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宋词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范文第1篇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闲。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有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宋词鉴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唐五代;北宋;诗;词

村上哲见对于原封不动地接受把诗与词当作彼此分立的文学样式的传统认识而缺乏综合地理解它们的观点感到不满。作者认为如果对唐宋时代的人们通过诗词想表现的东西,深入去考虑的话,说它们完全一样,虽然有语病,但它们绝不是彼此孤立的。因此由这两种样式所表现出的诗的世界,也决非可以割离开来加以考虑的。所以为了把它们阐释清楚,必须具有综合地探讨二者的观点。该书作者着重放在了“词”的研究上,几乎是以“词”为对象的著作。

本文主要从唐五代和北宋这两个时期阐述“诗与词”的关系,重点说明“词”的由来。争对“诗与词”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综述

本书由序论、上篇、下篇、附论四部分组成。序论是对“‘词’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的阐述。上下两篇则历史地考虑了从这一滥觞于唐代至北宋末达到充分成熟的发展过程,并试图阐明其各种各样的因素。上篇是唐五代词论,下篇是北宋词论。

二、词

(一)词

本文所说的“词”,是指发源于唐代,而在宋代作为歌辞文艺广泛流行起来的韵文样式。它在唐代早期,不过是即兴的或者是朴素的歌谣之辞;但是自唐末至五代之间,逐步地变成带有独特的文艺性,而在南北两宋,终于作为一种抒情的韵文样式而占有了独特的地位。[1]

将中国各个时代杰出的文学样式加以举例,则大约自明代以来的习惯说法是:“汉文、唐诗、宋词、元曲”。而“词”,是在宋展到了顶峰,不容其他时代相比肩的文学样式。

(二)“词”的发展历程

1、作为歌辞的“词”

特指歌辞而称作“词”的实例,以见于梁沈约的《宋书》卷二十一为最早。在该书《乐志》卷三中录有多达数十首乐府歌辞。“歌辞”和“诗”是不一样的。到了汉代,三百篇的诗已不载歌唱,当时的歌谣之辞,通常称作“乐府”。

关于歌辞,在以歌谣为主而言的时候,使用“歌”、“讴”等名称;当特指文辞时,似乎依然称作“诗”。但它同当时“诗”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这样“乐府”这一称呼就产生了。但是当要特指其文辞时,已经作为文辞之意而推行的“词”这一语汇的出现,也是不奇怪的。

这样,到了六朝时代,随着“诗与歌”在认识上的分离,除去进行历史的叙述之外,称歌谣的辞为“诗”已逐渐罕见,代之而起的是“词”。

2、唐代的“词”

一进入唐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在唐代,随着胡乐的传入,音乐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旧有的乐府已不再歌唱,另一方面,却把新兴的近体诗,特别是七言绝句当作歌辞而频繁地歌唱起来。按照过去的说法,唐代前半期,歌唱的都是近体诗,到中晚唐之间,近体诗逐渐发生变化而形成了长短句的“词”。

3、北宋的“词”

以“词”的作者身份而广泛的为世人所知的最早的人,是晚唐的闻庭筠。如《旧唐书》中记载:“苦心砚席,尤长于诗赋。初至京师,人士翁然推重。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2]在这里还不存在“词”是独立的文学样式的。

到了五代,作词之风在文人之间扩展开来,并且已经把“词”放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认为“词”并不是正统的文学,只是次要意义的文学。

后来宋词的发展,尽管也包括有俗艳之词,但是符合文人官僚的道德观和趣味的所谓“雅词”却成了中心。并且,它并不是向妨碍发迹当官这样的消极方向发展,其文辞,和“诗”一样,成了公开鉴赏的对象。

在当时,文人们也往往将“词”与“诗”相对比的加以评论。“词”与“诗文”相比,“诗文”是士人必须具备的教养,但是“词”并不是。直到到了北宋的仁宗、神仁时期,才确立了“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地位。

4、简略论述其后时期的发展

到了南宋,便产生出那些不登宦途而专以文事为世所重的特殊文人阶层,而“词”则由于这些人而一味地雕琢锤炼得幽深精致,以至使“词”变成了表现远超出一般水准的高雅感觉或趣味的一种样式。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得知,“词”是以抒情为主的韵文样式。同古体和近体的“诗”(在日本称为汉诗)在根本上有想通之处,在现象上也有各种各样的交错。

“诗与词”在文学史上各有发展历程,在一定时期有所交错。“词”开始并不被人们所接受,一般都是把它看作为“诗”,后来官僚士人热衷于写“词”, 把“词”作为文人们的一种文学素养,由此开始兴盛起来。

