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下实录的两个问题设计,均针对人教社出版的现行高中英语课本第一册第42课课文。使用这两个问题设计的两个班级学生水平相当,人数仅相差1人(A班52人,B班53人)。为了说明不同的问题设计所产生的不同的课堂效果,作者还将呈现学生在后继活动中的
表现。本文将对两个问题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探讨问题设计中应注意的因素,使其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1.对比
1,1.问题设计
教师A:1.Is American country music popular during the 1990s?
2.Was it about city life?
3. Did people think money was important in the 1950s?
4. Were young students angry with the government in the 1960s?
5. How much money can country music bring in?
6. Are country music singers all from Tennessee? Where are they from?
7. Why did the first country singers like to sing to the guitar?
8. Does country music change a lot today? Why?
教师B:1.Did American country music first appear in the early 1990s? Is it still popular today?
2.Why has country music become a big business now?
3.What do the modern values of the USA mean?
4.Wer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50s and in the 1960s about the same subjects? What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60s? Why?
5.Do country music singers sing to the guitar? Are they all from Ten nessee?
1.2.问题类型及参与人数
问题类型
(约占问题总数%) 提问人数(人) 群体参与率(约%)
A班 B 班
A 班 B 班
A 班 B 班
直接获取信息型
50% 3%
4
3
14% 40%
间接获取信息型
32% 44%
5
4
20% 94.3%
探究型
30% 33%
4
6
32% 98%
学生插问(质疑)
4% 26%
2
9
4% 28%
1.3.学生在后继活动中的表现
课堂活动
参与人数(约占总人数%)
A 班
B 班
Note Taking(阅读笔记)
全部照搬课文
35%
5%
部分照搬课文
45%
15%
参照课文简明扼要
15%
46%
基本上不再翻阅课文,简明扼要
5%
35%
Summarizing The Text (概述课文)
重点不突出,近似朗读课文
35%
8%
能说出主要内容,但基本上摘录课文中
55%
25%
的相关句子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主要内容
10%
67%
Topic Discussion: Music, People and society(讨论:音乐、人和社会)
不参与
A班没有此项活动
0.01%
参与,但不太开口
12%
积极参与
78%
2.分析
两位教师的问题设计数量相差无几,但A班的问题缺少探究性,学生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且在难度方面没有递进。从量化统计结果看,群体参与率不高,问答过程中几乎没有学生质疑。后继课堂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笔记和课文概述抓不住重点,且不能用自己的话语陈述要表达的内容。
B班的问题设计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难度上层层推进,且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提问,学生必须在对课文有完整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此外,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一定深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所以提问人数虽然不多,但群体参与率较高,且因为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中很活跃,所以也容易发出质疑。由于问题设计的导读作用很到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准确,所以在后继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积极,活动质量高于A班。
转贴于 以上分析表明,不同的问题设计产生的课堂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我们从上面两组问题设计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对问题设计的预定目标各不相同。教师A的预定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一定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潜意识里在追求一种非常形式化的“课堂效果”,那就降低问题的风险性,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高。这种做法显然是受“为教而设计教”的传统理念的影响所致。教师B的预定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处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处理信息,探究课文的深层涵义,并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的。该教师并没有刻意追求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的渗透等。
3.讨论
3.1.教师应准确领会阅读的真正意义
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搜寻信息,语言无论是以口语形式还是书面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在于交际。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读者对文意的捕捉、剖析、感悟、发挥等。教师的提问,要促使学生尽可能好地完成这一过程,就要设法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以便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潜能,使他们对课文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设计应在为被提问者提供阐述观点的机会的同时,能给未被提问者提供评价、指正别人的机会,这样,才能保证这项课堂活动的参与率。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搜寻信息,而没有促使其参与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提问就很容易变成“指定任务”,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答案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我是否找到了那个位置?”上。提问一旦变成任务,阅读就变成被动活动。我们知道“Reading is anything but passive…It involves processing ideas generated by others that are transmitted through language.”(D.Nunan,1999)。这种“指挥棒”式的问题,还有可能使未被提问的学生产生“这个问题与我无关”的想法,长期如此,思维的萌芽畏缩,参与意识渐弱,而学习一旦变成旁观活动,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3.2.不可忽视语言的输出量问题
语言学习需要输入和输出相结合(H.D.Brown,1987),否则就达不到学会运用之目的,而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课文教学的任务就不仅仅是阅读课文,它还包含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而运用能力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的输出量。那么,课文教学中问题设计就应考虑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输出量问题。以上列举的两个问题设计,学生在作答时的语言输出量显然是有差异的,也正是这个差异,导致学生在后继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大不相同。这也反映出教师对语言习得规律的认识存在着差异。
3.3.教师角色转换的形式化在问题设计中的反映
