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有效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有效性 互动形式 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ZHANG Xiufeng, Gao Hui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Abstract The classroom interaction is an efficient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learning. Besides the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the quality of it also requires the attention, which will decid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The improvement and insurance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ar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approach and the role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Key words effectiveness; form of interaction; approach of interaction
课堂互动源于社会互动,是在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从而形成具有相互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①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课堂,突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突出功能在于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接受语言输入的机会或者语言练习的机会;同时也建立起学习者的“接受状态”(state of receptivity),即“一种积极的开放,一种接触语言和文化的意愿”。②
然而,课堂互动所提供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数量,并不一定产出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习,因而课堂互动的质量更应予以重视。本文从课堂互动形式,课堂互动模式,课堂互动中师生的角色三个方面来探讨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1 课堂互动的形式
课堂互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师-生互动,另外一种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有利于教师支持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内化其所学的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受教学任务、教学时间以及班级学生人数等因素的限制,师-生互动在数量上很难保证;同时多数教师实施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是课堂问答,师生之间一对一的问答形式很难调动课堂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而生-生互动的实施方式在实践中主要以结对子(pair-work)和小组(group-work)的形式,这种互动方式有效保证了互动的数量以及班级全体学生的互动参与性,但又因缺乏教师相应的指导和监督而影响了其互动的有效性。总之,这两种互动形式各有利弊,在教学实践中要予以合理组织和分配,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互动的功效。
2 课堂互动的模式
课堂互动的形式只是课堂互动的组织形式,但不能确保课堂互动的有效性。研究者比较了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和认知代码等,结果发现这些方法其实无所谓哪一种更成功,其中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尽管不同的方法在其方法论原则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最终都导致了非常类似的课堂交流模式,因而语言学习结果也是类似的。③从这个角度出发,课堂互动的模式才是影响课堂互动质量进而影响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课堂互动的典型模式就是“启动-回应-反馈/评价”的序列(Initiation- Response- Feedback / Evaluation,简称为IRF/ E)。④在这个互动序列中,教师紧紧控制着课堂互动的启动、课堂互动的结构和内容,在互动开展期间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发起讨论,学生回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给学生予以反馈从而完成互动序列。这种模式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如缺乏动态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足够时间,教师的控制过多等。为了对此进行改善,吉本(Gibbon)从社会文化理论中“协调”(mediation)的构建和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模式的连续体”(mode continuum)等视角出发探讨了如何在基于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师生对话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所谓“协调”是指学习者的内心与外界(或自己)的互动,通过“协调”,学习者的潜在能力被加以调整和重组从而进入更为高阶的形式,而所谓“模式连续体”是指用来描述话语学习的顺序,即不符合语法—不符合习惯—有点不符合习惯—比较符合习惯—合乎语法。以语言学习为例,这项研究确定了四种“协调”的方式,即通过重构实现模式的转变(mode shifting through recasting)(一般指在词法和句法的层面上重构儿童或学习者的话语),提示学习者如何重构自己的话语(signaling to learner how to reformulate),暗示重构的必要性(indicating the need for reformulation),个人知识的语境重构(recontextualising personal knowledge)(所谓语境重构,简言之就是将从一个语境中学到的东西利用到另一个语境中)。这项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解释和丰富了课堂师生互动形式中的互动模式,促进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生-生课堂互动的典型模式是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语言上的互动,或称之为“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但是,许多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结果都表明,简单地分配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学习不一定能创造出有利于其学习的条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尽管所有小组有同样的行为方式,但却产出不同的学习成果。这说明小组的生-生互动模式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小组行为模式比其它小组的行为模式更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斯托奇(Storch)通过研究发现,从平等和互利的视角来看,生-生互动有四种互动模式:协作式(collaborative),支配/支配式(dominant/dominant),支配/被支配式(dominant/passive),专家/新手式(expert/novice)。⑤在这四种模式中,协作学习和专家/新手模式更有可能产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支架”(scaffolding)。这种“支架”功能体现在帮助学习者发现自我知识体系的不足、加强对目标学习的自我调节以及逐渐发展其独立学习的能力。⑥因而,在组织课堂生-生互动时,教师要多采用协作式和专家/新手式的互动模式来组织课堂互动,从而使学生获益最大化,同时教师在其监测下要允许或鼓励学生不断变换其学习的合作伙伴,从而避免小组学习中出现支配/支配或主导/支配/被支配的互动模式。
3 课堂互动中师生的角色
无论互动形式还是互动模式都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在其中扮演恰当的角色。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在这种模式之下的课堂互动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几乎忽略了学习者在互动中的需求和作用。但是,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兴起,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关注,毕竟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将其所学进行内化的过程,因而无论是在师-生互动还是在生-生互动中,学习者都应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互动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意识。
对学习者积极性和意识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的缺失。从教育培养人的本质而言,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不仅仅只是为学习者提供认知上的支持,同时也应关注学习者的社会和社会情感的发展过程。基于不同的互动形式和互动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扮演了四个角色,即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其中,组织型的参与模式表现为在互动过程中教师邀请学生并鼓励其提出问题,并提出共享和协商他们的意见,从而使学习者逐渐开始参与课堂互动;帮助型的参与模式则突出表现为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内化过程提供“支架”作用,教师使用恰当的策略来促进课堂互动时问题的重新提出和重新诠释,还有观点的建构和推理等;参与型参与模式表现为教师对学习者平等参与的关注以及对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包容;欣赏型参与模式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法、观点以及模式的欣赏,同时在教师参与学习组织的活动也传递出其可以从中有所收获的信号。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课堂互动的数量和质量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确保课堂互动的数量,因为熟能生巧,否则学生会因为缺少实践的机会和缺少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的机会而不能有效地内化其所学;另一方面要重视课堂互动的质量,因为数量并不必然导致学习效率的提高,为了确保课堂互动的质量,课堂互动的形式、课堂互动的模式以及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的恰当角色等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并予以合理的配置。
课题来源:2013年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2012年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面上项目(编号SM201210028013)和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教改项目(编号2012JG035)
注释
① 胡明晓.课堂互动的内涵、实施原则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10):22-25.
