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向生命鞠躬阅读答案

向生命鞠躬阅读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向生命鞠躬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向生命鞠躬阅读答案

向生命鞠躬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1.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老师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因此,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实践证明,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

2.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一些老师的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出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语言的学习、迁移与运用。

3.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一年级语文《四季》一课,在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节时,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作恍然大悟状,教学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子”,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党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向生命鞠躬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夏洛的网》,它令我心潮澎湃。这本书主要写了小女孩弗恩就下了一只落脚猪,当她把猪养到父母不同意再养时,送到了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在那里,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夏洛的网的阅读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夏洛的网阅读心得1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夏洛的网》,它令我心潮澎湃。这本书主要写了小女孩弗恩救下了一只落脚猪,当她把猪养到父母不同意再养时,送到了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在那里,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夏洛知道威尔伯的命运将是熏肉火腿时,义无反顾地编织出各种奇异的文字,救下了小猪。从此,威尔伯有了一个安享天年的晚年,但这时,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为了小猪,夏洛奉献了太多太多。当威尔伯孤单时,是夏洛陪伴他一起走过了无数个漫长、难熬的黑夜,给小猪带来了快乐;当威尔伯面临宰杀时,还是夏洛,用爱编织成了大网,拯救了小猪……至今,我依然记得夏洛在死前编织的“谦卑”二字,在我心中,是在赞美夏洛。夏洛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回报吗?不,当然不是,友谊是不需回报的。为了朋友,夏洛无时不刻不在忙碌着,即使在临死前也在为威尔伯着想。这难道不是人间最纯真的友谊吗?此刻,我的心中不免泛起阵阵波澜。

感动之余,也引起了我的沉思。在这个处处充满竞争、人人想成为人上人的社会,这种友谊还多么?难道过惯了舒适生活的我们已经不习惯这种人间最平凡的友谊了吗?

想着想着,我的思绪回到了几天前,那天,我正在认真地做作业,朋友走过来问了我一道很难理解的奥数题。“那是我思考了好久才想出来的题”,我把头一扭,心想:“我花费了精力、时间好不容易才想出来的题,凭什么你不动脑筋就可以知道答案?”于是,我摆了摆手,说了一句:“这道题我也不会,你去问别人吧。”看着朋友失望地走了,我心里还得意。夏洛为了朋友可以付出那么多,可我却如此小气,真是太不应该了。

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也明白了真正的友谊至死不变。我想,我们应该向夏洛学习。她虽然只是一只又小又卑微的蜘蛛,却能做出如此多令我们人类为之感叹的事,那我们,就更应该凡事多为朋友着想,建立真正的友谊的桥梁。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夏洛的网》这本书吧!一起来感受人间可贵、纯真而感人至深的友谊吧!

夏洛的网阅读心得2承诺的份量很重,但凡给予他人承诺,就必须竭尽全力去完成它。然而谁又能把承诺演绎得了不起?当然是《夏洛的网》这本书里那只名叫夏洛的蜘蛛。

这本书讲述了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之间真挚的友情,让我重温了爱和友谊。夏洛用一张张写满字的网,夜以继日编织,只为朋友小猪威尔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承诺。最终,这个承诺让威尔伯获得了集市上的特别奖,免去一死。可却让夏洛的生命走向了人生的尽头……

威尔伯、夏洛之间演绎的凄美童话故事,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想起生活中也有许多良师益友。看完书后,我轻轻地闭上了眼睛,脑海里闪过一个人。只有他,才是我最好的朋友。

放学了,我正准备回家,天却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想冲进大雨之中,但又害怕被淋成落汤鸡,家里人都有事情,不可能来接我。沮丧的我只能回到教室,刚巧我的好友骏骏王在教室做值日。他见了我,疑惑地问:“你怎么不回家?”“外面下大雨,我又没有带伞。”我垂头丧气地回答。“我刚好带了两把雨伞,借你一把吧!”他把伞递给了我。“啊!太好了!”我喜出望外“要不我等你一起走?”“不用了,你家比较远,我还要好一会儿,你快回家吧!别冻着”他边说边把我推出了教室。

第二天直到中午,他都没来上学,我十分着急,便去问老师。老师告诉我:“骏骏王啊,他昨天没带伞,淋雨了,回家后就生病了,现在还在发高烧呢。”我听了老师的话,愣了……

《夏洛的网》伴我成长,它和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道理: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友情吧,莫要等它失去后才追悔莫及。

夏洛的网阅读心得3最近,我看了一本叫《夏洛的网》的书,其中我对夏洛的遭遇和命运很有感触。在别人将要把小猪威尔伯杀掉做成餐桌上的一盘美味的火腿时,夏洛用自己的丝编织了一个网,上面出现了五个奇迹般的字“了不起的猪”,这不仅使威尔伯逃脱了被杀的命运,还成为了一只“明星猪”,而夏洛的生命也慢慢走向了尽头……

我读了小说,有所沉思也有所感慨。夏洛这般为小猪威尔伯舍己救人的友谊力量,让我感到震惊。我认为友谊就是像夏洛对于威尔伯的情谊那般。

让我们去看看吧!有一位盲人小女孩,长时间的生活在黑暗中使得她极其渴望得到光明;一位即将走向死亡的小女孩将自己身上健全的器官捐给了那个盲人小女孩,让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在他人身上继续存活着,为别人带去生活的希望……雷军曾经说过: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是啊!友谊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正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茫茫人海,环目四顾,何人可引为知己?何人可堪称知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有一个人不曾有过朋友,却有人不曾品尝友谊真正的滋味。是啊,夏洛与小猪威尔伯也是如此,为什么夏洛把小猪威尔伯当做知己,威尔伯也把夏洛当做知己?因为在威尔伯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夏洛不顾自己,拼命救了威尔伯,这份深情让威尔伯感动。

正是因为这种舍己的友谊力量使得我不得不为夏洛献上掌声。因为友谊,我们不再失落迷茫;因为友谊,我们慢慢走向成熟的殿堂;因为友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因为友谊,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纷呈。让我们倍加珍爱友情,让友谊天长地久!

