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游记续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红柿由绿变红大概需要40天左右,具体需根据平时提供的生长环境来定。若养分充足,环境温暖且光照较充足,西红柿变红的速度会更快。若环境不适,变红的速度会有所降低。此外,果期消耗的养分、水分较多,要及时补充,环境适宜不仅红的速度快,果品也会更佳。
番茄,即西红柿,是管状花目、茄科、番茄属的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体生粘质腺毛,有强烈气味,茎易倒伏,叶羽状复叶或羽状深裂,花萼辐状,花冠辐状,浆果扁球状或近球状,肉质而液,种子黄色,花果期夏秋季。
番茄原产南美洲,中国南北方广泛栽培。番茄的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可以生食、煮食、加工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
番茄品种繁多,主要栽培的品种有毛粉802、渝抗4号、渝抗5号、秦粉二号、西粉二号、西粉三号、红宝石、超级早丰、早魁、强丰、台湾红、中蔬4号等。在品种选择上应注意作春提早或秋延晚栽培时,应选择早熟品种,正季栽培选择中晚熟品种。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稀有突变;CD6;CD56;CD22
[中图分类号] R5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a)-015-03
Prenatal diagnosis for the rare beta-thalassemia mutation carriers with DNA sequencing
SONG Chunlin*,FAN Juhua,CHEN Shufen,GUO Xiaoling
(Clinical Laboratory of Foshan Maternal and Children′s Healthcare Hospital of Foshan,Foshan52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Prenatal diagnosis was performed for the rare beta-thalassemia mutation carriers by direct DNA sequencing of the entire β-globin gene. Methods: Screened the couples by cell counter and hemoglobin analysis, then identified the commonest known 17 types mutation by reverse blot dot. For the doubtful patient who was not detected mutation,direct DNA sequencing of the entire β-globin gene. Prenatal diagnosis was performed for the couples who was identified as rare beta-thalassemia mutation carriers. Results: One pregnant was heterozygote of CD6(GAGAAG)/N and her husband was heterozygote of CD41-42(-TTCT),her fetus was heterozygote of CD6(GAGAAG)/N.The other pregnant was CD56 (GGCGAC)/N heterozygote of and her husband was heterozygote of CD22(GAAGCA)/N,her fetus was not detected any reported mutation. Conclusion: Direct DNA sequencing of the entire β-globin gene is a effective technology of prenatal diagnosis for the rare beta-thalassemia mutation carriers.
[Key words] Thalassemia; Prenatal diagnosis; Rare mutation; CD6; CD56; CD22
地中海贫血是我国南方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重型β地中海贫血一般在出生后3~6个月出现症状,需要靠频繁地输血和去铁治疗维持生命,多在成年前夭折。目前主要以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点杂交芯片技术检测中国人常见的17种β地中海贫血突变。还有一部分患者携带稀有β地中海贫血突变,若其配偶也携带β地中海贫血突变,容易被忽略,有可能诞生中重度β地中海贫血的患儿。笔者利用直接基因测序方法,发现一些稀有β地中海贫血突变患者,并为两对双方均携带β地中海贫血的夫妇做了产前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本院产前诊断的孕妇及其丈夫,筛查并基因测序确诊两对夫妇(A夫妇和B夫妇)携带稀有β地中海贫血突变,两对夫妇自愿要求行产前基因诊断。A夫妇为广东省深圳市籍贯,B夫妇为广东省佛山市人。
1.2 地中海贫血筛查
用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Sysmex XT2000i检测血常规,对于MCV
基因诊断:对于HbA2升高或有异常血红蛋白电泳带的患者,采用深圳亚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试剂盒,按说明书操作提取DNA,在Bio-Rad iCycler PCR仪上基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出613、423 bp 2个片段,再用反向点杂交技术杂交显色,检测中国人常见的17种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
1.3 基因测序