问题设计过程中出现提问过于简单的现象,不仅是因为教师对课文教学及阅读的实质或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不准,另一个原因是有些教师反感学生出错,反感学生“迟钝”,希望学生对提问快速作出反应,而且最好是正确的反应,以求体现“课堂气氛”或“课堂效果”。看上去教师在问答过程中引而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做”,但实际上学生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这种追求表面效果的做法,反映出教师本身并没有真正进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师生之间实际上是这样一种关系:
Teacher:questioner, task assigner, inspector, controller
Student: information hunter, correct answer pursuer, careful error-protector
流于形式的教师角色转换对于构建师生间的合作关系,促进教学没有任何积极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
Teacher: facilitator with the tool of necessary questions, task presenter, organizer, participant and monitor
Student: question user, finder and active player, motivated risk taker
4.建议
4.1.问题设计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促使其在对文章进行感悟、释义、质疑、评价以及与同伴交流过程中达到与作者互动的目的。
4.2.问题设计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出机会,让他们通过表述对课文的理解、评判、感想等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4.3.问题设计应考虑到与后继课堂活动的整合,为学生参与后继活动作好语料准备。
4.4.问题设计不是指挥棒和检测仪,关注师生间的合作关系,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是问题设计的兼容价值之一。 参考文献
1. H.D. Brown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Hall, Inc.
2. D. Nunan 1999,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USA.
3. 郭书彩:“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因素”,《外语教学》2002.2
市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培训工作。培训前,我校有关领导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和分工,明确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检查了教室、线路、多媒体器材,安装了教室网线等。培训开始第一天,教育局马局长和有关领导亲临我们班指导检查,教研员老师做了培训前动员报告并且每天到班级和老师们一起交流讨论有关课题。
本次培训我们共有60余名高一年级英语教师参加。在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班采用了观看视频、及时交流、分组讨论、代表发言、说课等卓有成效的培训方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具体实践指导意义。每天根据培训内容布置作业并于次日收缴作业。
高一英语培训班共观看通识培训10个专题的在线视频,教材培训5个专题的在线视频和人教社高一英语培训包7套光盘。其主要内容包括:高中英语新课标解读、新课程理念、人教版新教材介绍、课标与教材的关系、课程资源分析介绍、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课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词汇教学、听力教学、阅读教学、文化教学以及新课程理念教学的各种课例等。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针对性加强的问题,对如何使得英语分班教学取得最大的教学成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现今的高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针对性教学,比如现在的实验班教学与普通班的教学,而直升班的教学尚属新鲜事物,还没有在全国普遍展开。所以我们要针对这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与一般的学习群体教学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要从表达能力的不同进行研究。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尤其是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中极重要。因此,我们老师一定不能忽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1 直升班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采取以下的方法
课前1分钟演讲。每节课可让3~5个同学进行演讲,内容不拘一格,课前要求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分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分组讨论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或疑难,讨论后由组长总结发言。
师生对话法。课堂上老师提问,要求学生大胆、清楚地回答,并且语言要简练、风趣、文雅、有条理。
听录音朗诵法。课堂上采用初中语文“九义”教材朗读磁带,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纠正错别字的读音,掌握朗读的节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即兴作文”演讲法。这种方法是最有效的,不仅是口语训练,也是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针对某一观点、建议以及某一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一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即兴作文”演讲赛。
总之,以上“五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力。
2 而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以下的方法
2.1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逐渐消除了畏难情绪。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2.2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象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象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转贴于
把课文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们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复述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按着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投影到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类别等为线索画成表格,引导学生复述。
2.3 强调课堂的生动性
教学语言虽然要具有科学性,要求规范化,但它又有别于书面语言,它还要求具有生动性的特点,只有生动才能使学生爱听,才能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知识,消化理解授课的内容。要在教学中体现生动性的原则,必须做到两点:一要通俗,二要形象。同时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做好备课工作.同时也应该备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来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基于此,当进入课堂教学设计,我们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2.3.1 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的目标。活动的设计是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进行。而教学改革的听说读写必须贯穿于其中。经过这几个环节后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你的教学内容, 他们要掌握的重点。
