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竞争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苏南各市县正处于人均GDP从3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快速增长期”、“苏南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苏南地区今年将率先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当苏南各地正在开启香槟庆祝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时,却不得不面对太湖水危机的尴尬。然而环境污染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站在新一轮发展和转型期的苏南,要面对的还有更多深层次问题。
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苏南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又一次引领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这一模式在2003年达到巅峰。外向型经济为苏南带来飙升的数据和一系列极为诱人的光环,2003年以来,苏锡常地区所有的县(市)都进入全国百强县,其中前10强中苏南牢牢占据6席,2006年更达到7个,昆山连续两年荣登全国百强县之首。苏南成了全国百强县最集中的地方,其强大的竞争力可见一斑。但随之而来的是,关键经济指标的回落,快速发展的种种后遗症,以及诸多“成长的烦恼”。
面对传统竞争力的逐渐丧失,江苏省上下一度感到困惑和焦虑,苏南急于寻找转型的突破口,找到发展的新动力。从年初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到9月末的苏南工作会议,江苏省和苏南五市高层频频聚首,虽然会议主题各有侧重,但深层目标均直指――寻找苏南新竞争力。
“微笑曲线”背后的焦虑
在苏南地区的第一次发展热潮中,乡镇企业扮演了主角。当时间推进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乡镇企业的衰落和“苏南模式”终结,苏南又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下的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第二次发展热潮。在苏南第二阶段的发展中,外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2000年以来,苏南地区每年实际利用的外资总量占当年全国总额1/4左右,从1996-2006年,FDI总额近9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00多家落户苏南。一个昆山市,吸引的台资已占全国总额的12%以上,近6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上海市台资的总和。
大规模外资的进入为苏南第二次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苏南经济结构中,外资也占据了半壁江山。2003年,苏南招商引资额发展到了顶峰,这一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前所未有的133.75亿美元。拐点随之而来,2004年,苏南实际利用外资下降为92.04亿美元,台商投资出现负增长,下降幅度之大令苏南各地措手不及。
利用外资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回落,经济开始出现放缓迹象。此后,苏南各地虽然几经努力,但都未能恢复到2003年的利用外资水平,下降趋势已不可避免。
面对最重要的竞争力逐渐丧失,苏南各地的焦虑与困惑可想而知。
苏南地区在利用外资压力与日俱增的同时,“外资依赖症”明显暴露出来。2006年,苏南地区外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6.32%,外贸依存度超过100%。其中,苏州市外商投资在二产中的比重达到55.9%,无锡达到40.99%;苏州外资企业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90%,无锡达到72.5%。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之高,这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苏南经济发展表面上看很热闹,但实际从中得到的利益和主要经济指标是极不相称的。”江苏省发改委研究室主任顾卫东分析认为。现代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在苏南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较高,整个产业结构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总体处于利润和技术的低端环节。
同时,外资控制下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还可能出现“飞地效应”。虽然苏南吸引外资的规模和质量都在提升,已有超过百家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但是与这些企业在全球的规模相比,外商在苏南的投资量还很小,与本地产业的联系比较薄弱,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难以形成,经济发展后劲严重“打折”。随着苏南成本优势和土地价格、税收优惠等地方政策优势的丧失,外资随时会发生迁徙。一旦外资撤走,对苏南经济将造成严重的打击。
发展外向型经济犹如一把双刃剑,处在工业化后期的苏南,继续维持利用外资带来高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相当困难。转变和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对于苏南来说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
粗放式增长之痛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的全国首批6个国家生态城市中,苏南就占了4个。理论上说,苏南应该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却是环境保护先进城市,这让苏南人引以为豪,也令外界很多人迷惑不解。但随后的一场太湖水危机,颠覆了苏南发展模式和发展成果,彻底暴露了苏南粗放式经济发展的后遗症。这对于正在积极寻求新竞争力的苏南各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乡镇企业到外向型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苏南根深蒂固。”江苏省社科院专家顾松年分析认为。在苏南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是全国制造业比重最大的地区,其中,重化工业率在70%左右,而第三产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现代制造业比重很低。大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给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苏南是典型的“环境透支型”经济增长方式。
