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手工制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红色卡纸(我是用一张过期的旧月历卡)
3、然后将纸杯周围划成条状,均匀地分哦!
4、或者将卡纸两边各留出0.5~1.0cm,按等分划好若干条平行线,然后用介纸刀切开
5、接下来就是给杯子的美化咯,给它弄点尖尖的形状出来
6、这就是完成的大致外形啦,上面的尖角漂亮吧!
7、或者卷一下使卡纸呈弧形
8、然后将准备好的另外一个一次性杯子的底部割下来,如图所示,再用双面胶将底部部分粘贴到上图的尖角方向
9、然后再把割了底的杯子的周围剪一圈下来
10、或者对贴,边角料剪成细条作穗,再贴上线绳
11、剪下来的一圈一次性纸杯用双面胶这样粘上灯笼上
12、手工制作灯笼大致就完成了,有模有样的啦,呵呵,怎么样,这个手工制作灯笼的方法还是蛮简单的吧
1.学校法制宣传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学校由于过度注重“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当前抓好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认识不足。二是教育资源受到限制。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学校法制教育还没有统一、正式、规范的教材,同时,缺少法学专业教师。
整改措施:一是党委、政府要对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各职能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制度上保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顺利实现。二是要适当增加学校法制教育的投入,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加大表彰力度,对在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学校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责任单位:各乡(镇)、教育局
整改时限:8月底
2.法制宣传教育主体缺位、教育方式有待改进。一是一直以来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只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系,而忽视了未成年人自身这个接受教育的主体。在法制教育过程中,未成年人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缺少内在主动学习的需求,这样很难将法律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二是由于对当前未成年人教育方法单一、形式单调枯燥,针对性不强,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采用“填鸭式”生硬灌输,未成年人难于接受,教育效果打了折扣。
整改措施:一是充分调动未成年人的学法、知法、守法、尤其是用法的主动性,从内部起作用,内因推动外因,使传授和接受达到余期的效果。二是进一步创新、丰富法制宣传教育形式,比如组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图片展、举办法律知识专栏、观看法制专题片等,丰富学校法制教育活动载体,增强法制教育效果。
责任单位:各乡(镇)、教育局
整改时限:8月底
3.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存在死角。一是家庭监护不到位。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主体,父母不在身边,随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生活,他们一般年纪较大,无法很好的履行监护责任。二是学校关爱放不开。正常的教学时间留守儿童必须跟一般学生一起接受系统的规范的课程教学,学校对留守儿童实施关爱,又很难在正常教学时间进行,所以学校目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顾虑较多。三是社会关爱难坚持。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社会上都认为是教育部门的工作,其它职能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下,偶尔参与一下,过后很少有人过问,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难以持久。
整改措施:要通过组织开展法律咨询,组织有专业特长的法律服务人员开展警示性、劝导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局、团县委、妇联等职能部门,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学习上物质经济上和心理上给与他们关爱、帮扶、救助,让留守学生通过社会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将在生活方面有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有关计划,争取社会资助,以结对帮扶、捐助、“社会妈妈”等形式,为更多的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确保全县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最大限度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发生。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
责任单位:各乡(镇)、团县委、妇联、教育局
整改时限:8月底
4.工作经费未得到有力保障。未成年人法制宣传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专项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一些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虽然设想很好、举措合理,却往往因经费问题,而使之浮于形式,难以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健康发展。
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财政部门要把未成年人法制宣传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工作的经费保障标准,逐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费用的支出监督,做到专款专用,切实保障法制宣传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经费落到实处,确保加强对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顺利开展。
责任单位:各乡(镇)、财政局
整改时限:8月底
二、整改工作要求
整改落实阶段是见成效的环节,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相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认真落实、确保整改措施有效落实,为推动整改落实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积极动员、部署,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整改实效。
关键词:幼儿;手工活动;创新精神;培养方法
手工课在学前教育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机体的协调,提高其灵活性,而且对于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手工活动中,幼儿的实践操作意识得到锻炼,并且在提升审美情趣的过程中塑造了良好的个性品质,而这些因素正是创新精神与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手工活动与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创造潜能与创新意识是与生俱来的,而幼儿阶段正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因此,要高度重视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其中,手工制作通过对幼儿手、脑以及肌肉等的训练可以实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手工制作课涵盖内容广泛,包括剪纸、泥塑、布贴等。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幼儿要自己动手,积极参与实践,正是在这具体操作过程中,幼儿的脑、手以及肌肉等得到锻炼,并逐步协调,在此基础上,幼儿的智力得到开发,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手工制作的材料很多,纸张、布片、树叶等都可用于制作,这些材料经过幼儿加工之后变成另外一种具有独特造型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需要对相关材料进行观察、试验,并且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在学前阶段的创造力非常惊人。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思维在其受教育初期,还没有被经验以及所谓的规律性知识所禁锢,具有判断与想象的能力。因此,在幼儿手工活动中,老师不应当束缚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而应当深入研究手工教学活动,不断实践开展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深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二、在手工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
