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策划

中国策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策划

中国策划范文第1篇

一、从宏观策划转型到微观项目策划

前十年,很多策划人是出创意、思路、理念,进行宏观战略咨询和品牌策略研发以及理论创新,但在今后十年,这肯定是不够的,策划业的重要转型就是深入市场第一线,了解市场需求,为企业做好产品市场营销、品牌推广、活动营销、企业内部管理创新策划等。

比如北京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帮助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政府,制定的纺织服装、运动鞋业等五大传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不仅有理论还包括搞活民营企业的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所以经过四年多的成功实践,使得晋江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各项指标名列福建省10强县、市第一位,全国百强县第5位。2008年晋江市财政收入已突破100亿元。

二、从以理论策划转型到实战经验策划

过去十年,由于我国的策划行业刚刚起步,多数策划人是由大学老师、记者等行业转行或者是政府官员下海,这些人有思想、反应快,但主要还是以理论为主。而今后的十年,市场需求向纵深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就需要策划人理论联系实际,敏锐判断市场变化,并提出能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的方案。所以今后十年,既有实际市场操盘经验又有策划理论的人,将是策划舞台上的主角。

以重庆朝天门服装批发市场的策划为例,北京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为重庆市渝中区编制朝天门服装批发市场的提档升级所作的规划,不仅有理论,更重要的是从操作角度对其市场管理、市场结构、交通物流、管理模式上提出的大胆突破,目前朝天门服装市场已成为西南地区著名的服装市场集散中心。

三、从本土策划人转型到国际复合型策划人

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具有全球化眼光、了解国际市场转型。过去国内策划界的很多专家是“本土派”,他们十分了解国内市场需求和社会形势,而不少“海龟派”的策划人则感到“水土不服”。但在今后的十年,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变化。原因很简单,就是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的一体化,很多新兴企业家和二代企业家都有海外留学背景与国际背景,那么策划人作为他们的参谋长,如果还局限于“本土眼光”怎么行呢?所以未来十年中国的策划业必与国际咨询业接轨,中国策划人要到国外了解世界市场发展现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可以说,未来十年活跃在中国策划舞台上的一定是一批了解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先进策划理念的策划人。

同时,本土化的策划公司必将与国外咨询公司强强联合,实现本土策划和海外策划的联姻。策划公司要有一批国外的人才队伍,与麦肯锡、兰德、贝恩等国际咨询公司合作,为在华外国企业提供优质的执行全案。

四、从传统策划理念转型到现代策划理念

前十年,我国的策划人的策划理念基本是“望闻问切”、“孙子兵法”这些传统理念,但今后十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优秀策划专家要学会运用新技术为企业服务,特别是帮助企业用好互联网、物联网营销,充分利用网络、网民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策划平台。

五、从单打独斗转型到团队作战

可以说在策划行业发展之初,我们的策划人主要是以出主意与出点子为主,而今后十年必须向系统化、科学化、团队化的策划转型。以往策划人是一个点子做策划,没有执行团队,而未来策划公司必须培养一批由先进理念和思想武装的头脑,要有一批懂政策、懂市场、懂品牌、有执行能力的团队。如果把需要策划服务的企业和政府比作作战部队,策划单位就是参谋部,他们不仅要为企业出主意,还要有项目的落地执行、市场营销、品牌塑造能力,还要协助政府客户进行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产业集聚等。

所以,今后十年,会是策划行业大浪淘沙的十年,留下的必定是做好了这五个转型的优秀策划机构和策划人。

中国策划范文第2篇

中国过去有句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知道大师的练就需要多少年的苦苦修炼,仰慕的同时,自己也想拜明师,访高人,梦想哪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大师。可是,接触越多,越发现自己没有成为“高人”的潜质,但是也发现了不少做大师的“功法”,写出来供大家分享,说不定读者中有很多人具备“大师”的潜质。

