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穿越西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昨晚的除夕夜,木木忙活得够呛,又是放礼花,又是帮老妈包饺子的。其实这都是小事,最累人的是吃饺子――木木为了吃到饺子里的硬币,硬是把肚子撑到低头看不到脚。最终,还真让我们“勤奋”的木木同学吃到了,正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早上的闹钟换成了邻居的鞭炮声,要是自己的闹钟有这么震耳欲聋,木木非用锤子把它砸了不可。起床后没多久,老妈叫他吃早饭。木木在心里默默数了数肚子里还没消化掉的饺子,然后决定不吃了。
无聊之下,木木打开了电视,用遥控器游走在各频道之间。可是,映入眼帘的不是晴川,就是马尔泰若曦!“天哪!”木木轻叹道,“怎么满大街都是清朝的穿越戏,是不是把观众都当三年级小学生了?”
再度无聊之下,木木回到自己的书斋――写字台前,顺手从书架上搬下一本《小学生古诗最爱》。可能是书架上的灰没打扫干净,木木的鼻子被弄得痒痒的,“阿――嚏”,木木情不自禁打了个喷嚏,等他再一睁眼,世界可就大不一样了!
耳边依旧是连绵不绝的爆竹声,不同的是,这爆竹声是那么清脆、悦耳,不像震天雷那么讨厌、刺耳;眼前没了高楼大厦,而是矮矮的房屋、温煦的阳光、蓝蓝的天――大人们在门前忙着贴春联,小孩们追逐、玩耍着……见到这幅景象,木木瞪圆了眼睛说:“啊?我穿越了!”
还没等木木反应过来,一个如同电视里教书先生的声音打断了他。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 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木木仗着读过这首《元日》,细细地回味起来:“屠苏”是一种药酒,古人喝它用来辟邪,“”是形容阳光明亮而又温暖,“新桃换旧符”大概就是新春联换旧春联。想到这,木木发自肺腑地感叹了一句:“好一派除旧迎新的景象啊!”
“哦?没想到你还懂点诗。”听到有人夸奖,木木转身过来,只见此人气度不凡。木木心想:“这就是后来名留千古的王安石啊,书上说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身为宰相、准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时候,因此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想到这,木木忍不住想逗逗这位大文学家,便说:“我不仅能读出这首诗的意境,还能透过这首诗读出你心里的抱负。”
“说来听听。”王安石一脸的不信。
“你已是蓄势待发,准备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木木不急不缓地说道。
此言一出,王安石一脸惊异:“真是后生可畏啊!”
木木心中暗笑:“好在我在几百年后读过你的诗,要不怎么能唬住你。”木木搜肠刮肚地想了半天,说:“不才这里也有首诗,借此机会赠予先生!”
王安石笑道:“请。”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这首诗同样是从气候角度写春节期间的祥和;对比梅花、柳树的新姿和松树的老态,寓意辞旧迎新;同样提到了屠苏酒,最后用人们欢笑的声音结束了全诗。木木这一招算是为自己这次班门弄斧画个漂亮的句号。话说回来,这首诗是诗人叶的《已酉新正》。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文章从音乐鉴赏中把握好欣赏主体和欣赏作品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用不同文化视角下和创造性思维的鉴赏方式进行互动等方式入手,论述了传播者应该把握音乐鉴赏活动中主客体关系和不同的欣赏方式,以此更好地传播“好”的音乐。
【关键词】主客体关系;欣赏方式;文化视角;创造性思维
传者善传:传达者\传播者应该把好的、有用的、有利于自己的、有利于自己民族的传授下去,以有效可行的(好的、他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达。要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做到“传者善传”,传播者必须要把握音乐鉴赏活动主客体关系和多元化欣赏方式,才能有效地方式传播“好”的音乐。
一、把握音乐鉴赏活动之主客体关系
(一)主体和客体的概念
主体和客体是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哲学把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具有不同的侧面,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二)音乐鉴赏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
客体——音乐作品,主体——鉴赏者。
1.主体对客体
鉴赏主体对客体的鉴赏过程中,对客体进行解读、认知和赋予客体新内涵意义。在音乐鉴赏这个实践活动中,鉴赏主体根据自身不同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对音乐作品客体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并赋予客体自身的想法和意义。鉴赏主体能够对音乐作品客体进行改造和创造。鉴赏主体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联想,改造和创造音乐客体。如我国音乐家聂耳的音乐作品《毕业歌》,采用进行曲曲式,用号角式的音调来表现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朝气蓬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
2.客体对主体
