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课堂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从地位上看,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它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而社会实践教育则是课堂教育的延伸,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这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1.学习间接知识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通过专门的学习,可以用最经济、最简捷的方法把人类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知识精华继承过来。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高峰阶段,是大学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知识能量的关键阶段。因此,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书本理论知识。2.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两大任务,但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能力的大小与知识的多少成正比。从本质上讲,知识就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继承,离开知识的能力是原始低下的能力。3.知识的积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当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而知识创新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科学的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对前人知识成果的继承是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4.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大学生成才起着长期作用。基础理论知识是核心知识,它涵盖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但作为知识核心的基础理论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长期起作用。5.学好书本知识是搞好社会实践的前提。社会实践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也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检验。所以,社会实践必须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基础理论涵盖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基本概念,它为社会实践提供理论先导和智力支持,如不掌握这些理论,就会失去最基本的思考、判断能力,难以指导社会实践。但是,强调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虽然在高校教育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课堂教育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社会实践这一环,高等教育就会残缺不全。具体地讲,社会实践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⑴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巩固基础知识。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虽然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毕竟过于抽象,需要结合实际才能为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社会实践的有机配合。社会实践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感,它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所以,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书本理论知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巩固、验证书本知识,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⑵检验、完善书本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同时,也受到实践的检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在事实上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或超前或滞后,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与社会现实完全吻合,还需经受实践的检验。社会实践正好提供了这一机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获取直接经验,弥补所学理论的不足,完善所学的书本知识,同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更加合理。⑶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有意义和价值。尽管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实践锻炼。所以,大学生要想成才,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实践学习,并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书本知识。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深化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正确处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
该课程的独特性决定其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及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说教”课,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目前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形式单一,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
杨子萱在2013年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适应能力欠佳造成心理不适;学习压力大造成心理焦虑;人际交往困难造成个体心灵闭锁。以及情感的困惑和危机;求职与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等。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理工院校性别比例特殊性、现阶段男女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都说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三)教育者的责任
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受教育群体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关系,认识并反思高校教育的责任,即应该给社会提供何种适用人才。其次,以批判思考的角度,审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最后,主动开展行动取向的实地研究,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群体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般理工科院校不开设心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导致理工类高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引进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为兼职教师,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迫在眉睫。另外,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求相关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医学及精神病学相关知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掌握了解医学及精神病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以便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及时辨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把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旧是课堂教学,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将心理实践与心理体验融入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在每一个专题适当安排心理活动、心理视频、心理测验、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必要时还要布置课外心理和行为作业等。课堂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具体的心理活动和亲身体验,让学生领悟得更加深刻,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得实际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案例讲授
案例讲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把具体的心理问题再次在学生面前呈现,进行现场演示分析和处理。案例讲授在具体操作中有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的现场剖析,让学生看清教师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二是把具体案例交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的学生会通过分析与讨论,把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中去。最后,教师再作以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可以挑选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典型个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自我教育。这样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活动教学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教2-学3-训练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48-02
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各高校已经陆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在授课方式上多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法为主,学生机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教学内容多为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实用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甚至部分学生反映上心理健康课效果不大,体验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本该有的乐趣与时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多资深教师的指点和帮助,和其他老师一起摸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现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这种教学模式根据课堂时间进行分配,其中,“教2”指的是教师教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训练程序的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20%,在“理论教学”部分完成;“学3”指的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训练程序的时间占课堂总时间30%,在“互动游戏”、“小组讨论”部分完成;“训练5”指的是体验心理训练,占课堂总时间的50%,在“实践训练”、“课堂总结”部分完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节课堂将分为:互动游戏(15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理论教学(20分钟),实践训练(40分钟),课堂总结(10分钟)五部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调动起来,进而最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程序+实践=能力的有效课程教学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
本部分以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人际交往心理专题进行案例分析。根据“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本专题的单元教学模式设计如图1,课堂时间为100分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互动游戏(15分钟)
首先,让大家进行热身活动“双手传真情”游戏,具体操作如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将自己的双手放在前一位同学的双肩上,在这个圆圈中,每一位同学根据教师的指导语“搂搂你的头啊,学习不用愁啊;提提你的肩啊,工作会挺先啊;拍拍你的背啊,生活不会累啊;捶捶你的腰啊,学习步步高啊”给自己前面的那位同学进行按摩,放松双肩、背部,对其进行赞美,结束后,再让大家原地向后转,组成一个逆向圈,重复上面的过程。完毕后,让大家思考:“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表达形式有哪些?”从中可以总结出:人际交往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人际交往的表达形式=文字(7%)+声音(38%)+肢体语言(55%)。
(二)小组讨论
首先,让学生阅读《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上帝说:上帝,我从来没有看过天堂与地狱,你能带我去看看吗?