一百多年以前,李宗吾先生写了《厚黑学》一书,宗吾翻开中国的历史,认为历史乃是一部厚黑的历史,厚而硬,厚而亮,厚而无形,是厚黑大家的三重境界。宗吾先生提出了古代求官六字真言,叫做“空、贡、冲、捧、恐、送”,和古代做官的六字真言,叫做“空、恭、崩、凶、聋、弄”。这些东西和求官做官有关,但是,看大师们的形成,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本人探究大师家世、成功案例、个人背景、成功历程,本希望能有朝一日园自己大师之梦,但终究发现个人资质鲁钝,难成气候,并深深体会,成就大师,实乃不易。要形成大师,需苦练四大功法 “冲、厚、粘、空”。

首先第一个功法是“冲”,“冲”就是四川话“冲帽壳子”,普通话就是“吹牛皮”。官方语言类似“要有充分自信心”,市面流行的成功学或潜能开发叫做“你认为自己是啥你就会成为啥”。要做营销策划大师,没有系统学过营销学不重要,如果“冲”字诀用的好,即便不懂营销4P的人,也能炼就比营销学博士更深厚的“功力”。当然,如果有“冲”的好料子,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冲”的好料子,那就需要好好配合其他几个口诀了。要“冲”的好,脸皮厚度必须要够,不要担心别人会笑话自己,不要怕了解自己的人揭穿自己,要充分相信世界太大,总有人会相信的,而只要有了一个相信的人,你就有了“冲”的资本,而且就如滚雪球之势,越滚越大。“冲”又分为口头上的和文字上的,初学可以从文字上开始,这样脸红别人不会发现,等功力达到一定程度,可以通过新闻会,研讨会甚至报告会发挥口头“冲”功。凡是成为大师者,其眼光皆敏锐异常,善于从细小之处发现可“冲”之料。比如说,如果自己交费学习的时候上课回答过某个非常著名的教授提的问题,就可以向别人讲,“我曾经对著名XX家讲过…”,这里一定要用“讲”而不是“回答”,争取让对方感到自己比XX家更高。要“冲”,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策划比赛自己拿冠军,这也是大师常用手段之一,即便不是自己策划,但是一定要在比赛中有特殊贡献或者影响,千万不要打无准备之仗。比如我们可以策划一个环太平洋华人中国营销策划协会(前提是这个会一定没有被别人合法注册过,然后名称一定要有感染力),然后在搞一个评比,评选也可以叫做环太平洋华人中国十大营销精英。这里,真正成功案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冲”力。当然,如果真的绞尽脑汁找不到可以“冲”的东西,那就需要好好思考接下来的几个功法了。“冲”字还有一种用法就是自己创造一个理论体系出来,一定要加上一些“最新、首创、唯一、第一”一类的词语,叫板大家都知道的著名学派是最好的方法。一般情况之下,国际著名的学派都不会理会,因为对方一看就知道从方法论、理论基础、验证推理过程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和你去争论的。这些完全可以不去理会,毕竟达到国际著名学者(不是大师)水平的人太少。“冲”字用到极致,完全可以让对方感到大师要比营销学者强的多。实际上,我们的企业老板们对大师的熟悉远远胜过对国际一流营销学者的熟悉。

成为大师的第二个功法就是“厚”,要成为大师,面皮厚度是必须要炼的,小的时候,看过卖艺人的手,粗大坚硬,厚厚老茧,摸上去就像摸到坚硬的木头上。这都是多年苦练的结果。要成为大师,这种厚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要敢于自己推广自己,一般情况下,教授都成不了大师,因为教授评定太严格,而且自己评自己不行,但是大师必须要首先敢于推自己。在自己推自己的时候,面皮必须要厚,不要怕别人说三道四,不要受老祖宗孔孟之道中的谦谦君子形象所束缚。梅花香自苦寒来,不要认为大师可以轻松炼就的,初期阶段往往会被“学生”打的满地爪牙。但是,这时候,千万不要太虚荣,不要因为面皮薄而否认自己是大师,被打的满地找牙的同时,一定要能够脸不红心不跳的问对方“我这样演练给你你记住如何寻找敌人破绽了吧?”或者向第三人讲“本大师培养弟子最注重实战性,能够让学员马上体验到成功的”。“厚”字诀还有一点就是要善于抢功,一定不要因为面子而不好意思。比如说,一个知名企业由于广告费增加几个亿导致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升了,这个时候,不管广告创意是自己出的也好,还是策划过程自己曾经帮助打印了份文件也好,还是自己只是说过一句企业广告费太少也好,一定要说得让听众感觉到市场占有率上升就是本大师的功力所致。千万不要太谦虚,说市场占有率上升是由于企业抓住需求机会或者增加投资所致或者是生产科研部门苦苦攻关的结果。

