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第1篇

艺术品,是指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在我们家卧室的转折角有一个醒目的橙色南瓜。这个南瓜是我的婶婶送给奶奶,奶奶一直摆放在我的家中。这就是我喜欢的艺术品。这个南瓜直径大约是36厘米,顶端有一个大约4厘米的花把。一大片的橙色中,有一小点的绿色,整个搭配的非常协调,越看越像《灰姑娘》里的南瓜马车!

这个南瓜是陶瓷的,重约3斤。表面非常的光滑,冰冰的、硬硬的,但是能让人爱不释手,就像捧着一个聚宝盆。那深绿色的花把有点透明,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活力。一个南瓜整体被分成了10份,真是十全十美呀!这个南瓜构造较为简单,跟农民伯伯种出的南瓜样子、构造是一样的;这个南瓜不是那么的鲜艳夺目,而是一般的橙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心旷神怡。这简单朴素的景色比镶着奇珍异宝的陶塑南瓜好得多它以简朴、素气而引人注目。

这个南瓜做的非常逼真,真像刚从蔓上摘下来的新鲜的南瓜!玻璃南瓜表面泛着亮光,再不开灯的情况下,把玻璃南瓜放在餐桌上,贪吃的人肯定很想冲上去咬一口。

玻璃南瓜那朴素的颜色是我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它的诞生是于玻璃陶艺工人那双勤劳得手分不开的。这个南瓜,为我家增添了几分姿彩。因为玻璃陶艺工人丰富的想像力,必定会有更多人得到更美的艺术享受!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第2篇

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让人过目难忘,迷幻的波点传递着她的艺术理念,她是我非常喜欢的艺术家之一。这次她在上海的艺术作品展览也是我盼望已久的。用摄影的方式将她的空间作品记录下来,是对她的作品的再次创作,同时也是我向她致敬的一种方式。这次我随身携带了松下GM1作为纪录影像的利器。作为一款微单相机产品,松下GM1的画质完全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草间弥生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非常迷幻的色彩。这些色彩通过密集的波点,传递给观众她心中的梦境。在众多的参观者之中穿梭,我使用手中的GM1进行拍摄,这款小巧的微单相机对于色彩的表现非常棒,尤其是它输出的艳丽程度,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现场的真实感觉。

快速对焦捕捉无穷镜像

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利用镜面的折射,将原本简单的画面变得无穷无尽,在这种无尽的重复中,依靠透视原理,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正是草间弥生艺术展排队人最多的地方――无穷镜像。每个镜像给参观的人15秒的限制时间,因此想拍摄的话就对相机的对焦速度和精准程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可是我并不担心,使用松下GM1的快速对焦模式拍摄,虽然无穷镜像盒子内部的光线比较昏暗,但是手中的这款相机并没有让我失望,它的对焦速度与单反相机相比丝毫不逊色,整个对焦的过程非常迅速。令我能够在紧张的时间内轻松拍摄出对焦精确的样片,待参观结束之后仍然能够继续品味这些出色的艺术作品。

出色畸变控制呈现完美几何透视

当波点与透视相结合,可以形成非常独特的视觉效果,令波点更为立体,这也是草间弥生创作中重要的一点。波点的聚合加上藤蔓一样的延伸,如同生命的历练与成长,长出痛苦和喜悦。在事物之间营造出连续性,想很好的记录下来这种感觉,需要畸变控制出色的镜头。手里小巧的松下GM1配套的镜头LUMIXG VARIO 12-32mm F3.5-5.6ASPH.MEGA OIS,虽然设计成为一款小巧的饼干头,但是并未影响到它的成像质量。从画面里可以看到立体的花朵线条与逐渐延伸的背景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分散在其中的波点,又把它们联系到了一起,构成非常独特的画面。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第3篇

从我离家求学绘画至今不知不觉20多年了,翻看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画已有千余幅,且版画居多,是因为我喜欢版画创作的过程?是因为我最熟悉版画表现的技巧?还是因为我是教版画的?也许它们都是吧,总之我喜爱版画。画虽然攒下不少,但自己满意的少之又少。自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进行两个系列的创作,一个是用铜版画表现的“朋友”系列;一个是用丝网版画表现的“回忆”系列。