三、唐五代词论

“词”在唐代是随着乐府的不复能歌唱取代它而出现的。但是由于歌辞文艺的性质是共同的,所以在广义地使用“乐府”这一名称时,但二者是不同的。唐代的音乐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而引起了重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在“词”的发展史上,《花间集》可以说是一部划时期的著作。在南唐,也许是由于没有编纂过足以与《花间集》相媲美的词集的缘故,有词作传世的人不多。到了宋代,编纂了他们的词集传世。

如上所述,词的渊源在于唐代的燕乐歌辞和俗谣。到了晚唐,温飞卿已经创作出一批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文学实质的作品。及至五代期间,作者的队伍更加壮大,终于成长到出现了《花间集》这样的词集。但是,尽管如此,当我们一提到“词”,一般都是说的“宋词”。为什么这样?下面具体的论述一下。

四、北宋词论

在唐代,“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一般提到“词”都是说的“宋词”,原因如下:

1、作品的数量。林大椿《唐五代词》对唐五代的词加以计算,前者大约一千一百首。唐圭璋《全宋词》对宋词搜罗殆尽,约三万首。

2、词的形式。清朝初期编纂的《(钦定)词谱》将流传下来的词牌,整理为八百二十六调、二千三百零六体,其中,唐五代流行的,虽然难以进行正确的计算,但是以《花间集》的七十余调为基础,不能认为有它的几倍,所以大部分是宋代的。

3、词的内容。唐五代的词反映了词原来是以宴席间的歌辞为主流这一情况,咏合欢的艳词与相反的咏孤独的忧愁的词占大部分,再加上以隐逸之情为主题的《渔夫》等特殊的作品,其主题几乎尽于此,与宋词的多样性也是不可比拟的。

总之,仅从以上的特点来看,“词”毕竟是到了宋代才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词”到了这一时期,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都突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词,出现了特别显著的,与历来的词不同的新因素:出现了在词牌下添加序言的风尚;“慢词”的出现。

北宋后期,到了神宗朝以后,词进一步广泛深入到官僚文人们中间去,所以作者队伍也格外的扩大起来。“词”作为韵文的一种,也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了官僚文人们的中间,以及其中可以看出有两种不同的倾向。

五、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唐五代北宋词研究》这本书中“诗”与“词”的关系进行描写,重点阐述了“词”的发展历程,以及“词”由不受青睐到后来兴盛原因的阐释,并提出自己的拙见。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词”有进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村上哲见.唐五代北宋词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宋词鉴赏范文第3篇

一、趣味式欣赏

趣味,就是让学生为美而陶醉,为美而震撼。

1.引领学生抓住诗句中的“诗眼”、点睛之笔去欣赏

抓住了“诗眼”,即抓住了“纲”,“纲”举了,“目”便张了,自然不需去字字讲、句句讲。如:欣赏“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指导学生去感悟“闹”“绿”的妙处,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及后人的评价,这样整首诗的意韵、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2.引领学生感悟诗句的“弦外之音”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引领学生走进诗人描绘的具体情境,实现情感迁移,意念迁移,进而感悟诗句的弦外之音。

3.引领学生感悟比喻的精妙之处

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进而感悟比喻的生动形象。

二、应用式欣赏

学生感悟到古诗词浓浓的美后,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这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大显

身手。

1.举办古诗词诵读沙龙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深情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再让学生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演绎出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

2.让学生诗画互配

(1)让学生为名画配名诗

画配诗,既能激发学生读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会。如:宋代名画家郑南的《》图,让学生配上咏的诗句;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可配上柳宗元的诗《江雪》。

(2)让学生自己为诗词配画

学生欣赏了古诗词后,为诗附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或许涂一抹云霞,或许勾一泓清溪,或许描三两青峰,那都是学生欣赏的收获,是一种美的放大与提升。

(3)让学生根据实际情景配诗

古诗词中有大量描写四季景色、山水树木、花鸟虫鱼的诗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吟诵相关的诗词。如:见时吟诵《咏菊》《赠刘景文》;赏月时,吟诵《静夜思》《春江花月夜》。学生见识多了,积累厚实了,则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能引得他们“诗兴大发”,久而久之,学生便“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4)作文中主动运用诗句

鼓励学生作文时引用相关诗句,不仅可以为文章增色,同时还能赋予学生成就感,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

三、表演式欣赏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唱爱跳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唱古诗、随音乐舞蹈,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首先,学校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古诗韵氛围:走进校园,你会看到一个立体的古诗词“雕塑”――花园里、橱窗中、教室内都呈现着斑斓的古诗词;走进校园,你会听到悦耳的童声古诗词歌曲演唱――学校的铃声就是童声古诗歌曲演唱。其次,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师生古诗词朗读比赛,师生古诗词绘画比赛等等。再者,让古诗词欣赏切切实实走进教材,音乐课唱古诗词歌曲;美术课给古诗词配画;各科课堂前两分钟诵读古诗词。

