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天的怀念插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丁立梅
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选自《语文周报》读写版2019年第35期)
《秋天的黄昏》阅读答案
16.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3分)
16.答案:以空间方位为序;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评分: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17.说说文章第1段中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吞字的含义。(3分)
17.答案:吞写出了城市灯光亮的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8.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3分)
18.答案: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19.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赏析第7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3分)
19.答案:修辞手法:比喻;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
评分:共3分。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0.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3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3分)
【选文一】
菊有黄花
丁立梅
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们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唐朝元稹有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秋水黄昏,有菊有篱笆,他触景生情地怀念起陶翁来。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③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地盛开着,仿佛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④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们互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⑤那时,家里的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用手指着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⑥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⑦人家的屋檐下,也长着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⑧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⑨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我还是喜欢黄色的。《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阅读训练:
1.整体感知全文,概述作者围绕“菊”写了“我”的哪些活动。
2.文章第②段的括号里应填()代的陶渊明,他是()诗派的代表人物,“采菊东篱下”后应接的诗句是( )。
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具体赏析。
4.请你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与作用。
【选文二】
像三角梅那样好
罗 西
①厦门有一位先生6年前在公寓楼下种了一棵三角梅。如今,它已经长到35米高,不仅把绿意、花朵美美地送到住在三楼的主人窗前,还从最初的一枝树干分成4枝,到了15米处又富有想象力地分出6枝,其中的一枝,在楼道东侧再接再厉,分出8枝;另外一枝,在西侧又不约而同地分出12枝……多么蓬勃、美丽而热闹的生命接力。就这样,一栋楼的20多户都有三角梅光临窗前。
②三角梅的花期很长,从春末一直到初冬,绵延着温暖的光辉,重复着“三瓣就是一朵花”的清雅素描,一栋钢筋水泥的居民楼就这样在一株三角梅的热情渲染下,变得温馨而富有情趣。因为这一株三角梅,楼上楼下的人们多了一些心灵藤萝的牵绊,多了一些情感的认同与默契。
③我们大都是小人物,做不到“恩泽”人世,但是仍然可以像那株三角梅一样轻松地、不太操心地影响别人的心情,比如脸带微笑,让人如沐春风。你一点也不吃亏,也不吃力,但是可以让每一个感受到你的友善的人,也愉悦起来。
④邻居老爷爷每次接送孙子上学放学,都有打不完的招呼。读三年级的孙子有一天忍不住问:“爷爷,你认识的人真多啊!”
⑤爷爷笑着说:“其实很多人我都不认识。”
⑥还没容孙子继续发问,爷爷慈爱地抚着孙子仰着的头,继续说:“我举手与他(她)打招呼,他(她)就会想,刚才那个老爷爷是谁啊,这样他(她)一路上就不寂寞、不孤单了……”
⑦孙子笑了:“原来爷爷是在做好事!”
⑧是的,做好事不一定是帮助别人推车、扛货物、抓坏蛋……还可以很惬意,如一次美丽的心理活动,如那棵枝叶茂盛的三角梅的快乐蔓延,“主观为自己好,客观也带给别人好”,这是多么平凡而又奇妙的好事!
⑨像三角梅那样美丽地好着,那就是美好。
阅读训练:
1.文章在叙述和描写中穿插了③⑧⑨三段议论性的语句,这些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在第⑨段中说“像三角梅那样美丽地好着,那就是美好”,你对句中的“那样”是怎样理解的?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请你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选文三】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 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走,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阅读训练:
1.文中卖灶糖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
2.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3.品味文中的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句子。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2)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4.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的“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结合下文看,卖灶糖的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④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的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的生活的回忆。
C.第⑨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写老人的“笑”来表现他的心情,比如第 段中的“老人呵呵笑起来”、第段中的“他看―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参考答案:
《菊有黄花》
1.①“我”在姐姐的帮助下,梳着仕女发型,顶着满头的跑出家门,惹得村人们围观。②“我”羡慕父亲的枕,决心做一只却没做成。③“我”周日逛街,买回一盆黄色的。
2.晋田园悠然见南山
3.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野怒放的姿态,突出其“随意又随性”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含义:黄色是“最地道”的颜色。看着这黄色的,作者会回忆起与相关的人与事:天真烂漫的童年、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的孩子,枕着枕的父亲、淳朴的乡人……这些人与事,慰藉着作者的心灵。因此,有了黄色的,这个秋天便不再肃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淳朴、和谐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作用:总结全文,照应标题,含蓄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像三角梅那样好》
1.点明了意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轻松地、不太操心地影响别人的心情,让每一个感受到它的友善的人,也变得愉悦起来。
3.由物及人,借梅寓人。
4.快乐地帮助别人,让别人感受到美好的同时,自己也能感受到。
《蔷薇几度花》
1.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2.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稀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3.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2)“甜”在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老人做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