“朋友”系列创作始于2003年一个偶然的契机,那时候我刚刚毕业当老师,处于思考、迷茫艺术是什么的时候,一天一个老同学来我画室看画,期间请我给他画张肖像,在给他画肖像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兴奋。可能是好朋友较熟悉的原因,私人情感被放大注入了我的画面中,无意当中就超出了我预想的画面。从未有过的感受让我仿佛拾到了一粒金子,使我有了想把它做成作品的欲望。大学期间虽然做过铜版画,但学生时期的技术与经验相对粗浅,不足以完成一张相对写实的肖像作品,且当时能够看到的各类资料中与之相类似的作品又较少。无奈之下只能闭门造车,自创些方法反复试验。铜版画腐蚀的偶然性一直困扰着我,正当我努力控制画面的时候却往往是它控制着我,在这种控制和反控制的过程中,承载着我情感的造型、深沉而厚重的色调与斑驳的肌理慢慢地自然显现了出来,这就是我的 “朋友”系列第一幅作品《先知》的创作过程。铜版画的自身语言强化了我当时需要的精神追求,也让我对铜版画的语言与技术着了迷,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要把我身边的朋友画一遍,都做成铜版画。我用了四年的时间做了五十多张“朋友”系列肖像作品,回想起来每一次的创作都非常兴奋,构思在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遭到真实具体的铜版画技术语言反复对抗,直到渐渐征服。通过一个肖像绘画去挖掘和展现被画者的内心世界,或者赋予我对被画者的某种理解感受,这些都让我仿佛偷窥到某种天机一样兴奋不已。这些作品记录了我对版画的认知过程,也承载着我那个时期对艺术的理解。

转而结婚生子,随着生活状态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我的创作,我对周围的改变已经不那么敏感,在我的生活中家庭的分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心境的改变使我对肖像感受不再敏锐,画肖像变成了麻木而重复的劳动,期间一两年的游离状态使铜版画肖像难以进行。2009年随着儿子的诞生,我像很多画家一样愿意把他作为题材去表现,伴着他的成长,自己似乎也回到了小时候,童年的蓝天白云,在江边游泳、捞鱼,小树林偷看搞对象,上山打鸟……从2010年开始我建立了个人的版画工作室,开始了“回忆”系列的创作,这个系列的作品大多是用丝网版画去创作的,选择丝网版画创作,主要是因为它更容易表现绚丽的色彩。在我记忆里,童年是一个伴着充足的阳光和绚丽色彩的童话时代。把这些绚丽的色彩用厚厚的油墨叠印在版画纸上这是我想要的。这个系列的作品内容大都是我凭记忆想象的,人物、场景也多是童话式的卡通化的,期间也流露出对现实的判断与思考。2013年这个系列的作品50多幅和10件衍生雕塑在798做了个展,在比较商业化的798画廊里做展览和在美术馆、博物馆有很大的区别,突然发现自己的作品变成了商品,不觉间有了一种莫名感。当我们的版画作品和其他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并置的时候,当一个普通游客在欣赏你的作品并且花钱去购买时,他们不会纠结你是怎么创作或者是制作出来的,也许只是一个情境与他产生共鸣才引发他购买的欲望。

回看自己的作品很有意思,这两个系列作品看上去是非常分裂和矛盾的,现实题材的“朋友”是单色的,模糊了时代感却增加了时间的距离感。超现实的“回忆”系列是彩色的,更强调的时代感却亲切了许多。现在、过去、未来其实是一致的,时间把它们连成了一条线。最近发现我曾经画过的朋友在这十多年里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似乎又有了要去画他们的念头。也许再过十年我也会再次启动“回忆”系列,去臆想现在我的青年时代。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第4篇

一、教学背景:

学科:小学美术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鸡的图片以及鸡的文化寓意。

2、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造型表现课

河北美术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第6课《大花鸡》

三、教材分析:

“鸡”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也是艺术作品中乐于表现的形象。在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作品中更是多见。这些作品中,鸡的形象已不再是写实的,而是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这样的形象更接近于儿童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形象,稚拙浪漫,也更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

动物装饰绘画,需要对形象进行概括、夸张、变形和花纹装饰处理。本课通过对“鸡”的形象进行加工设计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装饰艺术的一般手法。

(1)概括、提炼(2)夸张(3)变形(4)纹样装饰处理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平面构造的一些方法进行装饰美化。

四、教学方法:

本课通过欣赏关于鸡的艺术作品,以鸡的形象为切入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绘画的表现手法,感受图案的装饰美。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装饰性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够初步了解动物变形、装饰的一般表现方法和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欣赏中国民间美术,对中国民间美术感兴趣。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了解鸡的外形特点,在概括、夸张、变形中不失其特征。

