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下雪的情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巧设情境;拼音教学;有效学习
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有效工具,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初入小学开始语文学科的学习,首先接触的就是汉语拼音,但拼音是一种符号,本身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兴趣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关键。笔者结合在一年级拼音教学中的实践,以及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发现,拼音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拼音学习的效率。
一、利用故事性情境图,创设拼音学习的情境
苏教版语文拼音章节,每个单元和主题都配有相应的情境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本上故事性很强的插图,提供画面感的同时呈现拼音字母,同时将插图内容、要学习的拼音内容用孩子们喜爱的儿歌语言来呈现,让学生伴随着快乐的节奏和情绪认读拼音。如教材中为声母dtnl配的插图是一个哪吒大战孙悟空的经典故事,引发学生观察图画、看懂故事、表达故事内容,在故事的情境中学唱儿歌,学记声母。“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全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色彩绚丽、富有儿童情趣的插图形象生动,再配以相应的情境歌,灵动的画面承载着拼音字母,充满童趣的儿歌承载着故事情节,学生参与的热情也点燃了学习的激情。
二、利用场景和角色扮演,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童年时期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有较强的好奇心,可以引导他们以“与朋友玩耍”的方式去接触事物、学习知识。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场景和角色再现于课堂中,让他们成为生活中的某一角色,有时在“拼音乐园”,有时在“森林”,有时是“喜羊羊”,有时是“拼音宝宝”,有时是“善良的大y”。如在刚进入拼音学习之初,就把拼音这一大的环节设置成拼音乐园,“里面住着很多的拼音宝宝,他们会成为我们的新朋友,一起来认识新朋友吧。”发音操练时就可以说:“你可以叫出新朋友的名字吗?”复习操练时则可以说:“你还认识我们的老朋友吗?”这样的方式亲切可感,让学生乐意去发音、去学习。与此同时,场景、角色与故事情节的有机结合,能够收到更强烈的学习效果。【案例1】讲述“i标调时去掉一点”这一规则时,可以自编小故事:“i宝宝头上戴了一个大大的蝴蝶结,他看到美丽的声调帽子也想戴戴,所以啊要想戴帽子就要先把蝴蝶结摘掉,才能戴得上。”这样的逻辑和思路符合孩童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易学易记。【案例2】介绍拼音的规范书写时,引导学生齐唱自编的笔顺歌,其中在强调规范书写时,避免太过生硬和单调,则可以采用“把拼音宝宝送回家”的主题要求,如:“a宝宝,它只住在中间格的,所以啊你不能送它去上格或者下格,只能不偏不倚地送它回中格,不然就回不到自己的家。”这样的情境设置既较好地诠释了规范的要求,又使学生心生怜爱,必须好好地去完成这项任务。
三、利用实物演示和动作指令,创设动态的拼音教学情境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件和可再利用物品,制作一些拼音教学的道具,创设起动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手、脑、口”都协调运作起来,是一种有效、生动的语言教学方法。【案例1】准备一张彩色半圆纸片,一张长条l型纸片,让学生拼摆,尝试摆弄出所学的声母,边拼边读。这一方法可以考察学生熟练认知bpdq的能力,即“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左下半圆ddd,左上半圆qqq”。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练读,有效地操练了声母,提高了辨识能力。【案例2】结合拼音教学的内容,编排课间操。如学习声母表、韵母表时,加强学生的背诵和顺序记忆,可以编排这样的课间操:“点点头、弯弯腰,我们来做拼音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mfdtnlgkhjqxzhchshrzcs。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ɑoeiuü。动动手,动动脚,拍拍手,坐坐好。”学生在舒展活动中,既得到了身体和情绪的放松,又练习了声韵母表,一举多得。
四、运用富有童趣而生动多变的语言,创设想象型情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教学;情景创设;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建构主义者认为,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即情景。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产生这一知识的背景。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入,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一般可分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出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设计教学情节就是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下面本人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想法。
1 创设悬念引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情境的创设比较简单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的小学生好奇心强,不服输,有很强烈的求知欲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悬念,来诱发学生揭开他们想知道的问题意识。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是学习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新课标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上学期我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节课时,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上课时我就让学生做游戏导入新课,经过简单的构思,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5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此话一出,马上有同学开始在底下讨论,窃窃私语,见此状我又说道“如果同学们不信,我们可以验证一下。”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几个学生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此言一出,同学们都面露惊奇之色。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带者问题进入课堂,能够使学生自主的去钻研、探讨、合作,以此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数学经验有联系的数学情境,使他们能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这也符合新课改精神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2 利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许多老师一说起情境,往往会想到在一节课的导入环节引入一定的情境。但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需要,也可以随时创设情境来组织教学,所以情景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教学效果明显,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比单纯出几个数学题让学生解答效果明显要好很多。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出了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等概念后,我是这样设计的:以班级座位的,某一排为x轴,某一列为y轴,且分别规定了他们的正方向,随着x轴、y轴的不断变化,让学生画图找自己的位置并说出自己所代表的坐标。又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根据梯形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教师积极引导他去认真思考,帮助他克服一些具体困难,与他一起分析某个数学问题,怎样建立数学模型对他自己能够想到的地方给予肯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再比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我布置了下面一道题目: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要求每六位同学组成一组,准备好活动工具:小镜子、标杆、皮尺等测量工具,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各组交流测量结果、比较每一种测量方法的优劣。通过这样的测量计算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巩固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探索数学的绿洲。
3 创设活动情景,合作探究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情景;小学生
小学语文的情境创设对于现代优秀教师而言,早已不是新鲜的教学模式,但是其却因教师的性格和爱好的差异而导致课堂的不同。而语文教师如若想要帮助学生在小学语文中为自己今后的学习打下较为坚实、难以动摇的基础,就需要教师依据此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自己的性格特性而制订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小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拟订的方案提高对小学语文的认识和了解。
一、情境创设法在小学阶段的使用状态
小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基础阶段,因为小学生只有在此阶段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而奠定基础,才能让小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急需的人才。但是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因多媒体的兴起而致使多数小学教师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创设,从而降低了小学生在此阶段所接受小学语文相关知识的效率,比如说,一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致使此模式深入骨髓,导致多媒体仅仅只是一个摆设,并没有在课堂中发挥自身的所在价值,或者是某些教师仅仅只是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一些相应的图片而不对此图片进一步解析,使得这些图片和音乐都成了“过眼烟云”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因此,为使小学生能够在此教育阶段有效地提高自身对小学语文相关知识点的了解,教师可以以多媒体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这些情境的引导中明白更多的相关知识,并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阶段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分析及运用对策
