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祭俗
冬至是汉民族祭天的日子。对天与地的崇拜是汉民族最庄重、最神圣的信仰。祭天是冬至日最重要、最隆重的风俗。对天的祭拜,从天子至庶民都可以进行,其中尤以天子为重。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皇帝以“天子”自栩,对天的祭祀自然成为皇帝最重要的祭礼。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登基也例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
祭天仪式中,最盛大的要算冬至祭天了。每年冬至日,皇帝都要来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上天五谷业已丰登,主祭昊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及日、月、云、雨、风、雷诸神,这就是祭天大礼。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天坛庙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北京天坛。皇帝祭天仪式极其盛大,按照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祭天大典从冬至日的拂晓正式开始,据说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能使万物滋生繁衍。祭天大礼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献礼等9项程序,在孟冬寒夜初晓、星光微曦的时刻,天子于圜丘之上仰望茫茫宇宙,实现与天的对话。
在民间,出于对天的敬畏和信仰,在冬至日也有各种对天的祭祀仪式。
冬至时还有一种“迎日”的风俗,当属于一种特殊的祭天方式。《易通卦验》曰:“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大美,人民知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效也。”又曰:“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日中视其晷如度者,则岁美人和,晷进则水,晷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一尺则月食。”又曰:“冬至之始,人主与羣臣左右纵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纵乐五日,为迎日至之礼。”
除了祭天,冬至节也是先民感怀祖先之德、祭祀祖先的日子。
2 食俗
冬至节是一个食俗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冬至日正值隆冬,节日食俗以“进补”为主题。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节日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传统冬至节,各地的主要食俗有(举例):
①冬至饺子:民谚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传说女娲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牢耳朵没被冻掉。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致于冻掉。另一种传说则与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②冬至肉: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
③热豆腐:常州人则吃一种隔夜的热豆腐,有句话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
④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⑤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⑥分腊肉:是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两种,分时有许多规矩。加区别学历高低,清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级,民国有高小、中学、大学、留学四级,以示鼓励;优先照顾老人,在50、60、70、80、90年龄段,数量依次递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积金或富家捐款购置,族长主理其事在当时被视作一份厚礼。
⑦冬至团:也见于江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莱、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亲邻或待客,是冬至亚岁宴上的必备食品之一。
⑧冬至圆:全家团圆的时候吃,最有意义。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一般做成红、白两色,粒粒小如鱼目珠子,还可应孩子们的要求捏成牛马羊鸡犬猪等小动物。
⑨年糕: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⑩汤圆: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糖、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⑾荞麦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⑿姜母鸭:厦门人喜欢在冬至吃姜母鸭进补。姜母鸭是用整块老生姜(不用切),去炖正番鸭,据说姜对身体很好,可以暖胃补肾。做法还有很多,比如还可以用四物(当归、黄芪、熟地、白芍)去炖,或者枸杞、人参炖,枣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枣、红枣都可以,中医认为,枣能补气、补肾。
⒀馄饨: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另有民间传说,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而能过上太平岁月。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后来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考,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3 礼俗
冬至节礼俗主要有拜师和赠鞋袜等。
冬至这天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据说,此日,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拜师。冬至节,旧俗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赠鞋袜的习俗则是因为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俗以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另有资料认为,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但我们觉得,此说可能是对舅姑一词望文生义而致,古汉语中的舅姑指的是公婆而非后世理解的舅姑亲属。后魏北凉司徒崔浩〈女仪〉曰,“近古妇常以冬至日进履韈于舅姑,皆其事也。”当然,不管是赠尊长还是赠孩童,都是一种感怀生命的美好习俗。
4 娱俗
冬至节,民间娱俗主要有唱“九九歌”和绘“九九消寒图”
①九九歌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培养并提高“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实生活中,日益恶化的环境,随意浪费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不论是课程要求还是现实生活状况,都需要从小“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培养环保高尚情操,形成环保积极行动。下面,我就结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珍爱我们的家园”环保主题单元,谈谈我是怎样培养并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
一、利用教材环保内容,感受环保重要意义