夏洛的网阅读心得4暑假里,我读了美国作家E·B·怀特所着《夏洛的网》。它讲述着这样一个感动了半个世纪的童话: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的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坏消息打破了谷仓里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是成为熏肉火腿!悲痛欲绝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赞美威尔伯的网上文字,它不辞艰辛地织出了“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这些文字,威尔伯的命运彻底被改变了,它在集市的大赛上赢得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但,这时,夏洛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夏洛为了威尔伯付出了太多太多。在威尔伯孤独时,夏洛陪伴在它身旁;在威尔伯叹气难过时,夏洛不断为它打气;在威尔伯在为自己将来的命运伤心时,夏洛义无反顾地救它;在威尔伯需要夏洛时,夏洛永远不会丢下它……夏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每一天都备受煎熬,心跳不如往常有力,它感到疲惫老弱,但它仍坚持到救了威尔伯的命才安静地、悄然地离去。没有一个人知道,一只灰蜘蛛曾经起过的重要作用,在它死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谁陪在它身旁,它无怨无悔地为威尔伯付出了一切,它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夏洛是威尔伯最忠实的朋友!

《夏洛的网》,一首关于生命,友情,爱,温情与忠诚的赞歌!一部给人以无限温情、感动和憧憬的童话!让我们一起体会人间可贵、纯真而感人至深的友谊吧!

夏洛的网阅读心得5《夏洛的网》--一首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夏洛的网》读后感--爱与忠诚。《夏洛的网》,一本看了就会让你爱不释手的书。

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作为一只落脚猪,威尔伯生来就注定要被送进屠宰场做成熏肉火腿,可是夏洛却利用自己吐丝的天赋使威尔伯免于一死,从此威尔伯安享天命,命运彻底被改写,可夏洛却鞠躬尽瘁,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夏洛先后在蜘蛛网上编织了四次字,从而彻底将威尔伯解救,它不畏辛苦,甚至为了朋友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与夏洛的无私奉献相比,我实在过于渺小,想起在弟弟傅邦家过夜吗,我居然拒绝为他做一些小事,我这样的哥哥,当的实在不够称职。

在夏洛死后,书中写了这么一段令人动容的话:威尔伯永远忘不了夏洛。它虽然热爱它的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夏洛。"因此他还将夏洛的卵袋拿了回去,不过救威尔伯的还有坦普尔顿--一只不起眼的小老鼠,就是它从垃圾场里啃来纸片让夏洛抄写一些字眼。虽然它也讨厌威尔伯死了,那么它也没救了,老羊说:"到冬天就在乎了,那时的早上只有零度,如果威尔伯不在,你吃什么?"于是老鼠坦普尔顿就去垃圾场了。

我在想:如果坦普尔顿是个人该多好,那它就不用去垃圾场了。

现在人也是这样。又一次,我爸爸要去河南郏县,小赵老师的家在那儿,很想回家的小赵老师说:"如果我能变成裤子放进行李箱里该多好啊!"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到了那儿怎么出来?如果到了那里真的从行李箱蹦出来还不把我老爸吓死?

向生命鞠躬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曝光/一曝十寒 供应/供不应求 横财/横征暴敛

B. 禁闭/弱不禁风 思量/量体裁衣 靡丽/风靡一时

C. 遂愿/半身不遂 拾掇/拾级而上 晕车/晕头转向

D. 下载/千载难逢 应考/应接不暇 累赘/果实累累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称呼/称职 窥伺/伺候 哄传/一哄而散

B. 掩埋/埋怨 请帖/碑帖 吭声/引吭高歌

C. 残垣/盘桓 殉职/徇私 楔子/度长絜大

D. 军饷/晌午 熟稔/谂知 垓下/言简意赅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支付宝这个央行的“地下情人”,现在终于看到了可以登堂入室,获得名分的一线曙光,虽然仍不能跟银行比,却已是一个大突破。

B. 电视剧《命运》,以恢弘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深圳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风雨历程。

C. 开学典礼上,校领导表扬了一批优秀生,他们排成队冠冕堂皇地上台领奖,赢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

D.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漠不关心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一系列校园血案,引起了全社会的无比愤慨与理性反思。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初,日本丰田汽车秉持“顾客第一”的经营理念,在美国市场脱颖而出,如今却因质量问题陷入“召回门”泥潭,其昔盛今衰的境遇令人深思。

B. 当今社会,人们期待涌现更多的像焦裕禄那样为了人民的事业宵衣旰食、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期待着有更多的领导能真诚地为大众服务。

C. 今后沿海三岛将同时开发成造船基地、旅游消闲娱乐之都,这是幅前景广阔的图景,面对规划展台,尤总经理显得踌躇满志。

D. 2月11日,年仅48岁的流行乐坛天后惠特尼·休斯顿与世长辞,她生前对歌迷一直态度温和,一团和气,她的去世引起了歌迷的极度伤心。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2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 构筑数字化的生活平台,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和高科技生活相接,这种介质就是网络接入和支持平台。

C.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是为了国际社会引起对烟草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视,促使烟民主动戒烟。

D. 2013年将出现一个火星离地球最近的时段,如果机会错过,则要多等几年,因此,中国航天界考虑届时将第一次发射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卫星。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转变生活方式,就是要由追求无止境的物质享受,向节制物欲,注重精神享受转变。

B. 我国需要从法规上对保护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予以规范,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有效防止海洋石油污染事件不再发生,保护、治理好海洋生态环境。

C. 日前,从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院了解到,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5号正在加紧论证系统方案和关键技术攻关,预计2012年完成首飞。

D. 技术创新的浪潮正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存储、获得和处理有关我们星球的各种环境和文化现象的信息。

7. 阅读下列材料,简析两位大师表达的异同。

晚年的毕加索为了能够独处,用最后的精力去创作,就把所有的人都拒之千里。他把那些赶来想一睹大师风采的人戏称为“池塘里的青蛙”。

一位华裔英籍作家翻译介绍了钱钟书先生的作品,回国时想拜访一下先生,钱先生说:“如果你吃了一只鸡蛋感觉味道还不错的话,有什么必要一定要见下这蛋的母鸡呢?”

