠一点,他觉得这样才解恨。张英收住了手,她知道自己太过分了,她抱住儿子,止不住地全身颤抖。李小明任由妈妈抱着,却一点感觉不到温暖。

刚升入初二时,李小明还能坚持自己完成作业,后来课程越来越难,他就无法独立完成作业了,只好每天早晨回学校抄袭同学的作业。这样一来,到了考试,他看到考卷就心慌。考试成绩自然很不理想,班级排名总会让他自卑和恐惧。因为就算他不告诉妈妈自己的成绩,负责任的班主任还是会打电话通知母亲。所以,每次考试成了李小明心里最重的负担。

他有时候真想完全放弃学习,可是一想到房间里的“忍”字,想到妈妈这么多年来为他所吃过的苦,他又放弃了这种想法。因为妈妈不让他再去网吧,他每天一放学就回到家。在家的时候,他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不出门。而妈妈有时也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声不响。他不知道妈妈在做什么,好奇心让他决定探个究竟。

一天晚上,李小明轻轻走到妈妈房间门口,偷偷向里面张望。他惊讶地发现,妈妈并没有坐在床上看电视,而是坐在地上发呆,默默流着眼泪。李小明的心顿时像被电击中了一般,不由自主地,他也流下了眼泪。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只是觉得心里好难受,他有点恨母亲,也恨自己。李小明或许不会知道,正是这种越积越深的恨,后来毁了母亲,毁了他自己。

于心何忍:

锤杀亲母十几榔头

2005年5月13日,星期五,由于没有交政治作业,老师让李小明带信儿给张英,让她来趟学校。李小明知道,如果实话对妈妈说,妈妈一定会很伤心,弄不好还会受到她的责骂和殴打,他不怕妈妈打他,但他再也不想看见妈妈伤心的样子。李小明决定把这件事瞒住。

星期六过去了,星期日也过去,李小明忐忑不安地打发这个双休日,期盼时间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最好永远不要有星期一。但星期一还是到来了。

2005年5月16日清晨,李小明从睡梦中睁开眼睛,他所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怎样才能既不告诉妈妈,又能对政治老师有个交待。李小明想了很多种办法,却没有一种办法可行。

怎么办?怎么办?天亮了,太阳升出几丈高了,时钟已经指向6点了……李小明揣着满腹心思,不停地在房间里踱步。突然,他听到妈妈喊他,让他上街买早点。

李小明的心止不住一阵狂跳,因为他的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吓人的决定:他要杀了妈妈!他觉得自己被一个无比压抑的环境所包围着:学校里,老师不停地布置作业、不停地安排考试,他不想去学校;在家里,妈妈没完没了地抱怨、没完没了地哭泣和叹息,比挨打更让他受不了,他也不想呆在家里。那一瞬间,他认定只有杀了妈妈才能突出重围,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所以,他拿起一把榔头走进妈妈的房间。

张英侧身躺在床上,丝毫没有发现儿子的异常。

李小明举起榔头,榔头停在半空中,他的全身开始哆嗦,两腿发软,他下不了手。这时,张英突然翻过身来,李小明知道再不下手就来不及了,他闭上眼睛,胡乱向妈妈头上砸去,一下,两下,三下……李小明一共砸了十几下,妈妈的惨叫声他已经听不进去。

2005年5月16日下午5时,江苏省金坛市公安局刑警大队二中队民警在市区一家网吧将正在上网的李小明抓获。2005年8月,江苏省金坛市人民检察院对李小明提起公诉。由于李小明未满16周岁,此案的审理备受各界的关注。据法官介绍,李小明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悔意。此案尚未宣判。■

妈妈对儿子说的心里话范文第2篇

一直以来,儿子都是个让人操心的孩子。说起对儿子的教育,我后怕得要命!若不是及时调整教子思路,说不定我已经把他毁了呢!

最早发现儿子出了问题,是在他上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

一天放学后,儿子把同学王轩带到家里一起写作业。我热情招待王轩,并把我的书桌让给王轩写作业,然后去准备水果。我把水果端给王轩,只见桌子上文具盒敞开着,里面赫然躺着一支漂亮的钢笔,和儿子前些日子丢的那支一模一样!

