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实行理实合一的教学模式,着重进行了教学管理机构设置、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工作。深化与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带动了产学研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电子电工是一门专业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基础理论课,如何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如何实现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专业要潜心研究的课题。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

随着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使用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时间周期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教学改革要求。

电子应用课程体系推行教学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教学计划按三年制“2+1”模式制订,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

二、教材编写任务化

模块化教学体系要求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能适应模块化教学的需要。模块化教材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实践训练任务,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地调整,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校本教材中,将“综合性”与“职业性”有机统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在结构和内容上以任务为驱动,校本教材必须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思想,学生将来做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三、师资队伍双师化是关键

要实施项目课程,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必须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学校还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协助理实一体化老师开展相关工种的技能辅导。他们到学校任教,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也与本校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互补,促进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这些教师到校后,参加教师岗位培训班的学习,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任教。

四、实训环境企业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就要求作为课堂的实习车间(实验室)要有足够的工位,必需的教学环境,如黑板甚至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

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及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电子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参照企业运作模式和省数控实训基地建设的参考方案,制订了较为现代化的符合企业要求的设备配置方案。

五、教学质量评价

现代教育质量观认为,教育质量是教育满足客户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评价和考评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就是要改变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强化过程考核。

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相关核心课程最终成绩可由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

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理实合一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优劣之分,都有一定的适用性。我们只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不断地分析市场,研究学生,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相信职业教育的春天不久就会来临。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取向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肇杰.中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电力电子;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钟晓强(1978-),男,浙江上虞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0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20-03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含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目前高职高专教学中积极推广的教学方法之一,其内在涵义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室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替出现。[1]该教学方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2]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迫切性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目前很多本科、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3]该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一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且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大,授课教师负责理论知识讲授,而实验操作则由实验教师去完成,这种教学形式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既没有弄清楚理论知识的含义,也没有很好掌握实践操作的技能。如在介绍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这一知识点时,理论讲授就是把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结构、电路工作原理和电路负载特性等内容说明完整,而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则又是由指导教师根据实验条件制订的操作内容,两者之间经常出现内容不一致或者内容的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了解了电路原理但在操作中还是不会有效应用和理解。针对上述现象,及时进行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是当务之急,而如何实现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就必须引进好的教学方法,目前在高职课改中教学方法很多,有行动导向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相比较而言理实一体化教学更适合高职院校开展,理由如下: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更喜欢动手操作;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示范校建设,有着对教学条件的进行改善和提高的资金,因此具备了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的条件;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更适合教师与学生操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鉴于此,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全面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非常重要。

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

一般而言教学设计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同时还应增加过程考核要求。其中教学过程里面又包括导入环节、新知呈现环节、操练环节、知识拓展与巩固环节,再加上总结环节。[1]

理实一体化教学讲究的是“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1]因此在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见表1)中需要处处时时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选择其中一个教学项目作具体的说明。

教学设计应根据已有条件来实施,一份可行的教学设计应当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场所可提供教学资源来进行的。

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材编写

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如何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有一本相配套的教材。有了教材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都有依据,可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

教材应具有通用性和实用性,在内容设置上应按照学习任务展开,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识和技能螺旋式地融于学习任务中。[4]设计的学习任务最好来源于实际工作,但要注意不能简单搬抄实际工作任务,需要进行适当的提炼,应确保学习任务具有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上要突出精简理论、强化实践的特点。理论部分最好避免长篇叙述,主要介绍知识点,配以图表,有相关例题练习即可,讲究适用。实践部分可按照实验、实训任务的不同要求,结合章节中需要介绍的重要知识来展开。对于内容一定要有创新,突出技能培养。

五、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考核

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师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关键手段,也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的重要依据。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引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就是教学的失败。课程教学考核既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实际情况来制订,也可以根据教学项目难易程度来制订。无论怎么,考核方案都应具备真实性和可行性。在本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引入了多重考核机制,如过程性考核,理实一体化考核等。

1.过程性考核

对于过程性考核要求在每个项目实施期间对不同阶段的任务或特定要求进行针对性考核。所谓课程过程考核,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5]对于任务性课程来讲,过程性考核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对于非任务性课程,考核内容主要由平时作业、学习表现,学习单元掌握情况和课程大作业等内容组成。过程性考核标准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优秀标准:能独立熟练地完成任务;能指导其他同学完成任务;正确率达到90%;学习报告优秀。二是良好标准:能基本完成任务;正确率达到70%;学习报告质量较高。三是及格标准:能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正确率为60%;学习报告质量一般。

