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岑参简介

岑参简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岑参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岑参简介

岑参简介范文第1篇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作者: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译文: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简析:与王勃诗同席而作。人意北归,鸿雁偏又南飞,不正加重人们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来浇愁。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他席他乡送客杯。(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作者: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作者: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作者: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作品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食,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与你品酒看。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引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诗句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 文森《九日》

南雁归时更寂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 文森《九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 杜甫《九日寄岑参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 杜甫《九日寄岑参》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 文森《九日》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 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 —— 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 —— 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岑参简介范文第2篇

在学习本课的前一小周,就做好安排。本班60名学生,按平时的历史学习的六个小组,分了六个专题研究小组,对本课内容做了六个专题的划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小组负责两个专题,即各小组有一个必做的研究专题,还有一个选做的。选好后,各组成员再具体分工协作,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发言稿。

二、课上交流研究专题

课上的交流分三步走:

1、历史教材中怎么说?介绍各自专题涉及的基本内容。比如《诗经》,关于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的艺术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奉为经典。

2、语文课本上怎么说?就是让学生将同一类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补充、深入理解和领会。比如楚辞,代表人物屈原,在语文课本里学过他的代表作《离骚》(节选),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的政治抒情诗,代表了浪漫主义的诗风。诗人先从自己的身世和理想写起,楚王昏庸、群小猖獗、朝政法度混乱,自己虽被奸小陷害,仍要坚持“美政”理想,一方面抨击了黑暗现实,一方面表达了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3、你作为学生怎么学?关于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话题,作为学生,如何整合两个学科的教材,将知识完整系统地掌握,就是学生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历史教材中关于“苏轼”,提到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那么,在语文课本里学到了他的哪些诗词,可以得到印证呢?学生在搜集整理后交流如下:必修四中还选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其豪放的词风一方面表现连各方面:一是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意境开阔,气象恢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是对古战场险要地势的勾画。对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潇洒气度予以高调赞美。称赞周瑜,实际上表明了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志。整首词气势恢宏、格调雄浑、境界宏伟,代表了苏词豪放派的风格。经过学生如此一分析、整理、交流,学生就将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为了一体。一方面把分散到两个学科中同一类的知识做了很好的补充与融合,另一方面,学生在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筛选、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课后拓展研究专题

本节课后,学生兴味盎然,都反映时间太短,还有好多内容没有与大家好好分享。于是,我综合了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后开展了一系列拓展与延伸。比如关于元曲,历史教材中只提及了一点内容,其实,学生准备的交流资料很丰富。比如:他们收集了元曲的杰出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在语文必修四的第一单元。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摧残妇女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在下午自主活动时间,展开小组间的专题交流,资源共享活动。(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岑参简介范文第3篇

近年来,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成为促进国内课堂教学变革的一个契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翻转课堂”的变革进程。“翻转课堂”在理科的教学中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而在语文教学中还未有比较成型的案例。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以《项脊轩志》为例来浅谈一下。

一、《项脊轩志》自主学习学案设计

(一)使用说明

本学案内容同学们可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完成。

(二)教材自学

1.大声朗读了解作者、背景、“志”文体特征;2.对照注解朗读课文,将字音和重点词标注在课文中;3.借助工具书订正下列字音(字音略);4.边读课文边读课下注解,进一步理解文意;5.跟随平台视频有感情朗读课文,体味作者“多可悲”的情感;6.完成下列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知识略);7.能力提升(1)解释加点词的活用(略);8.能力提升(2)一词多义“顾”“置”“而”“之”;9.整体感知:《项脊轩志》作者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家庭琐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10.微课助学:微课1,微课2,微课3;11.合作互学(要求略);12.在线测学:完成网络平台1―7题。

二、学案解读

1.题目1―9是这一课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自由的选则,没有必要全部完成。这样的要求首先减掉了学生的思想包袱,可以轻松地投入学习;再者,学生完成自己有能力完成的内容后,更愿意尝试一些对他而言可能有挑战的题目,从而在自学内容的完成质量上有了保证和提高。

2.题目10是老师精心录制的三个微课。这三个微课适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完成的内容来有选择地观看视频,并可以对不理解的反复看,也可以看更高一层次的视频,提高自己的能力层次。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下,这样多个不同层次微课的设计,实现了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多层次学生的分层次教学,这是传统的PPT屏幕教学所不能实现的。

3.题目11是学生在自习课堂上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就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合作互学,共同提高。

4.题目12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一个在线检测,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线检测是电子表格的形式,学生的答题数、正确数、错误数、连续正确数以及答题总时长都记录在单元格中。这样,电子表格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且直观的数据,让我们了解到哪名学生遇到了困难,以及在哪里遇到了困难,这样一张电子表格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的实质。科技再次让课堂变得更为人性化,让老师能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并关注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

三、文学素养的培养

语文是语言类学科,具有交际和人文熏陶的作用。翻转课堂如何不失文学味?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也是语文科实行翻转课堂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的探索。

1.文学诵读。自学教案设计1―5这些环节的设置都是以诵读的形式进行的。在读的形式上有朗读、视频听读、跟读、文本研读、品读各种形式。另外,在正课课时,还安排学生有感情朗读。在学生朗读时,老师精心选择了背景音乐和相关的图片联播,这样能营造出更浓厚的意境。老师也给学生范读,课堂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情感和美学的培养上让学生得到良好的熏陶。

