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传统医药日

世界传统医药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传统医药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传统医药日

世界传统医药日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 ;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 384家,产值1 234. 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 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  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  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世界传统医药日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TRIPS协议把中国推到了放开传统医药保护限制和平衡本土企业利益的两难境地。然而,管理实践中,中国一直洛守着对传统医药专利的限制性保护原则。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新修订的《专利法》中,包括提高专利门槛、扩大专利许可、防止滥用、懈怠使用等,而且贯穿在中国医药管理制度的细节和始终等。如何在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下,创建自主创新的传统医药强国,是中国传统医药界和知识产权法学界共同关注的发展问题。可以预见,中国的医药专利的限制性规定理应越来越少,应该在传统医药专利保护与限制的动态平衡行为中,通过专利法及其相关规定的不断完善,持久性地维护中国在传统医药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及医药专利技术进出口方面的重大利益。

深究传统医药专利保护制度在中国合理性的意义已经不大,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承认医药专利保护的必要性,包括中国。中国医药市场对专利制度已经予以了初步接受,尤其是在乌拉圭回合达成TRIPS后,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专利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现有医药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尚趋于保守,限制性条件颇多。中国如何在公平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创建传统医药强国,不但是中国国内传统医药界和知识产权界的研究任务,更是世界同仁共同关注的时代议题。

众所周知,美国为了保护本土医药企业的自主利益,专门成立了一个药品制造协会,其雇员I/3都是律师,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纠纷,协会便代表企业出面打官司。现在,中国国内6 000多家传统医药企业没有一个自立性的民间组织来提供必要的商业技术信息和法律帮助。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已经出台的《专利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国家医药管理局专利管理办法》、《传统医药专利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现行规定,的确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或细化。

1中国新《专利法》中对医药的限制性保护

最新修订的《专利法》中,对医药专利予以保护的同时,提高了专利授予的门槛,扩大了专利强制许可的可能胜,对专利权滥用首次提出了限制。

1.1有关绝对标准问题

在新修订的《专利法》中,授予专利权的标准从相对标准转变为绝对标准。修改前,只要具有相对新颖性就可以授予专利。所谓相对新颖性,就是在国内没有率先使用过,同时又没有在任何地方找到文献记载的创新成果就具有新颖性。但是这次修改《专利法》采取了绝对新颖性,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在先使用,即使在中国没有人在先使用。

这一规则改变的指向很明显,一些跨国医药公司的独特技术工艺能否在中国被授予专利,将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甚至,即使一项技术在中国之外的某国已经获得医药专利资格,在中国仍旧可能面临专利失效的问题。因为,很可能在专利授予国和中国之外的第三国,有专家有资格对这项专利的新颖性说“不”。换言之,过去,新颖性标准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在中国国境之内,但这一次,地域上的适用性将扩展至全世界。

在对国外专利技术加大审查力度的同时,中国本国企业必将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不言而喻的。

客观上,该重大修订未必是中国在作人世后的“回调”。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在进行《实体专利法条约》(SPLT)的制定工作,协调各国专利法中关于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标准。经过几年的协商,在现阶段首先将协调集中在现有技术的定义、新颖性标准、创造性标准、新颖性宽限期、遗传资源来源的披露、充分公开要求这六项议题上的意向已经逐渐形成。

从立法历程上看,中国专利制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混合型的新颖性标准,也就是对出版物类型的现有技术采用绝对标准,即专利申请日之前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公开出版物均构成影响新颖性的现有技术;而对公知公用类型的现有技术采用相对标准,即专利申请日之前仅仅只有在中国发生的公知公用行为才构成影响新颖性的现有技术。现在,专利法国际协调的趋势是对两种类型的现有技术均采用绝对新颖性标准。正因为如此,有必要考虑是否改变中国专利法关于新颖性标准表达方式的问题。

1.2有关公共健康问题

国际上,公共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在专利生物医药保护制度方面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中国2007年正式批准加入关于修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议定,并在专利法修改第六章专利强制许可中,专门把世贸组织规则的一些变化落实到具体条款中,为病人能够获取药品提供保障。

