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苗岭的早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1篇

欣赏《苗岭早晨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苗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苗族音乐特色。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听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描绘的内容和场景,进一步培养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通过奏音乐、演音乐、唱音乐、画音乐、听音乐等欣赏的形式,探究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及特色。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已经初步培养起来,如果让他们从音乐要素方面来感知、体会、分析音乐仍有很大困难。但是学生音乐模仿能力已经很强了,所以从游戏入手,从身边的劳动人手,加入适当的律动去感知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从而掌握乐曲主题旋律困难不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美,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并且愿意尝试把生活与音乐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听赏《苗岭的早晨》,综合表现。聆听速度和节拍的变化产生不同音乐情绪。

[教学设计亮点]

1、能运用新课程理念来设计整堂课,融入多种表现形式来丰富课堂。

2、通过引导学生律动,做声势动作,让学生来体会音乐节奏和节拍的不同,获得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

一、熟悉和表现乐曲第二音乐主题

1、第一遍:随音乐节奏点头或轻拍手――感受节拍。

2、第二遍:听音乐拍半掌感受节奏速度、情绪。

3、第三遍:画图谱,提出问题:有几个乐句?每句有几拍?

4、学生画图谱,并哼唱音乐。

5、老师根据音乐做几个简单的律动动作(如摆手、摇手等),学生模唱。

6、师生共舞,根据音乐跳出节奏感和韵律感。

7、安静聆听,教师提问:这段旋律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8、模仿拉小提琴的手势,最后来一遍主题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表现第二乐段的主题音乐这个切入点导入课堂,学生通过声势动作、律动等多种参与方式来充分聆听音乐主题、记住音乐主题等。

二、整体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1、揭示课题。

师导言:大家知道我们刚才听到的那段音乐是哪个民族的吗?对了,就是苗族的,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听赏一首《苗岭的早晨》,刚才我们听到的欢快、热闹的就是乐曲的第二乐段的片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歌曲的第二乐段,看看第二乐段老师是怎么表现出来?

2、欣赏第二乐段,教师随乐画第二乐段图谱(略)。

3、师生共同表现第二乐段,每个片段配上合适的情境设计,显得颇具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对第二乐段第三片断尝试进行图谱创作,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苗岭的早晨》的主题二,通过这段轻松、活泼、欢快的音乐,营造轻松氛围,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开始这节愉快的音乐课。和学生一起感受音乐节奏与速度,在此环节中,音乐主题出现第二次的时候(也就是片断3),老师留出来不划,留给学生来完成,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呈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突出学生主体性。

三、聆听乐曲第一乐段

1、初次聆听乐曲第一乐段。设问:大家边听边想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情绪有什么不同?

2、第二次聆听乐曲第一乐段。设问:这段缓慢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的早晨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播放第一乐段音乐,师念旁白引导学生想象,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3、第二次聆听乐曲第一乐段。参与活动:用身体动作随乐表现。

四、欣赏乐曲第三乐段

1、聆听第三段主题音乐。设问:刚才我们已欣赏了乐曲的两个第一和第二乐段,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听第三乐段,第三乐段的音乐和哪个乐段相似呢?

2、师生探讨并小结:感受到苗家儿女的勤劳、热情、苗家山寨的秀丽;还发现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形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学唱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1、师导言:同学们,刚才我们聆听的这首乐曲改编自一首非常好听的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聆听老师的演唱,感受歌曲与所欣赏的乐曲的异曲同工之处。

3、学唱,出示歌词,老师通过带唱让孩子们感受歌曲的魅力。

六、完整听全曲

1、完整聆听欣赏全曲,

2、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引子+第一乐段+尾声)

3、完整欣赏全曲,随乐用演唱、动作和打击乐器等多种形式参与表现乐曲。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教学模式;设计;实践

一、激趣导学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音乐教学模式设计中,运用兴趣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应从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例如,在上课时可以用童话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逐渐导入新课;或者让学生先听一首动听的歌,在学生兴趣高昂时导入新课。

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教师可以先找一位学生来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再找两位学生来扮演乌龟和兔子,在课堂上还原故事的情景,在表演的欢快气氛中来欣赏《龟兔赛跑》的音乐。随后,若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良好,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来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片作为对学生的奖励。在这种兴趣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情绪高昂,气氛活跃,对学习音乐容易产生极大的动力,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因此容易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气氛当中,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新年好》《过新年》时,教师首先可以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鞭炮、灯笼、彩带等具有新年特征的事物,这样能够使学生如同沐浴在新年的气氛中一样,学生在这样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音乐,既提高了学习动力,又放松了心情。其次,教师还可以在上课前先播放一段有关于春节的照片和视频,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新年的知识,从而很快学会与新年有关的歌曲。

又如,在教学《苗岭的早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段有关苗岭当地风光的视频,使学生对歌曲有大概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之后,教师再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品的境界和含义,更能深入体现各种乐器在作品中的关键作用,用乐器表达了苗岭的早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情景教学模式更形象,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领悟。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3篇

一、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习兴趣

以往的音乐教学只是凭着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学习内容,硬把学生的思绪拉往某个地方,一节课下来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没了,教学效果就更别提了。通过多媒体将教学内容整合、融入、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思想感情、道德行为,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了音乐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在学习民乐合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如果只听教师的述说,这节课就显得苍白、呆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大。但是通过多媒体欣赏后,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屏幕中动人的画面与美妙的音乐把学生们带进了神奇美妙的苗岭森林奇景中,在愉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增强学习热情