六年级上册“珍爱我们的家园”环保主题单元,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编排了《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四篇课文,他们多角度、多层面的阐述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他们分别是:①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②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客观规律;③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情感;④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
教学中,每篇文章我都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他们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除此之外,针对每篇文章略有不同的环保侧重点,深化认识,培养环保理念。例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还有一个地球,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任意破坏、滥用资源呢?为什么?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中,他们达成共识: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再如《青山不老》,当学生了解了山野老农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一次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后,请学生找找、聊聊身边为环保做出贡献的可敬人们,使学生们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艰辛,知道约束自己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环保主题单元群文阅读,强化环保意义认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内容重在方法指导,价值初步体验,要真正实现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多角度体验,群文阅读才是较好的途径,特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这种以人文精神编排主题单元的形式,更利用价值和人文精神的集中深入体验。他通过多文本形成一个学习空间,可以让学生有效的参与进来,在参与过程中把我语文能力,把知识和自身的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多方面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拿本册“珍爱我们的家园”环保主题单元来说,除了语文教材上的四篇文章,还配备同同步阅读教材的环抱主题单元的六篇文章,这些内容有的是课文内容的补充,有的站在动植物的角度展示了环抱的重要作用,还有的用对比的形式展现了往昔和今日环境的不同,让人唏嘘不止。在环保这个人文内涵,我和学生深入研究:1、作者围绕环保,主要讲了哪方面的内容?2、读了这些文章,对于环保,你有哪些想法?3、结合语文教材内容,你对环保又有哪些新看法,新建议?通过简化教学程序的群文阅读,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环保的意义,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树立。
三、环保主题语文实践活动,深化环保重要性认识,根植环保意识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语文环保主题单元的学习和群文阅读只是从理论、从视野和思想上对学生有所触动,但毕竟他只是站在“观众”的角度看待事情的,与真实的世界是有一定距离的,还不足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地烙印。为了让环保意识在他们心中留下深深地印痕,深入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
首先,参观马祖工业园区“大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让他们在公司里倾听环保知识,参观公司是如何废品回收利用,如何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零件一个零件一一拆解,变废为宝的。回来后,好多孩子不由自主地写好了观后感:(现摘录其中一个孩子的一些感受:同学们,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关好水龙头,不乱丢垃圾、不乱吐痰这样的小事开始做起,去影响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呢?我相信,如果大家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和珍惜我们的地球妈妈,她定会重新洋溢着青春的美丽笑颜。)从他们稚嫩的文字中,我欣喜地看到,环保的种子已经在萌芽。
第二、趁热打铁,开展“我身边的环境”调查活动,让他们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当地人们生活做法,撰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关注身边的环境;通过他们的口,了解环境背后的原因;通过他们的笔,记录身边的环境;让他们知道,环保不是口号就在我们身边,增强了环保紧迫感;
第三、倾听环保讲座,详细了解环保从我做起的具体内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制作环保小报,收集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知识;
第五、设计环保宣传海报,写出环保倡议书,呼吁大家节能环保;
第六、编撰《愿望》环保童心作文集,多角度展现环保收获……
一系列的环保语文实践活动,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已经悄无声息地浸入他们的脑海,在近期的第二次单元和期中检测的作文中,好些同学均写入了环保的内容,而且是那么丰富多彩。
四、转变行为,践行环保认识所得
唐代著名大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虽然是做学问的经验,却也是做事和优秀品质形成的真理。
【关键词】日积月累;激发;学习潜能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编排了“日积月累”栏目。低段“日积月累”中包含关于识字、组词、标点运用、补充短语等词语积累、语感训练,中高段“日积月累”则主要是由以下部分组成:成语积累、名人名言、趣联佳对、民谣民歌、儿童诗、故事名句、歇后语、古诗文等。栏目虽小,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语文资源,也是语文期末考试必考的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谓不重视。虽表面“欣欣向荣”,而实际情况却有些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考查形式单一。笔者查阅了2010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四年级期末试卷15份,其中6份仅要求能够默写,余下的9份则是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语境,默写相应的内容;目标定位单一。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能力上,“日积月累”似乎成了应付考试,阻碍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负担”;学习方式单一。教学手段固定在读、背、写的反复训练上,使得“日积月累”的学习枯燥乏味。一路教下来,一路练下来,没有任何悬念,没有任何变化,质朴得如同一条静静的河,很难在学生心里激起涟漪。纵观各级各类的的教师示范课、公开课,几乎没有一堂“日积月累”教学的课“抛头露面”,亦是佐证之一。待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便将这些“日积月累”中的内容抛到九霄云外,在作文中的运用则更是鲜见。
怎样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让“日积月累”这样的“小栏目”焕发“大精彩”,最大效能地开发其教学价值,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地积累语言、主动地发展运用语言呢?