关于那支笔,说来话长。我的小叔子去美国出差,专门给儿子买的,样式别致,价格不菲。儿子一见这笔就喜欢得不得了,嚷嚷着马上要用。这么贵重的笔,还是等他上中学再用吧,我悄悄把笔收了起来。可是后来,钢笔却莫名其妙地丢了,我心疼了好几天。

看着王轩的那支笔,我越看越觉得可疑,便问他在哪儿买的,王轩顺口说:“韩子林(儿子的名字)送我的!”话刚说完,王轩伸了一下舌头,“阿姨,您别说是我说的呀!韩子林说,不能告诉您……”

我气得七窍生烟!明明知道我会不高兴,竟瞒着我把那么贵重的东西送人,这孩子缺心眼儿啊!当着王轩的面,我不好发火,王轩走后,我把儿子叫到跟前,劈头盖脸一顿训。儿子眼泪汪汪的,说:“妈妈,我知道我错了……”我的火气还在腾腾地往上蹿:“你不让王轩告诉我,不是明知道这事不该做吗?为什么还要做?”儿子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哽咽着说:“王轩不理我……我把钢笔送给他,他就和我玩了……”

怎么会这样?我的儿子竟会沦落到求着别人和他玩的地步!我的心揪成一团。

为了帮儿子结交到更多的朋友,我准备好吃的喝的,让儿子把一帮同学请到家里来玩。不请还好,请了之后,我差点气得吐血:李萌手腕上的夜明表,王平脖子上的象牙吊坠,何坤手里玩的奥特曼……一样一样都是儿子送的!回想一年来,儿子三天两头说丢东西,我还到处找,哪想到竟然被他偷偷送人了!而且,儿子在同学中间,和平时在家里判若两人:玩游戏的时候,他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一定遵从别人的想法;吃水果的时候,盘子只有一个芒果,恰巧别人也想吃,他就算拿到手里了也会放下;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别人喜欢,他不管有多么舍不得,也一定不会拒绝……

儿子究竟怎么了?处处讨好,委曲求全,他还是我的儿子吗?

我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儿子能有今天,肯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很多被忽略了的小事突然间汹涌而来:儿子特别愿意和比他小的孩子玩,不愿意单独睡,每天晚上必须让我陪着。有时候,他说话办事像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经常被人说:“这孩子真天真……”再看看和儿子同龄的那些孩子,人家在这个年纪,已经做什么像什么,说什么什么好听……

抓狂呀,儿子出了问题!

夹缝中长成了“亚熟儿”

有病治病,但是得找到病因,对症施治。可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我和老公都是大学毕业生,好歹也算是高知父母,怎么教育不出来一个好孩子呢?我不敢耽误,赶紧去找儿童心理专家求治。儿童心理专家告诉我,儿子是典型的心智晚熟,也就是“亚熟儿”!造成晚熟的原因,除了先天因素以外,跟后天的养育有很大关系。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儿子在入学前,一直是奶奶带的,一天有10个小时以上和奶奶在一起。奶奶没什么文化,对孙子又处处包办。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儿子的心智发育比同龄孩子落后一大截。记得儿子刚上小学时,内向得要命,天天怯怯的,根本不敢与别人交往。看见别人家的小孩儿那么聪明伶俐,而我的孩子却像个呆瓜,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没少“下猛药”。

我带儿子参加各种活动,命令他快速地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儿子惧怕和陌生人说话,吓得直往我身后躲。我把儿子硬拖出来。儿子一看我的脸色,只能怯怯地到别人面前,一边结结巴巴地打招呼,一边用眼神惶恐地看着我,样子十分纠结,但是我从来不手软。在强大的压力下,儿子终于学会主动和人交流了,和越来越多的小朋友玩在一起。我暗喜,以为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没想到,这竟成了诱因。儿子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当别人提出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儿子也不敢拒绝,他害怕拒绝会引起争执,别人会不理他,这样他就会失去朋友,没人和他玩,回到家里会被我责备一顿――因为我是一个“虎妈”,我让他做的事他做不好,我不会轻易饶了他。为了让我满意,儿子只好去讨好别人。凭经验,他知道送人东西可以博得别人好感,朋友多了回到家里还可以得到妈妈表扬,两面都能讨好,慢慢地他就丧失了原则和立场。

是我一手造成这种状况的,而我还浑然不觉!并且,我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还不止这些。

