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法制课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学生角度
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时比例少内容多,学生因为非法学专业,对课程不够重视。但是之后在大二、大三阶段的专业课却需要经济法知识理论的储备,学生基础不牢,导致之后专业课的学习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更大精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按照学校给学生定下的教学计划进行。
1.2教学角度
(1)教师方面。在实际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普遍是“填鸭式”教学,有的教师的讲义多年不变,枯燥无味,师生缺乏沟通与交流,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材方面。大多经济法教材仍是以较强的法学理论为基础,术语晦涩难懂,学生无法理解教材内容,缺少学习兴趣,教材应用不到位。
1.3社会角度
高职院校计划培养适应社会的“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立。而高职院校普遍实施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所增加的实训与实习环节,并未起到很大作用,因为整个教学模式仍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述为主,不能达到企业对技能与技术的要求,缺乏竞争优势。对案例进行分析是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思维模式,积极主动学习法律法规,掌握论证方法,锻炼口语与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兼顾,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立。
2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
(1)真实性。案例最好来源现实,将法律生活化,引导学生将理论带入实践,加深理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实用性。(2)典型性。典型代表案例会与法律知识点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法学原理概念的理解。并且要难度适中,过难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针对性。符合教学内容,最好选择热门案例,学生更有兴趣,便于实施教学计划。
3案例教学的课程实施
3.1讲解式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讲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理,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但是这种方法理论性过强,经常会造成“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和教师交流少,学生学习效率低,往往达不到教学目标。
3.2教师启发诱导
课程中,教师预先讲解容易理解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在一个新的案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在讲解合同法合同的订立时,先给出一个案例:“甲向乙发出一份要约,拟以1万美金将一部汽车卖给乙,乙在看到甲的要约前,丙去信表示愿意以1万美金购买其汽车,甲拒绝把车卖给丙,于是丙到法院。”然后提出问题“:丙可以胜诉吗?”学生会发出不同的质疑。这时,教师就要对“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内容须具体和确定,像特定人发出;要约邀请并非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内容不一定是具体和确定的,也不一定是向特定人发出”作出讲解,并再举几个例子,要学生分辨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这样学生就会对法律基本概念留有印象,加深理解。
3.3小组讨论模式
在学生对法律原理和法律概念有了基本的认知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出一定难度的案例,分派小组选出小组长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总结陈词,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对每一小组进行点评,给予中肯的评价,并通过案例对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做进一步讲解与归纳。分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点,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4案例教学结合其他实践方法
4.1观摩法庭方法
学校同司法审判部门沟通联系,挑选典型性和有针对性的案例,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真实而严肃的环境会使学生了解一个全面的诉讼庭审程序的流程和诉讼的行为技巧,体会诉讼主体在其中所应尽到的责任与义务等,并且会牢记此案例所针对的法律知识。观摩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交流所思所得,由教师做最后总结。
4.2模拟法庭方法
模拟法庭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师讲解完消费者权益相关法律条文之后,教师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如:原告蒋某因与被告L化妆品有限公司、S环球购物中心发生消费者权益纠纷,像X省X区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教室模拟法庭现场,学生亲身上阵,扮演审判长、书记员、检察官、原告、被告、律师等角色,仿照庭审流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书、答辩书、判决书等,对案件进行审理。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发表见解,作出点评。这种教学活动的优点在于“真实”的环境,不仅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而且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收集证据、自行组织分析讨论案情、掌握相关法律条文、熟悉庭审流程,达到自身技能、职能与智能的提高。
5撰写案例分析总结报告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 教学案例 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77-01
学生对于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是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未来科学研究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一、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生学习小学科学,需要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坚持兴趣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实验,自发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的教学中,我买了很多蚕宝宝分发给学生们,给学生们布置了“研究”作业,那就是大家找找资料看看蚕宝宝需要吃什么,如何将蚕宝宝养得白白胖胖,如何让蚕宝宝吐丝化茧。学生们看着手里的蚕宝宝很兴奋,纷纷交头接耳地探讨如何养育蚕宝宝,养蚕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还给蚕宝宝起了名字。课下,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都希望自己的“小伙伴”能够健康地长大。在养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钻研的精神,激发了学生们科学探究的兴趣。我将学生们的行为进行总结:“同学们做得非常棒,你们不仅养育了蚕宝宝,还培养了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才能将科学研究做好,才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往往是因为兴趣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养育生物,进行趣味实验、生活实验,引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
小学科学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材没有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双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探究思维,成为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的内容之一。
比如,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教学过程中,开始并没有给学生讲解很多理论性的内容,而是带着学生走到校园小花园,让学生们观察土壤,观察土壤中的生命。我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走进小花园,大家看一看我们花园的土壤是如何孕育出这些植物的。大家观察土壤之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壤中有哪些营养。”教师在户外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们非常开心,有的同学很认真地捧起一捧土,观察土壤中的小生命;有的同学将水倒进土壤,观察土壤对水分的吸收。学生们做得非常认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了土壤和土壤孕育的生命。我在课堂上对土壤的结构、成分进行讲解,学生们有了实践基础,对理论知识便能更好地掌握。
小学科学需要学生的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多创造实践机会,坚持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验和研究,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精神
