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圆舞曲之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园区网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园区联网、数字园区和智慧园区三个阶段。园区联网阶段主要聚焦在园区网络的铺设,满足信息互联互通的需求。数字园区阶段主要聚焦在园区信息化的建设,不断迭加各种应用系统,实现园区数字化。而在智慧园区阶段,出现了新的变化,园区网络不仅仅关注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更多地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体验。
园区网络新需求
随着业务的不断丰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用户移动化的场景也越来越多,移动办公逐渐成为潮流。园区网络高质量要求的业务不断涌现,电话会议、多方视频、实时协同等需要园区网络能够具备端到端的网络质量保障能力,需要特定业务具备实时性、灵活性区分和保障能力。
云计算的发展,虚拟化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业务平台向集中化发展,业务交互更多,业务的迁移也更加频繁,虚拟化和动态的业务需要网络能够非常灵活地适配业务需求。
用户的移动化后,用户随心地移动需要网络具备无缝的接入能力。同时,需要能够统一对用户进行认证、授权和管理控制。为了保障和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需要能够感知用户位置、用户业务类型,实时调整网络策略,实现策略随行,服务随行。
“笨重”的当前网络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前的网络,我想会是“笨重”,“笨”主要体现为即便网络灵活地适配业务的需求,但是难以保障业务的质量。“重”主要体现在当前的网络技术体系复杂,组网结构复杂,建设成本高,部署和维护难度大等方面。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网络逐条独立处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控制、协同的能力。首先,单一网络设备的组网能力弱,能够覆盖的用户少,从而导致一个园区的网络业务需要成百上千台设备进行组网,使得网络非常复杂,运行和维护非常困难,且难以确保业务的质量。其次,当前的网络是相对封闭的,用户看到的只有机箱、端口、线缆、CLI、网管GUI等,用户的需要无法传递,企业方面只是根据业务的需求,进行网络的规划、设计、部署,网络工程师再把业务要求翻译成为网络语言并部署到具体的网络中,这使得网络的部署和调整的周期冗长且无法保障业务的质量。
基于SDN的园区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降低园区网络的复杂性,提升园区网络的灵活性、智能性,让网络可以提供更好的业务承载能力,更好地保障用户体验,中兴通讯基于SDN技术架构,面向园区网络场景,推出了有针对性的增强解决方案。
中兴通讯在SDN转发与控制分离方面,集中控制网络可编程的三大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园区网络面临的主要问题,形成了轻简网络、服务随心、平滑演进的增强特征。
轻简网络主要聚焦于降低网络的复杂度和建设维护成本,让网络更加轻灵、简单。在具体技术方案上,中兴通讯基于SDN转发与控制分离控制逻辑集中的特点,进行网络的集群化、虚拟化,将几十台,甚至几百台的设备虚拟成为一个逻辑的虚拟网元。使得网络结构异常简单,使得网络的整体TCO可以得到大幅的降低。
[关键词] 《翠堤春晓》;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音乐分析
19世纪的维也纳是欧洲音乐的中心,维也纳圆舞曲因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而风靡欧洲。影片《翠堤春晓》就是以约翰•施特劳斯为题材拍摄的,主要介绍他因酷爱音乐而被银行解雇,专门从事圆舞曲创作、演出及情感生活的音乐影片。该片于1938年由弋得弗里特莱•因哈特(Gottfried Reinhardt)、萨莫尔•霍芬斯蒂安(Samuel Hoffenstein)编剧、朱利恩•杜维威尔(Julien Duvivier)导演,露易丝•雷娜(Luise Rainer)领衔主演。本片获第11届奥斯卡(1938)最佳摄影奖。约瑟夫•鲁顿伯格在本片中以高超的摄影技巧,将许多动人的场面拍得美不胜收。
ビ捌《翠堤春晓》的主人公是约翰•施特劳斯,他是“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他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与父亲同名。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10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事轻歌剧的创作。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和《南国玫瑰》等120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1]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