1 解读目标,准确定位
“日积月累”既是教材中相对独立的内容,又能深化单元主题,是单元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体,具备很高的教学开发价值,蕴含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强大能量。它虽然只是一个小栏目,但它的教学同样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需要选择恰当、合适的方法展开教学。强调积累,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强调“软积累”——更多的是一种兴趣的激发,文化的积淀,能力的提升。例如,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日积月累”,选编了牛顿、阿·费尔斯曼、郭沫若三位大家关于科学猜想、科学发现、大胆想象的名言。这三句名人名言是对单元科普文章精神内涵的延续、提升,教师如果能以此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名人传记,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日积月累”并非一个完全独立、封闭的学习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完全可以整合学习园地中“我的发现”、“趣味语文”、“宽带网”等教材内容展开综合性学习。
2 运用教学策略,上出趣味
2.1 创设语境,激发兴趣。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这“法”就是要遵循的教育规律。脱离语境、机械地记忆背诵,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原则和儿童的学习规律。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他们现有知识经验无法体会到的情感,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有趣,调动他们的感官体验与学习能动性。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日积月累”是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对学生而言,背诵故事并不陌生。而正是这种背诵积累习以为常了,就只易产生厌倦心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风景画,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教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的田园画面。借助工具书简单理解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透过诗,仿佛都看见了、听见了和闻到了什么,最后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分配角色,拟写简单的剧本,并布置简单的背景。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大家的表演,并在表演中进一步补充、想象诗歌简约语言背后包含的故事内容,如,友人如何邀请诗人,诗人和朋友见面会说些什么,在朋友家又是如何度过难忘的时光、分别时又会是如何依依不舍。最后,教师从教材这首诗出发,补充其它反映诗人之间深厚友情的诗歌,如,《赠汪伦》,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积累。
2.2 结合课文,巧妙融合。按照通常的教法,教师一般会在整个单元课文的阅读教学结束后,分版块进行《语文园地》的学习,且通常会在“交流平台”之后进行“日积月累”的教学。但是这样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学生一下子要积累这么多内容,兴趣会下降。同时“日积月累”的内容和“交流平台”没有必然的联系,很难妥善安排。有时还因为时间关系,草草处理了事。其实,可以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教师在单元备课时,要善于发现“日积月累”与课文之间的融合点,将他们巧妙融合。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都是与读书有关的名言,与本单元的课文联系非常紧密。《窃读记》教学的最后一节,可让学生结合名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进行交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可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谈谈课外阅读对写作的帮助。《走遍天下书为侣》介绍了读书的方法,可据此拓展学习朱熹的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教学中将名言随机穿插,与文本学习有机融合,能使学生对名言和文本都有更深入的理解。
3 实践运用,促进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搜集,学会运用,学会交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日积月累”的内容,设计灵活的练习形式,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这样的“日积月累”,便不是一种死记硬背,而是一种“言语”的软积累。
3.1 分类归纳,适度拓展。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是16个形容各种艺术的词语,大致可分为四类:有形容音乐艺术的,如“余音绕梁”;有形容书法绘画艺术的,如“笔走龙蛇”;有形容文学艺术的,如“妙笔生花”;有形容建筑艺术的,如“雕梁画栋”。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请学生分类归纳,并作适当拓展。
音乐艺术:余音绕梁 曲高和寡 阳春白雪
书法绘画艺术:
文学艺术:
3.2 在模拟语境中学习运用名言。例如,上文中16个关于艺术的成语,分好类后,再出示选词填空,让学生灵活运用词语。填入词语是多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只要在句子中合适就行。走进这一栋栋( )的房子,不禁感叹建筑师的( )。更妙的是,每个房间的墙上还装饰着( )的画,它们均出自名家之手,是那么( )。此时,隐隐约约传来琴声,似乎在向我们传唱着( ),真是( )。
一、 关于外国母语课程目标的表述及其呈现的共性