儿子上学后,学习非常吃力。就拿听写来说吧,我天天给他听写,听写了一遍又一遍,可再听写,儿子还会出错。我气急败坏,罚他再写,错了再罚……儿子不长记性,还照样出错。我忍无可忍,出手打了他,可打完又心疼,儿子没哭,我先哭了。我这一哭不要紧,儿子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哭得哇哇的。我心一软,把他抱在怀里再一阵哄……

这样教育的结果,儿子的思维变得混乱了,不知道错在他自己,还是错在妈妈。久而久之,儿子经常显得很不懂事。举个例子来说吧,有一次儿子忘了记作业,打电话问王轩,可是王轩告诉他的时候,漏了一项。老师批完作业后找到儿子,问他为什么不按时完成作业?儿子一下子把责任全都推到王轩身上,老师听了哭笑不得,王轩知道后要和他掐架。

在包办与高压的夹缝中,儿子成了一个敏感、脆弱的小孩。很多时候,一句无足轻重的话语,或者在做事时受到一点挫折,就会使他感觉受到了莫大的打击。儿子的表现,用孩子的话说,真幼稚!用大人的话说,这孩子真天真。

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我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子方式。

陪“亚熟儿”一起“倒时差”

从那以后,每天无论多忙,我都要抽时间陪儿子聊天,让他随时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怀;我收起坏脾气,让他消除戒备,敞开心扉,以便我帮助他校正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时差”。

一天,我正上班,儿子打来电话,说张小宁喜欢他的格尺,问可不可以送给他。这种问题若是放在以前,我会给出“可以”或者“不可以”的直接答案,但现在不能这样了,我不能把我的意识强加给他,把他当成我手里的木偶,于是我耐心地引导他自己思考:“儿子,那你觉得呢?”儿子在我的鼓励下,说出心里话:“我当然不想送!他有爸爸妈妈,他可以自己买。但是,不送的话,我害怕张小宁生气……”我不敢和儿子讲大道理,害怕他听完大道理,顺着我的思路往下跑,再次回到老路上去,就问他:“张小宁生气了会怎样?”儿子想了想,“生气了就不和我玩了呗!”“他不和你玩,还有没有别人和你玩呢?”儿子说“有”。我说:“那好了,你自己决定吧。”

放学回来,儿子笑眯眯地告诉我,格尺没给张小宁,不过张小宁没生气,仍旧和他一起玩。我亲了亲儿子的脸蛋:“儿子,太棒了!学会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说明你长大了、成熟了!”儿子的眼睛熠熠发光,我却有点心酸:儿子习惯了听我发号施令,这次是他自己做主,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决定,竟给他带来了那么大的成就感!

后来,儿子又陆续遇到好多事:运动会上,有个同学没穿校服,怕老师批评,和儿子商量把校服脱下来给他穿;上美术课,同桌带了水彩笔不舍得用,借儿子的用;一个淘气的小男孩邀儿子一起去人家院子里偷摘无花果……儿子知道他们的要求不合理,都一一拒绝了。当儿子向我说起这些事时,我高兴得直想流泪。

儿子终于学会了以健康的心态交朋友,他变得越来越有原则,越来越自信了,而我,只是转变了教育方式――从发号施令,到把决定权交给他自己。我和儿子像跷跷板的两头,我事事干涉的时候,儿子成了麻烦篓子;我慢慢放手,儿子有了成长空间,一点点成熟。

为了帮儿子把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时差”进一步缩小,我想了很多办法。

妈妈对儿子说的心里话范文第3篇

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课堂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笔者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一层面,阐述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力求展现生本课堂的真谛。

【关键词】主体作用 价值 生活 情感 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为主体,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上好品德课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生本课堂的魅力。