ピ己•施特劳斯以擅长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圆舞曲又叫华尔兹,它最早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的舞蹈。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个人成对旋转,17、18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舞曲速度逐渐加快并开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圆舞曲。维也纳圆舞曲脱胎于盛行在德国、奥地利地区的民间舞蹈及其音乐,是从“连德勒”舞曲直接发展形成的产物。“连德勒”是节奏比较舒缓的三拍子的民间舞曲,由两个对称的段落组成,彼此各有反复。早期的“连德勒”舞曲以这种民间体裁开始盛行于维也纳的宫廷。[2]通常的维也纳舞曲的基本结构包括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并在此前后加上序奏与尾声,达到整首圆舞曲的前后呼应。
ヒ栽己•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维也纳圆舞曲盛行于19世纪。19世纪初,欧洲的历史正处于一个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刻,欧洲各个封建王朝也先后复辟,整个欧洲又重新陷入了旧的封建统治时期。政治上的沉闷、窒息迫使平民大众只有从艺术生活当中寻求安慰。广大人民对娱乐生活的渴望便成为催生维也纳圆舞曲的土壤。这一时期的维也纳城市音乐生活空前活跃,群众性的跳舞热潮流行一时,维也纳人从音乐、舞蹈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在这特殊历史条件下,19世纪中叶兴起了独立于器乐曲之外的,专供跳舞用的,深受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市民阶层)欢迎的轻松愉快的圆舞曲。
ビ捌《翠堤春晓》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善于通过故事空间内的音乐推动剧情发展,观赏本片无异于伴随约翰•施特劳斯做一次音乐之旅,在片中我们能欣赏到《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蓝色的多瑙河》等举世闻名的圆舞曲。
ァ独渡多瑙河》是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代表作品,全名为《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圆舞曲》,作于1867年。1866年普奥战争以奥地利的惨败告终,这场战争失败的阴郁情绪缠绕着整个奥地利民族。直到1867年初,奥地利人民还沉浸在这场战争创伤的阴影中,维也纳到处一片悲哀,忧郁似乎成为每一个奥地利人的习惯。为了扭转人民低沉的情绪,让大家忘记战争的痛苦,使大家重新振作起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伯特邀请约翰•施特劳斯写一部象征和洋溢着维也纳生命活力和具有爱国色彩的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受到德国诗人卡尔•贝克的一首诗歌的结尾句“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启发,由此引出了一个简单而又奇妙的引子乐句。《蓝色多瑙河》创作完成以后,由一位维也纳的警察局局长创作了歌词。这首歌词填写得非常庸俗,所以在1867年2月以男声合唱的形式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进行首演,反应却平平。半年后,《蓝色多瑙河》放弃合唱演出,以纯管弦乐的方式在法国巴黎的万国博览会上演,并获得真正的成功。从此,该曲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深得世界各地各种文化社会背景听众的青睐。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有人不知道奥地利这个国家在哪里,但是一定知道《蓝色多瑙河》。我们说《蓝色多瑙河》是约翰•施特劳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著名,更因为它的整个曲子的结构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结构。《蓝色多瑙河》全曲以一个点明主题的舒缓节奏开篇,引出五段圆舞曲,尾声重复五段圆舞曲的主要曲调,形成一种渐速加快的节奏律感。结构均衡自然,节奏组合细致精巧,配器悦耳动听,旋律华丽幽雅。尾声重现了五个小圆舞曲的重点段落,与序奏主题融为一体,在欢歌笑语的氛围中结束全篇。
ァ段也纳森林的故事》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另一首重要圆舞曲。《翠堤春晓》编导选用了原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引子的片断,圆舞曲第一曲中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将电影中作曲家、歌唱家和马车驾驶入的画面生动有趣地组合在一起。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约翰•施特劳斯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创作出著名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其明丽的田园气息和轻松的音乐氛围与奥地利乡村民间音乐联系在一起,犹如一幅以维也纳近郊的森林为背景的美妙的音乐水彩画。约翰•施特劳斯把维也纳森林的场景和舞蹈的场面描绘得绘声绘色,形象鲜明生动。这是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6月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