1.3有关防止专利权滥用的问题

中国正在把专利法的核心价值定位在鼓励和保护创新,这也是当下专利立法的一个根本宗旨和目的。确实,近年来,包括医药业在内的跨国企业滥用专利权的争议在中国竞争市场愈演愈烈,部分中国国内企业的实际利益受到了重创。因此,在这次修改的过程中,要求对滥用专利权的行为加以规制的国内呼声颇高。

这次修改有些条文也体现了这个呼声。比如,增加了“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规定,这样就防止有的高科技企业出于不正当竞争的目的,将现有的技术申请专利,然后用以打击竞争对手的行为,也就是,专利保护期届满,进人现有技术领域的方案又被变造为中国发明专利。

比较起来,国外企业在美国本土的类似做法已经遭到美国专利制度的公开抵制;但在中国,这种行为一度悄然进行,蒙蔽了专利审查员,而且已经有大量类似专利被授权。

1.4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的期限必须在3年内

专利法新增加了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的两种情形:①专利权人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3年,且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4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其专利的;②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的行为被依法认定为垄断行为,为消除或者减少该行为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的。

1.5不知道不承担原则的实施

中国新专利法实施后,在中国市场上,如果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医药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2《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的限制性保护

突出的,不侵权声明和非专利人提前申请专利的权利,都是对专利人的严格限制。

譬如:第18条强调了不侵权声明的要求,“申请人应当对其申请注册的药物或者使用的处方、工艺、用途等,提供申请人或者他人在中国的专利及其权属状态的说明;他人在中国存在专利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声明。对申请人提交的说明或者声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行政机关网站予以公示。”

又如,第19条给予了非专利人提前申请专利的权利,“对他人已获得中国专利权的药品,申请人可以在该药品专利期届满前2年内提出注册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本办法予以审查,符合规定的,在专利期满后核发药品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注册证》或者《医药产品注册证》。”

3《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中的限制性保护

《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明确了对传染类药品的中国定义及强制许可条件。

例如,第2条对传染类药品进行了定义:“本办法所称传染病,是指导致公共健康问题的艾滋病、肺结核、疟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其它传染病。本办法所称药品,是指在医药领域用于治疗本条第一款所述传染病的任何专利产品或者通过专利方法制造的产品,包括制造前述产品所需的有效成分和使用前述产品所需的诊断试剂。”

又如,第五条提出了强制许可条件,即治疗某种传染病的药品在中国被授予专利权,中国不具有生产该药品的能力或者生产能力不足的,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强制许可,允许被许可人进口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利用总理事会决议确定的制度为中国解决公共健康问题而制造的该种药品。

4《国家医药管理局专利管理办法》对医药管理结构的限制

与上述规定略有出人的,同年《传统医药专利管理办法》由另一个部委颁布出台。区别于前者的,后者专门对中国中药的专利许可和专利保护提出了特别规定,对中药给予了完全性的保护。例如,第14条要求持有专利的传统医药企事业单位,必须组织专利实施;本单位无实施条件的,要及时许可他人实施。再如,第17条提出了中药职务发明不得专利前参加交流活动。“凡要申请专利的传统医药职务发明,在提出专利申请前,研究人员不得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展览;专利申请在中国专利局专利公告前,研究人员对发明研究的整体过程及技术应严格保密。”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该《意见》的内容包括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胜和紧迫性、发展传统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传统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传统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民族医药发展、繁荣发展传统医药文化、推动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和完善传统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等10部分。在强传统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中,提出要完善传统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制订传统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传统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意见》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遵循传统医药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传统医药特点,要求各级政府逐步增加投人,大力扶持传统医药事业发展。中药产业迎来了一个重大发展契机,逐步完善的传统医药专利审查标准会更有利于国内企业,这将极大提高传统医药在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力。《意见》的出台,是传统医药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衍生问题是,如何认定对传统医药特别保护的合理限度。