客体对主体的鉴赏起着规范、制约作用。马克思唯物主义指出:物质决定意识,体现物质第一性。音乐作品客体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对鉴赏者主体具有决定作用,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给人带来的基本感受不同。例: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以其激昂的节奏和旋律给人以震撼、向上抗争的感受。优秀的音乐作品客体对人具有积极作用,对主体产生激励机制,有利人们身心健康。优秀的作品能让人们产生最佳的生理效果,使人在欣赏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放松。如舒伯特、莫扎特的“摇篮曲”曲调抒情、优美,旋律平稳、音域适中,给人以轻松、温柔舒缓的感受。
3.主体客体间相互关系
音乐鉴赏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一方面,鉴赏主体对音乐作品客体的反映不再是客观音乐作品而是主体化了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客体主体化还要依据主体客体化。主体和客体辩证统一、相互影响、交融,在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提高音乐鉴赏者的人文素养水平和音乐作品客体的质量等。
二、把握音乐鉴赏活动之多元化欣赏方式
音乐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因人们各自的文化素养、欣赏趣味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多元的欣赏方式。主体在鉴赏音乐作品客体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多远的欣赏方式,才能更好得完成整个鉴赏过程。
(一)不同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方式
音乐鉴赏有三个阶段:官能的欣赏(以好听为目的的中低层次的欣赏阶段)、感情的欣赏、理智的欣赏(指用情感和理智去理解和体会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从这三方面全面地欣赏音乐作品,应把握这些文化视角: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作者的创作个性、标题、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曲式和体裁等方面。
1.要把握音乐作品的“大文化”背景,即包括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
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一首音乐作品展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思考。鉴赏主体需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特点(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如:我国音乐家冼星海在抗日时期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游击军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等作品,激发了人们的抗日的斗志和保家卫国的热情。民族特征。中西方、不同文化和地域间的差别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民族特征。如: “梁祝”这部作品是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而故事也发生在绍兴上虞地区,具有当地民族特征。
2.其它鉴赏要素
作者的创作个性。由于作曲家生活时代、环境、经历和艺术趣味等的不同,创作个性也不尽相同。音乐语言。鉴赏者课从这些要素鉴赏作品: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才能更加深入地欣赏音乐作品。曲式和体裁:曲式是音乐材料排列的样式,也就是音乐的结构布局。体裁是音乐的品种,是在各时代、各民族、各阶级和阶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形成的。
(二)创造性思维的鉴赏方式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这是人类独有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与聚敛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呈现出综合而复杂的有机结合状态。音乐鉴赏中的发散性思维与聚敛性思维。音乐鉴赏这种审美活动,是鉴赏主体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心理体验活动。音乐审美因音响具有无语义性、无造型性的基本属性,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与概念性的内容,而具有特殊内涵。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的想象、联想更为自由、广阔。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的,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如人们在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那如泣如诉、优美抒情的凄美与婉转的曲调让人们在脑海中呈现两只凄美缠绵的蝴蝶的影子。但是,仅有发散性思维的音乐鉴赏活动是不完整的,必须辅以聚敛性思维,音乐鉴赏活动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跃升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这不仅是因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思维的构成必须是“发散”与“聚敛”相辅相成,还因为音乐是现实生活在人们思想情感上的一种审美反映,音乐作为客体本身是有一定特质制约着人们思考的。特别是在绝大多数的标题音乐中,如果发散性思维想得太离谱,而不能回归到聚敛性思维上来,往往会产生审美的错位。因此,主体在鉴赏音乐客体的过程要注重把发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结合起来的创造性思维鉴赏方式。