一、 价值观教育

新课标强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要求德育工作者着眼于终身学习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学生生活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难免会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形形的影响。对此,教学设计不能回避,视而不见,而是要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是非、好坏、对错,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辨析,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教授一年级教材《春节逛花市》一课时,我了解到学生在春节得到了不少压岁钱,许多孩子互相攀比,把钱用在吃、穿、玩上,这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现象如果不加批评制止,发展下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利用讲故事、看录象等形式让学生明白父母工作的辛苦,贫困山区的孩子上不起学,灾区人民无家可归的惨痛场面------学生在课堂上很受感动,纷纷发言,表示不再乱花钱,愿意把钱捐给希望工程、贫困灾区,这堂课扭转了学生的金钱价值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学生的生活是德育教育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德育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品德课要从知识,技能为逻辑转变为以儿童的生活为逻辑。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呈现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为学生所喜欢所需要。要针对学生在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困惑,想法,耐心地分析,讲解,帮助,激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每一节课都是学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因此教学设计要创造和打造人文关怀的环境,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从而营造充满童真、童趣、童乐的儿童文化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我在教三年级教材《走进我们的社区》时,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学生生活,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街道,使每个学生在看看、想想、听听、说说、悟悟中,认识社区,了解社区,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社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化教育

鲁迅先生曾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创造悦耳、赏心、移情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情感越来越被人疏忽,越来越被人淡忘,而情感恰恰是一个人行为的“指向标”,有了丰厚的情感做基础,人才会更有动力去干好某件事情。人的情感总是相互的,把教材的内容制作成形象、有趣、动感的画面,再配上能拨动学生心弦的音乐,来唤醒学生浮躁的灵魂,使其正确体验情感,并不断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父母的疼爱》一课内容简单,如果仅仅依靠教师一张嘴巴的讲述,学生对父母爱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原有层面上,不会从多角度、深层次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为了让这些视父母的爱为应该的孩子们能够了解父母的难处,体验父母的辛苦,感受到父母的期望。教学伊始,我就播放了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妈妈,然后,通过讲述父母对自己做过的而且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让学生回忆过去,进入课文情境,接着,我又播放歌曲《母亲》,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一个,最后,我播放了一个班内孩子母亲的留言录像,这是一个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母亲对儿子说的心里话,当时,这孩子竟然泣不成声了,其他许多孩子也潸然泪下,整个班级都沉浸在了父母与孩子的浓浓亲情当中,孩子们回味着父母的爱,感动着父母的情。学生的心灵在情感的冲击下变得异常晶莹透亮。母爱伟大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学生心中。从而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学着在生活中关心体贴父母,关心他人。这种情感化的教育运用良好的情境,抓住移情的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而升腾情感,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四、 资源化教育

学生是资源的载体。他们既是基础性资源,又是生成性资源。所谓基础性资源,是指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兴趣,以及自我教育的潜能。教师应全面了解,准确把握,以此安排学习活动的切入点和生成点。所谓生成性资源,又称“活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状况,它包括质疑,突破思维定势的答问,由发散思维引起的创意、学生间的争论和思想碰撞等,这些因素在备课时难以预测,但却不能不屑一顾,要有准备,要有对策,使课堂呈现动态发展,使思维的火花时时闪现。我接触到这样一位同学:她学习刻苦,乐于助人,因为父母打工,放学后还要做家务,照顾弟妹。这位同学的事迹使我萌生了开一次辩论会的想法,于是围绕“学习—生活—做人”,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纷纷表示要向这位同学学习,热爱学习,孝敬父母,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孩子们真挚的话语,诚恳的态度,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大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品德与生活课程还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关注学生的权利等等,只有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构建适合学生的德育课堂,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教师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广阔新天地,培养出更多新世纪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妈妈对儿子说的心里话范文第4篇

作为一个热衷教育的父亲,我确实有不少教育孩子的经验。但对这封信我一直有些犹豫,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在好几位同学的多次鼓励下,我逐渐意识到了写这封信的重要。我问他们:“如果写一封信给你们的父母,你们会希望我说些什么呢?”他们说:

“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长大了,真的可以照顾自己。就让我们自己闯一闯,哪怕是碰碰钉子也好。”

“告诉我的父母:你们对我的期望好高,我总是达不到,总觉得对不起你们。我希望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平凡的我。当你们看到我已经尽力而为时,能不能鼓励鼓励我?”