ァ段也纳森林的故事》的乐曲结构同《蓝色的多瑙河》一样,也有一段描写性的长引子,而它那规模宏大的尾声以及其中相继呈示的5首圆舞曲,则使乐曲犹如一首真正的交响诗篇。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3]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像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第一圆舞曲为F大调,描绘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们轻歌曼舞的场面。第二圆舞曲为降B大调,由大提琴呈示出来。这段主旋律与前面序奏中所演奏的主题几乎完全相同,但节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极强。第三圆舞曲为降E大调,三部曲式。描绘的仍然是森林美景。第四圆舞曲在降B大调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轻快、流畅,旋律充满跳跃性;后半部分活泼、优雅,伴奏部分引人入胜。第五圆舞曲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不仅活泼,而且节奏性非常强,使得整个乐曲达到了最,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四圆舞曲、第一圆舞曲和第二圆舞曲的主题;之后,序奏时的“齐特尔琴”动人的旋律重新出现;终止部分采用了乐队的合奏。这一切好似一个总结,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随后,整个乐队不断重复一种舞蹈的节奏型,逐渐掀起一阵音乐的浪潮,似乎人们已经成双结对地在树阴下摆出了美酒佳肴,准备宴饮欢舞了……整部乐曲的五首圆舞曲,可以说一首比一首迷人,到处充满着温柔的诗意和蓬勃的朝气。《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像一场维也纳市民生活的话剧,让人们沉浸于一种野餐会的气氛当中去,如同春日的阳光那般明媚、温暖,热烈放肆地歌唱着青春和对爱情的绚丽描绘,它的魅力经久不衰。
ピ己•施特劳斯的另一首经典圆舞曲《春之声》创作于1883年。该曲的管弦乐总谱、钢琴谱及独唱谱在1883年公开出版。后经轻歌剧《蝙蝠》德国脚本作家、作曲家、指挥家里查•格涅(1823―1895)填词后成为声乐曲。1883年2月由当时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比安卡•比安琪(1858―1947)首演于宫廷歌剧院,并于同年3月在维也纳剧场公演。这是一首令许多花腔女高音所钟爱的歌曲,后来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等。但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出现,这首乐曲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都同样地光彩迷人,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经常在不同的地方和音乐会上演唱这首声乐圆舞曲。虽然作为声乐圆舞曲而言,这首作品主要是花腔女高音的保留曲目之一,但也有将其改编为合唱曲的。如罗马尼亚少男少女合唱团所演唱的《春之声》就给人以明媚的阳光般的朝气和活力。
ァ洞褐声》作为一首圆舞曲,本曲与约翰•施特劳斯其他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体裁,其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本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春之声》不是单纯的伴舞乐曲,而带有较纯粹的音乐表演性质。全曲由一个多次再现的主要主题A贯穿首尾并和其他五个主题组成。而多次再现主题A又使乐曲具有回旋曲式的特征。[4]虽然没有在乐谱中像其他维也纳圆舞曲那样注明小圆舞曲的序号,但其结构则又跟其他维也纳圆舞曲相似,同样具有不同小圆舞曲依次出现的特点。
ピ参枨作为一种音乐体裁,许多欧洲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韦柏、肖邦、李斯特以及后来的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等也都创作过此类作品。不过他们写的圆舞曲多数是供音乐会演奏的(其中有的圆舞曲后来经舞蹈家配上了芭蕾舞)。柴可夫斯基还曾把五拍子的圆舞曲用到交响乐中。而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既具有可以在音乐会上演出的艺术性,又具有可以伴交际舞的通俗性。他作为维也纳乐派最后的一位传续者,虽然倾全力于大众音乐的创作,但他知道如何维护音乐的伟大传统,从不背弃先贤大师们的音乐语言。在约翰•施特劳斯的努力下,圆舞曲成为西方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也不愧为“圆舞曲之王”的美誉。
[参考文献]
[1] [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 罗传开.世界著名圆舞曲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5.