母语课程目标是母语课程标准或教育大纲制订中不可或缺的项目。母语教育必须达成怎样的目标,这是任何国家的母语教育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样也是汉语文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无一例外都明确指出各自母语教育的课程目标。美国:逐渐培养理性思考能力、清楚地表达思想的能力以及理解性地阅读和听的能力,成为高尚的家庭成员和民主社会的公民。英国: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有想象力地表情达意,并能有效地与人交往,奠定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和规范。法国:听懂口语并有效地使用口语,理解并自如地正确地掌握书面语,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有觉悟的自主的和负责任的公民。德国: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帮助学习者认识世界、管理世界和改进世界,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俄罗斯:使学生获得俄语的基本知识,形成利用口语、书面语的技能以及发展智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日本:培养学生的国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发展个性,塑造顺应国内国际环境的公民。奥地利:培养对别人说话、作报告和演讲的能力,阅读和阐释文章的能力,记叙事物和撰写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本领。芬兰:在扎扎实实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历练”形成一定应用能力。印度:使学生掌握基本语言技能及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一而足。
从中可以看出,各国制订的母语课程目标,大都包含工具性目标和思想性目标两个方面。工具性目标是各国母语课程所强调的根本性目标,有的称之为听说读写能力,有的概括为思考能力和表情达意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出于现代社会对于培养未来公民的需要,不少国家非常强调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思想性目标是从培养合格公民的角度提出的,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拥有健全的人格,成为顺应国内国际环境的公民,等等。工具性目标和思想性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语文课程建设一贯追求的目标。
二、 关于外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或编写原则
各国语文教材都有本国特色的编辑思想和编写原则,这些思想或原则,有的体现在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有的在教材的前言或说明中得以表述。英国:知识和能力适当联结,语言和思维训练融合,充分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价值观念与规范教育,精选经典例文等。俄罗斯:教科书在知识范围和结构上是否与教学大纲相符?书里的材料是否符合科学性原则?是否实现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联系?教材的难度是否与全面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的任务相适应?教科书的内容是否与教学时间的标准相符合?……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形成学生个性的需要,包括每个年龄发展阶段的需要;适应俄罗斯现代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美国:重视文学教育,重视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视学习策略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元文化学习,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意文学和语言的综合教学。法国: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教学大纲的知识学习体系和能力培养要求,教材给予教师发挥独创性和因材施教的自主性,遵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编排适合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内容和活动供师生选择。德国:教材编写根据新编教学大纲、教学理念的评审标准;贯彻教育目的和教学目的,贯彻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指导思想;结合学习者的心理特征编写教材;教材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主体的思想;专题性教学取代单项训练;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并使语言训练尽可能纳入有意义的情境中;语言和文学兼容,进行综合设计。日本:注重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重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倡个性化教育,教育内容和手段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目标面向国际化社会。芬兰:注重基础学习,突出训练应用能力,强化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发展,进行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训练。如此等等,丰富多样。
由此看出,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的编辑思想或编写原则大致包括以下共同点: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母语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相结合,语文学习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兼顾,重视创造能力培养和个性化教育,语言的学习寓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教材,注重语文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知识的编排与设计,等等,这些,也正是当代汉语文教材编辑和编写所应遵循的思想或原则。
三、 关于外国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