“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不想做一个读书的机器,我想找到自己的兴趣,希望你们能支持和理解我。”

“告诉我们的父母:我真的好想和你们成为朋友,但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听了这么多充满热情和期望的话,我提起了笔。我想写出我对家庭教育的真实想法,想与大家分享我的教育理念,想帮助那些平日里疏于交流的父母和孩子,为他们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其实,教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很难,我们只需要把握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培养一个懂事明理、善于学习、自主独立、自信积极、快乐感性的孩子;然后和他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

中国广大的家长朋友们,我希望和你们进行真诚而深入的交流。在教育孩子方面,你们可能比我有经验,也有很多好的方法。我并不强求你们认可我在这封信中谈到的方法和理念,而是希望你们知道,你们的孩子有许多发自内心的话想告诉你们。如果有时间的话,你们最好能和孩子们面对面地谈一谈。如果这封信能够让一些家长知道孩子们藏在心底的话,能够让家长和孩子们彼此沟通和理解,甚至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那么,我写这封信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培养懂事明理的孩子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做一个好孩子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而是要成为懂事、明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会盲从他人,而不见得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做。懂道理的孩子善于分析每件事背后的原委,他们会在父母讲的话有道理时百分之百地服从,在父母的话不完全正确时则会与父母主动讨论、交流——这样的孩子才是既尊重父母、又坚持原则的好孩子。

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的优越性,但我同时也相信严格管教的必要。孩子们的成长既需要启发,也需要纪律和规矩。他们既需要培养自信,也需要学习如何自省。

关于“规矩”,我总结出了四条定律:

定好规矩,但首先要把与规矩相关的道理讲清楚,不能盲目地要求孩子服从;

在规矩的限制范围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预先讲好的惩罚;

规矩越少越好,这样才能发挥启发的功效。

另外,父母应尽量抓住每一个“机会教育”——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可借以教导孩子、帮助孩子的小事——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但应当在教育中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负面的例子。比如,如果你想教孩子“见到长辈要主动起立打招呼“,那你自己就必须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但自己却没有首先做到,这样是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服的。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时,家长个人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成长。所以,除了用榜样或故事(而不要用说教!)来教导孩子以外,家长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与自己所倡导的行为相反的事情。

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的家长本身对价值观的选择就很迷茫。比如在如何对待诚信、正义等问题方面,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相当多的矛盾和负面的例子,家长自己可能也不是特别坚定。如果把这样的思想传递给孩子,他们就很难拥有正确、坚定的价值取向,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就很容易在现实面前感到迷茫和困惑。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中国家长,教育孩子时,眼光要放长远些。中国已经走上了国际舞台,我们要用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判断生活中的现象,不要被一些负面的例子所干扰,不要做负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输负面的思想。

好的父母能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他们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时才给以建议和帮助,他们更善于引导孩子,善于和他们沟通,而不是强加给孩子某种期望或价值观。

培养善于学习的孩子

在今天这个“应试教育”的学习环境里,我们很难完全忽视孩子们的课业成绩。但是,孩子在这样环境里面临很大的压力,我们需要更多地体谅他们,不要总是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加在他们身上,更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而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或有没有天赋。”太高的目标或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产生对不起父母的愧疚感。因此,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太重,只要他们尽了力就好;不必总要求孩子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其实,对孩子来说,打好基础和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家长应尽量将自己的期望合理化。可以要求孩子每次都做得比上一次好一点,让他们慢慢进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孩子可能很早就放弃了。

家长应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变成对孩子的建议。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闯,也不是说要放弃履行家长的约束权,而是要尽量正确地引导孩子。

家长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这样只会培养孩子片面的竞争心理,对他们步入社会后必须参与的团队合作将是个不小的障碍。

对孩子还说,学习时不要只重视书本里的死知识。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我曾解释过四种学习的境界:

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

境界二、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境界三、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

境界四、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作为父母,我希望大家能够把握每一个机会,帮助孩子提升学习的境界,帮他们从死记硬背升华到融会贯通。

家长应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和网络中学习和获取知识。现在的网络是不折不扣的知识海洋,其中有最好的学习英语的互动工具,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所有课程,有“开复学生网”这样的学生互助社区,对孩子们的成长很有帮助。当然,网络中也有很多负面的诱惑,所以,家长最好能经常告诉孩子在网络上学习的正确方法。

家长应鼓励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只是为了分数而学习。比如,有一次我女儿考试时,有一道题她认为做对了一半,但却被判全错。当时,我要她去问老师,但她不愿意去,因为老师肯定不会给她加分。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她,去问老师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和老师讨论解题的正确方法,而不是为了加分,因为分数并没有那么重要。