2.理实一体化考核

理实一体化考核可以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个部分。理论考核可采用卷面考核的形式,当然如果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话在卷面考核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甚至写论文的形式。考核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一般在60~90分钟之间完成。对于理论考核的内容则应包含如下知识点:项目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教学大纲中知识要求;在考核要求上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体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使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对于理论考试的题型一定要多样化,一般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使得学生在考试具有选择性,不能出现单一题型;试题的文字表述要规范、准确、简明;命题的同时,要制订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

而对于实践考核则需要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来制订考核标准。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实践操作内容占40%的教学任务,因此在考核上也要体现这一价值。具体考核要求如下:第一,制订实践考核标准,设计实践考核模块,对于学生逐一进行考核。第二,在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即进行考核,考核不及格者须再训练,再考核,直至及格,同时推行“准入制”,把前一个学习任务的考核成绩作为下一个学习任务考核的资格认定。第三,可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考核工作,考题最好来源于企业实际产品,使得考核内容更具真实性、实用性。

总之,考核是手段,检验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是目的,采取哪一种更有效的考核方法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六、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场所设置

要使理实一体化教学能顺利开展,除了上述条件需具备外,对于教学场所也有要求。要求教学场所需具备产品设计、制板与加工的条件。如场地要求有良好的通风,有焊接设备,有制板工具,有产品调试与检测设备等。另外,对场地还要求具备教师讲授的条件,如有投影仪和电脑以及黑板等。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教学场所面积尽可能大一些,能够容纳一个班级的学生分组学习。因此在具体实施中要进行分批教学,分批后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元布置相应的任务。图1是根据理实一体教学需要设计的教学场所示意图。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场所设计上,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以满足功能为第一出发点,避免无谓的浪费。

七、结论

理实一体教学是未来高职教学的目标与方向,如何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则需要每一位授课教师和相关教学主管部门的付出与努力,教师应准备好授课教学材料,教学主管部门则应根据教学需要配置好教学设备及设施。同样,对于教学对象——学生,也需要及时转变以往的上课模式与思想,应积极配合教师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鹏程.德国高职教育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西部科技,2007,(3).

[3]钟晓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J].机械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数控专业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单纯的理论课、实习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实习教学融于一体,在这个过程中注重素质教育与操作技能的培养,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与学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

1 中职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适用于实践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动手操作就不易理解的课程而并非适用所有的课程,如中职数控专业的《数控编程与操作》既有比较抽象的编程知识又要求学生能操作数控机床,具备一定的加工经验,这样的课程非常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相反《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这些课程虽然理论性很强,课程内容也很抽象,但并不涉及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也要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2 中职学校条件有限,怎样才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不一定需要非常大的投入,能否实施的关键在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硬件”和“软件”的配置方面能否满足要求:既是看否具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相关的配套教材和合理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2.1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建设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物质基础。

这里的教学环境包括了教学场地设置的建设和机床设备的投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相对应其它专业的教学而言需要投入的经费要多很多,特别是实习教学,购买数控机床、刀具、材料的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中职学校投入有限,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加实际加工操作训练的方式进行数控实习,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实施方式是将数控编程的理论课在数控生产实习中进行,先针对课题进行工艺分析、讲解编程指令,再在数控机房进行相关课题的计算机模拟仿真,对仿真合格、工艺合理的学生进行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技能训练;

考虑到现有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在仿真加工没有通过的情况下,不能进入下一实训阶段,这样既保证了在有限投入的硬件和师资的条件下教学的可实施性又兼顾了教育的普遍性与个体的差异性。

以这种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要求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室和进行技能操作训练的场地就不能相隔太远,最好在同一栋教学楼或者同一车间内,实训车间设理论教室,教师傍边有计算机房,将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车间,从设备上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保障,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2 双师型的教师是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可靠保证。

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如下定义的: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本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②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③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④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据此要求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应该认为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却又是必须的,从目前中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现状来看,师资总量偏紧且结构不理想,“双师型”教师培养时间长且比较困难,这的确是一个瓶颈问题。