第三个口诀“粘”

“粘”字口诀是造大师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成为大师,必须要能够“粘”,“粘”名人,“粘”名企业、“粘”名项目。苦练“粘”力,确保能够在任何时候“粘”住自己的目标对象,对于提升大师功力至关重要。大师和凡人很重要的一个差别就是“粘”力甚强。比如说,你曾经听过某个非常知名的人物XXX 的课,你就可以说自己是XXX的弟子,当然,要保证你自己的潜在目标弟子很难接触到这位著名的XXX,否则易导致穿帮太多。又比如,自己买了一本某著名人物非常经典的书籍,也可以说是自己是著名的XXX在中国国内理论的代表,如果“厚”力不够,顶多把后边加上“代表之一”。一定要把自己和著名人物“粘”起来。比如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学教材是中国引用最早,使用最广的教材,粘上他是很多大师的理想。但是菲利普.科特勒不好“粘”,咋办?好在科特勒家族还有很多人,那就“粘”一个别的科特勒,反正很多人只知道科特勒,当然,一定要给科特勒都带上向菲利普.科特勒一样的光环。要成为大师,还要时时刻刻准备去“粘”政府官员、知名教授、知名企业总经理、名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只要“粘”力够了,自然能够“粘”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东西出来。最好的思路就是“粘”大款企业的钱,“粘”名人的脸,“粘”知名教授学者的口,“粘”某些主管领导的手,当然一定要保证都“粘”在自己的周围,不要把自己遮住了。

中国策划范文第3篇

为什么要“走出去”全球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产业的发展已不仅仅拘泥在一个区域、而是扩展到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谁也不能违背这种全球化的潮流。

从中国发展来看,中国既是生产大国、制造业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强大的制造业产能,需要国际市场;巨大的国内消费需求,也需要国际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世界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中国;从企业成长来看,一个有发展潜质、竞争实力和战略理想的企业,也必须把发展眼光和目标从国内扩展到整个世界,建立起一个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同样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取得成功的企业发展模式。这就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通过“走出去”经风雨、见世面,在竞争中培育能够适应全球化要求的企业或大型跨国公司。

“走出去”全球化面临的普遍问题

这种全球化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会面临着自身的不适和外部的挑战。因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实行全球化发展,所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与国内环境全然不同的市场。企业自身在适应国际化经营和全球化发展方面,也有许多值得深省的问题。

企业要全球化,没有全球化的人才是免谈的!而这些人才,又必须具有全球化的意识和胸怀,拥有全球化需要的知识、视野和能力,对全球化目标市场的法律、政策、政府体系、文化、风俗、人情有充分详细的了解,才能胜任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对人才,既可以是个人的个体,也可以是一个团队的群体,因为在当今世界,任何个人都无法拥有语言、技术、产业、市场、法律、管理、决策等诸多知识,所以,建设一支能够胜任企业全球化的优秀团队比什么都重要!