2.3.2 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仪、幻灯、语言实验室,电脑多媒体等是现代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的利用他们,让现代化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功用。
正如上述文章所分析的一样,直升班教学确实是个新鲜事物,虽然它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还不适宜在现今的高中教学中全面铺开,因为直升班教学和现今的高考制度还有许多相悖之处,所以它只能在一部分学生中展开。但直升班的优秀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普通班教学中全面展开,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孟繁霞.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学法知道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针对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实行“满堂灌”或标榜为启发式的“满堂问”、“满堂讨论”等满堂灌翻版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的研究,发现“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将“教案”与“学案”视为统一整体,并以此作为师生课堂交流媒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双动两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内涵
迄今为止,“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应用还仅限于地理教学,还未应用于其他学科,因而对此的定义未归于统一。笔者认为可以用“教学模式‘双动两案’‘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思路分析、解释此概念。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始于2003年,该模式早期被称作“双线两本”教学模式,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完善,到2007年被正式命名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其中,“双动”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两案”是指学生的学习设计方案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学案和教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学案要中包含教师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指导,教案中要包含对学生学习过程生成的预设,二者必须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要把“两案”有机结合成为一整体。因此,“两案”可整体的视为教与学的方案。该教学模式从2003年到现在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该模式进行了理论构建和实验研究。理论构建研究方面主要是探讨了该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特点、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和功能、操作程序,以及该模式的实施策略,并从总体上对学案和教案的组成及设计原则进行了研究。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个体素质结构论
素质结构是一种结构化的人的天赋,它包含三个结构化的组成要素,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结构。在个体素质结构中,知识结构主要决定个体工作专业的适应性,能力结构只要决定个体的创造性,非智力因素结构主要决定个体做出的制动性和能动性。个体素质结构具有差异性、发展性、耗散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把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结构放在第一位,使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结构协调发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与发展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并使三个要素内部形成结构,只有结构化了的要素才对个体素质结构发挥最大功效,才对个体发展期最佳的推动作用;要促进个体素质结构的发展,就要设计与个体实际相吻合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的开展个性化学习。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该使学习个体的非智力因素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都处于激活状态。基于此,教学中就应包括教师的指导、辅导、讲解、评价、调控和学生的自悟、交流、讨论、评价、调控,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的提出即使基于此。
2.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按照“意义――机械”与“发现――接受”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对学习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发现学习未必是有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也不等同于机械学习,也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什么样的学习可以认为是有意义学习,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学生表现出学习的意向,即学生希望在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能够与新内容有机结合,建构出新的知识网络。知识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为学习和记忆新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固定点,该模式关注了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否能与新信息的有关概念建立联系。教师在设计“两案”时,考虑如何将新信息融入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使之与其发生相互作用,使之有意义的同化。
三、高中英语“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裴亚男在其硕士论文《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中针对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做了相当详细的阐述,简单的可以概括为“明晰双动,创建两案”。笔者通过研究,认为该教学程序对高中数学“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同样适用,在此就不再赘述。笔者针对高中英语的学科特点,对高中英语“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做了实践研究。
1.高中英语“两案”的编写内容
英语“教案”的编写需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用具、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其中教学设计中必须包括预设师生“双动”,这一环节是“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教案的特色而部分。
英语“学案”的编写需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学案探究,其中学案探究是学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英语“教案”与英语“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串应该是一致的。但在“教案”编写时对问题串中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学生的引导方案以及学生对该问题可能出现的解答的预设应该是具体详细的,而“学案”中只要给出引领学生自学本节内容重点的问题,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学习、思考空间。
2.高中英语“两案”的编写原则
基于高中英语“两案”的内容要求,在编写高中英语“两案”时应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和问题探究性、层次性原则。
3.基于“两案”的高中数学课堂的“双动”