小学科学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创新教学方式,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在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教学中,首先制作了课件,将很多动物的遗传变化进行展示,将植物遗传学的创立过程进行了讲解,我启发学生们:“大家能不能想想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呢?植物是如何进行遗传和变异呢?”因为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回答起来非常容易,有的学生说:“我们人类自己就是遗传和变异的代表,我和爸爸妈妈就不同,但是我很像他们”,一句话引来了大家的捧腹大笑。我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了表扬,赞扬他的“举例”非常生动。学生们受到启发,说了很多关于遗传和变异的情况,创新意识逐渐增强,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学生的很多想法都非常有趣,并且有很多奇思妙想。这些奇思妙想正是科学探究需要的假设前提或者创新意识。教师不要打击学生这种萌芽状态的创新意识,应当对创新意识进行呵护和培养,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精神。
总之,小学科学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关系紧密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将实验、研究拘泥于课堂中,而应当让学生们走入生活,走入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索,创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钻研能力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含义;应用;完善
近几十年来,随着传统应试教育逐渐走向鼎盛其弊端也逐渐暴露。传统的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单项灌输,教学形式单一化,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21 世纪的教育目标不再是为获得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培养一种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21 世纪的学习不再是接受性复制性积累性地学习,而是自主性思辨性生产性创造性地学习;21 世纪的教育对象也已不再是“买鱼的人”,而应是“打鱼的人”。因此,我们在职校政治教育中,应该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断的引入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与特征
案例教学法在1870年前后由哈佛学院前院长运用到法学教育中,之后案例教学法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逐渐得到了完善,在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总结规律,并创造性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从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有以下特征
1.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积极引导
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先要通过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辩论和讨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法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调多向的互动
传统教学法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取,是单项的互动。案例教学法更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开放的交流模式。案例教学法围绕案情,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在这种思维的相互撞击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强调沟通的过程,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思维的创新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信息由教师单项地传向学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课堂与课外互动,学生与学生沟通,学生与教师沟通,在辩论与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双向传递。
案例教学法重视思维的创新,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求思想的统一,反对固定和标准的答案,注重思辨的过程,注重思维的多元和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互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探寻更加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过程重于结果
对于案例,其结论和评价往往不是唯一的,案例教学法不是建立在对已知知识的获取上而是以案例为基础,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取正确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允许不同思想的存在。因此,案例教学法更加重视过程。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已经在职校的政治课教学中被运用,实践证明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的选择不符合课程内容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精心选取的案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案例也称个案、个例、事例或实例, 具体来讲是指社会存在的、能够对教学中的基本理论或原理进行说明、阐述、分析以及引起争鸣讨论的行为或事件。”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随意地将生活发生的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很少考虑案例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很少考虑案例与教学情境之间的关系。案例的选取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2.课堂互动中教师引导性地缺失
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案例,但是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知识获取性教学,教师处于绝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后,不引导、不总结,起不到讨论的作用,没有对课堂情境进行很好地控制,没有把握问题的实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3.评价不到位
在案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讨论整个过程的及时、到位的评价,主要有以下的表现: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引导,但是对结论不进行总结。如学生通过案例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教师没有给出恰当的评价。其次,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评价。最后,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颇思想。
三、案例教学法的完善
要使案例教学法充分地发挥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教学案例的精心选择
运用好案例教学法,不管何种课堂的组织形式,都应该精心的选择典型的案例,才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的选取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针对性。只有与教学内容相关,才可以将理论与事实相结合,是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把握理论。其次,典型性。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代表了某种观点或某种思想。最后,启发性。案例必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引而不发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开放的、互动的课堂氛围
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教师要引导讨论的方向,使讨论不偏离主题,同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其次,教师要营造开放、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当激烈交锋时,要注意沟通和引导;当缺少新的见解时,要善于挑起话题;当出现沉默冷场时,要善于化解局面。最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倾听,并作记录。认真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可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双向的互动。
3.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必经环节。教师要将学生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表现列入考核的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思考的过程,从反思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自我评价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夏纪梅. 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和实践[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62-564.