网络是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中国企业影响力、渗透力、竞争力普遍还不强,所以还无法强有力地整合市场资源,许多方面受制于人。

在技术上,中国企业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原创技术少,引进再创新多,所以在全球化发展中容易面临着较大的知识产权压力。从外部环境看:突出的冲突则表现在规则、标准、法律和文化等等的不适应上。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也由于社会制度有所不同,还由于法律规则差别较大,中国企业“水土不服”的情况比较多见。调查显示,文化融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即使在香港,企业间文化都难融合。

此外,国际经济的波动、地缘政治的错综复杂,一些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等,也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企业的海外运营收入比重仍然很低;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与其规模不相符;中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程度与国外企业相比较低;经营业绩中国企业国际化收效不如预期。

全球化工作基础亟待夯实

全球化策略最亟待夯实的工作基础第一是质量。中国企业既然敢于进行全球化发展,肯定是一些在全球有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的产业。但要看到,有的经营质量和水平还不太高,特别是有些产品不过硬、不过关,甚至与中国的大国地位都不相称。

长期以来,中国许多企业重视规模、数量,不注意质量;只想做大、缺乏做强的能力;运营模式上广种薄收,不善于深耕细作。其实,有时候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不都表现在有多高的技术、多大的科技含量,只要认真去做就可以了。而我国最具竞争力的,又恰恰处在这些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领域里。

此前,转变发展方式是经常被提及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很高的目标,只要把经营做精、做细、做好,就可以办到的,问题是部分企业经营方式太粗放!因此,追求高标准、高质量,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关乎形象的问题。

二是风险。全球化发展,仅仅靠创业激情和发展热情还是难于成功的。这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

从外因看,缺乏风险评估、对未来市场风险缺乏预测比较普遍。具体表现在对当地的消费需求、市场规则、产业构成、法律体系、政治风险缺乏深度研究,往往以“中国式思维”来观察考虑问题,照搬国内的模式来处理境外事务,结果在一个各种差异都较大的国度里,处处遇上麻烦。

从内因看,存在事前欠缺准备、信息失真误判、市场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薄弱等一些易犯的毛病。走出去企业发展愿望太强烈、太急切,缺少慎密的思考,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例如,此前商务部的一个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4月25日,中国共遭遇13个国家(地区)发起的26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同比增长了19.2%。此外,日前有报道称欧盟要对我国华为和中兴两大企业进行“双反”。

所以,有分析认为中国企业最大的外部挑战是“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无力驾驭全球运营的复杂性”。

三是社会责任。这意味着企业在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中,要严格遵纪守法,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关注民生,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注意环境保护,融入当地社会。回馈社会、多作承担,这些从短期上看,确实需要企业多些付出,但从长期看,也是维护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履行社会责任,还表现在企业商业道德上。中国企业特别要摒弃那种“自相竞争、自相拆台、自相诋毁”的毛病。因为社会责任,不仅有对自己企业的责任,也有对他人企业的责任;不仅有对东道国的责任,更有对祖国的责任。

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仍需发力

加强能力建设。要适应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调整企业的治理机制和经营战略。第一是要改善企业竞争方式,提升全球竞争能力。逐步改变在国际分工中仅处在生产、加工和低附加值的状况,实现向中高端转变,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国际知名度。

第二是要提高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实现高效益成长。通过推进差异化发展战略,改变目前以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和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质”、“优”、“特”取胜。

第三是要形成优秀企业家团队,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这是一个从个人英雄走向企业群英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个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必须通过集思广益来提高企业决策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提高战略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

中国策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01

一、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本次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为了应对危机状况,除去采用传统的政策实现贷款规模的改变外,还对货币政策进行了2次的量化宽松操作:第一次是从2009年3月份持续到第二年的11月份,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推出了几种非常规形式的信贷便利,如启动了在规定日期的拍卖便利等;第二次是在2010年11月份,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至2011年6月份,将认购六千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并使基金利率的实际水平维持在0%到0.25%之间,这标志着美国开启了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操作。

美国进行了2次对货币政策的量化宽松操作,直接使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所拥有的资产规模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数额从危机爆发前的八千亿美元一下子提高到了近3亿美元。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所拥有的资产数额来讲,其资产的总负债数能够在危机过后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但是,需要看到的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执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以美观全球战略作为立足点的,现在在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新增加的证券资产基本都属于国债等长期资产,其短时间内不可能出售其所拥有的长期国债。可以说,美国货币收紧政策在实际上来说还属于虚无缥缈的事情,特别是为了使当前美国国债危机状况得到缓解,将不排除美国出台新货币宽松政策的可能性。

