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雨说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出示图文,直观感知(幻灯展示本校学生相关浪费水资源的新闻图片,图片下面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

(二)画外激趣,引出讨论

导语:最近,我在校园内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同学水龙头打开之后不关上,任由自来水哗哗白流;有些同学关不紧水龙头,任由自来水滴漏;还有些同学洗手时,水龙头开得很大……发生了这种事,我们该怎么解决?

(三)畅所欲言,导出课题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导出和板书课题(学生各抒己见:写倡议书、报告老师、劝说、写警示牌、开班会……)。

(四)归纳小结,选择方法

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办法之一――劝告。

二、小组交流,探究方法

导语:劝告别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以理服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一)分组讨论

要求小组就“怎样以理服人”展开讨论、交流,小组负责人负责记录本组发言提纲。

(二)交流分享

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和交流。

(三)点拨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补充。

(四)情境教学

(播放录音:明确诚恳的态度在劝说中的作用。)

1.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道理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那么让我们来听听两位同学劝说的开场白。

(播放录音1)

甲1:乙1同学,快去把水龙头关掉,水在那里哗哗地流,太浪费了。

乙1:关你什么事?(一边哼歌一边走)

(播放录音2)

甲2:乙2同学,你刚才水龙头忘了关了,水哗哗地流,我觉得很可惜。

乙2:噢,对不起!我忘了。(回头把水龙头关了,流水声停了。)

2. 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想法。

甲1 甲2

态度:生硬 和气

语气:直接 婉转

角度:自己 他人

结果:拒绝 接受

(五)感悟提升

学生小结:甲1同学说话的时候语气生硬,有指责、批评的意思,故引起了乙1同学的反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甲2同学说话婉转、诚恳,既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又全无指责之意,所以对方很快接受了他的建议。

(六)归纳总结

教学小结:刚才听了录音和同学的评价,所以劝说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仅靠充分的理由是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诚恳的态度、婉转地表达才是让人接受的前提。

三、学习模仿,尝试实践

口语交际模仿内容:一次放学的路上,小明发现小敏同学在马路上乱扔果皮杂物……

(一)出示要求: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劝说小敏呢?先同位讨论交流一下,再派代表上台展示。

(二)尝试实践:

1. 同位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和相机点拨。

2. 请学生同桌分别扮演劝说者和被劝说者,其他同学当观众。

要求:学生应用劝说提纲展开劝说工作,其他同学适时插话补充。

(三)评议小结:

1. 根据学生口语交际情况,鼓励学生开展相关评价。(要求:与众不同、有针对性)

2.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依据提纲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开展劝说,提醒学生不要说与话题无关的事情和内容。

四、组织评价,促进提高

(一)互评互议:对话理由是否充分,态度是否诚恳,被说服者是否心悦诚服,还有哪些道理没有讲清楚?

(二)摘录补充

教师利用媒体适时补充出示关于水资源的破坏与保护、公共卫生的损害与维护等的相关资料,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录、补充自己的提纲。

(三)举办比赛

口语交际模仿内容:一天早上,小芳发现小红正在座位上抄同学的作业应付老师检查……

口语交际学习要求:如果你是小芳,你会怎样劝说小红呢?

1. 说一说

推荐两组4人上台,展示劝说本领。

2. 议一议

评价标准:态度是否诚恳,条理是否清晰,理由是否充分,表达是否婉转,被劝者是否心悦诚服。

3. 评一评

组织学生开展评分,最后确定比赛的结果。

雨说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抛锚式教学 《加速度》 说课

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的情境,使教学建立在具体且生动的情境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教学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亲自体验从独立确定问题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其中抛锚式教学中的“抛锚”即为根据预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1]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扮演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相关线索的“指路人”,学生则是确定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导者,要主动地选择并加工有用信息,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获得知识。

下面笔者结合粤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说课内容,对抛锚式教学进行具体的应用。

1.教材分析

1.1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加速度是运动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物理量,在以后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中都有应用,加速度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物理量,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力学和运动学的纽带,也是后面能量,动量学习的基础,在物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1.2教材的特点。

1.2.1注重分组探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逐一介绍了飞机、汽车和人的运动,通过交流讨论,明晰各个运动的异同点,从而具体到抽象地导出加速度的概念。由于加速度这个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和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这样先让学生对加速度概念有感性认识,再总结得出科学角度的加速度概念,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深化记忆。

1.2.2注重联系实际生活,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动手实验、调查和收集、分析材料等实践活动,这些其实就是对课堂知识的深度挖掘。

2.学情分析

2.1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通过前面三节书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标量、矢量及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物理概念,而且在学习物体运动的速度时,对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概念也有一定的理解,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利用比值定义法定义这一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