苏南与太湖相伴,因水而得利。然而太湖流域每年高达50多亿吨的废污水排放量,已大大超过太湖水体的承载力。据测算,若要达到水体自净功能的要求,至少要减少40%排污总量,水环境污染已影响苏南地区的用水安全。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曾对苏南的土壤进行测试,发现了100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正是外商在苏南各地投资建立的电子工厂。
“经济实力增强后,做到生态环境方面的治理和美化、绿化,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并不难,而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却绝非易事。”江苏省委党校关于“新苏南模式”的调研报告中分析认为,虽然近年来,苏南地区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但在人口众多、经济密度高、环境承载严重超负荷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的运行成本不仅会不断地上升,而且环境治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难好转”的困局。
快速的粗放式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水荒、地荒、电荒,甚至民工荒现象愈演愈烈,苏南正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能源瓶颈。特别是土地方面,多年来一直处于用地高峰期,苏南每年用于引进外资的土地就至少需要10万亩,而江苏省给苏南的土地指标仅够当年新批项目土地需求量的一半左右。目前,多数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国际通行的0.8亩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昔日江南鱼米之乡的美景,正在成为一种记忆。工业化、城市化的继续发展,已经面临着无地可批的窘境。2004年,发生在常州的“铁本事件”,土地违法是焦点之一。而铁本事件与今年5月份的太湖蓝藻危机,把苏南经济增长的弊端完整的暴露出来。
转变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三高一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制约苏南发展的“硬约束”,成了苏南第三次转型的首要任务,也是苏南构建新竞争力的最重要前提。
苏南外向型和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上的飞跃,但这种发展模式的成果也受到外界的质疑。批评最多的就是“经济上去了,环境污染了”和“只长骨头不长肉”,意为经济增长与人均收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相匹配。苏南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才1万多元人民币。而同等的人均GDP规模,上海人均收入2万多元人民币,即使在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重庆,城市人均收入也达到了8000元人民币。人们未能有效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
第三次转型探路
2004年初,在苏南转型已经揭幕的关键时刻,总书记视察苏南,首次对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全面系统的阐述。对于新苏南转型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正是新苏南创新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新苏南赢得新一轮竞争的关键所在。从2004年开始,苏南踏上了艰难的转型探索之旅。
在2004年初的江苏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正式提出“富民优先”的口号,富民工程成为苏南的首要工作,也是苏南转型迈出的第一步。然而,富民只是转型的目标之一。随后,江苏省委把“富民优先”扩充为“三优先”,即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2005年,在制定江苏省十一五规划时,又加上了“节约优先”,从而变为“四优先”。
面对苏南外向型经济竞争力减弱的趋势,江苏省委提出,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与此同时,苏南各地通过学习同处长三角的浙江省,开始不约而同地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从“四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到发展民营经济,苏南的发展理念和路径正在逐步转变。但是,苏南第三次转型之路并不轻松。
以苏南发展样板的昆山为例。2006年,昆山在苏南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的4大类25个指标的标准,经济指标上的优异数据让昆山又一次成为江苏各地学习的榜样。2006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昆山之路”。但对于新苏南转型来说,昆山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总量,数字上的飙升并不能掩盖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的事实。
2006年,昆山的外贸和外资依存度高达373%和94.1%;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1:67.9:31,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步履维艰,进展极为缓慢,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在第二产业中,最典型的是昆山一年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占全球总量的1/3,但没有一台电脑具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全部替外商加工组装,利润率极低;在内、外源经济比例结构上,2万多户民营企业注册资本仅为300多亿元,而5000多家外资企业却有180多亿美元注册资本,民营企业明显势单力薄。