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师有其特殊性:除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外,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分析,应具备机械、自控、电子等诸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否则较难实现对整个专业的把握;从教师的能力结构分析,具备教学、教研、技术应用是教师承担中职院校的教学、教研任务,为学校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而体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因此,数控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总体上是高要求的,但就数控技术发展的历史原因,一般而言,人才的年龄较轻,整个师资队伍呈现新、轻、少等特征,即新教师多,教师平均年龄比较轻,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少等。如何构建学校自身的教学团队具体可以采用根据自身条件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手段,找出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建设,要做到在用人的问题上不拘一格,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以良好的环境吸引人,实现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创新。

2.3 理实一体化配套教材是教学的灵魂。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课程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理实一体化教材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将各个知识点分解成训练课题,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要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基础知识。在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各个学校可以对数控编程与操作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着重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编制适合自身条件的校本教材。

此外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职业学校的课程是学校围绕培养目标所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的总和。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则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随着科技进步,大大的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时间周期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也要跟上社会、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

3 合理的评价体系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控专业;一体化;模块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仍旧沿袭普通中学常用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使得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学生抱怨老师讲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什么都没听懂。现在,精密机械制造业广泛采用先进的数控技术,劳动力市场出现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严重短缺的局面。中职学校作为“蓝领”——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基地,应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的事实,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模式,快速高效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技术工人。

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入“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数控加工技术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全部达到中级操作工技能水平,使部分优秀学生达到高级工技能水平。围绕这一总目标,根据工作过程导向,将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进行整合,然后将任务层层分解,按其包含的基本技能,将数控加工技术教学划分为五个模块:制图技能模块、机加工操作实训模块、CAD/CAM软件应用模块、数控设备操作实训模块、数控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实训模块。

1、制图技能模块

制图技能模块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机械设计基础、Auto CAD等相关知识。机械制图是机械工程人员的语言,是从事机械工程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数控专业是非常典型的机械专业,从事该专业的人员将长期与机械制图接触。因此制图模块的技能培养要在中职数控专业重视起来,并成为中职学校学生的内在基本职业素质。制图技能模块对数控专业学生的培养重点应放在看图、识图及测量的技能上。为了能使制图技能模块的培养目标充分实现,该模块应在整个知识内容讲授后,设计一个制图模块综合实训项目,以提高学生对该技能的掌握水平。

2、机加工操作实训模块

机加工操作实训模块主要包括钳工实训模块、普通车工实训模块、普通铣工实训模块及刨工和磨工实训模块等相应机加工技能操作实训。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自动化的数控机床却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等加工技术。因此,传统的金属加工理论与实践技能,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为此,从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构建以金工实习为重点,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相结合的机加工操作技术训练模块,通过机加工操作技术训练模块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图、绘图、工件测量与精度检验、普通机床操作、工艺分析、切削用量选择等机械加工工艺能力。

3、CAD/CAM软件应用模块

CAD/CAM软件应用模块主要包括Auto CAD、CAXA及数控仿真等几个方面实训。CAD/CAM是数控技术发展的方向,对学生进行CAD/CAM的教学及技能培训是数控技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CAD/CAM教学软件,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机械制图和零件工艺分析,在计算机上通过仿真软件模拟实际,掌握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的基本编程和基本操作,初步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培养学生对数控机床的感性认识。目前可用于CAD/CAM设计的软件有CAXA、Master CAM、Pro-Engineer、UG等,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其中的两种软件。

4、数控设备操作实训模块

经过前面几个模块的训练后,学生具备了机械绘图、识图和工量具的使用和读数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的知识和数控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数控中级工认证强化训练为重点,数控机床、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课程相结合的数控设备操作实训模块:以数控车床为主体,具有数控铣床、电火花、线切割等数控实训;通过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项目的学习与训练,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面板操作、零件程序的编辑和对零件的自动加工,能读懂绘制中等复杂零件图与装配图;能制定数控加工工艺;能正确选择和安装刀具,并确定切削参数;通过对各种典型零件的加工,达到数控中级工认证的能力要求。

5、数控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实训模块

数控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实训模块主要包括有机械部件的维护、液压气压系统维护、数控系统的维护等相关知识。目前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仅是只会操作数控设备,还要求员工们具备一定的数控设备维护与保养的能力,而数控设备是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结构较复杂的先进加工设备,是企业的重点、关键设备。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可使设备保守良好的技术状态,延缓劣化进程,及时发现和消灭故障隐患,从而保证安全运行。因此,在实训课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交叉的一体化教学,同时引入企业对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环境下掌握数控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的相关知识,能解决日常使用中出现的一般故障。