2.2欠缺之处。

由于与加速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体现,一般对物体运动只停留在速度快慢之分,静止与运动之别,学生对于速度的变化快慢只停留在感知的认识上,甚至并未发现速度的变化快慢这一现象。

2.3应对策略。

从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明白速度变化量并不能完全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情况。而采用交流讨论的方法,则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笔者认为此章节的教学重点为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理解,而教学难点则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的关系,以及加速度的方向。

4.三维教学目标[2]

4.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与关系,能在生活中准确地应用加速度的概念。

4.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实际体会物理来源于实际,通过公式推导加深对比值定义法的认识。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与交流,提高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5.教学过程设计

5.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辆宝马和一辆QQ从旁边经过时路人都说好快呀,这时两辆车都开到悬崖旁边,宝马立即刹住了车,而QQ却掉了下去,路人也说好快呀”。教师从事例引入课题,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两个快有什么不同,讨论后得出结果,第一个快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快,即速度大;第二个快描述的是物体速度变化快,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加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面的物理量。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认知导入,不仅可自然引出课题,而且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2类比启发,建立概念。

教师根据书本讨论与交流中的几种物体运动的情况,并制成表格,然后让学生观察其速度变化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1:谁的速度“增加”比较快?它们平均1s速度各增加了多少?

学生A回答:飞机的速度没有“增加”。

学生B回答:汽车的速度平均1s增加为 = =1m/s 。

学生C回答:运动员的速度平均1s增加为 = =-2m/s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归纳,首先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接着举出一些例子,说明“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得快”描述是三种不一样的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2:谁的速度快,谁的速度变化量大?谁的速度变化得快?

教师同时介绍用速度变化量v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多与少,并推出它在数值上的计算公式v=v -v 。学生根据表格数值分别计算飞机、汽车、运动员在上述所列运动情况下的速度变化量:飞机为0,汽车为20m/s,以及运动员为-10m/s。从结果可以看出,速度变化量有正有负。这时教师要加以说明:是的,速度的变化量是有正有负的,当后来的速度大于开始的速度的时候,速度的变化量就为正,反之,速度变化量为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变化量的这个物理概念的理解。

那么谁的速度变化得要快一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或者说回答可能没有那么准确,这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加以引导。类比上一节课物体运动速度的学习,提问学生当时是如何正确得出谁运动的快与慢的?学生通过回忆与思考后会回答: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大小判断谁运动的快慢。这样类比有助于复习旧知识,加深理解新知识。

在学生得出结论以后,教师就要加以补充或者是修正,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时候有两种情况:第一是相同时间,位移大的,运动就快;第二是相同位移,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就快。如果时间不相同,位移也不相同,那么我们就通过计算,算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位移大的运动就快。补充完之后教师接着提示:那么对于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大小表示呢?给出这样的提示后,学生对刚才提出的问题就有了较为准确完整的答案了,所以在学生一定的认知基础上提出启发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根据上述比较,教师总结出第一点:“速度快”指的是物置变化快,“速度变化大”指的是物体末速度与初始速度的差别大,“速度变化得快”指的是物体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大;第二点: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可以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将此物理量定义为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类比物体运动速度的定义式让学生自主推导出加速度的定义式a= = ,并得出单位为m/s ,读作米每二次方秒,强调不能读作其他。学生应该会出提出这样的问题:加速度的正值与负值的物理含义是什么?教师加以说明:加速度可以是正值或者负值,当然也可以为零,而它的正负代表着它的方向,这说明了加速度是一个矢量。

设计意图: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5.3交流合作,展示自我。

教师提出问题: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将学生分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A回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一致;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相反。

学生B回答: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一致(直线运动),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即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教师总结1:在变速直线运动时,若以初始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时,第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于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同向;第二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小于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反向;加速度方向跟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方向无关。

教师总结2:第一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第二加速度为零时,速度可以不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加速度与速度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教师总结3:物体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加速度大,速度变化量不一定大;加速度大小跟速度变化量没有必然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上学得开心,在课后又觉得学有所获,并更深刻地理解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三者之间的联系。

5.4深化理解,例题巩固。

让学生完成并讲解书本上的例题[3],并通过例题点出加速度与V-T图像的关系,让学生课后思考。

课本例:某高层建筑物内一部正在向上运行的电梯,在1.5s内速度由2.4m/s均匀减少到0,求电梯的加速度。

解:电梯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选取竖直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得

a= = m/s =-1.6m/s

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1.6m/s ,方向竖直向下。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例题及时巩固,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可以深化学生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

5.5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概括、归纳、反思,并布置三道思考题。

思考题1: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吗?

思考题2:加速度针对加速运动吗?对减速运动如何解释?