虽然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但新苏南发展模式战略调整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苏南经济经过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前两轮发展,已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仅确保了固定资产更新换代的投资,而且使政府具有了较强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从而为第三轮苏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通信设备、计算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其总产值已居苏南制造业各行业的首位,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苏南科教资源较为丰富,科研力量提升很快,创业的综合环境优势也比较明显。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近几年的转型探索,苏南各地经济发展的理念,已经从量的增长向质的优化转变。同时,正在制定实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也为苏南第三次转型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 快递业; 竞争力; 新疆
中图分类号: F2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17-02
一、竞争力理论
企业竞争力内涵丰富,从不同角度存在多种不同的界定。如世界经济论坛1985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指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价格和质量优势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乔治.M.C.菲什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具有较竞争对手更强的获取、创造、应用知识的能力;以下定义最适合本文,即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与竞争力相联系的概念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平均的管理水平之上的,也就是大家都有的,你也必须有;第二是必须具有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谈到竞争力,使得你能更快地发展,超过同行的水平;第三是要有时间跨度,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例如5年以上。
商业大师普拉哈拉德教授和哈默尔教授(Prahalad C.K.and Hamel G.,1990)提出企业核心能力(也译成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创立了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理论,这一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企业的研究。目前,新疆快递企业间竞争激烈,导致很多企业陷入微利困境的情况下(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问题日益重要。
二、快递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虑到基础数据的可获取性及快递服务竞争力的核心影响因素,在具体比较分析中的直接竞争力只考虑了产品竞争力、价格竞争力及市场规模,支撑竞争力方面考虑了企业规模及技术优势等,具体指标选择如下:
(一)市场规模及增长
产品(服务)的市场规模及其增长可反映企业发展该业务的整体水平。一般而言,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企业市场规模大、产品系列多就可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综合实力。快递的市场规模指标可以用市场份额、年营业额及其增长、业务种类(产品种类)等指标来反映。
(二)规模及其现代化水平
快递服务的网络性特征决定了网络是企业提供快递服务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快递服务竞争能力的基础条件。企业要满足市场需求,不断为用户提供新的、多样化的服务,网络规模及其现代化是其依托和支撑。衡量快递服务网络规模及其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网络覆盖范围、网络的信息化程度及其覆盖率,包括查询系统、营业收寄等。
(三)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快递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决定着快递企业的产品差异性,因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快递是一种服务而非实物产品,时限和安全是快递服务价值的核心。因此,衡量快递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指标包含服务时限、服务的安全性、便利性、服务的舒适度、员工的服务态度及工作效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心理感受的优劣程度等。
(四)价格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产品(服务)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质量与价格,价格竞争也是最基本的竞争形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产品同质性强、差异化小的情况下,价格竞争更加重要。因此,价格因素在快递竞争力的评价中必不可少。
三、新疆快递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市场规模、网络规模及现代化水平等六项指标对各类快递企业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能清晰看出各类快递企业的具体排名。(表中,1表示排名第一,2表示排名第二,3,4依次类推)
(一)市场规模比较:国有大型快递公司>民营大中型快递公司>中外合资快递公司>小型民营企业
目前以中国邮政EMS、中铁快运和民航快递等组织的国有大型快递公司占有新疆快递市场70%的份额,占据绝对优势,随着新疆快递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新疆经济的大发展,必然会吸引更多国内外的大快递公司来抢占新疆的快递市场。因此国有大型快递公司要想继续保持其市场占有率就必须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网络规模及其现代化水平的比较