总体来说,西方母语教材多为语言和文学分编,而写作训练分别融于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之中。无论是语言教材还是文学教材,都重视语言实践环节方面的设计。具体说来,英国英语教材主要有四种编排体例:一是要素混合编排,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思想训练、言语实践活动、价值观念和规范、文化经典研读等;二是以文体为线索,这种编排也正是汉语文教材用得最多最广的编排方式;三是以技能为线索,包括听说技能和读写技能等;四是以主题为线索,如自我形象主题、礼仪与习惯主题等。英国现行的英语语文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致呈现从要素混合编排到要素分别编排的趋势。德国的德语教材分两类,一类是文学教材和语言教材分开编写出版,一个年级有一本德语教材和一本或数本文学阅读教材,实行有分有合的教学方式;另一类是文学和语言综合性教材,一个年级只有一本书,不分上册和下册,实行综合教学。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统一,文学和语言学统一,文学教学和写作教学统一――加强综合性是德国当代教材建设的最新发展趋势。美国母语教材一直流行语言和文学分编:文学教材有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按文学作品体裁编排和按历史时期编排三种结构体系。语言类教材的编排结构大致有三种:一是以作文类型(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为主线编排,二是以语言的功能(个人写作、信息传递、叙述、议论、创造、描写、调查研究、分类、想象、神话)为主线编排,三是将写作和语法分开编排,合成语言教材。法国母语教材,一般有知识主题型、语言功能型、能力培养型和混合型这四种类型。知识主题型按照人类的知识结构,围绕某些主题来组织课文;语言功能型按照阅读方法、语法功能和语言表达来安排组织课文;能力培养型是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坚持阅读、写作与口语表达相结合的方针,让学生进行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和写作练习;混合型按照语言功能和知识结构相结合的方法编写,以语言功能为主线,其中还有作品体裁的分类,但在课文选用上又围绕某种知识框架。俄罗斯的母语教材,无外乎是圆周式和直线式这两种编排方式。前者是指在教学的连续阶段中,以逐渐加深的方式反复地排列教材,后者是指一种课程的编定,其中每一后继部分是对先前诸部分的不间断的继续。前苏联时期的语文教材经历了从圆周式排列―直线式排列―圆周式和直线式相结合排列这样一个变化历程。具体到语言和文学教材,俄语教材是按照俄语的语法系统编写的,每章节的语法知识都配以大量的口语和书面练习。有些重要的部分循环出现,逐渐加大难度。而十本文学教材,起始阶段的三本《祖国语言》都是按照思想教育的题材划分单元的,第4至7本《祖国文学》,前两本是以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为单元编排的,后两册编有俄罗斯文学――苏联文学和附录的外国文学部分,每部分包括几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第8至10本为《俄罗斯文学》《俄罗斯、苏维埃文学》,这六本书实际上是按时期和年代顺序编写的俄罗斯、苏维埃简明文学史。它们的编写体例,一般是先对某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概况作简要介绍,然后对该时期著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详细叙述,同时分析已学过的和未学过的该作家的作品,最后还安排练习和推荐阅读的书目。
应特别关注外国母语教材中的写作教材编排体例。外国母语教材普遍重视写作过程的编排,强调写作行为、写作过程与全程参与,教材总是把每个写作任务分解为若干阶段或步骤。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现代德语》写作教材的练习设计,第9册在写作园地中练习议论文写作的七个基本步骤:计划(确定写作计划)、要点(收集材料和提炼内容要点)、定题(确定问题核心和表达论点)、拟纲(确定议论思路)、行文(并注意结构安排)、修改、誊清。以上每个基本步骤还有更详细的分步骤,以至多达18个环节。到该书的第10册,进一步训练正反两点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写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包括定题、拟纲、议论和作文等步骤,每一步又有更为详细的划分和说明。这样的写作教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受到师生的喜欢是情理中事。德国写作教材还很早尝试“规范性写作”和“塑造性写作”(或曰“创造性写作”)相结合,前者相当于我国的应试写作,后者相当于我国的自由写作。现在的德国母语教材中,“塑造性写作”不断得到加强,它甚至比自由写作还进了一步,它更加自由,更富创造性,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着力表现自我,可以利用一切认为适合的形式如日记、书信、诗歌、幻想故事、短篇小说、广播剧等来表达,后来出现电脑和互联网,创造性写作天地更加广阔。这些都可以为我们的汉语文写作教材编制所借鉴。
又如,美国斯科特・福斯曼公司出版的《语言》教材,六年级全书以作文类型各单元编排结构主线,共分12个部分(相当于大单元),每一部分都专门编排写作课,每课的写作指导都是过程指导,即从选题、思路、草稿、修改等写作过程角度,对学生的写作提供具体、翔实的指导。又如普兰蒂斯・霍尔公司出版的6至12年级语言类教材《写作和语法:交流实践》,第二章专门介绍不同作文类型及作文写作过程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如写作前阶段挖掘和选择写作主题、收集和组织细节资料;写草稿阶段如何把思路很快写下来;内容修改阶段重新修改草稿,提高作文内容和结构的质量;写词修改阶段修改语法、拼写和标点等方面的犯错误;发表阶段让学生和其他人分享写作成果等,每一步都指导得非常清楚。在这套教材后面分体裁的写作训练各章节中,也有具体的写作过程指导。这样的编排,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模仿,也使教师的教学更易于操作。
总而言之,外国母语教材虽然长期以分编为主,但最近也有加强综合化的趋势,这跟我国长期以综合型为主的编辑传统不谋而合。如此看来,今后的中西方母语课程教材建设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外,就阅读教材而言,按主题或专题编排单元受到越来越多的教材编者的青睐,就写作教材而言,他们普遍注意写作过程和方法的编排与指导,这也正是汉语文教材编制中有所欠缺而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四、 关于各国母语课程教材建设取得的共识
纵观这12个国家的母语课程和教材概况,就母语课程教材建设可以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1. 语文在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中居于核心地位。语文的重要性在这里不必费言,单来看看这些国家的情况。在美国,尽管教育在不同时期受到各种政治思潮、教育思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但语文教育一直是历次教育改革的中心和重心,历史上课程设置几经变化,英语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却一直没有动摇。“如1983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建议高中生必须修习四年英语;乔治・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总统相继教育改革的报告,都强调了英语的重要地位。尽管各学校为高中生毕业所规定修完的学分不同,修完某课程所得学分也不一样,但其共同特点是,英语必修的学分是最高的。”(朱明慧《美国英语课程教材综合评介》,《母语教材研究》第五卷第75页)在德国,语文与数学及第一外语构成德国中学基础教育的三大“核心科目”。在俄罗斯的普通学校教学计划中,约有四分之一时间花在语文课上,他们充分认识到,“俄语已成为俄罗斯人民在其全部生活范围内交往的工具,成为保存和交递信息的工具,以及在不同时代生活的俄罗斯人民相互联系的工具”。捷克人认为,掌握和运用母语的口、笔表达能力,是通向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现实、丰富精神财富的必由之路,也是人与人之间在各种氛围中进行沟通与理解的基础条件。