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动手,鼓励他们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知道学习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考高分。大家也许都记得,在学习时背诵历史年代或数学公式时是多么的枯燥!如果学了知识而不加以使用,那么,死记硬背的东西就会早早地还给老师。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些“实践中的学习”。例如,我的孩子学指数的概念时,我们让她拿一个银行存折来计算利息,当她看到利息一年一年以指数的方式累积下来,最终可能变成一大笔财富时,她对指数的理解就不再只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了。当她学习美国历史时,我让她做了一个生动的作业:用电脑动画和我们俩“生动”的配音,重现美国历史的一个片断。有一句格言说:“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句话真的非常有效。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我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会和老师配合,帮助孩子自己设定学习的目标,自发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我大女儿上中学时,每半年学校都会要求学生设定一个学习目标,半年后衡量有没有达到。以前我女儿比较害羞,课堂上有些问题没有听懂也不敢发问。所以她就在我的帮助下订了一个目标:每天上课时一定要发问,把不懂的问题搞清楚,每天下课时衡量自己是否做到。后来,她每天都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但她发现,除了提问题以外,自己上课不爱参加大家的讨论。于是,在设定下一个目标时,她就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参加一次讨论。

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却不敢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成长。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总喜欢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这通常会使孩子们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指出:因为信息时代取代了工业时代,世界处于平等的、无国界的竞争和放权、自由的管理模式之中,“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其实,无论孩子对父母如何依赖,进入大学或进入社会后,他们都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决定是创业还是在公司工作,是学理工还是学商贸……他们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他们最需要的是独立自主、责任心、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只会背诵知识,被动地服从别人,或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那他在进入社会后,就算不失败,也不会被人们重视的。你的孩子要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竞争并取得成功。所以,他必须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

有一次,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接受电视媒体的采访。记者问他们,你们的成功应归功于哪一所学校。当时,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他们的回答是——蒙台梭利小学,因为那所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方式,没有任何消极输入的教育理念为他们的独立自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带来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功。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呢?我在这里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要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们预先规划或收拾残局。要让他们在失败中学习,不要什么都帮孩子做。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自省,可以告诉他你会怎么做,以提高孩子的判断力。

要把选择权留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你很确定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他从自己的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将比从你的正确指导中学到的多得多。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可以提供意见,但最后的决定还在于你自己;而且,随着你的长大,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我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如果能考上,就让你读。”这件事我会终身记得,因为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的权利。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努力读书,真的考上了我想上的学校。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台湾作家刘墉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养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从正面与孩子沟通——例如:应当说“你的责任是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而不是“你的房间又乱七八糟了”。当孩子没做到时,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负责的重要性。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中,童欣以凡事负责而闻名。他小时候在学校犯错后,他的妈妈甚至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她的妈妈会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睛,语气温和地说:“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童欣后来回忆说:“那个晚上,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们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可以用“共同决定”的方法引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你最好不要说“不准玩电脑”,而应该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足够好,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电脑,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应该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会让孩子为了自己的兴趣而更加努力地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帮助人进步的必要的学习过程,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在失败中坚强起来。

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会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会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这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以外,也可以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

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选择。不要什么事情都说“不”,应该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

自信心是孩子的潜力的“放大镜”。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的那样:“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里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相对来说,一个积极夸奖、正面回馈的环境会激发孩子的自信。我刚来美国时,因为背数学公式的能力好,老师总说我是“数学天才”。虽然我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数学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记硬背的东西搬了出来,但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开始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努力学习英文和数学,并真的在全州数学竞赛中拿到了冠军。

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都不笨,只是听信了少数同学的恶意中伤。于是,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一点。她写出兴趣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经常给别人看,甚至还把它放到了我网站上的“个人背景”栏目里——这个时候,我觉得她该学点儿谦虚了!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所以,你不妨帮助你的孩子做一个长期的、可衡量的计划。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女儿发言的例子,我当时和她一起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切合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首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在美国某小学,人们曾做过一个针对18个学生的试验:让老师先入为主地认为这18个孩子是有“最佳发展前途”的(虽然孩子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因为相信孩子出色,老师常给孩子正面评价。结果真的激发了孩子们的自信,这18个学生后来的表现比原来的期望值还高。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

