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岑参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作者: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译文: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简析:与王勃诗同席而作。人意北归,鸿雁偏又南飞,不正加重人们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来浇愁。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他席他乡送客杯。(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作者: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作者: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作者: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作品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食,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与你品酒看。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引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诗句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 文森《九日》
南雁归时更寂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 文森《九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 杜甫《九日寄岑参》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 杜甫《九日寄岑参》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 文森《九日》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 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 —— 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 —— 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在学习本课的前一小周,就做好安排。本班60名学生,按平时的历史学习的六个小组,分了六个专题研究小组,对本课内容做了六个专题的划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小组负责两个专题,即各小组有一个必做的研究专题,还有一个选做的。选好后,各组成员再具体分工协作,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发言稿。
二、课上交流研究专题
课上的交流分三步走:
1、历史教材中怎么说?介绍各自专题涉及的基本内容。比如《诗经》,关于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的艺术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奉为经典。
2、语文课本上怎么说?就是让学生将同一类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补充、深入理解和领会。比如楚辞,代表人物屈原,在语文课本里学过他的代表作《离骚》(节选),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的政治抒情诗,代表了浪漫主义的诗风。诗人先从自己的身世和理想写起,楚王昏庸、群小猖獗、朝政法度混乱,自己虽被奸小陷害,仍要坚持“美政”理想,一方面抨击了黑暗现实,一方面表达了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3、你作为学生怎么学?关于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话题,作为学生,如何整合两个学科的教材,将知识完整系统地掌握,就是学生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历史教材中关于“苏轼”,提到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那么,在语文课本里学到了他的哪些诗词,可以得到印证呢?学生在搜集整理后交流如下:必修四中还选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其豪放的词风一方面表现连各方面:一是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意境开阔,气象恢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是对古战场险要地势的勾画。对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潇洒气度予以高调赞美。称赞周瑜,实际上表明了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志。整首词气势恢宏、格调雄浑、境界宏伟,代表了苏词豪放派的风格。经过学生如此一分析、整理、交流,学生就将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为了一体。一方面把分散到两个学科中同一类的知识做了很好的补充与融合,另一方面,学生在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筛选、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课后拓展研究专题
本节课后,学生兴味盎然,都反映时间太短,还有好多内容没有与大家好好分享。于是,我综合了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后开展了一系列拓展与延伸。比如关于元曲,历史教材中只提及了一点内容,其实,学生准备的交流资料很丰富。比如:他们收集了元曲的杰出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在语文必修四的第一单元。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摧残妇女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在下午自主活动时间,展开小组间的专题交流,资源共享活动。(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近年来,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成为促进国内课堂教学变革的一个契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翻转课堂”的变革进程。“翻转课堂”在理科的教学中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而在语文教学中还未有比较成型的案例。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以《项脊轩志》为例来浅谈一下。