芬兰认为,母语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印度的普通高中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语言和文学被作为基础课程得以强调,英语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以色列普通中学母语教育的两门课程希伯来语和希伯来文学均属必修核心课程。在澳大利亚,英语在基础教育阶段被看作是最基本核心的课程之一,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八类知识,而其中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则排在首位,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有些国家虽然没有使用“核心”这个概念,但从其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中的位置和课时、学分判断,母语课程实际上被归为核心课程。反思我国语文课程,虽然在基础教育各门课程中一直归于基础课程,但语文课时随每次改革而不断减少,以至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 语文的必修时间不到高中三年的一半,这是很危险的,需要我们进行调整。
2. 加强母语选修课程设置,正确处理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关系。在美国,高中语文学习以选修为主,有的学校开设的选修课门类多达几十种,如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公立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有写作、新闻、语法、文学、科幻小说、电影、戏剧、演讲等,达28种之多;文学中还分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德国高中的选课制,具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11年级,为选课预备期,采取大班或小组形式上课。第二阶段是12至13年级,为选课期,采取类似于大学研讨班的形式授课。所选的课程又分为“基础课”和“提高课”两种。前者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学习的基本科目,占据大部分学习时间,后者是指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业志向适当选读几门相关专业课程,属于提高范围。日本2004年版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中,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要求不按年级分段,只设定了六门课,划分必修课目和选修课目,其中“国语综合”和“国语表达Ι”为必修课,其余皆为选修课,并且两门必修课中只要选其中一门即可,另一门也可以作为选修课。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也颇具“弹性”,主要体现在国家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教师拥有教材选择权,学生也可以选修其他科目。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有权决定学生选修哪些科目,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决定选修科目的数量、类型、形式。芬兰还实行不分年级制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随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学习计划,甚至可以选择任课教师。以色列高中阶段的文学课,学生可以选2、3、4、5不同的学分,选2分的学基本教材,选其他的在基本教材之上加一些内容。澳大利亚课程设置灵活,学习内容多种多样,学生总能从那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课程。由此看来,出于培养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未来人才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弹性设置成为全球化的母语教育潮流,但应该如何把握弹性,这要依不同国家的传统和国情而定,而不能一味模仿外国的做法而全盘照搬。总体来说,经济文化教育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语文课程设置的选择性和弹性越大,反之弹性愈小。
3. 密切课程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美国教材,文学知识和技能、语法知识、口语技能等的学习和训练,其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联。不仅课文选文贴近学生生活,选编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报刊时文,而且设计的课后练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比如到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完成项目练习。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前苏联和俄罗斯语文教育学者注意把学习语文课本同学习“生活课本”结合起来,把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引进课堂,并且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参观、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学习各种课外读物,以扩展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领域。芬兰母语教材亦如此,赫尔辛基维尔勒・松德尔斯股份公司2004出版的高中《母语和文学》第二册,在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后的练习设有“寓言与我、寓言与其他文章、寓言与社会”三个板块,其中有些练习如“我像寓言中的乌龟还是兔子?”“对这个寓言我有什么看法?”“我周围是不是有很多像寓言中兔子或乌龟一样的人?”“孩子们通常同情哪个动物?成人呢?”“对于当前世界这个寓言有哪些有用信息?”等等,“既促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变被动的机械式的训练为主动求知,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教学,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杨延峰《芬兰共和国芬兰语课程教材综合评介》,《母语教材研究》第五卷第395页)澳大利亚也一样,10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学英语》第四册在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方面匠心独运,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选取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同时注意把时代背景放到选材中,比如像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保护濒危稀有动物的话题,描写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亲人之间的情感问题,兴趣爱好与学习的关系问题,现代新科技的功用与正确利用问题,以及人类与大自然如何和平共处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观察世界,保护环境,学会与他人、周围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总之,外国母语课程教材建设者都共同意识到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在这方面,我们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需要进一步发扬。