对于未检测出常见的17种β地中海贫血突变的患者,用Qiagene试剂盒纯化DNA,在ependoff gradient PCR仪上扩增β球蛋白基因,在ABI 3730测序仪上直接基因测序,测序范围为上游至-126,下游至终止密码子后230碱基处,参考序列为U01317,用DNAman和Chromas软件分析测序结果。
1.4 产前诊断
对于发现携带稀有β地中海贫血突变的患者,若其配偶携带有β地中海贫血突变,提供遗传咨询。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孕16~21周,在B超引导下采用PTC穿刺针经母腹部抽取羊水5 ml或于孕18~24周抽取脐血1 ml,提取并纯化DNA,进行基因测序。
2 结果
2.1 A夫妇基因序列结果
筛查A夫妇中丈夫血常规MCV 67.5 fl,MCH 20.5 pg,MCHC 303.0 g/L,血红蛋白电泳HbA2为7.10%。反向点杂交显色发现41-42(-TTCT)杂合突变,如图1。A孕妇血常规Hb 90.0 g/L,MCV 67.3 fl,MCH 19.9 pg,MCHC 296.0 g/L,在外院血红蛋白电泳检测报告有21.55%的异常带。反向点杂交显色未发现常见的17种β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测序结果为CD6(GAGAAG)/N杂合突变,如图2。在提供遗传咨询后,于孕17周抽取羊水。基因测序结果发现胎儿为CD6(GAGAAG)/N杂合突变,如图3,但是没有携带41-42(-TTCT)突变。
2.2 B夫妇基因序列结果
筛查B夫妇的丈夫血常规未发现异常,但血红蛋白电泳发现有G带42.73%,反向点杂交显色未发现常见的17种β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测序结果为CD22 (GAAGCA)/N,如图4。B孕妇血常规RBC 5.71×1012/L,MCV 71.6 fl,MCH 21.2 pg,MCHC 292 g/L,血红蛋白电泳发现有J带47.53%,反向点杂交显色未发现常见的17种β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测序结果为CD56 (GGCGAC)/N,如图5。在提供遗传咨询后,于孕20周抽取脐血,基因测序结果发现胎儿未遗传父母的两种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
3 讨论
地中海贫血是一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它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突变,使珠蛋白生物合成受阻、产量不足或缺如所致,导致慢性溶血或严重缺氧致死,是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发病率最高、影响最大的遗传病之一[1]。常见有两种类型: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由于目前对地中海贫血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依赖频繁地输血和去铁治疗赖以维持生命,且一般在成年前夭折,因此加强婚前检查和产前检查、进行遗传咨询,为夫妇双方均为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的孕妇,在妊娠早期抽取羊水或脐血进行产前基因诊断,防止中、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减少杂合子胎儿的出生。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家庭和社会精神和经济负担[2]。全世界已发现的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超过200种[3],我国已报道突变超过30种,我国常见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23种,其中CD41-42(-TTCT)、IVS-Ⅱ-654(CT)、CD17(AT)、CD71-72(+A)、-28(AG)、βE(GAG AAG),占中国人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总数的80%以上[4-5]。现在一般以基于反向点杂交技术的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常见的17种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所以会有一定的漏诊率。而且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具有异质性,在不同的地区基因突变类型和所占的比例都有所不同[6]。因此,调查本地的基因突变类型和所占的比例,发现当地的稀有突变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当一对夫妇中有一位携带常见的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而其配偶携带稀有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时,由于常规的反向点杂交未发现这个稀有突变,因而错过了产前诊断,但这对夫妇却有四分之一的机会诞生中间型或重型的β地中海贫血患儿。
笔者在筛查中发现两对夫妇血常规改变或血红蛋白电泳有异常带,在反向点杂交显色除A丈夫为41-42杂合突变外其他未发现常见的17种β地中海贫血突变,进一步的基因测序发现,A孕妇、B丈夫和B孕妇为稀有β地中海贫血突变的杂合子。然后为A孕妇抽取羊水行产前诊断,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胎儿为CD6(GAGAAG)/N杂合突变,为轻型β地中海贫血。B孕妇抽取脐血行产前诊断,基因测序结果表明,没有遗传父母的两种稀有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也没有发现其他突变,可以继续妊娠。对β球蛋白基因测序可以有效地发现稀有突变[7],并为携带稀有β地中海贫血突变的夫妇提前基因诊断,是常规地中海贫血产前基因诊断的一个重要补充手段,可减少漏诊率。
[参考文献]
[1]黄林环,方群,曾瑞萍,等.地中海贫血胎儿产前基因型诊断结果与血象特点的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0):760-763.
