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狐狸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及卡他性结膜炎和全身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本病传染性极强。本科自2004—2009年共收麻疹病人68例,其中成人麻疹31例,占45.6%,现将其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1例麻疹病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18~45岁;城镇居民9例,农民10例,学生12例;其中有接种过麻疹疫苗19例,未接种或接种史不详12例,曾患过麻疹3例。
1.2 临床表现
31例麻疹患者均有发热,20例呈稽留热,6例弛张热,5例不规则热。体温39℃~41℃者21例,38℃~38.9℃10例,热程3~5天11例,6~10天18例,10天以上2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咳嗽、流涕、打喷嚏及眼结膜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伴流泪、畏光21例,头痛、周身酸痛、乏力26例,恶心呕吐、食欲不振29例,其中8例伴有腹泻,出现麻疹黏膜斑(柯氏斑)21例,发病3~6天出现麻疹28例,7天后出现麻疹3例。出疹顺序均于耳后及发髻向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发展,皮疹均为红色斑丘疹,20例皮疹融合成片,有少许出血点,但疹间皮肤正常,12例伴有不同程度瘙痒,皮疹消退后有脱屑及不同程度色素沉着。出现肺炎12例,并发喉炎6例,心肌炎2例,肝功能损害10例,所有病例经抗病毒、抗感染、补液及对症治疗,配合适当护理后均在7~18天后康复。
2 观察及护理
2.1 心理护理
以往麻疹多见于婴幼儿,成人一旦染上麻疹症状一般比儿童重,成人对该病不了解,尤其曾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心理负担重;有的怕传染给家人;尤其有些患者担心皮疹后留下瘢痕或色素沉着;故产生焦虑情绪,在护理中应加强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明确皮疹退后不留痕迹,不影响容貌,以消除患者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呼吸道隔离
患者从发病前2天至出诊5天内均有传染性,一旦临疹或确诊应加强隔离,一般隔离7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勿直接吹风防受凉,病房注意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
2.3 高热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4h测体温1次,如体温>39.5℃,酌情予退热剂,宜选择剂量小,用退热药后30min测体温变化详细记录,嘱患者多饮水,卧床休息,禁用物理降温,以免影响出疹。注意有无并发症,观察出疹部位及颜色。
2.4 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干燥及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擦浴并更衣1次,热退出汗及时更换衣服和床单,注意保暖防受凉,出疹时不要穿太多衣服,保持衣着宽松舒适,皮肤瘙痒者嘱其勿抓挠皮肤,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或口服扑尔敏、开瑞坦等。
2.5 加强五官护理
病室内光线宜柔和,避免强光刺激,结膜充血分泌物多时应常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润舒滴眼液,加服维生素a丸2.5万单位,日服1次,预防干眼病。经常予翻身拍背帮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早晚各1次,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和0.005%呋喃西林溶液清洁口腔,咽部不适者用生理盐水漱口,鼓励多饮开水。
2.6 饮食护理
发热期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瘦肉、蛋类等,食欲不振,有恶心及腹泻者,应限制含脂类食物摄入,宜进食米汤、稀粥等低脂流质或半流质,嘱患者多饮水或选择喜欢的果汁饮料等。恢复期食欲增进,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禁辛辣食物。
2.7 病情观察及预防并发症
由于成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重、体温高,持续时间长,病情常较重,部分患者出现肺炎、急性喉炎、心肌炎、肝损伤,甚至个别出现脑炎等并发症,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选用有效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提高患者免疫力等非常重要。
2.7.1 肺炎
患者常出现咳嗽加剧,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必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重者短期应用激素治疗、静脉补液及吸氧治疗。
2.7.2 喉咽炎