世界传统医药日范文第3篇

古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良医与良相同论,说明中医在古代得到老百姓较高的认同。不仅如此,传统中医文化在当代社会也有较高的认同度和较大的影响力。在港澳台地区,中医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如在香港,香港东华三院的综合性医院内设立有优质中医药中心,为香港民众提供优质中医服务。香港博爱医院致力于推动中医服务发展,与医院管理局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建立2所全新中医临床教研中心,自资开办了5间综合专科诊所及10部流动医疗车,积极组织各种中医养生展、中医义诊活动等,服务覆盖港九新界各区,深受香港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信赖。孔宪绍博士伉俪的中医药博物馆作为香港首家中医药专题博物馆,通过展示与香港中医药有关的内容丰富的文物、图片、实物等,介绍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澳门自回归后,其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机构正逐步建立、完善,为保障居民健康发挥重要作用。由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主办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澳门中心”挂牌揭幕仪式于2007年6月在澳门举行。该中心充分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实力、人才与知识优势,结合澳门优越的国际平台,建立达到国际水平的中医药研究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培训国际型的中医药科研和管理人才,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使用中医药的历史比港澳地区还要长。台湾的“中国医药学院”1966年就设立了中医学系,至今已有毕业生3000余人。近几年,台湾与大陆在中医药方面的交往更加密切,如2007年签订了“海峡中医药合作发展中心”合作意向书,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同样,传统中医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很广泛。早在唐代,《伤寒杂病论》就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日本尊其为“东洋医学的宝典”,并形成了“汉方医学”。

朝鲜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韩医学”,英译本《伤寒杂病论》译者认为其可与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欧几里德原理在几何学中的地位相媲美。到了近现代,由于华侨对中药的需求,海外中药市场兴旺。在抗战前,药材占我国出口的第二位,仅次于蚕丝。1973年4月,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首次取得合法地位,美国第一个《中医法》在内华达州诞生,美国现在中医诊所约有5000个。在英国,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经常使用中医药,每年在中医等传统医疗方面的消费开支达1.3亿英镑。2008年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主要学习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在德国,有四到五万人从事中医工作而且还不是华人,德国慕尼黑大学成立了中医理论研究所。东南亚国家如泰国于2009年由泰国国王正式签发了中医立法文件,泰国卫生部把中医药列入疾病治疗辅助医科,并列入《国家从医条例》。东欧国家如捷克,有以针灸和推拿为主的中医药服务,在捷克行医的人员几乎都来自中国,2009年该国有10万人曾经接受过中医药方面的服务。中东国家的伊朗也与中国建立了中医方面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医药文化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学习中医文化。

传统中医文化在文化统战中的作用

文化统战工作应基于大文化、大统战理念,着力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大众文化的社会感化功能,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络功能[1]。传统中医文化恰恰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能增强海内外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传统中医文化的引导作用传统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了儒、道、佛文化的精华,“医乃仁术”,这个“仁”就是儒家的“仁”。孔子把“仁”作为人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如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礼记•中庸》有“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是人的本质,国家君王要“施仁政”,所有人都要有“仁爱之心”。这种仁爱的思想为大众所普遍接受,能引导人们避恶向善、讲究礼仪,与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理是一样的。中医倡导“天人合一”的医学价值观,如《灵枢•邪客》说的“人与天地相应也”,与道家倡导的“道法”是一样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要人们善待万物种类,尊重生命,对人宽容友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变化运动规律,反映了道教中和谐、平等的思想,所以《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中医很讲究一个“和”字,如《黄帝内经》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己身心的和谐。在中医看来,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人体与外部环境也是一个整邓翠荣:弘扬传统中医文化,推动文化统战工作开展体。人体内部的各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联系,与我们现在倡导的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合的。如《素问•宝命个形论篇》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唯人为贵。”《灵枢•玉版篇》也说:“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认为人在天地间最为尊贵,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一样的。中医的人文精髓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对人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引导作用,也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写照。

