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1篇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工具性的教学特点,这应该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接受。然而,从当前语文教学与语文研究领域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以课堂为中心,就课堂论教学,就课堂论质量。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课堂教学原则上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如何改变当前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如何让课堂教学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如果不在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上,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则始终是一句空话。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决定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培养与提高中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我国老一代语文教育家倡导并身体力行,夏丐尊先生的孙女夏弘福的文章《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夏丐尊、朱自清》(见《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3期)就提到,这三位语文教育家反复强调“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这些话归结起来即是视语文为一种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工具应该掌握并熟练运用,掌握并熟悉语文这门工具,就可以达到人际社会间思想交流这一目的。当然,这种交流可以表现为口头的、书面的,还可表现为手势语言。中学生学语文,目的在于通过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学习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因此,口语表达的学习与训练,书面语言表达的学习与训练,亦即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视作中学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来抓,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单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与范围内,面对各种类型的学生,语文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让数十名学生个个张口,人人动笔。课堂这一教学形式用得好,当然可以调动起部分或大部分学生积极思维,也可通过范文导读,给学生某些借鉴,但单靠课堂这一教学形式,满足千千万万青少年口语表达、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需要,这无疑是天方夜谭。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缓慢,误区之一即把课堂语文摆在重要地位来推崇、实践,其结果,以讹传讹、误人误己。

拙著《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见《中学语文》1994年7-8期,《教与学》1994年第9期)就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性质、任务作了探讨,提出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并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教材研究所庄文中先生近日在《关于制订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思考》(见《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3期)一文中就高中语文的性质提出再深入认识的思考,其思考是基于“当前”,要制订与初中教学大纲(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的面向21世纪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庄文中就高中语文性质的思考表述为两点:“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由这两点思考,庄文进一步提出了高中学段语文的教学要求:

1.具有较敏捷的语文交际能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2.具有较强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3.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4.具有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具有独立自学语文的能力;

6.具有与语文相关的文化常识。

庄文中先生的《思考》一文,就高中学段语文的性质、任务及教学要求作出了具体的思考,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庄先生思考的核心。如果按庄先生思考的内容来要求教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单靠课堂是万万办不到的。即从篇章而论,一年几十篇,三年不过百余篇,中学六年也超不出三百篇,量不足,质又何以保证?教师课堂教得再好,学生胸中墨点过少,窥一斑岂能见全豹?吸收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大量的吸收(生活实践与阅读),表达能力的提高仍然是一句空话。

阅读吸收仅仅是一方面的考虑,语文水平的提高,除阅读外,还涉及社会的实践及自然景象的观察诸多问题。社会实践、自然景象的观察、自然科技、人文知识的获取、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新时期文化的思索……这些,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如何能够完成?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其一是把语文教学限制在狭小的课堂内、有限的课本内。吕老的认识何等深刻,何等切中要害!语文教学及其研究如不能走出“课堂语文”误区,长此以往就会远离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信息社会的信息交流),“千秋功罪”,何必留与“后人评说”!

二、语文的工具功能决定生活积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

重要途径

面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如何改变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面貌?走出狭窄的课堂教学天地,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观察积累应该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获取语文学习的必要知识和方法,完成某些范围的语文训练(含测试),特别是通过范文学习,让学生领悟文章思想脉络、精巧布局、精当用语、写作特色,这些都是必要的。不少地方对当前课堂教学还进行过许多有效的改革实验。然而,“骐骥一跃,志在千里”,无千里之志则无千里之马,狭窄的课堂天地终难开扩学生眼界。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的宗旨正在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与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正如人教社给国家教委初中语文教材送审报告提到的那样,“学习语文,既要导流,又要开源,源在生活之中。”人教社语文一室在介绍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一册时也提到,“语文与生活(广义)的关系有两方面:一是反映,语文是用来反映摹写生活的;一是服务,语文是服务于生活的。反映与服务紧密相联,从此达到人们互相交际的目的。”

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工具课,语文的功能在于解决人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与变化问题,那么在生活实际中,人们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才能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因此,生活实践(阅读是间接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素材是语文学习或者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语言的途径除书本外,生活中积累应该是至为重要的。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现了生活与语文密切联系这一特色。新教材以生活为编排线索,从吸收(反映)与表达(服务)两方面较好地解决了语文与生活两者的关系。“语文是用来反映摹写生活的”,因此广泛阅读生活气息浓郁的课文,深入生活广泛积累语言素材有助于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语文是服务于生活的”,语文的学习完全在于适应各种场合的思想交流,这就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文表达忠于生活、表现生产的意识,从认识与运用两方面全面提高语文水平。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2篇