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刺激性干咳、重者声音嘶哑急剧,呼吸困难、吸气时三凹征明显,应立即予吸氧,应用激素、有效抗生素及祛痰剂超声雾化吸入疗法,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械,以免发展为喉梗阻,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
2.7.3 心肌炎
患者出现胸闷气促,体检时发现心音减弱,心律不齐或增加,心电图改变,病情危重应密切观察,予心电监护,治疗上及早使用强心利尿药物,配合营养心肌药物。
2.7.4 脑炎
出疹后出现嗜睡、高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肢体偏瘫、昏迷等。应按病毒性脑炎治疗加强护理,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1.1心理护理多数手术患者缺乏与手术、麻醉相关的一般常识,大多存有恐惧心理,临床表现有精神紧张、坐立不安、失眠、头晕、血压升高等。巡视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不同的手术向患者介绍有关麻醉、手术的一般常识,麻醉方法,配合麻醉、手术的注意事项,并安慰、鼓励患者放松思想,解除其恐惧心理,使之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接受麻醉和手术,安全渡过手术期。
1.2室内环境准备手术室温度保持在18℃~20℃,湿度45%~50%,两者过高或过低都将给患者麻醉手术后带来不利康复因素。麻醉前注射阿托品后抑制了腺体分泌,患者常可有口唇、舌干渴,呼吸道黏膜干燥,影响气管黏膜纤毛运动,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不显性失水量可明显增加。室温过低时患者易受凉感冒,采用吸入麻醉后易并发肺部感染。实施低温麻醉,小儿麻醉时不易复温、保温,使机体体温中枢功能调节紊乱发生意外。
1.3麻酸用药、物品准备隔日准备好麻醉所必需的常用药和抢救药品、用具(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穿刺针、胶布等)。氧气、麻醉机、吸引器、紧急抢救复苏设备(气管导管、牙垫、挺芯、喉镜、通气道、含有1%丁卡因汽雾喷器、面罩、头带、呼吸囊等)、根据患者体质状况,手术要求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手术前日准备好麻醉物品;如连续硬膜外麻醉准备连硬穿刺包,脊髓麻醉准备蛛网膜下腔阻滞包,全身麻醉除准备上述用品外还得准备呼吸机、吸入品、吸痰管、吸痰杯等。危急重大手术要准备心电监测仪、除颤器等。
2麻醉护理
手术前准备:术日麻醉前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手术名称。入手术室前去除所有佩戴饰物如耳环,项链、戒指以防术中应用电凝器静电灼伤。清除面部、口唇、指甲等处化妆,有利于术中观察患者肤色。全麻患者的义齿是否取出,是否禁食(尤其是婴幼儿应特别注意)禁饮,置胃管,排空膀胱。敏试验有否迟缓反应,协助麻醉医生实施麻醉,摆好实施麻醉方法的正确,有利于麻醉顺利进行,为使手术获得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鞍区麻醉实施时要扶住患者以防摔倒,婴幼儿、昏迷、休克、意识不清、烦躁不安者给予必要的护栏以防坠床等。
2.1建立和保持静脉通畅这是麻醉手术中给药、补液、输血和患者出现意外情况时极为重要的一项抢救措施,除一般小手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外,原则上凡需麻醉手术患者都应建立一条静脉通道,重大危急手术常需多条通路以保证麻醉手术的安全顺利紧急抢救之用。开放静脉通路一般为四肢静脉,必要时可行颈静脉,锁骨上、下静脉,股静脉穿刺。必须指出的是重症休克、严重骨盆骨折、后腹膜巨大血肿、门脉高压大出血时应以回流上腔静脉治疗效果更为确切。2.2输液要求输液速度一般为2ml/(kg·h),儿童为2~4ml/(kg·h)。在有失水、失血休克、高热、选择椎管内阻滞麻醉引起的血压下降时可以适当加快输液速度。对老人、婴幼儿、有心肺肾疾病患者则应严格控制速度和输液总量。输液原则先盐后糖,输糖速度不宜超过0.3g/(kg·h),液体内含糖浓度以2.5%以下为宜,超过0.5g/(kg·h),尿量及尿糖排出增多引起渗透性利尿。此外还可影响巴比妥类药麻醉患者苏醒[1,2]。
2.3输血要求输血速度成人一般为4~6ml/min,老年人或心肺疾病患者1ml/min,小儿为10滴/min。对失血性休克濒死者,必要时可采用直接深静脉或动脉输血,注意输血反应,荨麻疹是现在输血反应中较为多见的并发症,常常因手术单遮盖被疏忽直至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才发现,应引起重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输血事故发生。
2.4经常观察穿刺针的局部情况有无肿胀、滑针、导管脱节、扭曲、堵管、液体流空等。应用有刺激性药物时要防止渗漏出皮肤或皮下组织引起组织坏死。在接近上腔静脉回流通道(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应用钾、钙、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时应特别谨慎,认真观察滴速或泵注速度,以防意外发生。
2.5其他所有的物都对中枢神经、循环、呼吸系统机能等均有显著的干扰、围术麻醉期除协助麻醉医生实施麻醉外,要认真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以及患者神态、肤色等变化,除了熟悉各种抢救药物的剂量、用途、用法,还应对各种抢救仪器操作娴熟应手。