(二)传统中医文化的凝聚作用传统中医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学为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繁衍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已深深植根于老百姓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之中,并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包容、发展、创新,也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所接受。中医理论形成于秦汉时期,汉以后的中医融合了儒、道、佛的精华,从儒家那里接受了伦理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医德规范,从道家那里接受了养生思想。同时中医也对儒家、道家乃至佛家产生影响,从而成就了儒医、道医和佛医。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医在不同朝代又融合了匈奴、女真、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荔枝核、檀香等,渐为中原医家所采用,中医也被一些少数民族接受并融合形成了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维医、蒙医、藏医等。中医并不排斥外来医学,如在西医传入我国后,清朝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撰写了《医林改错》,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和治疗体系。古人云“有容乃大”,中医文化正是因为它的巨大包容性和融合力,使它历经不同文化的冲击而保存下来,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和满族统治的清朝时期,中医仍为主流医学。在元代,伏羲、神农、黄帝“三皇”成为医学祖神,供奉于三皇庙,由医家专司祭祀。清朝由政府命令编纂的《医宗金鉴》是对18世纪以前的历代中医书籍进行校订、编辑而成,包括医学理论、方剂、针灸等内容,是清朝太医院医学生的教科书。现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中医热”,其影响逐渐深远,也证明了传统中医强大的生命力,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对中华儿女具有极强的凝聚力。中医文化也在长期的融合中因民族的认同而一代代传承下来,这种文化认同表现在许多人移民到了国外,仍然信赖中医,在生病时仍想到中医,并把中医的一些治疗方法带到国外,服务于广大同胞,也服务于所在国的人们。他们对中医文化的归属和认同,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和认同,由此可见,中医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p#分页标题#e#

(三)传统中医文化的认同作用传统中医来自民间,古有神农氏尝百草而著《神农本草经》之说,明代李时珍遍采草药而著《本草纲目》之实。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大众。中医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符合大众的文化传统,它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风俗习惯当中。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知道“春捂秋冻”,“火烤三伏,护头护肚”“,冬吃萝卜夏吃姜,暑天喝些绿豆汤”,“三月三荠菜当灵丹”,“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这些疗效确切,又蕴含着中医养生道理的习俗,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为人们所乐于接受,自然得到高度认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全球也兴起了崇尚天然、回归自然、绿色环保的热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正符合这种社会需求,《内经》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说高明的医生在病人还未表现出病症时就能判断出病人的情况而提前用药,阻止疾病的发生,或生病后根据病人情况,预见到他可能加重的方面提前用药,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这正是现代医学理念开始倡导的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的转变。同时因为中药大都是以植物、动物等为原料,污染少,副作用小,而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创伤小,效果好,所以吸引越来越多的百姓主动寻求中医,改善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现在港、澳、台地区也重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治未病”疗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筹划的“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先后于2007年、2008年在香港和澳门地区举办,并取得圆满成功,让港澳地区的民众体验了中医药文化的无穷魅力,也享受到中医药服务带来的健康快乐。由于中医文化的吸引,使海内外同胞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加深了对祖国的认同。

(四)传统中医文化的联络作用中医学产生于中国民间,它具有很明显的地域色彩,又历经变迁,与不同地缘的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包容宽广的文化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如饮食习惯、民居服饰、民间信仰等都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中医文化却没有太大的地域差异,如中医的诊病方法、中药的煎煮方法、针灸的穴位等。同时,中医文化在一些传统民俗节日中也有体现,如中国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以外,不少地方的百姓还悬艾叶、菖蒲,认为其有避邪驱瘴的功效,这是有一定中医理论根据的。艾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叶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脾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此外,一些地方的老百姓还佩香囊,因为香囊内的朱砂、雄黄、香药等有芳香醒神、驱毒辟虫的功效,含避邪驱瘟之意,现已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还盛行饮雄黄酒,在小孩身上抹雄黄的风俗,中医认为雄黄有避虫毒的功效。江浙地区有浴兰汤风俗,据《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这一风俗后来又有一些改变,主要是药物的改变,如菖蒲、艾叶、紫苏、桃叶等,选一种或数种混合煎水洗浴。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农历五月五日接近夏至,这一时期,蚊虫、病菌等开始繁衍孳生,加之季节更替,气候变化大,人体容易不适应而生病,这些药物均是芳香药,能芳香开窍、提神醒脑、避免蚊虫叮咬。所以这些习俗能流传至今。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无论是港澳台同胞还是海外华侨华人,到端午节时,想到的仍是屈原、吃粽子、悬艾叶、挂菖蒲。可见传统中医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民俗中,将所有的中华儿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以传统中医文化推动文化统战工作开展