相同:

不同:

8.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严琦的提案《关于停止使用“农民工”称谓的建议》引起热议。对此某高中以“需不需要取消‘农民工’的称谓”为题开展了一场辩论赛。正方认为应该取消“农民工”的称谓,反方则认为没有必要。你赞同哪一方的观点?请为你所支持的辩论方拟写两条理由。

9. 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1) 从图中中学生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字。

(2) 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字数分别在10~20字。

①社会:

②学校:

10. 文明就餐是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下面是“某校餐厅学生文明就餐个人信息统计表”,读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文明就

餐情况 A B C

取用餐具情况 人手一份

67.16% 偶尔多拿几

份24.51% 抓一把

8.33%

自觉回收

餐具情况 每次都会

20.4% 基本上会

42.29% 不会

37.31%

自觉排队

就餐情况 每次都排

队47.3% 基本上排

队23.5% 看情况

29.2%

饭菜剩余情况 每次剩余

28.4% 从来没

有8% 不一定

63.6%

开关水龙

头情况 每次都会

关37.9% 不会关

6.8% 不一定

55.3%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不能出现数据):

11. 济南一名人故居题写了这样一幅楹联:“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漱玉词集多年国恨难愁。”

(1) 这是 的故居,她的词有著名的《 》。该词用一连串叠字,写尽了悲秋伤己的情怀。

(2) 请分析这副楹联的艺术特色。(不超过60个字)

12. 公司张总在主持会议,下面是他办公室的电话留言,如果你是张总的秘书,请整理一份电话记录。要求简明扼要,不超过50个字。

张总,您好!我是广博广告艺术有限公司的秘书小周。我们刘董事长出差在外,明天上午乘飞机返回,他嘱咐我和您确认一下先前约定好的明天在花园大酒店共进晚餐一事,时间是明晚6∶30,在现代广场东边的那一家。您可以回电15771588000。谢谢!

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列车外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于美感。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360度旋转,乘客始终可面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车速瞬间高达350公里每小时,从南京到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69分钟。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因而运行时车厢内没有较大的噪音。

答:① ② ③ ④

答案见官方博客

向生命鞠躬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这里的所记,有基于作为商业的服务对象,接触到日本人职业性的那一面,非政治立场、非意识形态、非家庭面貌、甚至非生活化的那一面。所见之景,包括自然之景,则是了解日本人的另一面。因为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的自然之景已不能不是人们选择的结果,不能不是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

秒单位

我是后来才发现,行程被儿子订得太密,八天换了八个地方。

我们确实成功地避开了几乎所有的旅行团,但也使旅程成了一场彻底的自由行。因为驾照问题,旅行只能依赖日本的公共交通。我们也成功地避开了城市,但由于我们所看中的“犄角旮旯”东一个西一个,于是使我们依赖的交通需要火车与火车、巴士与巴士、巴士与火车的密集衔接。

有多少“犄角旮旯”?我们不仅试过不止一次整个大巴里只有我们母子,还试过整列火车车厢里只有我们俩,而那列火车只挂一个车厢本身,也显示出人迹罕至的这一点。在这样的犄角旮旯之地,使实在不行就“打车”的计划也不得不落空,因无公共交通时,街上也就无人,出租车没生意,当然就踪影难觅。

能否如设想般转搭顺利?实在是很考验它。

到达日本的那一天,在新千岁机场的巴士站等车的时候,我们给预订好的酒店打电话,那是一家于大正4年(即1915年)开业的温泉旅馆。我们问待会下车后该如何去到他们的旅馆?那边回答说会来接:“是某点某分到的那一班吗?”“是的,按时刻表是该那个时间到。那就拜托了!”到妒保果然有辆面包车已静候在那。

返程时有订好的火车票,仍需先以巴士接驳再换乘。火车的发车时间离第一班大巴预计到达的时间相差9分钟。而大巴从我们住的地方赶去,需要至少50分钟,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并且这还是一辆沿途有二十多个停靠站点的长途公共汽车。在旅馆预订第二天的送站小巴时,我才发现原来是这样的衔接,心下立感大大地不妙。火车票是车站职员帮我们做的抉择,为使我们能到达下一个犄角旮旯之地,当时她曾查阅了一迭时刻表。可能是语言问题,那时她未作任何警示。

但是巴士竟按时到站!在不是每个站点都需要停靠的长途奔袭之后,在停靠站时的人多人少、上车下车、换零钱买车票、车长步出车外放取行李等等耗时不等之后,巴士竟掐着时刻表妥妥地准时到达!简直神奇!原来昨天“某点某分”的确认是当真的。

在上川火车站衔接开往层云峡的大巴时,体会的则是另一幕的不可思议。

去层云峡是为了观赏红叶,虽到了那儿才知道,其实所有的叶子都还纯正地绿着,但因为已经预订了那儿的酒店,因为在一天的小巴接大巴,大巴换火车,火车特快又换普快,天已现暮色,而我们却仍不知前方的路还有多远,所以要努力往那赶。这时却又想起另一个问题:第二天返程的火车票还未预订。在这样一个人迹寥落之地,每列只有一节车厢的火车,这一节车厢的乘客只有我们母子俩的状况,其班次不想也知不可能多。怎样才能再一程程地衔接上返回去呢?我们一边把情况讲给车站职员听,一边努力想看见一张火车时刻表。

窗口里的人却提醒说去层云峡的巴士要发车了。“要开了?几点开?”“3点。”“3点?”我低头一看,此时是3点差一分!道一声谢拔脚就跑。想是体会到我们的紧迫,站里有人也随跑着,指点着地方。大巴站的职员则是一秒也不耽误地,把两张显示上车地点的票塞进我们手里。终于赶上了!前后一瞧,乘车者仅我们母子二人!

就是说,即便没有人,他们也会准时发车的。

也曾遭遇晚点的。那是从钏路到札幌的火车。到站时,车上的广播道歉说对不起晚点了。晚点了?我没发觉呀。“晚点了两分钟。造成您的困扰,非常对不起。”两分也算晚点?他们的时间允许误差是以秒为单位的吧?

想起一个朋友到印度开会,之后要转往另一地,遭遇飞机晚点,“晚到什么时候?”“明天再说。”明天再去,仍晚点,“晚到什么时候?”“明天再说。”朋友自觉大势不妙,转去改搭了火车。他们的时间允许误差是以月亮绕行地球一圈为单位的吗?我们这样玩笑。当然这可能只是那边的特例。

有朋友说,时间是主观的。现在我心下有些信了。时间允许误差应该不仅是一个人的时间观,其实还是他们的秩序观。

曾经在香港等过最后一班小巴。预计的到达时间已经过了,小巴迟迟不来,有人走开了,但队伍还是安静地排着,没有东张西望,没有嘀嘀咕咕,相信无论怎样,那小巴最后一定会来。是的,它来了。

带它回家

在层云峡观瀑时,有人用托盘端来了些一次性纸杯装着的什么,邀请游客试饮,想是新品促销之类。我们谢绝了,因知道在日本丢垃圾很难。

他们的垃圾是分类处理的,不同的垃圾安排在不同的日子收集。不知是否因此原因,于日本的街头很少见到垃圾箱。

但她邀让了一圈后,又来到我们面前游说。没好意思坚拒,不管是什么,接下了。尝了一口,原来是有浓郁胡椒味道的清汤,类似新加坡肉骨茶的那种味道。这口味在日本很特别吗?