3麻醉后护理
麻醉结束术毕应等麻醉医生护送患者离开手术室后再整理好麻醉物品等归还原位。切忌手术患者麻醉尚未完全苏醒即整理物品甚至离开患者整理其他物品,尤其是危急重患者麻醉尚未完全苏醒或病情极不稳定时更应特别认真负责,态度有始有终。
由于个体差异有患者术毕麻醉不能很快苏醒者,仍需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尿量、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引流管及伤口渗液。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还应注意患者瞳孔大小、意识状态等。
遇有危急重患者应邀请麻醉医生一同将患者送回ICU或病房向有关人员交接班,所施手术、麻醉方法、术别用药、手术和麻醉过程中基本情况、麻醉后有关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了解近期麻疹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探讨针对麻疹患儿的具体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归纳临床护理措施及预防。结果:300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重视麻疹患儿临床表现,加强病情观察,通过对患儿的基础护理和对家长的宣传预防,及时控制病情,确保患儿能及早康复出院。
【关键词】麻疹 患儿 护理 预防措施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是儿科常见的有较强的传染性的疾病,本病主要由呼吸道传染,传染性强,容易流行,以冬春季节发病为主,主要发生在8月~5岁小儿,能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颊黏膜可见柯氏斑及皮肤斑丘疹[1]。从去年至今我市部分地区麻疹爆发流行。本文就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300例麻疹患儿(全部麻疹病例均符合《传染病学》的诊断标准)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0例麻疹患儿。其中,男184例,女116例,男女比例1.59:1,年龄6个月~9岁,平均年龄2.6岁。
1.2 病例来源:农村患儿202例,占67.3%;城市患儿98例,占32.7%。
1.3 临床表现:300例患儿中均有发热,体温大部分38.1℃~40.1℃,热程3~8天。其中278例,占92.7%的患儿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症状。有麻疹粘膜斑者265例,占88.3%,并发肺炎246例(82%),合并肺炎伴心肌损害189例(占肺炎患儿的76.8%),肝功能损害116例(47.1%)。并发咳嗽者237例,占79%,并发腹泻者141例,占47%
1.4 结果:300例患儿经我院护理人员的积极对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患儿住院时间4~13天,平均6 .6天。
2 基础护理
2.1 隔离与消毒:本病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我科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加强病房管理,减少家属探视。患儿单独病房,一般隔离到出疹后6 d,有并发症者隔离10 d。并应用紫外线消毒,2次/天,40分钟/次,消毒时遮住患儿眼及皮肤。病房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15 分钟。病房的温度18~20 ℃、湿度50 %~60 %,光线不宜过强,白天可拉上窗帘,注意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对于患儿的餐具、洗漱用品要专用,用过的衣物、玩具、被褥要经紫外线消毒1 小时。医护人员要注意戴口罩、洗手等。患儿外出检查时要戴口罩,接触过患者的人员要洗手、更换外衣,或在室外停留20 min以上才能接触易感者,避免交叉感染。
2. 2 心理护理:
2.2.1 患儿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自身的病痛,以及对周围环境和各种检查治疗的不适应等因素而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以和蔼的态度、温柔的语言与患儿及家属沟通,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并根据患儿的年龄以及对疾病的认识态度,合理解释病情,使其消除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2.2 家长心理护理 由于本轮病例患儿大多居住农村,家长对麻疹认识不足,多认为不需治疗,忽视了患儿的病情。对于这种情况应告诉家长,麻疹并发症较多,若能早期诊断,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缩短病程,减少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另外,早期诊断可以早采取隔离措施,对防止麻疹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而居住在县城的患儿家长过于紧张,焦虑于发热持续不退及疹退后色素沉着是否会遗留疤痕等。