二、中国货币政策的思考

当前,在把控制通胀作为最主要任务的背景下,自2010年起,我国一直实行了强度较大的货币紧缩政策,因为美国执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当前中国经济整体结构的转型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最为主要的两个原因,所以想要依靠对总量的紧缩来使问题得到解决时非常困难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整体的发展方向应为中性,需要把结构调整和总量调控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加以重视。

货币政策不应该一直紧缩下去,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应为中性的。

我国的货币政策不适合继续紧缩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国内经济与内外均衡这两个方面。

从当前国内的经济形势来看,首先,在执行了一段时间的紧缩货币政策以后,基本使危机爆发后因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信贷及货币过高的增速情况得到控制,所以紧缩货币政策执行的基本目标已经实现,再者,提高利息很难对属于成本推进类型的通货膨胀产生效果,如果不断加息,就会形成对经营企业更大的压力。可以说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对价格的实际水平形成双向影响,适当的增加属于短期利率范畴的紧缩性政策,能够通过总需求量的降低来使通过膨胀加降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自身的接待成本同样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

从当前国内的内外均衡来看,我国当前执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同美国所执行的两款宽松的货币政策完全相反,这就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首先会容易造成热钱的流入,导致中国外部失衡的加重,而且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恶化,使金融风险提升。热钱效应属于中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难点所在,同样是国际社会上的一个敏感问题。人民币同美元等几种主要货币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利差,并且随着最近的几次加息操作,就会使热钱套利的空间被无限放大,这就必定会导致投机炒作的加剧,形成对金融风险控制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楼市、人民币以及股市的泡沫风险。再者,会使人民币升值,对美元的汇率提高,对贸易出口形成不利影响。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对中国商品外销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2013年8月份我国商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8%,但是与市场的平均的预期值相比,低2.9个百分点,与7月份的增幅相比低6.7个百分比。

从对总量的调控来说,需要把货币政策当成是稳定的手段,而不是调节过度通胀以及远离经济衰退的工具,从当前中国货币及信贷总量方面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外汇占款数量的提高。所以,从对总量进行控制的角度考虑,货币政策需要采用总量对冲的方法,在短期性的具有投机性质的资金进入的时候,通过对冲方法使之不会在中国实体经济中肆意的泛滥,尽可能的降低异常流动资金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与影响。

本次全球经济危机中的重要特点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一种以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体,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对中国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需要对货币政策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使之与自身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一直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要把中性的货币政策调整方案作为我国未来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证券、信贷市场,使之真正成为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 郭利.浅析中国当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J].华章,2012(25).

[2]张国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局限性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

中国策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反补贴;补贴政策;WTO争端

中图分类号:F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3-0067-05

收稿日期:2010-11-17

一、国外对华反补贴现状

自2004年加拿大开始对中国产品发起第一起反补贴调查以来,截至2010年9月,中国出口产品共遭遇了39起反补贴调查,详见表1。分析表1,国外对华反补贴已经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 2007年之后反补贴案件数大幅增长2004~2006年,国外对华反补贴还处于试探阶段,发起调查的案件数较少,发起国以加拿大为主。2007年之后,由于美国通过修改国内法开始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导致对华反补贴案件数大量增加,发起国以美国为主。2007年对华反补贴案件达到8起,其中7起是由美国提起。之后两年反补贴案件数居高不下:2008年、2009年均达到11起,2010年有所回落,1~9月共发起4起。根据WTO统计,2007-2009年全球反补贴调查数分别是11起、16起和28起,据此,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分别占到全部案件的73%、69%和39%。

(二) 发起反补贴调查以美国为主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国家(地区)共有6个,其中美国最多,达24起,占总数的62%,加拿大次之为8起,其他4个国家(地区)为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和欧盟,它们仅发起少量反补贴调查,并且至今还未采取过最终反补贴措施。

(三) 涉案产品以金属制品为主从国外对华反补贴的涉案产品分类看,以贱金属及其制品为主,其次是机械、电子产品,再次是纸制品,其他还包括化工产品、纺织品等。从涉案产品的分布情况看,与国外对华反倾销涉案产品类别存在相似的特点。