三、如何做到“传者善传”
传媒人要做到深刻领会音乐作品过程中,鉴赏主体对客体的感受、能动作用以及音乐作品客体对鉴赏者带来的不同作用(如激励机制等),用不同鉴赏方式在过程中形成主体和客体的良性互动,以此传播优秀的音乐。传媒人作为有力、活跃的音乐传播者,应利用所掌握的传播媒介,如各种网络新媒体,传播优秀的音乐作品:
(1)传媒人在传播音乐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自身作为“传者”和受众“受传”者的关系,领会自己作为鉴赏者与音乐作品间的主客体关系,更好得领会、鉴赏音乐内涵,这样才能传播让别人产生思想共鸣、情感共鸣的音乐。
(2)传播者自身要具备多元化的欣赏方式,注重不同文化视角下音乐的传播,传播的方式、内容也要满足不同的鉴赏者。传播的音乐作品要兼顾满足官能的欣赏者、感情和理智欣赏者、音乐专业人士等。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呈现不同的鉴赏元素,满足不同人群,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
(3)把握音乐传播学本质和规律,即把握音乐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在传播学中的传播规律。传媒人在传播音乐作品、节目的过程中要注重受众的(鉴赏者)的“期望价值”心理、“使用与满足”心理,即鉴赏者因为有着自身不同的心理根源、心理需求而产生对音乐作品、节目的期望,进而进行音乐鉴赏活动,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想要的满足或者没有获得满足。
四、总结
“传者”要发挥自身在音乐传播中的作用,领会音乐鉴赏活动的主客体关系,在鉴赏音乐过程中与音乐作品形成良好互动,才能更好地鉴别、选择音乐,成为优秀音乐作品的积极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吴功正审美鉴赏中的主客体关系[J].名作欣赏,1987,(1)
关键词:φ1016*21mm、复杂地质、导向孔、扩孔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1.0工程概况
秦沈线六股河穿越工程穿越长度为739m,管径φ1016*21mm和φ114mm光缆套管,穿越两端为12m深的卵石层,12m以下地质为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花岗岩,局部含有安山岩,最高抗压强度100MPa,平均抗压强度60Mpa。
六股河是辽宁省兴城市与缓中县界河,河道以北属兴城市辖区,以南属绥中县辖区。河流两侧均有乡村公路可通行至穿越段两岸附近村庄,大部分为水泥路面。穿越处从小的地貌单元来看,属冲洪积平原区,河道两侧修筑有土质大堤,右侧大堤迎水面有毛石砌护。河漫滩宽阔,河道外侧均为林地,左侧地形较平坦,右侧地形略有起伏。
设计地勘情况主要为穿越两端有12m深圆砾、卵石层,以下为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和微风化花岗岩组成。
国家环保总局在对大开挖初设方案进行环评时,不同意采用大开挖穿越六股河,而后改为定向钻穿越施工。定向钻穿越长度为739m,管径φ1016*21m和φ114光缆套管,穿越两端为12m深的卵石层,其中入土端顶进66mφ2000钢套管处理卵石层,出土端卵石层采用大开挖120m置换为粘土进行处理,定向钻穿越最大深度27m。
2.0施工过程
鉴于工程的施工难度较高,我公司特派出技术骨干参与该项目,我方首先在入土端顶进φ2000钢套管45m和φ1750钢套管75m处理卵石层,历时2个月钢套管施工完毕,然后进行主管线的导向孔施工,导向孔历时15天,穿越深度为27~28m,导向经过中风化及微风化花岗岩的长度共计530m左右,期间由于地层较硬,更换2次钻头和泥浆马。
由于出土点正进行开挖,无法进行扩孔,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进行了逆向扩孔,其中中微风化地层完成扩孔200m, 出土端开挖完成后抽出扩孔器进行正向Φ420mm扩孔,扩孔器取出时,磨损严重,轮齿掉入孔内,鉴于以下几点原因我方认为此孔继续进行施工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1)穿越地层岩石硬度高,施工工期长;
2)导向曲线有一处方位角变化为2°,不满足施工要求;
3)扩孔过程中牙轮掉入孔内,经过2次打捞但没有成功;
为此,我单位决定重新钻孔,并且减小钻孔深度,在强、中风化层中通过以降低施工难度、提高穿越成功率。经过EPC、项目部、油建一公司开会讨论后,把此孔做为光缆套管穿越,并且将主管线穿越方案中入土端顶管处理卵石层改为大开挖处理卵石层。然后将钻机向右平移20m重新进行主管线穿越施工,导向孔共钻进了6次,最长距离是420m,最短距离是120m,施工情况如下:
第5次导向钻进了420m,深度为15.1m,在330m附近、350m附近及380m附近处都碰到了卵砾石,钻杆跳动的比较厉害,倾角及方位角精度无法控制,导致导向失败。
之后进行了第6次钻进,导向共钻进了180多米,深度为16m,在120m到180m之间,方位角的最大夹角为4.8°严重超出标准要求的0.8°。
根据6次导向的数据分析,120m到180m之间,地层软硬变化频繁,倾角及方位角变化难以精确控制。都存在正常钻进没有调向的情况下单根钻杆偏差达到1°以上的现象。
第5次钻进和第6次钻进深度虽相差只有1m,但两次钻进速度相差2倍以上,将来在扩孔直径达到φ1000mm以上的时候,软硬变化如此大很容易形成孔内台阶,使回拖的风险变得非常大。
根据图纸,卵石深度为12m左右,但在实际钻进过程中,局部的卵石深度达到15m(导向32根钻杆处),河中间的导向深度必须打到17m以下才能保证安全,根据6次导向的情况分析,16m深以下基本为中风化花岗岩层,硬度较高。这样给实际导向曲线所留有的空间很小,对导向技术要求极高,浅一些容易碰的卵石,深一些硬度大,使导向处于两难的处境。
