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100所重点大学之一,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也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国际贸易是石河子大学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惯例、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涉外部门的实际业务以及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增大,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多。对于国内设置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来讲,每年培养的本科生数量也不少,但真正能符合市场需求的并不是很多,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
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公共课设置过多,占用学时数较大,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的实务课程设置较少,专业课学时数逐步被压缩。公共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学公共课(不能删减,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另一部分是学院的公共课(课时可以变动)。其中,大学的公共课有些根本没有必要占用太多学时数,而且有些完全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对于在实务中需要的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一般都为选修课。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设置合理、有效、实用的课程体系,使本科生毕业后能适应市场需求。
二、重视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对于目前的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来讲,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每门专业课不能做到两名教师来共同承担,甚至出现一名教师要承担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不能仅仅限于博士,应适当放低门槛,引进国际贸易硕士。先引进,然后再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三、重视校内实践
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机房进行上机操作,采用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世格软件公司开发的S 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和外贸单证教学系统。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老师所分配的学号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和进出口地银行不同的角色,从事目标对象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在商务实验室开展的手工操作实习,也就将报关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全部纸质化,按照实际工作中的要求进行练习。这两部分的实践,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学校应该重视校内实践,加大对校内实践经费的投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技能。
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尽可能建设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通过科研立项,与自治区及兵团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科技向成果的加速转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主动找企业寻求合作,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实现校地双赢、校企双赢。同时,要继续加大与阿拉山口海关、检验检疫局、五矿有限责任公司、兵团商务局等单位的合作,定期选派优秀的学生去实习。积极拓展与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吐尔尕特口岸和喀什机场口岸等的联系,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转贴于
五、加强毕业论文管理
毕业论文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选题要符合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目的,应尽可能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科研、外贸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督促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任务书的撰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时提交相关材料,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论文的撰写。同时,通过答辩小组讨论,评选出优秀论文和论文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对于不合格的论文应该放入二答,二答不过的直接推迟毕业。这样,学生不但能充分重视论文撰写和答辩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提高论文质量的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国内经济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逐渐获得了外贸进出口权,那么这些企业就迫切需要将本公司的产品打入到国际市场之中。而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各企业迫切需要一些对外贸易的应用型人才。
一、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课程的设置更加注重理论上的讲述而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以以下几本理论书籍为主[1],第一是西方经济学,第二是国际贸易理论,第三是国际经济学;第四是计量经济学,第五是国际金融学,在实务方面主要是以下两门课程,第一门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第二门课程是国际结算。然而有关实务中涉及到商务函电等仅仅设置为选修课。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许多高校的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是旨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我国的国贸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走上研究或者走上管理的岗位是不切实际的。随着我国许多企业都逐渐的走上对外贸易,它们对对外贸易的专业型人才也更加需要。所以我国的高等院校要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转变,不能再像之前一样注重培养管理型人才,而是要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转变。
国际贸易业务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它对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明显就要更为复杂多变,涉及到以下多个方面,例如法律、政治、货币的兑换等等,这样就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有着更高的挑战,而要想更好的提升从业人员的操作能力,那么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实践。现如今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所以在各院校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强化校内实践
所谓校内实践是指通过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对真实的场景进行还原模拟,让学生们在模拟的过程中去完成学习。通过模拟练习,学生们能够对国际贸易的实际过程进行感受,这样能够更好的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校外实习相比,校内实践更具操作性,因为它不用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完全由各高校单方面决定,而不用去受到企业的制约。故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将校内实践广泛的应用于国际贸易教学当中。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将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2],在给学生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要将课堂上讲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迅速的掌握所讲述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模拟操作能力。通过计算机模拟操作,能够让学生在这种相互竞争的环境下,更加了解出口商或者供应商的日常工作,这样有助于他们对专业业务技能的掌握,能够切实的了解到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学习。
3.鼓励学生多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如,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举行商务谈判比赛,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更加注重实践。
4.强化场景模拟
商务谈判实践综合性较强,它融合了以下多方面的知识,第一是商务礼仪的知识,第二方面是外语知识,第三方面是国际贸易事务知识。学生在进行谈判之前,要对各国的禁忌或者是风速进行掌握,学好最基本的商务礼仪。在谈判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场景模拟,对国际贸易的角色进行模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改善校外实习