(四) 大多数案件属于反倾销、反补贴同时进行在国外对华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案件中,绝大多数属于同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案件。例如,美国2007年发起的7起反补贴调查案件同时均提起了同一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加拿大2008年发起的3起反补贴调查案件也同时均提起了反倾销调查;欧盟在2010年对中国产品发起两起反补贴调查,均是在对同一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后提起的。

(五) 肯定性裁决和反补贴税率较高在已经做出终裁的案件中,绝大多数均做出了存在补贴与损害的肯定性裁决。除澳大利亚、南非、印度提起的少数案件由于无损害或申诉方撤诉而未采取反补贴措施外,美国、加拿大提起的反补贴调查中,除各有1起案件因微量补贴或无损害而未采取反补贴措施外,其他所有案件均以肯定性裁决结案,并被征收较高的反补贴税。其别是美国采取措施的几个案件中,反补贴税率均超过了100%,最高的达到615.92%,涉案产品被征税后已经没有可能再进入美国市场。

二、中国补贴政策现状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1条对“补贴”的定义是:由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资助并因此而授予一项利益,其中的财政资助具体包括:涉及资金的直接转移、放弃或未征收在其他情况下应征收的政府税收、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础设施外的货物或服务或购买货物。根据该定义,各国国内政策中均存在大量的补贴,但并不是所有补贴都可以成为反补贴的对象。根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其他相关条款规定,符合上述补贴定义的“补贴”要成为其他成员反补贴的对象还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专向性”,二是对其他成员国内同类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王弈通,2009)。

由于补贴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要在众多的补贴政策中提取出需要重点分析与对待的补贴政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已有的国外对华反补贴调查中被提及的中国补贴政策;二是中国向WTO通报的补贴政策;三是其他成员向WTO提起的有关中国补贴政策的争端案件中涉及的补贴政策。这三个方面的补贴最有可能在今后的反补贴调查中成为调查对象,是我们需要重点分析、认真对待的。

(一) 在已有案件中被提及的补贴政策在39个国外对华反补贴案件中被提起的补贴政策是应当引起重视的焦点,通过总结归纳,这些案件中涉及的补贴政策包括以下几类:

1.政府政策性优惠贷款。优惠贷款是目前我国反补贴调查应对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在美国的反补贴调查中,企业只要从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大国有银行甚至其他银行获得贷款,无论贷款利率多少,一律被认为是优惠贷款。理由是中国政府对银行领域的介入所造成的显著扭曲,甚至对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造成了限制和影响,应诉方从外国银行取得的贷款也不适于作为衡量基准。鉴于在适用中国贷款基准方面存在上述固有的特殊困难,美国商务部选择了市场为基础的基准,这一基准就是将国民总收入(GNI)与中国相当的国家的国内借款利率进行简均。例如铜版纸案中,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中国2005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是1740美元,属于低中收入国家。美国商务部接着对2005年《国际金融统计》中37个国家所报告的借款利率的平均利率进行了简均,其平均值为13.147%,并使用这一平均值来裁定中国企业获得的短期贷款是否存在利润(龚柏华等,2007)。

2.税收优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吸引外资、鼓励出口,颁布实施了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加入WTO之后,为使国内政策与WTO规则保持一致,我国已经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但是,在政策调整过程中,某些还未调整到位的税收优惠政策仍在国外反补贴调查中被视为补贴政策而成为问题的焦点,这些被提起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两免三减半”项目;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特定地区(高新技术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企业购买国产设备的所得税抵免;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出口型企业税收优惠;高新技术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进口机器设备的关税和增值税免除;对“生产性”外资企业的地方收入税减免计划。

3.低价提供基础设施投入和原料投入项目。主要包括:低价提供土地;低价提供水、电、煤、气;低价供应原料投入。这些项目在目前针对我国的反补贴调查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大。外方认为这些投入低于适当回报,构成补贴。例如,在美国对中国复合编织袋反补贴调查中,调查机关认为中