高中英语“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以英语“两案”为文字载体,为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搭建平台,通过“双动”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笔者认为,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与高中英语课堂其实质是寻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有效的动态平衡。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笔者以人教版英语《必修1》中《Earthquake》为例,本节的重点是了解地震时发生的现象。笔者在“两案“中设计了“导学”这一环节,在课前把“学案”发放给学生,且在“教案”中呈现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想,实际教学中,学生不仅完成了预设,还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正是这出人意料的情况把整堂课推向了。(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裴亚男在其硕士论文《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整理教学 分段教学
新的教学大纲已被各地学校普遍实施,新编英语教材也已经受到广泛的使用,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英语教师务必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思考,探究高中英语整体教学,正确理解并把握整体教学的概念与深意。英语教师必须合理开展整体教学,不断适应当前英语教学的研究与改革,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从而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整体教学是现代的教学思想,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与途径。作为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成功产物,整体教学是立足于社会发展与中学教育教学任务与目标的,是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
如今很多学科的教学都在研究整体教学,然而,对于整体教学,大家却各执一词。我结合教学实践,对整体教学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与解释。整体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与理解能力,课堂教学须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因材施教,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有区别地制定教学内容,合理把握课堂进度,改进教育途径,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课堂教学必须服务于全体学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创设出学生觉得最适宜的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勇于在实践中创新。
一、英语教学实施课文整体教学的阶段过程
1.阶段一,整体阅读英语课文。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把要教的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相关语言家教学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课文的整体内容。教师在讲解完单词后,可以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预习课文,也就是对课文进行泛读。
2.阶段二,实施课文分段教学。在先前的整体阅读课文中,学生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完整信息,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大脑中形成了整体概念。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学生对课文的深意还没有达到由表及里的理解。所以,教师还要实施分段教学,教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细节,探索文章的深意,同时要坚持整体教学的原则。在分段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可分为两条线:主线为课文内容;副线为文中的语言知识点,做到从整体上对课文加强理解,完整地保留课文信息。
3.阶段三,对课文的整体深化。经历了前两个阶段,接下来就是对整篇课文的总结与教学知识点的巩固,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对课文的大意和课文段落间的联系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二、实施整体与分段教学的突出优点
1.增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为目标的,但在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设疑、思考、解答并理解,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此方法突出了课堂教学的交际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生动、充实的交往情境,有助于学生进入文章角色,用英语去听说、去思考,使教师、教材、学生彼此间产生高度的统一,开展互动,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技巧。
2.突出英语课堂的整体教学。如果教师的讲课过程分两条线开展进行,课文内容的完整度就可以良好地保留,而且又可以在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点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锻炼阅读能力,体现出从整体上开展教学的原则。
3.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通常情况下,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浅入深的,教师的提问设计往往都由表及里,会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4.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在每篇课文的讲解之前都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开展阅读自学,给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结合题目按时预习全篇文章。教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培养英语学习能力。
5.有助于提升学生独立分析文章的能力。学生对文章理解的难易程度会因为文章题材或者体裁的不同而相应不同,不同的文章对学生思考与分析能力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因材施教,把握好材料的理解难度,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帮助。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教导学生正确把握关键词、关键句,正确理解句子大意,领会文章深意;在准确分析故事的情节发展与文章中心的基础上领会全文的主旨;要能够根据每一段的关键单词与句子得出其段落大意,并且基于每段的大意分析探究出全文的主要思想感情。通过这种反复的分析训练,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都会大大提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习阅读理解的能力,提升对英语论文的独立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必要贯彻应用整体性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从而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体性教学中必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注重语言理论知识与语言形式教学的高度统一,从而使学生获取足够的语言信息,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开拓思维空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与见闻,提高实践能力,树立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并把握语言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