却顾不上讨论,因为我们后悔地发现,果然到处没有垃圾箱!儿子上厕所时顺便也看了,竟还是没有!那些刚才参加试饮的人,此刻都去了哪儿了呢?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纸杯都放哪儿了?我们只能先放进租来的自行车篓里。

还车的时候,儿子问“这俩纸杯怎么办呢?”“问那个租车人吧。”

“请问垃圾箱在哪?”“可以了,给我吧。”

同样的情形在小樽又上演了一次。这次是问一个在门前整理货品的超市店员。

“请问垃圾箱在哪?”“可以了,给我吧。”

不同的是,这次我与她没有任何商业关系,没买她的任何东西。

那年在日本,在一堆不该丢出来的垃圾前,听见两个主妇在嘀咕:垃圾袋上没写名字呢(因择日丢弃,为防有粗心的弄错者,要求写上名字与电话,以便于需要时退回),怎么办呢?一主妇说:我拿回家吧。

带垃圾回家?!

在札幌的疑焦园,果然看见有这样一幅告示:“如果有垃圾,各自带回家!”

层云峡位处在绵延的大山之间。我们在巴士站候车的时候,一个等生意的出租车司机大约是实在无聊,走来与我们搭讪。“这儿本来人口极少,只几户人家,连小村也算不上。”“当年是因为一些有皮肤病、骨痛、妇科病的人,泡了这里的温泉有好转,而渐渐人多起来的。”“后来发现这里的红叶很漂亮,冬天还能滑雪,于是竟渐渐发展成了一个旅游点。”即便如此,放眼看去,仍是满眼皆是自然山水的野外,空气都清冽得野乎乎的。

远远看见一个人在河滩的茅草地里正和他的狗一起转悠。河其实是一条湍急的小涧,昨天去观瀑时曾从旁经过过。涧由山上流出的水自然形成。涧的那一面就是大山和满山的野树,没有住家,没有路人,山野之间,只有那人那狗。有一阵,狗低伏着不动。

再看过去时,见那人在狗刚刚低伏过的地方一再地弯腰捡拾,想是那狗刚刚排出了大解之物。可那是遍地荒草的郊外呀。而且,这样的垃圾也带回家?

去小樽的火车上,我的手机铃响了。巧得很,两个朋友同时或用微信,或用whatsApp与我联系。事情都有点急,我顾着回复,没注意手机不在静音状态。当短信音再次响起时,忽然察觉,原来我的前后侧都有陌生男人伸长了头、倾斜起身体直视着我。直至我反应过来,伸舌一笑,示意抱歉,这些紧张的脖子身体才松软下来,倚回座位。

他们的公共交通里是不准打电话的,理由是会打扰别人,就这么简单。规定在地铁与大巴里都堂皇地贴着,张挂在醒目处,禁止吸烟的告示都只能排在它的后面。一众的车坐下来,我也确实未听到过有人讲电话的声音。

有一个小细节,火车上坐在侧面,曾用目光瞪过我的男人,下车时发现我前座的位置上,有人遗落了一块手表。那儿刚才坐了两个穿红衣服的姑娘,去旅行的模样。他捡了起来却并不声张,只是顺着人流走着。在车门处他趔趄了一下。是顾着查看那位可能的乘客而忘了脚下的台阶吗?其实如果他叫嚷问一声,立刻就能发现失主的,毕竟前后座的人下车,间隔不会远。如今因为崴了一下,这么一耽搁,前后车厢的人流汇成了一起,年轻的红衫姑娘骤然变成了好几个,悄悄找到是不可能啦。这人仍不肯出声,放弃了再找的他,转向了列车上的职员。我明白,这手表大概是回不到主人那儿了。对这样的小物件,人们通常不会费劲寻找,即便回来找了,也不一定就能找对了人。一件本可以用一嗓子就解决的问题,变复杂了。

看见的安静

步出札幌火车站的时候,儿子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咦,好安静哦。”我从他后面伸出头,对这第一面的城市张望。

空气中并不乏声音,它来自广场对面的一部巨型电视。而广场的右侧,尚有某啤酒商的嘉年华,挑起的幡上写着那天已是活动的最终日,许多人捧场。但确实是有种安静之感,与声音无关。

“是吧?跟东京的吵不一样。”

是的,北海道的安静有时是可以看见的。

先前认为那是因了街道上的无人。

一路经过了许多北海道的小镇,有时是沿公路两边摆开的几条,有时是纵深绵延的一片,但路上甚少有人,尤其不见无所事事、游魂闲荡状态的人。显示出确实有人正居住其间的,是门前擦洗干净的汽车。停的位置尽量地靠近着门口,好像主人上一秒钟刚刚进去,又像是随时就要驶离。庭院里的树木,家家都修剪齐整、长相精神,似乎每天都伺弄打理。精心设计的房屋,周围前后一丝不苟的维护,显示出主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严守着某种要求。

因为这一切都是静置的状态,不活动的状态,不由就感觉是安静的,是声音的静,也是画面的静,看得见的静。这静里还能看出节制与有序,寂谧里就送出来一份安宁,让人喜欢。

但札幌不是。火车站前纵横着的每一条路上,都不缺少满街的人,移动着的人。札幌的安静感虽不如那些小镇那么突出,但也让我新奇地发现,原来安静不但可视,而且可以游离于声音含义之外,独立于视野下存在。

可是安静长什么模样?

