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打招呼的方式

打招呼的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打招呼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打招呼的方式

打招呼的方式范文第1篇

一、主动打招

打招呼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和增进友谊的纽带,所以,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打招呼。而要有效地打招呼,首先应该是积极主动地跟别人打招呼。

主动打招呼所传递的信息是:我眼里有你。谁不喜欢自己被别人尊重和注意呢?如果你主动和单位的人打招呼持续一个月,你在单位的人气可能会迅速上升。

见了领导主动打招呼,说明你心中敬重领导;见了同事主动打招呼,说明你眼里有同事;见了下属主动打招呼,说明你体恤下属。永远记住,你眼里有别人,别人才会心中有你。

1)、主动打招呼不等于低三下四

有人认为,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代表比别人低下,其实恰好相反,主动打招呼说明你有宽广的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民间有句俗话:大官好见,小鬼难缠。大官随和易见,主动跟下属打招呼,是其自信的表现;小官故意端架子,正是他生怕别人不承认他的权威,这也恰恰显示出他的不自信。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自信,那么我们就应该首先养成主动跟别人打招呼的习惯,从今天开始,见到单位的同事和领导,主动向他们打招呼:您好,小王!您好,李总!不久后,你就会给别人留下自信热情的印象。

2)、主动打招呼是职位升迁的通道

同时进入单位的两个年轻人,一年后一个升为了部门经理,另一个却还是普通员工。他们职场命运的差异并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日常处事细节的差异。前者见到领导和同事都会主动打招呼,因此给大家留下了热情自信的印象;而后者见了领导躲着走,见了同事装作没看见,因此给同事和领导留下没有礼貌、不合群的印象。如此一来,职场命运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也是意料中的事。你不主动向领导和同事打招呼,对他们来说并无任何损失。对于领导来说,有很多人想去结交他,也不少你一声问候,可是对你影响却大了,你不仅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和赏识,也不能和同事拉近距离,在这样的状况下怎么会得到提升呢?

主动向别人打招呼,不仅让别人心情畅快,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你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领导赏识、同事认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你自然会有很好的发展。

3)、主动打招呼创造美好环境

在发达国家,当别人为你提供服务和帮助时,你要给对方小费,但是在中国,小费并不普遍,因此,为了表示对周围为你提供服务的人的尊重,主动打招呼是中国式的小费。

见到小区保安主动打招呼:您好,今天是你值班啊,辛苦了!这时,小区保安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站姿更加标准,下一次见到你时,他很可能会主动帮你提东西;见到邻居时点头问候,一句简单的您好会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出和睦的邻里关系;见到公司的保洁阿姨,主动问候:阿姨您好,您把地拖得真干净,都可以当镜子使了。你的一句问候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还有可能换来更加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

4)、主动打招呼要特别关注被冷落的人

对于那些被冷落的人,一声主动的轻声问候对他意义非凡。例如有些领导在位时被人前呼后拥,别人见面都主动和他打招呼,而退休之后门前冷落车马稀,他便更加在意别人对他的问候。这时,一个问候对他非常珍贵,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动打招呼可以提升个人魅力。另外,在社交场合,一些普通的参与者经常被冷落在一旁,而人们只关注显赫的成功人士,此时,我们应当用主动的关心和问候去融化普通参与者内心的冰山。比如,在餐桌上,除了赞美老总之外,还要顾及司机,一句张师傅车开得很好,会让司机开心,老总也会觉得你做事周全,因为强将手下无弱兵,赞美一个人的下属,其实也是变相地赞美这个人。

二、灵活选择打招呼的方式

打招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微笑、点头、握手、招手、拥抱等,根据亲疏程度和地域文化的不同,打招呼的方式也不同。

在职场中,跟别人打招呼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打招呼的方式。如果正在行走过程中,在跟别人打招呼时,要停下脚步或者放慢行走速度;如果你坐在座位上,跟同事打招呼时,微笑着点点头或者欠欠身都可以;如果在室外相距一定距离跟同事打招呼时,要微笑着向对方招手,或者高声说一声您好。 如果在拥挤的电梯里,没有人说话,你最好也不要开口。若遇到同事向你打招呼或是目光相遇,应适时地点头、微笑,甚至回应,视而不见是不可取的。

微笑本身就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但无论以哪种方式打招呼,都应该微笑,包括握手的时候。不论在什么时候,打招呼时,都要面带微笑,眼睛看着对方,这样才会给人真诚的感觉,让人感觉你不是敷衍了事。