学生时期,孩子们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心理尚不成熟,对事物的理解更多是直观理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教学中的文字、图像等内容变抽象为直观,生动有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例如:《渴望春天》是初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中的一首歌曲。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少年对春天美丽景色的渴望,制作一个课件并且配上一段悠扬的音乐,就能描绘出春天田野小鸟飞舞,紫罗兰花竞相开放的场景……教师动情地解说,再加上生动形象的动画,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其中了。这证明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很好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音乐欣赏;音乐要素;体验

一、适时巧妙渗透音乐要素

1、音乐欣赏中情景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一课中,我就注重了音乐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而来的。欣赏完乐曲后我问学生第一段、第二段音乐分别表现什么?学生答:第一段表现苗岭早晨的美和宁静,第二段表现了苗族人民歌舞、劳动的热烈场面。我进一步问,你从什么地方听出来的?学生答:第一段音乐慢、轻;第二段音乐快、重。虽然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但是他们通过对乐曲慢与快、轻与重的比较已能体会出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变化。

2、音乐欣赏的情绪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情感主线,不断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同音乐情感和谐沟通。音乐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面上,要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如在欣赏《鲁冰花》时,将第一部分凄婉伤感的情绪和第二部分激动欢快的情绪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旋律的上、下行,及音乐色彩等要素的变化会使音乐的情感发生变化。

3、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如《玩具兵进行曲》是进行曲体裁,在欣赏过程中,应与玩具兵的步伐相结合来了解“进行曲”这一体裁,让学生懂得音乐与行进的步伐是统一的。

二、通过多种形式 体验音乐要素

1、闭目聆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并在聆听中感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基础。通过闭目聆听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音响中进行听赏,同时,又可充分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让学生自然地感受了音乐美,这适合于旋律较优美、抒情、宁静的情绪以及某些意境式的音乐片段。

2、充分想象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 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如在欣赏莫扎特作曲,奥弗贝克作词的《渴望春天》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渴望春天、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此时,你们脑海中呈现起怎样的情景?学生有的说:“我仿佛在效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3、演唱主题

主题是贯穿于整个音乐作品的主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跟随主题哼唱主旋律,能辨别出主题的再现或变化及发展,有助于其强化感受音乐的能力,更好体会各音乐要素在旋律中的表现。如欣赏弹拨乐合奏《快乐的嗦》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范唱、弹奏等方式指导学生唱主旋律。在唱的过程中,主题旋律已深深印在学生记忆中。当再次欣赏作品时,他们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乐曲中那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抒情优美的主旋律,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弦,他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使学生更入情入境。

4、旋律舞动

音乐欣赏课中要给学生“动”的时空,努力营造动态的课堂,使他们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音乐表现力,激发对音乐的创造欲望。如《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第六曲《袋鼠》上、下行断奏与圆滑奏连结的主题,有速度和节奏的变化,易于激发学生的律动反应,教师让学生随音乐用身体动作来反应声音,从中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感受袋鼠的形象。还可让学生在理解了乐曲描绘的内容后,跟随音乐创编律动、舞蹈表演的形式来参与音乐,使学生在深入把握音乐作品内在意蕴的前提下,把对音高、力度、速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的体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总之,音乐教育要成为真正的审美教育,首先必须是音乐的教育,即让音乐本身来说话,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到音乐特有的魅力,也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音乐教师应该继承传统并超越传统,注重音乐的本质和本体,紧抓音乐表现要素,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才能使音乐欣赏教学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斌,《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 ; 营造 ; 培养 ; 引导

音乐在人的发展和个性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与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非常重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音乐课的有机整合,让学生有奇思妙想,把音乐教学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音乐教学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充分发挥想象力,让音乐表象具有更广泛的想象空间。本文对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了论述,以此与同行共勉。

一、营造学习音乐的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

幽默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有力保障。教师适时的幽默言语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亲切和善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叫学生演唱歌曲《月光光》时,我的精神状态特别兴奋,在某些地方唱得特别突出,教唱几遍后,我就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在什么时候唱得最多?”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是妈妈在哄小宝宝睡觉的时候唱的。”我说:“如果你们是妈妈,我是小宝宝,在听你们唱歌的时候我肯定睡不着,即使我睡着了,也会做恶梦。”学生嘻嘻哈哈地笑开了,他们领悟到了优美的歌声是多么重要。表扬激励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音乐的愿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当地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常常处于渴望取得成就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之中。记得前年六年级的一位男生很顽皮,各科的成绩都不是很好,但他喜欢弹钢琴。学校庆祝“六、一”儿童节,他报名参加了师生乐队,为此,我在课堂上表扬了他,他很开心,他也因为能与我同台演出而自豪。从那次以后,他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特别认真,还坚持每天放晚学后到我的办公室练琴。我明白了,就是我那几句表扬的话,激发了他的学习欲望。可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学习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中。

二、充分发挥想象力,让音乐表象具有更广泛的想象空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造的基础,音乐能够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音乐艺术具有审美听觉不受视觉形象限定的审美特征。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它以某种音响信号作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帮助审美主体去追求生活的品味,启发审美主体对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姿态唤起视觉的联想和幻想,使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音乐美的享受和满足。音乐表象是依靠音响刺激听觉,唤起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而生成的一种艺术表象,所以音乐表象具有更为广泛的想象空间,不受视觉形象限定的审美特征。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听后的感受是不同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有奇思妙想,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并积极动手动脑去寻找答案。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笔者引导学生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启发他们注意聆听乐曲中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乐曲的旋律,联想到苗岭的早晨的景象。再让学生聆听《森林水车》,笔者提出问题: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我利用课件,投放世界各地的水车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复听音乐,用彩笔画线条表现自己听到的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三、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音乐课的有机整合

相关期刊更多

民族论坛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现代情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