传统中医文化因其所蕴含的仁爱、和谐、包容等深刻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当前,应大力弘扬传统中医文化,以中医文化为纽带,推动文化统战工作开展,不断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大力开展对中医学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认同中医学是传统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拥有5000多年历史、独立于西医之外、被国外誉为“绿色医学”的医学,其命运却历经坎坷。近代的北洋政府和政府曾提出“废除中医”的论调,后在中医界人士的努力争取下,避免了被取缔的命运。前些年,国内一些所谓的知名学者公开说“中医是伪科学”,又开始了一轮“中医的存废之争”。这一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为什么却屡遭一些人的质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它的重视和宣传不够。近年,国家加强了中医的科普宣传,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组织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应当看到,对中医学的宣传,仅仅依靠每年一次的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是不够的。因此,应当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协同卫生、教育、科技等部门大力开展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宣传。在对内宣传方面,可将中医药的宣传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中,比如引导和鼓励在社区开展中医药服务;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广泛宣传中医药知识,积极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文化价值、历史贡献和发展成就,着力宣传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宣传中医药行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宣传介绍本地区的中医药特色文化和中医药工作亮点;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作用,及时准确收集、整理本地区有关中医药的工作动态和新闻信息,介绍和宣传名老中医、中医药特色专科、中医药保健知识。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相信中医,支持中医。在对外宣传方面,可结合中医中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来开展。目前我国只有中医的针灸进入“世遗”,而中医还包括有中医诊法、中医理论、中药炮制、制剂方法、中医药文化等,这些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由全人类共享,使中医药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人类健康作出的贡献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因此,积极做好“申遗”工作,使“申遗”过程也成为向全世界传播、宣传中医文化的过程。通过对外宣传,促进中医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服务。

世界传统医药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药 国际市场 营销环境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中药日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大势所趋,如今的中国已经站在振兴传统中医药、使之真正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风口浪尖上。本文就中药国际市场营销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对中药国际市场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作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人口

《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目前,世界人口总数69.09亿,其中只有12.37亿人生活在较发达地区。人口过亿的国家除中国外依次是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和墨西哥。其中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中药的有利条件,据调查显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对于传统医学的慢疗即养的方法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12.5%,2050年预计达到20.7%,其中8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800多万,是1995年的将近两倍。在日本,日本人口现状可概括为“超老”。日本是一个长寿国,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19.24%,目前还在呈上升趋势,预计2050年65岁老年人人口将上升至33.7%。日本是发达国家中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经济

中药作为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保证医药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前提,但作为特殊的消费类行业,刚性的需求原则以及明显的弱周期性特点决定了医药行业对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因此行业受国内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对比2010年4%到5%的增长,2011年全球药品市场增长5%到7%,达8,800亿美元;2010-2014 年,新兴医药市场预计将以14%到17%的速度增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

从中医药宏观经济环境来说,其行业投资稳步增长、市场需求逐步扩大。但由于诸多因素引起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中药行业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

三、自然环境

植物药是世界药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国的地形地貌差别和气候条件不同,各国植物药的资源分布不平衡。现主要叙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植物药分布及其概况。

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东亚的突出自然特征。日本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植物种类较多,分布有植物药1000多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目前日本使用的生药75%来自国外,主要来自中国。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半部,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西部和沿海以平原为主,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韩国有植物药500种。泰国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主产热带植物药,有植物药1500余种,资源丰富,使用的植物药1/3位地产,1/3由中国进口。印尼地跨赤道,森林覆盖面积约为74%,有植物药7000多种,有无尽的天角药物资源。