快递服务的网络性特征,决定了快递公司要实现其服务在某一区域的延伸,必须建立和完善在该区域内的网络。而用户对快递服务的需求不仅速度快,更希望掌握已寄出的文件或物品当前到达的地点。
网络覆盖规模比较:国有大型快递公司>民营大中型快递公司>中外合资快递公司>小型民营企业
网络现代化水平比较:中外合资快递公司>国有大型快递公司>民营大中型快递公司>小型民营企业
国有大型快递公司在网点设置上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跨国快递公司强大的国际物流网络及先进的信息化网络合一,融合了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形成了国际快件业务的竞争优势。新疆的国有大型快递公司虽然可以借助国际航空公司庞大的物流运输网络,但由于缺乏信息网络,形不成整合优势,导致其在国际快递业务领域竞争力下降。
(三)价格比较:小型民营企业>民营大中型快递公司>国有大型快递公司>中外合资快递公司
小型民营企业主要凭借它的价格优势在快递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国有大型快递公司中,邮政快递(基本资费为500克及以内起价20元,每增加500克,加收6元)比其他各公司(除中铁快运外)都有较大优势。而在国际快递业务的价格竞争中则处于劣势。
(四)服务速度比较:小型民营企业>民营大中型快递公司>中外合资快递公司>国有大型快递公司
民营快递企业速度优势的直接原因,在于其对快递业务的人员投入数量、投递频次要比EMS多,其投送点比较集中在市区。但目前像新疆邮政优化调整了特快邮件分拣封发体系,开办区内“次晨达”、“次日递”业务,有效地提升了速度。
(五)服务水平比较:民营大中型快递公司>中外合资快递公司>国有大型快递公司>小型民营企业
查询服务上,民营快递和外资快递服务水平相当,都实现了网络实时查询服务。民营快递企业和外资快递巨头采取“门到门”的服务方式,都能够免费上门取件送件;而国有大型快递公司小件快递业务不提供上门取件,如:EMS小件物品上门取件收费5元起,也不负责送件上门,如在学校,要到校收发室取件,麻烦且误时。
(六)政策协调能力:国有大型快递公司>民营大中型快递公司>小型民营企业>中外合资快递公司
国有大型快递公司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国家政策法规的保护。《邮政法》数易其稿,现在已到第八稿。《邮政法》第八稿第五条规定“150克以内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国务院令以外的除外”;第十六条规定“三种邮件属于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即信件、单件重量小于5千克的印刷品、单件重量小于10千克的包裹)邮件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以及“非邮政快递公司设置分支机构、并购要经过国家邮政监管机构批准”等条款。这些最让民营快递企业寝食难安,很多民营快递企业150克以下的信件寄递业务占到企业90%以上的业务份额。第八稿要是严格实施,国内民营快递企业将大批关门。
在应对国内政策中,民营快递公司相比外资快递巨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李征,郝静.对中国快递业现状及发展的研究[J].交通与运输, 2007(03).
在去年成本上升、药品价格下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23家国有医药重点企业盈利状况呈不断下滑趋势的情况下,地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3.62亿元。地奥为何能立于不败之地,秘密在哪里?李伯刚告诉记者:自主创新既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第一法宝。
记者:据了解地奥创业时非常艰辛,您那时是否想到一个“地奥心血康”能做成这么大的产业?
李伯刚(以下简称李):大概每一项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创造,都要经历一番艰难与阵痛。当初,我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6位科技人员,承担了中科院“六五”、“七五”重点科研课题――防治心血管疾病植物药“地奥心血康”,国家的拨款只有20几万元,我到外面去搞一些技术服务又拿回来20多万元,而国外研制一种新药要1亿-3亿美金。我们4个实验室,连台灯都只有一盏。但令人尴尬和难过的,还不是艰苦的科研条件,而是在1987年,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将高纯度的甾体皂苷以日产几百公斤至吨级量的大规模地推向工业化生产,以甾体皂苷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地奥心血康”成果也通过鉴定,荣获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后。那时,我做为课题组组长只想以技术转让让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造福人类,但当时社会和企业界对于科研成果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不了解,经过多方奔走,数家企业对这项我们辛辛苦苦花了7年心血的高科技成果不屑一顾。一家最大方的企业老板也只愿给20万元转让费。
联想到那时国外有很多科研成果形成了新产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对眼前的现状感到很难过,我们不能眼看这项有益于人类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当时我对研究所的领导表达,我要“下海”证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也会做实业。我想的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亲手把这项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要在无国家投资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理论!
1988年8月,我们靠着借来的50万元在成都科分院内图书馆一角开始了艰苦的创业。进入市场的地奥心血康迅速得到认可,1989年投产的当年产值就达244万元,第二年翻至1300万元……2005年销售收入达5.34亿元。地奥心血康被列为国家二类新药、国家基本药物、中药保护品种,销量居全国名优特新药类产品销量第1位,并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17年畅销不衰,已累计实现产值50多亿元,给国家和地方上交各种税费10多亿元。它还为我国创建了一门新兴的天然药物产业――薯蓣皂苷药物工业。
记者:我们了解到,目前在地奥年均数千万元的销售收入增长中,40%的总销售额来自新产品。现在地奥有哪些主要的自主研发产品?