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很多人的聚会或者不便深入接触的时候,可以用招手的方式打招呼,如左图所示;在某些正式场合,依据文化习俗,可能还需要拥抱。

和别人见面打招呼时,最常用的问候语言是你好,而对长辈要用您好,这也是最简洁明了的打招呼方式。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今天,见面时一句简单的您(你)好就显得礼貌多了。

中国人还有一些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打招呼语言,例如两个中国人见面经常会问:你吃了吗?其实这个问候语的意思并不是非要问对方吃了没,吃的什么,而是表示我看见你了,跟你打招呼呢。这时简单地回应对方即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问候外国人时,不应当用这个打招呼的语言,否则对方可能会不明所以。

对于好久不见的同事或朋友,我们要是用你好/吃了吗?等来打招呼,可能会让对方认为你不够关心他,对方可能会想:我们好久没见了,难道他没注意到?这时,我们应当说:好久不见,最近忙吗?如果对方说:挺忙的。你要注意接下来的回应,如果是关系比较好的同事,你可以进一步问:在忙什么?如果是关系一般的同事,你不应该追问对方在忙什么,而应该说那你要注意身体之类关心和问候的话。

三、声音的秘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窈窕淑女》这部电影,它讲的是语言学教授希金斯将一个满是乡下口音的卖花女伊利莎在短期内训练成为一个操着贵族口音,出没于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而这有效的短训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答案是声音和语言。希金斯教授让伊利莎在留声机上一遍又一遍训练语音和语调,之后才是着装、姿态、社交礼仪训练。可见要改变一个人的谈吐,声音里蕴藏着巨大的可挖掘能量。

一个男人如果有谈吐障碍,他的权威就会受到影响;一个女人的声音如果不招人喜欢,她的魅力和美好形象就会大大受损。反之,如果我们剔除了下面这些说话障碍,我们的谈吐印象分就会攀升得很快。

如果你用手捏住鼻子,你发出的声音就是一种鼻音。一般情况下,电影中用鼻音说话的那个人总是一个脾气很坏、性格很固执的坏老头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用鼻音说话的人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为用鼻音说话的人让人听起来感觉毫无生气且十分消极,像感冒了一样。因此,如果你希望说服一个人,就千万不要用鼻音说话,要用胸腔发音。只有字正腔圆的说词才能对别人产生说服力。用鼻音说话给人消极压抑的感觉。说话声音不能过尖或过低。

尖锐的声音比沉重的鼻音更加难听,想想我们印象中那些又高又尖的声音,往往是女人在遭受惊吓或刺激时发出的声音,或是生性泼辣的女性骂人时发出的声音,那些声音非常刺耳,常常给我们不舒服的感觉。但是,这并不是说声音低就是好的。相反,声音过低也会让人觉得此人身心疲惫、委靡不振。而且这时发出的声音会让别人听起来十分苍老,缺乏热情和力量。

打招呼的方式范文第2篇

她们既是幼儿园老师,同时又都是妈妈。因为对教育的关注和责任,对个人成长的需求和渴望,她们每周三相约,一起共读书籍、一起研讨有关教育的种种问题,这次她们讨论的是“打不打招呼”背后的礼貌问题……

钱老师家所在小区的门口有个小超市,进进出出话,如果从超市里穿过会省很多路,一次、两次倒还好说,每天都走就有些不好意思。店主倒也没有显出一丝不快,下雨天还贴心地在过道里铺满地垫以防路滑。于是,她每次进店前都会提醒自己的儿子和店里的工作人员打招呼,但孩子总是低着头快快地穿过,从来没有大方地打过招呼!

很多家长都有像钱老师一样的困惑:要让孩子大大方方地跟人打招呼怎么这么难?孩子是真的没礼貌吗?作为父母该怎么办呢?

钱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这周三,她就给沙龙里的妈妈老师们讲了这个故事……

打招呼要分熟人生人吗?

孙老师:我对儿子的要求是,遇到熟悉的人一定要打招呼的,陌生的人就不作要求了。

黄老师:我不这样认为。陌生的人经过你介绍了不就熟悉了吗?不交流怎么可能成为熟人呢?

高老师:孙老师,假如对面来的是你的熟人,他让他的孩子跟你打招呼了,你会不会让儿子和对方打招呼呢?

孙老师:那我可能也会让儿子叫一下吧!

高老师:你给儿子的界线是模糊不清的,会把他搞糊涂!

孙老师:可我儿子知道啊,遇到熟人他就叫,遇到陌生人,就算了。我接受他这样啊!