② Ellis,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574.
③ Gibbons, P. Mediating Language Learning: Teacher Interaction with ESL Students in a Content- Based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2003(2):247-269.
④ Kumpulaien,K.,Wray, D.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Social Learning [M]. London: Routledge Falmer,2002.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05-01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注重艺术性、实效性,教师的提问不要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不要过难,否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我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种感觉:学生上课举手发言不积极,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要选对时机
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想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研究、探讨新知识时,在学生尚不明确新知或对新知未知的时候,代表性的问题可以指明学生探究的方向,突出重点。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或者思维受阻时,及时的问题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开启他们的思维的闸门。
二、课堂上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
作为一个教师,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提的某一个问题疑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点拨、解惑;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成熟,苦于无法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课堂提问教师的态度要真诚
教师如果在提问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课堂提问要量体裁衣、量身定做。
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五、课堂上要尊重学生
小学生在课堂中常常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教师还要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竞争、合作的气氛,充分发挥动态的集体力量,激发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引导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思维撞击,提高学生思维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幼儿园 教学 课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1创建有效性幼儿课堂的必要性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对儿童影响最大,儿童打下良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幼儿时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对小学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幼儿园的有效性课堂构建是在幼教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以儿童发展为本这样一种先进理念呼唤下应运而生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孩子初次意识到课堂这个概念。
有效课堂就是要构建出一个兼顾有艺术性、教育性、发展性、多样性于一体的综合课堂。游戏和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内容,也是孩子们幼儿园生活的重心所在,然而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幼儿园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游戏、娱乐,而是要在课堂中获取一定的知识。
2创建有效性幼儿课堂的基本原则
2.1适宜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授课,都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以小班为例,此年龄阶段幼儿的主要内容就是活动和游戏,所以他们的活动就集中在活动中,为保证幼儿有宽敞的场地,互不打扰,教师可以就把活动的环境设置在户外活动室的长廊上,可以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活动的空间。而对于大班也就是学前班的同学来说,他们已经接触到汉语拼音和数学的学习,教师就要针对他们设计出一些简单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2.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的原则,是指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出层次性和渐进性。比如说小班孩子活动的目的性较差,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生动、新颖和富有色彩的玩具或者游戏来吸引他们,引导他们的行动。而到了中班、大班,孩子们的课堂教学计划就可以有目的进行,教学的结果逐渐成为他们学习和游戏的主要目的。所以说,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小班孩子们的活动量比较大,游戏含量比较高,知识含量比较少,而且游戏的难度系数也比较低;大班学生则应该以学习为主,好好学习汉语拼音和数学基数,游戏可以只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出现,使学生们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2.3规则性原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孩子们正常活动的重要保证,它不是为了限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而是为了他们学会如何遵守课堂纪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制定出一些相应的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不可以说话,让孩子们知道课堂是教师讲课,同学们学习的重要场所,所有影响到学生学习和教师讲课的行为都不可取。这些规则是幼儿在初次接受教育的时候所必须遵守的。通过这些规则,也可以训练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孩子们做事更有目的性,为将来的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如何创设有效性的幼儿课堂
3.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小年纪的孩子受情绪影响比较大,喜欢模仿,容易分心。因此,教学中的知识点含量量应该比较少,而且教学的内容也应该选择简单的,否则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导致他们什么都记不住。年龄稍大的孩子活泼好动,思维意识发达,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已经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针对大班的同学,教师就可以教授一些难度相对比较大的知识点,而且课堂所教的内容也可以丰富一点,还可以利用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将教学与活动结合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中既动脑、又动手。
3.2注重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早期的经验、个性特征和生理上的原因,孩子们就算在同样的年龄段,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也是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考虑到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说针对调皮的孩子,教师就应该要求严格,而且态度严厉,让他们变得乖巧;针对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孩子,教师就应该多给与鼓励,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同一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也不能一概而论,应考虑到孩子不同的自身能力,准备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来满足不同水平孩子们的需求,让孩子们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美工课中,应该为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小朋友准备一些简单的材料和教学,像雪花插塑、各种玩具车等,以适应年龄手部动作欠准确、欠灵活的孩子拿用与活动;而针对那些身体身体素质好,各关节的活动较为灵活的同学,教师可以拿出一些其他的材料给他们,以促进他们的提高。
3.3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愿望往往产生于对教师讲解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在课堂讲课的时候,应该注意观察到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将课堂和孩子们喜爱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游戏、唱歌、跳舞等等,满足孩子的愿望,激发孩子的参与意识,而且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有新意、有个性的活动,也可以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延伸,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被兴趣所吸引,深深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4结论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知识或者得到发展。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幼儿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活动任务,而且能够在活动中学到一些技能和文化等。幼儿有其特殊性,我们只有遵循儿童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才能够真正使幼儿园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胡慧娟.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6).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习情境 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单一的传授型教学过程,逐步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交流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情感的教学过程。课堂要高效,教学得有效,有效地教学成为这种转变过程中的关键。因而,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