六股河主管线导向孔第二阶段施工开钻,在施工过程中,入土端造斜段穿越12m厚圆砾、卵石层,穿越所经长度为100m,卵石含量约50%~60%,造斜效果不好,先后7次钻进都不能按预定设计曲线深度和角度进入岩石层,通过控向技术人员耐心的对工具面的调整、入土角度的调整,历经3天的努力,最终成功克服了该层成孔质量、造斜不好的难题,按预定深度和角度到达岩石层,期间更换了1次钻头和2次螺杆马达。
进入岩石层后,前几根钻杆每根钻进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钻进至河堤下方时,此时深度已经达到19.5m,每根钻杆钻进时间达到6~8个小时,而且工具面调到180°推进并结合旋转,钻头仍然不断向上走,最终深度达到15.5m后进入水平段。此时钻进曲线形成波浪型,并且钻头经过河道下方时,有半根钻杆的长度钻杆扭矩增加,怀疑钻头接触到卵石层。继续钻进后扭矩恢复正常。
当方位角接近预定的方位角时钻头已经距离出岩石进入出土端操作坑还有150m的距离,方位角的实际偏差和钻头的偏差很难进行调整。钻头最终偏右6m出岩石层进入操作坑。坑宽55m,深9m。这对探头出土造成很大的难度,在导向孔进尺达到623m时,探头进入卵石层,倾角很难控制,角度变化大,进尺达到642m后,探头已经到达坑底,由于坑中都是水,无磁钻挺、螺杆马达进入坑中后坠落坑底并沿坑行进,直到顶到操作坑的另一端,依靠挖掘机挖出钻头。
导向孔完成后进行第一级扩孔,扩孔前计划对出土端的操作坑进行降水后将剩余的卵石层开挖出来,即在现有的基础上仍需进一步向前扩大15m和加深4m,才能完全清除卵石。如果进行扩大和加深,根据目前的渗水量分析,降水难度特别大,需要大量的大功率排水泵。
在降水过程中由于连降数日大雨,六股河和王宝河发水,入土点进场路经过王宝河小桥被洪水淹没。出土点位于六股河河套内也被全部淹没,因此我施工机组撤出现场。水位下降后,重新进行降水作业,采用10台潜污泵,每小时1500m3的排量,连续数天,降水效果不好,并且此时也不断下雨,如果继续增加降水设备,大开挖,拉运土来置换卵石层或下套管作业,需要大量的时间,工期很难保证,且实施困难,因此我公司研究确定带水进行扩孔作业。
第一次φ400mm扩孔时,回扩时钻机扭矩非常大,而且泵压大,出现憋泵现象,反复抽拔,进行清理钻杆和扩孔器水眼。第二次扩孔时,扭矩还是很大,平均2500PSI而且存在波动,当扩孔器入洞2根钻杆时,扩孔器前钻杆断裂,且断掉的钻杆后一根也出现弯曲。
经过两天的处理,将洞中的钻杆及断掉的扩孔器推出地面重新进行连接。再次进行扩孔作业,扩孔过程中前200m岩石段平均扩孔时间为4.5小时每根钻杆。现在扩孔距离在岩石中达到250m后,扩孔扭矩超过钻机设定值,而且还未钻到导向孔最硬处,分析原因,怀疑是由于卵石孔壁坍塌,将扩孔器抱死,经过司钻不断努力,仍无结果,最终宣告六股河定向钻穿越失败。
3.0施工总结
3.1如何规避导向孔施工风险:
1)对地勘质料认真分析,详细剖析导向孔记录,确定穿越曲线和穿越深度;
2)购买新扩孔器,其中滚刀扩孔器采用美国进口轮齿,牙轮扩孔器的牙轮必须是江汉生产;
3)钻导向孔时,严格控制钻进速度和转数,尽量保持在软硬交错处匀速钻进,防止角度变化过大;
4)入土端的卵石层先不进行开挖,待导向孔完成后再开挖,防止钻杆失稳。如果钻进过程中扭矩增加,进行下φ273套管施工保证卵石层不塌孔。
3.2岩石地质穿越的工期和费用与岩石的抗压强度密切相关
秦沈线六股河穿越导向孔钻进阶段最长的单根钻杆施工时间为6小时,扩孔时最长的单根钻杆施工时间达到8小时,可见微风化岩石对于工程的工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长距离的岩石地质穿越,长时间的工作,对于钻机、钻具的磨损也是相当大,钻具因长时间工作而磨损、更换也同样占用很多时间。因此岩石的抗压强度对工程的工期和费用均有较大的影响,建议将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作为工程报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予以考虑。
3.3软硬交错地质对定向钻施工的影响
穿越复杂地质时,造斜段地层往往开始是由软地层过度到硬地层,最终由硬地层过度到软地层,而之间的水平段可能存在局部的软硬交替部分。当钻头和扩孔器在软硬交替层间钻进时极易造成曲线成型不好的后果。因此,要尽量避开在软硬交替地层中穿越:
1)从设计角度上要避免在软硬交错地层中穿越。
2)施工时司钻和控向要仔细分析图纸,在接近软硬交错地层时,司钻要与控向紧密沟通,及时发现地层的变化,防止角度变化过大。
3)详细记录地层的变化。
关键词:STCW公约 培训机构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46-01
国际海事组织对STCW78/95公约中的STCW公约和STCW规则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的修正,于2010年1月完成对STCW78/95修正案全面修订的初稿。2010年6月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上已通过该修正案,该修正案称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本次修订新公约对船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培训机构需要全面梳理分析本次修订的内容,积极应对。
1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船员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1.1 船员证书体系发生变化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增电子员、电子机工、高级值班水手、高级值班机工、保安意识、保安职责培训项目,明确了海员健康标准及健康证书的签发要求,新增健康证书书面证明,确定了证书和文件分为适任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书面证明三个层次。
1.2 船长和甲板部主要修正的适任内容和标准