[2]Joel Zlotogora.Population programs for the detection of couples at risk for severe monogenic genetic diseases[J].Hum Genet,2009,126:247-253.
[3]Kalokairinou EM.The experience of beta-thalassaemia and its prevention in Cyprus[J].Med Law,2007,26:291-307.
[4]Mao X.Chinese geneticists’ views of ethical issues in genetic testing and screening: evidence for eugenics in China[J].Am J Hum Genet,1998,63:688-695.
[5]周玉球,莫秋华,卢金汉,等.基于社区水平的珠海市大人群地中海贫血的筛查和产前诊断[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8,25(3):256-261.
[6]Vivian CD,Sandrine C,Mara H.Identification of β thalassemia mutations in South Brazilians[J].Ann Hematol,2008,87:381-384.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需求;技术
中图分类号: F120.3;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2-0087-06
一、引言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不仅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也是一个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的过程,还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并没有立即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向新的增长方式转变以适应市场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传统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演变。短期内,经济增长变动程度大于产业结构的变动程度,即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business cycle)与非周期性波动程度高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程度。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具有互动互补效应(complement effect),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需求诱致和技术促进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进程。研究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能够为政府部门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转型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关关系一致为学术界所关注,发表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有价值的研究文献(赖明勇等,2005;沈坤荣,1999;李贺军,1999)。一些学者通过对以Solow 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内生化处理以研究人力资本、需求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R.M.Romer,1990;G. Grossman and E.Helpman,1991),还要一些学者以开放经济、资本流动为背景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态势问题(课题组,2004,2005),另一些学者则从经济周期波动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态势(刘金全、张鹤,2003)。但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系统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与技术影响效应的系统研究文献仍嫌不足,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些不足。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二节分析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出特点,第三节分析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第四节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诱致效应与技术促进效应,第五节是结论。
二、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历史演进特点
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速度最快的开放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较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根据联合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1978-2004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最高的1984年达到15%,最低的1990年为2.7%,宏观经济整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增长的波动性较为明显,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unsd/snaama/selectionbasicFast.asp(联合国统计部门网站,2006年11月21日访问)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从199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有所降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逐渐提高。如下图所示: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经济运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处于不断的调整与变化之中,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与知识型转化,由非均衡高速型向非均衡、可持续、稳定型转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知识型转化。在转型初期,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规模,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存量资源,提高社会总产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然造成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消耗,甚至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而经济效率提高较慢。经济高速增长必然带来生产要素供给紧张,整个宏观国民经济绩效难于得到根本性提高。粗放型经济增长还会使原材料、能源等的价格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使宏观国民经济过热运行,增大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风险,不利于经济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宏观经济过热运行状态有所缓解,宏观经济实现了软着陆,过高的通货膨胀率降低,经济运行的泡沫成分减少,靠增加生产要素及相关经济资源投入支持经济增长的状况有所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绩效逐步提高,制约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及相关经济资源的瓶颈有所缓解,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向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二,经济增长方式由非均衡高速型向非均衡可持续、稳定型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各省区市保持相对平衡的经济增长是中央政府的追求目标,在转型初期,各经济区域逐渐摆脱命令计划的束缚,充分发挥优势,都实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但各区域由于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所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不同,呈现出非均衡增长态势。