[3] 沈旋,夏楠.古典音乐欣赏50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在文艺的各个领域都独领,而巴黎更是欧洲的文化中心,在此期间诞生大师无数。瓦尔托菲尔在作曲家当中之所以传世,有赖于其一首家喻户晓的《溜冰者圆舞曲》。这首曲子恐怕是每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入门时期必听的,包括在201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仍畅演不衰。在瓦尔托菲尔眼中,华尔兹或许不是其家乡特产,但他对华尔兹的热爱程度却一点不下于施特劳斯家族。瓦尔托菲尔出生于一个法国的犹太音乐世家,祖父、父亲以及母亲都是音乐家,母亲更是胡梅尔的徒弟。学成后的瓦尔托菲尔曾和马斯内共事于巴黎音乐学院。在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下,瓦尔托菲尔担任皇帝舞会的音乐总监,也是尤金妮皇后的宫廷钢琴家,同时还负责当时法国最顶级的舞会的音乐创作,这也让其“于公于私“都有机会创作大量的华尔兹。瓦尔托菲尔的音乐大部分为大众音乐,尤其以过百首的圆舞曲而闻名,其受欢迎之程度遍及全欧,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乐闻其乐。 斯洛伐克国立爱乐乐团
约翰・施特劳斯后期的华尔兹偏向于强调结构上的一种高度,对和声也非常讲究,可说是将华尔兹升华至“交响乐”。相比之下,瓦尔托菲尔更加强调华尔兹的“通俗性”,他的每首作品基本上都能让大众迅速找到共鸣,最擅长于华尔兹优雅的旋律与轻柔的和声。听到那首《溜冰者圆舞曲》中的旋律,人们脑海中立刻就呈现出巴黎优雅的溜冰画面。
本次唱盘收录了九首瓦尔托菲尔最出名的华尔兹,综观这九首作品的曲名,就能想象其音乐的色彩斑斓,如“金枪鱼”“西班牙”“迷人的女子”等,当然不可或缺大名鼎鼎的“溜冰者”,这些选材充分体现了瓦尔托菲尔的音乐是多么的走入民间。而随着这些让大众共鸣的曲名的,还有可爱的节奏和动人的旋律。《西班牙圆舞曲》根据夏布里埃的管弦乐作品《西班牙》的旋律改编,不过我不认为这是抄袭,反倒呈现出异域色彩的狂热。《金枪鱼圆舞曲》一出场便是精神抖擞的喜悦,一种彻头彻尾的轻松情绪贯彻始终。
维也纳音乐会是在1月1日上午进行的。因为奥地利人相信:新年是在1月1日下午来临的,用音乐来迎新年当然要比时间抢快一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直保持着最初的音乐风格―以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为主。尽管每年的演出曲目会有微小调整,偶尔指挥家也会“出其不意”,来两首其他音乐家的圆舞曲“换个口味”,但这并不妨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永恒不变的施特劳斯主旋律,并且年年都以“拉特斯基进行曲”作为返场曲目。
能演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只有一个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作为“世界首席乐团”,其苛刻的录用制度只录取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演奏家,而且必须是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十几年的“老维也纳”们。
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音乐会会场,始建于1867年,它有1744个座位,300多个站位。其中不少座位早就被标好名字,剔出贩卖名单,因为它们属于世袭制的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会员们。普通乐迷如果想在现场聆听新年音乐会,必须提前一年多预订入场券:恭恭敬敬提笔运气,手写一封充满敬语的申请信,寄去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
每年1月2日,协会成员会开一次邮箱,抽签决定哪些幸运者获得来年新年音乐会的入场券。
19 5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创始人―指挥家克莱门斯・克劳斯逝世,乐团选出了威利・波斯科夫斯基担任指挥。直到1980年波斯科夫斯基因病退休,“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经在全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自那时起,乐团开始邀请世界第一流的指挥家担任新年音乐会的年度指挥。也正是从80年代开始,唱片公司开始大规模的“进军”新年音乐会。DG、SONY、DECCA、EMI、CBS、PHILIPS等古典音乐巨头都曾发行过脍炙人口的新年音乐会年度唱片。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近年来最受关注的8张“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79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54年克莱门斯・克劳斯逝世后,威利・波斯科夫斯基接过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棒,并从1955年开始指挥了二十五次新年音乐会。1979年是波斯科夫斯基最后一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DECCA公司留下了当年的珍贵录音,并收录在其的“传奇”系列中,颇具历史纪念意义!