对于这种情况应告知家长,麻疹是自限性疾病,如无并发症2周自愈,减轻其恐惧心理,使家长有较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 3 高热护理:麻疹患儿多半有高温,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因此,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体温<39 ℃可不用退热药,多饮开水。每4 h测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体温>39 ℃者,尽量以物理降温为主,可遵医嘱给予小量退热剂,使体温维持在38℃左右,禁用冰枕、冷敷及乙醇擦浴。对于所有患儿除监测体温外,还要观察出疹情况,尤其是出疹时间及出疹顺序以及精神状态、呼吸、咳嗽、面色等情况,警惕麻疹性肺炎、支气管炎、脑炎、心肌损害等并发症。如发现患儿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应立即通知医师,协助医师进行处理。患儿高热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食及半流食,食物中可适当加入虾皮、香菜、葡萄干及芦根水以利于麻疹透出,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少量多餐,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2],疹退后要供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脏和胡萝卜。
2. 4 五官的护理:麻疹过程中,患儿结膜充血,分泌物多,畏光,容易继发感染,常用生理盐水定时清洗患儿双眼,或遵医嘱适当使用眼药水或眼膏,白天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夜间入睡时可涂红霉素眼药膏,防止眼睛继发感染。教育患儿不要用手揉擦双眼,以免造成眼部感染;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通畅;每日常规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3次,观察有无口腔黏膜破损情况,不要给予过热或含有刺激性调料的食物,避免对口腔的刺激。进食后用温水漱口,防止继发感染,加强口腔护理。此外,还应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以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2. 5 并发症护理 麻疹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重症麻疹患儿甚至可导致死亡。本轮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短,平均为6 .6天,这与我们合理的护理密切相关。如果患儿合并肺炎,需有效地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是最为有效的方法[3]。如果患儿合并腹泻,应及时取标本送检;遵医嘱指导患儿口服思密达或米雅,保持患儿肛周皮肤清洁,对肛周皮肤发红者局部涂红霉素软膏。如果患儿合并心肌炎,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和保护心肌药物,吸氧,并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的节律和频率的变化,同时控制输液总量和滴速,以防循环负荷过重发生心力衰竭。如果患儿合并肝损伤,应注意休息,保证其充足睡眠,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红霉素等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并按医嘱给予降酶治疗。2周后,定期复查肝功能。
3 宣传预防
3.1 在麻疹流行季节,需要加强健康宣教,应尽量避免带婴儿带人群密集的场所,室内注意通风、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并避免带婴儿与麻疹病人接触。若已有接触,应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以提高被动免疫力。
3.2 目前,接种麻疹疫苗仍为现阶段控制和消灭麻疹的最佳手段,加强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尤其是广大农村婴幼儿及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对预防麻疹的流行有重要意义。 (1)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初种,7岁复种,皮下注射0.2ml。易感儿接触麻疹病人后2天内接种疫苗有预防效果或可减轻病情。 (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者接触病人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免疫有效期为3~8周。
4 小结
麻疹是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及时的隔离治疗、悉心合理的护理,对减轻患儿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 传染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78.
