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宋词、《论语》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穿越时空,延伸扩展,把握文化特质

传统文化是厚重而凝练的,在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与情感。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探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特质。比如,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作品作者所处的年代,讲述作者的人生经历,把学生思绪拉到作品创作的年代及作者所处的境遇,体会此情此境,领悟其思想。再者,在本作品的基础上延伸扩展一些与此作品相类似的或相关联的文章,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其他作品中更深刻地理解本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乐趣,在快乐中、无意识中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对对子”“灯谜”“诗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漫 教育 传统文化

纵观近年的国产动漫,其在表现形式、题材内涵上大多较为类似。无论是从片名、故事背景,还是从角色姓名、整体画风上,都明显受到美国和日本动漫的影响,鲜有中国元素的呈现。占据市场主流的还是那些缺乏民族风格、盲目追随国外动漫的作品,整个行业的生态令人堪忧。众所周知,动漫产品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动漫以及相关的衍生产品的输出,不只是简单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而是会进一步地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对其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精神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十分明显的美育效果。因此,中国动漫界应该积极倡导具有中国元素的动漫作品,创造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动漫形象。

作为动漫从业人员的主要输出者,高校动漫教育专业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高校动漫教育者仅仅一味地提倡美日动漫,不能潜下心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那么中国动漫将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动漫教育迫在眉睫。那么,究竟该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这应该具体地落实到动漫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切实地体现在一些具体的课程中。

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传统文化的熏陶。纵观国内各大高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文化课的缺席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不仅直接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只有专业技能而综合素养差的片面人才,而且会间接地使学生潜意识里认为文化课程无关紧要,从而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信心和认同感,忽视或者低估传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动画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结合技术类的基础课程,适当地增加传统文化的课程或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并树立以传统文化为方向的奋起直追美日动画的紧迫感。现今,中国元素被中国动漫界所冷落,却屡屡被美、日创造的动画片所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当下中国动漫作品的创作缺憾,鼓励其用深厚且丰富的中国文化作为动漫发展的底蕴。第二,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结合已有的动画史论课程,通过系统地梳理中国动画发展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动漫发展的价值,并使其明白,中华文化伴随左右的作品不仅可以深受国民的喜爱,也会给世界呈现新的视听享受。此外,还可以在剧本创作等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思想等内容,让学生有意识地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熟悉并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第三,有意识地开设一些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如文学名著选读、中国历史、儒释道思想等,使学生能够更为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其次,要注重与传统技术工艺学习的配合。目前,大多数动画专业的教学,在教授完基础课程以后就将重心转移到动画制作流程的教学上,偏重于对技术、软件的教学,而对传统工艺的传授较少。针对这种现象,课程设置上应该增加机会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并接触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木偶、剪纸、皮影、水墨画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在传授绘画技法等课程时,可以结合优秀的国产动画,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法,并意识到要想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动画作品,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现形式。第二,适当开设一些教授传统工艺技法的课程,如木偶、剪纸、皮影等。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其了解更多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初步掌握各种工艺的基本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创作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时,有条件的院校还应该设置某一两种工艺的选修课程,使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系统地掌握该种工艺的技法核心。

再次,动漫产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应体现在动漫角色的形象塑造上。而角色形象的塑造又可具体从角色造型和表演风格两个层面来进行。在《角色造型》等相关课程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符合中国人特征的形象设计方案,如要想让角色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不仅应该包括角色的相貌体态(是否具有东方人或者黄种人的特征),还应该包括角色的服饰道具(是穿汉服还是唐装,是佩剑还是抚琴),甚至包括其不经意间的行为举止(是文质彬彬的儒学之士,还是善骑射的游牧民族)。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系统介绍,结合具体案例的比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何种造型更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在表演风格方面,教师应在动画表演等相关课程中结合具体的动画片,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各大表演体系,及其各自的特点。如在《大闹天宫》中,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中国传统戏曲所特有的程式化的表演,几乎所有的人物造型都展露出深厚的京剧舞台表演范式。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与其他表演体系的比较中更好地掌握各种表演体系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风格。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词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词汇这一载体,同样,词汇在英语的基本组成单位中也占有一席之位。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词汇过程中,可以教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学生对《hoppot》这堂课兴趣浓厚,是由于他们首次用英语来表达“锅底”(stock)、“配料”(ingredients)等与吃火锅相关的词汇和句子。笔者在教学生们学习这一课时,首先与学生们就吃火锅的原因、环境、各种各样的配菜以及哪些同学喜欢吃火锅进行了回忆;然后笔者将自己为什么喜欢吃火锅和吃火锅时的感受穿插于课文中;我们在将火锅这一中国特有美食介绍给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了解和品尝,同时也需要让他们了解中国。在学习刀叉(forkandknife)这一词汇时,笔者将有着中国特色的饮食工具筷子(chopsticks)介绍给大家,与此同时又介绍了东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例如,牛奶、面包和鸡蛋是大多数西方人的早餐,而在中国,早餐则是包子、豆浆和稀饭。教师将中国的具体实际穿插于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传播。

2、课堂测试中加入文化内容

课堂测试、每学期期末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不管是每学期的期末考试还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侧重于听、说、读、写,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的测试微乎其微。所以很多教师和学生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熟视无睹,错误地认为学英语就是学语言。所以,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英语课堂测试中是非常有必要性的。一般而言,课堂测试包括口头称述和递交作文两种形式。就拿“confucianism”这一中国文化现象来说,既可以让学生口头用英语阐释,也可以让学生以书面形式解释。当然,课堂测试不易过难,不管是句子、单词的口头解释,还是书面诠释都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直抒己见,不拘泥于课本,不照抄照搬。一旦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发表意见,敢于提出问题。