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明显,东部沿海特别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同时,国民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周期性明显,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可持续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家加大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并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加之我国成为WTO新成员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加快,国民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享受到的特殊优惠政策日益扩散到中西部地区,各经济区域、各行业经济增长的非均衡程度有所减少,虽然各经济区域增长与发展差距仍然存在于某些发展阶段,某些经济领域还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随着知识、技术、信息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和影响因素,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知识化、技术化、信息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伴随着全球性新经济的逐渐形成、完善、传播和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特征将更加明显,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渐由新经济增长发式所取代。同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减弱,经济增长周期性明显,但经济增长的非均衡状态仍然存在。随着各经济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深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增长的相互协调程度也相应提高。宏观国民经济增长进入非均衡中速发展阶段。
三、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特点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根据联合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牧业、林业和渔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从1978年的28%下降到2004年的15%,除了采矿、制造业和公共事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餐饮和酒店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通信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发展迅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2%增加到2004年的17%。如下所示。
可见,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也是一个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过程。上表数据可以用下图更为形象地表示:
图2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的产业变化从上面的表和图可以看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始终处于不断的调整与演变之中,传统产业结构逐渐向新型产业结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轻型与开放化,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市场逐渐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引导力量。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属于追赶型经济。我国在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重复地经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必然要利用后发优势,跨越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一追赶型跨越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也会相应加快,产业的生命周期会越来越短,新兴产业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产业退出市场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事实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市场化转型的日益深入,全球性的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传播,以及市场化条件下供给推动型、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都使我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缩短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表现为产业技术寿命周期、制度寿命周期、经济寿命周期的缩短。一方面为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使传统产业更快地从市场中退出。
第二, 重型产业结构逐渐向轻型产业结构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钢铁、机械制造、石化、能源开发及相关军事工业等重工业是我国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在转型初期,重工业比重过高,轻工业不发达,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在第二产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一产业也得到了加强,重型产业结构逐渐向轻型产业结构转变。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进而实现产业化成为政府推动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萎缩并逐渐退出市场,呈现出新旧产业更替的新趋势,电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轻型化处于进一步发展之中。
第三, 封闭型产业结构向开放型产业结构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开放刚刚起步,产业结构的封闭程度仍然很高,一些产业特别是战略性的支柱产业仍处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控制之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进程的深化,高度封闭的产业结构逐渐得到改变,一些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的出现,加大了产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状况有所改变。由于实施梯度推移的对外开放政策,各经济区域、各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也明显不同。加之“重复建设”、“地方保护”等行为的存在,使得我国源自计划经济体制的封闭型产业结构在向开放型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地域空间差异和行业差异。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对外开放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21世纪以来,我国作为WTO新成员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原来相对封闭的产业结构将会被完全打破,产业间的跨国分工与合作将成为经济开放的重要部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将更多地受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跨国转移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演进的跨国转移成为开放经济的重要特点。