4. 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训练。我们注意到,在多个国家的母语课程理念中,都有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阐述,要求在训练语言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这就使母语课程实质上成为语言思维课程。在英国英语教科书中,思维元素是其内容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英国查尔莱斯・莱兹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的《第1、2、3学段成功・英语》这套书中,编者多次提到“头脑风暴”这个术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画思想地图”和“进行纸张记录”,这就让思维活动变成了具体操作。又如,想象力是形象性思维的核心,编者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虚构能力,提出“非虚构”和“虚构”这两个概念,并列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更主要的是,编者让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实战训练,如结合阅读莎士比亚剧本提出让学生懂得和体验“移情”,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为选场中的一个人物,持续地以角色“我”的身份,写出自己对已纠缠进去的剧情的感受。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都把思维能力的发展看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认为语文课既是基础和工具性的课程,又是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重要的课程。所以,美国英语教材确定的编写原则之一,就是重视思维能力,特别是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提出面向21世纪的八个基本改革要点,其中第二点就是“重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日本2004年版中小学国语改进教材之“新”,首先一点就是突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高中《国语综合》课本第十单元第三课以“组织正反方辩论会”为题,具体介绍了这种活动的组织过程,并以实例引导学生如何参加与组织此类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并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活动,如何互相协同合作等多项社会活动能力。我国现行各套语文教材,不能说它们不重视思维训练的编排,但有不足,突出一点是,应该改变目前这种思维训练的随意和隐伏的现状,要把思维训练设计和安排得更有计划性,更显系统性,更具操作性。
5. 在母语教育中渗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语文课程研究专家韩雪屏说:“引导逐渐成熟的青少年学会严肃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日渐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人生的苦与乐、生与死、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物质与精神、自我与他人、瞬间与永恒、理性与非理性等重大生活课题:这就是母语课程担负的严肃的人文教育任务,也是母语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英国英语课程教材综合评介》,《母语教材研究》第五卷第31页)诚哉斯言。德国母语教育意识到,语文课不单单是教学语言,而且要担负起教育的使命,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起重要作用。日本虽然近代以来大力向西方学习并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这个民族的单一性和长期的封建锁国,仍使日本国民意识深处有着浓重的排外与自我封闭倾向,为此,许多日本学者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2004年新版《学习指导纲要》中要求指导学生建立积极地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并学会善于正确地与他人交流,这反映了这种呼声和日本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到教材编写,日本教育出版社2003至2004年出版发行的小学国语教材里就有《在广场交朋友》《化妆采访》等课文,教授学生如何与他人交往;初中国语第一册第六单元里的《发人深思的伤痕》一文,用自我经历的故事,生动而有趣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与他人相处中,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不要总是首先责怪对方,需要的是自我批评的勇气。前苏联和现俄罗斯语文课程改革也提出培养学生自信、进取、诚实、正直、认真、踏实、坚强、勇敢、严谨、求实、关心、合作、乐观、奉献、批判、创新等良好的品质。这些都是母语课程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教育,关乎培养富有教养人格健全的未来公民的大事。在这方面,我国语文教育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优良传统,面对这全新的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开阔视野,大量吸纳具有世界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使“道”的内涵更趋现代性。