3、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读者在阅读时不但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开阔视野,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无论学习哪种语言都离不开大量阅读和词汇的积累,只有阅读才能将真实的语境和地道的语料提供给学习者。课时少、信息量狭窄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大量阅读,同时向学生们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如寻读、略读和跳读等,并将具有中国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的如《中国文化概况》和《吾国吾民》等英文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们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还有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就所读内容写出读后感,并让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即在阅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和文化内涵。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工程。时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倾向导致一些父母唯分数论,把孩子能否进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教育目的,教出了只会学习但不会“做人”的孩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失德案件,如重庆女童摔婴、复旦投毒案等折射出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与缺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青少年人格与品德教育必须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核心价值观,一个家庭也不能没有核心道德观。那么,用什么作为家庭的核心道德观,培塑我们的下一代?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孕育出的传统美德,是国人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结晶。传统美德不仅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等等,至今都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根基,成为我们教育下一代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无所不包,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又赋予新的时展内涵,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仅就家庭建设来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传统家庭美德与现代家庭建设理念相融合后,提出的家庭美德五个准则是一个较为简洁可行的范本,可是家长对此的知晓程度并不高。据笔者所在单位2014年在福建省开展的全省家庭美德建设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4%的被调查者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可见,如何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家长中普及与推广核心价值观、传统家庭美德,让其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从而成为家庭教育正确的价值引领是当务之急。

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家长应率先垂范

1.孝老爱亲,知行合一。中华传统美德最注重孝文化。孝作为“众善之始”,存在一个由内及外、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推行过程。推行到最后,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在家庭中孝道伦理的本质应是责任和义务,被视为国人的基本品德。当下不少家庭“孝亲”观念淡薄,尊老不足爱幼有余,啃老现象严重。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设调查中,被问及对“啃老”现象的看法时,有46.3%的人认为“很不应该”,有43.8%的人认为“事出有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有9%的人甚至认为“可以理解”。民众对“啃老”的宽容固然有一定社会原因,但从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家“尊老敬老”的意识与能力均不足。只有家长们将“孝老爱亲”上升到家庭核心道德的高度来予以对待,处处知礼、守礼、重礼,做到知行合一,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传统美德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从而发挥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

2.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言传”即家长先要深入理解传统美德内涵,然后通过阅读、讲解、游戏等多种形式向子女传授美德知识。“身教”是要求家长做好表率,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美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能做到“以身作则”的家长并不多,比如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设调查中,只有3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承诺都能兑现,在诚实守信上为孩子做好榜样”。家庭教育应是做人的教育。“人而无信,百事皆虚”(《增广贤文》),“修身以求进,行道以利世”(《颜氏家训》),承载传统家庭美德的古代家训,也是处处体现为人处事的教诲,而少讲读书学习。这些经典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应重品行培育,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建立“家规”,形成良好“家风”。

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家长应讲究方法

1.立成于幼,潜移默化。中国古代家教非常重视少儿早期品行教育,讲究立成于幼。《颜氏家训》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传统家教强调只要坚持从小实行道德启蒙,就能在少儿的心中培养起道德伦理情感,并在不断地砥砺之后,习惯成自然地践履道德。近代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说明,早期教育在个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幼年时期对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美德教育,能培养起孩子道德良知和优秀品质,并伴随其成长越发牢固。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分析

随着近几年社会发展的迅速,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多远文化和各种思潮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得传统文化有逐渐缺失的危险。人们的精神世界匮乏,容易产生社会焦虑,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埋下隐患的种子。相应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就是要人们对中国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使得人们对民族文化产生自信心,有自己的信仰,思想坚定,对人们的思想信仰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1、高中语文教育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知道本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百花齐放,曾经拥有璀璨辉煌的历史,增强了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能继承并发扬。

1.2、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人物,他们的言行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人,也教育和启发着后人,其中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孔子的言行就成为很多人尊崇的楷模,人们从优秀的文化中吸取精华,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1.3、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效途径

目前的高中生都是在电子产品的耳濡目染中成长的,他们接触的信息量大,纷繁复杂,使得多元文化对学生的文化信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样就威胁着传统文化的逐渐缺失,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使其源远流长,四季常青。

2、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的实施

2.1、以教材中的古诗为载体,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高中语文的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古人的人生观、民风、民俗以及行为道德文化都渗透在诗词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探求深层次的思想道德情感,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高尚品质和情操,并将这种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言行中。例如,教师在教授《短歌行》这首诗时,通过介绍作者曹操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传递了作者在赤壁大战失败后,面临连年的战乱,曹操已年事已高,对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感到忧愁。但是他仍然不放弃,坚持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广招贤才,建功立业,体现出曹操的宏伟志向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在教师的讲解中给学生传递了古人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将苦奋斗的精神,这值得我们每一位学生学习。

2.2、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课堂氛围,使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精神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素养,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内化的思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展示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机会。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比赛,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教师在比赛中设置:诗词背诵、诗人创作风格、古诗翻译、诗词默写等环节,考察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在《鸿门宴》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文章通过语言动作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当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通过自己的总结得出文章所要传达的人文精神:樊哙在紧急的关头,不畏艰险闯入帐中,在紧张矛盾的冲突中刻画了樊哙豪爽、勇猛以及粗中带细的性格。

2.3、通过课外实践阅读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课外阅读和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指点学生阅读经典的诗文、名著等来积累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将文化知识与道德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真正做到传统文化与日常的行为实现有机统一。例如,教师指定学生阅读《雷雨》、《骆驼祥子》、《论语通则》等,通过阅读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并对字里行间进行深刻的思考,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这个多元化、信息化充斥的年代,更需要传统文化来成为人们精神的信仰和食粮,故而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传统文化修养,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变换教学方式整合科学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