手工制作不仅有助于锻炼幼儿的动手动脑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而且在拓展幼儿思维空间、培养幼儿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手工活动中,老师要为幼儿提供表现的空间,引导幼儿通过积极探索,独立完成手工作品。同时,教师要以合理的评价方式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热情,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一)要充分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手工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手工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发现并认识规律,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手工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直接告诉幼儿制作的过程,而应当引导幼儿进行深入观察,自己动手制作,在此基础上培养兴趣。首先,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材料,分析不同材料的颜色、结构、形状等特点,探寻制作规律。例如,制作手提包时,老师要引导孩子观察不同材料的属性,通过分析和探讨,做出各种各样的手提包。其次,要培养幼儿参与手工制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幼儿手工制作中,要注重实物的选择,通过选择色彩鲜艳、生活中常见的对象,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制作漂亮的树叶书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及其父母利用周末采集各种各样的树叶,然后根据这些树叶的形状、颜色以及形态等制作所熟悉的小动物。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需要反复练习和修改,但是幼儿都能够认识到树叶的形状及其属性与他们要做成书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幼儿参与手工制作的兴趣。
(二)在传授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考,他的学习效果会非常明显,而且富有创造力。而如果学生的思维总是受到限制,那么他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主动性就会丧失。因此,幼儿手工制作活动,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方法,通过自主探究以及老师的指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将头脑中的形象借助特定的材料展现出来。所以,在手工活动中,教师要向幼儿传授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给幼儿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锻炼幼儿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三)通过丰富的手工范例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但有很多事物不能凭空产生,而只是通过对很多已经感知到的事物进行加工之后形成的。在传统的手工教学中,老师在提供范例之后,还要逐步向幼儿进行讲解,让幼儿掌握这种制作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固然在训练幼儿制作技能方面有着突出效果,但是,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在幼儿手工制作中,教师应当提供各种范例,这样就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爱好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手工制作在幼儿阶段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手工制作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以及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手工制作活动,拓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和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手工制作活动,充分发挥手工活动的积极作用,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幼儿通过自身劳动完成手工制作任务,努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姚益秀.通过手工活动发展幼儿创造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2(8).
我国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现在蓬勃发展,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由于这在本科高校是一个新兴课程,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多的不足。[1] 《手工制作》课程是绘画、手工制作、设计等教学内容的综合体,着重于学生美术和手工的创作与动手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分低能者不再是现在社会的宠儿。随着教育的低龄化,学前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2]手工制作也是幼儿教师等学前教育工作者应用最为广泛的技能。然而从实际教学实施的情况看,首先,学前专业招生的对象限定,多数有较好的艺术感觉与文化素养,但更偏重于音乐方面,普遍缺乏专业的美术训练,动手能力弱;对《手工制作》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却往往心存畏忌。其次,课程设置三分之二的教学用于美术基础教学而忽略它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手工制作》课程由于材料、课程设计和教师缺乏,教育策略陷入不确定性与盲目的试探性摸索之中,缺乏创造教育的导向性、开拓性、确定性与全面性。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的意义
1.历史层面。手工制作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它形成于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民族风光中。我国手工制作形式多样,品种极多,比如有剪纸、风筝、扇子、刺绣、皮影、脸谱、泥塑、编织等。如此之丰富的手工制作犹如一个巨大的宝藏,为幼儿的手工教学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同时,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后还可以起到一定的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工作和再教授给学生,让我国的优秀丰富的传统手工制作文化不断的延续下去。[3]
2.实践层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应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这种体系应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使学生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实践教学体系,要明确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及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保证教学体系能够满足培养目标对职业技能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符合高技能人才和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目标