李:促使地奥集团业绩高速增长,是源于地奥研究和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拥有国内一流的新药自主研发能力,地奥在先人一步中研制出了地奥心血康胶囊、脂必妥片(胶囊)、黄芪注射液、迈普新(胸腺肽α1)、替波定(胸腺五肽)、依倍(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依星(白细胞介素-11)、重组葡激酶、乳腺增生口服液、重组人干细胞因子等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目前已有12个新药问市,在研新药品种达30多个。
2005年地奥集团把自主创新摆在研发工作的首位,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申请发明专利20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这些发明专利将在3年~5年后转化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新药。4个原料药和5个制剂共9个新药获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特别是国家一类基因工程创新药物R-SAK葡激酶,世界公认其是目前最有效的心肌梗死抢救药。地奥集团承担的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四川省、成都市政府共同投资的中药现代化研究项目,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治疗脑血管疾病中药组份,并已申请了专利。该研究突破了传统中药有效成份不清楚、作用机理不明确的瓶颈。
强大的新药开发能力使地奥在优化产品结构方面的调控能力大大增强。地奥2004年的新旧产品产值比为1:1.1,2005年为1:1,今年新产品产值将超过核心产品“地奥心血康”。地奥目前的科研水平还获得了国外同行的认同。世界知名制药企业赛诺菲公司到中国考察后认为,地奥目前已是中国大陆实力最强的药物科研及中试生产基地之一。
记者:地奥心血康近6亿元的年销售额占据了贵公司总销售额的很重要一块,人们非常担心地奥的产品后劲。您是如何解决这个发展瓶颈的?
李:任何一个产品都存在一个更新换代的过程,我们不认为地奥心血康可以吃一百年。除了在心血管治疗领域推出疗效显著的新药,免疫增强领域将是我们的一个市场重点。现代医学证实,人体中90%的疾病都与免疫紊乱有关,免疫力的不足是隐藏在一系列疾病和症状后的真正主谋。地奥自主研制的提高免疫功能、抗乙型肝炎的国家级新药迈普新(胸腺肽α1),该产品一问世即在2003年防治非典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销售收入已达1.28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达1.47亿元。由于该产品肽链较长,合成难度较高,我们攻克了替代进口设备的全新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地奥集团成为了全世界最大规模胸腺肽生产基地。
另外,地奥在做远景规划时,基于我们是一个科研力量突出的制药企业,也把保健品、化妆品放了进去。我们把OTC、保健品、化妆品划为一块,处方药划为一块,这两块期望在未来平分秋色。
记者:地奥如何形成这么具有优势的自主研发能力?
李:地奥面向市场搞科研,已逐步形成了以规模大、研发水平高、科技成果多和科研市场化为基本特点的“大科研”格局。 在新药研发立项上,地奥以专家评定替代部门审批,有效地避免了科研院所可能出现的低水平重复研究。比如一种新药能否立项,必须由地奥评定小组从两方面论证:一是学术水平,即新药一定是国内同行、甚至是国外同行短期内开发不出来的;二是经济指标。新药研究一旦通过论证立项,科研经费就会得到充分保证。地奥不以论文的多少来评价科研,而以经济效益作为科研成果的唯一评价标准。由于在创新技术奖励上,将奖励与效益紧密挂钩的特殊政策,大大提高了研究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也促使研究人员全流程关注专利申请。所以,地奥每年都能研制出数种新药,大多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含金量很高的产品。目前,除了地奥心血康胶囊外,脂必妥片(胶囊)、黄芪注射液、迈普新(胸腺肽α1)3个产品的年销售额都分别超过了1亿元。
记者:我们注意到,医药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不仅是技术含量,还包含了消费者对这个企业品质的保证和优秀文化的认同。你们是怎样做到这点的?