思考题3:如何表达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概括、归纳、反思,把零碎的认知过程和知识点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不断巩固和完善的过程。

6.结语

本说课设计是基于“抛锚式教学”而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历经“创设情境,建立概念,交流合作,深化理解,以及归纳总结”的基本过程,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物理的魅力。说课设计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教学信息传输通道,提高教学与学习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寅.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雨说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职高英语听说课堂的现状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频繁,近几年我国开始出现“英语热”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英语。因此,职高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趁着这几年“英语热”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比如:专业教师的引入、英语教学资源的完善还有职高院校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职高英语。这些都是促进职高院校发展的原因。但是就目前而言,职高院校在英语听说教学中也存在着如下的几点不足:首先,教学形式僵化,英语听说内容单一。职高院校在英语教学中虽然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被大多数院校所保留。其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资料比较老,不能够跟上现阶段英语教学的发展,同时在英语听说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仍为老师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的听课,课堂无法产生互动。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课堂的授课质量。其次,教学受应试教育模式制约。作为职高英语教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考试成绩。因此在职高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上,老师往往只教授学生如何能够取得高分,教授学生答题技巧,而忽视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教学。这样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听说课程不能很好的运用于日常的英语交流当中。单纯只为了应对应试教育模式的英语听说课教学是形同虚设,不利于学生日后英语学习发展的。最后,教师的英语听说课设计能力较差,创新意识薄弱。由于职高院校自身的缺陷,他们不能够引进高端的英语人才,因此在英语听说设计上大多数英语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较差,其设计出的教案大多过于陈旧不具备创新意识,这也是近几年职高英语听说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之一。由于英语听说课程设计的不好,因此不能很好的去学习英语听说这门课程,这是英语教学事业快速发展背景下,职高英语教学的不足所在。

2.职高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设计与创新方法

2.1教师树立创新意识

作为职高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应当要具有创新意识。英语教师不能拘泥于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采取“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而是应当树立创新意识,根据每次课堂教学所反馈的情况能够不断去更新自己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教案,要真正的做到能够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气氛让学生能够融入到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来。

2.2开展情景教学模式

职高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在日常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特殊的情景,学生只有置身于情景当中才能够去理解到课本背后的知识。倘若教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单纯依据书本来讲解,学生则能难去理解老师的讲解。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听资料巧设情景,便可以让学生很快的理解教学的内容。因此在职高听说课程中巧设情景运用情景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2.3开展课堂互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具有被动性。在职高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开展互动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应当为学习的主人,要通过课堂互动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如果遇到对话的内容,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朗读对话,然后再组织全班学生来评比哪一组朗读的更加生动。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职高英语听说教学有利于培养具备英语技能的专业人才,职高院校应当得以重视。在教学中,职高英语老师在职高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设计与创新应当更加下功夫,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英语听说教学的教学水平。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英语教师应当要不断努力去作出高水平的创新性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钟敏.浅谈网络资源在盲校职高英语听说训练中的应用.中小学电教:下,2016.

雨说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现实场景为题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猜一猜、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相应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2. 在对物置关系探索活动中,经历有序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物体所在位置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 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的亲切感。

重点:确定位置的方法

难点:描述物体的位置

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谈话: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位置上,为了方便家长找位置,你该怎样向家长介绍你的位置呢?

同桌互说后,指名回答。

大家讨论确定统一标准,老师小结:我们要确定自己的位置,必须说清楚是第几组第几个。(揭示课题)

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第一组定为第一组,左边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一组第一个,好吗?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来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请你说说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设计说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设计怎样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位置,这一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里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

二、体会感悟,建构方法

(一)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1.巧妙设疑,激发认知矛盾

谈话:我们每天都要做操,小动物们也不例外(课件出示动物做操图)

设疑:这里有一个小动物是老师最喜欢的,你能一下猜出它是谁吗?如果我告诉你,它在第4个,你能一下猜中吗?那我告诉你,它们第2排第4个,它是谁?

质疑:为什么我告诉你们这个小动物的位置了,大家的意见还不统一呢?

小结:大家都有自己找位置的方法,但要确定这些动物们的位置,还得来用一个统一标准,听听小动物们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设计说明:“质疑”这一过程设计,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面的确定位置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细读信息,学会确定位置

小猴说:“我在第一排第1个”,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

提问:根据这两个小动物的对话,你知道第几排是怎么确定的?第几个又是如何确定的?

小结:我们在确定物置的时候,一般从前往后确定第几排,从左往右确定第几个。

提问:现在你能确定第2排第4个是什么小动物了吗?