高老师:这不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孩子往往是直线思维,他们的标准只有一个,他不会分人,为什么你叫了、我却不叫呢?为什么有时候要叫、有时候却不用叫呢?要让孩子界线分明,不要忽左忽右、有别而待!

给孩子明确的界线,让他有明确的行为标准可依!

大家都很认同高老师说的界线问题,如果能找到那么一个明确、简单的标准让孩子来判断、遵守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对于和谁需要打招呼的界线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遇见熟悉的人要打招呼、这是没得商量的!但是对于陌生人呢?我们显然不可能和遇见的每一个陌生人都打招呼,那么,对于和陌生人打招呼我们给孩子的界线又是什么呢?什么样的陌生人需要打招呼?什么情况下需要打招呼?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为何要打招呼?

高老师:我们自己内心里首先要认定,有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是个很好的事情,这样的教育是必须的!

陈老师:我小时候很少和人打招呼,直到有一次,我一个人去新学校学习,必须自己问路、去摸索很多事,只能硬着头皮做了,之后我就好像找到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并不难!

钱老师:看到儿子的同学第一次见到我就很有礼貌地打招呼,我也特别希望儿子能成为这样的孩子。

曹老师:看到懂礼貌的孩子,大人们会说,这个孩子很乖、嘴巴很甜,大人的表扬对孩子来说就是正强化,会进一步巩固他的好习惯!

高老师:我还会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儿子:你的礼貌招呼会给别人带来快乐、带来幸福,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愉快的心情!与人打招呼这件事在他的心里一定因为我的解释而变得柔软、美好起来。

打招呼不是简单的礼貌问题,它是人与人沟通的起点!

很多家长对打招呼这件事情的认识是这样的:如果孩子能主动和人打招呼,当然很开心,如果孩子不那么情愿与人打招呼,也不会那么较真,会认为等孩子大一点就好了,或者会觉得因为孩子和对方不够熟悉才这样的。实际上,我们有和别人沟通的需要,就有打招呼的必要!打招呼不是简单的礼貌问题,它是人与人沟通的起点!

教育了,就有效?

钱老师:身边的人对孩子的影响会很大,作为家长的你有没有和人家打招呼呢?要让孩子有礼貌,我们做家长的应该言传还要身教啊!

高老师:我是很注重身教的!原本我也是个特别不爱说话的人,但自从有了孩子,为了给孩子作好表率,自己就改变了很多,就算是不太熟悉的人,也会热情地打招呼,可是我儿子却像个顽石一样,不受我的影响,每次都要我提醒他打招呼,有的时候提醒了还不肯叫!

言传身教,一定是家长内心真正认可并且施行的本真行为!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行为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但为什么言传身教的教育没有换来令人理想的效果呢?是家长和别人的招呼还不够热情和礼貌吗?对孩子的教育还不够透彻吗?不妨让我们扪心自问:我是为了什么和别人打招呼的?我和别人打招呼发自我的本心吗?如果和别人打招呼更多的是为了做给孩子看,聪明的孩子能感受到家长内心局促或者害羞的本性,如何能要求孩子大大方方的?有效的教育行为,一定是从我们的内心里流淌出来的最最本真的行为!要想改变孩子,最最要紧的还是改变自己!深入自己的内心,剖析自己的心理,或许会找到突破!

孩子为何不打招呼?

曹老师:我觉得这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国外,人们见了面就自然地打招呼,是很自然轻松的事,孩子从小受这样的熏陶,和人打招呼也就自然了。但我们崇尚尊敬师长,大人的地位高于孩子,大人可以不招呼孩子,但孩子必须先和大人打招呼,大人无时不在教育孩子、要孩子打招呼,孩子跟人打招呼在这种状态下就很被动。

高老师:是的,这个被动心理是关键,而孩子的逆反心理又严重,你越是要他做的事,他是越不愿意做的!

钱老师:这让我想起儿子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他说最不喜欢的就是我当着别人的面提醒他打招呼!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非常糟糕!他说:“其实只要你告诉我他是谁就行了,因为不熟悉的人我不确定怎么称呼!即使不叫的话你事后再教育我呗!”小家伙说得在情在理!

如果我们大人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的面子,孩子就是被动的,不被信任和尊重的!

其实,在那样的场合,我们真的要把自己的教育意识压一压,充分信任孩子的沟通能力,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或许,我们只要平等地把对方介绍给孩子就可以了!