李:市场竞争除了是技术实力竞争之外,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特别是药品,更是如此。只有优质产品,才能赢得用户,拥有市场。因此,地奥在建立质量保证机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中花了大力气:一是建立了责、利明确的质量责任制,实行质量否决权运作。每月考核质量,并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全额浮动。二是建立三级质量监督网络,加强了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三是按照GMP认证的要求,建立全套标准管理系统,从物料采购到成品销售全过程的每一项工作以及每一个操作都有管理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了“一切行为有规范,一切行为有监控,一切行为有记录。”实行了“零缺陷生产”,把工作生产中可能出现的缺点和错误降低到零,使地奥产品的一次合格率和历年抽检合格率均为100%。
地奥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务实、创新、诚信、奉献”,这是地奥人的思想基础、行为准则。也是地奥持续发展、实现宏伟目标的灵魂。务实精神是地奥立业之根本,是创新的起跑线;创新精神引导我们不断去培育和提高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竞争实力,而诚信、奉献精神是让地奥现实的生产力真正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
一、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管理创新是经济学家约瑟夫q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的,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经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电力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面临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电力需求及电力生产新技术的变化。在当前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中,电力企业所面对的消费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加快电力企业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是当前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与重点。
二、目前电力企业管理的现状
1.管理模式滞后
由于历史的原因,电力企业的管理层面的创新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的创新思想不够,管理观念落后,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的调理,缺乏市场紧急下的竞争意识,没有品牌的培养意识,员工的激励制度不完善。
2.信息化管理制度落后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各行各业,企业的管理也逐渐的引进信息化的管理,电力企业如今的管理模式对于信息化的管理制度认识不够。而在推广了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也存在着诸多的应用问题,比如缺乏对于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系统性规划,没有建立相关的资源共享平台等。我国的电力企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部门都做过一系列的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这些系统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没有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系统,无法做到信息分享资源共享,信息化的系统不能发挥全部的效果,对于企业的管理策略没有很大的作用。电力企业内部现有的信息化内有统一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完全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信息化组织的建设是相对滞后的,与信息时代的发展脱节。长久以来,信息部门在电力企业的内部没有专门的机构配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3.企业综合管理系统缺乏综合效益
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要求稳定、可靠和安全,生产自动化在电力企业的运用中很广泛,但是,企业的管理系统却没有如生产过程那样完善,管理系统的效果也不明显。目前电力企业的生产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没有足够的完善,没有通过两者的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信息化的时代,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以及平台共享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是电力企业内部却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综合管理。数据的规划与整合,如今是一个企业开发部门必备的信息数据分享措施,对于这一部分制度的缺乏,导致数据的冗余和二意性,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做到对于相关信息的实时沟通交流,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思路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电力企业应首先明确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应对现行管理体制、方法等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引入评测评价机制,并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能力,提高对电力企业基础情况的掌握,提高电力企业对问题及不足的调研。在评测评价机制引入中,电力企业应建立长效评测评价系统,通过评测评价机制的长期性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电力企业管理体系,实现电力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根据这一需求,电力企业应设置专职结构,聘请具有专业管理能力并了解电力企各分项管理工作的人才,实现实时、长效的管理评测评价,促进电力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
2、实现人、财、物集约化管理。
增强对人力、财务、物资的管控能力,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窥避经营风险,建立完善基础信息,启用了 ERP软件系统,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全系统 EPP 软件的全面上线。
3、狠抓基础管理,提高营销业务水平。
实现了国网公司“SG186 工程”营销业务工作系统上线,通过软件信息系统规范用电业务流程,建立健全用电业务会签、审批制度,加强了电费抄核收工作,使用电业务各流程环环相扣、责任落实、管理有序。
4、细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改制后的供电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生产安全全员保证金制度;严格执行到岗到位制度和现场巡查制度,强化了现场管理制度的执行和标准化作业管理力度。
5、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科学的管理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建立现代管理理念是维护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电力企业实现创新管理的途径,首先要改变自己陈旧的管理理念,探究适合市场经济形势下的现代管理理念,注重市场变化对企业决策的影响。电力企业结合自身的特色,实行精细化管理,知本管理,追求长远化的利益,竞争模式向柔和的合作式竞争转变。
6、注重技术创新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忽视技术创新的力量,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之本。电力企业也应该重视技术创新的力量,及时将新型的技术与自身的管理制度融合,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信息管理,加快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积极进行适应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改造,注重对于设备更新的物质投入。在电力企业内部逐步建立系统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三、结语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第一要素,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针对当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需求,电力企业应首先加强对全员的培训与培养,不断提高电力企业员工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为促 进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完善奠定基础。同时,积极发挥各岗位员工的经验优势,开展意见与建议征集活动。通过员工一线经验的积累及专业知识的运用,了解各岗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及改 进措施。通过全员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及执行。同时,全员创新意识还能够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性,以多角度、多内容的创新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翔.浅论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J].现代企业教育,2012,(23):237.