第四, 政府推动型产业结构调整向市场调节型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在转型初期,市场力量不强大,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拥有较强的资源配置功能,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推动力量,政府不但是对外开放与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发动者和推动者,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推动力量,政府推动型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形式。政府推动型产业结构调整最为典型的是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与重组,“关、停、并、转、迁”及“上市”、“改制”是重要手段。随着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市场逐渐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力量,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产生都更多地受市场供求力量、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的影响。相应地,转型经济中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和深入发展,一些原来属于政府的资源配置与经济调控权逐渐转移到市场,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和影响力日益削弱。市场调节型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将最终取代政府推动型产业结构调整方式。
简言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逐渐由重型向轻型化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政府推动型产业结构调整向市场调节型产业结构调整转变。
四、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诱致与技术促进效应
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由供给推动向供需互动再到需求诱致的过程,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了产生需要诱致和技术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转型初期需要饥渴和供给不足时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出现投资饥渴和资本主导经济发展的现象。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所造成的短缺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普遍性的供给不足特别是消费品短缺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短缺正是诱致经济改革与转型的重要动因。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解放受到计划约束的社会生产能力,扩大产品供给特别是消费品的供给能力,以满足处于饥渴状态的社会需求,进而维持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在需求饥渴的短缺经济条件下,由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而形成的供给增加能够较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在转型初期,最大限度地动员存量资源,提高社会总供给以满足处于饥渴状态的社会总需求,是实行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的,生产经济活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资本的稀缺程度最高,资本成为发展生产、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不断积累资本、获取资本、转移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国民经济运行中表现出来的资本短缺与投资冲动强化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中心地位。在此阶段,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整个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关键在于动员了较大比例的资本投向东部地区,资本主导是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特征。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供给与需求共同推动型,市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使短缺状况逐渐得到缓解,在某些领域特别是日用消费品领域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社会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强。供给增长快于需求增长,结构性、阶段性过剩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较为明显,但宏观国民经济仍显现相对平稳状态。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运行的短缺状况仍然存在,但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同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等全国性、地方性公共品需求旺盛,加之政府预算软约束,由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共品投资冲动成为供给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增长逐渐由供给推动型转向供给与需求相互推动型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完善,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市场开放和市场容量的进一步扩大。当市场开放程度加深,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之时,国民经济往往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当市场开放速度放慢,市场容量萎缩时,经济增长便会放慢,甚至呈下滑趋势,这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表现最为明显。由于经济增长市场约束特别是出口市场约束增强,加之通货紧缩,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第三,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逐渐由供需互动型逐渐演变为需求诱致型转变,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力量,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需要诱致和技术促进效应。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生产要素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变化,经济增长要素由资本主导型逐渐向市场主导型和技术促进型转变,产业结构向轻型化、高新技术化方向发展。需求拉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需求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社会存量与增量财富积累的增加,短缺经济状况转变为过剩经济,经济过剩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虽然结构性、阶段性短缺仍然存在,但已不构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依托,技术创新成为扩大市场规模、刺激有效需求、提高市场供给的主要推动力量。
随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应大力推进以投入增长为特点的经济增长向需求拉动和技术促进的经济增长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与知识型转变,由非均衡高速型向非均衡、可持续、稳定型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步,产业结构也始终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产业结构的轻型化与开放化特征明显,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市场逐渐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引导力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需求诱致和技术促进两个方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制订全国性或者地方性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拉动与技术促进效应。
参考文献:
[1]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 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放与技术外溢[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2]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国际资本流动、经济扭曲与宏观稳定――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J].经济研究,2005,(4).
[3]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4,(4).
[4]刘金全、张鹤. 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3,(10).