起先,上帝领着这个人到地狱,发现地狱的人都瘦骨嶙峋,他们都用一个特制的勺子喝粥,勺子的把很长,勺子的头很小,吃饭的人只顾自己吃,可勺子实在是太长了,每个人都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口中,一个个饿得大喊大叫,大家互相抱怨,互相憎恨。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地狱。
上帝又把这个人领到天堂,他发现天堂的人一个个都长的胖乎乎的,笑逐颜开,他们用的是同样的勺子,吃的是同样的粥,但是他们是把粥盛出来喂别人,你喂我,我喂你,结果大家都吃到粥了,互相感恩,因为有了你才有了我的粥。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天堂。
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我们该如何和别人进行交往呢?
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天堂地狱是人自己创造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他人进行交往,反之互相抱怨将会产生人际困扰。
(三)理论教学
在前两部分铺垫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着重阐述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二是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三是优化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本部分内容中通过“人际关系原子图”,阐述大学生中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有: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不懂交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优化人际交往的技巧:一是非言语沟通技巧:眼神、姿态、表情、动作、声调。二是言语沟通技巧:语气、语调、用词。具体来说要学会对别人的认同、赞美、感激,同时还要学会微笑、倾听、幽默等等。在本部分内容中知识点比较多,可以用一两个故事阐述沟通技巧,让大家在思考中学习知识点。
(四)实践训练
为了让学生体验如何有效和别人沟通,本部分通过两个活动进行。
1.“优点大轰炸”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8-10人围圈坐,请一位成员坐在团体中央,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之处(如性格、相貌、处事……)。然后被称赞的成员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知道的,哪些优点是不知道的。规则是必须说优点,态度要诚恳,努力去发现他的长处,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这样反而会伤害别人。每个成员必须都坐到中央去,接受“轰炸”。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学会优化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赞美,通过真诚的赞美,让别人意识到:原来我在别人心目中还是很重要的,从而促进彼此的肯定与接纳,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无机材料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51-02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研究与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1]。进入21世纪以来,材料学科正在由单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向与众多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而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也是新材料开发和制备新工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动力[2]。《无机材料化学》是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材料专业学生从化学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从事材料研究人才的基石课程。本文阐述了笔者在“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素质、知识综合结构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需要培养出具有扎实材料学基础知识和良好创新能力的智能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渠道。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仍以“讲课+考试”为主,重视理论讲解,忽视能力培养和实践训练。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上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激励,使学生创新积极性不高,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6]。对《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来说,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材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所涉及的领域发展快,给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科技创新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材料学科中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笔者按照淡化专业、拓宽基础的原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内容,增加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技术成果、材料科学的发展动态和无机材料化学的前沿知识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介绍无机材料化学在新型材料、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及生命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明确无机材料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无机材料化学课程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难点和抽象的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即节省教学课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容量。同时,充分展示无机材料化学基本理论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开阔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思想从纯化学领域带到材料设计和应用领域,使他们认识到本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其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教学观念,往往偏重于单纯传授知识,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笔者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打破过去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方法,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所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为教学目标,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讲义,实行“三性实验原则”(即将教学实验分成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种类型),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和学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此外,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活动,让部分学生参加笔者的科研工作,从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论文撰写等方面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应用能力。
五、改进课程考核方法,引导学生科技创新
目前,大多数课程考核方式是与知识传授型教学相辅相成的,严重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多向思维的能力。考核的时间应为一种全面的综合的动态评价过程,而不是两个小时的题目回答。为此,笔者在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除了采用传统闭卷考试形式外,还将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查阅文献和资料,写成读书报告或科技小论文进行评价考核,以及进行学术报告,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组织部分英语水平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翻译“无机材料化学”理论知识在材料合成、设计和应用中的科研论文,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是学生平时考勤、考试成绩、课堂考评和完成的科研论文(报告)等综合评定的结果。通过这样的综合考核方式,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考前突击”应试现象,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
经过对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展示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仅笔者指导的学生已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近十项,学生发表或参与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参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科研和实践环节中获得各种奖励近十项,其中包括“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笔者实验室从事过科学研究的学生中有十多人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多人在中科院和中南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相关老师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李恒德,师昌绪.中国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张联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6-11.