[2] 何娅娜.麻疹患儿辨证施护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 (3B):697.
[3] 胡超芬,郑小莉,钟政武.21例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护理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6):810.
作者单位: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感染消化科
(上接第211页)
多吃水果、粗纤维类蔬菜。避免饱餐而诱发心绞痛。
2.1.11 患者入院72小时后,根据患者病情可将床头抬高75度,适当在床上做自主活动,如翻身、刷牙、洗脸、被动活动四肢等。
2.2 恢复期的护理(7天以后至完全康复)
2.2.1 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向病人解释活动耐力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病情稳定后可下床在室内走动、逐步过渡到由家属搀扶着到室外散步、试着上下一层楼梯等活动。
2.2.2 活动时的监测:活动前必须监测记录患者每分钟脉搏、心率次数、血压、时间。运动时间一般为10至15分钟,运动过程中应监测记录脉搏、心率、血压变化。活动时心率增加10~20次/分为正常反应,心率增加小于10次/分可适当延长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心率增加不超过20次/分,收缩压降低不超过15mmHg为宜,运动时出现胸痛、心悸、气喘、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卧床休息。
2.2.3 健康教育指导:进行预防冠心病知识教育,维持理想体重,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教会患者和家属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常用急救药品的用法,合理安排饮食、生活起居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预防便秘,戒烟戒酒。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早期和急性期,心肌出现缺血和损伤性改变,在急性期护理干预到位,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缩小梗死范围,有利益损伤心肌细胞的修复,同时预防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发生,在恢复期进行康复运动,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预防血栓、便秘、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英.主编.内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54-158
【关键词】麻疹,护理,沟通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85-0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系统传染病。近年因超生及麻疹疫苗漏种等因素,麻疹发病率有所上升。其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全身皮疹,可并发喉炎、肺炎、心肌炎、维生素A缺乏症等。笔者总结了45例小儿麻疹的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45例儿童麻疹。男36例、女9例。年龄4月~6岁,平均18月。患儿均有发热、38.1~41℃,精神差,皮疹,上呼吸道卡他症状;9例有麻疹粘膜斑,2例并发喉炎,肺炎16例,心肌损害14 例,肠炎1例。所有患儿经疾控中心采样病毒检测证实为麻疹。
1.2 治疗方法:入院后立即予以呼吸道隔离,与家属沟通,精心护理,配合医嘱积极抗病毒治疗,证实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营养心肌,口服维生素A,积极补充液体入量及口服中药治疗。
1.3 结果 45例患儿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与家属积极沟通:患儿入院后立即告知病情、诊断及潜在的并发症;家属自身加强防护;告知麻疹的隔离期限;了解家属的对麻疹的认知度,耐心解释,争取家属配合。
2.2 对患儿进行安抚:年幼儿予以抚触、小玩具、消毒安慰奶嘴等处理;年长儿在病房观看动漫节目、小玩具、适当游戏等减轻恐惧感。各种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静脉注射尽量采取留置针形式。
2.3 一般护理
2.3.1 隔离和消毒:患儿按呼吸道传染病予以呼吸道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加强自身防护,防止院内感染。病房予以空气消毒机及消毒片消毒,器械采用84含氯消毒液擦拭。
2.3.2 病房通风:患儿家属认为患儿吹风后脸上留斑。医护人员解释大部分患儿病愈后出现色素沉着,最后出现脱屑而逐渐消失,故不会出现脸上留雀斑等现象。而病房通风可有效防止交叉感染,有利于疾病恢复。绝大部分家属予以配合。