6. 外国母语课程教材普遍重视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西方国家母语教材大多语言和文学分编,文学占据半壁天下,足见他们对于文学教育的重视。在俄罗斯,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从小学就开设文学课,苏联解体之后,文学课程的开设时间提前到小学起始年级。即便是语言教材,也是以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语料和素材。在美国,初等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低年级以故事或儿歌和童谣等文学体裁为主,中年级以短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为主,六年级将语文课开设文学和语言两部分,正式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教育。在美国,即使是分科后的语言课,其课文也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另外,德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国无不重视文学教育,因而重视文学教材的编写。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诗教,有着文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在应试教育和文章教育占主流的当下,我们如何加强文学教育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7. 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材中,以不同的名称为学生设置了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如“研究项目”(Project)、“实践”(Practice)、“特写”(Special)、“应用语言”(Using word)等;德国教材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教材中很少见到孤立的练习、句本位练习、机械模仿的死记硬背式练习等形式,即使语法练习和词语训练也尽可能地被纳入有意义的学习情景之中,从感知到归纳到实践再到提高;澳大利亚英语教材也是如此,比如10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学英语》第四册,在每篇选文和作业、任务之后都附有大量的启发性思考题供学生思考,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言语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在真实的情景之下学习,学会如何使用语言。可以说,摒弃枯燥无味的语言规则,代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运用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这不仅是西方母语教育的现在普遍通行做法,也应成为汉语文教材编制学习的经验和做法。
8. 加强多元文化学习。尊重多样文化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应共同具备的品质。美国尤其如此。因为它是个移民国家,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现实,要求教材出版公司在组织编排教材时,必须将多元文化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选择课文材料特别是文学素材时,美国的母语教材不只取材于白人主流文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作家及作品,反映他们的价值观念。有的教材甚至专门编排多元文化单元,介绍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和习俗,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加对其他民族的理解。普兰蒂斯・霍尔公司出版的6至12年级系列文学教材《文学》中,7年级共有10篇“多元文化学习”,其中如加勒比海――文化万花筒、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家、不同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不同文化对季节文化的庆祝活动、不同文化中的图腾动物、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及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等。又如印度的《互动英语》,既让学生了解印度民族的博大,也让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精深,体现教材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即便像在民族文化传统单一而显保守的伊斯兰国家,多元文化学习也成为母语教育的大势所趋。以此观之,在我们这个汉文化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度里,我们的语文教材如何在立足民族文化基础上逐步渗透多元文化意识,为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未来公民做准备,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9. 关注母语教材编写队伍的资质。母语教材编写虽然不算高深学问,却涉及国家民族的子孙后代的大事,所以实际上比什么都重要。为此,各国都很重视母语教材编写队伍的资质。如在美国,中小学教材虽然由民间组织编写,但他们认识到,单单依靠几个教师或专业人员、作家等编写者,已经不能胜任母语教材的编写任务,而只有依靠实力雄厚的出版商,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组织方方面面的专业人员如作家、学科专业人员、学科研究人员、美工、编辑等,才能最终完成某学科教材的编写任务。前苏联教育部长谢尔巴科夫曾经指出:“……教科书将由经验丰富的大学教师、中学教学法教师、著名教育家和某个科学知识领域里的专家组成的集体参加编写。”在苏俄,任何教育领域的专家,例如科学院的大专院校的学科专家、教学法专家和中学教师都可以参加编写,这体现了前苏联教育界对教科书编写问题的高度重视。俄罗斯延续了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法国法语教材的编写者主要是学校资深教师、教育专家、教学研究人员等。在我国,加强母语教材编写队伍资质管理和审核势在必行。
10. 建立母语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通过研究,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英、美、德、法等国的教材都不需要学生出钱购买,而是由政府统一采购,教科书成为一种公共财产,由学校提供给学生无偿使用。学生从学校借来之后,要认真保管,谨慎使用,不得损坏,也不得在书上乱涂乱画,否则要照价赔偿。西方的这种做法,不仅是一种资源节约,也是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这种教科书免费和循环使用制度,按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虽然还无法做到,但至少可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至少可以先在有条件的地方搞一些试点工作。