宋词鉴赏范文第4篇

一、为什么要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的存在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展示,而且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对人们形成正确的观念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意识就成了主要任务。因为我们所选修的诗词仅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发挥诗词的存在价值,还需要学生自主去学习、去鉴赏,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文学素养的提高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让学生在诗歌的世界里自由地畅游。可见,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课改有效落实的需要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语文价值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既有助于贯彻落实课改下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也有助于课改下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二、如何有效地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转变教学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众所周知,在以往的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的都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进行解释,之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进而为高考做好准备。但是,这样的教学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都是不利于诗词价值的真正体现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真正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转变应试教育思想下的“一言堂”模式,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保障学生自主地走向诗词的世界,自主感受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进而才能确保诗词教学效率的高效实现。因此,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诗词课堂的保障。

2.借助对比阅读

所谓的对比阅读是指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当然,在唐诗宋词的对比阅读中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对加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开阔视野及鉴赏能力的提高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诗词阅读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进行对比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等,这样的比较过程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中所包含的价值,进而也为学生阅读诗词兴趣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阅读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为了让学生领会“借景抒情,怀古喻今”的写作手法,更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在诗词中所要表达的那份“赤诚忠心”。所以,在阅读鉴赏时,我引导学生将《乌衣巷》《石头城》《山坡羊?潼关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等进行对比阅读。其中《乌衣巷》《石头城》都是刘禹锡的名篇,都采取的是怀古喻今的手法;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朝李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写下的即景抒情,借古讽今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对比不仅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又能让学生在自主对比中体会借古喻今的手法的应用,进而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鼓励自主鉴赏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古诗词也接触了不少,所以,对一些古诗词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相信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自主学习诗词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诗词阅读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鉴赏,要给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进而为提高诗词教学质量作出相应的贡献。

宋词鉴赏范文第5篇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是通过主观问答题的方式来考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可以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实施“问题教学”,以代替常见的教师枯燥分析的教学方式。所谓“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每首唐诗宋词时,以问题的提出为教学起点,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问题的解决为教学过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讨来组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鉴赏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完成对整首诗的鉴赏学习,最终形成一定的鉴赏古典诗歌能力。实施好问题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的精心设计和问题的探讨过程。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问题设计的重点突出考纲考查四大要点

考试大纲中关于诗歌鉴赏考点方面的要求为: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中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以上四个方面展开,既要注重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也要把握诗歌的艺术技巧。如笔者在教学杨炯的《从军行》时便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教学:①首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加以分析。②颈联中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战争的?运用了哪些手法?③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情方式有何特点?这三个问题分别从语言(炼字)、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教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便读懂了这首诗歌,完成了对诗歌全方位的鉴赏,从而有助于学生在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中提高鉴赏能力。

二、问题设计的角度应注重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结合

在每一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角度必须合理,问题过大过空不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问题过小过细又会使鉴赏分析支离破碎、枯燥乏味。因此要灵活地根据诗歌的特点,注重整体设问与局部精析的有机结合。如笔者在教学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时只从整体上设计了一个大问题来组织教学:全诗运用了哪些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意在通过这一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本诗的写作特点和诗人情感,进而具体掌握用典这种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而在教学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时设计问题的角度便有所不同。首先从宏观上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送魏万之京》这首送别诗是如何借助于写景来抒发离别之情的?旨在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景色描写与意象分析来自读思考。在具体分析鉴赏时又从局部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组织探讨分析:①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②颔联、颈联选取了哪些意象,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的?③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何特点?所抒情怀与一般送别诗又有何不同?这三个问题侧重于局部对诗歌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前面的一个大问题的分解、细化。通过这两组问题的设问与探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诗歌,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

三、问题教学的过程应贯穿于诗歌学习的始终

问题教学以问题的提出为起点,以问题的解决为过程。这一过程不要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鉴赏教学,必要时可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如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思考,课后结合问题与所学方法巩固运用,当然重点环节应在课堂问题探讨教学部分。如笔者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前预习思考题:王维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本诗向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山间晚景图?各有什么特点?全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愿望?意在引导学生抓住王维诗歌的特点来初步感知诗歌画面,把握诗歌情感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通过一系列的细化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意象,凭借动静、视听来感知清新明净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美好的生活图景,体会寄寓其中的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与情趣。最重要的是学完诗歌之后,帮助学生总结山水田园诗的一般特点,初步了解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即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在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衬托、白描等。课后笔者又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去完成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及时巩固。学生只要能利用课堂所学,在课后举一反三,便可以逐步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韵文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中文学术前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大学中文系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