《1987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87年元旦的金色大厅属于赫伯特・冯・卡拉扬,这是指挥皇帝辉煌一生中唯一一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年近80的卡拉扬以他对斯特劳斯舞曲无比优雅、华丽的诠释,以他君临天下的气度与独特的幽默感,赋予了这场音乐会太多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后人评价这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经典演出!卡拉扬在音乐会上指挥的两首约翰.斯特劳斯著名序曲《吉普赛男爵序曲》和《蝙蝠序曲》堪称典范之作。而与当时著名的青年女高音演唱家凯瑟琳・芭特尔合作的《春之声圆舞曲》更是这场盛会所有曲目经典中的经典。
当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以后,每当音乐会这首曲子响起时,指挥家与听众水融的鼓掌场面就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此唱片被评为企鹅三星带花名片,这也是迄今为之唯一一张获得企鹅三星带花评价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录音。
《1989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89年,金色大厅迎来了继87年卡拉扬之后又一位重量级大师―卡洛斯・克莱伯!这位以擅长赋予音乐戏剧性变化且指挥时肢体语言流畅优雅而著称的指挥家,为乐迷们带来了一场与1987年卡拉扬那场并肩齐名的音乐盛会。最令人感动的两个场景莫过于演奏第二首《农民波尔卡》时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全体演奏家在克莱伯的带领下放开嗓子的歌唱以及在演奏《蓝色多瑙河》一曲前观众鼓掌致意,当时克莱伯转过身来向全体观众(同时也通过电视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观众)发表新年祝辞:“让我们迎来一个美好、欢乐与和平的新的一年”。祝辞的倒数第二句是略显生硬的汉语“新年好!”随后是英文“Happy New Year!”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指挥向全世界观众致新年贺辞成为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传统而被保留下来。
《1994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9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年度指挥是洛林・马泽尔,这也是他继1986年之后,重新走上这一盛会的指挥台。马泽尔在指挥施特劳斯家族曲目方面拥有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艺术见解,加之其自身幽默的天性,让整场音乐会充满着和谐的美感以及热烈的气氛。S O N Y公司的现场录音平衡感非常好,音色清晰而自然。著名的《企鹅激光唱片指南》给予这张唱片三颗星的高度评价,评语说:“洛林・马泽尔使1994年新年音乐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烈的一场音乐会,他那种给人带来放松的快乐的演出方式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2001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001年,新世纪第一场新年音乐会迎来了奥地利本土指挥大师尼克劳斯・哈农库特。这位以崇尚本真主义为己任的指挥家为我们带来一场气象一新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哈农库特从衣着装饰到音乐处理,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其本土化特质,所以评论界认为这场音乐会是历年以来口味最为“地道”的一次。在选曲上,他意识大胆地用《拉德茨基进行曲》的原始版本作为开场,没有观众掌声的附和,体现出这首曲目最为纯朴的一面,也表现出哈农库特对本真的追求。正式曲目的最后一首《恶魔快速波尔卡》最为火爆,其中一名乐手带着恐怖的恶魔面具,在曲目即
将结束之际,从一阵诡异的焰火中出现,将现场气氛推向最。另外,音乐会上还有3首约瑟夫・兰纳的作品,以纪念这位维也纳圆舞曲的最早奠基者诞辰200周年。
《2002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002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充满着快乐和幽默气氛,这源自于年度指挥家小泽征尔的独特艺术气质;更有评论认为,小泽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完美地体现在了斯特劳斯音乐作品中。小泽征尔在这场音乐会上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更因为他在祝辞中以汉语问候新年好,更让华人感动不已。
《2006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006年的新年音乐会特别之处在于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莫扎特年,一个是杨松斯。2006年1月27日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因此一向以施特劳斯家族曲目为主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特别加入了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序曲《费加罗的婚礼》。而指挥家杨松斯(Mariss Jansons),为音乐会带来23首音乐作品,是历年的最多曲目,其中是6首是从来没有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过。
《2007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预览)