[5] 沈坤荣.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李贺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特色做法
2015年我校成立了《丁立梅散文品赏与写作借鉴研究》的课题组,全校师生掀起了阅读丁立梅散文的热潮。为了确保这项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从本学期起,我校师生做了一些切实的工作。
(一)读书笔记示要求。每位学生摘录“丁立梅散文”每周不少于两篇,建议用专门读书笔记,摘录时将页面边缘三厘米处留有空白,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注上边批,文末要注上总批。注明摘录的出处,文中优美句子用波浪线标出。老师平时强化检查、督促、批阅,期中考试前夕班级内组织读书笔记的评选,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组织读书笔记的评选、颁奖,组织优秀读书笔记的流动展览。
(二)班级阵地设专栏。各班的书橱要摆放一定量的丁立梅散文,并保证流转量大,有借阅记录,贴出“丁立梅散文专柜”;教室后墙设有“美文之窗”,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个丁立梅散文学习小组,定期轮流指名学生打印“丁立梅散文”,张贴到“美文之窗”,两人负责句段批注、两人撰写推荐理由,一人负责课前朗读。
(三)网络平台助交流。课题组已建构一个网络平台,已经在“新浪网”上申请了一个博客,博客名称是“梅香悠幽”,副标题是“丁立梅散文品赏与写作借鉴的研究”,包含11个栏目。
(四)专题采访零距离。学校将安排“走进梅子”的活动,提前遴选好采访的学生,拟好采访题目,做好采访记录,联络好媒体记者、丁立梅作家、程韶荣教研员等。采访活动结束后,及时编制出采访快讯、采访文案和校内会,搜集好媒体报道资料,图文并茂地到“梅香悠幽”博客。
(五)兴趣小组展风采。老师负责在文学社员的基础上筛选、建立丁立梅散文学习小组,形成档案资料,建立学习网络;每期的《海娃》文学社开出专栏刊登丁立梅优秀散文及学生的模拟习作。
二、和金无足赤,白璧有微瑕――成绩与不足
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让他们有成就感,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多读书。因此,我校常常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朗诵比赛”、以“我勤奋我快乐”为主题的演讲,以及“优秀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比赛”、评选“优秀日记”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
农村初中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信息传播慢、农村学生家长的观念落后,经费的限制造成学校图书室藏书量不足,以及阅览室相对封闭、应试教育的压力等因素,导致学生课外读写不容乐观。表现在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
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外读写计划
(一)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自主读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强化剂,能开发潜力。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之前,先印发名言警句,对学生晓之以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重视课外阅读。如“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在教室、阅览室张贴名言警句,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的书房,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利用初中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心理,选取名著名篇,对其动之以情。
(二)营造读书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1)开放学校图书室,班级成立图书角,学生自发地把家中的书籍暂时存到班里来,由小干部登记造册,管理借阅。“存一本书,看百本书”。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条件。(2)教室墙上,贴满学生自己的作品――剪贴、墙报、课文插图,给学生读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保证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我校让学生保证每天30分钟读书,要求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2000字,作不少于200字的读书笔记,摘录认为写得好的精彩语段、章节,并让家长、同学监督签字。“学生并非不愿读书,也并非真的没有时间”。阅读前必须选好作品填入“计划表”中(以内容积极健康、文学色彩浓郁为原则,由组长把关),并在作品后面标明需多少天,约在何日前读完该作品。每次阅读后,及时标明阅读日期及页码,并在“片语感言”栏中写感言,内容是在阅读中收获最大、感受最深的体会。
(四)选择适当读物,提高阅读质量。语文课外读物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必须与学生的文化层次、思想水平相适应,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时代的发展。我校语文组要求学生读的书籍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朝花夕拾》、《泰戈尔诗选》、《西游记》、《水浒传》、《文化苦》、《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等。
(五)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效益、培养学生用心专注、刻苦钻研、顽强学习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指导精读。扫清文字障碍,弄清句段含义,领会全文中心。
2.指导速读。筛选重点,把握重点语段,总观整篇要旨,不断提高速度的能力。
导入环节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时间有限,通常只有3~5分钟,因此必须短小而有效。但有些导入平淡无奇、拖沓冗长、偏难……在新授课时通常起不到良好的铺垫效果。导入不精彩会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新课的期待降低,注意力会渐渐不集中,课堂气氛渐渐沉闷,而学生听课状态不佳往往会使教师讲课的情绪变差,这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整堂课失败。