很喜欢他们称之为“一户建”的住宅。就是我们的独门独院。每一栋的结构样式都不同,又都很美。从昭和新山打车去洞爷湖的时候,曾与司机聊过几句这一话题。他说是的,特别是在北海道这地方尤其外形多样。“是因为房主参与设计吗?”“是的。设计师会与房主商谈,了解他的喜好和功用需要。”我在参观前人故居的时候曾不免想过,许多年后,我们的后人在参观我们这个时代的名人故居时,对于房子的外形,一定会大倒胃口。都是追求最大性价比的商品房,留给设计师的,不但是极有限的发挥空间,还有被磨蚀的热情,即便能出现一点匠气之余的意外,也与主人的好恶毫不相干吧。

但他们房子的外形虽不雷同,风格却是一致的,都是朴素安稳的那类,颜色又都取柔和的冷色调,加之占地大小相若,楼高相仿,一至两层,构成它们在空间上的某种一致性。

在支笏湖边的丸驹温泉旅馆,我浸泡在与大湖相连直通的温泉里,看着远处持重静默的嵯峨山影,身边是泱泱荡荡的湖水。湖浩博沉稳也有种整体的静,但湖面涟漪相接,片刻不息,引人目光流连。

日语里,“洁净”和“美丽”是同一个词:“きれい”,汉字写作“_”。就是说,他们的文化认为凡美的东西必须是洁净的。

洁不仅是不蒙灰垢,还有整齐、简明精练,甚至操行品德高尚之意。不蒙灰垢,整齐简练确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并且浸染渗透进了商业里。

小樽是北海道著名的旅游城市,町是它有名的商业街。游人如织,包括日本人。我在那遇见过国内来的团、修学旅行的日本学生团等等,都在这条街上买东西。最著名的,是它的玻璃制品,确实很美,太美。有个已经毕业了的学生看到我忍不住发的图,敏锐地捕捉到我的心情,回复说:“老师,当年我也曾在那儿迷失过。”是的,美到让人迷失,喜欢到让人迷失。就是这样的一条购物街,仍是视野洁净清爽的。古旧低调的房子正大地作了视野里的主体,商卖的招牌只是局部烘衬。吸引客人停步的方法是在店前设一些供游人合影用的小摆设。没有恶俗,没有杂乱无序,没有花哨招摇,更没有轰击耳膜的喧嚣。

如果说商业争夺的是感官,刺激的是欲望,在那儿我则多少还读出了一点入心的禅意。

自然之力

明显感觉到日本文化里对待自然的态度不是爱护。

日本的自然条件恶劣。许多时候,人们居住的地方,仅可算是一种蜷缩,在山与海的一线之间。不仅供给狭窄,而且“喜怒”多变。有一个民谚,说他们的四大怕:地震、火灾、雷电、老爸,破坏力恐怖。这“老爸”也有说仍是天灾:“台风。”因其与老爸一词发音相同而误传。其实没有上榜的,还有可怕的海啸。甚至,海啸大概都可算作是他们的“原创”――英文海啸一词的发音,即是源自日语。于他们的街头与建筑物内,见到避难所、避难路径指示图是很寻常的。

对于自然扮演的这样一个无常“暴君”,爱护它的立场是无由生发的,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更容易滋长,因为对自然的无限依赖,畏惧之中怀着谦卑仰望的情绪也不难理解。

这一路我们走过的自然之景有湖:支笏湖、阿寒湖、洞爷湖;有海:登别面对的是太平洋、小樽朝着的是日本海;有山:层云峡是连绵不绝的群山、昭和新山是二十世纪由火山喷发而造出的新山、站在雌岳阿寒时眺望到的是正在喷烟的活火山和不会再喷发的雄岳阿寒火山。因为火山,脚下的土地热气腾蒸,地表仅能生长一层茸茸苔衣;有瀑布:在层云峡,一曰银河,一曰流星。流星直泻,银河婉转,曲折回旋,颇有看头。看见了云海,满溢流泻在阿寒湖上,将座湖覆盖得密密实实,看到了雨后的彩虹,穿越了没完没了不见边沿的密匝匝森林……它们都以那种自然自己的方式安然地存在着,既看不到人的破坏,也看不到刻意的爱护――是另一种,尊重的。

那一天因为去看云海,沿途从林中小路穿过森林,不时见有倒伏的大树,就那样在倒下的地方朽烂着,这是森林的生命轮回。“为什么不把它们拖下山去利用?”我没有问。因为那年在云南的纳西族居住区,在玉龙雪山下,见过同样的情景。纳西小伙子说,山于我们这个民族是神圣的。我明白他的潜台词:不要一切都持功利的立场。而改造它、爱护它,不都出于它对我们的利用价值?

人造之景此行经过两处。一是小樽的运河,一个商业旅游的热点重点所在,一是札幌的疑焦园,是普通市民的休憩之所。运河上有渡船,少少的,小小的,贡朵拉式。河岸的一侧是提供给游人观赏的行走道,一侧是之前的旧仓库改造成的餐饮馆,颜色素净,灰暗如土,与它的陈旧样貌相谐调,朴实踏实如住家,不见商业的嘈闹。疑焦园更简单了,都是树,只有树,各种各样的树。没有喷泉,没有意图巧夺天工的花里胡哨。高高的树冠都近十米了吧,就是说这是一个坚持了许多年的审美理念,或者说并不是因为某人的坚持,而根本就是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最美的,乃是自然所赐,而非人造之物?

他们也利用自然之景做商业。

日本人极钟爱泡温泉。除了那些便宜的快捷宾馆,每一个旅馆酒店都必然设有大小温泉池汤。大池的温泉是免费提供给住客的,有点像我们的住宿附送早餐。酒店可以不同,温泉设施却大同小异,都一定要有紧傍自然的露天“大风吕”(日语,露天浴场之意)。紧傍是为着便于欣赏。所露之天,大家有共同的默契:或是大海边、或是大湖边。在层云峡的时候,既不临海,也不靠湖,“风吕”就建在轰轰作响的溪涧边,因为不能靠得太近,他们就在涧与池之间种上当地满山遍野的“连锁”景物――枫树。我想象着,当冬雪落下的时候,高大的枫树,树叶早已赤红,纷纷扬扬四处飘飞的白雪,和着三两片最后凋落的红叶,一起落进温暖的泉水之中。池中霭霭的雾气,耳中轰轰的涧水相击之声,眼前残美的红枫,年轻的生命一样轻快旋舞的大雪,或许还有活泼的多事寒风。天哪,将多美!