在班上,也常会遇到不主动招呼老师的孩子,这时候,往往家长越催促、越着急孩子越是不叫的!但是如果我们弯下腰去、自然地迎过去说声“**小朋友好!”反而会让他愉快地回应你,轻松地化解这场尴尬的“打招呼风波”!

可是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们,见了孩子,只会居高临下地逗他:“叫我啊!”甚至佯装威胁:“你不叫就……”面对此情此情,孩子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他们的尊严和人格被置于何处?他们还会愉快地招呼对方吗?试想,如果我们大人们也能放下身段,如尊老一样地爱幼,平等地和孩子打招呼,孩子必然也会反馈给我们微笑和礼貌!

家长如果试着居于孩子的位置,了解了这一切,就会理解孩子,不会因为自己没有面子而焦躁!

结语:明晰标准,静候成长

高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脚踏实地”,我们给到孩子的要求和界限必须是明确的,我们要明确表达我们的态度,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去强迫孩子。要相信孩子的心里有明晰的标准、有努力的方向,一旦有一天他突破了自己,进步就可能是一日千里的。

讨论会后的一天,是一个下雨天的早上,钱老师和儿子再次走进小超市,店主坐在收银台后摆弄着电脑,并没有抬头,也许她已经习惯了上下班的时候人们的进进出出,也已经习惯了大家互不招呼。

钱老师热情地对她说了声:“早啊!”

“哦,早!”店主猛然抬起头来,有些意外地回应着钱老师。

钱老师带着儿子开门出去的时候,后面又走来过来一个“借路”的陌生邻居,钱老师停下来,为她留了门,还主动和她打招呼:“你好!”

“你好!”陌生的邻居开心地回应着,脸上充满感激!

打招呼的方式范文第3篇

在我的孩子猴宝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于是,深入反思,针对“打招呼”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成果分享如下。

简化打招呼要求

在孩子刚开始学会说话、刚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时,怎么能一下分清自己的爷爷与别人的爷爷、自己的姥姥和全楼人的姥姥呢?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用“您好”来打招呼。让孩子有礼貌意识即可。

示范在先,从语言示范到姿态示范

其实家长在陌生人面前示范性展现,对于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你有没有上前一步,主动、热情报以微笑,真诚地向他人问好,其实都被小小的孩子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

多带孩子参观访问

与人打招呼、交流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环境适应性的客观反映。当一个孩子去过了很多陌生的环境与地方,也就提升了他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多去拜访不同的人,他也就会对于陌生人的恐惧脱敏。

亲子互动中增强社交能力

打招呼的方式范文第4篇

就其实大家各自忙各自的事情之后,想要去联系的话也是很少的,就像自己其实就是和高中很要好的那一个女生,在什么时候开始没有联系的呢,就是他问我专业的事情,其实那个时候自己被问到专业生的事情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烦躁的,就不希望别人去问我关于专业的事情,关于学校的事情,毕竟那个时候自己也没有确定好,所以也没有去回复他,过后自己室友发了朋友圈的,可是没有去和他取得联系。

其实和他的话就是如果没有实际接触的话,自己会觉得我们两个人根本就不是那一种好朋友的存在,可是一接触的话,就会觉得我们像家人一样那样很亲密,那样会比较好,可是在网络上的聊天很多时候自己都相对来说会,聊完之后心情没有那么舒畅的,甚至有的时候会想很多,毕竟可能我们两个人在网上聊天的方式都不太对吧,而且也都不太符合双方的口味,而且自己后来也有知道他在网上是有经常性的去找那些朋友聊天的,所以其实自己现在的情绪也是很奇奇怪怪,也是会有一些吃醋的情绪在里面,真的就是女孩子怎么会有这么些奇奇怪怪的情绪呢,自己都会有一些受不了。

现在的话其实对他也算是挺想念的吧,毕竟是高中陪伴了自己那么久的朋友,可是之前的话就我们毕业之后自己去奶茶店,也有和他偶遇,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身边都各自有朋友,我们身边的朋友都没有办法从我们打招呼的方式,我们打招呼的模式,看是我们两个人是超级要好的朋友,甚至他们觉得我们只是普通的朋友,而已,所以就觉得其实这种关系的话,之前自己很坚定,觉得我们可以走得很久,我们是那一种长大以后还会联系的好朋友,可是有的时候又会觉得,其实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子他有他的打算,而我也没办法看清他的打算。