国的土地使用权价格不是基于市场原理产生的,因而决定选择替代国的价格,该案选择了泰国作为替代国,原因是中国和泰国有相近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分别是2010美元和2990美元。

4.行业五年发展规则。在美国对华反补贴案件中,多次将我国国内某行业发展规则的内容确定为存在政府补贴。例如,在铜版纸反补贴案中,美国商务部在对中国的“十五”计划、林业和造纸业“十五”计划以及数项政府行政措施的目的进行审查后认为,中国政府有具体及详细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林业和造纸业的发展。又如,在复合编织带案中,中国纺织业发展五年规则及山东省纺织业五年规则均被提及,调查机关认为,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政策,这些规则中设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 中国向WTO通报的补贴政策中国根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25条向WTO通报的补贴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附件5A列出的补贴项目,二是2006年4月13日向WTO通报的补贴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附件5A共列出了24项补贴,主要包括:提供给某些亏损国有企业的补贴;根据出口实绩优先获得贷款和外汇;根据汽车生产的国产化率给予优惠关税税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内外资企业的优惠所得税政策;在华外资企业优惠所得税政策;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用于扶贫的财政补贴;技术革新和研发基金;用于水利和防洪项目的基础设施基金;出口退税;企业关税和进口税减免;国家对一定比例的发电用煤和原油的低定价;对某些林业企业的补贴;高科技企业的优惠所得税待遇;对废物利用企业优惠所得税待遇;贫困地区企业优惠所得税待遇;技术转让企业优惠所得税待遇;受灾企业优惠所得税待遇;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的优惠所得税待遇;投资政府鼓励领域的投资者进口技术和设备的关税和增值税免除。

2006年4月13日,中国根据《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6条第1款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25条的规定,向WTO通报了2001-2004年实施的新的补贴项目,共78项。主要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投资于贫困地区的优惠税收政策;利用废弃物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遭受自然灾害地区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福利企业优惠税收政策;科学研究机构的优惠税收政策;从事农业产业化的领先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中小企业技术革新支持基金;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资助基金;购买农业机具补贴;国家重点水利、土壤保持建设项目补贴;林业生态补偿基金;国内企业为了技术升级目的购买国产设备的优惠税收政策;粮食、石油储存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归还濒危动植物优惠税收待遇;科学和教育目的进口的优惠税收待遇;治疗艾滋病药物优惠税收待遇等。

(三) WTO争端解决案件中涉及的补贴政策美国等国挑战中国补贴政策不仅通过发起反补贴调查一种形式,而且在WTO多边框架下发起相关的争端解决,有学者称之为“双轨制反补贴措施”(陈利强等,2010)。中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被投诉的案件中,有2起涉及补贴问题,即:DS358/DS359(返还、减免税收和其它支付的某些措施)、DS387/388/390(对企业的出口激励措施)。

DS358/DS359案中的主要争议事项包括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相关法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该案经过磋商达成谅解,中方承诺撤销或修改相关法规。DS387/388/390案中的主要争议事项包括:与“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计划相关的政策措施共计24件;与“中国出口名牌”项目相关的措施共计51件;其他措施(主要指地方政府措施)共计3l件。这些措施的主要内容是:为实施出口名牌战略,改变外贸增长方式,将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资助品牌,集中力量重点培育。扶持措施包括:安排“出口品牌发展资金”,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对人选企业所需的进出口配额优先予以安排;各级政府在各类政府采购中,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出口名牌;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名牌出口企业使用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和出口产品研发资金等等。该案经过磋商达成协议。依据该协议,证实中国已采取步骤撤销或修正相关措施,从而移除任何以出口为条件授予名牌称号和财政利益的条款。

三、相关补贴政策与WTO规则的符合度分析

通过将上述三方面的补贴政策与WTO规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可见我国现行的补贴政策中既有符合WTO规则要求的,也有原来不符合但经过调整已经符合的,还有一些属于在是否符合WTO规则上仍存有争议的,另外还有一些可能将引起争议的措施,具体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