D G公司已在自己的官方网站开通了专题网页并了200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唱片封面以及演出曲目。200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由印度指挥大师祖宾・梅塔第四次执棒,前三次分别是在1990年、1995年和1998年。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距离音乐会开演尚有近两个月,演出曲目单就已确定并在唱片公司网站上,曲目这么早就曝光前所未有,维也纳人似乎越来越心急了。曲目总数为18首,比往年有所减少;其中Joseph Strauss的《Irenen-Polka》、《Moulinet-Polka》、《FlattergeisterWalt z》,Jo h a n n St ra u s s的《Einz u g s-G alo p p》以及Jo se p h H ellm es b e rg e r的《Elfen reigen》等作品将是第一次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台上亮相。由于2007年是Joseph Strauss诞辰180周年纪念,所以这场新年音乐会上来自约瑟夫的创作显得相对较多。
您应该了解的
永远的主角―施特劳斯家族
奥地利人骄傲地说:“有些人知道奥地利,许多人知道维也纳,所有的人都知道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得华・施特劳斯。这里的“老”字和“小”字是后人加的,因为父子四人都叫约翰。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了280首舞曲风格的作品,其中圆舞曲占半数以上,由于其在圆舞曲方面的成就,人们尊称他为“圆舞曲之父”。
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成就比他父亲大,他一生创作
了近500部作品,其中圆舞曲就有168首。1844年,在他19岁时就正式登台首演了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及其他三首舞曲,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喝彩声中,竟连续重奏了19遍,获得巨大成功。第二天维也纳的一家报纸登出一条大标题:“晚上好,老施特劳斯;早上好,小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爱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120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对于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由于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维也纳的标志―维也纳爱乐乐团与金色大厅“爱乐”是一个优美的词汇,而维也纳爱乐乐团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爱乐”命名的乐团。据记载,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古斯塔夫・、瓦格纳、威尔第、李斯特等音乐家的一些
传世之作,都是由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的,比如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等。
作为“世界首席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保持着严格的录用制度:只有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演奏家们才
有资格入选,曾经执棒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家威廉・富特文格勒说过:“这个乐团之所以无以匹敌,归功于这样
一个事实―那就是它的‘维也纳化’,这些艺术家从小就生活在同一种景色中,来自同一个城市。”所谓“维也纳
化”,还包括乐器的“维也纳化”。与世界其他爱乐乐团有所不同的是,维也纳爱乐乐团一直采用传统维也纳双簧
管、维也纳圆号、维也纳定音鼓,这些传统乐器创造了美妙“维也纳之声”。160多年来,维也纳爱乐乐团已经
成为奥地利的一个享誉世界的品牌,奥地利邮政局曾经于1959年、1967年和1992年三次发行“维也纳爱乐乐团”特
种纪念邮票,奥地利国家银行曾于1989年发行了“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纪念金币。
维也纳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的一个大音乐厅,长48.8米,宽19.1米,高17.75米,正厅两侧肃立
着16座金色的女神像立柱,镀金天花板雕刻着《阿波罗和9位缪斯女神》,包厢席安放着奥地利历代音乐大师的胸像。
金色大厅始建于1867年,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请来著名建筑师奥菲尔・汉森设计建造。为庆祝音乐之友协会大厦正式落成,1870年1月6日,金色大厅举行了第一场音乐会。当时一位评论家这样写道:“大音乐厅不仅是演奏音乐的最佳场地,而且它本身就是一部音乐,它是莫扎特《朱庇特交响曲》凝固的形式,在这座大厅里,莫扎特和汉森两人心心相印。”
金色大厅是世界最高级别的音乐圣殿,能够在金色大厅登台,也是全世界乐队和演奏家们的一个梦想。
最常见的音乐体裁
圆舞曲
圆舞曲的英文是Waltz,所以有时也圆舞曲也被译为“华尔兹”舞曲,它起源于欧洲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别是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圆舞曲是在奥地利的民间舞蹈“兰得勒舞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的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
十八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莫扎特写了近五十首短小、精悍、具有民间风格的圆舞曲,称作《德国舞曲》。之后,舒伯特写了二百余首供钢琴独奏的圆舞曲。维也纳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他是一位主要从事圆舞曲创作的作曲家,具有“圆舞曲之王”的美称。他一生写了4 47首圆舞曲,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可算是《兰色的多瑙河》了。这首圆舞曲创作于18 67年,原是一首歌唱多瑙河的男声合唱曲,曲名全称《在美丽的兰色多瑙河上》,后来作者又亲自改编为乐队演奏的圆舞曲,很快流传于全世界。
玛祖卡
