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徐志摩的代表作

徐志摩的代表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徐志摩的代表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徐志摩的代表作范文第1篇

徐志摩与才女林徽因的恋情没有终成眷属,这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大的遣憾,对于这段恋情,徐志摩的态度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最终他却没有得到,也只好认命。

林徽因,这位气质如兰的灵秀女子,她听取了家人的劝告,果断地拒绝了徐志摩,嫁给了真诚正直的梁思成,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徐志摩作为一个有妻子的人却狂热地追求林徽因,可见,他是一个浪漫多情而又见异思迁的人。虽然他后来选择和妻子张幼仪离婚想娶林徽因,但是徐志摩如此浪漫多情,难保林徽因嫁给他不会成为第二个张幼仪。男人成家也想浪漫,而女人成家需要的却是安全感。

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得到了一生的幸福,而徐志摩娶了风流成性的陆小曼,带给他无限痛苦,最终在一次飞机失事中离开人世。

徐志摩的诗是美的,徐志摩那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名言也在一些爱情不如意的青年口中广为传诵,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恋情也因为遗憾而成为永恒的美丽。

《梁祝》是一首柔美忧伤的小提琴曲,人们喜爱它不仅仅是因为乐曲本身,还因为那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为什么那么牵动人心,因为是一场没有如愿的爱情悲剧。

朋友从南方回来送给我一把扇子,打开一看扇面是诗人陆游写给唐婉的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这首《钗头凤》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是因为陆母不喜欢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让陆游感慨万千,提笔写出《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这就是这首词的来历。

徐志摩的代表作范文第2篇

这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葱翠的草坪。从校友居的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自马。胫蹄设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地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桔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但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你得买船去玩。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canoe),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Punt)。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梢上用长竿撑着走的。这撑是一种技术。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的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休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的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地腰斩了去。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地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红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装炉予,天热了拆炉子;脱下棉袍,换上夹袍。脱下夹袍,穿上单袍;不过如此罢了。天上星斗的消息,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但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决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我们的病根是在“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人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不必一定与鹿豕游,不必一定回“洞府”去;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一张轻淡的药方,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这是极肤浅的道理。当然。但我要没有过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原载《晨报副刊》1926年4月19日,有校改,咕噜/评点)

编后记

徐志摩的代表作范文第3篇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特别高兴。望:希望,意料。

九死一生:形容经历极大的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扶摇直上:形容上升很快或指仕途得志。扶摇: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

自力更生:指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抵挡。

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或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也形容说话漫无边际。

二、识记了解文化文学常识

1. 新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狭义的新闻(又称为“消息”)就是简要和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

2. 词,又称“长短句”“诗余”,也叫“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单纯的文学体裁。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其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作“长短句”。一般分上下两阕,有词牌名。按长短规模分,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3. “乐府”原本是中国古代掌管音乐的国家机关的名称。早在秦朝时,国家就已经设置了乐府。收集歌辞是“乐府”的任务之一,因此,“乐府诗”里保存了很多民间歌谣。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辞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乐府也由原来的国家机关名称变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

4. 《观刈麦》的作者是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晚年闲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5.《破阵子》的作者是辛弃疾(1140~1207),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辛弃疾是一位民族英雄,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词人,其词以豪放风格为主,与苏轼相近,世称“苏辛”。

6.《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著有《花雨》《志摩的诗》《猛虎集》等。1918年至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徐志摩是现代新诗的代表人物,与等人成立了新月社。

三、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1.通假字

(1)更著风和雨(“著”同“着”,遭受)

(2)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

(3)出门看火伴(“火”同“伙”,伙伴)

(4)小麦覆陇黄(“陇”同“垄”,田埂)

2.词类活用

(1)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买)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用作名词,战马)

(3)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3.古今异义

(1)木兰当户织(古:门;今:窗户)

(2)军书十二卷(古:表多数,不是确指;今:数词,十二)

(3)卷卷有爷名( 古: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只;今: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5)出郭相扶将(古:指外城 ;今:仅用作姓氏)

(6)双兔傍地走(古:跑;今:行走)

(7)雌兔眼迷离(古:眯着眼;今: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8)妇姑荷箪食(古:指媳妇和婆婆;今:指妇女和姑娘)

(9)可怜白发生(古:可惜;今:值得怜悯,又指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

4.一词多义

(1)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2)度关山度若飞(过)

先自度其足(量)

(3)强赏赐百千强(有余)

项为之强(同“僵”,僵硬)

5.重要译句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翻译: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马)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翻译: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映照着铠甲。

徐志摩的代表作范文第4篇

一、探讨作家的生活经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有的学生听课不用心,这些都是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又不如以它为乐。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要让学生以它为乐,就先要爱好它;要让学生爱好它,先要让学生懂得它。学生对语文课文没兴趣,首先是在“知”上有欠缺,怎么才能改变呢?在实践教学中,我尝试和学生共同探讨作家的生活经历,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起到较好的作用。