一、《项脊轩志》自主学习学案设计
(一)使用说明
本学案内容同学们可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完成。
(二)教材自学
1.大声朗读了解作者、背景、“志”文体特征;2.对照注解朗读课文,将字音和重点词标注在课文中;3.借助工具书订正下列字音(字音略);4.边读课文边读课下注解,进一步理解文意;5.跟随平台视频有感情朗读课文,体味作者“多可悲”的情感;6.完成下列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知识略);7.能力提升(1)解释加点词的活用(略);8.能力提升(2)一词多义“顾”“置”“而”“之”;9.整体感知:《项脊轩志》作者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家庭琐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10.微课助学:微课1,微课2,微课3;11.合作互学(要求略);12.在线测学:完成网络平台1―7题。
二、学案解读
1.题目1―9是这一课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自由的选则,没有必要全部完成。这样的要求首先减掉了学生的思想包袱,可以轻松地投入学习;再者,学生完成自己有能力完成的内容后,更愿意尝试一些对他而言可能有挑战的题目,从而在自学内容的完成质量上有了保证和提高。
2.题目10是老师精心录制的三个微课。这三个微课适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完成的内容来有选择地观看视频,并可以对不理解的反复看,也可以看更高一层次的视频,提高自己的能力层次。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下,这样多个不同层次微课的设计,实现了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多层次学生的分层次教学,这是传统的PPT屏幕教学所不能实现的。
3.题目11是学生在自习课堂上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就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合作互学,共同提高。
4.题目12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一个在线检测,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线检测是电子表格的形式,学生的答题数、正确数、错误数、连续正确数以及答题总时长都记录在单元格中。这样,电子表格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且直观的数据,让我们了解到哪名学生遇到了困难,以及在哪里遇到了困难,这样一张电子表格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的实质。科技再次让课堂变得更为人性化,让老师能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并关注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
三、文学素养的培养
语文是语言类学科,具有交际和人文熏陶的作用。翻转课堂如何不失文学味?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也是语文科实行翻转课堂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的探索。
1.文学诵读。自学教案设计1―5这些环节的设置都是以诵读的形式进行的。在读的形式上有朗读、视频听读、跟读、文本研读、品读各种形式。另外,在正课课时,还安排学生有感情朗读。在学生朗读时,老师精心选择了背景音乐和相关的图片联播,这样能营造出更浓厚的意境。老师也给学生范读,课堂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情感和美学的培养上让学生得到良好的熏陶。
2.微课制作。网络微课视频的设计不仅要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作为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是文学情景的营造。这三个微视频在内容上涉及作者身世、有关亲情、爱情、细节描写的诗词、作者文中词句的解读等;在形式上,视频、音乐、图片、动画并存,有作者简介视频截取、央视《项脊轩志》电视散文片段、石进钢琴曲,还有我自己制作的视频图片联播。充分营造意境,让学生融入到情景中来,耳濡目染地接受人文的熏陶。
关键词:阳关 离别诗 边塞情 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73-02
作者简介:蒲利利(1990―),甘肃榆中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一、丝绸路上的阳关
阳关是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门户,阳关因居玉门关之南,古以南为阳,所以得名“阳关”。古来阳关寄予了无数人气势昂扬的边塞情,被无数人吟唱。如今还屹立于敦煌西部的阳关,虽没有了往昔的风采,但是它与沙漠共枕、与葡萄沟相伴千年。现实的阳关呈现出观光怀古的现实感,并在现实的咏唱中完成对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和绿洲文化的融合。
曲终人未散,雪融情未了。渭城一曲,悲欢离合尽淋漓;阳关一雪,文人情怀尽泼洒。共枕荒漠守疆土,相伴葡萄共缠绵。两关(玉门关、阳关)文化在魏晋南北朝山水情怀兴盛之后,文人在阳关的寄托中不断寻求自己的情感寄托。位于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上的阳关,不仅是历史地理的象征,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象征。《送元二使安西》由诗而歌,由歌而曲,从八世纪一直传唱、演奏到今天,穿越千年而历久弥新,堪称名副其实的千古绝唱,是中国诗歌、音乐创作和传播史上的瑰宝。[1] (P.155 )阳关因曲而名扬,曲因阳关而不断传承。这样,阳关在发展历程中体现出深挚的离别之情和气势昂扬的边塞情。