2.3.3 发热的护理:患儿家属认为麻疹不能退热,否则疹出不透有生命危险,只能包被方式发汗。医护人员告知家属医生在患儿体温低于39.5℃的情况下采取多饮水、温水浴等物理方法退热,在体温过高或有惊厥情况下会予以退热药退热。患儿体温下降多汗时及时更换衣服,擦干身体。家属认为体温过高会"烧坏大脑"时,告知家属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解除家属心理负担,避免过度退热。
2.3.4 皮肤护理:患儿出疹后可能有不适感,及时更换柔软舒适衣服,汗后及时擦干身体,可适当使用爽身粉或滑石粉。剪短指甲,避免患儿抓挠而出现皮肤破损。
2.3.5眼部护理:患儿有流泪、畏光等症状,与病毒感染及维生素A消耗过多有关,予病房灯光柔和,避免眼睛受强光刺激,并及时口服补充维生素A,若有眼部干涩感,遵医嘱使用维生素A滴眼,佩戴眼罩。
2.3.6 口腔护理:部分患儿出现口腔麻疹粘膜斑,家属认为会影响食欲。医护人员告知该麻疹粘膜斑于出疹后逐渐消失,患儿食欲不振与疾病有关。采取清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即可。唇干裂涂抹甘油。
2.4 并发症护理
2.4.1 喉炎的护理:2例患儿出现喉炎,表现声嘶,无犬吠样咳嗽,家属担心以后声嘶变哑。医护人员告知此为麻疹病毒累及咽喉所致,随病愈而消失。嘱患儿少发声或不要哭吵,积极配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2例患儿声嘶于第3-4天明显减轻而逐渐消失。
2.4.2 肺炎护理:16例患儿出现咳嗽、咳痰经胸片证实为肺炎。咳嗽时鼓励咳嗽、拍背排痰;年长儿将痰吐于含84消毒液痰盂;年幼儿采取咳嗽时拍背,若痰不易咳出且量多时予以吸引器吸痰,量少嘱患儿饮水或进食吞咽;同时遵医嘱予以沐舒坦雾化吸入。除1例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住院24天外,其他均住院11-13天出院。无重症肺炎。
2.4.3 心肌损害护理: 14例患儿出现心肌酶谱CKMB及肌钙蛋白升高,无心肌炎依据,存在心肌损害。家属对此多无认识,告知家属麻疹患儿有心肌炎的潜在可能,应注意休息,防止心肌损害继续加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监测心率等;遵医嘱使用果糖及大剂量维生素c护心。
2.4.4 肠炎护理: 1例患儿出现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大便培养示侵袭性肠杆菌感染。患儿出现症状立即转入单独隔离病房。告知家属麻疹患儿免疫力低下,极易并发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患儿腹痛予以抚触及腹部热敷,症状基本缓解;遵医嘱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思密达保护胃肠粘膜,并适当补液。第5天患儿症状基本消失。
2.5 饮食与营养: 发热期间予以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富维生素的流质食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进食极少者予以静脉补液及必需氨基酸等以保证机体需要。
2.6 出院指导:出院后患儿因自然免疫,不需要麻疹免疫接种或免疫加强接种。因患麻疹后机体细胞免疫差,需1月后方可接种其他疫苗。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其他患病人群。
我院于2009年3月1日~2008年4月1日共收治麻疹患儿63例,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男41例,女22例。其中58例患儿是通过血清抗体测定检测出麻疹抗体阳性。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或确诊,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有柯氏斑及皮肤出现丘疹。单纯麻疹预后良好,若患儿免疫力低下且有并发症时可影响其预后,重型麻疹死亡率高。所有患儿确诊后均予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利巴韦林针等药物治疗,如合并感染时给予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应用痰热清给予化痰、人血丙种球蛋白等。本组治愈62例,转院1例。住院日6~8d,平均7d。
2 护理
2.1心理护理:在人们的观念中,麻疹是一种传染病,患儿一旦确诊,家长往往会焦虑、恐惧、悲观、自责,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护士在接待患儿家长过程中以和蔼的态度,根据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心理,解释此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及预后,讲解及时治疗本病的必要性,让他们知道坚持有计划的正规治疗,该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答复,多鼓励、开导。