语文知识是人活到老学到老的较为特殊的学科,因其并不像地理、化学等学科一样,如若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与这些学科不相关就能够弃之不用的学科,而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学科,所以在小学语文相关知识的传授中,教师必须重视起教育手法,因为教师想要小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学习到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其教学手法和方案都必须为小学生所接受,并且还是由内而外地接受。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适当以多媒体为教学背景而创设情境来增强课堂的氛围。
1.教师可利用现有的图画创设相应的立体情境
对于小学教育阶段而言,其中的精华就属情境创设教育,因为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师所讲解的小学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而在情境创设之中图画情境又是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精髓。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图画情境的创设来刺激小学生的视觉感官,从而使小学生对小学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的兴致得以激化。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为使自己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明白语文所涉及的相应知识并能够在课堂中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这位教师总是会利用小学生身边一些较为常见的图画来刺激其兴致――教师在上某一课文时,教师就会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一些与课文相应的图片,用这些图片来刺激小学生的神经,使小学生通过这些图片的刺激而与课文产生共鸣,并在课堂中感受到小学语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为了能够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在讲解完某一课程后,可以让小学生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象而画出自己认为最适合并与课文相关的图画,使小学生在加深对课文印象的同时强化自身的想象力。
2.音乐与表演相融的情境创设模式
加强小学生对某项知识的了解最为有效的手段无非就是刺激学生的感官(其中包括小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而教师如若想要有效地刺激小学生的这些感官,最好的选择就是音乐、视频或相应的表演等。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为使自己所教导的学生能够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而清楚地了解其中所涉及的相应知识,这位教师依据自己的特色及此阶段下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案――利用音乐与表演的互相融合而创建情境。比如说,这位教师在给小学生讲解一首古诗时,会先给学生讲述其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和中心;其次,教师会帮助小学生逐字逐句翻译古诗的意思。最后,为保证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背诵并记忆古诗,这位教师会把古诗改编为一曲旋律较高并简单易懂的歌曲,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哼唱,并学会感受其中的美,使得小学生跟着改编的歌曲而逐渐进入学习小学语文知识的状态,从而简化小学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并使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为有效地加强小学生对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较为清晰的头脑,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中进行情境创设而进行教育(把音乐与表演相互融合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强化小学生对小学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的认识。
一、设置问题性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材料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易于学生理解,即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明朗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让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二、创设实践型情境,构筑合作舞台
现代教学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并通过他人的帮助,多方合作,以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取的。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独特见解。
三、营造评价型情境,促进交流表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著名华裔教授杨振宁在1998年谈中美教育的差异时就指出:“中国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全盘接受,不习惯于怀疑、表述,缺少自信,而美国的学生热衷于辩论,自信、大胆、主动,敢于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提出怀疑……”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经常营造评价型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交流、表述,引导学生在兴趣、动机、自信、意志、态度、习惯及数学美欣赏与感受等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习时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乐于与他人合作,能经常反思,并在与同伴的交流、沟通中获益,提高参加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创造探究型情境,增强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学生的学习中,接受和发现二者相辅相成。但传统教学过于突出和强调接受理解,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充分联想,主动反思,将会使学生以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实践的氛围。
五、开发信息型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与教的方式有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价值,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数学课程资源。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合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结合我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化
用复习的方式引入新课,几乎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固定模式,如果复习题再设计得精巧有趣,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经常以这种常规乏味的形式引入课题,易造成学生“烦”“闷”的情绪,对新知识也会产生漠然的态度。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在引入新课中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比如,在初三几何中讲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录像片(日食的形成过程),抓住学生的心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两圆的位置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既烘托了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设置疑问,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化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如:“顺次联结四边形四边中点,问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并引导学生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来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三、创设“情境”背景故事化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引入正题,介绍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然后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坐标系的知识,教师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从而进入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共同促进的课堂氛围。 转贴于
四、创设“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进行“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教学时,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残缺的圆形硬纸片。并且告诉学生:“你们拿到的是一台机器上残缺的皮带轮,现在比一比谁能最快地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使机器尽快恢复运转。”同学们立刻忙活起来:有的用量角器、圆规比比划划,有的几个人一起拼凑……同学们完全进入问。题情境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整堂课的教学就围绕着这一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教学效果空前良好,也培养了学生创造的意识。
五、创设“情境”活动化
把数学问题情境化,就是让学生亲自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