三、引入一体化,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初步成效

数控专业教学中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先理论,后技能”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的课堂搬到车间,实现“车间”即“课堂”,采用现场教学法,边教边学边做,边听边看边练,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对操作技能课的兴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用功,使教学质量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可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为学生、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实训中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可加强相关科目教师的协调配合,从根本上避免重复教学;教学模块选择目的性强,可强化教学针对性,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模块要求开展教研、教改,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学生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增杰:《构建职校数控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机械职业教育》2007年第12期。

[2]李海欧,刘军华:《浅谈焊接专业实训教学中的模块化教学》。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的应用》。论文先生网。

[4]肖军民《高职数控专业技能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行动导向

教育部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教学改革的重难点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都是教程建设与改革;建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文件的为课程建设开发和改革指引了方向,将助推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进程,课程改革的特色是强调项目课程建设。

一、能力本位的内涵

高职教育领域的“能力”强调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中的“能力本位”中的能力内涵丰富,“能力”不仅指“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做”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综合职业能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会计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会计职业能力是指学生胜任会计工作所必备的能力,是其赖以生存的本领、立足于社会的一技之长。包括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会计专业实践技能。关键能力(也称通用能力或综合素质),会计职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包括二个部分:社会方法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社会方法能力是指从事会计职业所必备社会能力和方法,包括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现代语言能力等;个人发展能力是指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和个体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必备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会计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自我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树立能力本位为主旨的课程观,会计理论知识、会计实践操作两手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手抓、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手抓。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会计专业人才,但是其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职业能力不足、综合素质较低,难以满足社会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所以,从能力本位视角重新审视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二、构建能力本位为主旨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具体如下:1、以企业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人才市场调研分析,重新定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企业社会需要的,既掌握会计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会计专业操作技能及会计职业应具备的很高的综合素质,能灵活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和处理财务实际问题的良好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2、以能力为本位制订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会计行业需求构建体现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每门课程确定总的能力标准,再根据行业需求将每一门课程划分为若干个能力模块和具体的能力标准。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的特征是:在课程开发思想上,以核算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方法上,以会计工作岗位分析为起点;课程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教育主体地位,学生主动亲自实践、习得职业经验,自主构建经验型知识、技能、能力的过程,师生共建会计学习情境。3、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事先设计许多有针对性的活动,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主要起引导、辅助的作用,师生活动共建学习情境。4、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方式灵活多样,笔试与口试、观察、实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操作技能采用边学习边鉴定,重视教学的过程性考核。考核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学生学习成绩、动手能力以及职业资格,依据会计职业的特点来细化职业能力的评价内容。

三、培养能力本位,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

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在《职业教育条例》变革中,形成并确立了行动导向的职业教学范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做”,其在感悟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即将学生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相融合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并且制订、实施、评估学习计划,在身、心、手并用的“做”,通过亲手“做”不仅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而且让其“学会学习”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同时还使其“学会创新”、“学会交往”,也培养其社会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使其身心情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提升其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建议如下:1、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会计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就业导向、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以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能力为依据,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会计岗位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应该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基础、以会计工作任务为线索、以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体系结构为框架。3、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当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主导者,应为实施课程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但当教师转变角色,有创新观念时,教师就做为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独立行动、独立完成。同时,教师也要着重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师生共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为“任务”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会计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至关重要。以“职业岗位对接”为指导思想,建设校内外实训室基地学校与企业行业深度融合,重构能满足会计专业岗位的仿真实训室,提供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以及学生专业校内综合实训,满足“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同时在校外要建设一批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校外实习基地,提供高职生“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职业情境。同时企业要全程参与实训实习质量监控,通过“企业综合考核、学校制度约束、学生自主管理”三方面,探索“企、校、生”三位一体的实习模式,内化为学生职业能力,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5、开发“实理一体化”教材教材不仅是高职教育的载体,而且还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工具。适合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应既能彰显职业性课程的特色,也能让学生获得够用的理论基础;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参与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教材结构上既要体现项目化、任务化,也可给呈现完整的会计工作领域;教材内容基于典型的真实业务,同时具有有前瞻性;最重要的是教材须符合高职生的认知规律,从做到学,先提出项目或任务,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再让学生通过经验去构建知识、能力体系。

【参考文献】

[1]崔倩.高职会计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魏芳.会计信息化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