3.初步应用感知

⑴谈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请用“第几排第几个”说出它的位置。

⑵游戏,猜一猜,同桌一人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另一人猜是什么小动物。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1. 楼房图

谈话:小动物们做完了操,回到了它们的宿舍(出示楼房图),我们一起来拜访它们。

“嗨,大家好!我是小猴,欢迎大家来做客!我住在第2层第3号房间。”

提问:听了小猴的话,你知道它是怎样确定第几层,又是怎样确定第几号房间的?(小组交流:你想去拜访哪个小动物?它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拓展:老师今天捡到了一把动物宿舍的钥匙,上面写着402室,你们说该还给谁?让学生给小动物宿舍编号,并说说自家的门牌号码。

【设计说明:通过拓展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

2. 书架图

谈话:拜访完了小动物,我们又来到了动物学校的图书室(出示书架图)

提问:你想看哪本书?这本书的位置在哪儿?

提问:你是怎样数第几层、第几本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3.电影院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确定位置,想一想,有哪些地方也要确定位置?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要找位置。(出示电影院场景图)

提问:你能帮助他们很快找到座位吗?

明确:找位置的时候,要先确定是第几排,再找第几号。

出示三张票:二排4号、二排5号、、二排6号这3张电影票的位置一定是坐在一起的吗?

(出示电影院场景图)提问:要想坐在一起,应选哪两张票?

提问:这两个电影院的座位排法有什么不同?找位置的方法一样吗?

4. 方格图

小组合作做一个游戏,比比哪个组合作得又快又好。

四、全课总结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各种方法确定位置,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比比谁最爱动脑筋。

要求:老师说一个位置,请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同学起立。

内容:第2组第2个;第一排第5个。

倒数第1排第1个;第1组第3个后面的一个;

雨说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80~81例1、“练一练”以及练习十五第1~5题。

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用运算律进行整数的简便计算,也已经有了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推广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就有可能联系实际问题,自觉地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推广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创设了需要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类推,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通过两种解法的比较,发现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照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体会简便计算的优越性,增强简算意识。

3.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的严谨性与系统性,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 激活旧知,引发质疑,准备知识迁移

1. 复习分数四则计算。

口算: ÷

×2

×

÷

+

(指名口算,重点交流÷、1÷、÷、+的计算方法)

【设计说明:分数四则计算是学习混合运算的知识基础,口算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基本的计算法则,为后续学习做知识和技能上的必要准备。同时,针对有学生在计算时套用法则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和交流不同算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算法,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又培养了简算意识,提高计算效率。】

2.引发质疑、猜想。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知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仅运算顺序相同,而且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也同样适用。猜想一下,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否也和它们相同呢?整数的运算律或运算性质是否也适用于分数运算呢?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让我们通过具体问题来验证。

【设计说明:当教师提出疑问之后,学生会很快根据经验做出有根据的猜想。“引发疑问——合理猜想——实例验证”,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应经历的基本过程,也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创设情境,引起讨论,自主建构新知

1.创设情境,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多媒体出示例1,学生读题、思考后写出算式,教师将两种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指名说两种算式的意思)

师:根据表示的意思,这两个算式各应按什么顺序计算?(同桌讨论、交流,指名口答)

师:这两个算式都含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它们都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现在我们能得出“分数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这个结论吗?

生:能。

师:祝贺你们验证了自己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的。

【设计说明: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在理解算式意思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引导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比较,使学生对运算顺序形成更具概括性的认识。】

2.自主类推,将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分数运算中。

(1)计算竞赛,体会简便计算的优越性。

师:在验证第二个猜想之前,我们来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怎么样?第一和第二两组与第三和第四两组各推一个代表板书两种算式的计算过程,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完成。(强调:要按照刚才说的运算顺序计算)

(2)顺势利导,体会整数运算律适用于分数运算。

师:同学们,这两个算式不同,计算过程也不同,但是结果相等。(教师在两个算式之间板书“=”)看到这个式子[(+)×18=×18+×18],你想到了整数乘法的哪个运算律?

【设计说明:两种解法的结果相同,不但相互印证解答正确,还为理解运算律创造了具体的背景。计算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简便计算的优越性,激发了学习运算律的欲望,增强了简算意识。】

(3)自觉应用,将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分数运算中。

师:整数乘法分配律适用于分数运算,那其他运算律或性质也适用于分数运算吗?

(多媒体出示:++

--

××

÷÷)

师:你想怎样算?(同桌讨论、交流算法,指名口答,出示简算过程,重点强调:第3小题既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又可以直接交叉约分;第4题既可以运用除法性质,又可以将除法转化成乘法,运用结合律简便计算)

师(小结):根据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我们发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可以运用整数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设计说明:有了将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小数运算的经验,无需逐一验证,学生就能自觉应用整数运算律进行分数运算。这一环节既是对整数运算律的推广,也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了解分数简便计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3.回顾小结,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