【关键词】小学教师 课堂案例 思考
案例
在一节语文课中,有位老师在进行公开课《司马光砸缸》教学时,课上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讨论当别的孩子看到有人掉进缸里后的表现。老师:“小组讨论这些孩子看到小伙伴掉进缸里后,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讨论了几分钟后,这位老师随便叫了一位学生起来回答,这位学生站起来后,愣在那里,什么也没说,瞬间,班级里很安静,那位学生的脸涨得通红。这位老师见状很自然的一边请他坐下一边说:“看来××小朋友看到小伙伴掉进缸里后,吓得都愣住了是吧?先请坐下,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评价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会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然而能够迅速、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和处理,从而保持上课的氛围是很不容易的。
这位老师课堂上的一句“看来你在当时都吓得愣住了是吧?”既维护了那位学生的面子,又很好的体现了他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当学生站起来回答不出老师问题时已经很紧张得脑子一片空白了,这时候老师能够评论没有回答也是一种面临同伴遇险候的表现进而让学生坐下,这位老师这样机智的表现虽然闪光于一时,但它的产生肯定离不开平时大量经验的积累。
从学生的角度讲,他站起来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他没有听清楚老师问的问题以致他不知道该回答什么;二是已经听清楚了老师的问题但是还没有思考好;三是自己没有举手突然被老师叫起后一时间想不起来。不管是上面的哪种原因,他肯定希望老师能够先让他坐下来再好好的想一想。那么,从老师的角度来讲,怎样能够既让学生坐下又让课堂保持平衡是很关键的。当这一教育情境出现时,这位老师十分的敏感,直觉告诉他必须要迅速的做出反应。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现场适应性和快速反应性,需要时能够快速应对。
案例中这位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意外的情况迅速并且正确地做出判断,进而用自然的语言缓解学生因为回答不出问题时而表现出来的紧张,这就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一种表现。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则需要教师具备各方面的素质,如职业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
思考
从这个课堂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机智的恰当运用真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只是在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临事先难以预料的突发状况,因此需要教师能够在平时注意培养一定水平的教育机智。然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一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具备这种能力的背后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去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会发现面临这种意外时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合理,也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够一次次的进步,积累更多的经验。
通过实践来积累这方面的经验能让我们获得最真实的体会,但阅读相关的书籍报刊等资料也是一个好渠道,可以让我们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来处理我们日后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比如在《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的这本书中提到的,成人身上所有的品行最核心的都是在儿童时期种下的,而这种“种下”往往是一身最难以改变的。这个时期,你对儿童施加的所有过失,或者所有错误可能在他长大以后都很难忘记。一位苏联音乐家说,七十几岁的时候还记得,童年的时候老师是怎么惩罚他的,甚至老师惩罚他时的表情是怎么样的,眼神是怎么样的。这多么可怕啊,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就像在这个课堂上,那位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如果不能够机智巧妙的对他做出评价,或者你无意间说了一句伤害性的话语,那么也许他整节课的心情都不可能平静下来,严重的话或许他以后长大了也会记忆深刻。童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的源泉,很多遭遇你会忘记,但童年的遭遇你不会忘记,他所刻下的印是你终身难以磨平、难以泯灭的,有时候甚至是难以改变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的看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心理出发,多一些关怀、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帮助,能够机智巧妙的处理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或者是生活中学生的过失,避免其受到人格上的挫伤,因为这种挫折有时候是终身难忘的。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学会去了解每一位学生,进而学会去爱学生,用爱来带动学生,用爱来激发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探求未知的精神,但是这种探求精神在很多的时候是潜在的、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巧妙的点拨指导,使他们得以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质.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马联芳. 99个班主任的教育机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董小玉,巫正鸿.教育机智浅谈[J].中国教育学刊,1995 (1).
[4]闫景秋.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5]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机智做什么?[J].教师之友,2004(11).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政治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76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实质上是设置一种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新内容展开思考和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案例选择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高中政治教学的效率。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在选择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选择。2.案例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案例的选择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3.案例要与社会时事相联系。政治教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相联系,以激发学生对当前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和实践。4.案例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或者相关的生活经验,为新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好奇心,为学生探索新内容提供指导,这就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选择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案例。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生活案例,促进政治理论的简单化
政治理论尤其是哲学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联系生活案例,可以促进理论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矛盾,为什么把首要任务放在学习上。这样对于学生理解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怎样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矛盾主次方面的学习中,教师以腐败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党内出现了腐败现象,但是这并不是主流,大部分党员干部是廉洁奉公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当今社会为什么要大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会影响到矛盾主要方面的发展。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解上,教师引入学生熟悉的成语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故事体现了这一原理,包括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入乡随俗、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使学生对这些理论的认识更加的具体。
(二)运用社会案例,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的真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例如,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食物制作方法的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视频带给我们的是惊喜还是遗憾。然后通过《舌尖上的中国Ⅱ》制作花絮,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创作的艰辛。通过这样的案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探讨:在《舌尖上的中国Ⅱ》的制作过程中是美食多还是人文多一些好。在学生争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确了创新和人文的关系,创新离不开人文,也就是说创新离不开继承,《舌尖上的中国》需要传承古老的食物制作方法,这是中国的文化,也体现了《舌尖上的中国》的人文性。但是,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创新,在同一食材上,不同地区的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做出具有特色的美食,这些美食也在时代的不断演进过程中逐渐推出新的制作方法,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主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