自然对这个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电视的天气预报里,阴云与朗日里有心情图案,笑脸是晴天,沮丧的面容表示阴天。幼儿园的接送车装饰着可爱的小动物,地铁里辅以颜色的路径指示、机场里纯以图画作的指示标志。甚至书法作品,字的布局不仅是笔画的,还是“画面”的。一家著名的八音盒店,商品至巧至琢,纤丽华美,是人力的极致,店内就以粗笨的原木“无装修”作陪衬平衡……

因为山川都是沉默而内力的影响吧,他们对语言显然不如我们一样地依赖。

他们特别多地用鞠躬,初次见面问好鞠躬,道别鞠躬,感谢鞠躬,道歉鞠躬。鞠躬不在乎对方是否看见、甚至是否在看,因只是表达“我”的心情而已。

当年曾感慨过日本的实验室外拖鞋的摆放。利用实验室需更换专用的拖鞋,每次进去时,拖鞋都会端正地一对对放在门口,是前手离开时特意伸手摆整齐的。回国后,在我们的实验室也有一个伸手摆正鞋子的动作,但一定是发生在进门的时候,因为前一手是乱踢下的。同一个摆放,感受到别人的爱护和不得不自己照顾自己,心情实在不同。有一个内地去的聪明女郎曾得意地告诉我说,她偷偷在非收集日将垃圾扔了,“故意没写名字,谁知道是我扔的?!”是的是的,有人知道,没人知道,对我们多么重要!

ふる川

“ふる川”是一家连锁酒店的店名,汉字应该可写成“古川”,我们去的这一家全名叫“心のリゾ`ト海の别邸ふる川”,即“让心度假休闲的海边别墅・故河”。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宿。

在洞爷的月台上,儿子说,还是给酒店打个电话吧,问下车后,怎样去到酒店?

电话那头说会来车接。那时离我们到达大概只有二十来分钟。如果早知他们会接,应该早打电话的,定是让他们为难了,尽管没有被抱怨。

出站后果见一个职员正安静地站在门口的醒目处。

这中年大嫂既是前台的接待,早晚餐时也是上餐的服务生,还见她带了狗去美容(一条白色拉布拉多大犬,是酒店很有人气的“门童”。订房须知里有专门关于它的一条:请好好待它)。我看他们的职员来来回回也就那几个人,工作时间应该都不止八小时。

“那就是我们酒店。”就看见在远远的前方,有一个模模糊糊的灰暗平淡建筑。唔,看来,酒店另有一些东西让员工颇有些自豪感呢。

似乎她在车上低声打过一个电话,到达时,有不止一名员工已特意在门口候着了。他们寒暄着接过行李,引着欲在办理入住手续的柜台前站下的我,走进大堂,在面向无际大海的落地窗前坐下。

模仿迎接远归的家人般,不是急于办手续,而是依次奉上湿毛巾、温热的茶、几个自做的心意糕点。茶盏讲究,是手工制作有艺术品位的瓷器。“吧台那还有更多,客人可挑自己喜欢的用。”“是吗?太好了。”

大堂外面无边无沿的太平洋吸引得我们迫不及待。寻问路径时,那员工先自取了一块毛巾握在手里再陪行着我们。原来有一个观海处设了泡脚的温泉箱,毛巾是为了备我们的可能之需。除了毛巾,从大堂出到观海平台的门厅处还挂着几件长短羽绒服,两盏小马灯,单、双筒望远镜、雨鞋雨伞雨衣等。

细节上的用心、细微处的体贴实在随处可见:二楼有一间儿童活动室,足有五十平米,放着玩具和图画用具之类。对着电梯口拐角的地方,辟成了一间小小书房,一些书之外还有一个大大的留言本,供客人随便写下感受。书房的门口,是一个泡着什么花类植物的大茶桶,入口甘甜。房间正对大海,窗台上放着酒店所处的周边地图。是因为面对没了参照物的无涯大海,人们会本能地想知道自己所处的方位吧。摆放客人可能需要的零碎用品小篮子里,竟还有一对染趾甲时分开脚趾用的一次性塑料模具。卫生间的备用卷纸用一个柳编的盒装着,里面还另放了些卫生护垫与卫生巾。趁着我们用晚餐时,有人来铺好了被褥,这本是日本所有酒店和式房间的惯例,但只有他们细心地将台灯移到了枕边,旁边更放上止鼾用的什么产品。

清楚感觉到了在求完美还是求利润最大化之间对前者的选择与持守。

他们甚至不肯接受一次十人以上的订房。强调说如果分开订,一经发现也会谢绝。因为不能保证提供给十个人一起活动的充足场所。

儿子笑嘻嘻地告诉我一个他的发现。某个职员在要推门进员工房时,儿子迎面走过,于是那职员停步问好,待儿子走后方转身入内。“大概是怕我看见里面的脏乱差?维护酒店形象的意识真强!”

都说细节是魔鬼。不足会经由细节暴露、放大,细致处的好,却是不易被察觉。但要长年保持住这一切细节该有多费心多耐心?远不是成本的问题。

最温暖的一幕发生在第二天早餐上餐时。那昨天接我们的大嫂问:“客人是左手持筷的吧?”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她围着儿子转了半圈,原本的正面上餐变为侧上,餐盘的方向随之变化――以使儿子用餐顺手。

“那个,你们何时发现的?”“昨天晚餐的时候,看到有几个客人是左手持筷的。”

可昨天她一直管的都是其他桌啊。而且昨晚的客人前后总有好几十位吧,眼观六路之余,竟能有心记住?我们不过是这酒店许多客人中最普通的一位罢了!这不是凭一时的热情能坚持的,也就是说,这是他们的一项服务要求吗?