强调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的应用。新增使用ECDIS保持航行安全的航行值班(操作级)和使用有助于指挥决策的ECDIS和附属系统以保持安全航行(管理级)的要求;简化天文航海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提倡使用电子航海天文历和天文航海计算软件;新增领导和团队工作技能的使用(操作级)、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的使用(管理级)的强制性适任要求;驾驶台资源管理成为强制性适任标准;新增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新增按照船舶报告系统和VTS报告程序的一般规定进行报告的内容;新增高级值班水手发证的强制性最低要求
1.3 轮机部主要修正的适任内容和标准
删除“至少30个月的认可的教育与培训”的要求;提高普通船员晋升轮机员的要求(6个月到12个月);新增领导和团队工作技能的使用(操作级)、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的使用(管理级)的强制性适任要求;机舱资源管理成为强制性适任标准;新增电子员、电子机工和发证和高级值班机工资格的强制性最低要求。
1.4 技能培训主要修正的内容
明确所有海员的安全熟悉和基本培训及训练的强制性最低要求,增加海洋环境保护基本知识、船上有效沟通、团队工作、理解并采取措施控制疲劳等新内容。对所有海员的与保安培训和训练有关的强制性最低要求,新增保安意识和保安职责培训,明确船员在基本安全、救生(助)艇筏、高级消费训练项目上“保持持续适任能力的方法”
1.5 明确了过渡期限
STCW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履约过渡期为5年,自2017年1月1日对所有船员的培训、发证和值班按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进行全面实施,届时在船上任职的船员必须满足新公约的要求。
2 培训机构履行马尼拉修正案的对策
2.1 加强公约学习研究,掌握国内履约配套公约、法规规定要求,更好的指导船员教育与培训工作
培训机构要认真研究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家海事局下发履约配套法规的精神,依据履约期限,统筹安排在校生及社会船员的过渡期履约培训,结合新规则对新入校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和修改,重点要研究新的考试和发证规则及培训合格证书签发管理办法,在专业证书和适任证书的培训、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大纲制定等方面给予详尽的指导。
2.2 加快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申办培训项目资质
培训机构要认真学习各项目教学人员要求和场地、设施及设备标准,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积极申请项目资质,满足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要求。要制订航海类专业教师培养计划,解决航海类专业教师船员适任证书持证和师资紧缺瓶颈问题,对现职教师,新公约的船员相关适任能力标准表中新增了多项适任能力,在相关的适任能力项下新增了若干要求,许多新增的内容对从事海事培训的师资人员是新的知识或技能,因此在开展履约培训之前,相关师资人员需要提前进行知识及技能更新培训。原来部分培训项目从设备、师资、准入标准等方面做了调整,对对培训机构的设备等提出了新要求。新增培训要求、培训项目需要培训机构补充新设备,诸如ECDIS、ERM、BRM培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演练、模拟器等设备。
2.3 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满足新公约的要求
培训机构需要根据主管机关颁布的新法规,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要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要特别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注重航海类专门人才的海员素质养成教育。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实考虑到航海类人才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的协调统一,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总体教学进程和安排等诸多方面进行重新架构。
2.4 更新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管理,确保履约培训质量
培训机构要根据新法规要求对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吐故纳新,要加强体系的严细实全的运行与精细化的管理,促进各受控部门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持续改进,通过内审、外审、管理评审,保证体系的连续性、有效性和符合性,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推进船员教育与培训工作不断追求卓越。通过质量体系来规范日常的管理工作,强化按规则办事意识,把“依法治校,以法治教”落实到实处,从而达到既定的质量目标。