二、深挚的离别之情
阳关,流沙掩埋的古城,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余秋雨先生在他的《阳关雪》中写道:“文人的魔力,竟然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没错,因王维的一首《渭城曲》而熟悉阳关的人,又因一曲如泣如诉的《阳关三叠》对阳关产生了无限遐思……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阳关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的代名词。中国古代描写阳关的诗歌有很多,譬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岑参的“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等,一首首被人们所熟知的诗歌更提高了阳关的知名度。艺术有能穿透人心的魅力,如今,虽然我们已无法窥见阳关的原貌,然浸透着离愁别绪并体现着豪迈、豁达和无畏的英雄主义情绪的文化符号却将永远存留于人们心中。“阳关”这一文化符号永恒的生命力是阳关元素在文人思想中屹立不倒的根本依托,同时渥洼池神秘浪漫的天马传说、绿洲迷人的美景、沙漠变幻无常的光影和甘甜醇香的阳关葡萄,这一切构成 “共枕荒漠守疆土,相伴葡萄共缠绵” 的阳关文化。
三、气势昂扬的边塞情
边塞诗,是离别的寄托;边塞情,是军旅生活寒苦的象征。古代气势昂扬的边塞诗,写尽了古人流离人生的情态,转战绝域,久战不归,两地相思,军中苦乐,塞外荒凉……仅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就有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大西北有关。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诗中反复咏唱阳关。其中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倾诉着依依惜别之情,更使阳关名扬千古。后人依据这首名诗的韵律谱成琴曲,基于全曲分三大段,基本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又因诗中有“阳关”之词,故名《阳关三叠》。这首曲子后来被广泛传唱,很多著名诗人都在诗中写到或谈到它。唐代的张祜以“十二年前边塞行,坐中无语叹歌情。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寄情阳关;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中写道“陇坂肝肠绝,阳关亭候迂。迷魂惊落雁,离恨断飞凫” ,感慨自己被阳关阻隔,欲归无翼;李商隐写道:“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白居易写道:“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宋代的柳永在《少年游》中写到:“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这些都是借阳关抒情的真实写照。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在中国灿烂的诗词文化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还有贺朝的《从军行》和李昂《从军行》中以相当的篇幅写边地的寒苦与战争,其实作者并未到过边地,只是取其旧题为材。[2] (P.44 )
诗词中对阳关的体现、传唱,让阳关从实际的地理元素不断转变成为文学中的抽象概念。阳关对多种文化意蕴的融合使其成为展现边塞情、离别情的文化平台。
四、阳关情助推敦煌旅游业
阳关与寿昌城、渥洼池等古遗址相伴。渭城一曲,阳关一雪,道出阳关的无限魅力,这种魅力能够有效地推动阳关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对于目前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敦煌市来说,存在着旅游空间极度压缩、环境承载压力大、文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文化内涵不突出等问题。阳关在敦煌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升级换代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文化内涵注入
阳关旅游景区规划和项目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融入已有的文化元素,通过在整个景区中注入离别之情、边塞之情、绿洲之情以及边关情怀的文化内涵,长期发展并不断积淀,形成稳定的文化生态元素,增强阳关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拓展敦煌旅游空间,分散敦煌市中心环境压力,促进敦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助推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二)做大做强旅游文学产业
做大做强阳关旅游景区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敦煌的旅游空间。吸引敦煌市中心、新疆及其他地区游客,拓展敦煌旅游空间结构,分流过度集中的游客,均衡各景区游客人数,达到提高敦煌市游客接待容量的目的。阳关可借助《渭城曲》的知名度,提升景区整体知名度和促进景区文化内涵发展。
(三)深度体验,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通过现代科技等手段对阳关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将现有的观光型旅游产品转化为深度参与、体验型的旅游产品。加强阳关旅游文化景区的吸引力,满足游客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使游客能深度体验古丝绸之路上阳关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自然景观。
(四)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
展现阳关最原始的地质风貌,最大程度地保持景区资源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最大程度地维护景区文化生态的稳定,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根据当地资源的分布及特征,对景区进行分区、分级保护。完善景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利用阳关景区周边地区建设和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提高阳关的旅游接待能力,以适应游客数量的增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酒文化;酒神话;礼仪;狂欢