2、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各种花纹和表现手法,装饰鸡的形象,使鸡更美丽,更有浪漫色彩。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夸张、变形装饰艺术的重要手法,学习简单的装饰方法。

七、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

八、教具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彩纸、剪刀、毛线、胶棒等。

九、教学过程

一、观察鸡的图片、了解鸡的主要特征。

1、组织教学

美术用品摆放整齐,坐端正。

2、观察图片,了解特征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美丽的动物朋友,(出示大屏幕上鸡的图片)你们喜欢它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长得漂亮。

生:因为它可以催人早起,我还知道有一句成语叫“闻鸡起舞”

师:你懂得真多,那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讲一下这个故事吗?

生介绍故事

生:鸡与“吉”同音,是“吉庆”的象征,我小时候每到打春的时候我奶奶就做一只布公鸡缝在我的衣服上。

生:鸡肉很好吃。

师:鸡确实很可爱,它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老师今天就想来画一画鸡(师在黑板上用很快的速度故意画一个不太像的鸡)生会笑

师:(故意用不解的语气问)你们为什么笑呀?

生:老师画得不像。

师:呕?是吗?那谁能告诉老师哪不像呀?

生:尾巴画得太小了,应该画得更长、更弯一些。

生:应该画上鸡冠子。

生:鸡的嘴巴应该是尖尖的。

……生边说师边修改。

师:现在是不是有点像了吧?今天我们就来设计一只美丽的《大花鸡》(板书课题)

【欣赏真实的鸡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外形、颜色等方面了解鸡的特征。(红红的鸡冠子、翘起的尾巴、美丽的羽毛等,并以画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课题,】

二、观察、比较,总结设计、装饰的方法。

师:要想把大花鸡设计的漂亮就得掌握装饰方法,一些艺术家们就是如此,把民间艺术中的鸡装扮的比现实当中的鸡更神气更美丽。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张农民画,想看吗?

生:想(大屏幕出示《鸡探石榴》)

师:这张画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生:美丽、颜色很鲜艳、、、、、、

师:那你们觉得它和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鸡一样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都有尾巴。

生:都有鸡冠、鸡爪。

师:像尾巴呀、鸡冠、鸡爪呀这都叫什么?

生:我觉得画中的鸡和生活中的鸡形态特征是一样的,都有鸡身体几个主要部分。

师:你说的既完整又准确,太棒了,大家为他鼓鼓掌吧!

师: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纷纷举手。

生:画中的形象比较概括,没有画那么多的羽毛,鸡的尾巴也画成弯弯的长条形。

师:你说的太好了,而且我注意到你还用到了一个词:概括,它是动物装饰绘画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大屏幕出示:概括、提炼就是将复杂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保其主要特点部分,使其形象简洁明显而单纯,一目了然。

生:我觉得画中的鸡冠子更大更尖、鸡的尾巴更长更弯。

师:你很会观察,那这种手法又叫什么呢?

夸张。

师:仔细观察看还有哪些不同?生:画中鸡的嘴巴变成了花蕾。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这种方法叫“变形”这张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变形呢?

生:眼睛变成了苹果。

生:鸡冠变成了火苗。

师:看来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发现了画家在描绘这只漂亮的大花鸡时用到了概括、夸张、变形的手法,除此之外他还对大花鸡进行了纹样装饰处理,那他都在哪些地方、用什么样的花纹进行了装饰,又为什么用这样的花纹装饰呢?

生:鸡的身体上用了花朵做装饰,这样显得比较喜庆。

生:鸡的脖子上用了毛刺一样的花纹,这跟鸡脖子上的羽毛很相似。

生:鸡的头部和身体上还点了许多白色的圆点点,这样显得比较好看。

生:鸡尾巴上用了像柳枝一样的花纹,这跟羽毛的结构相似。

师:对,在一张画里点、线、面有机结合,就好比多声部的有机演奏,使人感到丰富、完美。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非常好,装饰花纹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是为了表现结构;有的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的是纯粹装饰性的花纹;还有的是点线面构成的花纹。我们在添画的时候可以灵活运用。(师做简单示范,出示范画)

【感受中国民间绘画作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通过作品的欣赏,探索农民画不同的装饰方法。】

三、欣赏作品中的鸡。

师:鸡不但在绘画中常见,在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作品中更是常见。今天我就带来了一些这样的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屏幕出示作品。)