总之,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对船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培训机构而言,困难与机遇并存,培训机构要认真研究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及国内的配套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全面解读其本质内容,深刻理解其内涵,积极主动的促进履约工作有效开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船员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方敏,范嘉芳.STCW78/10公约对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J].航海技术,2010(5).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自2008年整合以来,可以看到课程的改革对这门课程的发展规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5年期间,课程整合后有着怎样的调整和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结合?文章将会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名作赏析;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教育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改课题‘《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发展从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到今天,不足百年历史,而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完善中,中国音乐史的学科界定、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材编著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体系。而由于中国音乐史课程更重视文本讲授,课堂上有文理性而缺乏趣味性,使得这门课程在如今的大学音乐课堂中不被重视。在本文中,作者将以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分析中国音乐史课程在2008年至今的发展、改革现状,希冀对本门课程的发展略尽微薄之力。
一、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音乐史》课程与《音乐欣赏》课程的分离到结合
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需求,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课程设置做出了调整,将《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名作赏析》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旨在将中国音乐作品的欣赏置于中国音乐文化的背景中来进行,同时也使得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促使学生的音乐历史知识与音乐的思辨能力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2008年将《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两门课程整合为了一门课程。
如杨荫浏先生所言:“音乐史不能没有音乐,不能离开音乐,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如何将《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这两门课程充分地融合起来?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不仅是学科的整合,也包含了教学方法的整合。从2008年开始,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这两门课程整合到现在,已有5年的时间,作为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将这门课程在整合以后的优缺点做一阶段性的总结:
优点:《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通常是在中国音乐史的框架下,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来完成音乐的审美体验。这样可以利用直观图像、音响来弥补中国音乐史缺乏形象性、趣味性的缺憾,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奏和欣赏、内容与形式、样式等音乐现象中探讨审美价值。相比较之前的以史论为主,课堂多了“声、色”,增加了课程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在情感的体验中达到教学效果。
缺点这门课程的教学通常是按照历史分期,分为古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当代音乐史,时间跨度较长,课程设置总学时是一学年,共64个学时,存在着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总体矛盾。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适时地做出调整。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教材有田可文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书中囊括了中国音乐史的三个时期,分析了75首作品(附有谱例),较为适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使用,同时也给予了授课教师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脱轨