玛祖卡是属于男女对舞用的舞曲。起源于波兰,也曾在欧洲风行一时。它与波尔卡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为二拍子,而它却是三拍子。一般三拍子的曲子重音是落在小节的第一拍,而玛祖卡却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比如“浅易琴谱”中所登的汤姆生《玛祖卡》,多数小节的重音就是如此。玛祖卡所表达的情绪一般都以活泼热烈为主。
波尔卡
【关键词】网络环境 独立学院图书馆 特色 读者服务 创新
特色,是一个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一个图书馆长期办馆历史,文化的积淀;
服务,是一个图书馆工作的深化,是一个图书馆的根本任务;
创新,则是图书馆服务的灵魂。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独立学院图书馆相对传统落后的读者服务体系呈现出与时展相悖的种种困难和矛盾。于是,变革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更新服务体系,就成为解决矛盾,满足读者需求的当务之急。当然,网络技术只是手段,更好的为读者服务才是目的。因此,把“特色”,“服务”,“创新”三者串连起来,找到其最佳平衡点,走读者服务技术化、特色化,创新服务体系才是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好出路。
一、走有特色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创新之路的必要性——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图书馆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读者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信息服务机构和实体应运而生,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率,无墙图书馆已成为一种现实。
(二)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图书馆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
独立学院图书馆普遍存在着建馆时间短,办馆条件相对不足,依赖母体学校等问题,尤其是读者服务现状与读者的需求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文献资源不足,质量较低;读者服务模式传统,服务内容和手段单一;读者服务体制无序,服务效率低下。同时,由于没有长期以来积淀的服务经验和管理底蕴,独立学院图书馆往往缺乏科学完整和规范的服务体系,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更给图书馆积极拓展特色读者服务提出了必要性。
二、走有特色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创新之路的可行性——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的机遇
(一)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劣势
网络技术的一味集中会导致图书馆其知识基础和服务理念的削弱,进而弱化其社会职能。首先,网络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隔离馆员与读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从而忽视对读者的了解与关怀。其次,网络技术会让读者增强检索的主观性与随意性,从而降低检索的效率。
(二)独立学院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上的传统优势和发展空间。
图书馆具有馆员可对读者即时的、面对面的交流和帮助的优势;经过馆员加工整序的馆藏资源优势;馆舍服务设施配套较齐全的环境优势以及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等。
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成为图书馆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但未来图书馆不是由机器堆积起来的硬建筑,而是使读者感到温馨的知识乐园。因此,独立学院图书馆应摆脱传统思维陈旧观念和运行机制的羁绊,发挥其自身优势,走特色化的读者服务创新之路。
三、走有特色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创新之路的趋势——读者服务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一)独立学院图书馆特色创新服务的内涵
每个独立学院图书馆应针对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逐渐积淀出自我特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与学院特色相一致的特色服务体系;第二,在努力推进网络化的同时,继承和发扬自身传统读者服务特色优势;第三,从读者服务特色化入手,构建人性化的特色服务和特色管理。
(二)结合校情,构建与学院特色相一致的读者服务体系
独立学院图书馆应当准确地评估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系统资源优势,在服务上勇于创新,寻求适合自身的读者服务发展模式,形成自己的个、特色服务。
(三)结合传统服务优势,合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有本馆特色的读者服务体系
1.树立动态化的服务理念——以读者为中心
新时期独立学院图书馆服务的重心是读者,服务创新无一不是以读者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创新的目的都是以读者的知识需求为导向,按照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增值信息的服务。
2.创新网络化的服务模式——多层次、个性化、集成化的服务
服务是实现需求的最有效途径,独立学院图书馆应确立读者满意度为服务衡量指标,围绕提升用读者满意度探索服务创新的模式,借鉴如手机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信息共享空间等模式。其中,手机图书馆可实现读者服务主动化和个性化,满足读者对移动文献信息服务的需要;学科化服务则是以读者为中心,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针对某一学科和资源的集成化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空间优势和大学的信息技术优势、学术优势,实行藏检借阅查咨习一体化的开架服务模式。