一、认识教学中的“有效”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在技能上有提高,在情感上有进步。总之,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发展。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时间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判断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地情感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二、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备”为先
1.备课堂。对一节好课,其教学应努力体现教学内容中所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更为重要地是关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学生能够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备课就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2.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主要的指标。有效性教学首先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力和个体差异,通过设定不同的教学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3.备教法。有效教学在于灵活多样的教法。高效课堂就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了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二)“行”为重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
1.建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同时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这一角色地位,和学生互动交流,平等相处。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参与学习。
(三)“评”要准
一、课堂教学的数学语言艺术――优化课堂语言
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语言有口头语言和板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是一种极普遍、最经济、易见效的手段。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魅力,就在于:
1.精确性和逻辑性。课堂口语的精确,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要象鲁迅说的“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真正做到惜字如金,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数学口语的逻辑性要求说理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言之有据、全面周密,这样的语言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2.启发性和教育性。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是开拓思路、激活思维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明显。
如老师在“长颈鹿与小鸟”(除法)中:“如果有6个房间,需要知道什么信息,才能安排房间?如果知道有42只小鸟,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具有启发性的问话,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就进入问题情境,积极地思考,认真地讨论。只有通过启发,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形象性和趣味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些社会阅历不深、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极缺乏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因此教师在传授间接经验、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时,注意语言的直观形象性,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掌握抽象的知识。另外,趣味性的语言更能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得到启迪。例如,在讲授元、角、分时,为一年级小学生设计“当售货员”游戏,出示实物学具标明价钱,学生按价目付钱及找回人民币,在游戏中学会计算。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组织课堂对话
课堂对话要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会影响对话的效果。课堂对话的良机和切入点的选择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讲,应针对以下几点进行适时的对话:
1.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对话,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学中通过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对话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利用集体作用,挖深挖透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牢固掌握知识。
比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展开一组由浅入深、顺着思路的对话:(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5)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对话,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师生以互动方式教与学,使学生从对话中获得知识上理性的升华。
2.针对规律性内容展开对话。对于一些法则规律,都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对话得出。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差,难于独立发现总结规律,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相互启发提高,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揭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例如,在《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中,教材提供了一组商不变的算式,并引导学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此时,个人学习出现了困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展开对话,发现一点说一点,个人结论不完整时,其它同学大胆举出反例,提出质疑,并据此修改完善原有的结论。这样学生便可抽象概括出较为完整的规律。
3.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展开对话,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表面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清楚区分开,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区分,则会事半功倍,问题就解决了。比如在教学生求平均数时,班上学生就如下问题在认识上出现了分歧:“某班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45厘米,女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42厘米,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能否用(145+142)÷2来表示?显然对于该问题的辩析涉及到平均数知识的方方面面,而分歧的形成恰恰折射出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中的一种内在矛盾和要求。引导学生就此展开对话。学生或举例论证,或类比迁移,或借助图表说明,或进一步作特殊化探讨......直至最后达成一致共识。通过对话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重要是获得了对话的理性,并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4.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如果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很快就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既解决了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即使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知识传递,具有重新建构知识,生成知识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己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对于学生的创造心理素质的形成,也是大有裨益的。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