导入因其重要性备受语文教师的关注,然而对孩子学龄特点的漠视、对课标精神的忽视,使导入往往无的放矢,高耗低效。低年段语文课堂导入尤其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利用具有启发性、形象性、新颖简洁且充满趣味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可以有效激发低年段孩子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开拓思维,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失败导入的问题透视
笔者经过梳理,发现低年段语文课堂中失败的导入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有些导入过于难,忽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储备,不但没有起到激趣的作用,反而使课堂冷场;有些导入过于“偏”,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导入与文本的关联程度不高,使学生兴奋点偏离了主题;有些导入过于“繁”,设计复杂而且冗长,偏离了教学的重点,使课堂增负减效。
表现之一:忽视起点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某教师在教《狼和小羊》时说:“孩子们,让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的成语多,大家想玩这个游戏吗?”一听到玩游戏,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地答:“想玩!”“先请同学们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同学们一听,都傻眼了,愣了半天,只有一个同学答出了:“狼心狗肺。”老师如获至宝,赶紧追问:“这个成语中的‘狼’有什么特点?”这时,同学们都面面相觑,默不作声,老师只好话锋一转:“同学们还能说出带‘羊’的成语吗?”某个孩子答出了:“羊入虎口。”老师又马上追问:“这个成语中,‘羊’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们还是答不出,这时的课堂就彻底冷场了。虽然后面正式学习课文时,分角色扮演“狼”和“小羊”,同学们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了,但是一开始的不成功导入,学生的学习情绪一直不高,参与面不广,导致整堂课效率低下。
其实,用说成语的方式提问,让学生概括狼和小羊的特点,这样的导入用在高年级或许可以,但用在低年级就不合适了,教师并没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提问。如果老师能用简笔画画出凶恶的狼和柔弱的小羊,在学生的一片崇拜声中适时提问:“喜不喜欢狼和小羊,为什么?”我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狼和小羊的特点。
表现之二:南辕北辙
一位教师在上《大禹治水》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很喜欢孙悟空吧,觉得他很厉害。他会七十二般变化,手中的金箍棒更是助他除魔降妖。你们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从哪儿得来的吗?传说大禹治水时,测定海水深浅的神铁留在了东海,就成为东海龙宫的镇海神针。斗一样粗,二丈多长,重13500斤,后来被孙悟空得去,称为‘如意金箍棒’。那么,大禹治水是怎么一回事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老师本想把“孙悟空”请来帮忙,使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有趣。老师也了解低年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但是,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的《西游记》很多学生在上学前就多少接触过,对孙悟空及金箍棒的兴趣立刻被唤醒,学生不由自主地问了很多与金箍棒相关的问题,对大禹治水的故事反而没有了学习热情。
低年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有限,把握不好学习方向,就会南辕北辙使错了力气,课堂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如果老师能直接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导入,既满足了小朋友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又能很好地为课好铺垫了。
表现之三:拖沓冗长
某一位教师在教《欢乐的泼水节》时,她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里面生活着56个民族,你知道有哪些民族吗?”学生回答之后,她又追问:“你了解这个民族吗?你知道这个民族有哪些特别有趣的风俗?”因为话题开放,学生很兴奋,畅所欲言。三分钟过去了,尽管很多孩子还在不断举手,老师赶紧说:“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再让同学们发言了。你们知道傣族人的生活吗?”老师请了几位学生回答,但都没有说到要点,于是自己从傣族人居住地、服饰、饮食特点以及风俗人情方面逐一介绍,最后聚焦到泼水节这一民俗,又花了十几分钟。下课铃响,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也在意料之中。
《欢乐的泼水节》以介绍民族风俗特点导入也无不可,但是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无需展开,讲到傣族时,只要播放一段傣族人民生活的视频,就能让学生们全面直观地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生活。
另外,有的教师教学风格比较开放,喜欢跟学生开开玩笑、卖卖关子,时间花了,收效甚微;还有的教师在导入时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作用,把导入变成了个人的展示舞台,学生看得欢,但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理解的内容也相当有限,可谓是“热闹之后一场空”。
二、成功导入的策略建构
导入要想成功,教师就要注意其与文本之间的关联程度,帮助学生把握关键点。导入的难度不应太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此外,还应了解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为整节课的教学落实课标精神做好准备。
策略之一:激发好奇,产生学习期待
1.故事导入