[4]郭加书,王鑫,罗征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科教纵横),2011,(1-2):78-79.
[5]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6]瞿浩,何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9-12.
关键词:高校武术 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69-02
1 前言
武术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时代赋予高校体育更高的要求: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其它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都尝试着将武术在校园中普及推广,甚至将武术列为公共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但收到的效果甚微。90后一代是伴着中国经济腾飞而成长的一代,他们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能熟练掌握互连网工具,利用网络获取丰富的信息,迅速地接受世界各方面的信息,对西方一些新型体育项目(如街舞、跆拳道、轮滑)更加受青睐,这对武术这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如何能满足90后这一代大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武术锻炼,使武术在高校中普及推广、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将是高校武术教学课程思考的问题。
2 针对90后目前高校武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陈旧、繁难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一般以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剑和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主,套路、动作和运动方向变化多,由于大学生普遍没有练习武术的基础,加之年龄偏大,身体的柔韧性差,在学习动作复杂的武术套路时极易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很多学生对学习武术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种套路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脱离了学生的主体需求,也与现实生活的实用性严重脱节。因为它既不具有实战性,又没有很大的健身效果,根本不适合90后这一代人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有的学生可能一个完整的套路都不会演练。考前临时突击,考场上依葫芦画瓢,勉强完成动作,考完忘净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武术在90后大学的心目中寸步维艰。
2.2 教学方法呆板,缺少科学手段,难以传达内容丰富的教学信息
当前高校中武术课程仍然采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主要以领做为主,结合讲解、示范、辅导进行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动作要领、技法、易犯错误的纠正等。教学的重点一般只强调动作的外形,注重动作的过程和线路。课堂教学死板单调,教法老化。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录像、VCD、电脑多媒体演示的优势等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扩大知识面,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能力,学生觉得武术的动作有名无实,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接受。
2.3 忽视了武术文化内涵的传承
目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表面技术动作的传授,而忽视了武术内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课堂教学中只单纯的讲解动作,示范动作,纠正动作,把武术课当作只是身体的运动,而没有存在文化理论的诠析。现今社会90后大学生已具备众多的基础知识,他们学习中国武术更多的是被武术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吸引,通过学习武术来了解中国的文化。武术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沃土,深受传统哲学、儒家经典理论、兵法、医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传统文化的滋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术拳种流派、技击理论、拳法拳理、动作名称无一不体现和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德所提倡的“仁、义、礼、信、勇、忠、孝”就是是儒家经典思想和传统美德,是对习武者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规范总和,是体现爱国爱民、匡扶正义、勇敢坚韧、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友爱和善、诚实信义、崇尚礼节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缺少本质深层的了解,只是90后大学生心目中的浮云,没有持久的留恋,没能植根于心中。
3 为满足90后需求提出的几点课堂教学建议
3.1 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新的教学目标、教育观念,从高校武术课的实际目标出发,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及趣味性。武术课堂教学也可以增加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武术因素,如散打和健身气功等。技击是武术的最本质特点,大多90后学生都对武术攻防格斗动作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在非常情况下能学以致用,这也是武术吸引90后学生的关键所在。另外,现在的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人们更加注重的是一个健康的身体,健身气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不少90后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就开始关注自己身体,这也是为什么健身气功受到90后学生的欢迎和追捧的原因所在,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以武术为终身锻炼的手段和方法,使武术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
3.2 运用趣味、灵活的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高校一学期基本上只完成一个教学套路,学习过于单调枯燥,缺少趣味,学生也不能在大学课堂中利用宝贵的时间学到更多的武术技能。初级套路看似简单,但是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来说,一学期下来练到精气神到位,还是很不容易,对于从小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的90后,就更是难上加难。其实武术教学可以尝试编排更简单的动作套路练习,例如太极拳可以学习8式、16式等,这样学生更容易学会和记住,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使他们课后能继续锻炼下去,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技能。教师还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开展丰富的武术竞赛活动,适当增加武术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大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并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空间,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3.3 重视武术文化内涵的教育
武术文化的传播不是单纯的武术技术教学的理念。一方面,武术文化汲取了我国诸子文化的精华,教授武术时如果没有这些文化的传承,武术则会成为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武术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与兵法学、中医学理论紧密相联,武术教学如果脱离兵法学和中医学原理一味教动作,武术就只会是花拳绣腿,毫无实战和防身价值可言。所以,武术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武术理论课教学,尤其是武德教育与武术常识的教育,贯彻礼仪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武德贯穿于武术锻炼的整个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武术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把积累的丰富资料和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