欧洲的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内,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平均地势低,以平原为主,欧洲的药用植物大部分为温带和寒温带植物,约有1500种。非洲西北大部分在海拔500m以下,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赤道附近终年湿热,多为雨林,南北回归线一带多为沙漠,沙漠和雨林之间是广阔的热带草原,多样的地形决定了非洲植物种多样丰富,药用植物2500-3000种。北美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自然资源丰富,约有植物药1000种。传统医药文明历史悠久,药物资源极其丰富,应用的药用植物有5000多种,仅墨西哥就有约3000种。

近年来我国中药在国际上竞争力下降,其原因是世界各国对植物药进行深入研究,而我国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严重,导致药品质量下降,因此我国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技术

科学技术是各企业把自然资源转变为适合人类需要的产物的最简单的手段,是人类的第一生产力。既然作为营销手段的一部分,科学技术不但直接影响各医药企业内部的经营和生产,并且同时和其他环境因素互相依赖和生存,共同作用,特别是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现在我在此对一些医药界新技术对国际医药营销的宏观影响做出调研。

新技术革命,不但给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不断造就机会,而且带来新的威胁。如果各企业不及时的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可能被医药市场淘汰。各医药企业必须注意了解新技术,掌握和学习对医药营销行业直接产生影响的新技术,用好新技术这种“催化剂”,生产出更多疗效更好的新药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政策法规

中医药想要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要攻破贸易壁垒,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得到法律的保护,坚决执行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原产地领域产品保护策略,促进道地药材的国际出口。

(1)美国出台了《植物药在美国上市批准法》和《关于植物药品研究指南》。2004年4月,美国政府正在放宽对中药进口的限制,近期专门出台了《植物药在美上市批准法》和《关于植物药品研究指南》开始接受有复方制剂的植物作为研究药物,我国批准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已通过美国FDA的新药临床研究的预审。

(2)欧盟、美国、日韩等国家纷纷采取c-GMP规范标准。根据国家食品药监局《关于推进中药饮片等类别药品监督实施GMP工作的通知》,即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质量管理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一律不允许生产。欧盟、美国要求对所有进口原料药、食品补充剂实行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实施c-GMP规范。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也都纷纷要求进口原料药达到GMP规范。2008年还分别就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二氧化硫残留等制定了新的检测标准。门槛正在抬高,原先一些非药品和非食品身份出口的中成药受到了限制。

(3)“传统医学规划署”的设立。近20年来,世界卫生贸易组织(WHO)给予传统医学高度重视,WHO专门设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在世界各地设立了27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15个亚洲的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相关。

(4)《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自2005年1月12日起生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绝对禁止在一般医药用途的贸易中使用虎骨、豹骨、玳瑁、广木香、麝香、犀角,熊胆等。该公约还禁止野生的穿生甲,羚羊角、天麻、芦荟、小口莲、西洋参,只允许人工饲养或栽培品种使用。

六、社会文化环境

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一直以来是中药面向世界走进国际市场最难攻破的壁垒之一。社会文化主要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的总和。下面将从这几个国际市场或代表性国家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水平

大体上可将东南亚国家不平衡的教育水平从高到低分为3个层次,跨国教育成为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发展趋势。日韩市场的代表国家日本每年有超过90%的学生会进入高等学校就读,近年来也不断重视与发展汉语教学教育。居于西方国家之首的美国教育发展水平很高,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语言

东南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语言的多样性。据研究,该地区各国拥有语言的现状分别是:印尼最多;马来群岛、缅甸、菲律宾居其次;其他国家较少。日本语言单一;阿拉伯人只讲阿拉伯语;在美国国据2008年统计约99.6%的五岁以上人口在家只说英语,大家一般用英语进行交流。

(三)价值观念

东南亚国家大多采取保守的态度接受外来事物,在确保不会对本国的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地接触外来事物,人们缺少了解外来事物的主动性[7]。日本强调人与自然融合、人与社会和谐及对外来文明尊崇、趋同的心态意识。阿拉伯国家因本民族文化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偏向完美性和保守性,民众大多具有“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容易否定或贬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四)

东南亚国家主要信仰为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其宗教习俗有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不饮酒;天主教有离婚禁忌等。日本主要信仰神道教,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反对禁欲。阿拉伯国家大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其宗教习俗有不食猪肉,不饮酒,女士不与男士接触等。美国居民在法律上有自由的权利,信仰宗教的公民在总人口中约91%。