购买能力与个体差异

“超市”面对的是广大的消费者,它的对象在经济能力、个人喜好上有所不同,购买力当然有所不同。学生由于先天、教育、社会、环境条件等的制约,人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表现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不仅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而且在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上也是有高有低。因此,消费者的购买力与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是有着本质联系的。

面向顾客与面向全体

“超市”面向的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经济能力、不同购买欲望的顾客,因而要想经营成功就必须摆设各种价廉物美的商品,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面向全体学生时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树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新型学生观。那种企图让

所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取得优异成绩的想法和做法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强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获得同样程度的成功,正如“超市”也不能强求每一位顾客都能购买同样多的商品一样。而面向全体学生,不是指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提问过,在一节40分钟的课里也不可能做到,而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有难易之分,并能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他们创设不同的表现机会。这正如“超市”摆设不同的商品供不同的顾客购买一样。因此,面向顾客与面向全体学生同样有着本质的联系。

三、“超市”购物与自主学习

“超市”的销售方式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购买力和需要自由自在地、方便地选购商品,购物的主动权在消费者手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不要把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单纯任务,而是把形成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要甚于对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要甚于掌握知识量的关心。“超市”的售货员的主要职责是将商品整理好,向消费者介绍商品的特点、优劣,引导消费者购物,即“导购”。我们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问题、教学内容、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去学,即“导学”。当然,“导购”的目的主要是让顾客购买商品,加深顾客对商品的了解,加深顾客对商场的信任,从而以后会变成常客。而“导

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主动地去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导学”比“导购”更深一个层次。然而,“超市”的购物方式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依然有着必然的联系。

成功“超市”与教学成功

实践证明,“超市”的销售方式是成功的,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3篇

(一)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教学是需要课程老师引导、辅助、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就研究性教学具体来说,其是基于问题为起点,设计切近真实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地融入科学研究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剖析和掌握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规律进而能够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老师利用研究性教学进行深入地参与教学活动,强调过程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但是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研究存在差异,其中老师方面的研究强调研究成效、其具有原创性;学生方面的研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的,强调研究的过程体验,以及经验的累积。(二)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主要思想是认为知识实际上不是借助传授而获得的,是学习者处在特定的情景下,通过老师、同伴以及其他人的辅助,借助所需的学习资源设备,利用意义架构的形式取得的。其中建构主义是上个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与互联网、多媒体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构主义进行理想学习的环境得以实施,使得其被心理学领域研究体系所关注。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学习者要进行自主建构,学习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还是需要有老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和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根据课程知识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老师在信息资源共享、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性学习的引导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二、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迫切性

现阶段国内的高校工商管理方面的各个专业的招生规模是比较大的、辐射的范围广,同时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每年的商科类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地增加,市场上的用人单位的对应届人才需求量在不断地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不足,归根结底是由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因此,完善和改良不适宜的教学方法,积极地开展实效的研究性教学,这对现阶段国内各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一)传统课程教学方法落后于时展的需要。一直以来,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对于高等教育深入完善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始终都在进行着,但是,其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其课程课堂教学方式一直采用的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老师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也不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较大。第一、无法有效地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只能够让学生凭借记忆去掌握知识,处于被动位置,因此,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当前处在国际市场上的企业来说,要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对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是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质量要求与高校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质量之间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第二、无法有效地实现学生家长对于高校培养人才的诉求。由于长时间不适当的教学手段的采用,导致学生家长对国内的教育质量产生了怀疑。因此,很多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家长就将学生送到国外高校去学习、深造。由此表明,现阶段的国内教育质量不受公众的认可。第三、无法有效地实现学生对于学习需求的跃迁。现代大学生接受十几年的教育,必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处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随时获取知识信息,但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知识传授,是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二)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的不足导致商科教育的国内外差距。由于国内的教学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知识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有一定的差距。而造成这一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譬如:办学理念、资金投入、管理体制以及师资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学方法的不同是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存在差距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接受国外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认为:在国外大学学习比在国内的要有更多的收获。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外的课堂教育手段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就是在研究性教学形式与知识传授型教学形式之间存在的差异。研究性教学形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强调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知识认同能力。这些都在现阶段的商科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过程得以体现。当今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都不具备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国外大学培养的应届毕业生普遍都能够很好地适应新工作,具有一定的能力。而这些表明课程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差别,是导致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工商管理类

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基本路径与要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来说,不管是课堂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能够开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其中推行研究性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基于问题解决进行的学习方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这个手段中涉及的学习实际上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指向,一般是以学生发现问题作为出发点。针对问题解决进行的剖析和探究活动,其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教学知识,而不是灌输记忆教学内容;还能够激活学生现已掌握的经验,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工商管理课程课堂教学,不管是特定性课程,还是其他类型的实践课程,创作型导向课程,甚至是偏重于理论性课程,都可以运用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这一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其主要是根据引导学生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灵活、完善的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是适用于工商管理课程课堂理论教学,其还是适用于实践性教学,譬如:生产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应用案例