“一泊两食”,是日本大多数酒店的定制。指在一晚的房费里,包括了当日的晚餐与次晨的早餐。餐当然也是定制的,为了满足口味不同的客人,多数都会取自助的形式。这家酒店不是,他们似乎不理“众口难调”,在询问客人有何特别的口忌后,提供的是酒店配的套餐。一份讲究的餐单上,写着所用食材的来源。这是表明用料足以自夸的自信,也是对材料来源的一种昭示吧。

这酒店似乎对自然所赐特别敏感偏爱。它的消耗性用品选择用自然材料制成者,比如厕所里以蒲草手工编织的拖鞋、以碎木片与干花组成的芳香气味“剂”、梳妆台前的藤编圆凳。在酒店的前台,有一个日历牌样的摆设,写着明天日出的时间。电梯里,贴着过往、当天从酒店拍摄到的日出、日落、渔火照片。为配合客人泡着温泉看日出的可能需要,大“风吕”从凌晨4点开放。

酒店把它的文化理念以一种随处布告的方式倡导或宣扬,不讳言它的可以与不可以。

最突出的当数客房的电视机。订房告知里(房间里也放了)说,在此让心度假休闲之地,为使大家在入住期间能够忘记世声喧哗,房间里不设电视。他们配置的是音响与CD碟,都是那种混合了大量自然之声的柔和缓慢音乐。也准备了许多的书籍杂志。

CD机的边上就有几本书。酒店里更多,甚至,大堂里有整整一面墙都做了书柜。品味全都端庄,题材广泛:诗歌、散文、小说、摄影、绘画、地理、自然、历史、宗教、百科全书辞典等等。书架上贴着一张这样的提示:没看完的书请带回家慢慢阅读。若下次来时再能带还,将感到很幸运。至于房间的书,则敬恕抱歉云云。不可思议。这是做酒店还是在做文化推广?

晚餐后回到房里,案上多了一节小蜡烛、点火器。店员特意告诉说,每晚的八点多钟,海上作业的渔船会尽数亮起灯盏,熄了房内的灯,可观赏到海上的点点渔火。

到处是艺术品。绘画、书法、泥塑、木雕,抽象的、功用的,有的朴拙,有的粗放,唯独没有华丽弄巧。有的堂皇占踞,有的见缝插针,直至漫延到白墙上――多处抄写着诗人的作品。露天时,就把诗句书抄写在一块竖起的木牌上。

甚至,有一个约二百平米的画展大厅。现在在展的其中一个是前自闭症患者的猫主题画。

向生命鞠躬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时下的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工程正在有声有色地开展着。用教育局诸戈文局长的话说,“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是一种课程资源,学校文化是校长追求的一种境界”。记者每到一所学校,收获的无不是震撼与讶异,校园里的一花一树,一廊一亭,都是从校长到教师潜心于文化建设的成果。透过几所学校,三五场景,或许我们能够从中采撷到全市德育工作的迷人芬芳。

书香让生命内涵得以丰富

好书,似一束阳光,照亮孩子心灵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内涵。当下,以经典诵读为代表的读书活动已成为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力名片,在全市校园里蔚然成风。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读书,读好书,对于学生兴趣的挖掘,德性的养成,其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校园里因为有了书香,孩子们的双眸才如此澄澈清亮。

“这么多风景里,我最喜欢的还是东教学楼。靠近左边的名著文化墙,在我看来就是一面知识墙。墙上写了几个金闪闪的大字:阅读点亮人生。上面用浮雕刻下了许多经典名著,有《红楼梦》、《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每一个都雕刻得非常精美,让人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我想这面墙就是告诉我们多阅读,人生才能更加丰富多彩……站在校门口,仿佛能闻到阵阵书香,听到书声琅琅。真是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这是常德师范附属小学黎晓小朋友心中的书香校园。不难看出,校园里的一书一画,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孩子的幼小心灵。

2004年秋季开始,常德师范附属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我们深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问及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黄志泉校长向记者娓娓道来。该校根据常德市教育局的精神,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并将其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常师附小把经典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朝会、德育课对学生开展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好的德育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定与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常师附小主要通过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营建与经典对话的环境,让孩子们随时随处感受经典的魅力。同时,还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来激励孩子们积累祖国文化的精髓,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看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了,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文字的领悟能力又存在着一定差异,如何保证诵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附小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温润推进。如主题诵读活动。一年级是以《时间的脚步》为主题,让孩子们从经典中感受时间的匆匆;二年级把《增广贤文》与《三字经》中的经典进行整合,让孩子从经典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三年级以《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主题,让孩子在经典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四年级以《论语》的经典语段为主题,让孩子从经典中汲取精华,从先贤的身上获取力量;五年级是以强国为主题,让孩子们走近爱国英雄,树立强国之心,爱国之情。六年级整合了《弟子规》、《论语》和《明贤集》经典语段,展示了孩子们对经典文化的丰厚积淀。经典的诵读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经典文化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每学年,附小都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个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礼乐成就快乐童年

孔子早在《论语》中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音乐看做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记者走进工农小学,已是上午10时左右,“见面礼”很特殊,引得大家驻足观赏。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排成了整齐的方阵。只见每人手上都有一种乐器,葫芦丝、口风琴、陶笛……别看这群孩子们年纪不大,演奏起来却是有模有样,个个名家范儿十足。校长谢英告诉记者,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人都会一种乐器,而且是班班有特色。

记者通过了解得知,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乐器。92班的何明轩小朋友第一次接触陶笛的时候有些掩饰不住的兴奋,但没过多久,何明轩却用可恶来形容这个“新朋友”,“当同学们拿着陶笛胡乱吹的时候,难听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教室,像一群乌鸦在哇哇乱叫,又像是有人在鬼哭狼嚎!简直让我心烦意躁,恨不得跑出教室,跑到外面去清静清静,又恨不得跑上去打掉他们手中的陶笛!”音乐课时间到了,当老师用陶笛吹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又教了一些简单的吹奏方法之后,大家吹出来的声音悦耳多了。“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练习,把一个个音符变成一首首动听的曲子!陶笛,我喜欢上你了!”

如果你相信孩子是可以自我成长的,那么,请给他们一方舞台,他们必将还我们一份惊喜!