如果你想培养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多做肯定性评价:“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对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卡耐基在他的人际交流课程中曾提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如果要改变一个孩子读书不专心的态度,我们可能会这么说:“约翰,我们真以你为荣,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但是’假如你在代数上再努力点儿的话就更好了。”在这个例子里,约翰可能在听到“但是”之前,感觉很高兴。但接下来,他就会怀疑这个赞许的可信度。因为对他而言,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失败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们也许就无法实现我们要改变他学习态度的目标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要把“但是”改成“而且”,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了:“我们真以你为荣,约翰,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学期继续用功,你的代数成绩也会很出色。”

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

有位学生问我:“您是不是要把您的孩子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我对这个问题感到很讶异。我的回答是:“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快乐,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最终进入哈佛的汤玫捷说:“不要相信成才公式,因为我们是野生植物,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去帮助你的孩子发掘他的独特的优点吧!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作为家长,我们应鼓励孩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兴趣上。比如,我大女儿喜欢看小说,我们就每周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义的书给她看,这些年她已经看了上千本书,而且她的英语总是得满分。我二女儿喜欢写作和绘画,我们就教她用计算机写她喜欢写的东西,然后加上图片、照片,印成漂亮的彩色书送给亲友。

对孩子没有兴趣的课,我们只要求她们尽力地准备,尽力地学习,对成绩没有特别的要求。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跳舞。我认为有一些爱好是很好的,可以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但是这种爱好要适量。有些学习是很苦的,所以我都会用“让孩子有选择”的方式与孩子约法三章。当我的两个孩子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们对他们说:你们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你们可以决定要不要继续学。结果,她们最终对音乐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兴趣。但她们中一个对画画有兴趣,一个对戏剧有兴趣。于是,我让她们朝着自己的兴趣尽力发展。

家长应多让孩子有与人相处的机会。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从小就不会与人相处的小孩,长大很难成功也很难快乐。

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除了喜与乐,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应。应该让孩子有机会抒发他们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红皂白就喝斥他:“不要哭!再哭、处罚就来了!”孩子表面会变得听话,内心其实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哭了会失去父母的爱、会被处罚。成长的经验一再以压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现时,你可能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孩子,但很遗憾的是,那也是一个缺乏自信、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所以,接受人世间的一切吧──正面的或负面的、生或死、哭或笑。因为,这些体会对我们的生命都一样重要。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孩子不会从片面强调竞争的教育方式中获益,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作为天之骄子处处受到褒奖,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异乎寻常的优越感,并因此忽视了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方面的锻炼。

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你问我的孩子:“你最喜欢你父亲的什么地方?”她们会说:“风趣甚至疯狂、没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让我许多话都愿意和他说。”

虽然我的为人处世之道很多是来自我的父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并没有太多与我亲近的时间。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从我的母亲、兄姐处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我想,这是中国常见的父子关系。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我的小孩,而且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成大人。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比如谈理想、学习动力、娱乐、事业心、为人处事、爱情、交友、处理家庭问题等等。

在这方面,我有四个建议:

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说八道。不要摆起架子,做个“高高在上”的长辈。我的孩子小时每天都是听了我“胡诌”的故事后才愿意入睡的。

对孩子说心里话,不要把话闷在肚子里,同时也希望他也这么做。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让孩子知道他对你多重要,告诉他你多么爱他,慷慨地把你的时间分享给他,但是对物质上不要“有求必应”。

花些时间理解那些流行的东西。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电脑游戏,我都会花一些时间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你更多的话题,另一方面告诉孩子你“在乎”他。而且还可以让你觉得年轻些!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问他,他一天经历了哪些事。如果他告诉你,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那么,不要训斥也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先对他保证你不会生他的气。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就必须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的沟通渠道。

中国的家长,我建议你们: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和他们谈心;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就都是老师的事情;当孩子做了和自己期望相违背的事情时,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总结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它阐述了我的教育理念。在此把它翻译成中文,和中国的父母们分享:

你给孩子什么?

By Dorothy Law Nolte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中国的家长朋友们,我们的责任重大。今天中国的青年:

非常优秀,但是非常困惑;

非常聪明,但是不够自信;

是多年来第一代能够在平安的社会、完整的教育中成长的一代;

出生在被信息铲平的世界中,他们必须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