3.深化特色化的服务内容——专业知识集成服务
首先,利用网络技术,对具有优势的特色资源进行深加工,对知识挖掘重组和再造,形成增值信息来满足用户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再者,强化图书馆的学术服务专长,发挥专业馆员的专业特长,开拓更多专业知识服务。
(四)结合人性化服务手段,构建具有特色人文精神的读者服务体系
网络技术应与人性化服务有机结合。借助新型服务模式,独立学院图书馆可以创建出更加完善的公共知识空间,为图书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创造交流的平台,通过馆员对读者的主动式服务与互动式服务,满足读者一站式获取资源与服务的要求,发挥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与交流平台的职能。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深化,也是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是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创新之路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立学院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和创建图书馆服务品牌的重要举措。
四、走有特色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创新之路的途径——读者服务体系创建的措施与对策
独立图书馆特色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创新之路的创设,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将走自建和共建之路有机结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结合校情是特色服务创新的前提
独立学院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研项目和长远目标,优化选择馆藏资源,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和其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和教学要求相一致,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馆藏体系。
(二)走自建之路是特色服务创新的根本
技术、资金、人才是自建之路的保证
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应是在资金、人才与技术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只有将资金、图书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不断地改革创新,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才能创造出图书馆不朽的价值核心。
1.特色化的文献资源体系是自建之路的基础
第一,在不涉及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合理地引进读者所需的数据库;如我馆就引进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资源。
第二,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资源,需投入人力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资源,将网络上的免费信息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转化为读者可利用的数字资源。
2.人性化的馆读互动服务是自建之路的目标
互动交流是创新的有效手段,扩大了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影响力,可以使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学科博客的服务方式,读者可以在所设专栏里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也可以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发表自己对图书馆各方面建设的建议,如我馆就定期开展读者交流座谈会从而实现馆员和读者读者和读者的互动与交流,进一步深化具有图书馆自身特色的读者服务。
(三) 走共建之路是特色服务创新的补充
首先,独立学院图书馆可主动依托公共图书馆、各大高校图书馆,实现特色互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其次,独立学院图书馆之间还可积极搭建各省独立学院图书馆的交流平台,共同推进独立学院图书馆事业建设。
五、结语
网络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独立学院图书馆读者服务体系往往跟不上读者对信息需求的步伐。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不能一味盲目地依赖网络技术服务,也不能停滞不前,因循守旧,而是要结合校情,变被动为主动,在发扬图书馆传统服务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为读者服务提供技术支撑,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读者服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萍.技术不能取代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规范[J].图书与情报,2000.
[2]靳继国.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2004.
[3]张福学.网络环境下的参考服务:变革与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 1999.
[4]师晓青.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应用价值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