1.培养美育素质。美育是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具体教育内容之一,《手工制作》教学课程历来都被一些学院学前教育、初等教育、艺术教育等专业作为培养学生视觉审美素养、创造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手工制作》课程的同时还能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激发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的情感,培养认真负责、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和生涯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习和合作,使学生的专业成长与其终身发展相结合,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更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4]
2.增强实践能力考核。根据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和幼儿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考核方式应突出实践能力考核,在传统的以试卷形式考核理论知识方式外,可增加以下几种考核方式:(1)口试。学前教育专业应增加口试考核,通过口试测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训练他们将来从事本行业的表达能力。(2)技能课程采用发展性考核方式。如《手工制作》等技能课以设A(优秀)、B(良好)、c(合格)级,让学生有更高的努力目标,以便形成技能特长。(3)现场测试。在一些相关专业课程测试中,可以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或模拟环境中进行现场操作。如现场给学生一些材料,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4)案例分析。考核时向学生提供真实环境中典型案例,学生来分析并提出解决案。
四、有效提高《手工制作》课程教学效率的策略
1.环境设置方面。加强手工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广泛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学前教育所涉及的动手制作门类可谓是五花八门,从纸艺、木艺到小型金属工艺都有涉及,而绘画种类基本都需要简单尝试一遍,这是普通教室和画室所不能满足的,这就要求有一个或者多个专门的手工实验室,才能满足众多实践需要。其中要能满足绘画课程和平面手工的需要,就必须具备较大工作台面和较便利的洗涤区域;而要满足各类立体手工制作的需要就必须具备便利的工具操作区域;而如泥艺等特殊材质艺术,则需要能容纳一些特殊的工具材料,如小型搅拌机、碾压器等。
2.教学方法方面。拓宽教学思路,注重内容的趣味性。《手工制作》基础教学环节分为基本技能教学和鉴赏两大部分,手工创作教学部分则是通过手工制作进行创作教学,其内容主要是平面创作和立体创作两个主要部分。然而如果仅仅只是按照美术规律机械地传授,内容就变得单一而乏味,而将一些美术基本知识点进行重组教学,便能大大增加其趣味性,如色彩基本规律和使用技巧与染印内容相结合教学,简笔画的内容与中国画、儿童画的内容结合教学,平面和立体构成知识点技巧与幼儿园室内装饰课程结合教学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广泛接触美术的基本形式,在学会整体观察和局部处理相结合艺术处理方式的同时,掌握简便的造型技巧,为今后教学实践课程打下基础。
一、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制定的意义
园本课程是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立足于园本实际,体现园本特色,以幼儿园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而构建的课程。园本课程目标是在一定阶段内园本课程力图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规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还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准则。
幼儿立体手工是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之一,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各种材料以及工具,运用剪、折、撕、贴、塑等不同的手段,通过自己的双手直接作用于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出各种样式的物体形象。立体手工对培养幼儿认识事物、了解事物以及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幼儿园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的研究,就是希望以主题为线索,在立体手工制作的过程中,用主题的形式把幼儿的立体手工学习内容串联起来,运用多种手工劳作手段和材料,制作出事物的各式各样形态,有独特风格的、立体形象的工艺美术作品。同时,结合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结合幼儿园主题教育的内容,充分地发挥教师、幼儿、家长的积极性,通过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的研究,对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创设、美术特色教育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地创造机会与条件,打造幼儿园的艺术特色氛围,从而带动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整体提升,实现特色品牌幼儿园建设的目标。
二、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的定位
教师对课程的思考如何,体现了教师的理念与追求,教师对课程立足点的定位,决定着课程的生存与发展。课程的定位和方向很重要,它不但影响课程理念的落实,也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尊重儿童、关注儿童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需要及表现的基础上,关注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培养,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去深入思考和研究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
任何的艺术活动,都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感受、表现与创造的过程,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并不只是为了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这一个载体,把文化更好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因此,我们通过艺术活动让幼儿得到文化的熏陶,让幼儿感受各种文化中的美,运用艺术技巧地去表述不同的文化,用艺术语言自由地去感受与理解美、表达与创造美。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与理解,是发自内心的、率直的、简单朴实的,世界万物在他们的眼中都是有灵气的、有生命的、有活力的。因此,我们应理解幼儿那种清新、真实的原生态美的追求,在引导幼儿认识世界的同时,尊重幼儿的游戏本能,释放幼儿的游戏天性,“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立体手工活动,帮助幼儿积累艺术活动的经验,培养兴趣和艺术素养,让他们自由地感受与认识事物的美、表现和表达事物的美,逐渐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幼儿园是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幼儿生活与游戏、学习与发展的场所,我们应尊重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在艺术教育的同时,在艺术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多种锻炼机会,使幼儿的学习能真正地与其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或者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任何课程目标总是带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明确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提高制定课程目标的自觉性与自主性。