本着“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的原则,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创设故事情境的导入方法,寓教学于故事之中,带学生入情入境。例如:笔者在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外国朋友,他的名字叫汤姆,汤姆是美国纽约市一位非常著名的建筑大师。他小时候特别喜欢钓鱼,有一次,他跟爸爸夜晚出去钓鱼,发生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情。到底是怎样一件事呢?”这样的导入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拉近了学生和主人公汤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主观上去了解汤姆,关心汤姆,从而对文本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人人都爱听故事,低年级的学生更爱听故事。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能丰富低年级孩子的情感,通过故事牵线搭桥,很容易把学生们从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教授新课时,教师们如果能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补充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就容易多了。
2.谜语导入
在一节新课开始时,教师巧妙设置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努力又能解开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有效保持和延长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一个谜语,一个动作就可能带来一阵欢笑,一片温馨,使得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3.游戏导入
某教师在教授《雨后》时是这样设计的:先齐读课题,接着设计了两组词语接龙游戏,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用开火车回答的方式来参与这种词语接龙的填空游戏:第一组是针对上课的要求设计的:大声地
( )、认真地( )、快乐地( );第二组是巧妙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 )的树梢、( )的泥裤子、( )的小辫。因为简单、容易操作,又是用游戏的方式,低年级孩子参与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争着为自己的小组增光。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既达到了课堂要求,又通过认真浏览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真是一举数得。
洛克在《教育漫话》里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要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同时儿童的情绪和注意的紧张程度都比较高,是实施教育的好时机。安排游戏导入新课,让儿童开始上课就享受乐趣,而且能在乐中诱发他们的创造激情。
策略之二:紧扣课标,导入坚守本位
1.质疑导入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须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读懂书,才能真正做到无疑。一位教师在上《“黑板”跑了》第一课时,先简单介绍安培的生平,再板书课题,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发现了引号,老师马上追问:“黑板为什么加引号?”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这不是真的黑板,有的学生说为了突出黑板在课文中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黑板怎么会跑呢……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做任何评价,只是说:“等我们学完课文,答案不用我说,你们自会了然于心。”多么巧妙的回答,可以想象同学们是带着怎样认真钻研的精神来学习这篇课文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了。这位教师真正起到了点拨、引路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质疑能力应从小注意培养和训练,导入环节也可有为。
2.谈话导入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新课导入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展开,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落实课标精神。某位教师在上《母亲的恩情》时,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再板书“母亲”这个词,让学生认真看,仔细读。教师娓娓道来:“读到‘母亲’这个词,同学们的脑海中可能会想起一个动作,一个词语,一个表情,一幅画面,谁来说说?”一个学生答:“妈妈总是抚摸我的头。”教师总结:“这是爱的抚摸。”一个学生答:“妈妈总爱唠叨。”教师答:“爱的唠叨你能品味出来吗?”另一个学生答:“我妈妈总是辅导我学习。”师答:“这是爱的责任促使她这样坚持下来的。”教师又请了两个同学回答,最后教师总结:“这一切都是母亲给我们的爱,赋予我们的恩情!”
这位教师谈话导入的切入点很巧妙,由母亲联想到的动作、词语、画面,人人都有话说,而谈话的中心都是围绕母亲的爱和恩情展开的,为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做了很好的铺垫。
3.想象导入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新课标里也要求阅读课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低年级教学中,还可让导入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然走进老师设计的童话世界情境中。例如:一位教师上了一堂口语交际课——续编故事。上课伊始,她没有一进教室就走上讲台跟同学问好,而是站到一旁默不作声。这时一个学生戴着小鹿的头饰慢悠悠地走进教室(这是事先安排好的),才走了几步,另一个学生戴着小白马的头饰急急忙忙向他跑来,“小鹿”问:“小白马,这么着急干什么去啊?”“小白马”把嘴巴凑到“小鹿”耳朵边说着悄悄话。此时,老师请学生想象小白马会对小鹿说什么,小组合作把故事续编下去。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演练结合,把故事续编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