分析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国音乐在教材中主要的内容是声乐演唱、声乐及器乐作品欣赏。低学龄阶段主要是通俗儿歌和民谣,器乐作品和声乐欣赏的内容编排相对较少。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作品本身的历史寓意和情怀也不断增多,同时器乐作品也是逐渐增多。在教材编排上有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从这些内容来看,大学课程《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也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人中小学教学“学无所用”之处。
因此,在我们的中国音乐史课程中,尤其是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传授中国音乐史的知识,更要结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讲解,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二、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的构想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果用单一或者较为简单的教学方法来授课,不仅不能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讲解理论的部分多采用讲授法、讲解法,而完成音乐欣赏的部分应该是多采用欣赏法、情景陶冶法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离开来教学。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应更加多样化。
当然,为了适应教学内容要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也要求教学方法的系统化。不管是理论的讲解还是音乐的鉴赏,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两门课程的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大量的增加,知识面也较广,因此教学方法上要有一定的变革,也对我们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音像资料的建设
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音乐史资料包括文、谱、图、音、像、物等内容。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这门课程进行改革的这5年期间,也在不断完善课程使用的音像资料。我们现在应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及信息与我们的课堂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把音乐作品视觉化,通过建立虚拟的历史展现场景,使声像同步、视听结合,使学生对音乐历史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现在有部分作曲家创作的一些古风作品,是在音乐学成果和音乐考古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当时社会发展情景所创作的作品,例如钱兆熹的《原始狩猎图》,运用骨哨与乐队的结合,向我们展示了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在狩猎时的情景。虽然不能完全地复原以往的音乐,但是却能给学生们带来听觉的震撼,让他们能运用想象,对那个时期的音乐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音像资料的建设在大学史论课程中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如今,在各高校音乐专业中,音乐史的课堂所反映出的是缺乏互动,课堂效果不如人意,音像资料的完善对上课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文字与声响的结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主要是以中国音乐史的脉络讲解为横向线索,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赏析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作为纵向线条。虽然看似两门课程,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要将文字与声响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讲解中,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把大量的文字讲解与图片、视频、音乐等相结合,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且对历史源流中的音乐作品有感性的认识。例如我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讲授中,根据每个时期会向学生展示大量的相关图片以及乐器的演奏视频等,借助音响来帮助学生来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在美育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与电子设备参与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一个比较轻松、直观的视觉与听觉感受,也能让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有更加全面而且完善的认识,学生也能通过这样的学习氛围深化音乐历史的认识,感悟中国音乐历史的魅力,通过文字与声响的结合使得学生对音乐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