(五)消费习俗

由于华侨华人众多东南亚国家的民众的饮食习惯和我国的相同之处不少,他们大多喜欢精致、色彩绚丽的事物,例如服饰、首饰等。日本人饮食习惯较清淡,营养搭配均衡,这体现了他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在消费上大多以实用性为主,崇尚节俭,不铺张浪费。阿拉伯国家注重传统,阿拉伯人喜欢肉食甜食。“高消费,低储蓄”和“超前消费”是大多数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他们也喜欢一些方便快捷和环保的产品。

七、机遇与威胁应对

国家公关营销,发力海外推介。中药出口应上升为国家战略,借助国家政府整体力量大力向海外推介中药,搭建好海内外的沟通吧桥梁,以品牌为载体,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借用各种营销渠道将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塑造好,有效保证企业无形资产增值。

联合技术研发,中外技术接轨。中药想要突破技术贸易壁垒限制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来开发产品,种植养殖组织生产销售,大力推广GAP,把好中草药种植质量关,严格执行GMP认证,提高中药的生产管理水平。

销售与教育并重,中西文化交流。中药科技的国际合作项目正在日益增加,这是个好苗头。因此,进一步推行中药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是政府的需要加强对中药文化的传播,企业本身也需要加强中药文化的营销,使中药的特点和优势逐步为国际社会所理解,是削弱中西文化壁垒,促进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袁昌齐,肖正春.世界植物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学东.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J].南通大学学报,2009,(5).

[3]文占权.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的中药国际市场营销[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7).

[4]吴健安. 市场营销学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何崇军. 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平衡发展[J]. 经济视角(中旬),2011.

[6]吕军录,张礼贵.使用地方语言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东南亚国家的政策与实践[J]. 民族教育研究,2008.

世界传统医药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民族医药;开发;研究;思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31-0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医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作为防病治病的社会资源直接为人民健康服务。而且在医学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面对入世这样一个对整个行业都将造成冲击的新挑战,但是民族医药的发展仍显得较缓慢。如何发展民族医药的突出特色,发挥自身优势,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认识来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传统药物当前已成为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向,随着人们对传统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医药市场对中药和民族医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我国传统民族医药事业将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并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们的民族医药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巨大机遇,尤其是要抓住民族医药的建设,应坚持突出民族特色的办院方向,要从科室设置、人员结构,医疗制剂,科研等方面立足于健全民族医优势,坚持用民族医理论,指导保持民族医辩证论治的根本特点,民族医具有独具特色的治疗法则和丰富的治病手段,应积极运用传统手法。如针灸、拔罐、按摩、艾灸、放血、震脑等开展多种和特殊服务。

我们认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药。民族医药是国之瑰宝,民族医药对预防保健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我国民族医药的资源不足,国家相关药品目录中民族医药的品种有限,目前我国中药材、民族药材的市场管理不规范,导致民族医药的发展不够理想。要促进民族医药的发展,还应从规范民族医药的管理入手,即原始落后蒙藏药剂型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此外还有许多民间疗效较好的验方、秘方也被整理、推广及应用,但是传统的蒙藏药剂型仅限于汤剂,散剂,丸剂等,难以被患者广泛接受,蒙藏传统剂型改进,绝不会影响其原有的性质和药理作用,笔者因此认为蒙藏医药学发展特色,就必须走剂型改革之路,这是蒙藏医药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青海境内藏草药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药用植物356种,药用动物53种,药用矿物11种。由于地势高峻,日照时间长,光质好、温差大及无污染等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条件,根植于雪域高原的纯天然药物具有药力强、功效好,药物纯正、蕴藏丰富等诸多优点,现已研制出“七十味珍珠丸”、“仁庆枣智达谢”、“仁庆芝皎”、“仁庆章皎”、“仁庆伊什娘尼啊”、“仁庆谢牟尼啊”、“仁庆昂日乐尼啊”、“十三味仁庆达西”等八种藏医历史上名贵藏药和200多种常用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