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就涉及到了徐志摩一生中的三件重要的事情,让学生查阅资料,共同探讨。一是徐志摩和“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的感情纠葛;二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罗曼史;三是徐志摩坠机当天详情。通过这三件事,学生们对这位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的人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自然产生了阅读学习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的兴趣。

再如讲沈从文的《边城》时,我就向学生们介绍了作家的一段经典文字:“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关于沈从文,许多人都知道他的小说《边城》,但他在上海公学教书时追求张兆和的一些事也许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从1929年12月开始,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几百封情书,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张兆和终于接受了沈从文的感情,最终结成了几十年忠贞不渝的伉俪,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了解作家的情感世界,可以让学生更迅速地亲近作家,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二、深入了解课文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近年来,心理科学界出现了“热认知”思潮,把好奇心作为学习中的主要情绪与动机。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个体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个体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语文老师就应当充分认识到好奇心对学生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从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去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电影《》是广西电影制片厂1991年拍摄的电影,叙述“”期间的各种政治活动。电影上映时轰动全中国,观影人次达一亿人以上。课文《》就是该片剧本的节选。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对总理也不会如老一辈那么有感情,如果只讲课文,学生定会学得毫无兴致,老师讲得也必是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深刻挖掘历史背景,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上课时我就重点介绍了总理病逝前后的一段历史。谈到几次大手术依然不减工作;谈到输血时,的迫害;谈到老百姓十里长街送总理;谈到1976年清明“”野蛮镇压悼念总理的群众;谈到“”的等等。这些内容极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总理人格魅力的钦佩。在此基础上后来讲“乒乓外交”、“回延安”、“临终嘱咐”,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三、借助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兴趣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极大丰富了课堂内容,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兴趣,关键在于内容的选择。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多用PPT的形式,对所讲内容进行概括,使学生对所讲内容能一目了然,例如《文学的趣味》这一类逻辑性较强的文艺论文;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多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增加所讲内容的形象性,例如《富春江上》、《黄鹂》等一类散文;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播放一些音频文件,特别是一些名家对经典篇目的诵读,像孙道临朗诵的《荷塘月色》可以反复听,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当然最吸引学生的还是播放一些与课文有联系的影视作品。如果选择好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壮丽的三峡》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播放了中央电视台1983年拍摄的《话说长江》和2003年拍摄的《再说长江》的相关内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照影像和课文文字,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欣赏长江之美,油然而生爱国热情。

四、设计开放性习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

讲求职信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利用E-mail的形式,向老师的信箱发送一封求职信。通过这个练习,许多学生学会了申请电子邮箱,发送了E-mail,同时也巩固了求职信写作的常识。

徐志摩的代表作范文第5篇

诗歌的特殊性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魅力,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流芳百世的文学家多为写诗造诣高的人,如李白和杜甫等。这是因为诗歌极其精炼短小,还得讲究韵脚,平仄等,更重要的是还在这么多的束缚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对诗人的要求高出其他作者很多。在诗歌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把握“人——物(意象)——情”的基本框架,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领会诗人营造的意境,从而把握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个人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显得非常关键,找出了意象,也就找出了诗人抒发心意的潜台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们一读完这首诗,凄凉和孤寂的感觉就扑面而来,这就是意象的作用,诗中的“藤”“树”“鸦” “桥”“道”“风”“马”这些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事物,毫无主观感彩,但在作者的笔下后,这些普通事物成了作者抒发感情的媒介,作者在这些事物前分别加了“枯”“老”“昏”“小”“古”“西”“瘦”这些修饰性词语后,这些意象就变为作者所用,带有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就成了作者要表达的主观情感载体,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大量的叠加意象,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描绘的淋漓尽致。在高一的诗歌单元中选取了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抒情方式上,依旧采取意象传达的方式。

一个好的意象,可以成就一首好诗。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不知打动了多少个人,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温婉可人的亚洲女性形象跃然于纸上,余光中的《乡愁》引起了无数游子的共鸣。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成了鉴赏这首诗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紧紧抓住这些意象,从而达到理解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诗歌大多不是直抒胸臆的,而要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把握一些固定的意象的潜台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身上所穿的并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千里之外的母亲对自己儿子的牵挂和思念,“线”和“衣”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这两个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情的传递,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表达惆怅和乐观思想的媒介。有时,我们能看到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感。“鸟”的意象往往与男女恋情和嫁娶有关,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而“柳”和“留”谐音,所以,柳树就成了诗人们抒发离情别绪的最佳选择。还有“月亮”,从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成为人们千百年来传唱的佳句。又如莲花,代表了纯洁,梅花代表了高洁人格。教师在诗歌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多次体会,理解意象所代替的诗人情感,这对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此把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把握,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会畅通无阻了,鉴赏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