打招呼的方式范文第5篇

一、礼仪教育现状调查的设计

1.问卷调查和访谈

本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在校师生进行礼仪的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为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工商管理、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以及有关教师。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共收回问卷342份,有效问卷300份;基本涵盖了不同性别比例、不同生活环境的各类学生群体,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考虑到调查问卷只是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的局限性,同时辅以关于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访谈。本次访谈对象共18名,其中教师9名,含公共课教师5名,专业课教师2名,辅导员访谈对象2名,学生9名。主要采用面谈和电话交谈的方式进行。调查时间为2015年5月5日至8月5日。

2.数据录入与检查

问卷回收后,录入核对数据,并对问卷逐一检查,排除以下无效问卷:除个人信息外答案雷同的相邻编号问卷;答题量6题以下的;所有题目答案完全相同的。

3.数据分析

通过专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二、礼仪教育现状

问卷设计关于学生日常礼仪行为问题,内容涵盖了对礼仪的基本认知、礼仪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等方面。

1.在礼仪认知方面

有40%的学生认为礼仪是“外表彬彬有礼就行了”,还有24%的学生觉得礼仪是“人际交流的沟通技巧”,只有36%的学生选择“内外兼修的必然结果”。从调查结果看,高职学生中接近一半的学生只关注礼仪表象上的光鲜,对礼仪知识渴望不可求,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对礼仪容易遗忘,无法准确、恰当地掌握和运用。

2.在基本礼仪规范掌握和日常运用方面

学生见到老师能总是打招呼的占30.3%,经常打招呼的占46.4%,偶尔打招呼的22.1%,从不打招呼的占1.1%;进办公室,87%的学生总能做到先敲门经允许后再进,11.9%的学生“有时候能做到”,“没做到”的占1.1%。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的礼仪基本素质尚好,但尚未养成基本的礼仪习惯。较多学生在运用礼仪知识的过程中,记住了礼仪的要点,但看起来仍然不协调,存在礼仪成为课堂上的礼仪,课后搁置一旁,甚至无人问津的现象。

3.关于学校教师示范性问题

数据显示,40%的学生对本校教师的礼仪修养表示满意,2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40%的学生对教师的礼仪修养表示基本满意。从调查结果看,虽然有相当部分学生对礼仪规范的掌握和日常运用不到位,但却对学院教师的礼仪行为举止要求较高,有一定的辨别能力。通过访谈也表明,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礼仪的示范作用,不仅学生满意度不高,教师自身也觉得这方面的示范性不够,对于自身的礼仪修养不满意。

4.在礼仪课程教学方式方面

调查表明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有效结合的只占42%,专门只重理论教学的占24%,只重实践教学的占28%,还有11%的学生不清楚老师上课的教学方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礼仪课程教学的不合理。

5.在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开设方面,不合理现象也比较严重

通过访谈显示,目前的各种礼仪教材之间,内容变化不大,对具体专业的针对性不强,且缺乏有效实训课程教材的配套,如文秘专业学的应是商务礼仪,旅游专业学的应是服务礼仪,却因客观原因混在一起进行课程教学,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礼仪选修课,因为选修人数多,学生专业不同,礼仪教师无法更多地针对不同专业教授不同的礼仪知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6.礼仪教育途径方面

通过访谈,发现学生选择“课程学习”和“电视书本”的选项较多,且选择“课程学习”的大部分是文科专业的学生,礼仪教育渠道相对狭窄,同时高职院校开展文明礼仪活动的确较少,进一步从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普遍不太重视礼仪教育,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只管“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责任。

7.教学环境方面

教学硬件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必要的设备齐全的礼仪实训室和基础教学工具,如西餐餐具、服饰等。通过访谈显示,目前学校的这些硬件设施尚不齐备。另外,网络教学环境近些年备受关注,而目前高校礼仪课程的网络教学使用还是不多。

8.教师的专业化方面

现在教师中专门讲授礼仪的专职教师不多,大多是讲授公共关系、文化交际等专业的教师兼任。由此可见,礼仪教师的专业性、规范性有待提高。

上述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礼仪学习的认识,总体来讲是积极的、可行的,但也存在某些缺陷与不足:高职生对礼仪认识不到位、掌握礼仪知识较少、日常运用礼仪能力较差,这直接反映了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缺失。同时,高职院校存在的教师礼仪示范性不够、礼仪教师数量和专业性上都有所欠缺、礼仪课程开设不合理、礼仪教育途径狭窄等现象,也反映出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不到位。

这些表明,礼仪课堂教学应在教学思路、教学资源、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礼仪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坚持正确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