2.微课制作。网络微课视频的设计不仅要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作为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是文学情景的营造。这三个微视频在内容上涉及作者身世、有关亲情、爱情、细节描写的诗词、作者文中词句的解读等;在形式上,视频、音乐、图片、动画并存,有作者简介视频截取、央视《项脊轩志》电视散文片段、石进钢琴曲,还有我自己制作的视频图片联播。充分营造意境,让学生融入到情景中来,耳濡目染地接受人文的熏陶。

岑参简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美;词语美;画面美;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词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诗词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要让学生在诵读吟咏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在熟读的基础上,咬文嚼字品评古诗的词语美;在想象的世界里领悟古典诗词的画面美;在深入感知作品的基础上探究古诗词的人性美。

一、诵读中体会音乐美

音乐美是诗词尤其是古诗词语言的突出特点之一。古诗词极其讲究韵律,因而乐感极强,节奏鲜明。古代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押韵等几个方面。诗歌节奏的划分有一定的规律,根据音节兼顾意义上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七言诗是四三拍,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古诗词,抑扬顿挫,节奏感极强,能充分感受到古诗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押韵就是使相关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声音的重复回环。例如:《蒹葭》第一章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苍”、“霜”、“方”、“长”、“央”,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音乐美。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全诗一意三叠,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另外,“蒹葭”属于双声词,“苍苍”、“萋萋”、“采采”等是叠词,用韵和句式的参差变化以及双声叠词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咬文嚼字品评词语美

古诗的词语美,主要指词语的精确、凝练之美,即言简而义丰。因为每首古诗的字数有一定的限制性,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清照《渔家傲》的上阕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句,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句中的动词用得尤为贴切,“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的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奇幻的境界。下阕中“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其中的“路长”和“日暮”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感受。又如杜甫的《春望》一诗,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写出了诗人因国破家散而触发的伤感之情。尤其是“溅”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悲从中来、涕泗交流的伤感,和“惊”字遥相呼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慨叹。

三、用想象描摹画面美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卷。依据文本,通过想象,把古诗词的文字转化为画面,画面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一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洗衣服的姑娘笑逐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开,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真不愧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寥寥数语,将冬雪忽降、雪压冬林的景象比作梨树花团锦簇、压枝欲低的美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有极强的画面感。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四、走进作品探究人性美

一首真正的好诗,能让我们看到诗人人格的魅力,精神的展现。进一步挖掘古诗词人性美内涵,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古诗词人性美的内涵丰富,主要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诸多方面。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透过这一作品,我们既可以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思亲怀友的真情,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杜甫勇于面对现实、承担责任的人格魅力。元稹的《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守。张先 《千秋岁》中“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展示了诗人对爱情的缠绵与牵挂,让读者看到了一位为情所困、深堕情网的少年形象。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以其珍视亲情的人性美,不知感染了多少人。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的诗篇不胜枚举,还有待我们去慢慢品味。

岑参简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入;误区;策略

一、课堂导入的几个误区:

(一)先入为主,直奔主题――重视“入”,忽视“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导入这一环节,一进课堂便直入主题:“今天我们讲第几课,请大家先看一遍课文”或“把书翻到第几页”等。只有在公开课时会像模像样地设计一段导入语。由于平时教学中的忽视,到难得一“导”时,便难免出现问题。因此,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课堂导入认识上的缺失。在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送别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在请同学们马上熟悉全文,在最短时间内会背诵本文。”学生随即低头就读,却面无表情。本来一首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的诗歌,在学生嘴里念出来却似和尚的经文,让我听了很不是滋味。课后经过反思,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重视了“导”,才能激发学生思维,调动积极性,这个过程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唤起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二)追求新颖,华而不实――脱离文本,忽视语言本位

一堂生动的课,生动有效的课堂导入是少不了的。有些老师不惜挤占教学时间,将大容量的媒体信息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忽视了作为语文学科的“语言本位”,这样的导入既不符合目标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致在教学上得不偿失。

(三)教师主导,过于强势――生拉硬扯,忽视学生情感

有位老师上余光中《乡愁》时,问一个学生:“如果有个人离开家,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几年之后,他开始挂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学生答道:“珍惜亲情。”老师又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特别长,漫漫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月是故乡明。”学生回答很干脆,老师却急了,“就没有别的答案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时已然不太自信。“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老师仍未放弃,这位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脸刷地一下红了……

分析这位老师的导入,他所犯的错误是偏离了教学情境。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导”不仅过于生硬,也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教师“导”的方向很明_,那就是教案中的预设,而且在学生的思维情感与预设明显不一致的情况下,还一再勉强。这样不但不能起到激发兴趣的目的,相反会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积极性受阻,自尊心受伤害。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就要注意找到文本与学生实际相切合的点,这个点就是导入的点。

二、避免课堂导入误区的应对策略

(一)抓住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注重对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记叙文可以以事导入,吸引注意力;抒情散文可以以情导入,以情激趣;说明文可以导之以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授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等等。

(二)切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

教学的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课堂导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标是使课堂教学最优化,这不仅涉及课题的类型,还要清醒地意识到,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哪些知识,达到什么要求,培养哪些能力等。因此,导入语一定要为实现为既定的教学目标做好铺垫,而不是为了过分迎合学生的所好,花样百出,实则离题万里。

(三)尊重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我们面对的不是一般的听众,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只是关注教学内容的话,那么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无效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样,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教师对于文本与学生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导无定法。但不管怎样,课堂导入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避免误区,追求高效,使得导入真正成为课堂的活化剂,成为学生精神盛宴的第一道佳肴。

作者简介:刘香梅(1977-),女(汉族),湖南省衡南县云集中学语文教师,中一职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相关期刊更多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伊犁师范学院

古典文学知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