制定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首先要了解幼儿,他是制定发展目标的依据。《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因此,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关注幼儿的认知发展、关注幼儿社会化过程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规律与特点,尊重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以使课程目标有效地引导与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所具有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注重的应该是学科知识的一般发展价值而非专门的学术特殊价值。因此,幼儿园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应更多地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外在形式特征,注重幼儿自身的自主感知、想象与感受,鼓励幼儿发现一个属于自己的丰富世界。如在《纲要》中也指引我们,与幼儿一起发现交流美的事物特征,感受和欣赏美(颜色、形状、形态),要支持幼儿收集喜欢的物品。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作品等装饰美化环境,幼儿主动介绍作品时要给予鼓励、回应。提供丰富的材料工具支持幼儿自主绘画手工,不干预孩子的创作,不强加成人意愿,不以成人标准来组织、展示作品。鼓励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创作,根据幼儿经验引导结合主题展开想象;创造条件接触艺术作品;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
立体手工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制作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手工制作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只要我们理解了幼儿艺术的表现特点,我们就能宽容地对待幼儿的任何一个表现性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四、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制定的过程
园本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园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与基础,它是幼儿园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是课程的灵魂。只有把握好这个“方向盘”,明确研究的方向,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用。
《纲要》指出,教育应“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目标中,《纲要》将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这一目标放在了第一位,随后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要求,而对其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的要求则放在了后面。这些新要求改变了传统幼儿园教育中过于追求知识技能目标实现的倾向,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强调了对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也为幼儿教育新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以笔者学校为例,在实践研究中,通过培训学习、集体研修、分析讨论等途径开展了相关的实践研究,认真学习《纲要》《指南》,梳理了有关美术方面的要求与教育指引,结合手工制作的教育特点,以主题式立体手工制作为切入点,围绕《指南》中艺术领域的指引,从情感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发展三个维度去思考,初步讨论制定了幼儿园主题式立体手工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和各年龄班的分目标。
五、确定幼儿园主题式立体手工课程总目标与分目标
1.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的总目标
(1)乐于参与立体手工制作活动,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2)能在各种材料及各种表现形式中表达自己对事物、对学习的认识和感受,在活动中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3)在立体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能运用和掌握各种手工技能、工具材料,创作出有一定新意、想象丰富、具有审美意义的立体手工作品。
2.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各年龄段分目标
小班:
(1)情感目标:喜欢观看花草树木,对大自然的事物产生兴趣;乐于观看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喜欢参与立体手工制作活动。
(2)知识技能:在立体手工制作活动中能用各种手工技能,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自己想做的物品。
(3)能力发展:在立体手工制作活动中发展小手肌肉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造型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中班:
(1)情感目标: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会产生相应的联想以及情绪反应。
(2)知识技能:能经常用绘画、捏泥、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会按照主题选择与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
(3)能力发展: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在立体手工制作活动中发展动手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大班:
(1)情感目标:乐于收集美的物品或能与别人分享和交流自己发现的或喜爱的作品,体验审美愉悦。
(2)知识技能: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运用各种生活、自然、废旧材料进行形的概括、组合、变形。
(3)能力发展: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在立体手工制作活动中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在立体手工制作活动中富有个性地发展。
园本课程目标的制定既是课程编制的起点,也是课程编制的终点,它为课程内容的选择、编制和具体教育活动组织提供依据,也是进行课程评价的标准。
初稿定出后,课题组成员再次对照《纲要》《指南》进行学习,对照有关美术方面的要求与教育指引,融入立体手工制作的元素,致细地推敲和对比,发觉第一稿的目标定得太大,对应立体手工制作的要求不够具体,似乎只是照搬《纲要》,并未突出立体手工制作的教学特点和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因此,我们用表格的表现方式进行平衡对比,列举出大、中、小班的艺术教育要求,使之更加清晰明了。同时,立足于园本实际,以幼儿园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体现园本特色;以幼儿现实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一些必要的学习技能有机地融合进去,体现了孩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通过比较、分析,教师为能更好地把握幼儿年龄特点,经过多次的讨论、修正,研究制定了幼儿园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
总之,无论开发何种的课程,都不能偏离《纲要》提出的儿童发展目标。我们必须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自身的自主感知、想象与感受,激发幼儿进行立体手工活动的兴趣,提高和满足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要,促进幼儿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这才是课程目标研究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