1.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中,要想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实行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学校采取科研立项的方法,然后与企业相互协作,这样能够有利于科技转化为成果。学校相关领导要争取寻求企业合作,为学生建立起实习基地,这样能够有助于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2.加强学生的认知实习
学校可以将以下两种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一种是实习参光的方式,第二种是组织学生听讲座的方式[3]。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习
许多高校在大四期间课程较少,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大四阶段去进行实习,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对学生实习过程中所遇到到的一些工作问题进行悉心的指导,以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改革毕业论文管理
在国贸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毕业论文设计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以往许多高等院校的毕业论文答辩仅仅流于形式,只要学生能够回答一些简单的题目即可,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学生对该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今后的毕业论文管理中,要让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这样能够鼓励他们去相关的对外贸易企业进行实习。如此一来,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提升他们的专业业务操作能力
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逐渐扩大,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它要为我国的对外贸易输送应用型实践人才。而要想更好的开展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就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以及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协作。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对外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亚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综述[J].管理学刊,2010,03:93-95.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
[3]胡列曲。论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4]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本文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专业特色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 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 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 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 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 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 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2.3.3 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论文摘要: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案例教学存在某些弊端,本文从一个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教师的角度出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提出了关于本课程案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见,即采用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使该课程案例教学方法更适合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特色。
一、 教学研究背景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掌握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学会实际处理外贸业务,并通过实务、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加强创新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举例式的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经常错把举例当案例教学,但是,案例教学不是举例。虽然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但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在教学中地位不同、目的不同、二者的进行主体不同、涵盖的范围不同。
第二,教学的案例陈旧。由于国际贸易条款的调整和经济技术的发展,早期的国际贸易案例问题分析已经不再适合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对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三,案例教学仅限于书本,往往教师所讲授的是与学生相距甚远的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案例,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基于实地调研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的构建
(一)实地调研与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的关系
实地调研是相对于案头调研而言的,是对在实地进行市场调研活动的统称,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学习方法。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方法之一,实地调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微观基础,它是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的重要途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又以实地调研为依托。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系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班级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以往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采用此方法,教学效果颇具成效。但是,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目的。通过实地调研来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不在局限于教材并且可以通过实践增强自身的能力。
(二)基于实地调研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
1、案例的选择
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存在教学的案例陈旧、案例教学仅限于书本等问题,案例已经不再适合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实地调研让学生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的实践中来,通过贸易洽谈、合同签定、争议解决等贸易过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综合,培养学生的判断和综合分析思考能力,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教师和学生还能通过实地调研为基础来收集案例,选择具有典型性、思考性和时效性的案例来教学。案例要求典型性,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助于学生思维拓展和学生对案例进行灵活、科学、合理的分析,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这样的案例才具有指导意义,才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团队建设
实地调研的基本主体有教师、学生、学校和企业。基于实地调研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建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课程,共同设计教学环节,为实地调研创造学习的平台。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贸易活动中去,教师引导学生对周围企业和贸易活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决策能力。学生则需要通过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实际接触,收集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对实际面对的事件分析和解决,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参与精神。
3、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因而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过程我们应当考虑结合学生的素质进行教授,灵活的选用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纠正以往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中教师把举例当案例教学的问题。实地调研的学习方法学生亲临其境,不只是听教师讲授来了解案例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所见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判断和分析,打破了把举例当案例教学的怪圈。并且,学生参与到实地调研的过程来,通过对贸易实际的操作,解决了学生不再局限于先前被动学习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问题,对达到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