[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新产品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093―03
[作者简介]马卫国,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王欢,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湖北武汉430071)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国内外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国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述
哈默与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麦肯锡公司定义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竞争力是群体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理查德・朗克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能、知识和技术的整合”。巴屯是从知识的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拉法和佐罗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2.国内学者也有自己的理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陈佳贵研究员(2002)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白津夫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具的支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另外,我国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张瑞敏认为,“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
3.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无论何种观点的核心竞争力都包括了技术能力,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1.费里拉(J.Friar)认为,技术是指一种创造出可再现性方法或手段的能力,这些方法或手段能导致产品、工艺过程和服务的改进。
2.创新的概念是熊比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来并阐述的。1939年在《商业周期》一书中他又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其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有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也有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但并未直接给定技术创新的定义。
3.索洛对技术创新理论重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于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比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实现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新思想的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即所谓的“两步论”。弗里曼(C.Ferrnena)是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1982年他在《工业创新经济学》的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R.Muese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几十年来有关技术创新定义的观点和表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缪尔塞重新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
4.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对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解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是较早从事技术创新研究的单位之一,在傅家骥教授的领导下,其有关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傅家骥在其主编的《技术创新学》中,给技术创新下了这样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建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的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生产,获得新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来源和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吴贵生教授在他的《技术创新管理》中认为,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
三、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决定因素。劳动、资本与技术是企业进行生产的三个基本投入要素。企业生产是在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之下进行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时期,劳动、资本和技术在投入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在科技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在推行技术创新战略,拼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企业竞争的范围更深、更广,节奏更快。企业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技术创新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多样化,要求企业提供一些性能更好、品种多样,能与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相适应的新产品。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满足用户要求的新产品,方能立足于市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可见,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与需要。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进行技术积累,核心竞争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四、技术创新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功能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技术创新越来越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们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与意义来进行分析研究。
1.企业技术创新的催化效应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对于企业内部涌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外部环境中的技术扰动,企业具有一种很强的自催化功能。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一个企业内部的迅速扩散,成为核心技
术,或者成为企业新的核心业务,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己的新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企业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收益。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寿命”比具体的产品和服务都长,技术创新能力构建起来的核心竞争力比具体产品的生产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2.企业技术创新的低成本扩散与收益放大效应
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技术扩散是实现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性、增加创新收益的主要手段。在企业经营中,由技术创新成果构建成的新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或产业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技术扩散产生“收益倍放”效应。如佳能(canon)公司将微电子、激光、精密仪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和扩散到照像机、摄像机、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激光打印机、图像扫描仪、细胞分析仪等产品中。可以使同一技术同时在不同的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当然,通常企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收益放大效应主要源于企业多元化经营、国际化经营与纵向一体化生产体系,其实质在于企业内部资源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化配置,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3.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整体实力的效应
由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即更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追求的不仅是如何在当前的市场做得更好,而是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如摩托罗拉(Motorolar)公司建立在其无线电通讯技术专长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使其在核心业务交换机等通讯产品市场上享有持久的优势地位,在BP机、移动电话和无线移动通讯装置的产品领域也遥遥领先。由此可见,用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特性和进入壁垒。
五、运用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世界新经济浪潮兴起,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各国为了在激烈的国际技术和商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竞相调整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投入、扩大应用领域,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从以下以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和提高:
1.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关键技术
根据我国技术比较优势、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要,重点选择一批具有战略制高点意义的高新技术项目,适时组织实施具有全局意义的创新型战略工程,选择独立开发、自主发展,通过系统集成,相互融合,探索新的技术路线,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培育和改进企业核心技术。对传统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源,实现突破;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对已取得突破和可望取得突破的关键技术,及时加强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为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和产业。
2.要开发和利用好内外两种科技资源,内外结合,加强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企业技术自主开发与加入国际分工体系相结合,另外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注重技术引进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加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改良、创新。对技术引进,以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为目标,调整结构,转变方式,营造竞争环境,完善引进机制,强化消化、吸收、创新。将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作为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外资,进入相应的生产环节,融入国际分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一些企业参与国内外技术战略联盟。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
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型企业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聚集技术力量,促进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强优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机构,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或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促进国家重点企业本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调整和改进我国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和保护企业间的合理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使产业组织政策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系统整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