工商管理专业中有一门管理学原理课程,这属于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成效的高低直接对学生未来从事管理工作岗位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作用。针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其先后采用两种教学方法。前几年,该项课程采用的是知识传授型课堂教学方法,偏重于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认同知识;最近几年,该项课程开始尝试利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研究性教学形式的彰显的魅力。(一)具体应用。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中的管理学原理这一门课程来说,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也是最有效地、最适当的教学方法。由于课程中设计的案例都是贴近真实情况的,因此,具有比较高的可鉴性。但是因为该课程开设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教学案例通常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学习讨论。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前将教学案例分享给学生,并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组织各个小组在课前进行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并以小组的形式上交分析结果。上交的分析结果中还要涉及小组成员的意见、想法,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提过的问题做总结性的分析和评价。涉及比较重要、有难度的教学案例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专门组织一场讨论会,让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讨论,再让小组代表进行总体性的发言,让其他小组成员对于发言进行补充、评价、质疑。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扮演好引导者、激励者的角色,在完成讨论后,老师或者学生进行总结。(二)实施效果。①在上述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与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属于学习、研究的主体;而老师的角色定位是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由于研究性教学主要体现的是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触发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由于在开展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各个讨论小组之间会产生较强的竞争、创优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提高。②在上述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但是无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因此,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方法能够取得的教学成效是有限的、暂时性的。在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协助学习的能力,能够深入地掌握、吸收学习的知识,进而将其转化成自身的创新能力。

作者:李君健 单位:益阳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周露阳,孟艳杰.问题导向、案例研究与团队学习———本科工商管理课程自主学习机制设计[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5,(02):61-64,69.

[2]刘中艳,刘晓霞,曾丽艳.建构主义在高校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3,(08):40-42.

[3]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08):10-12.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4篇

笔者对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长期的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几乎所有孩子对绘画都有浓厚的兴趣;从小学一年级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对美术的兴趣呈锐减趋势;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到如此地步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出“分数”,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学校内部因素:在我们苏北,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改观,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及时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七年级《人类的朋友》的美术课上,如果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按书上要求去做,按书上的表现方法临摹书本上提供的范画,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绘画积极些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范画,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循序渐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目前,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很好地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这显然是有悖新课改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八年级的《陶艺创作》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言传身教,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美朮教师也要象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一样多做示范。它既形象生动,又直观,易于理解、领悟,是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师的肢体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5篇

一、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如在讲SO2的性质时,把SO2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石灰水变浑而后又变清。同学们联想到CO2也有类似现象,教师随即令学生写出有关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同学们一起思考:能使石灰水变浑的是否一定是CO2?怎样确证无色气体是CO2?怎样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有CO2?怎样检验CO2中含有SO2?通过共同思考,结论很快得出,对SO2性质的认识就深刻了。

二、想学生之所难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例如,pH值为10的NaCN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是pH值为10的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度的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一问题。但我们设置了几个小问题,如pH=10的NaOH溶液,OH-来源于什么?PH=10的NaCN溶液,OH-来源于什么?等等,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很快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化难为易,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想学生之所疑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疙瘩”。此时,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继续学习的障碍,使思维中断。高明的教师会立即意识到这一点,断然采取措施,重新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例如,在讲述泡沫灭火机原理时,学生对盐的双水解反应不甚理解。这时我们再和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水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实质、平衡移动的概念等知识方面综合思考,终于使学生认识到盐的双水解的程度既决定于相应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又决定于生成物的溶解性的大小,学生的疑往往是朦胧的、难以言表的,这就是想学生之所疑的重要性,这里,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和耐心。

四、想学生之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例如,在讲过Cl2、HCl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我在黑板上画装置图,有意从上面画起,而且神情严肃,态度一丝不苟。这时,就有不少学生在下面喊:“老师,这样画不对,应当从下向上,从左到右依次画”。这样,歪打正着,学生的印象就深了。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

五、想学生之所乐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高明的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凡可做的实验尽量做,可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澜的化学现象,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烈,会透过现象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一次,在讲授金属钠的活泼性时,我将磨碎的金属钠粒慢慢撒入集满氯气(越浓越好)的集气瓶中,同学们看到钠在氯气中金光闪烁,剧烈燃烧,简直是欢呼雀跃,这样巩固了钠、氯气的化学性质、钠的焰色反应等等化学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还有一次,在学了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方法后,我们出了二道近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配平,结果大部分学生配平了。当他们得知这就是全国高考题时,高兴得不得了。师生共同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