“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土壤,优秀的德育往往蕴含在优秀的文化之中。”谢英如是说。2009年开始,全体工农人同频共振、集思广益、凝练文化,将“礼”、“乐”作为学校文化主题,建书香校园、雅致校园、幸福乐园。

“乐”便是工农小学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0年9月,工农小学的孩子们便多了一项活动――器乐演奏。根据各班的班情,学校确立了每班的音乐特色,有的班演奏葫芦丝,有的班演奏陶笛,有的班吹口风琴……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乐器爱意渐浓。“课余时间,孩子们又有了新的爱好,那就是练习乐曲,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悠扬的乐声。”说起孩子们的变化,唐小惠老师打开了话匣子:“音乐让人变得充实,许多坏习惯不见了。看着孩子们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学习之余不再迷恋网吧、电游,举止文明了,人也变得有修养了,家长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工农小学校内礼仪中有一条:进校第一次见到师长,要止步立正鞠躬问好:“老师好!”“校长好!”人多时,可以点头示意问候;见到同学,可点头致意,招手问好。

“客人老师好!”楼道里孩子们充满童真的问候打断了记者的思绪。这里的孩子是乖巧的,更是有礼貌的。“礼”已经深深植入每一个孩子心间,内化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个自觉的行为。

谢英校长有这样一个梦想:随便一个工农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整体气质……他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他的品位、道德、智能,都是学校文化积累的总和……

我们相信,这个梦想,将不再只是梦想。

雅致的校园文化场

楚辞《湘夫人》有“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千古名句,芷兰实验学校因此得名。芷和兰都是一种香草,在屈原笔下象征人才,以芷兰命名,寓意这是一方培育人才之地。

这是一所融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寄宿制学校,也许是名字使然,校园内的每一处竟也透着那么一丝雅致的韵味。

何谓学校文化建设?朱楚湘校长的回答是:“建设有文化品位的学校,让身处学校的师生沐浴在文化的氛围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沿革,无论是办学实绩,还是精神品质,都有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独特个性。这种独特个性就是‘非他性’。”

那么,芷兰实验学校的“非他性”又体现在何处?

朱校长娓娓道来:“学校也找到了一方仅属于本校的文化建设基石。校名‘芷兰’因沅澧文化特点而得名,沅澧河畔盛产芷草兰花,自古以来就以芷和兰代称沅澧大地,学校办学历史虽不长,但也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可挖。据此,我们确立了我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立意,即以‘芷兰’为总纲,以沅澧文化为基点,以‘屈原精神’为主体象征,深入挖掘楚文化内涵,力争在校容校貌、内部管理、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等方面逐步注入楚文化元素,形成具有‘芷兰’特色的文化建设品牌。

记者采访时正值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校园里,有围坐在树荫下看书的,有三五成群嬉笑打闹的,有两人一组下五子棋的……一派和谐雅致的校园景象。然而,引起作者关注的却是这样一群学生,看样子是负责卫生的,花池边沿,每一级台阶都被擦得纤尘未染,看得出,他们不是出于应付,而是用心在做。

行为虽小,其背后一定有深厚的学校文化做支撑。为了尽快得到答案,我们迫不及待地向朱校长讨教。

在芷兰,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着学生转,校长、老师、员工只是分工不同的服务员。养成教育是该校下大力气做的一件事,每个学部不同年级有不同目标,如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阶梯:低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有毅力,做学习的小主人;中年级主要培养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有爱心,做生活的小能人;高年级主要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有责任,做高雅的小公民。走进芷兰,偌大的校园见不到一片纸屑,墙壁上看不到一个脚印,学生品德端正、文明儒雅、彬彬有礼。

小却精致,是常德市第四中学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常德四中的前身是明义中学。明义的原意是明德尚义,而四中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明白人生意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仅29亩的占地面积,奠定了学校打造精品之路的基础。

校园内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基本上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绿化带中处处可见新制作的温馨提示语。门口的电子显示牌每天显示一条名人名言、一条做人的提示语等。校园广播系统已建成,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姜建华校长告诉记者,四中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注重将学校文化理念渗透并内化为学生的具体行为,建构出了教师、学生自立、自主、健康人格的行为文化特色,确保“校园文化”之树根深叶茂。该校学生的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9个习惯上:热爱祖国的好习惯,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学会尊重的好习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对人友善的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勤奋好学的好习惯,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学校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并在实践中通过制度、教育、引导、检查、评比、考核、奖惩等办法给予落实。

让创新的根不断向下生长

自然界找不到两株完全一样的植物,是因为基因;社会上找不到两所完全一样的学校,是因为文化。文化需要积累,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热带海洋中有一种鹦鹉鱼,渔民很难捕捉到它。因为这种鱼团队互助精神很强,当有一条鱼上钩或触网,其他鱼就会全力将它救出来。但鹦鹉鱼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每天晚上都要吐丝为自己编织一个睡袋,第二天如果它自己冲不开睡袋,就会困死袋中。由此可见,对生命而言最可怕的不是艰难险阻,而是作茧自缚。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从众的心态、习惯的动作、熟练的套路,往往使思维产生惰性。要磨砺思维的宝剑,生长创新的嫩芽,必须突破定势。当我们思考工作、设计教学、解答问题时,不妨常常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在常规的方法之外,还可不可以另辟蹊径?如果我们经常怀有这样的念头,我们就会保持一种开放进取的姿态,就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这是澧县一中校长赵绪清在国旗下讲话中关于创新的一段论述。

澧县一中是一所有着近千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学校从书院时期起就有明确、积极的办学价值取向,即“读书博雅”,“仰范公高风而景其遗行”。早在2004年,一中就提出,德育工作要返璞归真,德育内容要删繁就简。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1年,常德市教育局提出了建设创新校园的工作要点。

创新推动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澧县一中的学校文化建设该怎么做?“应该遵循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同时适应时展的要求而革故鼎新。”赵校长的语言是坚定有力的。他们将自己的学校文化概念界定为:人的意识形态在学校中的反映。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校园物质环境和由这些物质环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氛围;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学校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一中把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了培养人,而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难具体描画的,这样一来,学校文化建设就不能采用西方式的线性分割的思维方式,而应侧重东方式的综合思维方式。要注重环境熏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能过多地依靠轰轰烈烈、指标量化、评比表彰等措施来推动。于是,从洗墨池、后乐亭等充满“学味”的景点,到教室、食堂、运动场、厕所,从“李宣古无意功名终身从教”、“范仲淹断齑画粥”等文化故事到开学典礼、散学典礼、科技节、学生社团等活动,都成为了澧县一中学校文化建设因子的生长地。未来学家多尔曾说过:“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往未来的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来的。”在不断的“走”的过程中,一中人改变着自己,不断创新着学校文化建设之路,每走一步,离教育的本质就近了一步。

赵校长更愿意将自己比作卖力的纤夫,拉着澧县一中这艘古老的航船在激流险滩中艰难前行。“当有一天我再也没有能力拉纤的时候,我希望这艘航船能够继续破浪前进,而不至于迷失方向,随波逐流。”当一所学校带着文化的基因,带着创新的基因茁壮生长的时候,外在的制度和约束早已内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自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