2.2消毒隔离:麻疹主要由急性期病人直接经呼吸道传播。病毒随飞沫到达受染者鼻部,也可经眼结合膜侵入。病毒可通过唾液、丘疹液、粪便等污染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儿一经确诊为麻疹,即予安置隔离病房,病房空气使用紫外线照射或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d,每次1h。物品表面及地面用1:100“84”消毒液擦拭消毒。对被患儿接触过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奶瓶奶嘴实行高压消毒,患儿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集中焚烧处理。护士接触患儿应做好自我保护性隔离,防止职业性传播,操作时穿隔离衣、戴口罩及一次性手套,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洗手。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2.3休息与营养:保持病室整洁、安静、舒适,以利患儿休息。室内光线要柔和,防止强光对患者眼睛的刺激。给予水分充足、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汁、豆浆、牛奶、稀饭、面条等,对有明显腹胀及消化不良者可暂时只给米汁及脱脂奶。脱水、不能进食或进食过少者,应予以静脉补液,注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4病情观察与护理;护理人员应深入病房,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精神神志状态等。遇有体温过高、躁动不安、皮疹消退后再度发热、脉率及呼吸速率改变、呼吸困难、手足发凉及发绀等,均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出疹期应密切观察出疹顺序、分布情况及皮疹色泽等。如出现体温过高、过低、皮肤灼热无汗、肢端发凉;或大汗淋漓、焦躁不安甚至谵妄、抽搐,或出疹延迟、分布稀少、隐约不出、出而复隐、疹色过淡、过暗等,均反映出疹过程不顺利,提示可能有并发症,需及时检查治疗。
2.5皮肤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洁、无皱褶,益被宜轻柔,衣着应宽适,勤换内衣,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要注意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及时更换湿衣物、尿布;保持患儿全身皮肤清洁,每日进行温水擦浴1次,病情许可时每日温水浴1次;加强臀部皮肤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皮肤感染。出疹期宜保持皮肤温暖潮湿或微汗为宜。麻疹时及疹退后患者常有皮肤瘙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
2.6五官护理
2.6.1 眼:前驱期麻疹病毒所致的眼结膜炎很显著,严重者可导致永久性失明,应密切观察眼部情况,做好眼部护理,预防眼部并发症。
2.6.2耳:当患儿有高热、耳痛、烦躁哭闹、鼓膜充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时,应警惕中耳炎的发生。
2.6.3鼻:病程中应随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以保持鼻部通畅。对已形成的鼻痂需用温水或油类滋润后予以清除,必要时可滴入0.5%~1%麻黄素,每日3~4次。
2.6.4口腔: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日常规用温水彻底清洗口腔2~3次,进食后用温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黏胰湿润。口腔黏膜溃疡者,可给予1%~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干净。
2.7对症护理:高热对患者不利,但体温太低会影响发疹,因此出疹期如体温不超过39℃,可不予处理。高热无汗且出疹不顺利者,可用温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患者出现频繁呛咳,影响进食和睡眠时可酌情给予止咳祛痰剂。对咳嗽伴气急或呼吸困难时,需注意有无并发肺炎。患麻疹时婴幼儿常有腹胀、消化不良及腹泻,护理时应注意补充足够液体。适当补充钾盐,如大便呈脓血状或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至恢复期仍腹泻频繁者,应及时留取大便送检,观察是否有夹杂症或二重感染。
2.8并发症护理
2.8.1肺炎: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高热、呼吸困难时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半坐卧位,保持患儿舒适,及时应用药物治疗。
2.8.2心功能不全: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联系。严重心肌炎患儿遵医嘱给予激素治疗,心衰者遵医嘱给予洋地黄制剂,心率低于100次/min或儿童心率低于80次/min时不可给药,并通知医生。密切观察洋地黄中毒症状。
2.9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向家长进行卫生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消毒隔离的意义及方法、传染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护理方法、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对患儿个人卫生的建议等,使他们能自觉地配合医院工作,并改变其不良的卫生习惯,减少传染病发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