一、诗酒交融意自礼,抒情解愁源自中
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与洗礼,礼仪自古以来就是国人生活中需要恪守的原则。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在儒家文化中体现为“克己复礼”,就是用“礼”的规范来修身养性。“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酒深深地浸润着中华千古文人的血脉和精神。中国的文学史,文化史可以说是蘸着酒写成的,透着酒香,散着酒味。
(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情感的寄托
礼教虽然对文人个性极度地压制,但却不能阻止文人对现世的反抗。酒带给人们精神上的觉悟和情感上的超脱,使人意识境界得到升华。在处处散逸着酒香的魏晋名士生活里,酒必然会在这个文学自觉的时代留下自己的味道。
陶渊明是以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这里的“寄酒为迹”是人生理想受到现实重创后借以酒来抚平创伤、慰藉心灵的过程。酒是诗人创作的源泉,是诗人释放真性情,真感想的催化剂。陶渊明在其饮酒诗中展现了他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对理想复杂而又超脱的感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沉重的时代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生存的忧患,也是心灵的折磨。只有酒才能弥合他们的内心,消解他们的忧愁。
(二)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避世的手段
两晋时士族门阀社会、政治生活混乱,大批士人常常处于生存危机之中,成为政治的牺牲品,酣畅豪饮是士人麻醉自己、逃避政治迫害的手段,也是与虚伪的名教抗争和得意逍遥的凭借。于是借酒装疯以躲避政治灾难成为士人饮酒的主要原因。阮籍饮酒也正是基于此。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这一方面说明阮籍饮酒之多;另一方面表明作为魏晋之际的士人,为了避免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且不违背自己的意愿,阮籍选择饮醉而避,实不失为一举两得之策。
(三)酒以成礼,以酒飨别――交际的需要
中国人以酒飨客有极久远的传统,远在春秋时期《诗经》中《小雅・鹿鸣》与《豳风・七月》中就有:“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始于相逢者终于相别。岑参《送别》中写下的“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这一壶饯别酒中有的是缠绵的情丝,剪不断的离愁,美好的憧憬与真诚的祝愿。
酒在中国较之西方更多地融入人际关系,人们通过酒来取得人际之间的沟通,以实现其特定的目的。
三、恣肆忘我酒本意,西方求乐真狂欢
西方的酒带有种种神秘色彩,是人类最高最强的激情之体现,是乐极忘形的饮客,是人类最原始生命本能的体现,是快乐与激情的化身。
(一)为酒而酒,本能纯粹――传统文化
西方把酒看做圣血,是耶稣救世净胜的化身。西方的酒是生命的一部分,象征上帝的教义,喝酒即象征着接受并吸纳了上帝的教诲。饮酒是疲惫后的放松,是忧愁时的欢乐剂,因此西方人饮酒之意就在于酒本身,就是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并不把过多的社会交际目的和感情抒发同酒这种客观的物质捆绑在一起。总之,中国酒文化是“为人而酒”,西方则是“为酒而酒”。
(二)享乐放纵,尽情狂欢――自然本性
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的放纵,代表着醉境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的兴奋。而西方的酒文化却让人感觉到无处不在的快乐,在酒神祭时人们载歌载舞,喜庆丰收,体验快乐,实际是人们在认识到人生会遭遇到不可抗拒的命运之神的左右之后采取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将这样的态度溶入酒中,体现出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是真心实意的快乐。人们在饮酒中尽情的享受,尽情的放纵。
(三)忘我冲动,野蛮神圣――酒神精神
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教会人们寻找欢乐,而狄奥尼索斯精神,就是人本能的、非理性、狂欢性的力量。罗素认为,酒神侍女们在山坡上的狂歌滥舞不仅是旷野的,而且是“从文明的负担和烦扰里逃向非人间的美丽世界和清风与星月的自由里面去。”的一种超越的冲动。
人在酒神精神的支配下,充满着幸福和狂喜,一切原始的冲动都得到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和原则的束缚。人类受了酒神精神的鼓舞自由发泄他原始的本能,沉溺在狂欢、酣歌、舞蹈之中,达到一种完全忘我的境界。
结论
中西酒文化各具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皆光彩熠熠,源远流长。中国深受儒家“仁”与“礼”的熏陶,酒让内敛的中国文人得以抒发心中的郁结,醉后写诗这样一种礼仪的方式使酒成为表达诗人个人情感遭遇的载体,是世人情感的寄托,避世的手段与交际的需要;而西方喝酒更为个人喜好和身心放松,享受自然本性的忘我放纵。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的今天,中西方酒文化也在不断的融合渗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了解不同的酒文化,有助于中西方成功地进行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2]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曲晓慧.酒文化之中西对比[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4]巩玉丽.酒仙气质与酒神精神一中西方酒文化比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5]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
[6]王宇.论酒神狄奥尼索斯对西方文化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