生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

师: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幻灯片7)

生:我喜欢布贴鸡,因为它造型简单又抓住了鸡的特征。

生:我喜欢刺绣鸡,因为它的颜色非常鲜艳,翅膀上的花纹也漂亮。

生:我喜欢那只木刻鸡,因为它的鸡冠子像跳动的火苗。

【通过欣赏不同的材质的鸡的作品,探索制作方法不同】

四、学生创作。

师:欣赏了这么多作品,我看好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那就赶紧来创作一只美丽的大花!要求:形式不限,可以是绘画、布贴、剪纸、泥塑等形式均可。

⑴构图要合理,注意鸡的外形和动作。

⑵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鸡的身上大胆装饰合适的花纹。(注意花纹的色彩搭配,涂色要干净漂亮)好,请大家动起手来大胆创作吧!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好的创意及时表扬。

师:大家看,这名同学想法很独特,把鸡冠子画得像一座大山。

(学生发出惊叹的声音)

师:这名同学用橡皮泥捏的尾巴象一把大扇子。

五、召开“花鸡博览会”展示学生作品。

师:刚才我在下边看到同学们的作品各具特色,那我们今天就召开“花鸡博览会”评出“漂亮大花鸡”、“神奇大花鸡”、“可爱大花鸡”几个奖项好吗?

师:现在,我请大家当评委,说说你的看法吧。

生:我觉得刘伟的作品应该得“漂亮大花鸡”奖,因为他的花纹设计和颜色搭配都很漂亮。

师:我也觉得刘伟的作品很漂亮,刚才我看他涂色的时候非常的认真、慎重,所以才能画得这么漂亮。

生:我觉得李娜的作品应该得“神奇大花鸡”奖,因为她把鸡的尾巴用橡皮泥捏成了一条条柳叶形状的,想法很独特。

师:的确很有想法,创意很独特。

生:郭毅凡用布贴的花鸡胖墩墩的表情也很逗人应该得“可爱大公鸡奖”。

学生互评,说一说其他同学作品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用色丰富,造型夸张,点线面运用的非常到位,造型准确、构图合理等)

【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品,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六、小结

师:同学们在欣赏作品时,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取长补短,让我们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

多媒体图片:中国地图

这张是什么?像什么?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第5篇

在不同的国家,主题“制造世界”被翻译之后,每个词所隐含的意义都有略微的差异 在英语里,“Makinq Worlds”的匠气比较重,指代一种非常脚踏实地的制造方式,在法语里,“Construire des Hondes”的术语味道更浓些:在德语里,“Weltenmachen”听起来有点儿夸张;而在瑞典语里,“Skapa v・rldar”与造物理念息息相关,因而具有一定神学内涵。正因为如此,本届双年展为那些程度各不相同的翻译,以及具有误读性的理解提供一个发生的场所,从而使得展览富有创造力。如果只是单纯地把一种文化摆出来供以参考,势必将所有文化视为静止之物,或者为文化设了个固定的本质,这就跟僵化的刻板印象没什么区别了。每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会增加这个世界的想象内容,也许新的世界就诞生于不同世界的交汇处。

本届双年展的中国馆主题定为“见微知著”,策展人是年轻艺术家卢吴,参展艺术家有方力均、邱志杰、何晋渭、何森、刘鼎、曾梵志、曾浩共7位。而与国家馆并行的机构邀请展中,1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将呈上他们“给马可・波罗的礼物”。

“见微知著”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意为圣人能以小见大,从首看尾,见现象而知本质,知错能改。

卢吴解释,因为中国馆的所在地――一块未经加工的草坪和军械库的末端,馆中站立着巨大的油罐体量足以淹没任何艺术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见微知著”便是想从改变观者欣赏的角度来改变空间,“油罐之间最大距离为3米,最小间距只有80厘米,我们只能在小空间内动脑筋安排小作品,所有的作品都需要观众仔细寻找。” 因为场地原因,除影像作品之外,架上绘画、装置、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将出现在中国馆内,最小的作品会是一个手掌大小的绘画。

作为中国文化部指定的策展人,卢吴在谈到选择参展艺术家的标准时表示:“我不会选择那种很‘聪明’的艺术家,这些善于炒作的人在我看来缺少艺术家应有的基本素质,不管这类人的作品如何,只要让我看出他的‘聪明’意图,就会首先将其从我的名单中划去。我喜欢比较感性的艺术家,他们始终在坚持自己的追求,而且非常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